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股權投資為什麼難
㈠ 長期股權投資怎麼學啊,我今年考注會,長投這一點死活過不去,都想放棄了,唉。請教高手指路。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解析:
長期股權投資是會計學習內容中,比較難的一章,這一章的學習還關繫到後面要學習到的企業合並與合並財務報表相關內容的學習的,所以掌握好這一章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一章學習不好,那麼,以後在學習那兩章知識的時候一定也是受到阻礙的。
這一章的學習與其他章節是有所不同的,理解起來是比較有一定難度的,屬於會計中所謂「高層次性」的知識,所以在深學習時,不要力求速解,心越急,反而會越覺得太難。對於初學者來說,學習一這章,必須先在心理上有所准備,「打持久戰」,學到哪裡不懂了,馬上停止!然後對學習過的知識點,進行思索與總結歸納,不要馬上在開始這一章的學習,過一段時間後,再開始第二次學習,這時你就會發現,比上一次的學習會有很大的理解與進度的。就這樣不斷的學習、休息、再學習、再休息。反復四到五次後,你就可以徹底的清楚了,這將為你以後學習企業合並與合並報表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的。後面的學習就相對會容易些!
既然你提到了權益法,那我就給你簡單的總結一下吧:
權益法的適用:只適用於兩種,和一種特定的情況!兩類分別是,合營與聯營,也就是具有共同控制的投資和具有重大影響的投資兩類。也就是說,企業的投資在被投資單位有相當的份額,雖然不能一言即定,但是卻是有相當的話語權的,在相當程度上會影響決策的確定與走向的,當然我們通常見到的份額比例,只是一個數字上的表示,這個數字表示,並不是絕對性的條件。而是其是否有話語權,是與有可能影響決策確定,才是最為根本性的條件。
另一種特殊情況,那就是在控制的情況下,在編制合並報表時,最終是要用權益法來核算合並報表的,這一點,你先知識一下就可以了,等以後你學習到,你自然就會明白了!
權益法的初始入賬成本的調整:我們知道除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以外,其他的各類長期股權投資都是以其實際投資出的資產或承擔負債的公允價值為對價,來作為初始投資的成本的。而對於權益法的核算時,其還要在後續計量之時,對其初始投資成本是否需要進行調整作出判斷的。那麼這個判斷的標准就是,「初始投資成本」與「投資所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辯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作比較,如果前者大,那麼說明的商譽,不作調整,內含在投資成本中;如果是後者大,那麼,說明被投資單位給了一定的優惠或者讓步與讓度,這部分差額就得作為一種利得收益,同時將此差額調整增加長期股權投資的入賬價值的。(但是注意,初始投資成本與入賬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其數值也是不同的)。
後續計量:後續計量的第一步,就是上面所說到的是否調整的問題與相應的處理。之後,就進行了真正我們認為的權益法了。這種核算方法有一個要點,你的記好了,這也是核心所在:所謂權益法,就是以權益為核算的依據,這個權益是誰的權益呢?那就是「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也就是說,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一變化時,那麼我就該對我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核算了,他的權益不動,那就與我的長期股權投資就沒有關系了,這就是權益法的核心要點,那麼人家的所有者權益動了,我就按我的持股比例或者份額來計算我相應的比例數額,來調整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的關鍵,就是你得兩眼「盯」住被投資單位的所有者權益,它不動,我不動,它一動,我就跟著動!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如您滿意,請採納為最佳答案喲。
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㈡ 長期股權投資之旅
跟著中華會計網校的高志謙老師把'第五章 長期股權投資"從頭到尾串了一遍,聽完後頭暈、惡心,就差昏過去了,你說我有這些反應,是不是說明我學慣用功了呢?呵呵!
先說說長期股權投資在整個會計師上的地位:每年綜合題出題概率最高,而且長期股權投資與另外一個出題概率高的合並報表是連在一起的,相當於,一個長期股權投資牽扯了兩個必考綜合題,所以准備時長期股權投資是一個最低的數量准備,必須得會,這是一個必過的數據坎。
長期股權投資並不是那麼難,就是信息量比較多,在這兒我們花點精力一起來捋一遍。
一、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
首先,什麼叫長期股權投資?
