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定現貨向期貨收斂
1. 論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關系
理論上講,期貨價格=現貨價格+持有成本。
二者的聯系:受同一種商品供求因素的影響,到了交割月份二者合一,本質上是相同的價格。
二者的區別:
1.時間的區別:現貨價格一般是指當期現貨的價格,期貨價格是遠期的價格;
2.標准化的區別:現貨價格是具體化的價格,而期貨價格是標准化的價格。
拓展資料
一、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之間有什麼關聯
說到底,期貨價格收斂於現貨價格,符合的是金融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無套利原則。
套利,是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市場之間價格差異來獲得利益的做法。比如說,通過在一個市場上以較低的價格買入某一個資產,然後在另外一個市場上以較高的價格賣出去。
為什麼說期貨價格最後一定會收斂到現貨價格上呢?原因在於,在期貨交割最後幾天,如果說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有明顯差異的話,就會存在套利的機會。
比如說,在距離交割還有5天的時候,期貨買單的價格是50元,而現貨是60元。那麼如果我估計現貨價格未來五天變化不大,就可以買入期貨買單,然後等交割的時候拿到貨,再按照現貨的價格賣出。這樣就實現了套利。如果大家都發現有套利機會,都回去買這個期貨的買單,這會導致期貨價格上升,從而套利的空間變小。直到價格到達大家預期沒有套利的水平,也就是期貨價格收斂。
二、
現貨價格是買賣實際貨物的交易雙方按公平的原則達成的合同價格。它是買賣雙方通過一對一談判達成的交易價格。一般地,由於現貨交易的封閉或半封閉性,現貨價格是一種區域性價格,有時還具有一定的欺詐性壟斷性,而且,它給生產者調節生產提供了滯後的價格信號,反而使生產具有了較大的盲目性和波動性。在正常的動態市場上,期貨價格是影響現貨價格的主要因素,這種影響可以近似地總結為如下公式:
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庫存成本
2. 怎麼看待股指期貨合約價格交割時的收斂性
關於交割收斂的認識
中金所《滬深300股指期貨合約交易細則》規定,本合約「交割結算價為最後交易日標的指數最後2小時的算術平均價」。據此,交割結算價是滬深300指數的均值。均值屬性決定了其相對較好的穩定性,相對較小的波動性。盡管交割結算價曲線並不由實際直接交易形成,但根據「標的指數(滬深300指數)最後2小時的算術平均價」,投資者能實時模擬出這一曲線。到期合約臨近交割前2小時的價格收斂軌跡為模擬的交割結算價曲線,而非滬深300指數曲線。
一是收盤「強制」收斂。股指期貨合約到期採用現金交割,多空雙方以交割結算價為基準,劃付持倉雙方的盈虧,了結所有未平倉合約。因此,到期合約收盤價理論上強制收斂於交割結算價。
二是盤中「被迫」收斂。除收盤時刻價格強制收斂外,在最後交易日臨近收盤的最後2小時(即交割結算價計算期),到期合約價格通常也會逐步收斂於盤中模擬的交割結算價。如果兩者嚴重偏離,無風險套利機會會促使套利力量將到期合約價格「拉回」至盤中模擬的交割結算價附近。
綜上所述,根據股指期貨合約的交割方式以及交割結算價定義,交割收斂的含義是到期合約價格收斂於合約交割結算價,即最後交易日收盤前2個小時內滬深300指數均值,到期合約價格圍繞模擬交割結算價波動。
3. 期貨與現貨的區別和聯系
期貨和現貨的區別
