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闆導入股權激勵
『壹』 股權激勵的作用有哪些
一、並非隨時都可以進行股權激勵
金融危機來襲,引發國內大量企業在薪酬水平與薪酬結構上進行一些共性調整,如降低整體薪酬水平;降低固定薪酬比例,提升浮動薪酬比例;降低短期激勵,提高長期激勵等。不少企業試圖推行股權激勵,加大對高管和核心技術骨乾的長期激勵力度,確保核心人才的穩定,同時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危機中蓄勢待發。
應對金融危機,股權激勵不失為一條良策。一方面,可以激勵和穩定核心人才,不至於傷筋動骨,保存元氣;另一方面,可以借機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此外,還可以降低短期現金支出,緩解現金壓力。
然而,在宏觀經濟和企業效益下行的時候,推行股權激勵,員工不一定會有積極性。比如,某民營集團旗下擁有多家控股子公司。2007年,該集團旗下子公司都是盈利的,自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幾乎所有子公司都大副虧損。為了穩定和激勵各子公司的高管,老闆決定推行股權激勵,採用股權購買+業績股票的形式,即被激勵者以每股凈資產平價認購大股東持有的部分股份,同時參照認購比例,大股東授予被激勵者一定額度的業績股票,被激勵者用額外業績獎勵和股票分紅分期將業績股票轉換成實股。如果在經濟穩定增長的時候,這樣的股權激勵方案應該是很受歡迎的,被激勵者還會心存感激。然而,該民營集團旗下的多家子公司的高管,都不大願意接受這樣的股權激勵方案。他們認為經濟形勢不明朗,
企業發展前途未卜,認購股份會減少個人的現金,業績股票會因為市場的波動變得的不確定。由於大多數被激勵者的拒絕,該民營集團的長期激勵計劃不得不進行反復的調整與協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它們提醒決策者,不要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進行股權激勵,員工很容易產生被金手銬烤住的感覺,被烤的不情願,不踏實。相反,在經濟和企業上升階段,既便明知股權激勵是金手銬,員工會心甘情願的被烤住。
二、並非每個企業都必要進行股權激勵
談到股權激勵,很多老闆都會想:我的企業有必要搞股權激勵么?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有必要進行股權激勵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業競爭的程度、人力資本的地位、競爭對手的動向是最主要的判斷因素。
行業競爭的程度:壟斷型企業一般不需要進行股權激勵,因為壟斷型企業經營業績主要來源於行政賦予的壟斷權利,對高管的依賴度比較低。非壟斷行業競爭程度不同,進行股權激勵的緊迫程度也不同。行業競爭度越高,企業越需要卓越的管理能力,越需要吸引、穩定和激勵優秀的管理人才,越有必要進行股權激勵。
人力資本的地位:股權激勵主要用於吸引、穩定、激勵優秀的管理人才和核心技術骨幹。如果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建立在資金、廉價土地、廉價原材料或者廉價工人上,人力資本在企業中占據的地位不高,企業對高端人才的依賴度很低,這樣的企業一般沒有必要進行股權激勵。比如,專門從事來料加工、OEM生產、低端服務的企業,他們可以從市場上隨時招到大量的、廉價的勞動力,從事簡單的加工生產,沒有太復雜的技術,也不需要太先進的管理。反之,那些競爭優勢與人力資本密切相關,對人力資本尤其對優秀的管理人才和技術骨幹高度依賴的企業,如管理咨詢公司、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院所等,就非常有必要引入股權激勵機制。
競爭對手的動向:如果競爭對手針對高管和技術骨幹進行了股權激勵,這樣的消息很快會在行業內傳開,通常會讓企業相應級別的高管和技術骨乾眼饞,並在內心裡進行攀比。時間長了,部分高管和技術骨幹經不起股權激勵的誘惑就會跳槽到競爭對手那裡,這會給企業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們常常會發現,很多企業是被迫進行股權激勵,不搞就面臨著核心人才倒戈的風險。
除此之外,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主營產品市場成熟度等也是判斷企業是否有必要進行股權激勵的重要參考因素。
三、並非每個企業都具備股權激勵的管理基礎
股權激勵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涉及諸多法律與管理問題,並且實施效果具有滯後性。成功的達成股權激勵的預期效果,需要企業具備一定的戰略規劃、企業文化、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薪酬管理等管理基礎。