不是說股權投資就是長期股權投資,可沒那麼簡單哦。
長期股權投資都是一些影響級別很高的,最低重大影響且跟被投資方屬於同生共死利益共同體,它有點像患難夫妻,這個級別才叫長期股權投資。
因為如果你到不了重大影響,你追求的目的是想掙錢,在這種情況下,你持有股份的最高追求就是想賺錢,那麼你一定會在你認為最合適的時機把持有的股份賣掉達到賺錢的最終目的,所以說這個股份就算是長期持有也沒資格叫「長期股權投資」,而是一個你等著隨時把它賣掉的金融資產,叫「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它有點像露水夫妻;如果你想做短線運作,則叫「交易性金融資產」,這些都是針對你持有的是上市公司的股份而言的;
如果你持有的是非上市公司的股份,到不了重大影響,也叫「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這時就不能走短線了,因為非上市嘛,只能長線拿著,所以只能走「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一般提完減值不讓恢復(就不能走「交易性金融資產」了哦)。
從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來說,它是分成兩條線:
一條線是控股合並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即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又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兩種情況。
另外一條線是非合並的長期股權投資: 分「對聯營企業投資」和「對合營企業投資」。
先說控股合並的長期股權投資,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
同一控制:一個集團內部之間的合並。
非同一控制:你跟他原來沒有關聯方關系。
哪天完成合並呢?
同一控制一般不強調這一天,但是非同一控制是購買日,即控製取得日。
注意:「款項結清日、手續辦妥日」的說法有點過時了,現在鎖定購買日,特喜歡用的詞是「改組董事局、完成控制日」。
同一控制下的長期股權投資入賬成本是拿對方賬面凈資產倒推的。
幹嘛這么做呢?
因為同一控制說了,咱們都是一家子,誰跟誰呀?我就算是買了我們集團某一家公司的股份,那也是一家子,因為我們早就是一家子。
在這種情況下,它認為不管它拿什麼東西去換都不是買賣,因此它拿到對方這個長期股權投資入賬成本的這個口徑是拿「對方在這一天的賬面凈資產*持股比例」倒推的。
對方讓出去的商品的這個非現金的賬面代價也不能用公允代價來算,賬面代價就是賬面價+價內價外稅,跟長期股權投資之間的入賬有偏差,這個偏差不能作交易損益,而應該沖減資本公積的溢價,不夠沖的沖留存收益,這說的是貸方比借方大;如果借方比貸方大呢,那就貸資本公積唄!這是它的一個簡單的套路。
還有一個事,你說這個被投資方當天的賬面凈資產,這個凈資產數從哪兒找呢?
一般來講,會計師考試出題老師會直接告訴你這個數,但實際上這個數算的話有四個環節要注意盯:
環節一:先得保證被投資方跟投資方的會計政策、會計期間維持一致,如果政策、期間不一致,雙方口徑不具有可比性,先得調成一致,被投資方向投資方調,是臨時帳外調,調完之後得出一個賬面凈資產,按這個來算。
環節二:站在最終控制方角度推定它的被投資方的賬面凈資產,這事一說就多了,先給你賣個關子,以後詳談。總之環節二是一個極為關鍵的考點,也是一個難點。
環節三:有一個改製得評估,出現改制評估要與它改制評估後的被投資方凈資產來算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環節四:被投資方本身又是別人母公司的,它得先把它的子公司編好了,把它們那個范圍內的合並報表編好之後,用它們那個合並范圍報表的賬面凈資產去推投資方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
以上就是被投資方當天的賬面凈資產整個需要考慮的四個環節所對應的四組數據。
那麼非同一呢?
