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期貨幣是什麼
⑴ 解放戰爭時期用的什麼貨幣
那個時候很亂國民政府發過很多債券,
民國初期,市場上流通的紙幣有中國、中央、交通、通商、興業、實業、四明、中南等銀行發行的l元、5元、10元券,與銀圓等值使用,以中國銀行紙幣流通量最大。
民國24年(1935)11月,國民政府頒布法幣政策,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禁止銀圓、銅圓流通。25年,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31年4月,又將原繳納關稅用的海關金本位兌換券(簡稱關金券)投放市場,以關金券1元抵法幣20元的比值與法幣同時流通。
民國31年7月起,法幣由中央銀行獨家發行。隨著貨幣貶值,至37年法幣最高面額達500萬元。37年8月19日,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規定以金圓券1元兌換法幣300萬元,停止使用法幣與關金券
⑵ 人民幣是怎麼來的
人民幣是怎麼做的如下:
人民幣紙張主要成份是短棉絨和高質量木漿,紙張光潔、堅韌、耐折、挺度好,並有一定的抗化學腐蝕性,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使用而不易損壞。
印製人民幣用的鈔票紙是特版水印紙,它是一種用於鈔票印刷的專用紙張。這種紙是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下屬的三家鈔票紙廠生產的。
為了防止偽造,紙上飾有水印或夾入」綬帶」(合成纖維)。近年來彩色復印機問世後,復印假鈔票的案件屢有所聞,故又研製出了在鈔票上塗以特殊化學品。
⑶ 文幣最大面值是多少
目前,我國中的最大面額的幣為100元,第一套人民幣發行過50000元人民幣最大面值是多少?建國前在各解放行的貨幣被稱為「區幣」,根本不是人民幣。延安時期連中國人民銀行還沒成立,沒有人民幣。
⑷ 解放前我們國家都用些什麼錢幣
鴉片戰爭以後,由於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阻礙,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十分坎坷,從衡量國家獨立統一程度的貨幣發行和流通來看,在1949年以前,中國尚出於分裂、落後、政治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的混亂狀態。
清末以來,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政治的解體,我國的幣制即開始陷入混亂狀態。1935年國民黨政府幣制改革以前,市場上除了銀兩、銀元混用外』不少地方銀行(主要為省行)、外國銀行、私營行庄也都發行過在市場上流通的紙幣(尚不包括各革命根據地和偽滿蒙政權發行的貨幣)。僅就銀元來說,就有鷹洋(因上有鷹的圖案而得名,又稱「墨西哥洋」)、龍洋(因上面有龍的圖案而得名,清政府鑄造)、大頭銀洋(又稱「袁大頭」,上有袁世凱頭像,北洋政府鑄造)、船洋(因上面有帆船圖案而得名,南京國民黨政府鑄造),此外還有英國、法國、日本過去發行的銀元;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鑄造的成色低的各種銀元,其種類達幾十種之多。
1935年國民黨政府的幣制改革,試圖結束混亂,實現貨幣統一,使我國的貨幣走上現代制度。但是不久爆發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不僅使國民黨的貨幣統一落空,而且法幣(紙幣)的發行,反而為國民黨政府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提供可能。從1936年6月到1949年5月,國民黨政府的貨幣發行額增加了1445億餘倍。劇烈的通貨膨脹必然導致物價飛漲。打個比方,1937年6月,全國法幣發行量為14.1億元,此時如果一個人有12億元法幣(按兌換比價摺合銀元 元),這筆錢幾乎等於國民黨政府的貨幣發行總量;但是到1942年,則變成中儲券(汪偽政權發行的紙幣,強迫人民按與法幣1:2的比價兌換)6億元,1945年10月又變成法幣300萬元(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在淪陷區按中儲券與法幣200:1的比價收兌中儲券)。而到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實行第二次幣制改革時(用金元券取代法幣,按1:300萬比價收兌),只變成1元金元券了,按當時物價可買5升米;從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物價又上漲了6441326倍,1元金元券的購買力只相當於9個月前的0.000000155元,這時連一粒米也買不到了,一粒米的價格以變成130金元券了。[2]
