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投資溢價比例怎麼算
① 溢價率怎麼算
一、溢價是什麼?
溢價是指所支付的實際金額超過證券或股票的名目價值或面值。而在基金上,則專指封閉型基金市場的買賣價高於基金單位凈資產的價值。溢價是指交易價格超過證券票面價格,只要超過了就叫做溢價。溢價空間是指交易價格超過證券票面價格的多少。
關於風險溢價,對於風險資產,投資者要求較高的投資收益從而對不確定性作出補償,這種超出無風險收益率之上的必要收益率補償,就是風險溢價。風險溢價又叫風險報酬,風險報酬是投資者因冒風險進行投資而要求的,超過無風險報酬的額外報酬。
二、溢價率怎麼算?
溢價也就是比原來的價格高出的部分,那麼溢價率就是高出的百分比。在證券市場中,大家往往參考溢價率的數據作為度量權證風險高低的評估。
溢價率的計算方法如下:
認購權證溢價率=(行權價+認購權證價格/行權比例-正股價)/正股價。
認沽權證溢價率=(正股價+認沽權證價格/行權比例-行權價)/正股價。
從上述公式可見,溢價高低其實很大程度取決於正股價格及權證價格,而權證價格又會隨時間流逝而遞減。
假如行使價高於正股價格(價外權證),權證價格全為時間價值(即沒有任何內在價值),計算出來的溢價會較高。相反,假如正股價格高於行使價,權證價格包含的時間價值較低,所計算出來的溢價相對較低。
可見,權證的價值狀況及距離到期日時間的長短與溢價之間一般存在一個這樣的規律:越是價內、距離到期日的時間越短,權證的溢價就越低;而越是價外、距離到期日的越長,權證的溢價就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投資者抱著溢價越低越好的心態選擇權證,無形中會偏愛短期而價內的權證,但很可能所選權證未必能滿足自己的投資要求。
溢價率如果是負數,那麼則說明當時的市場價格是低於實際價格的,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溢價率才會出現負數。一般在這個時候,進行證券投資的用戶則會認為是一個比較好的入市時機。
總之,溢價率雖然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數據,但是也不完全市場情況。用戶還是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參考後,在做出綜合決定,不能單憑溢價率的數據來做出決定。
② 股票的溢價率是怎麼算的啊越高越好還是越低越好
沒什麼很大意義。但某些時候認股權證B的溢價較高
我們經常在買賣權證時都會考慮其溢價,以便判斷其是否夠便宜,風險是否夠大?其實溢價到底對投資者有何意義?
要清楚當中的意義,可先從溢價的公式開始:來源: 棒槌股票知識網
[行使價+(認股權證價格×換股比率)]-正股價溢價(認購證)=×100%正股價正股價-[行使價-(認股權證價格×換股比率)]溢價(認沽證)=×100%正股價
這代表什麼?以認購證為例,如果將公式分為兩部份,首部份:[行行使價+(認股權證價格×換股比率)],這部分可簡稱為[行使總成本],換句話說,溢價就是:正股需要上升多少,投資者以當時價格買入認股權證並持至到期日時方可做到持平。
舉例說,某匯豐認購證的市價是0.77元,換取股比率是10兌1,行使價是117元,而匯豐現價是116.5元,透過公式,我們可以得出該證的溢價是7%。
[117+(0.77×10)-116.5]溢價(認沽證)=×100%=7%116.5
這意思就是,若投資者以現價購入此匯豐認股權證,並持至到期日,則匯豐股價要由現價116.5元上升7%至124.7元,投資者便能剛好打和。
假設有兩只認股權證,認股權證A的溢價是10%,而認股權證 B的溢價為20%,認股權證 B的溢價較高,正股需要上升的幅度要較大,才能令其持有的認股權證在到期時達到打和。如此看來,購入認股權證A會較劃算。但如果投資者僅僅是快入快出,並不是要持有至到期,投資者很多時候只持有認股權證5天、10天便在市場上沽出套利或止蝕。溢價高低對投資者來說,沒什麼很大意義。
但某些時候,溢價是有參考價值的,以下為兩個溢價變得有意義的情況。
第一,假設有兩只認股權證,相關資產、行使價和到期日都完全一樣,但其中一隻價格較高,計出來的溢價亦較高。
兩只認股權證的條款完全一樣,但一隻的價格較高,唯一的解釋是其引伸波幅較高,即認股權證價格較貴。在此情況下,溢價已反映引伸波幅的高低。兩只完全一樣的貨品,當然是選較便宜的一隻。注意這是唯一的情況下,單看溢價也可以得知哪一隻認股權證較便宜,哪一隻較貴。但現實中,很少會出現條款完全一樣的認股權證,引伸波幅其實才是真正比較認股權證價格的指標。
第二,我們說"若投資者沒有打算把認股權證持有至到期,溢價高低對投資者沒有太大意義",但反過來說,若投資者有機會持有認股權證到期,則可能需要參考溢價的高低。一般來說,投資者有幾個可能會持有認股權證至到期的。
1.買入的是較短期的認股權證,投資者本來就以認股權證到期時的價值為目標。
