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泊爾的股權激勵政策是什麼
A. 蘇泊爾2012年股權激勵為什麼廢止
多名高管離職 4次作廢股票期權
日前,蘇泊爾在深交所公告稱,今年5 月8 日完成了對部分獲授的股票期權作廢及限制性股票回購注銷的工作。公司本次作廢股票期權共計 2142624 份,並以每股0 元回購注銷限制性股票共計 978252 股。
實際上,這並非第一次作廢股票期權,蘇泊爾先後在2012年和2013年先後發布兩次股權激勵計劃。
公司2012年4月推出股權激勵計劃,股權激勵為期5年,以每個年度的內銷收入和營業利潤為考核標准,其中2012年內銷收入、內銷營業利潤預設最小值分別為48.75億元、3.72億元。2012年公司炊具內銷收入40.54億元,同比下降3.65%。
當時民生證券有分析認為,國內外需求萎靡是造成公司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2012年之前小家電行業增速較高,保有量空間已明顯提升,目前主要需求來自於更新需求。然而小家電行業需求改善不明顯,不再迅速騰達,景氣度較低。
因 2012 年度股權激勵考核指標未能達成,且有兩名激勵對象因離職已不符合激勵條件,公司作廢股票期權共計 1088736 份,並以每股 0 元回購注銷限制性股票共計 473088 股。
2014 年 3 月,蘇泊爾公告稱 2012 年股權激勵計劃第二個行權期 20%的股票期權及限制性股票由於未達成設定的業績指標,根據 2012年股權激勵計劃的規定對上述 20%的股票期權及限制性股票予以作廢及回購注銷。同時,鑒於3名激勵對象因個人眾多原因發生離職,公司須對其尚未達成行權條件的股票期權進行作廢(占其獲授的股票期權總量的 70%),尚未達成解鎖條件的限制性股票以 0 元回購注銷(占其獲授的限制性股票總量的 70%)。
2013年蘇泊爾再次推出了原創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激勵對象范圍包括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公司董事會認為需要進行激勵的相關員工共計114人。以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當日蘇泊爾股票收市價14元計算,該部分股票的價值共計為812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蘇泊爾不僅以0元價格向激勵對象送股,此外解鎖條件也頗為寬松。2013~2016年間,蘇泊爾不設凈利潤的考核指標,主要考核凈資產收益率。在此考核期內,公司每個考核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3%。
相關資料顯示,蘇泊爾2010~2012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7.58%、18.38%、16.24%,2013年上半年加權凈資產收益率為8.77%,年化凈資產收益率為17.54%。也就是說,近四年該公司的平均收益率為17.44%。與解鎖的考核標准13%相比,公司的考核標准比實際業績打了7.5折。
2014年 8月,公司有4名激勵對象離職。由於不符合激勵條件,公司擬作廢股票期權共計 221760 份,並擬以 0 元回購注銷限制性股票共計 36960 股。
今年3月,蘇泊爾再度宣布,因 2014 年度股權激勵考核指標未滿足相應要求,且有一 名激勵對象因離職已不符合激勵條件,公司擬作廢股票期權共計 1920864 份,並擬以 0 元回購注銷限制性股票共計 761292 股。
B. 什麼是股權激勵
機子不大,但是還挺趁手的啊06
C. 股權激勵機制是什麼
股權激勵的定義
[編輯本段]
隨著公司股權的日益分散和管理技術的日益復雜化,世界各國的大公司為了合理激勵公司管理人員,創新激勵方式,紛紛推行了股票期權等形式的股權激勵機制。股權激勵是一種通過經營者獲得公司股權形式給予企業經營者一定的經濟權利,使他們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服務的一種激勵方法。
股權激勵的原理
[編輯本段]
經理人和股東實際上是一個委託代理的關系,股東委託經理人經營管理資產。但事實上,在委託代理關系中,由於信息不對稱,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契約並不完全,需要依賴經理人的「道德自律」。股東和經理人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股東希望其持有的股權價值最大化,經理人則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東和經理人之間存在「道德風險」,需要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引導和限制經理人行為。
