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買房不能秒殺炒股
『壹』 為啥炒房很少聽說有人虧錢,炒股卻那麼多人虧
生活中,我們很少聽到有人買房虧錢,唯一的區別就是賺多賺少,但耳邊卻經常充斥著炒股虧錢傳聞,甚至不乏虧到妻離子散、無立錐之地的小道消息。本來這也沒什麼,但當我看到一組數據後,就對這樣的結果感到很無語,甚至極度無奈,進而有種神之迷茫的感受。
房市幾乎算得上是直線向上,而股市則是螺旋向上,且這螺旋還是時上時下,但總歸是向上的。從這點來說,股市裡的波動並不算什麼,就是投資者自己一葉障目而已。但讓人吃驚的是,這片葉子未免也太大了點兒,竟然讓90%的人都虧錢了。
『貳』 有一百五十萬的資金,是炒股好還是買房子好呢
您好,我覺得如果您現在手上有150W資金的話,可能買房更合適。
目前股市低密,「綠化率」較高,如果您不是股神,真不建議現在進場,不然十有八九是以悲劇收場。除非是您有非常認可看好的股票,不然還是要慎重哦。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留言一起交流!
『叄』 為什麼許多人買房子敢幾百,幾千萬的投入,而買股票卻不敢投
許多人買房幾百、幾千萬的投入,而買股票卻不敢投,其原因主要有:
總之,市場是有效的,資本是聰明的,哪裡賺錢,資金就會流向哪裡。房子的賺錢效應、附屬功能、杠桿價值決定了大額資金更傾向於投向房產。
『肆』 有50萬資金,先炒股賺錢再買房,還是直接用來買房,該怎麼選擇
先炒股再買房或者直接買房這個選擇題是非常簡單的,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做決定,如果要進行二選一的話,具體選擇如下:
第一,剛需購房,如果手裡有50萬元,而且是剛需購房,這種情況一定要直接購房,別去炒股了。
第二,不是剛需購房,而是想用50萬投資,想要錢生錢,當然是選擇炒股,而不選擇投資房子。
為什麼要根據自身條件來做出正確的選擇呢?如果選擇錯誤兩會讓自己後悔,下面進行分析這樣選擇的理由。
(1)剛需購房者,50萬先買房
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就沒有一個穩定而幸福的家,相信這個大道理大家都懂,正因為大家懂這個道理國內房子才會有這么大價值,才會有出現炒房的現象。
所以這個選擇題對於剛需購房者,在穩定而幸福的家庭和投資錢生錢之間做出選擇,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會選擇前者選擇有錢先買房,而不會把這50萬用來去炒股。
投資房子和投資股市,在當下樓市與股市的大環境來比較,很多人會選擇投資股市,投資股市的收益要比投資房子的收益要高,當然並非決定性的。
總之這50萬到底怎麼選擇,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去考慮,去分析,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只要自己覺得是對的,大膽去做,大膽去投資,人生都是從選擇中過來的,不管最終選擇是對是錯,都是自己買單,沒有誰會為選擇而買單的。
所以50萬到底現在先炒股後買房,還是直接買房,沒有決定性的對錯,根據自己需求,根據自己內心去選擇,以上兩種選擇僅供大家參考。
『伍』 為什麼我們敢買房,但是不敢炒股
因為房地產是一個固定資產,也就是說人的內心比較有底。房地產是一個能夠看得見的實物,要是炒股的話就是因為這樣虛擬的,大多數人的內心沒有多大的把握,這就是心裡的一種比較吧,所以說有的時候這樣的行為也是值得理解的吧。因為大家買了房子,這是一個看得見的東西,所以說對於炒股來說,那些人們除非是你手裡有了一部分的閑錢,又有著房子這樣的人可以去炒股。
記得我們在面對任何過程當中,只要是能夠做出自己該做的事情,我覺得這就足夠了,有的時候投資房產比炒股更有穩定性,所以說一套固定資產在這里放著,我們大家可以看到心安理得。這也就是說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想著去炒股的一個原因。
『陸』 為什麼說買房不如買房地產股
