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股權為什麼搶手
❶ 滴滴並購uber過程以及投行的作用
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
Uber公司在2009年正式成立,在2010年在舊金山推出首款APP,隨後在2011年就走出國門在法國巴黎正式上線。現在的Uber已覆蓋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餘座城市,在發達市場已實現盈利,全球的估值高達646億美元。
滴滴出行是國內網約車市場上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他擁有著超過1500萬司機和3億注冊用戶,以85.3%的訂單市場份額居行業之首。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成為滴滴出行最大的資本,剛剛完成了新一輪融資,手握大把現金,估值高達265億美元。
❷ 除了滴滴打車外,還有什麼應用可以打車
1、滴答出行
它的前身叫"滴答拼車",提供出租和順豐的服務。在計程車方面,嘀嗒出行推出自由搶單不派單,零元傭金不抽成的政策,為計程車司機營造一個公平健康的競爭環境。定位準確,價格比滴滴稍微低一點,偏遠的地區是開不了的,而真正的缺點是,只有出租和順風的服務。
2、曹操專車
它屬於一個互聯網+新能源出行的服務平台,致力於"互聯網+出行"的領域,是首個建立新能源汽車出行服務標準的專車品牌,集合了新能源專車出行、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等服務,為用戶提供安全、便捷、低碳、高品質的一站式出行解決方案。
3、美團打車
美團打車業務源自美團點評用戶需求驅動,美團點評日活躍用戶2.5億中30%有出行需求。也就意味著,美團打車僅自有平台便存在7500萬活躍用戶的巨大潛在市場。通過美團打車來滿足平台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吃喝玩樂全都有"的服務體驗。
4、神州專車
神州專車是國內領先的租車連鎖企業神州租車聯合第三方推出的互聯網出行品牌。
神州專車採用「專業車輛,專業司機」的B2C運營模式,專車服務活躍用戶覆蓋率穩居國內專車市場前列,用戶留存率達66.7%,受中高端客戶青睞。吳秀波的代言更是讓神州專車家喻戶曉。
5、首汽約車
定製化專車服務業知名品牌,主打中高端商務用車服務市場。
目前主要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運營,陸續將逐步在全國范圍進行推廣。專車全部使用正規租賃公司車輛, 和專業駕駛員合作,定位於中高端群體,主打中高端商務用車服務市場。
❸ 為什麼喬布斯被趕出蘋果,王志東被趕出新浪,馬雲卻把握控制權
1985年,蘋果創始人喬布斯被趕出公司;2001年,新浪創始人王志東被趕出新浪;2017年,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也被趕出了公司。
天啊,創始人居然也能被趕走?為什麼啊?公司治理的所有權力,最終都來自股權。股權,又分為投票權,和收益權。投票權就是我要說了算;收益權就是賺錢帶我分。默認情況下,投票權和收益權,都均勻地分布在所有股票上。這就是同股同權。
還有交叉持股。兩個公司直接或者變相直接相互持有對方股權,繼而相互成為對方股東的情形。交叉持股之後,由於相互之間形成一種聯盟關系,在面對外部收購的時候,被收購方可通過交叉持股方式中表決權傳導機制讓聯盟一方拒絕以收購方價格拋售,形成事實上的「白衣騎士」。
另外,當企業集團子公司進行交叉持股行為時,即使參與交叉持股的各個企業所持有的特定公司股份僅屬少數,但集團整體所持該特定公司股份卻已可能使其經營控制權屹立不倒。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根據不同的公司、不同的目標、不同的階段靈活的採用最適合自己的形式才是王道。
❹ Uber和滴滴為什麼迷戀平台戰略
在有關動物的新聞中常會出現一句極具喜感的評論「現已加入肯德基豪華午餐」,網友對洋快餐的調笑成就了一個無心插柳的網路熱詞,其實對企業來說,整合現有的供應鏈提供額外的產品或服務,是一種常見的商業策略,如Uber就有從快遞到送餐的個性化服務,滴滴則在打車、專車之後,連續推出快車、順風車等產品。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像Uber和滴滴不是深耕現有的專車服務,坐待意料之中的收獲,反而匆忙進入那些前景不明的細分市場,急於打造互聯網出行全平台?不合情理的抉擇背後有著怎樣的商業考量?