在不同的激勵方式中,工資主要根據經理人的資歷條件和公司情況預先確定,在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因此與公司的業績的關系並不非常密切。獎金一般以財務指標的考核來確定經理人的收入,因此與公司的短期業績表現關系密切,但與公司的長期價值關系不明顯,經理人有可能為了短期的財務指標而犧牲公司的長期利益。但是從股東投資角度來說,他關心的是公司長期價值的增加。尤其是對於成長型的公司來說,經理人的價值更多地在於實現公司長期價值的增加,而不僅僅是短期財務指標的實現。
為了使經理人關心股東利益,需要使經理人和股東的利益追求盡可能趨於一致。對此,股權激勵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通過使經理人在一定時期內持有股權,享受股權的增值收益,並在一定程度上承擔風險,可以使經理人在經營過程中更多地關心公司的長期價值。股權激勵對防止經理的短期行為,引導其長期行為具有較好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股權激勵的模式
[編輯本段]
(1)業績股票
是指在年初確定一個較為合理的業績目標,如果激勵對象到年末時達到預定的目標,則公司授予其一定數量的股票或提取一定的獎勵基金購買公司股票。業績股票的流通變現通常有時間和數量限制。另一種與業績股票在操作和作用上相類似的長期激勵方式是業績單位,它和業績股票的區別在於業績股票是授予股票,而業績單位是授予現金。
(2)股票期權
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的一種權利,激勵對象可以在規定的時期內以事先確定的價格購買一定數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也可以放棄這種權利。股票期權的行權也有時間和數量限制,且需激勵對象自行為行權支出現金。目前在我國有些上市公司中應用的虛擬股票期權是虛擬股票和股票期權的結合,即公司授予激勵對象的是一種虛擬的股票認購權,激勵對象行權後獲得的是虛擬股票。
(3)虛擬股票
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一種虛擬的股票,激勵對象可以據此享受一定數量的分紅權和股價升值收益,但沒有所有權,沒有表決權,不能轉讓和出售,在離開企業時自動失效。
(4)股票增值權
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的一種權利,如果公司股價上升,激勵對象可通過行權獲得相應數量的股價升值收益,激勵對象不用為行權付出現金,行權後獲得現金或等值的公司股票。
(5)限制性股票
是指事先授予激勵對象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但對股票的來源、拋售等有一些特殊限制,一般只有當激勵對象完成特定目標(如扭虧為盈)後,激勵對象才可拋售限制性股票並從中獲益。
(6)延期支付
是指公司為激勵對象設計一攬子薪酬收入計劃,其中有一部分屬於股權激勵收入,股權激勵收入不在當年發放,而是按公司股票公平市價折算成股票數量,在一定期限後,以公司股票形式或根據屆時股票市值以現金方式支付給激勵對象。
(7)經營者/員工持股
是指讓激勵對象持有一定數量的本公司的股票,這些股票是公司無償贈與激勵對象的、或者是公司補貼激勵對象購買的、或者是激勵對象自行出資購買的。激勵對象在股票升值時可以受益,在股票貶值時受到損失。
(8)管理層/員工收購
是指公司管理層或全體員工利用杠桿融資購買本公司的股份,成為公司股東,與其他股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從而改變公司的股權結構、控制權結構和資產結構,實現持股經營。 (9)帳面價值增值權
具體分為購買型和虛擬型兩種。購買型是指激勵對象在期初按每股凈資產值實際購買一定數量的公司股份,在期末再按每股凈資產期末值回售給公司。虛擬型是指激勵對象在期初不需支出資金,公司授予激勵對象一定數量的名義股份,在期末根據公司每股凈資產的增量和名義股份的數量來計算激勵對象的收益,並據此向激勵對象支付現金。
