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印記傳媒退市手中的股票怎麼辦
① 解禁前暴跌是怎麼回事
股票解禁是指之前不能在股市裡自由交易的股票可以交易了,而根據更多解禁的案例來看,往往某隻股票有解禁股將要解禁之前,就會出現暴跌的現象,那麼解禁前暴跌是怎麼回事?這里給大家看看吧。
上海銀行(15.16-0.20%,診股)、徠木股份(16.77+2.26%,診股)、印記傳媒等多家公司在解禁前後大跌,再度引發了市場對於解禁股的擔憂。
11月16日,上海銀行巨額限售股解禁,導致股價開盤一字跌停至15.41元,跌破每股凈資產15.91元,同時創下其上市以來的最低價和首個跌停。11月15日,上海銀行發公告稱,本次上市流通的為首次公開發行限售股共計29.26億股,涉及3.46萬名股東。按照當日收盤價計算,該部分解禁股市值超過500億元。在此次巨量限售股解禁之前,上海銀行的流通股只有7.8億股。
11月17日,徠木股份低開低走,午後被封死跌停,而當日恰好是公司巨額限售股流通的日子。公司此前公告稱,17日將有5294.76萬股的首發限售股流通,涉及股東合計36名,而公司此前流通股僅3009萬股,此次解禁股數使得流通股驟增1.76倍。當日大跌的印記傳媒、步長制葯(54.09+3.50%,診股)、福達股份(7.70-0.65%,診股)的巨額限售股也將在本月下旬陸續解禁。
事實上,在此之前,無錫銀行(7.62-0.39%,診股)、第一創業(8.48-0.93%,診股)均在首發限售股解禁之日上演過跌停。今年9月25日是無錫銀行6.07億首發限售股解禁,當日無錫銀行即跌停。此外,5月11日第一創業9.8億股解禁股上市,使得該股在解禁後連續3個跌停。
一般來說,解禁市值越大、解禁股份占解禁前流通股比例越高、估值相對高的股票,其股價面臨限售股解禁的壓力也越大。當日,限售股解禁並不一定引發股價大跌,如藍盾股份(9.78+1.03%,診股)、禾豐牧業(8.99-0.77%,診股)、浩豐科技(8.23+0.37%,診股)、東易日盛(28.21-0.67%,診股)、明家聯合(7.48-1.58%,診股)等公司在限售股解禁當日股價反而出現了漲停。
A股股票將在12月面臨解禁高峰。Wind數據顯示,12月份解禁規模總量為3066億元,單月較11月環比上升22.6%,為年內次新高。
天津證監局披露了360接受IPO上市輔導的公告,360應該是放棄了借殼,而是選擇直接IPO上市。按照目前的進度,明年預計就可以IPO了,成功上市之後應該會是A股最大的互聯網企業。
與360概念相關的股票兩類,一類是持有360股權的,360上市後就能變現獲利,代表就是中信國安、愛爾眼科、電廣傳媒、浙江永強、中南文化、三七互娛等等。這些股票實際上確實是能獲益的,只不過根據公司本來的業績規模和持有360股份的多少,未來變現的時候業績增厚程度不一樣。
另一類是360可能打算借殼的殼資源股,這個就是市場各種奇葩的炒作了,比如代碼是600360的華微電子、002360同德化工,就因為代碼裡面有360,被認為是借殼概念股;還有波導股份,因為給360做手機,被認為有一腿;中葡股份,是因為大股東中信集團參與了360私有化,被認為肥水總不會流外人田吧。這類股票純屬於亂炒一通,現在都沒戲了。
360的消息今天出來以後,上午概念股還都比較強勢,但中午開盤後迅速跳水,明顯借利好出貨,接盤的全被套了,後面要小心,不要輕易去接。
從解禁股佔比來看,從目前到年末,兩市有58隻個股解禁股本超過解禁前的流通股本,其中永吉股份(19.34+8.17%,診股)、北部灣港、步長制葯、印紀傳媒(12.09停牌,診股)、福達股份、吳江銀行(8.27+0.12%,診股)、裕同科技(55.01-1.70%,診股)等個股解禁股本是解禁前的流通股的兩倍多,解禁比例較高。
對於解禁股,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相比IPO原始股東,定增股解禁後減持的動力相對更強,尤其是參與定增的機構獲利較多的時候;此外首發限售股解禁的民營股東、創投股東相較國企股東減持動力更足,投資者應盡量迴避解禁規模和解禁比例較大的高估值個股。
大盤連續回調了兩天,從技術上看,這個位置應該會有支撐,我認為向上的股票趨勢還沒有破壞,仍然看多。昨天有小夥伴問我買的次新股名單,我是挑選的上市四個月之內、市值較小的股票買的。次新股從今年1月17日以來持續反彈,一直沒有像樣的調整,到現在深次新股指數已經反彈了20%+了,所以風險比咱們之前做超跌反彈的時候大了很多。今天次新板塊又跌得比較猛烈,我有點擔心會出現一波調整。如果你交易經驗比較豐富,心理控制好,我覺得看這波調整穩住後次新還可以做,控制好止損就行。如果你本身風險承受能力就比較差,一跌就心慌的那種,還是算了,目前這個位置我沒有上次那麼有把握,所以今還是不貼股票池了,怕有人糊里糊塗買了被套,等看看能不能穩住再說。
關於解禁前暴跌是怎麼回事?的相關內容就為大家分析完了,因為股票解禁後,有些股東會選擇拋售自己手中的解禁股,所以造成賣盤多,股價下跌,所以市場上的投資就會提前拋售,避免自己手中的股票掉價。更多精彩股票知識就在本網。
推薦閱讀
股票限售是什麼意思?股票解禁呢?
