百億創投基金怎麼樣
Ⅰ 如何構建投資公司的商業模式
創投的基本商業模式,是低買高賣未上市公司的股票,然後與基金投資人拆帳。但是未上市公司有很多種,一個創投必須要專注在某個領域,來提升成功的機率,而他旗下管理的每一支基金,可能也會有不同的定位,這是」公司」和」基金」不一定畫上等號的其中一個原因。
基金管理公司的 市場定位 ,大多跟合夥的經理人,他 們的背景和專長有關,通常他們選擇投資的產業,多半也是他們先前工作的領域,或是在產業結構上有很大的共通性的。由於對產業的熟悉,他們對未來的發展也比較能夠掌握,所以可以因此定下一些投資的策略,例如:現在網路的投資人會看好Social App但可能不會投資做Webmail網站。
而 個別基金的產業定位 ,通常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專長中,再細分的某幾項。例如:美國最富盛名的創投Kliener Perkins 就設立了一個專門投資iPhone App的 iFund 。
除此之外,每支基金也會有規模,投資周期,標的物周期等屬性和設定,這也是基金和公司很大不同的地方。
基金規模 指的是基金的總管理資產(Asset Under Management),也就是當初募得的金額—以KP的iFund為例,他的規模是一億美金($100mm)。一個基金的規模往往對基金可以投的案件有很大的影響,通常一支創投基金會希望分散在20-30家公司上,以每家2-3輪的增資估算,每一輪投資的金額需占基金的1-3%左右,再小的案件可能就不敷管理成本,無法考慮。再以iFund為例,如果一個公司只需募款美金5萬(0.05%),那很有可能就會不對KP的盤,要等到下一輪需要更多資金的時候再談。(台灣的基金通常可以回收再利用,也就是已退場的資本,在到期前可以再拿去投資,這點和美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台灣的基金的」有效規模」往往是資產的兩三倍以上。)
基金的投資周期 簡單的說就是基金的年紀。如同上一篇所說,台灣的創投基金多半是7年期,也就是說7年之後必須要退場,把現金還給股東。所以當一個基金已經到了4-5歲,剩下2-3年的時間,那大概就不會考慮投資尚未有產品的超早期(super early stage)新創公司,因為有可能會來不及出場。(台灣基金很多有延展1-3年的條款,不過在這邊為了單純起見,先假設這樣的條款不存在。)
基金的標的物周期 則是當初募款的時候設定的投資條件,要投資早期(early-stage)新創公司,或是後期(later-stage)新創公司。早期新創公司通常需要的資金較少,退場時取的得報酬率較高,但退場的時程也較久。相對的,後期公司需要的資金量大,退場的報酬率較低,但通常有比較明確的退場期望。所以在近年市場熱錢過剩,但退場機制不明確的大環境下,許多創投都轉移到後期去經營,例如:普訊最近 投資即將掛牌的興中 ,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的投資策略可以一次布署較多的資金,而退場機率也比較容易預估。但相對的,創投在早期新創公司的投資的活動相對就少了很多。(市場上還有一些基金是平衡式(balanced stage),但是還是以簡化為由暫時略過。)
而綜合以上的設定,就變成了創投在做每個投資決策時,必須考慮到的條件,也就是英文說的「book」 (規則書),如果一個新創公司符合一個基金的需求,就叫做「fit the book。」 所以創投在投資的時候,除了要看到新創公司的潛力,也必須考量自己本身的策略和定位。這就是創投的商業模式,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時候創投雖然喜歡一個團隊,但不一定可以投資他們的公司的原因。
Ⅱ 我是項目方,如何尋找資金方
建議你帶著項目去不同的平台上試試,比如明德資本生態圈、鯨准、創業邦等等。一般情況下,基金、投資人都會與融資平台進行合作,他們通過平台來篩選值得投資的項目。
網上選平台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很多平台動則交幾萬塊錢的費用,卻沒有結果。如果把握不準建議來明德資本生態圈試試,明德資本本身就是做投資的,這跟很多平台不一樣,很多平台只是做中介的。另外,明德還有2400多家合作基金資源,線下活動的對接率比較高,每一期活動都有幾百人參加,近百位投資人會到現場,不少企業獲得了融資。融資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想通過平台精準對接投資方;對基金、投資人來說,想通過平台來篩選值得投資的項目,所以都會與融資平台進行合作。融資平台便為企業家和投資人搭建了一座橋梁。
如果企業家自己缺少資金資源,找不到投資人的話,建議你帶著項目去不同的平台上試試,比如明德資本生態圈、鯨准、創業邦等等。網上選平台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很多平台動則交幾萬塊錢的費用,收的都是智商稅。
如果把握不準建議來明德資本生態圈試試,明德資本本身就是做投資的,這跟很多平台不一樣,很多平台都是只做中介的。另外,明德還有2400多家合作基金資源,線下活動的對接率比較高,每一期活動都有幾百人參加,近百位投資人會到現場,不少企業都獲得了融資,有興趣可以嘗試聯系下。
