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退市影響 » 影響德國股票的因素

影響德國股票的因素

發布時間: 2021-07-06 06:54:18

① 影響股市行情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你好,影響股市的因素:
經濟因素
經濟周期,國家的財政狀況,金融環境,國際收支狀況,行業經濟地位的變化,國家匯率的調整,都將影響股價的沉浮。
經濟周期是由經濟運行內在矛盾引發的經濟波動,是一種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股市直接受經濟狀況的影響,必然也會呈現一種周期性的波動。經濟衰退時,股市行情必然隨之疲軟下跌;經濟復甦繁榮時,股價也會上升或呈現堅挺的上漲走勢。根據以往的經驗,股票市場往往也是經濟狀況的晴雨表。
國家的財政狀況出現較大的通貨膨脹,股價就會下挫,而財政支出增加時,股價會上揚。
金融環境放鬆,市場資金充足,利率下降,存款准備金率下調,很多游資會從銀行轉向股市,股價往往會出現升勢;國家抽緊銀根,市場資金緊缺,利率上調,股價通常會下跌。
國際收支發生順差,刺激本國經濟增長,會促使股價上升;而出現巨額逆差時,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股票價格一般將下跌。
政治因素
國家的政策調整或改變,領導人更迭,國際政治頻仍,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較為重要的國家政權轉移,國家間發生戰事,某些國家發生勞資糾紛甚至罷工風潮等都經常導致股價波動。
公司自身因素
股票自身價值是決定股價最基本的因素,而這主要取決於發行公司的經營業績、資信水平以及連帶而來的股息紅利派發狀況、發展前景、股票預期收益水平等。
行業因素
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變更,行業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潛力,新興行業引來的沖擊等,以及上市公司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經營業績,經營狀況,資金組合的改變及領導層人事變動等都會影響相關股票的價格。
市場因素
投資者的動向,大戶的意向和操縱,公司間的合作或相互持股,信用交易和期貨交易的增減,投機者的套利行為,公司的增資方式和增資額度等,均可能對股價形成較大影響。
心理因素
投資人在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後產生心理狀態改變,往往導致情緒波動,判斷失誤,做出盲目追隨大戶、狂拋搶購行為,這往往也是引起股價狂跌暴漲的重要因素。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② 德國有股市嗎

收市點位8351.98,下跌178.91,跌幅2.1%。下跌主要原因:受到中國經濟復甦延緩影響,全球股市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沖擊。

③ 影響股市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

影響股市主要因素有以下六個因素:
經濟因素:
經濟周期,國家的財政狀況,金融環境,國際收支狀況,行業經濟地位的變化,國家匯率的調整,都將影響股價的沉浮。
政治因素:
國家的政策調整或改變,領導人更迭,國際政治頻仍,在國際舞台上扮演較為重要的國家政權轉移,國家間發生戰事,某些國家發生勞資糾紛甚至罷工風潮等都經常導致股價波動。
公司自身因素:
股票自身價值是決定股價最基本的因素,而這主要取決於發行公司的經營業績、資信水平以及連帶而來的股息紅利派發狀況、發展前景、股票預期收益水平等。
行業因素:
行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變更,行業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潛力,新興行業引來的沖擊等,以及上市公司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經營業績,經營狀況,資金組合的改變及領導層人事變動等都會影響相關股票的價格。
市場因素:
投資者的動向,大戶的意向和操縱,公司間的合作或相互持股,信用交易和期貨交易的增減,投機者的套利行為,公司的增資方式和增資額度等,均可能對股價形成較大影響。
心理因素:
投資人在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後產生心理狀態改變,往往導致情緒波動,判斷失誤,做出盲目追隨大戶、狂拋搶購行為,這往往也是引起股價狂跌暴漲的重要因素。
這些可以慢慢去領悟,投資者進入股市之前最好對股市有些初步的了解。前期可用個牛股寶模擬炒股去看看,裡面有一些股票的基本知識資料值得學習,也可以通過上面相關知識來建立自己的一套成熟的炒股知識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祝投資愉快!