1搶占潛在風口,抑制資本盲動
李彥宏曾經教導創業者:總是提防騰訊沒有前途!而騰訊何嘗不對創業者心懷敬畏,創新發展到今天,破壞性和顛覆性愈益明顯,看似恢宏的商業帝國很可能瞬間崩塌,共享經濟的崛起令創新的門檻不斷下探,Uber商業神話就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例子。最近估值達到500億美元的Uber在風投眼中是與小米並行的雙子星,那些曾經的明星公司都被它拋在身後:攜程市值107美元,去哪兒58億美元,藝龍不到7億美元,甚至攜程的股東—美國頭號在線旅遊公司Priceline的市值也不過610美元左右。
在中國,Uber的成功被滴滴快速復制,但這個雙雄並立的市場顯然並不平靜:
共享是把雙刃劍,閑散的私車資源可以被Uber和滴滴用來破解計程車困局,也可以實現別人的雄心壯志,這里只有贏者通吃,沒有所謂的良性競爭。在美國,Airbnb和Uber各霸一方,並無可與匹敵的對手。以Uber來說,日均訂單早破百萬,以每單抽取20%的傭金計算,贏利可觀,但家底殷實的Uber在資本市場卻仍然激進,籌劃的新一輪融資規模將達15億美元,Travis Kalanick甘冒原始股權被稀釋的風險其實有不得已的苦衷。
因為Uber必須狙擊Lyft、Getaround這樣的創新公司,後者的業務形態決定了他們一旦獲得資本支持,就有可能用補貼爭奪和瓦解Uber的供應鏈,即使他們無法贏利。對此,深謀遠慮的Travis Kalanick採取了兩條對策:
一是通過不斷融資將資本市場與Uber結成利益共同體,打壓Lyft、Getaround的融資空間。迄今為止,Lyft的F輪估值只有25億美元,Getaround和Relayrides仍然無足輕重,Uber還特別注意引入戰略投資者,例如此前與網路的合作,主要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突然獲得有力的渠道資源,在特定市場對Uber構成威脅,此前阿里參投Lyft即是信號;
滴順風車則有另一番野心,程維和柳青當然知道這個產品不可能贏利,而且是訂單越多、虧損越多的惡性循環,但滴滴通過引導加強了它的社交屬性,「相逢是一種默契,緣分妙不可言,希望你坐在副駕位置」,這樣的簡訊話術顯然試圖淡化服務的商業色彩,而渲染一種邂逅的氛圍。易到用車的周航曾經憧憬:司機和乘客不應該是冰冷的服務關系,而應該有良性的互動,司機可以被收藏,然後像老朋友一樣被時不時的翻出來。滴滴顯然正在實踐。
滴滴快車的產品屬性比較復雜,它雖然有效對沖了Uber的低價策略,但與滴滴的其他產品也存在雙手互搏,快車的另一個定位是傳統計程車的替代品,顯示出滴滴已經對整合現有計程車資源不抱希望,開始提前布局,但廣告文案強調低價並對計程車猛烈開火在最近嚴苛的大環境下顯得格格不入,直接導致了北京交通委的約談。
歸根結底,Uber和滴滴們「盡人事而安天命」的努力是否奏效,最終還是要由正在醞釀的專車新規來決定,假如這份新規真如目前所披露的那樣,堅持營運資質和私家車禁入兩大門檻,那麼互聯網出行市場很可能面臨重新洗牌。
❺ 承認竊取谷歌機密 Uber前自動駕駛負責人最高將面臨30個月監禁
(圖片來源:Uber官網)
蓋世汽車訊據外媒報道,著名自動駕駛技術工程師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AnthonyLevandowski)於3月19日承認,從其前任僱主谷歌處竊取了有關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機密。作為認罪協議的一部分,美國聯邦檢方建議,對其判處不高於30個月的監禁。萊萬多夫斯被告律師MilesEhrlich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本次認罪,能讓其生活能繼續下去,將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該律師意指讓萊萬多夫斯基專注於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研究。
美國舊金山聯邦檢察官辦公室拒絕對此發表評論。該部門負責監督矽谷公司盜竊知識產權的行為。
萊萬多夫斯基一案的起因是,Alphabet旗下的谷歌及其姐妹企業Waymo在2017年指控Uber挖角其人才,並盜竊其自動駕駛開發商業機密,從而發展自己的自動駕駛技術,同時指控萊萬多夫斯基竊取了Waymo的機密。
隨後,Uber向谷歌出售了部分股權,並修改軟體程序以解決該問題。此後美國司法部以33項罪名對萊萬多夫斯基提起刑事訴訟,每項指控都將讓其面臨10年的監禁。