如果你還有有關找投資的問題,可以點擊下方的在線咨詢按鈕,直接跟老師對話交流。
Ⅲ 如何獲得每日自己設定的一些基金凈值數據嵌入自己的網頁中
參照方法:
把網頁中的表格插入到excel中並定時更新的方法很簡單,首先小編打開一個空白的excel表格。
在excel中選擇數據-自網站。
Ⅳ 什麼是私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整體情況怎麼樣
其實私募基金就是指那些以非公開方式向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的證券投資基金,如果說簡單一點,其實就是在小圈子裡邊私下募集的那些基金。從名字上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私募基金一般是不允許公開宣傳的。如果我們看到有人在宣傳私募基金,比如說在一些比較公開的地方貼廣告的話,那其實都是屬於違法行為。
實際上現在私募基金的投資還是非常不錯的,因為從過去的幾年數據對比來看的話,私募的綜合指數是跑贏了滬深300指數的。但需要承認的一點是,大部分私募基金的投資門檻確實比較的高,不太適合我們普通老百姓,只適合那一些經濟比較好的個人或者是家庭來投資。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選擇公募基金較為好一些。
Ⅳ 任春昕怎麼起家的
破解中小微企業發展。CBI百億創投基金聯盟創始人-任春昕,針對中小微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整合國內外優勢資源謀求發展等問題,提出了破解中小微企業發展難的「良方」進行起家。
Ⅵ 貨幣基金規模大於100億都有哪些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了最新的私募登記備案數據。截至今年3月底,私募基金的總規模達到12.79萬億元,已連續兩個月反彈;同時已登記私募管理人家數為2.44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達7.53萬只。
股權創投類私募保持增長態勢,最新規模為8.86萬億元,占總規模近70%,證券私募規模略微縮水,私募資產配置類管理人有3家。值得注意的是,百億私募數量達到242家,續創歷史新高。北京私募基金的規模超3萬億,浙江合夥、公司型私募基金最多。
私募總規模達到12.79萬億元
隨著市場回暖,私募基金規模連續反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底,私募管理的基金總規模達到12.79萬億元,較上月增加210.36億元,環比增長0.16%。
同時,在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為24361家,較上月存量機構減少19家,環比下降0.08%;已備案私募基金達到75348隻,較上月增加126隻,環比增長0.17%。近年來私募行業延續著「有進有出」的良好態勢,一些不規范經營、未展業的機構注銷退出。
協會也表示,根據最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須知》,已中止辦理121家相關機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申請,其中,2019年3月中止辦理46家相關機構的申請。
同時,根據《私募基金登記備案相關問題解答(十四)》,協會已將148家不予登記申請機構及所涉119家律師事務所、263名律師對外進行了公示,其中,2019年3月新增不予登記申請機構1家,所涉律師事務所1家、律師2人。
股權創投私募規模佔比近70%
證券、其他類私募繼續縮水
從四類私募管理人的情況看,股權創投類私募依舊是中堅力量,3月底的規模達到8.86萬億元,占私募總規模的69.27%,繼續保持穩健增長;同時,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4669家,較上月增加22家;管理基金數量為34299隻,較上月增加了60隻。
但是,證券類私募持續微幅縮水,規模為2.11萬億元,較上月減少45.32億元;已登記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934家,較上月減少31家;已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36235隻,較上月增加376隻。
其他類私募規模持續降規模,截至3月底的最新規模為1.82萬億元,較上月減少262.85億元;已登記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755家,較上月減少10家;已備案其他私募投資基金4814隻,較上月減少310隻。
另外,最新的私募資產配置類管理人為3家,從數據看目前尚未有管理規模。
北京私募規模超3萬億
浙江合夥、公司型私募基金最多
