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會導致股權增加
❶ 比亞迪長期股權投資增加的原因
可能是因為投資獲得了較大的利益。
長期股權投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可以通過分得利潤或股利獲取,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取得。
深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BYD Company Limited)是一家擁有IT、汽車及新能源三大產業群的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創立於1995年2月10日,總部設於廣東深圳。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比亞迪已在全球設立30多個工業園,實現全球六大洲的戰略布局。比亞迪業務布局涵蓋電子、汽車、新能源和軌道交通等領域,並在這些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能源的獲取、存儲,再到應用,全方位構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
❷ 華北制葯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增加的原因
華北制葯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增加的原因如下:
1、企業加到投資,使長期股權投資增加,收入與風險共存。
2、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增加,從而使長期股權投資增加,企業投資有成效。
3、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增加,從而使長期股權投資增加,企業投資有成效。
❸ 流通股增加是什麼原因
限售股解禁、增發新股、送配股等都會增加流通股。
流通股是指上市公司股份中,可以在交易所流通的股份數量。與流通股對應的,還有非流通股,非流通股股票主要是指暫時不能上市流通的國家股和法人股。
隨著中國股市的健全發展,非流通股將逐漸成為歷史。股票全部流通是我國近年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是保證我國股市正常發展的重大舉措,全流通解決了公司股權結構復雜、分散不合理的問題,最終公司大小股東都站在一個起跑線上。
(3)什麼會導致股權增加擴展閱讀
總股本=流通股+非流通股。
A股市場中總股本和流通股不一致,小於總股本。表示上市公司有未解禁(解禁是指股改後使部分非流通股可以在市場中流通)部分,如果總股本和流通股一致,代表股票處於全解禁的狀態。
解禁的股票分為大小非和限售股。大小非是股改產生的,限售股是公司增發的股份。這些股票都在以前購買這些股票的人的手中。解禁只是一個時間窗口,意義就是解禁當日開始,解禁的股票就就可以交易了。並不是說一定要全部當日拋售,可以繼續持有,也可以選擇拋售,什麼時候拋售,都由持有人自己決定。
❹ 招商策略:股權轉讓激增的原因、影響和投資機會深度分析
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件大幅增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國有企業改革「兩類公司」後國有股權無償劃轉事件的增加,另一方面民企融資增速持續下行,股權質押枷鎖下民企通過股權轉讓來尋求出路。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也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而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此外在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部分資方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從而為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核心觀點
2018年股權轉讓的四大特徵:(1)整體股權轉讓的規模和次數明顯增加。 2018年以來共發生518起股權轉讓事件,合計交易金額為5321億元,大幅高於2016年的3500億和2017年的4100億的規模。 (2)民企股權轉讓的金額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8年至今,民營企業共272家存在股權轉讓,大幅高於2017年。其中,國有法人作為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受讓方的股權轉讓金額和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轉讓金額為317億,轉讓家數為35家;遠高於2011-2017年平均值。 (3)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數量增加。 2018年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事件為87次,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 (4)股權折價轉讓的比例有所提升。近三年看,存在折價情況的股權轉讓事件大幅提升。 由2017年的80件折價轉讓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折價比例也從56%上升至63%。
出現以上特徵的原因及背景: (1)在信用收縮的背景下,上市企業大股東大量通過股權質押尋求融資,隨著小市值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質押風險的不斷暴露, 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謀求化解質押風險。 (2)國企改革政策背景。「兩類公司」帶來大量無償劃轉。隨著改革深化, 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3)產業集中度提升。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對市場的影響: (1)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本來需要在二級市場拋售的股票被接盤方吸收,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如化解強行平倉帶來的賣盤壓力以及減少因直接減持對股價的沖擊。 (2)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3)為新一輪的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有助於推動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於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並購重組的大年,部分資方可能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1)通過股權轉讓化解質押危機的公司可能迎來補漲。(2)更換實際控制人後可能面臨主營業務的變化。(3)「兩類公司」的實施帶來的投資機會。 受益「兩類公司」改革,目前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已經無償劃轉了超過20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以幫助優化國有資本運營,或將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效率。