股票限售對股價的影響有哪些?股票解禁又有哪些影響?
限售股票解禁利好嗎?股價會漲嗎?
看到這里,相信您已經了解解禁前暴跌是怎麼回事了。
② 中國資本市場中黯淡的星光:被摘牌的股票名單
中國資本市場中被摘牌的股票名單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公司:
2019年退市公司:
- 印紀傳媒(002143.SZ):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被摘牌。
- 大洋電機(002249.SZ)、金亞科技(300028.SZ)、雛鷹農牧(002477.SZ)、華信國際(002018.SZ)等公司也因不同原因被強制退市。
2020年退市公司:
- 暴風集團(300431.SZ):因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違規等問題被強制退市。
- *ST華訊(000687.SZ)、*ST斯太(000760.SZ)、*ST環球(000598.SZ)等公司同樣因違規問題被退市。
2021年退市公司:
- *ST康得(002450.SZ):因財務造假、信息披露違規等問題被強制退市。
- 樂視網(300104.SZ)、*ST長城(000068.SZ)、*ST天夏(000662.SZ)等公司也因不同原因被退市,該年成為退市最為活躍的一年,共有29家公司被強制退市。
2022年退市公司:
- *ST易見(600093.SH):因連續1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元人民幣被強制退市。
- *ST中天(000988.SZ)、*ST游久(600652.SH)等公司因年報虧損、凈資產為負等原因被強制退市。
此外,*ST中房(600890.SH)、*ST新億(600145.SH)、*ST中迪(000671.SZ)等公司的經營狀況在逐漸惡化,或將面臨被摘牌的命運。
總結:以上案例表明,中國資本市場對違規公司的處罰力度正在不斷加大,退市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對於投資者而言,應更加重視對上市公司財務狀況的分析,避免盲目投資。同時,上市公司也應堅持誠信經營,以優質業績回報股東,避免因自身原因導致被強制退市的悲劇發生。
③ 印紀傳媒002196方正電機即將退市安信信託(600816)「踩雷」退市股血本無歸
印紀傳媒(002196)已確定退市,方正電機未提及退市情況,安信信託(600816)因持有退市股印紀傳媒而遭受重大損失。
印紀傳媒退市情況:
- 印紀傳媒(實際代碼為002143)因股價連續跌破1元面值,被深交所決定停止上市,自2019年10月18日起進入退市整理期,為期30個交易日。
- 印紀傳媒曾是我國影視傳媒行業的佼佼者,上市後曾投資、製作或發行了多部知名影視劇作品,市值一度沖高至490億元。然而,由於業績大幅下滑和財務數據真實性受到質疑,印紀傳媒最終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並難逃退市的命運。
方正電機退市情況:
- 問題中提及的「方正電機即將退市」並未在參考信息中得到證實。截至當前信息,方正電機並未被提及有退市風險或已被決定退市。
安信信託損失情況:
- 安信信託(600816)因持有印紀傳媒大量股份而成為其退市的主要受害者之一。在印紀傳媒「崩盤」前夕,安信信託斥資13.6億元買下了印紀傳媒的部分股票,成為其第四大股東。
- 隨著印紀傳媒業績的一瀉千里和最終退市,安信信託遭受了重大損失。截至2019年上半年,安信信託對印紀傳媒的計提減值金額已高達10.55億元。
A股退市常態化趨勢:
- 2019年,A股市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退市潮,與監管層對退市制度的嚴格執行密切相關。證監會主席等多位高層多次強調,對觸及退市規范的企業要堅決退市。
- 隨著科創板試點注冊制的推出和創業板可能成為第一個推廣注冊制改革的存量市場,A股市場的生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未來退市制度將更加嚴格,優勝劣汰、推陳出新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④ 480億市值跌到10億還沒完,竟然是被大股東「賭」沒了
文/樹高