非同一全是兩個字:公允,它用的是一個公平市場交易原則,最大特點就是:我拿現金買、非現金換、定向增發股份換,用我的公允尺度去推,這點務必注意。
同一:現金、非現金、代償負債、合並對價的話,那個差調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
非同一:這個得確定非現金的轉讓損益,因為它走的是公平市場交易原則。
換股的話就是定向增發股份,這種定向增發股份完成的這種控股合並它實際上作為同一、非同一的分錄都長得差不多: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股本
資本公積
但同一的話,首先長期股權投資拿對方凈資產倒推的,貸方股本是面值,然後兌資本公積。
一般來講,借方長期股權投資比貸方的股本要大,總是兌的貸方;如果翻過來說,股本比長期股權投資大,那就應該沖資本公積,不夠沖的沖留存收益。
非同一的話,完全採取的是公平的市場交易原則,就是說,我的公允市價發行價是多少,
借:長期股權投資,按多少錢算就可以。
貸:股本
資本公積
另換股合並會有證券公司發行問題。
同一、非同一都得給人家錢,這次換股拿到的是長期股權投資,不是銀行存款,我們一般來講發行費直接從你的發行收入中去扣就完了,這個得單獨給錢,
借: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貸:銀行存款
不夠沖怎麼辦?
沖留存收益,同一、非同一做法是一樣的,沖資本公積溢價,不夠沖沖留存收益。
合並中的審計咨詢費走管理費。
債券發行費:借:應付債券-利息調整
貸:銀行存款
它的後果是沖減溢價,追加折價。
非合並是對聯營企業投資、對合營企業投資,它整個投資的套路用的是公平市場交易原則,即使你買的是同一個集團的某家公司股份,但是你只完成了重大影響、共同控制的,這個也不能叫同一控制,你沒有完成合並時,是不分同一、非同一的,即使買的同一集團股份,它就是普通長期股權投資,按公平市場交易原則來做即可。
買股票方式:買價-已經宣告未發放的紅利+交易費用
股份制有限責任公司以定向增發股份方式換入長期股權投資,與非同一控制下的換股合並特別像以非現金方式換入長期股權投資屬於公允模式的非貨幣性交換。
債務重組方式換入長期股權投資,以公允口徑入就行。
非企業合並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不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即使購自於同一集團,
舉例:M公司持有A 80%,持有B 90%,B持有D 100%,這一看就是一家子、一個集團。
比方說A給了B一筆錢,買了B持有D 40%的股份,A就買了 40%,請問這是同一還是非同一?
注意:這個問法本身就是坑你的,它是不能分同一非同一的,因為你就拿40%,沒完成合並是不分同一、非同一的,它就是普通長投,按公允市場交易做就可以,即使你是一個集團的,它也叫普通長投,一定要注意是不分同一、非同一的,它只要一分同一、非同一,那肯定是完成合並了。
二、長期股權投資的後續計量
作為長期股權投資來說,它的後續計量是兩條線:一個是成本法、一個是權益法。
成本法幾乎沒有難點,成本法什麼時候用?
對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用成本法,你說對子公司長投這么大個投資,賺了比例高的投資,如此代價的投資,為什麼用最簡單的成本法呢?體現出重要性原則,有人說不對啊,你的比例都這么高了,達到母子公司關系了,應該用權益法才合適。
不!因為它一旦變成母子公司關系,它是要編合並報表的,合並報表可是最高形式的權益法,換句話說,沒有比它更美的、更全面的、更完善的權益法,既然有一個這么完美的權益法等著你,平常我對子公司長投就可以簡化用成本法,這是一種重要性考慮。
那你說對聯營和合營企業為啥用權益法呢?
很簡單,因為它不編合並報表,普通長投嘛,不編合並報表,它只能在個別報表把信息做的更完美,即用權益法,所以說,選擇成本法、權益法體現的是重要性。
成本法的核算幾乎沒有難點,就是個分紅,分紅只要不是你買的時候帶過來的應收股利,持有期新得的,都列到投資收益中去:
借:應收股利
貸:投資收益
特別簡單,通俗到只有這一個帳,沒賬了,成本法完了就。
權益法事特別多,有5條線要卡:
1.初始投資
比方說100元錢投資當天你占對方公允可辨認凈資產份額是80,你花100佔80,多掏20,那叫商譽,沒有單獨帳;如果你花100佔130呢?那你白撈30,叫營業外收入,這個第1組明細帳要特別提醒:長投-投資成本。
2.被投資方盈虧是我們這塊最核心的一個點,它這個盈虧首先要過3道坎:
第一道坎:
必須把被投資方凈利潤調整成公允口徑,怎麼調公允?包括存貨的?固定資產的?這個以後會詳細說。
第二道坎:
調完公允,對方公司如果虧損時的長投的帳價等於0,注意,這里說的長投帳價=長投-准備,那個差變成0,把它變成0了,還虧怎麼辦?那就得沖長期應收款,長期應收沒有,或者說根本不夠沖,它得看備查簿登還是走預計負債。
備查簿登是指你虧損沒有連帶責任的,如果你有連帶責任的,就得貸預計負債了。
這是它的3條線下來,那將來掙錢了,往回翻著做,沖備查簿,沖預計負債,恢復長期應收,恢復長投,在剛才那個過程中長投明細賬始終叫損益調整。損益調整這個明細賬描述的是3件事:對方公司盈、對方公司虧、對方公司分紅,都是通過「損益調整」明細科目來調整。
第三道坎:
順逆未實現。
什麼叫順逆未實現呢?