現貨:是指當前市面上已經存有的實際貨物,現貨電子交易,是將現有的貨物(現貨)通過電子商務的形式,在網上按照一定的標准通過集合競價來自由成交,商品貿易屬性大於金融屬性。現貨市場保證金通常在20%左右,特殊情況(連續漲跌停板,臨近交割等)會增加保證金,杠桿適中,風險適中。
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期貨市場保證金比例在5%-10%左右,保證金比例較低,杠桿較大,同時放大了投資的風險與收益
期貨和現貨的聯系
簡單說此刻期貨價格是由此刻現貨價格決定的。在忽略交易成本、可以賣空等完美市場的假設下:期貨價格=現貨價格+持有成本。否則就有套利的機會(就是空手套白狼賺錢的機會)。
然而現實市場因存在交易成本、賣空限制等非完美市場的情況下,期貨價格會是一個無套利區間內的一個范圍,在交割日,期貨價格收斂於現貨價格。
4. 如何理解期貨價格收斂於現貨價格
某一特定商品或金融工具的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受相同經濟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從而它們的變動趨勢大致相同;而且,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在走勢上具有收斂性,即當期貨合約臨近到期日時,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將逐漸趨同。
5. 尿素行情展望:始於內需,顯於外需,終於何方
7月初和8月初我們發布了系列策略報告,《鶗鴃兩山相對鳴》和《回去的種種,回不去的種種》,提出鑒於「外需大致持平,通脹預期轉勢,並且尿素9月合約略高估,前期空配的尿素9月合約可持有,新高附近可繼續介入」。期間國內外尿素供需格局主要的變化在於國內外供需從緊平衡逐漸過渡到平衡狀態:去年新冠疫情在各國傳播開來後,全球尿素供減需增的雙重效應使得尿素進入超級緊平衡狀態,在今年一月時發酵為接近供需缺口狀態,這使得位於產能成本曲線右側的國內尿素的出口同比大幅增加,相應地由國內尿素價格持續引領國際尿素漲勢;
近期隨著全球尿素供應些許恢復而需求基本持平,尿素供需格局有向平衡狀態發展的態勢,特別是國內尿素在需求減少的背景下供需拐點來得更早一些,秋肥需求啟動前已經大致回到了往年的節奏。基於供需格局拐點初現,國內尿素價格持續高位震盪,第四次印標的船期之前價格也只是恢復到前高附近,沒有大幅新高;進入8月後,隨著印標遲遲未至,以及北半球大部分地區整體處於需求淡季,尿素現貨開始松動,各地價格回落100-150元/噸不等。尿素期貨在7月上半月以向現貨靠攏收基差為主,基差從500元/噸收斂到250元/噸,大致回到合理水平;後半月尿素期貨跟隨現貨高位震盪,進入8月後跟隨現貨同樣走弱100元/噸左右。
當前國內尿素處於秋肥需求啟動前的階段,但是鑒於國內春肥需求同比回落,以及秋肥對氮元素需求較少,因此對當前價格的考驗較大;不過供需強/弱的變數仍在,和上半年一樣主要來自外需。展望尿素秋肥行情,首先看內需預期兌現情況,其次看外需接力程度如何,最後看成本端的緊張格局能否持續。具體來說尿素當前的主要利多因素在於國內農需即將啟動、國內工業需求較好、外需仍在、銷售情況良好、企業庫容偏低;主要的利空因素在於庫存持續積累、價格和利潤處於絕對高位。整體看目前尿素現貨估值偏高驅動向好,更高的價格需要更好的供需格局來匹配;策略方面前期的9月合約空單可陸續平倉,而1月合約估值正常,建議觀望為主。
一 始於內需:從「加量不加價」到「減量不減價」