以上第一至第八種為與證券市場相關的股權激勵模式,在這些激勵模式中,激勵對象所獲收益受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而帳面價值增值權是與證券市場無關的股權激勵模式,激勵對象所獲收益僅與公司的一項財務指標———每股凈資產值有關,而與股價無關。
股權激勵與經理人市場
[編輯本段]
股權激勵手段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與經理人市場的建立健全,只有在合適的條件下,股權激勵才能發揮其引導經理人長期行為的積極作用。經理人的行為是否符合股東的長期利益,除了其內在的利益驅動以外,同時受到各種外在機制的影響,經理人的行為最終是其內在利益驅動和外在影響的平衡結果。股權激勵只是各種外在因素的一部分,它的適用需要有各種機制環境的支持,這些機制可以歸納為市場選擇機制、市場評價機制、控制約束機制、綜合激勵機制和政府提供的政策法律環境。
1.市場選擇機制
充分的市場選擇機制可以保證經理人的素質,並對經理人行為產生長期的約束引導作用。以行政任命或其他非市場選擇的方法確定的經理人,很難與股東的長期利益保持一致,很難使激勵約束機制發揮作用。對這樣的經理人提供股權激勵是沒有依據的,也不符合股東的利益。職業經理市場提供了很好的市場選擇機制,良好的市場競爭狀態將淘汰不合格的經理人,在這種機制下經理人的價值是市場確定的,經理人在經營過程中會考慮自身在經理市場中的價值定位而避免採取投機、偷懶等行為。在這種環境下股權激勵才可能是經濟和有效的。
2. 市場評價機制
沒有客觀有效的市場評價,很難對公司的價值和經理人的業績作出合理評價。在市場過度操縱、政府的過多干預和社會審計體系不能保證客觀公正的情況下,資本市場是缺乏效率的,很難通過股價來確定公司的長期價值,也就很難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來評價和激勵經理人。沒有合理公正的市場評價機制,經理人的市場選擇和激勵約束就無從談起。股權激勵作為一種激勵手段當然也就不可能發揮作用。
3. 控制約束機制
控制約束機制是對經理人行為的限制,包括法律法規政策、公司規定、公司控制管理系統。良好的控制約束機制,能防止經理人的不利於公司的行為,保證公司的健康發展。約束機制的作用是激勵機制無法替代的。國內一些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問題,不僅僅是激勵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約束的問題,加強法人治理結構的建設將有助於提高約束機制的效率。
4. 綜合激勵機制
綜合激勵機制是通過綜合的手段對經理人行為進行引導,具體包括工資、獎金、股權激勵、晉升、培訓、福利、良好工作環境等。不同的激勵方式其激勵導向和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經理人、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業務對應的最佳激勵方法也是不同的。公司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設計激勵組合。其中股權激勵的形式、大小均取決於關於激勵成本和收益的綜合考慮。
5. 政策環境
政府有義務通過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等形式為各項機制的形成和強化提供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不合適的政策將妨礙各種機制發揮作用。目前國內的股權激勵中,在操作方面主要面臨股票來源、股票出售途徑等具體的法律適用問題,在市場環境方面,政府也需要通過加強資本市場監管、消除不合理的壟斷保護、政企分開、改革經營者任用方式等手段來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股權激勵關鍵點
[編輯本段]
Yintl(鷹騰咨詢)認為股權激勵中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點:
1、 激勵模式的選擇. 激勵模式是股權激勵的核心問題,直接決定了激勵的效用.
2、 激勵對象的確定.股權激勵是為了激勵員工,平衡企業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特別是關注企業的長期發展和戰目略標的實現,因此,確定激勵對象必須以企業戰略目標為導向,即選擇對企業戰略最具有價值的人員.
3 、購股資金的來源.由於鼓勵對象是自然人,因而資金的來源成為整個計劃過程的一個關鍵點.
4 、考核指標設計.股權激勵的行權一定於業績掛鉤,其中一個是企業的整體業績條件,另一個是個人業績核指標.
5 、確定激勵額度.