從地區分布看,截至3月底,私募管理人數量最多的依舊是上海,為4752家,管理基金2.06萬只,管理規模為2.69萬億元;管理基金規模最大的是北京,達到3.01萬億元,管理人數量為4351家,管理基金數量1.36萬只。還有深圳的私募管理人數量為4583家,管理基金1.36萬只,管理規模為1.80萬億元。
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從注冊地分布來看(按36個轄區),集中在上海、深圳、北京、浙江(除寧波)、廣東(除深圳),總計佔比達71.52%,略低於2月份的71.65%。
協會表示,本月新登記87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注冊地主要集中於北京、廣東(除深圳)、寧波、上海和浙江(除寧波),數量分別為11家、10家、8家、8家和7家,占本月新登記管理人總數的50.57%。
再看合夥型、公司型私募基金地域分布情況,截至3月底,已備案合夥型、公司型私募基金數量最多的是浙江(除寧波),達到3672隻,規模為7135億元;基金規模最大的是北京,達到1.26萬億元,基金數量為2072隻,是目前唯一合夥型、公司型私募基金規模突破1萬億的地區。
協會表示,已備案合夥型、公司型私募基金數量從注冊地分布來看(按36個轄區),集中在浙江(除寧波)、深圳、寧波、上海和江蘇,總計佔比達54.10%。
百億私募達到242家
續創歷史新高
百億級別的私募管理人數量再創歷史新高,截至3月底,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在100億元及以上的有242家,較去年底增長了8家。
另外,管理基金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私募有279家,規模在20億—50億元的有662家,規模在10億—20億元的有828家,規模在5億—10億元的有1130家,規模在1億—5億元的有4311家,規模在0.5億—1億元的有2269家。
協會表示,截至2019年3月底,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規模的共21317家,平均管理基金規模6.00億元Ⅶ 創業投資的海歸創投
進入新世紀後,一枝獨秀的中國經濟,日益吸引留學海外的中國學子回國創業發展。一個高科技項目,一個創業小團隊,一筆不大的啟動資金。這是絕大多數海歸剛開始創業時的情形。不要說網路、搜狐這樣的網路公司,就是UT斯達康這樣的通訊公司,創業伊始,也不過是三兩個人,七八桿槍。只是因為不斷得到風險投資基金的融資,這些公司才最終從一大批同類中脫穎而出。
為了幫助眾多留學人員企業創業發展,在團中央領導的鼓勵與支持下,一批志同道合的留學人員很快達成共識,創建了一個專門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提供資金融通和孵化服務的「海外學人創業投資基金」。
基金創建過程中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懷和鼓勵。特別是在2001年和2002年12月底,基金管理團隊分別向李嵐清副總理和王兆國同志匯報工作,兩位國家領導人都對基金這種形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們希望該管理團隊能夠將海外成熟的基金管理模式帶到國內,同時勉勵博士們要不畏困難,勇於探索中國風險投資業的發展模式,鼓勵大家對中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創業投資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設在北京中關村的海外學人創業投資中心,是海外學人創業投資基金在國內運作的基地,也是國內第一家以有限合夥為組織形式的風險投資企業。海外學人創業投資基金的獨特作用就是架設一座留學人員與高新技術園區,項目與資本以及人才與企事業單位之間的橋梁。
值得說明的是,「海外學人創業投資基金」的運作,不同於一般的海外風險投資,也不同於政府管理的創業基金。它主要以歸國留學人員作為主要服務對象,採用「風險投資+孵化器管理」的運作模式,為海外學人企業和海外學人回國創業提供包括項目投資、專業培訓等全方位的創業服務。
伴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海外風險投資機構選擇項目時,要求越來越苛刻,它們幾乎不再對處於種子期的企業進行孵化,而是鍾情已經具備產業化雛形的公司;它們要求被孵化企業具有比較成熟的盈利模式,具備提供現金流的能力。至於以往那種一紙創業計劃就能換來百萬美金的事情,就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而掌握在政府有關部門的創業基金,更多的是一種無償扶持。不過這類資金管理者與風險投資一樣,基本上都不參與企業的具體運作。
「海外學人創業投資基金」不同,首先它也是一種商業運作的資金,不可能像政府那樣「扶貧」;其次,它也不像海外風險投資那樣以盈利為唯一目的,它對那些有一定商業前景的創業計劃和方案,願意給創業者一個探索和嘗試的機會。
另外一個顯著區別是,「海外學人創業投資基金」通過其運作機構海外創業投資顧問公司,直接參與被孵化企業的具體經營,以更加具體地評估項目前景,制定後續孵化計劃。