如此劇烈的通貨膨脹,必然導致拋棄這種紙幣。抗戰勝利以後,在國民黨統治區,盡管國民黨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和禁止金銀、外幣流通,強迫人民將其兌換成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但是並不能阻止金銀、外幣的廣泛流通。在城市,金銀、外幣實際上已經取代了金元券成為市場流通中的等價物;在鄉村,由於銀元、銅幣等硬通貨不足,以物易物在市場流通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糧食、布匹在許多地方成為市場交換的等價物。
劇烈的通貨膨脹也為外國貨幣佔領我國市場打開了大門。除了美鈔、港幣廣為流通外,在市場上還流通著英鎊、法郎、叨幣(新加坡幣)、越幣、葡幣、印度盧比、緬幣等各式各樣的外幣,除蘇聯及東北亞國家外,幾乎周邊國家和華僑較多國家的貨幣在中國市場流通中都被派上用場。據估計,在 1949年全國解放前夕,在中國流通的美鈔約有3億美元,港幣約有5.8億港元。港幣發行量的半數流入了華南。
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這是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全國性勝利已經為期不遠。隨著中國革命轉入戰略進攻,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和山東解放區逐漸連成一片。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籌劃組建「中央銀行,發行統一的貨幣」的工作遂提上議事日程。1947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在批復華北財經辦事處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建立統一的銀行有點過早,進行准備工作是必要的,至於銀行名稱,可以用中國人民銀行。」1947年11月,華北財經辦事處確定有南漢宸負責組織中國人民銀行籌備處。經過一年的調研、協商、准備,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宣告成立(由原華北銀行、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並而成),並從即日起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人民幣」。當時確定發行人民幣的任務是統一各解放區的貨幣,同時作為新中國的本位幣。人民幣的發行方針是「適當穩定」。即要根據各地區生產和商品流通情況以及市場貨幣松緊的程度,有計劃地慎重地將人民幣投入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和人民幣發行以後,立即開展了關內解放區的貨幣統一工作。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關於建立中國人民銀行和發行人民幣的布告即指出:「於本年十二月一日起,發行中國人民銀行鈔票(下稱新幣),定為華北、華東、西北三區的本位貨幣,統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項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幣違本位貨幣。新幣發行後,冀幣(包括魯西幣)、邊幣(晉察冀)、北海幣、西農幣(下稱舊幣)逐漸收回。」[3]
為了在貨幣統一過程中不使人民群眾的利益遭受損失,人民政府採取了「固定比價,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負責到底」的方針,有計劃按步驟地將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逐步收回。統一的辦法主要有以下兩種:
(1)固定比價,混合流通。1948年12月發行人民幣時,華北人民政府根據各解放區的物價水平,規定了人民幣與冀難幣、晉察冀邊幣、北海幣、陝甘寧商業流通券的合理比價,並停止了上述各地區貨幣的發行,要求各地銀行按照規定比價逐步收回上述貨幣。天津解放前後,華北人民政府再次公布人民幣對各解放區貨幣的固定兌換比價(有的是重申,有的是新規定)。例如:對中州幣是1:3;對冀南幣、北海幣、華中幣是1:100;對長城銀行券是1 200;對晉察冀邊幣、熱河省銀行券是1:1000;對西農幣、陝甘寧商業流通券是1:2000;對冀熱遼邊幣是1:5000。這些比價,與當時市場流通中形成的自然比價基本上是一致的。
採取固定比價、混合流通的過渡辦法,可使各地區之間原來被割斷的經濟關系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既方便了群眾兌換和流通,也不致引起市場震動。但是,這種辦法又是靈活的。在平津戰役期間,為了適應站著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曾規定暫准東北銀行券、冀南幣作為人民幣的輔幣在平、津地區流通,其他解放區的貨幣則不準進城流通使用。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後,華北人民政府於1949年4月15日宣布:停止東北銀行券和冀南幣在平、津地區流通,並限期進行收兌。與此同時,華北人民政府與東北人民政府在山海關建立了聯合辦事處,掛牌兌換華北、東北兩地的貨幣,實行通匯,以便利兩個地區之間的往來。