從圖1可以看出,2020年上半年尿素國內表觀消費較2019年增長9%,同期出口大致持平,使得上半年尿素表觀消費增速低於國內表觀消費。在需求大增的情況下,尿素及合成氨現貨價格卻在2020年3月初後持續低迷(見圖2及圖3),除了受能源價格大跌的成本坍塌因素外,「加量不加價」量價背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國內裝置處於全球產能成本曲線的最右側,當供減需增導致的供需缺口暫時還不需要成本最高的國內裝置來大規模填補時,國內尿素工廠的高開工和高日產(見圖4)被解讀為後期的供應過剩局面,基於上述悲觀預期,國內尿素價格和需求情況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今年和去年類似,同樣出現量價背離的情況:在上半年國內表觀消費下降了6%的情況下,尿素現貨「減量不減價」,現貨價格上漲了50%,並且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1季度期間一度出現了少有的國內價格漲幅落後國際價格漲幅的情況。「減量不減價」源於國際尿素供需缺口逐漸發酵後,國內尿素裝置成為填補國際供需缺口的重要力量,因此國內的供應不僅僅需要匹配國內需求,還需要承擔起一部分國際需求;因此雖然國內需求存在減量,但是減量遠小於國際需求增量的情況下,國內供需格局更顯緊張,並且在一季度末形成實質性大量出口後,再度成為了國際價格序列的領跑者。
目前國內處於秋肥需求啟動前的節點,供需局面從低迷逐漸走向復甦。供應方面中長期仍有較多的新增裝置計劃投產,但是進度受政策等因素擾動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目前諸多項目向後遞延;而當前日產量15.5萬噸,短期供應仍有10%的空間;整體看秋肥期間供應有一定冗餘。需求方面出現分化,秋肥需求類似春肥需求,可能有5%左右的減量;而工業需求在利潤較好的情況下預計維持正常增長;整體看秋肥期間內需存在一定壓力,特別是近期尿素工廠預收天數和產銷比雙雙創年內新低,較去年需求啟動晚了2-3周。具體情況如下:
今年年初,尿素產能近5年來首度擴張,不過在一季度後原計劃於二季度投產的多個項目被動向後遞延,因此新增裝置帶來約0.2-0.3萬噸的日產量增幅,供應天花板增加有限,仍在日產量17萬噸附近。尿素工廠開工率及日產量在集中檢修過後快速反彈(見圖4),回到了前期均值附近;而預收天數及產銷比沒有同步回升(見圖5),延續了6月初以來的震盪走弱態勢,持續創年內新低。總的來說當前供應的不確認因素有兩塊,第一是預收和產銷比轉強的拐點何時出現,並且能否維持在高景氣區間;第二是連續兩年的高負荷運轉後,如果秋肥需求較好,國內尿素裝置能否在日產量上限區間持續運行。
尿素的國內農業需求在年報《國之重器,歷久彌堅》中有相關分析,預計2021年的農業需求強度介於2019年和2020年之間,更接近2020年的數值。從實際數據看,在國內工業需求穩定增長的情況下,2019年-2021年上半年尿素的國內表觀消費分別為2430萬噸、2620萬噸和2500萬噸,即2021年的農業需求弱於年報中的預期,需求量雖然介於2019年和2020年之間,但是更接近2019年的水平。因此預計今年尿素的秋肥需求和春肥保持一致,同比有5%左右的減量。從圖6復合肥的供需情況可以看到,復合肥在氮磷鉀等原料漲幅遠大於復合肥成品漲幅的情況下,持續處於低開工低庫存狀態,上半年表觀消費高於2019年但低於2020年,間接印證了今年國內的化肥需求不及2020年。
相比農業需求,尿素的工業需求持續有超預期表現,其中三聚氰胺的價格自去年國慶以來已經漲了200%,毛利持續在4000元/噸(見圖7)以上;在高利潤刺激下三聚氰胺工廠開工率持續處於近5年的極高位。動態看三聚氰胺的高利潤狀況難以持續但大概率仍能維持合理利潤,主要是因為國內三聚氰胺產能佔全球7成左右,國外需求缺口本身就是靠國貨解決,後期國外供應恢復對三聚氰胺出口的影響不大。