④ 影響股票的因素有哪些以及這些因素的數據

影響因素主要有政策面、資金面。
目前資金這塊暫且不缺,但是啟動一波大的包括大盤藍籌在內的大行情是不夠的;
政策面持續的對通脹的調控不斷影響到市場的資金面現狀,另外對企業轉型的支持,包括新興產業規劃、西部大開發、農業等的政策支持具備持續性,也是我們選擇股票的重要方向;另外近期逐步關注的另外一架馬車:消費也逐漸得到國家政策的重視和扶持。

⑤ 影響股價的因素

影響股價波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經濟因素的影響,利率變動的影響,政治因素的影響以及心理因素的影響。
(1)經濟因素的影響:在影響股價的經濟因素中,經濟周期,亦即景氣的變動,是最重要的因素。當經濟進入復甦階段時,投資者已經預計景氣將會好轉,生產者利潤和股票都會增加,於是爭購股票。股價因而大幅度上漲。但到了蕭條階段,投資者已經預測景氣將會變壞,生產者利潤和股息減少,紛紛拋售手中的股票,股價隨之大跌。
(2)利率變動的影響。從理論上講,股價與利率呈反方向變動。當利率上升時,公司的借款成本增加,利潤自然會減少,同時利率上升會導致資金從股市流銀行,從而股價會下跌;反之則亦是。
(3)物價因素的影響。物價溫和上漲,企業庫存商品價值上升,如果生產成本不變,或銷售價上漲的幅度大於成本上升的程度,公司盈利可以增加;反之,物價下跌,商品只能按低價出售,這會造成收人減少甚至虧損。因此,一般說來,物價上漲,股價上漲。
(4)政治因素的影響: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一般說來。它的變化會使股票市場發生波動。
(5)心理因素的影響:人們心理狀態的變化,也會導股價變動。如果投資者對於購買股票的基本情況表示樂觀,股價就會上升,但這種上升卻不一定有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如果投資者對將來的前途表示悲觀,將會忽視發行公司的盈狀況而大量拋售手中股票,致使股價可能會莫名其妙地下跌。特別是許多投資者具有盲目跟風、缺乏主見、疑神疑鬼、嫌貴貪低的心理經常造成大規模地哄搶和拋售,也給投機者造成了可乘之機。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⑥ 全球化對德國的影響

著知識經濟的時代的來臨,知識創新對國民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日益顯著。從長遠的觀點看,R&D投入對於提高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至關重要。進入90年代以來,德國的R&D投入從資金規模和佔GNP的比例上都維持有一定的規模。但其中有兩個特色:一:政府在研究與開放投資中所佔比例不斷減少。二:經濟界對應用研究的投資越來越多。

盡管政府在整個研究與開放投資中的比例不斷減少,但總量上卻仍是增加的。企業界的參與表明,基礎研究的成果不可能只對參加基礎研究的企業有利。由於與美法英等國相比,德國政府在軍用投資上的比例較小,用在民用上的投資更有利於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能力,因而德國在政府對研究與開發的投資上處於一種非常有利的地位。盡管如此,德國政府和企業界仍然需要迎接未來的挑戰。

面對的困境

許多德國人把20世紀70年代看成是德國工業發展的高峰。「德國製造」不光只是非常好的產品的標志,而是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業體系的象徵。作為一個相當成功的模式,德國工業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德國在製造工程、動力工程和化學工業方面的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對德國產品的需求是如此之旺盛,以致許多製造商都感到勞工短缺,不得不引入客籍勞工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戶的需要。

然而,到了80年代,情況就慢慢地發生了變化。德國的工業似乎逐漸喪失了競爭力。美國的汽車市場的行情變化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德國汽車逐漸為日本汽車所取代。在其它工業領域,德國人也發現其競爭實力越來越受到挑戰。競爭對手在產品質量、產品設計、原料花費、售後服務等方面一點都不輸於自己。有些德國學者或外國學者都認為德國的工業失去了競爭力。[1]

盡管不同的研究者對德國工業走下陡路的分析各不相同,但在一些基本特徵方面,卻有相同的見解。歸納出以下幾點。現在將我們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相比於其它幾個主要的工業發達國家,德國的勞工太貴。如果以當時美元與馬克的匯率計算,1996年一個德國工人每小時所得為3l.87美元,日本為20.84美元,而美國僅為l7.70美元,我國的台灣地區為5.82 美元。[2] 僱主付給德國工人小時工資太高,當然,由於高稅收和高福利政策是相聯在一起的,德國工人實際上並沒有得到這么高。更重要地是,德國工人的勞動時間在幾個發達國家中已降到了最低點。德國企業家抱怨,高小時工資加上超短的周工作時間,使得德國企業在與對手競爭時如同帶著兩副手銬。難怪最近德國國內有人提出每周工作50小時,以減少失業,增加競爭的倡議。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德國的企業不靈活。德國企業在從發明到應用過程中顯得太慢。[3]其理由認為德國的公司結構不夠靈活,不適於目前越來越短的產品生命周期。他們的發明周期過長,在將發明推向市場時又不及時,當然沒法與快捷的競爭對手相比。比如,目前在移動通信市場方面,德國的西門子從許多方面都落後於芬蘭的諾基亞和美國的摩托羅拉。