D. 股權激勵是什麼意思
股權激勵計劃,是指由企業員工以股權的形式,使其具有一定的經濟權利,作為股東參與企業決策,分擔利潤、風險並使之長期發展為公司服務的一種激勵方式,是一種相對長期的公司發展所必需的制度安排。股權激勵計劃應包括:股權分配、股權與資本來源、激勵目的、激勵方式、激勵對象與評價、股權管理等。
股權激勵制度旨在通過給予員工一定的股份權益,如分紅權力、增值權力、表決權力等,在企業與員工之間形成一種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的機制。讓員工成為業主,促進企業長期健康發展。 優勢 股權激勵制度作為一種中長期激勵制度,具有傳統的績效獎勵等激勵方法難以實現的效果。科學合理的股權激勵制度,無論是對企業內部員工的激勵,還是對外部上下游員工的激勵,都可以為企業釋放股權核能。具體來說,股權激勵的優勢如下: (1)吸引、激勵和留住人才;
(2)把老闆和員工的利益捆綁起來,整合上下游,風險共擔,利益共擔,共同發展;
(3)解決股東與高管之間委託代理關系可能帶來的問題;
(4)使公司的發展目標成為員工的個人發展目標,促進企業全速發展;
(5)對於一些處於初創階段的公司,前期現金流壓力較大,員工可以通過股權激勵來預期未來的收益,從而減少現金流支出。需要注意的是,在股權激勵中,創始人需要以成本價出售股權,如果比例安排不當,會威脅到控制權。股權激勵的理想狀態為: 給予合理公平的公平,有效激勵人才; 創始人的控制不受威脅
拓展資料:股權激勵手段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理市場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在適當的條件下,股權激勵才能對管理者的長期行為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經理的行為是否符合股東的長期利益,不僅受其內在利益的驅動,而且還受到各種外部機制的影響。經理的行為最終是其內在利益和外部影響的平衡結果。股權激勵只是各種外部因素的一部分,其應用需要各種機制和環境的支持,可以概括為市場選擇機制、市場評價機制、控制約束機制、綜合激勵機制以及政府提供的政策和法律環境。
市場選擇機制 充分的市場選擇機制可以保證管理者的素質,並對管理者的行為進行長期的約束和引導。通過行政任命或其他非市場選擇方法確定的經理很難與股東的長期利益保持一致,難以使激勵和約束機制發揮作用。對這類經理人的股權激勵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股東的利益。職業經理人市場提供了良好的市場選擇機制,良好的市場競爭將淘汰不合格的經理人。在這種機制下,管理者的價值由市場決定,管理者在經營過程中會考慮自己在經理市場中的價值定位,避免投機、懶惰等行為。在這種環境下,股權激勵是經濟有效的。
E. 股權激勵是什麼意思股民有好處嗎
股權激勵是對公司內部工作人員的股份期權獎勵,
一般都是大股東決定的,
小股東(另叫股民)沒什麼發言權,
對小股東而言具體好處沒有,
也許會有間接好處,但存在不確定性
F. 蘇泊爾 股權激勵 有研究價值嗎
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實施管理層股權激勵。新《公司法》和《證券法》的實施也為股權激勵掃除了法律障礙。作為最重要的長期激勵機制、推動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改善,中國資本市場與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機制之一的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權激勵制度已經進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時代。 本文以股權分置改革後公布股權激勵計劃的77家非金融類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理論綜述和文獻回顧,在對以往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相關模型,對股權激勵方式、股權結構與上市公司價值相關性進行迅速眾多實證分析。 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上市公司的激勵方式與公司價值騰達密切相關。採用眾多合適的創造激勵方式空間的公司有更高的市場價值,其中股權激勵對象、股權激勵標的股票和預留股份是影響公司價值的重要變數。 2、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和公司價值負相關,並呈U型關系。 3、機構投資者作為證券市場最重要的參與者,其持股比例對上市公司的價值產生了積極影響。即機構投資者持股比率越高,上市公司的價值越大。 