去年聖誕節,泰禾老總黃其森喊出了「2018年銷售額2000億」的豪言之後,不僅招致深交所的問詢,也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對房地產板塊的側目和鈔票。新年伊始,國證地產指數(399393)已上漲11%,同為國證地產指數成分股的藍光發展,更是拋出了一個瘋狂的股票期權計劃:解鎖條件為未來三年復合增長率51%!而它當時的TTM-PE才僅僅19,在區域地產商之中並不算多高。
看看這解鎖條件,按第一年的預計業績計算,PE就已經降到12,PEG低至0.2,成長+低估股中的戰斗機。
當然比起泰禾這樣准備銷售額一年翻番的雄心壯志,藍光發展利潤年復合50%多的解鎖目標也只能算做「小目標」了,但這種奪路狂奔的氣勢確實少見。眾所周知,這幾年各大城市的房產限購政策每半年左右就要來一輪,一輪比一輪嚴格,一輪比一輪慘烈,各地房產交易市場逐漸冷清,加上房產稅勢在必行,房地產股票似乎陰雲密布。但股票市場向來就不是順應人性的地方,炒來炒去,炒的只有倆字:
預期
大漲之後的「利好出盡是利空「、陰跌之時突然暴漲的」利空出盡「,雖然說起來都像是事後諸葛亮,卻無時不刻的在展示當時市場的偏好:喜歡講業績,還是更愛畫大餅做PPT;偏愛腳踏實地的確定利潤,還是去押寶業績反轉的時刻。找准偏好,超越預期,是股票持續上漲的重要因素。
房地產行業的預期
我們觀察商品房銷售面積單月同比在由正轉負時,整個行業增速減緩,房地產股票收益率卻開始持續跑贏大盤:
這件事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利空出盡,畢竟國N條緊接著再來國X條,也無法讓寒冬把整個行業凍死。老百姓對高房價苦不堪言,又憧憬著何日中國能像美國那樣以金融和高科技產業作為主要經濟增長點,而不是房地產。但是大家心裡也明白:房價跌一點,門檻降一點,身邊就有無數人沖進售樓處,也輪不上自己;再者,房地產仍然是國內最重要的支柱產業:據官方數據,2016年房地產業增加值佔全年GDP的6.5%,而如果再包括上下游產業,這個數字將達到34%——當然,這么機密重要的數字是外國機構在2015年計算的,僅供參考。
深究起原因,地方財政仍然很需要土地財政的支持,即使目前已經有部分改革之聲,但政策落地尚需時日。在全國各地去杠桿擠泡沫的前提之下,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已經面臨市場置疑(比如近期環保PPP股票的股東們一定十分清楚這種置疑),在觸及土地財政底線的時候,政策都會有所松動。
另外,自古以來國人對房子就有一種痴迷,學名「剛性需求「,而這種剛需並不是幾年時間可以改變的。很多人做股票或者工作創業掙了大錢,並不會立刻再投資原有品種,反而是去買房子,究其原因,一是路徑依賴,近十幾年的房價漲幅秒殺絕大多數投資品種收益,房子本身還自帶杠桿,小首付大收益,也是一門好的投資;二是買房情結,以及對房子附帶的醫療教育價值的需求。於是每個人掙錢了都會買房子,而身邊房子多的人活的也挺好,這樣一致性的心理預期,推動著整個社會不停買房,房地產的生意同樣不停歇。
總之,從歷史上看,房地產行業是門極好的生意;現在看,這門生意還會繼續紅火下去。下圖的估值表可以看出目前房地產尚屬低估到平均值的范圍,有估值修復的趨勢;如果以近幾年來比較,更是屬於低估。
那麼文章開頭的兩個區域房地產商,為什麼要制定這么高速的增長計劃?因為再不擴大規模,結局就是:
死
龍頭的盛筵
我們觀察近幾年的各個行業變化的規律,經常出現「老大和老二打價格戰,老三死了「的場面。也就是說,在競爭激烈又規模見頂的行業,如果不能做大做強,最好的結果可能只有被收購,否則就是眼看著自己本就不多的市場份額被龍頭們繼續搶占。
在各地限購政策和M2增速逐漸縮減的條件下,2018年的房地產行業整體增速勢必放緩。各個機構預測201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將由正轉負,較為樂觀的估計也是增速減小。同時,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已逐年增加,前10名房企的銷售金額從2014年的16.9%,到2017年上半年的26.6%。2016年銷售額排名前20的房企,其中19家仍然在2017年前20的名單上,甚至名單內部的差距也在逐漸擴大。
這才叫階層固化。