第三,認為德國過於繁瑣的法律、法規影響了德國企業的競爭力。當德國企業和商人在國外投資和辦廠時,他們受到較少法律上的約束,而在國內卻不得不與一個嚴密的規則網打交道。規則的泥潭使得德國企業家少有新的想法。由德國研究機構發明出和很有希望的創新很少有機會由德國企業商業化。缺乏創新的產品也是德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第四,認為德國企業太強調技術層面,因而忽視了僱主的偏好。從文化上講,德國的管理人員有很強的工程取向。他們本人也是在這種氛圍和傳統中成長起來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設計的過程中,德國的工程師都傾向於追求最完美和最先進的概念。人們認為,在技術開發過程中,這些特性導致了「以技術為中心」的想法,但這並不為消費者所偏好,消費者所喜歡的是實用並易於使用且花費相對較少的產品。與德國企業相反,外國的競爭者把技術僅僅看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第五,認為德國的工會具有過大的權力和影響,按照共同參與的法律權力,它們有對企業發展發表意見的權力。因此,德國的僱主們常常要與工會妥協。而這個結果卻是與市場的靈活性規則相違背的。因此認為德國的企業在適應市場的變化方面不夠靈活。

第六、德國的創新地點太過於集中。盡管聯邦德國是一個非常強調社會性的(soziale)的國度,但它的工地區差異還是相當大。比如,德國的研究與開發活動主要分布在下述八個地方:慕尼黑(12%)、斯圖加特(12%)、黑森州南部(9%)、萊因-內卡河地區(6%)、柏林(4%)、杜塞爾多夫(4%)、Braunschweig (3%)以及科隆(3%)等。這些地區的R&D費用佔全德國的53%。東部德國盡管正在復甦,但在研發方面與西部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當然這在發達國家裡還不是最糟糕的。比如,僅維也納就占整個奧地利R&D的52%。但消除區域之間的不平衡,仍是聯邦德國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4]

最後,范圍廣泛的環保主張,也被認為對經濟競爭力不利。德國人公眾論對環境退化、再循環和自然保護過於關心,企業必須尊重公眾的態度和環境規則與要求。據說工業界認為這些壓力進一步增加了費用,送減少了德國產品的競爭能力。

德國居高不小的失業率又反過來對其競爭力產生影響。到了90年代後期,德國的失業人口已超過400萬,失業率高達11%。盡管與義大利和法國相比,德國的失業率也不算太高,但與美國、日本、英國和荷蘭相比,還是高出許多。而且整個90年代的經濟增長率都不高,民眾的購買慾望不高。盡管銀行利率較低,德國公司還是不太願意在國內投資。大部分德東地區(原民主德國)經濟蕭條,原來所謂統一之後,迅速繁榮的諾言成了謊言。德國馬克也一再降值。聯邦政府當時面臨著低效率的平均主義,權利相當集中化,地位分配政治化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消除政治性的資格指派的後果,提高縱向流動性,彌補第三產業化的空白,消滅人浮於事,重建有能力的中產階級,消除遷徙壓力成了非常緊迫的結構調整問題。因而,還沒的有時間來談發展。

但是,上述對德國競爭力的解釋,並不是完全能站住腳。也有大量相反的證據來反駁上述論點。比如,盡管德國的勞動力非常昂貴,德國的生產力仍然很高,出口產品的單位工資最終花費(final wage costs per unit of output)在國際上仍有競爭力。德國工業產品的出口仍創新高。 人均出口額比美國高兩倍。比日本高1/3。不可否認,德國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仍有很強的競爭力[5]。

另外還有證據表明,德國的一些大公司,比如拜爾、Höchst、BASF、達姆勒-賓士(Daimler-Benz)和大眾汽車公司都在結構上做了調整,恢復贏利。一種以贏利為導向的管理態度在大企業中出現。股票市場對這種態度也做出了正面回應,從長遠走向看,這種態度帶動了德國股市走向新高。