人造板的需求表現較弱,長周期看人造板產量進入低增長期,2018-2020年的增速分別為1.3%,3.2%和3.2%,每年對尿素的需求增量約30萬噸;中周期看地產數據逐月減弱,今年1-7月新開工減速的同時竣工提速,使得存量施工面積增速下降,對應著人造板需求的基數下降;短周期看地產行業仍受政策約束,從地產公司的經營狀況及資本市場表現可以得到間接印證。總的來說人造板大概率仍將維持穩定增長格局,但是增速低於三聚氰胺。綜合三聚氰胺和人造板的情況看,預計尿素的工業需求能維持正增長。
綜上秋肥期間尿素的國內供應有10%的空間,而國內需求弱於2020年水平,因此維持供需均衡狀態沒有太大的難度。可能打破平衡的變數仍然來自外需,也就是去年三季度以來推動行情發展的最大X因素。
二 顯於外需:從「邊際效應遞增」到「邊際效應遞減」
和內需與價格的量價背離相比,外需和國內價格保持了一致:2020年下半年較2019年下半年出口增加60萬噸,現貨價格上漲12%;2021年上半年較2020年上半年增加70萬噸,現貨價格上漲50%(見圖2)。另外可以看到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尿素在出口增量及增幅大致相仿的情況下價格漲幅表現出較大差異,呈現出「邊際效應遞增」的狀態。從2020年第四次印標(見表2黃色區域)的應標情況也能看出來,國內尿素貨源成為全球尿素貿易體系的最後一道防線即國內貨源佔比大幅增加時,尿素全球供應冗餘降到了極低位,供需格局進入超級緊平衡狀態,價格彈性開始迅速增加。到2020年底時,隨著貨源日益緊張,國際尿素供需格局進一步發酵到軟缺口狀態,即需要價格大幅提漲以匹配需求的持續增量,從2020年12月底到2021年1月底的1個月時間里,國際尿素價格上漲了33%,而同期國內尿素價格被動跟漲,僅上漲14%。隨著內外價差持續擴大,以及印標價持續高於市場價,國內尿素出口迅速增加,緩解了國際尿素供需缺口的同時,使得國內尿素供需從寬平衡轉為緊平衡狀態(見圖10),從4月上旬開始企業庫存持續下行,國內市場貨源日益緊張,從1月底至8月初上漲了40%,高於同期國際尿素32%的漲幅。
三 終於何方?現貨價格/利潤高位vs基差高位
近期能源價格和部分化工品價格均有不同幅度的回落:能源價格下行主要源於南亞及東南亞地區出行需求減少導致的供需缺口縮小,而聚酯、聚烯烴等直接面向終端的日用品及耐用品的價格下行主要源於需求季節性走弱;未來一段時間能源的供需缺口或進一步縮小使得能源價格承壓,而多數化工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旺季預期,價格上方存在空間。當前尿素和其他化工品橫向比較,利潤屬於偏高的位置;從時間維度和自身縱向比較,尿素各工藝利潤也處於高位。考慮到當前尿素現貨的絕對價格也是近10年的極高位,因此尿素現貨估值較高,價格和利潤壓縮空間較大;但是在國內外產能投放進度不及預期的情況下,尿素的高價格和高利潤具備一定合理性,暫時缺乏壓縮的動力;後期估值回歸可能源於能源價格下行、外需不及預期、國外產能擴張超預期等因素。
尿素期貨合約通過高基差對現貨的高估予以部分修正,近期各合約的基差從高位回落到中高位,其中9月合約基差在220元/噸附近,而1月基差在360元/噸附近;鑒於7月合約基差收在160元/噸附近,預計9月合約基差收斂空間有限,而1月基差仍有較大的收斂空間。前期基差回歸的路徑是期貨向現貨收斂,而當下預計現貨向期貨收斂的概率較大:決定收斂路徑的主要因素在於外需增量能否彌補內需減量,如果外需遲遲不啟動,則國內供應保持寬松格局,未來現貨向期貨靠攏,通過價格走弱的方式修復基差;反之,若再次需要國貨出口彌補國際缺口,則未來期貨向現貨靠攏,通過價格走強的方式修復基差。
本文源自永安期貨
6. 期貨現貨交易量價分析怎麼看
期貨、現貨交易量也名期貨、現貨成交量,分析方法如下:
第一:量增價平,轉陽信號:股價經過持續下跌的低位區,出現成交量增加股價企穩現象,此時一般成交量的陽柱線明顯多於陰柱,凸凹量差比較明顯,說明底部在積聚上漲動力,有主力在進貨為中線轉陽信號,可以適量買進持股待漲。有時也會在上升趨勢中途也出現「量增價平」,則說明股價上行暫時受挫,只要上升趨勢未破,一般整理後仍會有行情。