中產階級焦慮階層固化,房企的老闆們同樣焦慮。但事到如今,也不能怪房企們當初盈利行為太粗暴。過去房企獲得高利潤的手段主要就是高價囤地,各地出現的「地王」新聞屢見不鮮,新聞里地價的數字已經令人瞠目結舌。這時一些小房企可以孤注一擲,用高地價將大房企或者願意出合理價格的房企排擠出局。當一塊地皮有了價格之後,剩餘周邊的未開發的地皮和已經建好的樓盤也會漲價。如果利用政策做強制價格限定,就會出現一二手房價格倒掛導致搶房的情況:
多名南京房地產業內人士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作為南京樓市最熱的區域之一,河西目前執行嚴格的限價政策,河西南的新房申報價格均不超過3.5萬元/平方米,河西中的新房申報價格均不超過4.5萬元/平方米。
但目前河西區域二手房的報價普遍在5萬-6萬元/平方米,一二手房價格倒掛嚴重。
以前埋下的雷,只能交由市場慢慢消化,政策只能充當一時的緩沖。
如此一來,有開發能力的房企無法拿到地皮,「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激進房企,一方面低利率時期高杠桿拿地享受了地價增值,另一方面待規模擴大後降低杠桿,准備下輪繼續高價拿地。這場面簡直就是武俠小說里左腳踩右腳的絕世武功。但這些企業卻很有可能因為這種賭博導致資金鏈斷裂,無數樓盤變成了爛尾樓和荒地。所謂「劣幣驅逐良幣」,就是這么一回事了,這也是為什麼萬科總想著地產要迎來「白銀時代」,因為在白銀時代,才能減少幾分荒蠻,多一些理性和規劃。
現如今,地方政府在出售地皮的時候也加入了除價格以外的因素,要求競標者擁有綜合開發地產的能力,例如要求參加競標的房企擁有一定的市值規模(世界500強或中國前200強等)、有相關運營經驗、地皮上所建項目需符合高等級的行業標准等。
讓小房企入主世界五百強,確實太難了。
於是,房企拿地的溢價率明顯下降,大型房企的拿地意願也更強烈。由於房企銷售到資金回籠有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滯後期,上次房企銷售小高峰在2016年底,根據2017年三季度末的統計,上市房企在手貨幣現金較2016年底增加約5個百分點。而上市房企的存貨/預收賬款比也在近年的低位,較去年的2.7下降至2.15,大型房企同樣擁有拿地的能力。
如果再往未來看,租賃市場的急劇擴大,會對房地產企業的運營能力產生考驗。近期「租購並舉」概念給房地產股票的火爆行情再添一把火,並不是單純的炒概念,而是發達國家曾走過的一條路。
龍頭們競爭的結果,就是不小心踩死了原本偏安一隅的各個小房企,即使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規模足夠大,隨著大型房企銷售額「千億俱樂部」不斷擴充名單,掉隊者必將進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從2017年的股市來看,市場的偏好在於龍頭企業,不管是央視50指數火了起來,還是超級品牌指數的推出,都可以說明目前市場更喜歡看的見的利潤。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周期性行業,房地產在歷經多輪限購政策後,省會或區域中心城市限購情況已經有所松動。
秒殺一切指數的龍頭們
首先這些城市同樣有去庫存的動力,二線城市房價已經有所反應,中國特色的「漲價式去庫存」在這個市場上同樣管用;其次,這些城市本身需要吸引人口和人才,以保持自身的區域地位,北上深也需要治治大城市病,將人口分流;最後,從北上深輪流領漲,到一線城市一起領漲,接下來二線城市房價補漲倒也符合國人一貫的口味。
房產 vs 房地產股票
講了半天房企的股票,房價呢?
萬科A在去年創新高之後流傳很廣的圖,從2000年算起,一線城市房價漲了586%,而萬科A漲了3769%!但很多人會說,拿不住這樣的股票。房產的低頻交易特徵,的確幫助了很多人發家致富。
當一項投資如果能給我們帶來十數年的高收益,人們自然會完全信賴,但房價的問題,還得考慮這些方面:
1.「房住不炒」已經成為市場共識,超額收益的獲取難度變大;
2. M2增速持續下降至低位,會是常態嗎?
3.過去中國經濟增速快,國人也都習慣了每年加薪的節奏,但目前僅有少數行業能夠支撐這樣的高速增長,老百姓對加薪幅度甚至未來二十年能否保住這份工作的預期,需要再想清楚;
4.接上一個問題,還得規劃好自己的現金流;
5.不管是投資一線還是二線城市,得知道未來賣出的對手盤大概是什麼樣的群體;
??