盡管失業人口的比重還沒有降下來,而且仇外和排外的事件時有所聞,但德國的整個社會體系還是運轉良好。教育和福利體系還保持著。

之所以出現上述相互矛盾的解釋,是因為有些研究基於少數的例證,因而很容易找出相反的例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德國的核心製造業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時,如何才能保持競爭優勢?這一點已經引起了德國工業界的廣泛關注。工業結構已經重新開始調整,要麼合並,規模增加,要麼減少冗員。許多德國企業擴大了在海外的生產。另外,留在德國的製造業也開始採用新技術,新的生產概念來提高生產率、改進質量,增加靈活性。但並不是所有德國的企業都做到了這一點,步調不一致。

未來的挑戰

我們今天已處於21世紀的開端。目前有關全球化的討論正如火如荼。不管我們是否喜歡它,全球化都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各國政府也都積極地尋找對策,來適應所帶來的變化。作為一個國家至關重要的技術政策,也應得到相應的調整。作為工業企業,也要有相應的戰略對應。全球化的贏家,只能是那些對此作好准備的國家或地區或公司。它們具有競爭實力,對外開放,成為信息、交流和知識應用的中心。未來的國家創新政策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功夫。不只是鼓勵單個企業的創新突破,而且應建立支撐這種突破的創新網路。

前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部長提出了與國際化和全球化有關的五個問題[6]

1. 增加區域競爭力的可視性

2. 融合研究與應用

3. 支持並促進商業啟動

鼓勵新的商業和支持中小型企業非常重要。OECD發現,在OECD成員國中,5%的中小型企業創造了幾乎70%的新的工作。風險資本的投資在1996至1998年間上升了240%。這一趨勢還在上升。生物技術公司從1995年到1996年從75家上升到150家,1997年又上升到300家以上。5.65億德國馬克的私人風險投資已投到「生物區」(BioRegio)。

4. 擴展德國的教育和創新體系

德國的教育體系正面臨著歷史的挑戰[7]。許多學校已嚴重超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政府必須不斷向高校投錢才能保證其正常運轉。但這對於國家和地方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高校的結構如不做出結構上的改變,將很難繼續生存[8]。許多獲得教授資格的人也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這對德國的研究教育體制是一莫大的諷刺。[9] 另外,許多外國學生進入美國的,而不是德國的大學學習深造,就是對德國大學教學和研究質量的反諷。如何提高外國學生的人數在德國大學中的比例也是對全球化的回答。為此,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發起了一個領航計劃,主要對象是面向外國學生,以英語教學,從97/98冬季學期先開設13門課程。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還與MIT簽訂了相互交換學生的計劃,以及一系列旨在增加德國大學吸收力的措施。

5. 架設國際橋梁

德國國內研究的國際化,比如,馬普學會在Njmwegen設立了心理語言研究所。與我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進行合作研究。夫琅和費協會在美國建立了激光技術、產品工程、材料研究、醫學技術和計算機制圖的研究中心。在馬來西亞建立了高級軟體開發中心。正是這些在國外的研究基地的建立,使得德國的企業容易地在當地找到合作夥伴。1997年從美國得到的研究合約為一千一百萬美元。另外,夫琅和費協會還加強了在亞洲的活動。在中國建立了兩個不同性質的辦事處[10]。與此同時,德國政府也鼓勵外國政府在德國建立研究機構。比如韓國就在薩爾州建立了一個環境技術研究所。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戰,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還相應地修改了資助規則。

他指出,「我們必須積極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戰。社會的團結這一基本的理念必須保持,而同時整個社會系統必須導向未來。」

我們從經濟上講,究竟有從全球化中得到何種好處?我們是否值得這么做?全球化從未來來說,是否是可行的,可持續的?還是會食品或能源供應的瓶頸的限制?[11] 面對社會結構的加速調整,如何保持社會的凝聚力?窮國是否會被推向國際經濟整合的邊緣?