戰略規劃基礎:股權激勵需要指明被激勵者中長期努力的方向,戰略規劃的核心就是確定企業中長期努力的方向。戰略方向明確了,被激勵者才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齊心協力推動公司戰略目標的達成。
企業文化基礎:股權激勵將拉大企業內部的收入差距,實施股權激勵前,企業內部最高收入是最低收入的幾倍或幾十倍,實施股權激勵後,企業內部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的差距可能達到幾百倍。中國人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企業在實施股權激勵前,需要樹立績效導向的企業文化,營造一種能者多得的分配文化。
目標管理基礎:企業目標按級別可以分為公司級目標、部門目標、崗位目標。確定合理的戰略目標,是衡量企業階段性經營業績表現的依據,也是企業發展的指引。戰略目標確定以後,還需要進行目標分解,分解到各個部門,形成部門目標。部門目標是衡量部門及部門負責人階段性績效的依據,也是部門工作的指引。部門目標還需要分解到各個崗位,形成崗位目標,作為衡量崗位及崗位任職人階段性績效的依據和崗位任職人工作的指引。目標管理和股權激勵的有機結合,將促進被激勵者始終朝著公司戰略方向和戰略目標努力。
績效考核基礎:股權激勵必須與績效考核關聯起來,建立績效導向的股權激勵制度。績效考核是客觀監測與評估被激勵者績效表現、工作態度和發展潛力的重要工具。績效考核有助於決策者確定合適的被激勵對象,績效考核有助於決策者制定與推進股權激勵方案,績效考核有助於決策者及時評估股權激勵的效果,績效考核有助於決策者及時掌握被激勵者在不同階段的工作狀態。企業績效考核不健全,不適宜進行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並非空中樓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管理基礎之上。不少成長型企業忽視自身管理基礎,急急忙忙導入股權激勵,實施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嵐頂咨詢提醒廣大成長型企業,實施股權激勵,一定要先建跑道,完善公司管理基礎,被激勵者才可以在跑道上跑得更快,跑得更遠。
『貳』 股權激勵是什麼意思
分兩大類,真實股權激勵和虛擬股權激勵。
真實股權激勵是指在達到合約規定要求後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持有公司真實存在的股權的激勵計劃:直接持有股權就是成為證券登記機構確認的公司股東;間接持有股權就是成為公司的法人股東的股東,或更多層的持股結構。就是說個人通過入股一個法人,而這個法人又持有公司股權。這個合同本身可以看作為一個附帶行權條件的期權。
虛擬股權激勵是指主要以股權為標的資產的,類似衍生品的激勵計劃。這類激勵計劃一般是以現金結算的,並不將股權實際交付。例如與長期股價掛鉤的高管獎金。
其優劣勢比較:
直接持股激勵程度最強,時效最長。因為他們是擁有自主投票權的正式股東,真正成為了公司的所有者之一,他的努力可以很大程度上轉變為自己的利益。但是劣勢在於如果他不想繼續幹下去,甚至與公司實際控制人鬧翻,那麼會變為對自己很不利的反對者,而且只要他不出售自己的股權,對他沒有任何約束力,除非有任何事先約定。通常而言我們會建議制定製度,參與了激勵但後來離職的人員應當將其股份以適當的價格退出。
對於被激勵的高管,如果想要在此有所長遠發展,直接持股無疑是最為適當的。
對於公司來說,直接持股需要進行工商變更登記,如果是非上市公司這一程序相對較為復雜。如果是有限公司的法律結構,股東的進出通常需要股東會決策程序,非常繁瑣。
間接持股激勵程度較弱,時效一般。通常這種方法會約定被激勵者有權單獨減持其份額並單獨分紅(如果是公司架構下,無特別約定的話分紅是全體股東所有)。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可以通過適當的股權設置,以51%股權控制該法人,那麼該法人下的全部股權的投票權仍然歸屬於實際控制人,對實際控制人的控制權沒有稀釋。
對於被激勵者,這種激勵收益可能差別不大,但是流動性不大,難以進行其他靈活方式(股權質押貸款等),走人的時候也幾乎只能換成現金。
對公司來說,間接持股減去了頻繁股權變動登記的麻煩。
『叄』 為什麼要做股權激勵,合夥人制度
股權激勵是公司股權的增值權,以某種方式授予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使他們能夠分享企業成長所帶來的好處的一種制度安排。股權激勵制度是企業管理制度、分配製度乃至企業文化的一次重要的制度創新,無論企業的形態和資本結構如何,無論是否是上市公司,都有必要建立和實施股權激勵機制。實施股權激勵的重要性,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企業的利益共同體