第二:量增價升,買入信號:成交量持續增加,股價趨勢也轉為上升,這是短中線最佳的買入信號。「量增價升」是最常見的多頭主動進攻模式,應積極進場買入與庄共舞。
第三:量平價升,持續買入:成交量保持等量水平,股價持續上升,可以在期間適時適量地參與。
第四:量減價升,繼續持有:成交量減少,股價仍在繼續上升,適宜繼續持股,即使如果鎖籌現象較好,也只能是小資金短線參與,因為股價已經有了相當的漲幅,接近上漲末期了。有時在上漲初期也會出現「量減價升」,則可能是曇花一現,但經過補量後仍有上行空間。
第五:量減價平,警戒信號:成交量顯著減少,股價經過長期大幅上漲之後,進行橫向整理不在上升,此為警戒出貨的信號。此階段如果突發巨量天量拉出大陽大陰線,無論有無利好利空消息,均應果斷派發。
第六:量減價跌,賣出信號:成交量繼續減少,股價趨勢開始轉為下降,為賣出信號。此為無量陰跌,底部遙遙無期,所謂多頭不死跌勢不止,一直跌到多頭徹底喪失信心斬倉認賠,爆出大的成交量,跌勢才會停止,所以在操作上,只要趨勢逆轉,應及時止損出局。
第七:量平價跌,繼續賣出:成交量停止減少,股價急速滑落,此階段應繼續堅持及早賣出的方針,不要買入當心「飛刀斷手」。
第八:量增價跌,棄賣觀望:股價經過長期大幅下跌之後,出現成交量增加,即使股價仍在下落,也要慎重對待極度恐慌的「殺跌」,所以此階段的操作原則是放棄賣出空倉觀望。低價區的增量說明有資金接盤,說明後期有望形成底部或反彈的產生,適宜關注。有時若在趨勢逆轉跌勢的初期出現「量增價跌」,那麼更應果斷地清倉出局
7. 如何理解期貨價格收斂於現貨價格
因為到結算日,期貨就到期了,已經是現貨了,不能和現貨價格不一致。
否則,就可以套利,如從現貨市場購入,期貨市場交割。這種情形不可能發生,這種套利機會一旦出現,會有大量資金湧入,消滅掉套利機會。所以期貨價格隨著結算日的臨近,收斂現貨價格。
8. 期貨的價格跟現貨的價格之間,是怎麼去平衡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一下期貨是什麼,期貨名詞中的這個「期」字其實就已經向我們透露了不少信息。期貨肯定是有期限的「貨物」,但期貨不是貨,它與現貨有著本質的區別。現貨是可以交易的貨(商品),但是期貨卻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物標准化的可交易合約。也就是說期貨只是一紙文書罷了,它代表了與其相關物品的所有權。
明日期貨操作建議:
鐵礦的空單開盤平倉。3950做多2手RB1801,3930做多2手RB1801,3990止盈。3900止損!566空鐵礦1801兩手!
9. 現貨走勢為什麼會跟隨期貨走勢
理論上講,期貨價格是由現貨價格加上持倉成本形成的。持倉成本通常是固定的,所以理論上期貨價格是跟隨現貨價格波動。但是目前以歐美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因為國外市場的絕大多數參與者是現貨背景,所以成熟的市場,實際已經形成了期貨指導現貨的一個局面。大家都是做現貨的,對未來價格的預期就更准確,理性一些。所以當大家預期未來價格上漲的時候,某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可能就開始在現貨上囤貨,就造成現貨價格跟隨期貨上漲。這和套期保值的本質一樣,期貨指導現貨。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預期價格上漲,期貨資金更靈活,反應就更靈敏,先於現貨價上漲,就造成現貨跟著期貨走的錯覺。
在國內,某些交割量大,現貨商參與多的品種也是這種局面,比如棉花期貨,簡直就成現貨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