國內政策如何與國際政策協調?因為全球經濟不只是經濟結構的變化,而且也是社會結構的變化。這類發展也影響了教育與研究。目前對研究的定義也有修改的必要。以前人們區分了純基礎研究、基於應用的基礎研究和基於生產的研究這三種研究類型。但這種區分已不適合於今天。 這三種研究類型之間有一個動態的關系,它們形成了動態的研究三角形。當經濟全球化,研究三角形之間沒有任何限制,那麼未來的教育也必須打破固有的學科邊界。未來的學術與研究,應該是受問題驅動的跨學科的研究。

創新應該是在所有組織層次和所有商業領域里進行。除了產品創新外,還要在生產環節、管理實踐、質量控制等各方面進行。

在德國,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並沒有認真對待服務領域里提出的挑戰。這個認識上的盲點已給德國的競爭能力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人們正在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加以改進。

德國能保持增長和生產力的成績表明了德國研究體系作為一個創新模式的重要性。它的創新機制加速了新技術的普及與商業化。合約研究體製表明了在工業界、政府、學術界為了相互利益而互動的潛力。資源根據工業需要被有效地引導。小企業通過合作研究體系得以有機會進行合約研究。技術擴散網幫助私人企業得到各種各樣的從技術概念到市場管理的創新信息。教育培訓體系推進了技術創新。它把工人培養成能適應創新的技術能手。而且,工業界的聲音可以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被直接和有效地體現出來。

盡管德國的研究體制有許多毛病,但它在促進創新方面至今仍被認為是強有力的。然而,它也面臨著許多挑戰。德國不能再依靠傳統製造業來謀求經濟發展,除非它能轉移相當一部分注意力和資源到新的能應用到工業的方方面面的交叉技術上來。傳統的製造業應輔以放在關鍵技術上的更多注意力,才能達到一個新的增長水平。德國必須對研究政策做相應的調整,才能繼續保持在工業競爭力方面的領先水平。[12]

近年來,德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圖對相對僵化的研究體制進行改革。其指導思想是創造競爭氛圍,讓最具創新性的思想和研究課題得到國家的資助,以脫穎而出。

綜上所述,德國人並沒有沉浸在自己過去的輝煌之中。作為一個「過份自覺」的民族[13],我們有理由期待它的政治、經濟、科學和教育體系在為人類的持續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⑦ 影響股票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哪些

一般地說,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經濟性因素、政治性因素、人為操縱因素和其他因素等。所謂基本分析方法,也稱為基本面分析方法,是指把對股票的分析研究重點放在它本身的內在價值上。股票價值在市場上所表現的價格,往往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而頻繁變動。

因此一種股票的實際價值很難與市場上的價格完全一致。如果有某一天受了一種非常性因素的影響,價格背離了價值,又加上某些投資者的恐慌心理的烘托,必然會造成股市混亂,甚至形成危機。如在市場上發現某種股票估價過高,必然竟相出手,如另一種股票估價過低,則肯定引起投資者的搶購。

影響股票價值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有三個方面:
一是全國的經濟環境是繁榮還是蕭條。
二是各經濟部門如農業、工業、商業、運輸業、公用事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的狀況如何。
三是發行該股票的企業的經營狀況如何,如果經營得當,盈利豐厚,則它的股票價值就高,股價相應的也高;反之,其價值就低,股價就賤。

基本分析法就是利用豐富的統計資料,運用多種多樣的經濟指標,採用比例、動態的分析方法從研究宏觀的經濟大氣候開始,逐步開始中觀的行業興衰分析,進而根據微觀的企業經營、盈利的現狀和前景,從中對企業所發行的股票作出接近顯示現實的客觀的評價,並盡可能預測其未來的變化,作為投資者選購的依據。

由於它具有比較系統的理論,受到學者們的鼓吹,成為股價分析的主流。這些可以慢慢去領悟,投資者進入股市之前最好對股市有些初步的了解。前期可用個牛股寶模擬炒股去看看,裡面有一些股票的基本知識資料值得學習,也可以通過上面相關知識來建立自己的一套成熟的炒股知識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祝投資愉快!