檢方指控萊萬多夫斯基在決定從谷歌離職之後,於2015年底到2016年初期間,從谷歌盜竊材料,並且成立了自己的公司Ottomotto,該公司之後被Uber收購。
萊萬多夫斯基對其中一項指控認罪,該指控稱他將谷歌自動駕駛項目技術目標的文件下載到了自己的計算機中。當前,法庭尚未安排量刑聽證會。萊萬多夫斯基在法庭文件中表示:「我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下載了這些文件,我清楚自己沒有權利以此目的拿走這些文件。」
已經於今年3月4日申請破產的萊萬多夫斯基還同意向Alphabet支付75.65萬美元的賠償,作為該公司請求政府協助調查的成本。
在宣布破產之前,加利福尼亞州一家法院曾裁定,萊萬多夫斯基因違反僱傭合同而應該向谷歌支付1.79億美元。此外,Uber根據其僱傭協議也將按照法庭文件對相關受損方提供賠償,但Uber也指出,針對法院給前員工萊萬多夫斯基開出的裁決,該公司會進行上訴。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❻ 為什麼uber持有滴滴5.89%的股權卻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
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雙方達成戰略協議後,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優步中國的其餘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就是說按照持有股權的比例,所擁有的權利和收益比例。投資還是要到一些正規合法的地方,例如騰訊眾創空間
❼ Uber瘦身,滴滴擴張,終歸都只是為了「活下去」
在國內,它的競爭對手如首汽約車、神州專車、曹操出行、T3出行等都在不斷發展壯大,美團、高德等企業也通過聚合打車模式跨界加入了網約車戰場。在國外,Uber一直是其最大勁敵。在兩輪車領域,滴滴的青桔單車壓力也不小,美團、哈嘍都是其競爭對手。在滴滴計劃的1億單目標中,青桔要完成4000萬目標,2020年計劃上線20餘個城市,投放200萬輛,且重點布局一二線城市。
不過對於滴滴的這一系列動作,很多人並不看好,因為無論是在新賽道上還是老賽道上,它都沒有創造出一個更大的想像空間。所以不少人認為,滴滴進行這一系列擴張的目標其實只是想在IPO前將估值提高到600億美元以上,好在資本市場賣個好價錢。當然,對於IPO消息的猜測,滴滴向來是否認的。
無論是Uber的退還是滴滴的進,誰都無法斷言哪一個更正確,但總體而言它們的陣痛都會為了更好的服務於用戶打下基礎。
圖|來源於網路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❽ Uber在中國可以合法使用嗎
可以。雖然用戶在使用優步實現叫車服務當中,出現了一些安全事件,但是優步在中國沒有觸犯法律,是可以合法使用的。
Uber,中文譯作「優步」,是一家美國矽谷的科技公司,他們提供專車服務,和打計程車相似,通過Uber可以呼叫專車,通過Uber計算路程並結算費用。
進入中國大陸
2014年7月14日,美國用車應用Uber正式宣布進入北京市場。此前Uber已經在北京試運營了兩個半月,主要覆蓋了三里屯和國貿區域。北京是其進入的全球第100個城市。
Uber 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親自來北京宣布了這一消息。
2014年10月20日,Uber(優步)宣布將拼車服務人民優步(People』s Uber)在國內七個新的城市推出,包括天津、深圳、上海、廣州、成都、杭州、武漢和寧波。透過Uber平台,搭乘者可以找到擁有車輛的車主,向車主分擔相應的出行成本得到拼車服務。
每一趟行程都是通過Uber的系統,並且在搭乘結束時,Uber要求搭乘者和車主互相評分,以便系統可以為雙方進行服務匹配。
Uber 中國戰略高級副總裁柳甄2016年6月3日在香港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未來的 12 個月里,Uber 在中國市場將會超過滴滴出行,成為中國專車市場的老大。
2016年1月13日,優步在南京、北京、武漢、重慶和青島等5個城市同步推出拼車服務「人民優步+」。
2016年6月15日,優步宣布進入中國第60城——昆明。
(8)uber股權為什麼搶手擴展閱讀
中新網北京8月1日電(吳濤)1日,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