風險提示:股權轉讓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目錄
01
2018年以來股權轉讓的四大特徵
1、 整體股權轉讓的規模和次數明顯增加
2018年以來,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事件頻頻發生。據我們統計,自2011年以來,股權轉讓的交易金額和次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以來共發生518起股權轉讓事件,合計交易金額為5321億元,大幅高於2016年的3500億和2017年的4100億的規模。存在股權轉讓的上市公司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8年共有445家上市公司發生股權轉讓,佔A股12.5%;大幅高於2017年的283家。
2、 民企股權轉讓的金額和事件大幅增加
2011年以來,民營上市公司轉讓金額和次數大幅提升。2018年至今,民營企業共272家存在股權轉讓,大幅高於2017年的160家;2018年轉讓金額為1927億元,較2017年1616億元上漲19%。
其中,國有法人作為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受讓方的股權轉讓金額和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2018年轉讓金額為317億,上市公司轉讓數量為35家;遠高於2011-2017年61億的年平均轉讓金額,8家的年平均轉讓上市公司數量。
3、 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數量增加
我們對所有股權轉讓事件進行統計整理,通過《權益變動報告》判斷是否存在上市公司控制權變更的情況。(對於控股股東變更,但是實控人不變的情況,尤其是國有企業間的無償劃轉,我們將其視為不存在控制權變更)
2018年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事件為87次,為2011年以來的最高值,從佔比上來看,發生控制權變更的佔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為2.44%,是2015年以來的最高比例,因此2018年股權轉讓事件中涉及控制權變更的數量也屬於近幾年以來最多的一年。
4、 股權折價轉讓的比例有所提升
我們分析了股權轉讓的折價情況,對比2017年和2018年的股權轉讓數據。
對比規則:剔除未註明轉讓價格的數據,對比轉讓價格與首次公告日價格,判斷是否存在折價出售情況。折價率=1 - 轉讓價格/首次公告日價格。
近三年看,存在折價情況的股權轉讓事件大幅提升。由2017年的80件折價轉讓事件上升至2018年的157件;同時2017年折價比例為56%,2018年折價比例上升至63%。對比2017和2018年的具體折價情況,2018年折價0-20%的事件個數遠高於2017年。
02
股權轉讓「四大特徵」出現的原因及背景
1、 市場走勢和融資環境——股東通過出讓股權尋求出路
2016年至2017年,市場風格偏向於大盤股。大盤指數(申萬)從2016年初的2300點上漲至2018年初的3600點,漲幅超過56%;與之相反,小盤指數(申萬)大幅調整,最高從5800點下跌至2018年10月的2900點。
小市值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大股東股權質押不斷觸及平倉線。隨著質押風險的不斷暴露,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謀求化解質押風險。
另一方面,在去杠桿的大背景下,信用收縮。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期間,《資管新規》出台後,對銀行資產端的監管逐漸從「查」正式轉向「治」,開始實質性壓縮剛性兌付的銀行理財業務,部分社融項目開始轉正為負。上市企業大股東只能通過股權質押尋求融資。
伴隨「金融去杠桿」的常態化,政府開始施行結構性去杠桿。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只要還存在由於監管套利所形成的資金空轉,金融去杠桿就仍需繼續。因此在短期內,民營企業仍然較難從金融機構獲得融資。另一方面,A股市場遭遇「黑天鵝」,股價受挫,導致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方式融資觸及平倉風險。在質押風險疊加市場情緒低迷,A股持續下跌背景下,大股東只能通過股權轉讓尋求出路。
2、 國企改革政策背景——「兩類公司」帶來大量無償劃轉
隨著改革深化,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國務院自2014年提出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建設以來,不斷擴大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范圍。2017年下半年,地方國資委紛紛改建和組建國資投資、運營公司。2018年7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國有資產的改革方向,推進 「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建設,明確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從「管資產」向「管資本」方向轉變。
自2014年兩類公司試點啟動以來,已經在10家中央企業開展試點,同時在122家地方國有企業開展試點。目前的1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主要包括了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和8家投資公司(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神華集團、寶武集團、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和保利集團)。
從公司的運作模式來看,兩大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均在打造自己的基金系,通過發起設立基金進行股權投資,並撬動社會資金參與到國有資本的投資和運營中,實現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及優化產業布局。目前兩公司已經成立的基金總規模近9000億元。這些基金為國企改革提供了融資的新渠道,同時通過參與中央企業的IPO、市場化債轉股、股權運作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高了資本的運營效率。
尤其在A股下跌導致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暴露的情況下,各地國資運營公司對上市公司施以援手,以紓解上市公司流動性壓力。