從一個投資者的腦子里想問題,要考慮收益的確定性和分配的資金比例,得到最後的期望。如果房地產股票是個大概率盈利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但最後不得不老生常談一句話:剛需買房子,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時機。畢竟丈母娘是不會想怎麼分配倉位的事情。
原創知新派
『柒』 端宏斌:為什麼買房的都不虧,炒股的都不賺
股票是漲跌不一的,房子的話你家賣一萬一平,你鄰居家會有差距嗎?那是普漲普跌的,又是房市大牛市,你看看股票市場三千多個股票有多少是上升趨勢的。
有人說資金是有限的,打比方,在股市總共有一萬億資金,一千個股票,證監會又大量發行批准新股上市,那麼新股肯定是資金關注的焦點,因為那是可能會翻倍的利潤,漲停那是經常的事,所以會看到次新股的換手率都很高,那就說明人氣,說明資金很活躍,而老股裡面大多數的換手率都很低,比次新股的活躍度低太多了,既然很多資金都來爭奪新股次新股,那麼股市的資金是有限的,分化就出來了。炒股和炒房咱也可以用同樣的看法,市場的資金是有限的,資金都來捧紅房市,那麼股市就寂落了,畢竟總體資金是有限的。希望你能懂
『捌』 為什麼我們敢買房,但是不敢炒股
現在的房價已經相當高了,但是人們敢買房炒股,就是一件非常高的風險性的活動,人們不敢輕易的去炒股,房子是可以去涉及的,因為房子無論如何價格發生改變,至少我們是有本錢的,不會虧太多,炒股可就不一定了。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炒股同樣是這樣,買房子是基本上不會虧的,什麼都沒有的,但是股票可就不一定,因為股票買的時候可能是50塊錢,但是交易的時候可能會跌到20乃至30,這是有可能發生的一件事情。
『玖』 買房子和買股票的差別 為何買房不虧炒股不賺
雖然兩者上漲的動力差不多,但結果卻很不相同。凡是購買房子的人,絕大多數都沒有虧損,如果房子是5年前買的,那麼如今上漲兩三倍的概率非常高。而炒股的人則正相反,在股市上虧損的人比比皆是。
買房子和買股票的回報相差這么大,問題在於股民的操作與買房者的操作完全不同,具體有以下幾點。
第一,由於買房子不管如何都是人生大事,因此在下定決心購買之前,都會花大量的時間進行比較選擇,從地段、周邊環境、房齡、房型結構、物業服務一直到升值潛力、付款方式等,在最終購買之前一般都已經將各種情況詳細考慮過了。但股民買股票卻相反,這個市場上充斥著聽消息追漲殺跌的人,很多人並不了解所買的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麼的。一個是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一個是輕易草率的決定,結果不同當然很正常。
第二,凡是買房子的人,做出決定的基礎就是長期持有,是為了將來考慮,如果房子買完之後幾個月,房價上漲了,基本上他不會把房子獲利拋售。但是股民的想法則不同,很少有人願意買了股票之後長期持有,多數人只是想做一筆短差,賺一票就跑。現實告訴我們,注重長期回報的人,通常短期回報也很不錯;而緊盯短期回報的人,幾乎沒有長期回報可言。
第三,假設買了房子,很不幸房價有了10%的下跌,多數人不會。但股民就會這么干,通常是跌的越多,割肉止損的人也越多,於是又造成更大的跌幅。因此,完全可以把股災看作是「群體踩踏事故」,每個人既是受害者,同時又是施暴者。由於買房的人極少割肉,因此可以確信房價不會大幅下跌,因為它沒有大跌的基礎。
第四,雖然人人痛罵房地產開發商,但不可否認的是,最近十年來多數人都住上了新房子,這意味著,住上的房子已經從市場上消失了,不再是供給的一部分。股票則不是這樣,買到手的股票很快就會拋掉,它隨時會變成供給,重新出現在市場上。 只要以上四點一直存在下去,想通過炒股賺錢就是難上難。
『拾』 炒股VS買房,哪個更敗家
如果你是炒股高手,但不是一個商業高手,那麼你去買房,那麼肯定買房更敗家,相反炒股更敗家,不過關於敗家還是看怎麼定義,如果是盲目投資我覺得都是敗家,理性投資即便虧損也不算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