據悉,雙方達成戰略協議後,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優步中國的其餘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
滴滴也因此成為了唯一一家騰訊、阿里巴巴和網路共同投資的企業。同時,滴滴出行創始人兼董事長程維將加入Uber全球董事會。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將加入滴滴出行董事會。
未來,優步中國將保持品牌和運營的獨立性。滴滴出行將整合雙方團隊在管理和技術上的經驗與專長,在用戶資源、線上線下運營和營銷推廣等層面共享資源、協同發展。
同時,滴滴出行亦會倡導內部競爭和相互促進,以更加精細化、多元化的創新服務,滿足消費者日趨豐富的出行需求,持續提高司機收入。
滴滴出行還將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持續進行市場培育;創造健康有序的行業生態,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轉型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❾ Uber終於甩掉了自動駕駛業務這個大包袱,40億美元算不算賤賣
文/宋雙輝
如果說自動駕駛行業有最慘的企業,那Uber絕對高票當選。
Aurora首席執行官ChrisUrmson在談到這筆交易時說,在自動駕駛商業化的競賽中,實際上最終能跨過終點線的玩家沒有幾個,而收購Uber的ATG能夠加快Aurora的發展速度,讓他們有機會成為最終勝出的玩家之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❿ 自動駕駛第一案宣判!前谷歌技術專家盜取機密被判18個月
在Uber供職時的Levandowski
Levandowski聲稱,Uber與Waymo達成的和解協議中(這是一份從未公開過的協議)中包括一項內容,即Uber將不再聘用他或者與他展開合作。但是,該協議導致Uber違背了自己要支持Levandowski開展貨運業務的承諾。
這項指控表示,在Otto收購結束後,一項計劃要求給予Otto所有者Uber新的貨運業務帶來的部分利潤。同時Levandowski將被任命為非執行主席並且控制新的貨運業務。作為替代方案,Uber可以拒絕完成交易但是授予LevandowskiOtto和Uber的自動駕駛技術的獨家許可。
Levandowski的訴訟中聲稱這兩件事情都沒有發生。
同時,Levandowski相信並表示,他應該獲得與UberFreight(OttoTrucking的新名字)利潤相關的收益,而這一金額「至少應該有41.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86億元)」。2018年8月。Uber將UberFreight變成為一個獨立的業務部門。
此外,Levandowski還希望要求Uber替他支付給谷歌1.7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有趣的是,就谷歌本身而言,它非常希望萊萬多夫斯基能夠獲勝。谷歌在提交的一份文件指出:「(Levandowski)如果收不回對Uber的賠償要求,就不可能完全完成對谷歌(或者他的其他債權人)的賠償。」
最後,這起訴訟還包括一個引人注目的指控內容——Levandowski可能不是唯一一個離開谷歌時候,帶走了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機密的員工。
該訴訟聲稱,一位獨立專家發現了Uber的自動駕駛軟體包含有問題的功能,這些功能可能需要簽訂Waymo的知識產權使用許可協議。
但是Levandowski沒有在谷歌或Uber從事過軟體工作,因此「那些商業機密並非來自Levandowski先生,而是一個不同的前谷歌員工。「Waymo和Uber」解決了與Levandowski以外的個人竊取商業機密有關的問題」,不過該訴訟似乎沒有確認任何此類員工的具體身份。
結語:自動駕駛技術糾紛何時休?
知識產權和專利設立的初衷是為了促進知識交流與進步。一旦產生了糾紛,結局卻往往是兩敗俱傷。
事實上,谷歌、Uber和Levandowski之間的技術糾紛並非孤例。2017年,網路曾以「侵犯商業秘密為由」,將前員工王勁和景馳科技(文遠知行的前身)告上法庭,索賠5000萬元。最後,這個被稱為「中國自動駕駛第一案」的糾紛直到今年2月,才以網路撤訴為結局宣告結束。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