3、 企業經營環境——產業集中度提升
我們對比了統計局公布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和利用利潤總額累計值計算的同比,在2017年8月以來,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累計同比」和「累計值同比」出現了嚴重的偏離,而且這一差值越來越大。2018年10月,利潤總額累計同比為13.69%,而利潤總額累計值同比為-11.59%。
事實上,統計局公布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是規模以上(年收入2000萬以上)的工業企業,而隨著企業盈利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情況的波動,部分營收規模降至規模以下的企業則被剔除了統計范圍,而「累計同比」是按照可比口徑計算,意味著可比口徑下增速尚可,但大量退出統計范圍的企業經營出現了惡化,背後代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升。
03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對市場的影響
1、 改變了股票市場的供求關系
股權轉讓為市場供求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從轉讓方角度,大股東減持或股權轉讓作為市場的供給端;從受讓方角度,國資接盤或者引入戰略投資者,作為市場新的需求端,而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使得微觀股票供需出現了一些變化, 簡而言之就是那些本來需要在二級市場拋售的股票被接盤方吸收,減少了二級市場的拋售壓力。
(1) 化解強行平倉帶來的賣盤壓力
伴隨「去杠桿」的不斷深化,民營企業融資難導致大股東通過股權質押來獲得融資,但受市場波動,出現了大量股權質押風險,而大股東一旦資金鏈緊張就會導致股權質押風險實質性暴露,帶動股價下跌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大股東的資金壓力,而在外部資金無法馳援的壓力下,尋求股權轉讓來化解股權質押危機成為了為數不多的方法之一,並且通過這樣的方法化解危機具有幾大好處: 第一,市場因股權質押風險帶來的拋售壓力減少;第二,新的接盤方可以給市場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2018年股權轉讓一共518起,其中大股東質押比例為100%的共30起,質押比例超過50%的共232起。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公司質押比例的提高,大股東的質押比例也通道上移。上市公司通過股權轉讓化解了部分質押風險,例如:
上市公司質押比例最高的為印紀傳媒80.71%,其大股東質押比例為98.46%;2018年1月,印紀傳媒控股股東將其部分股權轉讓給安信信託,以化解其面臨解壓的質押風險。
另一方面,地方國資接盤,對於民營企業而言,在「去杠桿」的大環境下,取得政府信用背書,方便企業融資。前文我們統計過,2018年民營企業轉讓給國有法人的股權轉讓事件共40起,大股東質押比例超過50%的35起。例如:
永清環保質押率為63.33%,大股東質押率為99.36%,其大股東通過向地方國資平台湖南金陽投資集團轉讓質押股權,一方面化解了部分股權質押風險同時並未改變公司大股東控股情況,另一方面為公司引入新的國有資本戰略股東,從而優化和完善股東結構,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提高公司資信等級。
(2) 減少因直接減持對股價的沖擊
除了因為股權質押風險暴露帶來的被迫轉讓,對於那些具有資金需求而需要減持的重要股東來說,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相比於二級市場直接減持,股權轉讓可能是更優的選擇。 從數據上來看,2016年總減持規模為2597億元,而2018年減持規模僅為1735億元,如果股東在股價下跌的情況下進行減持,或將造成股價進一步下跌, 因此股東不如將股權折價轉讓給實力較強的受讓人,資本市場反而會給出想像空間,對於轉讓方或者受讓方可能是雙贏的局面。
2、 「無償劃轉」激發國有企業活力
2018年7月1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國有資產的改革方向,推進 「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建設,明確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從「管資產」向「管資本」方向轉變。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企業的兩層架構,變成政府--資本運營平台--實體企業的三層架構組織形式,實現政企分離。
受益於考核機制的轉變,今年以來國資運作活躍,國資受讓上市公司股權事件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從2017年初至今,以國有法人為受讓人的股權轉讓事件,股權轉讓市值和事件數量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8年7月份之後,國有法人受讓的事件大幅提高,僅11月就有23起。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的事件也大幅提升。國企改革「兩類公司」的實施使得大量無償劃轉的出現,背後代表著國企改革「兩類公司」政策的深入推進。
同時,自今年9月以來,多地政府加快推進國企改革方案,各部委積極發聲支持國企改革方案。
3、 為新一輪的並購重組行情蓄力
股權轉讓事件的大量發生有助於推動2019年中小市值行情。主要在於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的大背景下,2019年很可能是並購重組的大年,部分資方可能會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今年以來,市場持續下調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暴露,為緩解流動性壓力,政策回暖。其中關於並購重組松綁的政策短期內密集出台,並且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在講話中也多次明確表示要積極支持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充分彰顯出監管層對並購重組市場的鼓勵與支持。
近期並購政策的調整主要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在發新股份購買資產中通過價格調整機制保護公司利益;並購非金融類資產少數股權的,取消財務指標限制;為符合一定條件的並購重組開通快速通道(小額快審、新增符合條件的特定行業);放鬆對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資金用途限制;縮短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時間期限;擴大並購重組參與主體范圍(包括允許私募股權基金參與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交易對方涉及200人公司的明確經中介機構合規性核查後可以依法參與並購重組活動)。
