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對農業股票的影響因素
1. 蝗蟲肆虐,對哪些板塊有刺激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向全球進行了預警,稱希望全世界高度戒備此次的蝗災,防止被蝗災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本次蝗災始於非洲東部,然後飛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目前已經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
上周市場已經對此作出反應,受蝗災影響,草甘膦等農葯概念股爆發,今日農葯概念股再次悉數漲停。那麼這場25年來最大蝗災,到底會對市場產生哪些影響!
首先,看一下此次蝗災的幾個特點:
1、繁殖能力強。
一隻雌性蝗蟲可產300顆蟲卵,成長期僅為2個月,只要雨水充分,蝗蟲一年可以孵育3-5代。
2、食量大。
一隻成年蝗蟲,每年都會進食與自身體重相當的食物,並且無所不吃。以每平方公里4000萬只蝗蟲計算,一天之內它們可以吃掉3.5萬人的糧食。
3、遷移能力強。
沙漠蝗蟲可以御風飛行,速度與風大致相同,一天可以飛越150公里,山巒大海也無法阻擋。
這場悄無聲息的蝗災,實際上從去年六月就已經開始。
但由於東非肯亞地處偏遠,經濟落後,現代技術檢測設備奇缺,最開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危險。一直到2019年年底,蝗災愈演愈烈、四處蔓延,才真正引起國際 社會 的重視。
蝗蟲大軍未來的移動方向有南北兩條線路:
南向: 預計將穿過印度,可靠的路線目前直指泰國方向。
北向: 我國與巴、印接壤地區的地形為高海拔的寒冷地區,蝗蟲很難越過,蝗蟲從西藏地區遷入我國的可能性不大。
但如果中南半島陷落,根據我國夏季的西南季風由中南半島吹入雲南,則可能對我國雲南造成嚴重後果。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與應用研究所的相關專家認為:
1、糖板塊
印度是全球產糖大國,蔗糖供給可能會因為蝗災出現波動,導致全球糖價的 歷史 性反轉。
據調研顯示,蝗蟲咬食甘蔗葉片,輕則造成缺刻,影響光合作用;嚴重時僅留下中脈,影響甘蔗生長,使植株矮小、產量降低。
結合印度行政區域圖和印度甘蔗種植區域分布圖,可以看出,距離巴基斯坦的北方邦易受到蝗災的影響,而該邦糖產量佔印度糖產量近50%。
蝗蟲一旦侵入將影響印度甘蔗產量,進而影響印度食糖的產量。
由於受氣候等因素影響,印度之前的糖產量波動較大,而其國內消費量基本保持穩定增長。因此,印度政府通過大量進口或出口調控平衡國內供求,通常呈現出口三年、進口兩年為一個周期的特徵,在凈出口國與凈進口國之間轉換。
若無蝗災影響,按此周期,印度在19/20榨季仍為出口國。但如果蝗災超預期發展下去,可能導致巴基斯坦及印度兩地區甘蔗產量下降,導致白糖供給下降,印度或許由出口國變為進口國。
而這,將對原本就處在牛市的糖價產生持續的助力。
2、糧食板塊
小麥、高粱都是蝗蟲喜食的種類之一,目前蝗災已經導致中、東非一帶的主要作物木薯減產。
在巴基斯坦,蝗群已經破壞了該國近40%的農作物,巴基斯坦種植的小麥、棉花也可能遭受打擊。
由於印巴兩國地理位置相近,目前,蝗蟲大軍已越過印巴邊界,入侵印度拉賈斯坦和古吉拉特兩邦,37萬公頃農田受擾,損失超百億盧比。
印度也是全球的糧食大國,若蟲災進一步發展,預計對印度國內生產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甚至影響全球格局。
3、農葯化學板塊
蝗蟲防治可以分為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如果2020年的蝗災危害持續升級,將讓相關領域的產品需求有大幅提升。
4、轉基因板塊
抗蟲害轉基因種子有望受到市場的青睞。
內容部分整理自國泰君安研究報告。蝗災會否進一步加劇還需要持續跟蹤,有關專家的觀點是認為大概率不會進入,一旦出現蝗災進入緬甸、泰國的消息,則要十分警惕了。
2. 沙漠蝗蟲:橫掃非洲亞洲的農業災難
沙漠蝗蟲:橫掃非洲亞洲的農業災難
沙漠蝗蟲,作為蝗蟲科中的一種,以其對農業的毀滅性影響而聞名,是橫掃非洲、亞洲乃至中東數個世紀的災難性昆蟲。這種昆蟲已經威脅了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影響了全世界至少十分之一人口的生計。
一、沙漠蝗蟲的生命周期與特徵
沙漠蝗蟲的生命周期分為三個階段:卵、若蟲和有翅成蟲。在繁殖過程中,成熟的雄性沙漠蝗蟲會尋找成熟的雌性進行交配,精子從雄蝗蟲的腹部尖端移到雌性蝗蟲的腹部存儲。產卵的雌性則會尋找合適的軟土來產卵,卵的孵化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
剛孵化的若蟲會立即開始覓食,並且如果是群居的個體,就會被其他若蟲所吸引,聚集成一大群蟲群。沙漠蝗蟲有單獨階段和合群階段兩個階段,為非遺傳多態性。在後期的幼蟲階段,它們的顏色趨向於綠色或棕色,以與牧草的顏色匹配。成蟲在夜間飛行,體色會融入周圍環境,未成蟲的成蟲時為灰色或米色,完全成蟲則為淡黃色。在合群階段,蝗蟲會大量群聚,形成成千上萬只的蟲群,在黃色的蟲體上形成帶有黑色標記的明顯著色。
二、沙漠蝗蟲的群聚與危害
沙漠蝗蟲從無害的單獨個體到飢食的群居昆蟲的轉變,通常發生在旱期。當降雨落在主要沙漠蝗蟲繁殖地點,導致植被泛濫時,蝗蟲數量會爆增,加劇群體對食物的爭奪。隨著若蟲數量增加,變得更加擁擠,身體接觸會導致昆蟲的後腿相互碰撞。這種刺激觸發了代謝及行為改變的並列,導致昆蟲從靜態單獨階段轉變為合群階段。
在合群階段,沙漠蝗蟲會大量啃食農作物,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它們的食量驚人,能夠在短時間內將一片農田的作物啃食殆盡。這種毀滅性的危害使得沙漠蝗蟲成為農業生產的重大威脅。
三、沙漠蝗蟲的防治方法
面對沙漠蝗蟲的威脅,農民們嘗試了多種防治方法。其中,機械手段如挖溝和掩埋蝗蟲帶雖然有效,但相當勞動密集型,且當大面積的蝗害散布在廣闊的區域時很難進行。因此,這種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生物農葯法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控制方法。這種方法包括使用真菌、細菌、寧樹提取物和費洛蒙等生物制劑來殺滅或驅趕沙漠蝗蟲。這些生物制劑具有環保、安全、高效等優點,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較小。然而,生物農葯法的應用也需要一定的技術和經驗,以確保其防治效果。
此外,還可以採取農業防治措施來預防沙漠蝗蟲的危害。例如,通過合理輪作、深耕細作、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作物的抗蟲能力。同時,也可以利用天敵等自然因素來控制沙漠蝗蟲的數量。
綜上所述,沙漠蝗蟲作為橫掃非洲、亞洲的農業災難性昆蟲,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有效控制其危害,需要採取多種防治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同時,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