(2)按規定比價全部收回各解放區行的貨幣。為了消除一些人擔心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過了兌換期限會停兌作廢的疑慮,,中國人民銀行總經理南漢宸於1949年1月10日發表談話保證:「人民政府不但對人民銀行新幣負責,而且對一切解放區銀行過去發行的地方貨幣負責。將來我們收回地方貨幣的時候,一定按照現在所規定的比價收兌,兌到最後一張為止。」[4] 隨後,中國人民銀行對收兌各解放區貨幣的工作作了多次布置,並規定凡持有解放區貨幣者,在兌換期限以後仍可到人民銀行按規定原比價兌換。以後,人民政府不但對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所發行的貨幣負責收回,而且對土地革命時期根據地銀行發行的貨幣、期票、公債也按合理的比價收回。
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人民政府通過銀行業務、財政徵收、貿易回籠等方式,陸續收回了關內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華北、西北、華東和中南大部分地區的貨幣已經統一為人民幣,為新中國的貨幣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早在人民幣發行之前,各解放區即與國民黨政府發行的紙幣開展過有效的貨幣斗爭。在1947年夏秋轉入戰略反攻至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前這段時間,解放區的對敵貨幣斗爭主要表現為排擠蔣幣,即限期禁止蔣幣流通,同時組織力量將蔣幣推向國民黨統治區換回物資。
1949年1月平、津解放以後,對蔣幣則以兌換為主,排擠為輔。1949年1月1日天津解放後,市軍管會立於16日頒布通告,規定自即日起,金元券可以流通10天,在此期間按人民幣對金元券1:6的比價予以兌換。2月2日,北平軍管會也發布通告,規定自即日起金元券可以流通20天,在此限期內,人民群眾有拒用金元券及議定比價的自由。政府的收兌比價為1:10,但是勞動人民可以按1:3的優待比價每人兌換金元券500元。為了做好收兌工作,北平市人民銀行在市內設立了247處兌換點,組織了5000多人做收兌工作,結果僅用18天即順利完成了收兌工作,共收兌金元券8億多元。在兌換期內,人民政府准備了大批糧食、食油、煤炭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進天津、北平,使廣大人民可以用兌換到的人民幣購買生活必需品,不僅樹立了人民幣的信譽,也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在限期收兌金元券的同時,人民政府還採取了把金元券排擠出解放區的辦法。天津市人民政府規定,凡持有金元券10萬元以下者,可向人民銀行申請登記,開給金元券攜帶證,憑證可攜帶金元券到國統區;同時 放寬對進入解放區物資的限制,以鼓勵人民群眾把金元券運到國統區換回物資。
隨著金元券的迅速貶值,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區也將兌換比價不斷調低,收兌期限也越來越短,一般不超過10天。4月23日南京解放後,兌換比價為1:2500,期限為10天;5月27日上海解放時,鑒於國民黨政府已土崩瓦解,人民政府遂採取了無限制無差別的收兌方針,規定人民幣與金元券的比價為1:10000,並在市內設立了369個兌換點,僅用7天即完成收兌工作,共收兌金元券36萬億元,占國民黨政府金元券發行總量的53%。
1949年7月,潰逃中的國民黨政府又在廣州、重慶發行「銀元券」,企圖最後一次利用紙幣劫掠大陸人民的財富。對此,中共中央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名義宣告,今後在新解放區,銀元券一律作廢,不再收兌;並號召國統區人民團結一致,拒用銀元券,從而加速了銀元券的崩潰。但是,在華南和西南解放以後,為了減輕人民的損失,人民政府還是限期收兌了銀元券。如重慶解放以後,軍管會宣布按人民幣100元兌換銀元券1元的比價收兌,僅10天即收兌完畢。共收兌銀元券1017萬元,摺合人民幣101700萬元。[5]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勝利渡江後,解放戰爭改變了過去先解放鄉村後佔領城市的辦法,而是隨著人民解放軍的迅速推進,首先佔領處於統治地位的城市。而此時的江南廣大農村,由於對國民黨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深惡痛絕,金元券、銀元券等紙幣基本被排斥,代之以銀元、銅元甚至以物易物。因此,江南解放以後,對農村來說,只是人民幣如何去佔領的問題。