一般來說,企業的所有者與員工之間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所有者注重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投資收益,而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受雇於所有者,他們更關心的是在職期間的工作業績和個人收益。二者價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導致雙方在企業運營管理中行為方式的不同,且往往會發生員工為個人利益而損害企業整體利益的行為。實施股權激勵的結果是使企業的管理者和關鍵技術人員成為企業的股東,其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趨於一致,因此有效弱化了二者之間的矛盾,從而形成
企業利益的共同體。
二、業績激勵
實施股權激勵後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成為公司股東,具有分享企業利潤的權力。經營者會因為自己工作的好壞而獲得獎勵或懲罰,這種預期的收益或損失具有一種導向作用,它會大大提高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員工成為公司股東後,能夠分享高風險經營帶來的高收益,有利於刺激其潛力的發揮。這就會促使經營者大膽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採用各種新技術降低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業績和核心競爭能力。
三、約束經管者短視行為
傳統的激勵方式,如年度獎金等,對經理人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短期財務數據,而短期財務數據無法反映長期投資的收益,因而採用這些激勵方式,無疑會影響重視長期投資經理人的收益,客觀上刺激了經營決策者的短期行為,不利於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引人股權激勵後對公司業績的考核不但關注本年度的財務數據,而且會更關注公司將來的價值創造能力。此外,作為一種長期激勵機制,股權激勵不僅能使經營者在任期內得到適當的獎勵,並且部分獎勵是在卸任後延期實現的,
這就要求經營者不僅關心如何在任期內提高業績,而且還必須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以保證獲得自己的延期收人,由此可以進一步弱化經營者的短期化行為,更有利於提高企業在未來創造價值的能力和長遠競爭能力。
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在非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有利於企業穩定和吸引優秀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實施股權激勵機制,一方面可以讓員工分享企業成長所帶來的收益,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當員工離開企業或有不利於企業的行為時,將會失去這部分的收益,這就提高了員工離開公司或「犯錯誤」的成本。因此,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有利於企業留住人才、穩定人才。
另外,股權激勵制度還是企業吸引優秀人才的有力武器。由於股權激勵機制不僅針對公司現有員工,而且公司為將來吸引新員工預留了同樣的激勵條件,這種承諾給新員工帶來了很強的利益預期,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可以聚集大批優秀人才。
在進行股權分配的時候,企業應該注意規避一下三個誤區:
1、平均分配股權
由於中國人講究平均主義,剛畢業的大學室友或是企業里30歲不到的年輕同事往往一起出來創業,而公司的股權就選擇平分。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在創業初期看起來這似乎平衡了幾個合夥人之間的利益,但是實際上公司沒有真正的控股股東,公司一旦發展壯大以後就極其容易出現分歧,平均分配的股權致使沒有一個人有絕對話語權,結果往往是幾個合夥人之間不歡而散,甚至公司最後四分五裂。所以,創業初期核心創始人最好至少佔51%的股份,享有絕對控股權,避免股權過於分散。
2、外部投資者所佔股權比例過多
這種現象對於急需大筆資金的初始創業者很常見。比如100萬注冊的公司,在初期籌措資金時老闆向親戚借了40萬於是讓他佔40%的股份。若往後公司運營得越來越好,即使是100萬都不是大數目,那時,看著最初只投入40萬的人按40%的股份分紅,創業者的心態很容易失衡。而且外部投資者只出錢並未出力,這對真正為企業創造利潤的員工來說也不公平。要想讓企業有一個長遠穩定的發展,創業者需要考慮用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時機回購外部股東的股份用於核心員工的長久激勵。