在2018年中,涉及控制權變更的股權轉讓事件共87起,市值主要分布於10-50億區間:國有受讓事件分布較為分散,而非國有受讓事件主要集中於10-50億區間。主要是因為伴隨並購重組政策的放鬆, 中小市值企業作為「殼」的價值被重新考慮,部分資方可能會通過股權轉讓尋求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
04
股權轉讓事件大量發生可能帶來的投資機會
1、通過股權轉讓化解質押危機的公司可能迎來補漲
我們篩選了大股東通過股權轉讓,大幅降低了質押比例的上市公司:
2、 更換實際控制人後可能面臨主營業務的變化
我們整理了實控人變化後可能面臨主營優化或者改變的上市公司:
3、 「兩類公司」的實施帶來的投資機會
受益「兩類公司」改革,目前2家運營公司(誠通集團、中國國新)已經無償劃轉了超過20家上市公司的股權,以幫助優化國有資本運營,或將大大地提高上市公司經營效率。
(文章來源:招商策略研究)
❺ 長期股權投資增加原因
問題一:企業長期股權投資增加說明什麼? 說明投資增加了,風險大了,收益也可能高了。
問題二:權益法下導致長期股權投資增加的是? 被投資公司實現凈利潤,按照投資份額確認的收益計入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問題三:關於長期股權投資的問題 這是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需要根據享有被投資單位凈資產的比例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長期股權投資下設三個明細科目:成本、損益調整和其他權益變動。 其中,成本反映初始投資時的入賬成本,在處置前不會變動;、 損益調整反映被投資單位凈資產的變化中本公司應享有的份額。 如果是凈利潤,說明被投資單位凈資產增加了,相應地,本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價值也要增加,計入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的借方,貸記投資收益,說明投資是賺錢了;如果是虧損,說明被投資單位凈資產減少了,相應地,本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價值也降低了,應借記投資收益(虧了),貸記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其他權益變動反映由於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外其他原因造成的凈資產變動中本公司應享有的份額變動情況。 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就是三個明細科目的合計金額,也就是:成本(借方余額)+損益調整借方余額(如果是貸方余額則是減去)+其他權益變動借方余額(如果是貸方余額則是減去)。 如果被投資單位虧損等原因造成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下降,最多隻能下降為零,也就是說最多把原來的投資賠光,不必再貼錢進去。
問題四:關於長期股權投資的兩個問題 疑問,如果之前持有的股權是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購買日公允價值和帳面價值不一致,那麼在個別報表是以公允價值還是賬面價值計入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這個很好理解,通俗地說,就是相當於在購買日把原先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出售。因為非同一控制企業合並的合並成本是「付出對價的公允」,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購買日的公允。因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因此不存在賬面與公允的差額問題。你所說的賬面和公允的差額是因為在實際工作中直接出售時還沒來得及做那筆調整分錄,即: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貸:其他綜合收益。所以可以把差額直接計入「投資收益」。另外,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前期間確認的「其他綜合收益」和「減值准備」一並結轉到投資收益。
2、以多次交易形成同一控制下控股合並,資本公積的確認,書上說「初始投資成本與其原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加上合並日為取得新的股份所支付對價的公允價值之和的差額,調整資本公積」但北大東奧輕松過關上說的是新支付對價的賬面價值,後面的題也用的賬面價值,這里到底是怎樣
這個問題其實東奧課件中張志鳳老師已經提及過了。他認為還是用賬面價值比較合理,因為同一控制就是認的賬面。老師說考試的時候會迴避。至於怎麼迴避,我想肯定到時會是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一致等等。所以這個問題沒必要糾結,只要思路和方法掌握了就OK了。
問題五:被投資單位的哪些活動會引起投資單位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發生變動 一、要是採用權益法核算
1、投資企業在投資時,做分錄: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銀行存款等項目
2、在被投資方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時 ,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投資收益
在成本法下,只有被投資企業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才做帳,其餘的,比如
說,被投資企業凈利潤增加、發生虧損均不做賬。
二、要是採用權益法(完全權益法)核算
1、投資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時候,同上;
2、投資損益確認,即在確認應該享有或應分擔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凈虧損
時,分錄為: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投資收益
3、投資企業和被投資企業的內部交易也會影響長期股權投資
4、投資企業在取得現金股利或利潤時: 借:應收股利 貸:長期股權投資
5、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如:被投資單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增加 、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等,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6、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也會引起長期管投資變化:分錄為:借:
資產減值損失 貸 :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
7、投資企業是不做帳的:被投資單位分派的股票股利、被投資單位資本公積
轉增資本、被投資單位提取盈餘公積等
希望幫的到你!