⑧ 影響股票的因素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從政策、資金、國際環境等等來找答案,這是不錯的,尤其是政策因素的影響,永遠是伴隨著股市運行的;資金就更不用說了,有資金流入,股市當然上漲,流出即下跌了;國際環境——包括匯率、主要股票、期貨市場價格變化、戰爭等等都會影響到國內股票市場。但是,很多人都忽視了重要的一點:股票市場具有它自身的運行規律!
股票的買和賣,其實就是買賣雙方的心理博弈,成交價格是買賣雙方的利益平衡點,所有的因素最終都通過買賣雙方的心理反映到價格上來。所以,股票市場的運行是以市場信心為基礎的。是市場心理的具體反映:低買高賣、快漲回調、急跌反抽,這都能解釋為:市場上取得某種共識——平衡!雖然在股票市場中,不平衡是常態,但是偏離平衡太遠了,它就要回歸平衡,就象鍾擺一樣,這就是規律。所有的因素都在這個基礎上發揮作用,你可以打破趨勢的進程,但不可以改變趨勢。這就是規律的作用!例如:上升趨勢中,1996.12底由於滬市上漲過猛,中央發了個文件,造成連續三天大跌,絕大部分股票三天內以跌停收盤,但是市場該漲的還是要漲,不會因為政策因素而轉向,97年上半年一直繼續在漲;同樣,在2242點以後,下降趨勢出現後,政府也多次出台了救市政策,但是均未奏效,原因就是市場還沒有回歸到位!
簡單而言,影響股票市場的因素既有基本面的因素,也有市場其本身的運行規律,有些時候基本面因素影響大一些,更多的時候規律所起的作用大一些。
對於大盤而言,高位容易形成頭部,低位容易產生底部。
應該說,市場的高與低是相對的,原來的高位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成低位,同樣,原來的低位也可以變成高位,但是在一個時間序列(一波牛市行情)里,高的就是高的,低的就是低的。有人要問:為什麼不能創新高?問得好。資金停止流入了當然就不能創新高了。又問:資金為什麼停止流入?答:因為覺得市場價格在高位,沒有盈利空間。再問:如何判斷市場在高位?答:市場心理影響到市場信心。
在股票市場上混的,都或多或少想從過去探知現在,從歷史推導未來,那麼,大盤的運行軌跡、時間、關鍵點位、支撐與壓力等等,都會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影響我們的判斷,因為市場相信:歷史會重演——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高位和低位,而主流意見就是真理。
頭部因資金不再流入而形成,底部是資金流出萎縮而產生;頭部與底部之間是趨勢。
當空頭趨勢形成時,資金在流出,持幣者是不會介入的,只有在資金流出枯竭時,也就是成交量萎縮時,資金才會大規模入市,並且一舉扭轉趨勢。
確定多頭趨勢以後,在沒有形成頭部之前,它會繼續上漲,資金會不斷地流入。
需要明確一點是資金與趨勢的關系。
資金在空頭市場末期的流入,改變了市場的趨勢,使之由下降轉變為上升,由此看來,適乎是資金在主導著趨勢。其實不然,市場不平衡是常態,在空頭運行地極點後,市場已經具備反向修正的條件,資金乘勢入場形成合力,趨勢形成後又吸引更多的資金進來,將市場推高。如果資金是在多空平衡點上入場會怎麼樣呢?會形成盤整,也就吸引不了其他資金進來。所以說,資金和市場的關系是,兩者互相影響,但是先有趨勢後有資金。(這一點,在樓市也適用,政府總是以為房價高是抄家的緣故,其實房價不漲,誰去抄?)沒有趨勢肯定沒有資金。
資金是影響股票市場漲跌的直接因素,但是,決定資金流入與流出的是市場信心。
人的心理活動影響了判斷,判斷決定了行為,行為又導致了後果。
如果覺得上面說的還有點道理的話,現在做個小測驗。
1、假設你有一筆錢要投入股票市場,在綜合了軌跡、時間、成交量等等歷史因素後,你認為在什麼點位介入比較保險?(安全第一,盈利第二原則)
2、如果覺得目前的點位是底部,那麼現在的成交量是否已經達到萎縮的地步?也就是說:資金流出枯竭了!如果真的是,當然離底部不遠,如果否,就慢慢地等吧。

熱點內容
超越市場表現的基金是什麼 發布:2025-08-05 08:31:49 瀏覽:623
汽車金融元年如何翻盤 發布:2025-08-05 08:28:37 瀏覽:538
國金證券股票交易手續費是多少 發布:2025-08-05 08:25:44 瀏覽:800
股票交易02萬b 發布:2025-08-05 08:25:41 瀏覽:747
騰訊理財終止計劃什麼意思 發布:2025-08-05 08:16:13 瀏覽:864
金融貸款什麼意思啊 發布:2025-08-05 07:55:28 瀏覽:339
期貨如何判斷主力資金撤離 發布:2025-08-05 07:54:42 瀏覽:910
期貨如何加入杠桿 發布:2025-08-05 07:45:38 瀏覽:645
亞洲市值為什麼這么大 發布:2025-08-05 07:45:31 瀏覽:798
如何在股市中畫出箭頭 發布:2025-08-05 07:45:29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