3、沒有提前制定合理的股份退出機制
對於前面兩個誤區來說,如果提前制定好股份的退出機制就能很大程度的解決問題。創業者往往針對外部股東或者員工制定了股份的進入機制卻忽略了退出機制。當一個公司在新增加股東時在價格方面比較容易達成共識,如果不能達成一致最壞的結果就是公司維持原有的股份結構不變,但是如果外部股東想要撤資套現或者持股員工打算離開公司時如果沒有事先約定,雙方極其容易在股權的價格上產生分歧,股東之間決裂甚至鬧上法庭是常見的事。所以,股份的進入機制同時一定要伴有相應的退出機制。
『肆』 股權激勵對企業有哪些好處
富途安逸認為對企業而言,設置ESOP股權激勵有三點好處:
首先,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有助於人員穩定。員工激勵計劃以企業未來的股權價值作為激勵目標,輔以對員工服務期限、業績指標等與員工工作表現相掛鉤的具體要求,真正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而增強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與凝聚力、促進企業的人員穩定,在「主人翁」意識的驅動下,實現員工與企業的中長期利益及價值取向統一。
第二,促進員工之間的良性競爭。企業通過設計個性化的員工激勵方案,通過不同的激勵形式和行權方式或條件,可以實現對不同性質的工作崗位和不同程度的工作表現進行區分激勵,將員工的績效與相應的激勵目標和激勵手段進行綁定,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從而有效地刺激員工持續提升績效,通過公平競爭的機制實現企業與優秀員工雙贏的結果。
第三,減輕企業(特別是早期企業)的現金壓力。由於企業的股權本身具有一定的價值並且該價值將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提升。企業可以將激勵工具作為現金等價物,充抵一部分的員工報酬/薪資,此時企業給員工的行權價往往是極低的。
『伍』 股權激勵的目的和意義
股權激勵的目的
股權激勵也叫員工持股計劃,是指為了吸引、保留和激勵公司員工,通過讓員工持有股票,使員工可以參與公司的利益分享機制與經營決策機制。
將公司的股權分一部分出來,給到努力工作的優秀員工,讓大家感受到,公司在越來越好,沖擊IPO之後,不是只有創始人一個人可以一戰封神,成為福布斯富豪榜的一員,那些同樣為公司付出了心血的人,也可以收獲自己應得的那份財富自由。
股權激勵的意義
讓員工跟老闆有一樣的理想,一起往前奔跑,這是企業文化層面的願景。如果不務虛,務實來看,簡而言之,股權激勵有三點作用:吸引和留住人才、降低現金薪酬支付成本、提高團隊的工作熱情。
『陸』 股權激勵是什麼意思,股權激勵有什麼作用
股權激勵,是指企業經營者和職工通過持有企業股權的形式,來分享企業剩餘索取權的一種激勵行為,使股權持有者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服務的一種激勵方法。
股權激勵的四種基本作用
1. 激勵作用
使被激勵者擁有企業的部分股份(或股權),用股權這個紐帶將被激勵者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緊緊地綁在一起,使其能夠積極、自覺地按照實現企業既定目標的要求,為了實現企業利益和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努力工作,釋放出其人力資本的潛在價值,並最大限度地降低監督成本。
2. 約束作用
約束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因為被激勵者與所有者已經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如果經營者因不努力工作或其它原因導致企業利益受損,比如出現虧損,則經營者會同其他股東一樣分擔企業的損失;
2)通過一些限制條件(比如限制性股票)使被激勵者不能隨意(或輕意)離職——如果被激勵者在合同期滿前離職,則會損失一筆不小的既得經濟利益。
3.穩定員工作用
由於很多股權激勵工具都對激勵對象利益的兌現附帶有服務期的限制,使其不能輕言「去留」。特別是對於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幹、銷售骨乾等「關鍵員工」,股權激勵的力度往往比較大,所以股權激勵對於穩定「關鍵員工」的作用也比較明顯。
4.改善員工福利作用
這對於那些效益狀況良好且比較穩定的企業,實施激勵面比較寬的股權激勵使多數員工通過擁有公司股票(或股權)參與企業利潤的分享(比如美國的公司職工持股計劃),有十分明顯的福利效果,而且這種福利作用還有助於增強企業對員工的凝聚力,利於形成一種以「利益共享」為基礎的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