本文預計的創新:目前關於國內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文獻主要集中在股權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的研究,還較少有文獻對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方式進行研究。本文以股權分置後公布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同時試圖較全面地以股權激勵方式的主要內容,即股權激勵的比例、激勵標的股票、預留股份、激勵對象、股票來源、有效期等六個方面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與公司價值進行實證研究。 研究的局限性:1、上市公司開展股權激勵的時間較短,目前滬深兩市剔出金融類上市和ST上市公司後,公布有效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有77家。隨著未來有更多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布,會有更多的樣本量供選擇,研究結果也將更加准確。 2、本文研究的年度至2007年,存在時間跨度不夠長以及缺少股權激勵對公司價值長期影響研究的局限性。未來隨著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時間跨度的延伸,可以對股權激勵與公司價值影響進行長期跟蹤研究,從而為監管部門提供更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3、本文研究還沒有涉及到公司股權激勵與盈餘管理的關系。未來可以對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公布、行權時間和一系列重大事項公布時間窗口進行跟蹤對比,研究上市公司在實施股權計劃的過程中是否有盈餘管理的情況發生。 4、在研究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式與公司價值時還有很多因素沒有考慮,未來可以研究考核指標與公司價值的關系,研究如何迸一步完善評價指標,形成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 本文第一章介紹了研究的意義,股權分置改革以後,有幾十家上市公司先後推出了各自的股權激勵計劃。
G. 請教有關股權激勵的問題
因為截至今年6月30日,A股1553家上市公司中只有122家披露了其長期激勵計劃。其中做的比較好的上市公司是000002萬科A和600089特變電工,這兩家在股權激勵下,公司的業績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幾年來的配送分紅回報股東著實是很好的。
股權激勵計劃的激勵對象必須是公司員工,具體對象由公司根據實際需要自主確定,可以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技術(業務)人員,以及公司認為應當激勵的其他員工(其中,為保證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在正式頒布的《辦法》中明確規定激勵對象不應包括獨立董事),但是有污點記錄的人員不能成為激勵對象,以督促高管人員勤勉盡責。
權激勵機制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要促優汰劣,從微觀的角度來講,對公司高管個人或群體實施股權激勵,是使其全心全意把心思放在生產經營上,使得公司經營業績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每個上市公司質量得到提高,自然股市的整體質量也就得到提高。
H. 是什麼問題 導致蘇泊爾股權激勵計劃頻流產
不過隨著大股東法國SEB集團逐步加強控制權,被激勵對象卻顯得「毫不領情」,三年的時間內,有十位被激勵對象相繼離職。金手銬失色讓業內頗為震驚,究竟是蘇泊爾發展遭遇問題,還是另有其他隱情?
多名高管離職 4次作廢股票期權
日前,蘇泊爾在深交所公告稱,今年5 月8 日完成了對部分獲授的股票期權作廢及限制性股票回購注銷的工作。公司本次作廢股票期權共計 2142624 份,並以每股0 元回購注銷限制性股票共計 978252 股。
實際上,這並非第一次作廢股票期權,蘇泊爾先後在2012年和2013年先後發布兩次股權激勵計劃。
公司2012年4月推出股權激勵計劃,股權激勵為期5年,以每個年度的內銷收入和營業利潤為考核標准,其中2012年內銷收入、內銷營業利潤預設最小值分別為48.75億元、3.72億元。2012年公司炊具內銷收入40.54億元,同比下降3.65%。
當時民生證券有分析認為,國內外需求萎靡是造成公司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2012年之前小家電行業增速較高,保有量已明顯提升,目前主要需求來自於更新需求。然而小家電行業需求改善不明顯,景氣度較低。