國英觀察專欄作者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還記得《建國大業》、《鋼鐵俠》嗎?一部是讓中國人一度揚眉吐氣的電影,一部甚至開創了中國電影與好萊塢結合的先河。
今時今日,這兩部電影已經鮮有人回顧,因為行業的屬性註定了內容是會「過氣」的。但更可怕的是,電影背後紅極一時的「影子公司」也要消失了。
480億市值的印記傳媒,跌到10億仍舊還沒「交代」明白,因為,它還想在資本市場拍一部終極大片——「娛生不再有你」。
01
「上市讓我們變得富有」這是印記傳媒兩位高管吳冰和丹·密茨的原話。
這樣的話太過真實,印記傳媒上市的「初衷」昭然若揭。價值2500萬美元的龐巴迪挑戰者850,和價值3000萬美元的龐巴迪全球Global Express,還有多輛豪車,包括賓利、法拉利、勞斯萊斯。這些都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給大股東們「助力」的戰利品。
這些錢哪來的?我們並不難想像。上市後,印紀傳媒大股東融資資金逾上百億。其中最大的兩處來源是股權質押融資資金超過80億元,以及以1:4或者1:5的配資方式融資了18億。
印紀傳媒曾披露稱,2017年7月之前的股權質押,除質押給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華東陽支行的2450萬股票用於為本公司融資擔保外,其餘質押股票均用於肖文革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
所謂的「權益性投資和理財投資」,大概是實控人肖文革參與西部證券定增和中銀國際4.99%股權的兩樁交易,但最後的結果,也是草草高位套現跑路。
除了質押,還有層出不窮的大股東高位減持,滿滿的套路,不絕如縷。
這就是印記傳媒上市後的運轉軌跡,太「典型」的自掘墳墓,就等著把自己全部埋進去。
02
有人說,DMG這好好一傳媒公司,為啥上市後就做的這么差?是經營管理不善,還是沆瀣的大環境所迫?
要我說,都不是。當年的DMG沒問題,是在認認真真做本行,錯就錯在它變成了印記傳媒。錯就錯在它躋身了資本市場。
在傳媒行業,有春風得意之時選擇上市的,這些多半是為了募資加碼主業,而印記傳媒不是,它的上市,是為了資本運作而去做主業的典型。而肖文革,吳冰等股東,就是印記傳媒《我上市了》系列電影最好的導演。
這也是印記傳媒必然失敗的原因,帶有強目的性的上市,最後的結果無一善終。
你不能否認印記傳媒出品了好些優秀的作品,《鋼鐵俠3》、《建國大業》、《無人區》、《杜拉拉升職記》、《暮光之城》等電影裡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你也注意到這些賣座的電影,印記傳媒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聯合出品人」。
作為「聯合出品人」參與份額多少?票房收入如何?是否對當期業績有突出影響?印記傳媒隻字不提,因為蹭熱度的「效果」已經達到了,只要參股股東認定你是影視界新晉「黑馬」,那就夠了,有他們一拍即合,給股票保駕護航,其他的,都讓聽風是雨的散戶去猜吧,who care?
遠超同行的毛利率和「精準達標」的業績承諾同樣是在「花式表演」。只要財報好看,公司的股票不乏機構、基金追捧,股價登峰造極,方便大股東未來質押與減持,這才是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最「實際」的。流量為上,至於「劇情」合不合理,「導演們」可能並不在乎。
遺留下來的問題,肖文革們都一股腦兒塞給財務報表去解決。由於合格的財務投資者並不多,首先過濾掉一部分「財盲」,這部分通常會是在最高位看著概念追風買入的接盤俠,然後再過濾掉一部分有點初級水準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通常會是趨勢投資者,會被一兩個形成「成長性」假象的指標所迷惑。例如借殼後印記傳媒影視及衍生的營業收入飆升,從 2014 年的 29695 萬元飆升至 94211 萬元,而影片業務支出,卻呈現背離的減少趨勢,這一點正是非常有誘惑性。
最後最難「搞定」的,就是專業投資者了,這也就是今年股價崩塌的原因——專業投資者發覺公司積重難返,無力回天,只能認慫集中撤離。其實即便是專業投資者,並不總是專業,他們也有失手的時候,比如安信信託,事發只能以減值損失自認倒霉。沒辦法,看錯一個公司也許可以挽救,但看錯一個人就可能難以收場。何況當你面對的是一群同心同德善於忽悠的戲精老外高管時,所謂的專業素養能幫助你保持幾成定力?