問題六:判斷題: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核算時,因被投資單位接受捐贈等原因增加的資本公積按 這個是正確的。
投資企業在投資期間,被投資單位增加的資本公積,投資企業按持股比例計算的增加長期股權投資,同時貸記資本公積,分錄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問題七: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少說明什麼呢? 企業處理資產
被投資企業破產
等等很多啊
問題八:為什麼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和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抵消? 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反映為長期股權投資的增加,在母公司個別資產負債表中作為資產類項目中的長期股權投資列示,對子公司來說,就是對應子公司的實收資本(或股本)等所有者權益,在其個別資產負債表中一方面反映為實收資本(或股本),另一方面反映為長期股權投資。但是從企業集團整體來看,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少數股東權益實際上相當於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是相等的不能重復計算,所以,在編制合並報表時,應當在母公司與子公司財務報表數據簡單相加的基礎上,將母公司對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項目和子公司所有者權益項目予抵消。
問題九:長期股權投資增加借方減少貸方么 (一)權益法的概念及其適用范圍 權益法,是指投資以初始投資成本計量後,在投資持有期間根據投資企業享有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份額的變動對投資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的方法。 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採用權益法核算。 核算使用的明細科目: 長期股權投資―XX公司(投資成本) (損益調整) (其他權益變動) 權益法核算 1、初始投資成本的調整 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於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2、投資損益的確認 投資企業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後,應當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損益的份額,確認投資損益並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在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的基礎上,應考慮以下因素的影響進行適當的調整: (1)被投資單位採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與投資企業不一致的,應按投資企業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對被投資單位的財務報表進行調整。 (2)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提的折舊額或攤銷額,以及以投資企業取得投資時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的資產減值准備金額等對被投資單位凈利潤的影響。 (3)除考慮對公允價值的調整外,對於投資企業與其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之間發生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應予以抵銷。該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的抵銷既包括順流交易也包括逆流交易。但是產生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失,屬於所轉讓資產發生減值損失的,有關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失不應予以抵銷。 2010年教材增加:合營方向合營企業投出非貨幣性資產產生損益的處理。 3、取得現金股利或利潤的處理 投資企業自被投資單位取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應抵減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借記「應收股利」,貸記「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科目。 4、超額虧損的確認 投資企業確認被投資單位發生的損失,應當以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以及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減記至零為限,投資企業負有承擔額外損失義務的除外。 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通常是指長期性的應收項目,如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的長期債權,該債權沒有明確的清收計劃且在可預見的未來期間不準備收回的,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的凈投資。 企業存在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項目以及負有承擔額外損失義務的情況下,在確認應分擔被投資單位發生的虧損時,應當按照以下順序進行處理: (1)沖減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2)如果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不足以沖減的,應當以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賬面價值為限繼續確認投資損失,沖減長期權益的賬面價值。 (3)在進行上述處理後,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企業仍承擔額外義務的,應按預計承擔的義務確認預計負債,計入當期投資損失。 被投資單位以後期間實現盈利的,扣除未確認的虧損分擔額後,應按與上述順序相反的順序處理,減記已確認預計負債的賬面余額、恢復其他長期權益以及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確認投資收益。 5、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 投資企業對於被投資單位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在持股比例不變的情況下,企業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應享有或承擔的部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同時增加或減少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6、股票股利的處理 被投資單位分派的股票股利,投資企業不作賬務處理,但應於除權日註明所增加的股數,以反映股份的變化情況。......>>