因 2012 年度股權激勵考核指標未能達成,且有兩名激勵對象因離職已不符合激勵條件,公司作廢股票期權共計 1088736 份,並以每股 0 元回購注銷限制性股票共計 473088 股。
2014 年 3 月,蘇泊爾公告稱 2012 年股權激勵計劃第二個行權期 20%的股票期權及限制性股票由於未達成設定的業績指標,根據 2012年股權激勵計劃的規定對上述 20%的股票期權及限制性股票予以作廢及回購注銷。同時,鑒於3名激勵對象因個人原因發生離職,公司須對其尚未達成行權條件的股票期權進行作廢(占其獲授的股票期權總量的 70%),尚未達成解鎖條件的限制性股票以 0 元回購注銷(占其獲授的限制性股票總量的 70%)。
2013年蘇泊爾再次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激勵對象范圍包括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公司董事會認為需要進行激勵的相關員工共計114人。以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當日蘇泊爾股票收市價14元計算,該部分股票的價值共計為812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蘇泊爾不僅以0元價格向激勵對象送股,此外解鎖條件也頗為寬松。2013~2016年間,蘇泊爾不設凈利潤的考核指標,主要考核凈資產收益率。在此考核期內,公司每個考核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3%。
相關資料顯示,蘇泊爾2010~2012年的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7.58%、18.38%、16.24%,2013年上半年加權凈資產收益率為8.77%,年化凈資產收益率為17.54%。也就是說,近四年該公司的平均收益率為17.44%。與解鎖的考核標准13%相比,公司的考核標准比實際業績打了7.5折。
2014年 8月,公司有4名激勵對象離職。由於不符合激勵條件,公司擬作廢股票期權共計 221760 份,並擬以 0 元回購注銷限制性股票共計 36960 股。
今年3月,蘇泊爾再度宣布,因 2014 年度股權激勵考核指標未滿足相應要求,且有一 名激勵對象因離職已不符合激勵條件,公司擬作廢股票期權共計 1920864 份,並擬以 0 元回購注銷限制性股票共計 761292 股。
《中國經營報》記者查閱資料顯示,2013年和2014年,蘇泊爾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分別為18.54%和19.63%,完全超過了當初設定的13%的限定目標。而蘇泊爾方面證實,2013 年期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全部達成了預先設置的各項業績指標。
高管離職或與SEB去蘇運動有關
2007年4月,曾引發商務部反壟斷調查的法國SEB並購蘇泊爾事宜已正式獲得國家商務部的批准。
2011年,蘇泊爾集團和蘇增福分別將持有的12.17%、7.83%股權,轉讓給法國賽博集團。2011年12月,作為賽博集團全資控股子公司,SEB 國際對蘇泊爾的持股比例由51.31%變為71.31%,成為蘇泊爾絕對控股人,而創始人蘇增福不再持有蘇泊爾的任何股份,全身而退。目前蘇增福之子蘇顯澤在公司內部股份僅為0.48%。
2015年1月,蘇泊爾公告稱公司接到公司控股股東SEB 國際的通知,基於對公司發展前景的信心,自2014年12月31日起,SEB計劃未來六個月內,擬以不超過17.5元/股的價格,受讓第二大股東蘇泊爾集團有限公司1000萬股股份,占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58%。
SEB持有公司股份45283.2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71.44%,為公司的控股股東。SEB同時承諾,在增持期間及法定期間,不減持公司的股票。
分析人士認為,蘇泊爾大股東的此次股權增持,應該是出於理順現有股東之間產權關系的需要,否則增持可以在二級市場上直接完成,而無需定向受讓二股東的股權。
SEB去蘇運動持續。2014年9月,蘇顯澤卸任蘇泊爾董事長職務,留任董事和戰略委員會主席。接替其董事長職位的為來自法國的Frédéric VERWAERDE。之後,蘇泊爾發布公告稱已於9月22日完成了相關工商變更手續。至此,蘇泊爾法定代表人也由蘇顯澤變更為Frédéric VERWAERDE。目前蘇泊爾的董事名單中,16名董事,中方員工8位(1位已經離職,目前任職7位),外籍員工8位。
與大股東不斷增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被收購後蘇增福父子陸續在二級市場減持套現。2010年蘇顯澤因在半年內頻繁減持11次,有媒體調侃其為「年度最忙套現董事長」。