建國以前,由於國民黨政府實行了惡性通貨膨脹政策,其發行的法幣、金元券等紙幣在解放戰爭後期信譽一落千丈,金、銀等硬通貨重新回到流通領域,尤其是銀元,由於過去曾廣泛流通、民間貯藏較多,遂重新成為市場上計價流通的主要貨幣,其需要量也越來越大。由於銀元自1948年以後逐漸成為主要流通手段,其價格也不斷上漲,速度往往超過一般商品。以上海為例:1949年1—5月批發物價上漲78307倍,而銀元則上漲了112971倍,黃金60682倍,美鈔80553倍。就全國看,銀元的價格是其本身價值的2至3倍,這在舊中國的歷史上是空前的。抗戰前一兩黃金可換110枚銀元,而1949年5月只換30至40枚銀元了。
1949年各大城市解放後,由於解放戰爭正在進行,人民政府的支出大於收入,人民幣也不得不實行逐漸膨脹的辦法,1949年4月底人民幣發行總量為607億元,7月底達到2800億元,11月達到20000億元,1950年2月底達到41000億元,3月份則達到49100億元,。雖然人民幣的流通范圍不斷擴大,但通貨膨脹仍然不可避免,從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3月統一財經後物價即下降),全國13個大城市批發物價指數上漲91.11�%B
⑸ 抗戰時淪陷區和國民政府控制區各自用的貨幣是什麼
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至一九四五年日軍投降的這段時間里,日本在中國大陸扶持的偽政府共成立了滿洲中央銀行、中央儲備銀行、冀東銀行等七家偽政權銀行,每家銀行都發行紙幣和硬幣,同時,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朝鮮銀行發行的貨幣和日本軍用票也大量湧入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批貨幣流通在中國各淪陷區,成為日本侵略者與其扶持的偽政府掠奪中國人民財富的工具。所以說日佔區使用的貨幣太雜,國民政府控制區使用法幣,共產黨控制區使用的是邊鈔。銀圓在那時候一直都是所有人認可的流通貨幣。
⑹ 民國時期的貨幣有什麼進位是多少那時候的物價大概怎樣
一後面好幾個零也就買一小把米,是後期
⑺ 五十年代中國是什麼貨幣
建國初期的時候,曾經有段時間使用舊幣,直到1955年發行第二套人民幣以後一元人民幣相當於原來的舊幣一萬元,這是由於建國初期,受民國金融通貨膨脹的影響,貨幣面值大,而國家幣值只有以元為單位。
最基本寄信的郵票面值是800元,這就是舊幣值郵票,到1953後國家使用新幣值,按1:10000與舊幣兌換,增加了角,分,單位。所以從那以後直到改革開放寄信就是8分錢了。
使用大額貨幣的背景,1935年國民政府幣制改革,以「法幣」代替銀元流通。此時中國經濟運作大體正常。
但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抗戰結束後又爆發內戰,內戰之後又是抗美援朝,1937-1953年幾乎戰爭不止,中國經濟遭受極大破壞,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故而國民政府和繼之而起的共產黨政府均發行大額鈔票以緩解財政困難,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1949年之後,特別是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中國停止了內外戰事,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順利推行,經濟情況和政府財政狀況也大有改觀。故而1955年人民幣幣值改革,以1:10000的比率收回舊幣,結束了中國近20年的高通脹狀態。
⑻ 建國時最大面值的人民幣是多少
不懂行的朋友不要亂說!建國前在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被稱為「區幣」,根本不是人民幣。延安時期連中國人民銀行還沒成立呢,哪來的人民幣?!至於人民幣在1955年3月1日開始改換新幣(第二套人民幣)前發行的舊幣(第一套人民幣),最大面額也不是100000元。
最早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於1948年12月成立時開始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一直使用到建國後的1955年。這套人民幣的最小面額是1元(沒有角、分),最大面額則是50000元。但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時,規定它與第一套人民幣的兌換比值是1比10000,所以第一套人民幣的「50000元」,其實只相當於後來的5元錢。
第二、第三套人民幣的最大面額均為10元,如今流通的第四、第五套人民幣,最大面額
⑼ 人民幣最高面值是多少
民建中央委員、山西省副主委、政協常委、市政協副主席成繼東建議:提高人民幣的最大面額 ,發行500元面值主幣。