「海外學人創業投資基金」先後為中關村科技園區、清華科技園、望京科技園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留學人員企業和其他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包括領導力、執行力、團隊建設、市場營銷、項目管理等各類中高級管理培訓課程,幫助許多企業和個人走向成功之路,得到了園區和學員們的一致好評。
「留學人員回國創業不能急於求成;高新技術項目在國內落地生根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企業走出去可能會出現種種反復。對此,海外學人要有耐心和信心,國內企業和社會各界也應有充分的心理准備。」海外學人創業投資基金創始人現任歐美同學會青年委員會會長、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專家指導委員會首批創業導師陶慶華多次強調。
海外學人創業投資事業經歷了近十年的發展,規模日益壯大。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總市值300多億美元,高管大多有海外留學背景;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正推動新技術及傳統產業發展,創造了企業在中國發展、在海外融資的新模式。
納斯達克中國首席代表徐光勛指出,「這些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它們帶來的中國概念也被國際市場所接受。這對中國企業而言,無疑是好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企業中,高級管理層大多擁有海外留學背景。」
以北京中關村(000931行情,股吧)科技園區為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來自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中國企業中,海歸企業為數不少。這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海歸企業,正在由推動國內新經濟、新技術、互聯網等諸多領域的發展,擴展到推動中國傳統產業的發展。
以網路、新浪、搜狐、攜程、如家等為代表的一批留學人員回國創業企業給國內帶回了大批風險投資,這種全新的融資方式,極大地催化了中小企業的成長。同時,國內幾乎所有國際風險投資公司的掌門人大都是清一色的海歸,IDG資深合夥人熊曉鴿、鼎暉國際創投基金董事長吳尚志、賽富亞洲投資基金首席合夥人閻焱、紅杉基金中國合夥人沈南鵬、金沙江創業投資董事總經理丁健、美國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張穎、北極光創投基金創始合夥人鄧鋒、北斗星投資基金董事總經理吳立峰、啟明創投創始人及董事總經理鄺子平、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合夥人王兟等10多位掌管各類風險投資基金的海歸人士。大部分風險投資都是通過海歸或海歸工作的外企帶進國內的。這些投資促進了國內對創業的熱情,促進了一大批海歸企業和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國內風險投資行業的進步。Ⅷ 薇婭旗下企業轉行做私募,成立基金管理公司,為什麼成功人士都轉行做創投
因為做金融掙錢啊。
首先,先廢話一下。
這年頭,大家都知道是干房地產掙錢、干網紅掙錢、干主播掙錢,但是我告訴你干金融才是最掙錢的,並且不管在什麼階段,干金融都不晚,還非常掙錢。
像一些大佬開始做創投,干基金,基本都是想錢生錢,掙更多的錢。
你看,像我國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各行各業的企業或者公司也開始上市或者做股份公司了,而做投資公司的回報也是數一數二的,畢竟投一家成功上市的企業,轉手翻個幾百倍,還是不成問題的。
像互聯網公司,某多成立三年,直接上市造就上千個富豪,而網傳某網約車公司的原始股東,投資了50萬,在短短的幾年手持的股票翻了上千倍,達到幾百億人民幣。(我問你害怕不害怕。)
好了,我的廢話完畢,對於此標題中的問題,我有以下回答。
一、為什麼成功人士都轉行做創投?你看你問的問題,“成功人士”轉行。
這東西的學問就大了,首先成功人士的資源和眼光是我們這些平頭小老百姓想像不到了,所以這些成功人士在轉行做創投也是為了成就感吧。(我自己猜的)
我在網上搜的,那些成功人士都是喜歡創造和手握資金的,並且創投的收益和前景也是比較好的,所以那些成功人士也可以憑借自己毒辣的眼光省時省力的掙大錢。
而像薇婭這樣的,我估計也是憑借自己的人氣進行融資投資,來做中間商,因為融資的資金達到一定程度是可以控制基金、股票等金融理財產品的。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猜測,你別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