印記傳媒的大股東們,也許從上市的一開始就篤定要拍一部吸引資本市場男女老少的電影,一直「拍」到眾籌的經費用完才肯罷休。
03
「經費」用完了,債務也還不上了,和解也遙遙無期,這樣的「劇本」怎麼收場也是個問題。於是乎,大股東又拋出了到美國「就醫」的苦肉計,這些都是預料之中的。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霧里看花的愚者了。大家都很清楚,印記傳媒的債券違約,已經沒法再進行新的融資。而之前的融資,也已經沒了下文。不管是肖文革「涉賭」把錢輸光了也好,還是搞利益輸送進了誰的口袋也罷,哪怕是真的洗錢去了海外,接下來的事情都無關散戶,無關中小股東了,最多也只是少數債權人和司法機關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策略,於資本市場一樣行得通。
對於肖文革和吳冰等人來說,現在的這個「珍瓏棋局」,已經被人點破了。再揣著明白裝糊塗,恐怕有點不合時宜。
作為一名合格的演員,在氣氛有點尷尬之時能夠打圓場是必須的。印記傳媒的最後「圓場」就是高管集體出來維穩,證明自己「沒跑路」,但此時此刻,跑與沒跑又有多大區別呢?
問詢函不按要求回復,一切都以「無聲言證」方式進行。這是印記傳媒最後的緩兵之計。因為,股價已經伴隨著自己三緘其口而失速墜落了。只要被「依法」退市,後續大筆債務被免除,自己來資本市場「走一遭」並不乏收獲。
時間一到,印記傳媒這部轟轟烈烈的「電影」就可以強制「收場」,而觀眾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結局。
04
瀕臨退市,除了踩雷的機構基金,還有叫苦不迭的散戶。
也許踩雷的你此時此刻殺人的心都有,但是如果你是看了「印氏電影」去做長線投資而踩雷的,那真的說明,你太入戲了,帶有鮮明「印記」的電影要的就是這樣忠實的觀眾。
如何去評價肖文革,吳冰其人?筆者在此確實非常難以言述。作為同時混跡於傳媒江湖和資本市場的大作手,他們早已經浸淫了真真假假,將這一套從銀幕復刻到了資本市場。之於一介「准導演」的身份,他們也許真的算「有兩把刷子」,因為他們做出了太多大部分中國人骨子裡在追捧的東西:中西合璧,國產電影……也炒出了中國人最愛回味的概念。
而作為企業家,必然是不合格的。因為資本市場並不是賭客以合法名聲撈金的地方,「重融資,輕回報」的現象也在慢慢改變,作為上市公司的高管,需要承擔的責任,需要履行的義務,從印記傳媒的大股東身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那麼,放任你到這個市場來的意義何在?難道資本市場拓寬上市通道的意義,就在於放任一批有備而來的投資者利用規則優勢去製造假象,完成對基金、散戶等對手盤的獵殺?
仔細拷問下印記傳媒,如果你一開始的上市就是為了演這么一場電影,那麼還有多少股東會耐心地陪你看到今天?過往飽滿的業績和良好的口碑,全都拜肖文革、吳冰等人「演技逼真」所賜,這不得不說,對於當年傳媒這頭人人看好的「風口上的豬」是個莫大的諷刺。
可怕的是,這樣的「導演」,中國還有很多很多。例如步森股份的趙春霞,也是一樣的應對債務選擇了異地「就醫」,而金立的董事長,身為肖文革的「賭友」,把金立手機多少年打下的的江山給輸了個一干二凈。
如果上市只是一部電影的開頭,你還敢看到結尾嗎?印記傳媒的退市可能會給你一個很好的答案。資本市場里從不缺乏好「演員」和好「導演」,但如果你喪失了應有的謹慎而變得太「入戲」,那你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