成繼東說,目前,我國流通中的最大面額的人民幣為100元,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大面額鈔票相比而言是,流通中的美元最大面額為100美元,合 827元人民幣;加拿大 1000元,合人民幣 4820元;歐元為500元,合4000元人民幣;日元為10000元,合698元人民幣;英鎊為50鎊,合640 元人民幣;港幣為1000元 ,合1060 元 人民幣;澳元為100元,合600元人民幣。這些錢的最大面額都比人民幣的最大面額大五倍以上。人民幣最大面值顯然是最小的,而且小了好多。
成繼東指出,一是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廣泛有效的信用支付體系,並且沒有個人現金支票的普遍流通,絕 大多數小規模的商業貿易和個人交易活動都是建立在現金交易的基礎之上。如要出差、旅遊、購物、進貨等,若帶3萬元人民幣,最大面額需300張(50元面額的得600張),以依次類推,數量越大,張數越多。不方便、易發現、不安全。
二是是多少年來,都免不了要用小票子換大票子,甚至出現貼錢兌換大面額的事,如用一百零幾元的小票面去兌換100元大鈔票的事.,人們在花錢包里的錢時,總是先花小面額的鈔票,留下大面額的錢,說明大家喜歡攜帶大面額的錢.。
四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有了大幅的提高,隨著消費市場的進一步擴展, 人們對流通貨幣的面值和支付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行的鈔票面值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流通要求,許多非公有經濟經營者經常需要攜帶大量現金,有時不得不用旅行包或蛇皮袋甚至麻袋成捆成捆地攜帶現金,提款恐慌,帶款麻煩,目標很大,提心吊膽。如有500元面額的人民幣,帶3萬元現金,也只需60張,帶五萬元也只不過100張。十萬元只需200張,方便、安全、難發現,減少了不安全感。
五是小面額帶來的成本問題很多。.根了解,500元面額和100元面額的印製成本幾乎是一樣的,印500文元面額與100元相比,總成本可以降低到五分之四,.現在我國流通中的鈔票約為1.6萬億元,,即使全部為100元的大鈔,也有160億 張.如果全是10元券,就是1600億張.鈔票的使用壽命估計為五年,因此每年更新的鈔票估計達到300億張以上.假定每張鈔票的印製成本是0.15元錢,每年用於鈔票印製的費用就有45億元之巨。
六是小面額 除了印製成本,,還有清點、運輸、損耗、儲藏、保管等其它成本。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已經達到10萬億,銀行的營業點和與金錢打交到的地方,通常每天都要有幾千九上萬的人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點鈔與核對。每天銀行用的運鈔車要搬動成箱成箱的鈔票。如果改用500元大鈔,這些工作量都能降低,有人做了一個粗略的估計,降低的總成本每年可以減少支出達到20億元以上,其實不止20億。今年3月份一記者報道說,一位做塑料生意的姓鍾先生,因買汽車要交4萬訂金給汽車商,扛去8麻袋30多萬張零鈔,商家無奈,只好請工行大慶村分理處幫忙,分理處派了5名點鈔高手,整整一下午才點出1萬元,只好再增加人手,4萬元整整清點了兩天。
成繼東認為,從1955年3月到1987年4月長達32年,人民幣的最大面額一直為10元,1987年4月27 發行第四套人民幣時才有了100元的最大面額 ,20多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民幣的最大面值仍然停留在20世紀末80年代的水平上。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商品生產的范圍和檔次、 幣值的穩定情況、 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和購買力情況,使用貨幣的習慣等綜合因素分系。 我國己經具備了提高鈔票最大面額的條件,應發行大面額人民幣鈔票,以滿足金額大小不同的購買支付的需要和商品流通的客觀需要。結合國際通用貨幣的最大面額,我國最大面額的鈔票應提高到以500元面值為宜。
成繼東強調,提高人民幣最大面額的面值,是我國鈔票最大面額與國際接規的需要。同時,節約成本、方便流通,符合現實,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貨幣面額的一種最佳選擇。不但能夠一點刺激消費,而且還能起點拉動內虛的作用,決對不會由此引起通貨膨脹。
成繼東還說, 由於我國貨幣流通時間的延長,許多縣城小鎮里有大量破爛不堪的鈔票在周轉著.,很不衛生,成了許多傳染病病菌、病毒的載體和傳播途徑,不利於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並建議用發行大面額鈔票節省下的成本,拿出一部分用於小面額或附幣的更新和消毒,防止各種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