舉例:
A持有B 50%的股份,50%股份最起碼得是共同控制吧,稍微一留神就變成控制了,屬於合營方對合營企業的投資,假定年初投的,結果當年B公司凈利潤是100,假定是公允的,不用調公允,A把東西賣給了B,順向銷售,B把東西賣給A屬於逆向銷售,這個東西本是6萬,賣價10萬,相當於A從B身上掙了4萬塊錢,B拿了東西當做存貨,但B沒有賣出去,這叫沒實現收益4萬,也就是B沒有賣給第3方,叫沒實現。A從B身上掙的是4,B沒有賣給第3方,這叫沒實現收益4,屬於順銷未實現收益4。
那你告訴我A的投資收益怎麼算?
拿(100-4)*50%算A的投資收益。
第2年B要賣出去了呢?那叫未實現轉為實現了,那你在第2年算凈利潤的話,假如第2年B公司凈利潤是200,用(200+4)*50%
順逆銷未實現內部交易收益在發生時減了之後算投資收益,實現了加回來再乘以投資收益所佔的比例,未實現收益是先減後加,未實現損失是先加後減,反著的,這是一個非常難點,特別怪,別扭得很。
總之原理得會。
過完這3道坎,權益法後面就沒有什麼東西了。
被投資方分紅時,借:應收股利
貸:長投-損益調整
其他綜合收益:借:長投-其他綜合收益
貸:其他綜合收益
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借:長投-其他權益變動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這兩個將來賣掉時是轉投資收益的,不過這個投資收益是因為被投資方重新計量設定受益計劃凈負債或凈資產的變動而形成的其他綜合收益,在投資處置時不轉損益,投資方也做的那個其他綜合收益不讓轉損益。
提減值: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長期股權投資減值准備
該減值不得恢復。
(三)長期股權投資的轉換處理
7種轉化,是最難啃的7個硬骨頭,啃過了,長期股權投資才算是功成名就了。
1、因減資造成的成本法轉權益法
A、減資部分:
借:銀行存款
貸:長投
投資收益
B、剩餘股份具備重大影響或共同控制能力、應將以前的成本法追溯為權益法.