對於減持,蘇增福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7年。「那我肯定要在快要達到頂峰時賣掉。」 炊具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蘇泊爾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蘇增福判斷蘇泊爾潛在的危機也越來越大,如果他不把快到危機期的企業賣掉,到期後企業的價值就會急轉直下。「有了法國人的入股,蘇泊爾的前景也會更好一些。我賣掉以後,拿著這些錢,可以投資一個更有前景的企業。」
盡管如此,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和SEB的做事風格有關。財大氣粗的SEB集團向來傾向於持有子公司大部分股權,收購多為全資,1997 年收購巴西小家電龍頭Arno 時,先收購了44%股權,次年即增持至98%。
對於為何業績達標,高管仍然放棄股權激勵計劃,公告仍然稱「股權激勵考核指標未滿足相應要求。」有證券分析師認為,除非外部給予這些高管更加優厚的待遇。但蘇泊爾相當於免費送股的優厚方案可遇不可求,高管在重金股權之下尚能離職,可能生存環境不佳或受到排擠。蘇泊爾方面回應稱,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有效保留企業的核心管理團隊;本公司 2013 年期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涉及 100 多位激勵對象,在過去兩年的時間里部分激勵對象由於個人原因發生離職,目前公司核心管理團隊非常穩定。
蘇泊爾或淪為SEB代工廠
除了股權和人事上,SEB逐步深入。蘇泊爾在公告中提到,報告期內,SEB融合項目順利推進,雙方協同效應進一步增強。
隨著SEB訂單的持續轉移,蘇泊爾在研發、設計、製造等方面的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幫助蘇泊爾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此前有媒體報道稱,SEB集團近年一直擔綱蘇泊爾的第一大客戶和部分原材料采購商。2014年業績報顯示,公司第一大客戶銷售額為23.8億元,占整體銷售額的24.99%,但並未提及客戶名稱。
蘇泊爾的SEB業務的依賴也逐年加深。2014年,蘇泊爾於同一控股股東的旗下16家企業進行關聯交易。在應收賬款中,按欠款方歸集的期末余額前5名的應收賬款情況,第一名就是SEB ASIA LTD,賬面余額為6.63億元,計提壞賬3315.9萬元。
以上數據顯示了,蘇泊爾公司對SEB業務的依賴。華泰證券分析師張洪道認為,自SEB入主公司以來,SEB訂單轉移是公司的一大看點,但受全球經濟創造不景氣的影響,公司國外銷售不及預期,數據顯示,外銷下滑。蘇泊爾方面回應稱,蘇泊爾與大股東 SEB 之間的關聯交易嚴格遵守了上市公司關於關聯交易的公司治理審批流程,合法合規,並未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騰達。2014 年,公司近 96 億元的銷售額中關聯交易額僅占不到三成,國內銷售佔比七成,蘇泊爾品牌及相應產品在中國及東南亞部分市場發展勢頭良好。
但從蘇泊爾和SEB集團的業務往來看,蘇泊爾顯然存在一定的依賴性。SEB的訂單轉移放緩,將對蘇泊爾產生很大的影響。有財務專家告訴記者,關聯交易是柄雙刃劍,如果大股東提供擔保、資金或大股東以其他方式佔用公司的資金,均會給公司帶來潛在的財務風險;如果和大股東及關聯人員進行不等價交易,會迅速降低公司的利潤;且過多的關聯交易會降低公司的競爭能力和獨立性空間,使公司過分依賴關聯方,尤其是大股東。
下沉渠道有難度
實際上,為了擺脫對外銷業務的依賴,增加內銷規模。蘇泊爾在2014年報中提到要不斷下沉渠道到三四級市場。
近年來,隨著一二線城市市場不斷飽和,三四線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不過對於蘇泊爾而言,難度並不小。蘇泊爾主要業務分為兩塊,一是小家電業務,二是鍋具業務。北京高盛吉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馬俊穎認為,目前美的等大型家電產業集團,憑借無處不在的專賣店系統,已經在農村市場圈地畫牢。在小家電市場,蘇泊爾品牌影響美的等綜合性品牌。而在三四級市場主營的鍋具眾多業務消費者對炊具品牌敏感度低、對價格敏感度高的現實也讓蘇泊爾產品面臨滲透力不強的尷尬境地。
此外,蘇泊爾還不得不面對虎視眈眈的愛仕達。2014年年底,渤海證券研報數據顯示,從國內的情況來看,蘇泊爾和愛仕達合計佔比10%上下,其中蘇泊爾市場份額7%左右,愛仕達約是蘇泊爾的一半,市場佔有率約有3.5%。記者觀察發現,不論在實體賣場還是電商渠道,兩家企業針對性競爭激勵。幾乎蘇泊爾的每款產品,愛仕達品牌都可找到相似款,價格還略比蘇泊爾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