2.買入的是較長期的認股權證,但投資者知道自己止蝕止盈的紀律性偏低,因此要預期在最壞情況下,若真的持有認股權證至到期日,將如何做到持平。
3.基於需要作對沖或其他原因的考慮,投資者需持有認股權證至到期日。
若投資者決定(或被逼)持有認股權證至到期日,實際上他已預期放棄所有的時間值,純粹只以正股於認股權證到期前的升幅為目標。以此為原則下,溢價便相對地變得有意義。因溢價(認購證為例)的定義是:正股需要上升多少,投資者以當時價格買入認股權證並持至到期日方可持平。溢價愈低,回本愈容易,換句話說,在到期時賺錢的機會(正股價處打和點之上)便愈高。
在這情況下,以溢價買認股權證並不是基於認股權證的本身的高低,而是出於哪一隻較容易回本(盡管那隻認股權證可能是價格中最貴的一隻)。嚴格來說,投資者並不是以買認股權證的心態去作決定,而只是將認股權證當作以較低價買入的正股般看待,其引伸波幅、實際杠桿比率等數據已沒有用場,因為投資者已不是從正股短期的變化中獲利,而只是著眼於正股在認股權證到期時能否處打和點上,這與一般投資認股權證的目標和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③ 資本溢價怎麼算
資本溢價的核算方法:
1、在企業創立時,出資者認繳的出資額全部記入「實收資本」科目,在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遇到企業重組並有新的投資者加入時,相同數量的出資額,由於出資時間不同,對企業產生的影響也不一樣。
2、在創立時投資,不但投資風險性很大,而且資本利潤率很低,而新加入的投資者既避開了產品試生產,開辟市場的風險,又享受了企業經營過程中業已形成的留在收益。
3、為了維護原有投資者的權益,新加入的投資者要付出大於原有投資者的出資額,才能取得與原投資者相同的投資比例。其中,按投資比例計算的出資額部分,記入「實收資本」科目,大於部分應記入「資本公積」科目。
(3)股權投資溢價比例怎麼算擴展閱讀
對於一般企業(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在企業創立時,出資者認繳的出資額即為其注冊資本,應全部計入「實收資本」科目,實際收到或者存入企業開戶銀行的金額超過其在該企業注冊資本中所佔份額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
此時不會出現資本溢價。而當企業重組並有新投資者加入時,為了維護原有投資者的權益,新加入的投資者的出資額就不一定全部都能作為實收資本處理。其原因主要有:
1、補償原投資者資本的風險價值以及其在企業資本公積和留存收益中享有的權益。
相同數量的投資,由於出資時間不同,其企業的影響程度不同,由此而帶給投資者的權利也不同,往往前者大於後者。所以新加入的投資者要付出大於原有投資者的出資額,才能取得與原有投資者相同的投資比例。
另外,留存收益和資本公積屬原投資者的權益,但沒有轉入實收資本。如果新投資者一旦加入,則將與原投資者共享該部分權益。
這顯然不公平合理,因此為了補償原投資者的權益損失,新投資者如果需要獲得與原投資者相等的投資比例,就需要付出比原投資者在獲取該投資比例時所投入的資本更多的出資額,從而產生資本溢價。
2、補償企業未確認的自創商譽
一個企業從創立、籌建、生產營運,到開拓市場,構造企業的管理體系等,都會在無形之中增加企業的商譽,進而增加企業的財富。但是在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下,出於會計計量上的不確定性和會計穩健原則等的考慮,企業不能夠確認自創的商譽。
因此,在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中,並沒有體現因自創商譽而使企業所有者財富增加的部分。然而如果新投資者加入企業,將毫無疑問地會分享到自創商譽的益處,那麼新投資者就必須付出更多的投入資本,以補償原投資者在自創商譽收益權方面的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新投資者投入的資本,也會超過其按投資比例在實收資本中所擁有的部分,從而產生溢價。
3、其他原因
在企業重組活動中,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之外,新投資者為了獲得對企業的控制權,為了獲得行業准入、為了得到政策扶持或者所得稅優惠等原因,也會導致其投入資本高於其在實收資本中按投資比例所享有的份額,從而產生資本公積。
④ 新股東入股怎麼算溢價
法律分析:資本溢價=投資入股金額-注冊資本×占股比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六十二條 發行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的,公司應當按照其轉換辦法向債券持有人換發股票,但債券持有人對轉換股票或者不轉換股票有選擇權。