原理:實質上是把原來成本法的帳做出來,把當初要是權益法的帳也做出來,找中間的差距,這就是所謂追調分錄。
初始投資時的追溯:
正商譽:雙方做法一模一樣,沒有什麼實質差別;
負商譽:會比成本法多一個營業外收入
營業外收入要追以前年度的,換成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
追當年的,直接貸營業外收入就可以。
盈虧的話:
成本法盈虧根本沒帳,要追溯:
借:長投
貸:盈餘公積
未分配利潤(追溯以前年度的盈虧)
或投資收益(追溯當年的盈虧)
虧損時,則反之。
分紅:借:盈餘公積
未分配利潤(追溯以前年度的盈虧)
或投資收益(追溯當年的盈虧)
貸:長投
其他綜合收益和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這個成本法壓根沒帳,追直接:
借:長投
貸:其他綜合收益或資本公積
成本法追權益法還有一種可能:因其他投資方增資導致本投資方持股比例下降,從而喪失控制權但能實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投資方應將原成本法追溯為權益法。
一個是減資造成,一個是別人增資稀釋你的股份造成。
2、金融資產轉權益法
A、原股份的公允價值+新增初始投資成本=權益法下初始投資成本
B、原股份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列投資收益
C、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匹配的其他綜合收益轉投資收益
3、因減資造成的權益法轉金融資產
A、轉讓部分的股份按權益法下處置投資處理
B、剩餘股份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入投資收益
C、權益法期間認定的其他綜合收益、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全部轉入投資收益
4、不屬於「一攬子交易」的多次交易完成的企業合並
金融資產轉成本法、權益法轉成本法
以上兩種情況又分同一、非同一,拆分為4個變化,都叫分次交易完成企業合並。
5、減資造成的成本法轉金融資產
A、減少部分按成本法處置投資處理
B、剩餘部分按公允口徑轉金融資產,與賬面價值的差額入投資收益
以上7種變化每一個都是一個計算或綜合題。
(四)長期股權投資處置的會計處理
注意把權益法下其他資本公積、其他綜合收益轉投資收益即可,其他的成本法沒有什麼技巧。
(五)共同經營的會計處理
前面所講共同控制的一個分類。
完成共同控制叫合營安排,合營安排分合營企業、共同控制2種。
在此,合營企業是長投,而共同經營屬於各算各的,這是一個鬆散型的共同控制,對它的界定有一個簡單的套路,是區分合營企業與共同經營的核心點。
共同經營的會計處理是各算各的。
長期股權投資這章串完了,謝謝!
㈢ 長期股權投資應該怎麼學
建議是先摸清「魚骨」,再細細品嘗「魚肉」。「魚骨」是指知識框架,熟悉「魚骨」就是熟悉長期股權投資的知識脈絡,「魚肉」是指細節點,知道「魚骨」長啥樣,那麼「魚肉」就更容易吃了。
學習長期股權投資的時候,很容易鑽在一個知識點裡面出不來,而一旦陷在某個知識點太久,就會對自己失去信心了,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一開始接觸這個知識點,肯定都是相當困難的。
權益法和成本法的區別:
股權是一種資產,股權資產可以分為金融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而長期股權投資在計量的時候又根據母公司對持股公司話語權的不同,分為權益法和成本法。
成本法計量又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計量,二是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的計量。這兩種情形下,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有區別,但是後續計量沒有區別,後續計量的方法等到下面再講。
㈣ 如何學習長期股權投資
如何學習長期股權投資
長期股權投資是中級實務難度較高一章,同時該章內容涉及企業合並和合並報表,長期股權投資學習好與壞,直接關繫到合並報表編制,而學習該章內容首先要學習企業合並,而中級教材並沒有對企業合並作詳細講解,所以學習該章內容有一定難度,筆者結合這幾年對新會計准則講述,對本章內容進行講解,權作拋磚引玉。
㈤ 長期股權投資要怎麼學習才能學好啊,好難啊
學習長投,主要看書掌握基礎知識,然後做練習題,再看書。3遍以後基本就會了多做題,結合題來理解長期股權投資准則. 同時結合合並報表一章一起看. 最好
㈥ CPA第四章長期股權投資為什麼這么難
確實難啊,全書第四章長投+26章合並報表最難。其實也就三塊內容:1、區分好成本法和權益法,2、以及同一控制下的初始投資確認和非同一控制的區別,3、6種轉換。金融資產到權益法到成本法,反著來一遍,外加一個股權稀釋(別人增資我沒增資),也就差不多了。
還是要記憶,記憶是學習所有學科的基本,記憶了再理解,不要想著理解了在記憶。包括合並報表,6中調整抵消分錄,中華的郭老師說過:「不行把分錄抄6邊」。前提是金融資產+投房+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所得稅+存貨一些基礎性章節都會了,合並報表大綜合,貫通全書。
應試考試,關鍵是答題。
㈦ 長期股權投資好難好難好難啊!到底要怎麼學才記得住
你好,你把長期股權投資畫個賬務處理圖出來,就是T字帳的那種,你理解起來會相對容易些,實在記不住,就帖在你的書桌上,床頭,抬頭就可以看到的地方,帶著問題理解去看,祝你考試一次通過。
我是長沙天心閣升空會計學校的。822-*-3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