問題十: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為什麼要採用成本法,??、 母公司對子公司採用成本法,是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規定的,教材上不會講為什麼使用成本法。
關於第一點:母公司根據自己經營情況決定支付股利,成本法核算時,母公司的投資收益是根據子公司實際支付的股利確認的,比如:母公司本年度虧損100萬,持有子公司90%股權,為了把報表總利潤轉變成盈利,可以讓子公司分配股利110萬以上,記入母公司的投資金收益就是分配股利金額110X90%以上,利潤表上的總利潤就變成盈利了。
二,權益法是根據子公司的收益確認投資收益的,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就是占子公司的權益比例,賬面價值隨著子公司的權益變動而變動,成本法核算,母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是投資時點的公允價值,不隨子公司的權益變動而變動,所以起不到校驗作用。
❻ 哪些情況股東人數陡然增加
有多種情況可能會導致股東人數陡然增加,但一定會是有些持有大量股權的人賣出了股票,被散戶接走了。
1、股票的原始股可以流通,大量持有原始股的人賣出,散戶接走。
2、股票增發後上市,增發股解禁,參與增發的機構賣出,散戶買進。
3、股票經過炒作,莊家拉高出貨,籌碼被散戶接走了,股價也隨之下跌。
4、股票高送轉後,股東人數通常也會大幅增加。
5、股票遭遇重大利空,暴跌,機構跑了,散戶接單。
以上情況都可能使股東人數陡然增加。
❼ 股權稀釋,為什麼股權反而增加了急急急,求解
原始股東A、B、C的原始股數為132萬股,50萬股和18萬股。新進的股東想要佔比6%、4%,在不增加總股本的情況下,應該握有的股數為12萬股和8萬股。
分去了12+8=20萬股的股權之後,原始股東A、B、C合計擁有的股數為180萬股,每個人都拿出了部分股權給新進的股東,占股比例減少,股權得到稀釋。
假如A拿出了10萬股,B和C各拿出了5萬股總計20萬股給了D和E,那麼A剩下的股數為122萬股,占股比例為61%,股權稀釋了(1-61%/65%)≈6.15%;
B剩下的股數為45萬股,占股比例為22.5%,股權稀釋了(1-22.5%/25%)=10%;
C剩下的股數為13萬股,占股比例為6.5%,股權稀釋了(1-6.5%/9%)≈27.78%。
可以看出,C被稀釋的比例很大,本來話語權的比例就不高,當被稀釋的過快的時候,話語權降低的會更低。
❽ 採用權益法核算時,能引起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發生增減變動的事項有哪些
長期股權投資採用權益法時,除增加、減少因股權影響長期股權投資而引起的賬面價值的增減變動外,被投資企業發生利潤或虧損,相應要增加或減少投資企業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權益法核算確認投資收益應考慮的因素:
採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在確認應享有或應分擔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或凈虧損時,在被投資單位賬面凈利潤的基礎上,應考慮以下因素的影響進行適當調整:
1、被投資單位採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與投資企業不一致的,應按投資企業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對被投資單位的財務報表進行調整,在此基礎上確定應享有被投資單位的損益。
2、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調整後確認。
3、投資企業在採用權益法確認投資收益時,應抵銷與其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之間發生的未實現內部交易損益。該未實現內部交易既包括順流交易也包括逆流交易。
簡單權益法的會計處理特徵為:
1、購買股份時,長期股權投資按購買成本反映;
2、會計期末,把在被投資公司所享有的那部分凈損益(不需扣除內部交易形成的未實現損益)份額確認為投資損益,並相應調整長期股票價值;
3、收到股利時,應沖減長期股權投資帳戶;
在簡單權益法下,「長期股權投資」帳戶余額=投資成本+享有的購買後被投資公司凈損益的份額-分得的股利;投資收益=享有的購買後被投資公司凈損益的份額-分得的股利。
❾ 公司占股比例增加了是什麼原因
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企業加到投資,使長期股權投資增加,收入與風險共存。長期股權投資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這種經濟利益可以通過分得利潤或股利獲取,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取得,如被投資單位生產的產品為投資企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在市場上這種原材料的價格波動較大,且不能保證供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企業通過所持股份,達到控制或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使其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能夠直接從被投資單位取得,而且價格比較穩定,保證其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但是,如果被投資單位經營狀況不佳,或者進行破產清算時,投資企業作為股東,也需要承擔相應的投資損失。
第二種情況,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增加,從而使長期股權投資增加,企業投資有成效。長期股權投資持有期間:被投資單位實現凈利潤:借:長期股權投資——損益調整貸:投資收益被投資單位凈利潤增加,使企業長期股權投資隨之增加,投資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