⑤ 資本溢價怎麼算
資本溢價的核算方法:
1、在企業創立時,出資者認繳的出資額全部記入「實收資本」科目,在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遇到企業重組並有新的投資者加入時,相同數量的出資額,由於出資時間不同,對企業產生的影響也不一樣。
2、在創立時投資,不但投資風險性很大,而且資本利潤率很低,而新加入的投資者既避開了產品試生產,開辟市場的風險,又享受了企業經營過程中業已形成的留在收益。
3、為了維護原有投資者的權益,新加入的投資者要付出大於原有投資者的出資額,才能取得與原投資者相同的投資比例。其中,按投資比例計算的出資額部分,記入「實收資本」科目,大於部分應記入「資本公積」科目。
(5)股權投資溢價比例怎麼算擴展閱讀
對於一般企業(包括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在企業創立時,出資者認繳的出資額即為其注冊資本,應全部計入「實收資本」科目,實際收到或者存入企業開戶銀行的金額超過其在該企業注冊資本中所佔份額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
此時不會出現資本溢價。而當企業重組並有新投資者加入時,為了維護原有投資者的權益,新加入的投資者的出資額就不一定全部都能作為實收資本處理。其原因主要有:
1、補償原投資者資本的風險價值以及其在企業資本公積和留存收益中享有的權益。
相同數量的投資,由於出資時間不同,其企業的影響程度不同,由此而帶給投資者的權利也不同,往往前者大於後者。所以新加入的投資者要付出大於原有投資者的出資額,才能取得與原有投資者相同的投資比例。
另外,留存收益和資本公積屬原投資者的權益,但沒有轉入實收資本。如果新投資者一旦加入,則將與原投資者共享該部分權益。
這顯然不公平合理,因此為了補償原投資者的權益損失,新投資者如果需要獲得與原投資者相等的投資比例,就需要付出比原投資者在獲取該投資比例時所投入的資本更多的出資額,從而產生資本溢價。
2、補償企業未確認的自創商譽
一個企業從創立、籌建、生產營運,到開拓市場,構造企業的管理體系等,都會在無形之中增加企業的商譽,進而增加企業的財富。但是在現行企業會計制度下,出於會計計量上的不確定性和會計穩健原則等的考慮,企業不能夠確認自創的商譽。
因此,在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中,並沒有體現因自創商譽而使企業所有者財富增加的部分。然而如果新投資者加入企業,將毫無疑問地會分享到自創商譽的益處,那麼新投資者就必須付出更多的投入資本,以補償原投資者在自創商譽收益權方面的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新投資者投入的資本,也會超過其按投資比例在實收資本中所擁有的部分,從而產生溢價。
3、其他原因
在企業重組活動中,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之外,新投資者為了獲得對企業的控制權,為了獲得行業准入、為了得到政策扶持或者所得稅優惠等原因,也會導致其投入資本高於其在實收資本中按投資比例所享有的份額,從而產生資本公積。
⑥ 股份溢價怎麼算
股本溢價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溢價發行股票時實際收到的款項超過股票面值總額的數額。股本溢價,主要指股份有限公司溢價發行股票而產生的,股票發行收入超過所發股票面值的部分扣除發行費後的余額。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發行股票的方式籌集資本。根據我國《公司法》第131條規定:股票發行價格可以按票面金額,也可以超過票面金額,但不得低於票面金額。也就是說發行股票只能平價或溢價發行,我國不存在股票折價發行的問題,不會出現股本折價。另外發行股票的股本(指股份有限公司實際發行的股票的面值)總額應與注冊資本相等。也就是股票的面值1元,超出1元的部分就是股本溢價了。
⑦ 資本溢價怎麼計算
資本溢價是指企業在籌集資金的過程中,投資人的投入資本超過其注冊資金的數額。計算方式如下:
資本溢價=投資入股金額-注冊資本×占股比例;
投入的資本發生的溢價,計入所有者權益類科目「資本公積」。關於資本溢價的會計處理為:
借:銀行存款
貸:實收資本
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有限責任公司在創立時,投資者認繳的出資額,都作為資本金記入「實收資本」。非股份有限公司接受投資者投入資產的金額超過投資者在企業注冊資本中所佔份額的部分,通過「資本公積—資本溢價」科目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