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退市影響 » 數字化轉型對股票影響

數字化轉型對股票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8-10 11:19:59

⑴ 為什麼說數字化轉型會引領企業的未來

以製造業企業為例,其業務范圍呈現金字塔結構。頂層是智能決策,強調實現決策模式創新;第二層是智能研發、智能管理、智能物流,強調實現運營模式創新;第三層是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強調實現生產模式創新;第四層是智能裝備、智能產品、智能服務,強調實現產品服務創新;第五層是數據挖掘與分析服務、投資與融資服務,強調盈利模式創新。這五大創新分別對應數字化轉型的五大方面,一是領導力轉型。數字化轉型一定是業務轉型,而業務轉型則需要「一把手」的參與和決策。二是運營模式轉型。三是工作資源轉型,需要整合外部資源。四是全方位體驗轉型。需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升用戶體驗。五是信息與數據轉型。信息與數據在未來將直接產生收入。所以說,數字化轉型會引領企業的未來。如果想找更好一點的解答,找中大咨詢就可以。

⑵ 簡述數字化對製造業的影響

總體是好的。工業4.0驅動下製造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是必然趨勢,讓工廠更為智能,讓人對產品的影響降到最低、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如果說不好,可能就是前期的投入以及初期的改變可能會有的阻力等吧。

⑶ 股改之後對股票有什麼影響!!

股改的全稱是「國有股股權分置改革」
那麼什麼是股權分置改革了?
什麼是股權分置
-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暫不上市流通

翻看相關規定,既找不到對國有股流通問題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也沒有明確的制度性安排

一句話概括,股權分置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暫不上市流通。股權分置是近兩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但股權被分置的狀況卻由來已久。

很多老股民都知道,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初,有一些股票是全流通的。打開方正科技(原延中實業)的基本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其總股本是97044.7萬股,流通A股也是97044.7萬股。

然而,由於很多歷史原因,由國企股份制改造產生的國有股事實上處於暫不上市流通的狀態,其它公開發行前的社會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國有股也被作出暫不流通的安排,這在事實上形成了股權分置的格局。另外,通過配股送股等產生的股份,也根據其原始股份是否可流通劃分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7149億股的總股本中,非流通股份達4543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4%,非流通股份中又有74%是國有股份。

股權分置的產生是否有相關法律依據呢?1992年5月的《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規定,「根據投資主體的不同,股權設置有四種形式: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外資股」。而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對股份公司就已不再設置國家股、集體股和個人股,而是按股東權益的不同,設置普通股、優先股等。然而,翻看我國證券市場設立之初的相關規定,既找不到對國有股流通問題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也沒有明確的制度性安排。

股權分置改革與國有股減持不同。減持不等於全流通;獲得流通權,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減持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解決股權分置問題開始被提上日程。1998年下半年以及2001年,曾先後兩次進行過國有股減持的探索性嘗試,但由於效果不理想,很快停了下來。此次改革試點啟動後,有很多投資者問,流通與減持有什幺不同?對此,法律專家的解釋是,減持不等於全流通,減持可以在交易所市場進行,也可以通過其它途徑,被減持的股份並不必然獲得流通權;而非流通股獲得了流通權,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減持。

什麼要改革

-股權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約了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

正是由於股權分置,使上市公司大股東有「圈錢」的沖動,卻不會關心公司股價的表現

作為歷史遺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權分置早已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塊「心病」。市場各方逐漸認識到,股權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約了資本市場的規范發展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而且,隨著新股發行上市不斷積累,其不利影響也日益突出。

首先是因股權分置形成非流通股東和流通股東的「利益分置」,即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關注點在於資產凈值的增減,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關注點在於二級市場的股價。試舉一例,可以對「利益分置」有更清晰的了解:2000年12月,某上市公司以每股46元的價格增發2000萬股股票,由於是溢價發行,增發後每股凈資產由5.07元增加到6.72元。也就是說,通過增發,該公司大股東不出一文就使自己的資產增值超過30%。其後該公司股價一直下跌,大股東卻毫發無損。可見,正是由於股權分置,使得上市公司大股東有著「圈錢」的沖動,卻不會關心公司股價的表現。上市公司的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礎。

三分之二股份不能流通,客觀上導致流通股本規模相對較小,股市投機性強,股價波動較大

股權分置也扭曲了證券市場的定價機制。股權分置格局下,股票定價除公司基本面因素外,還包括2/3股份暫不上市流通的預期。2/3股份不能上市流通,導致單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規模相對較小,股市投機性強,股價波動較大等。另外,股權分置使國有股權不能實現市場化的動態估值,形不成對企業強化內部管理和增強資產增值能力的激勵機制,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和產品創新也頗受制約。

我們該做些什麼

-不要以為自己股份少,說話沒人聽,便採取觀望態度。事實上「眾人拾柴火焰高」

流通股股東應當通過與非流通股股東「討價還價」,來尋找利益的平衡點

有了以前的經驗和教訓,此次改革採取了更加尊重市場規律的做法,規則公平統一、方案協商選擇,即由上市公司股東自主決定解決方案。方案的核心是對價的支付,即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一定的對價,以獲得其所持有股票的流通權(所謂對價,指一方得到權利、權益、益處或是另一方換取對方承諾,所做的或所承諾的損失、所擔負的責任或是犧牲。目前,我國法律中還沒有明確「對價」概念。這次改革實踐中,「對價」往往指非流通股股東為取得流通權,向流通股股東支付的相應的代價,對價可以採用股票、現金等共同認可的形式)。首批試點大都選擇了送股或加送現金的方案,得到了多數流通股東的肯定。目前,第二批試點公司的方案正在陸續推出,送股方案依然是主流,但也出現了創新的方案,如縮股、權證等。

首家改革試點公司三一重工舉行臨時股東大會時,投資者李先生在現場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只持有1000股三一重工股票,但從公司公布改革方案後,他就開始認真研究,並數次打電話給公司表達他的意見,也得到了公司工作人員認真的接待。三一重工的方案由10股送3股改為10股送3.5股,正是聽取流通股股東意見的結果。李先生認為,很多投資者覺得自己股份少,說話沒人聽,便採取觀望態度,事實上「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都參與進來,流通股股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護。

這次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過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之間的「討價還價」,尋找利益的平衡點。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充分溝通就非常重要。首批試點中,試點公司通過投資者懇談會、媒體說明會、網上路演、走訪機構投資者、發放徵求意見函等多種方式,組織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進行溝通和協商,同時對外公布熱線電話、傳真及電子信箱。應當說,投資者參與改革的途徑還是很多的。

改革賦予流通股股東很大的話語權。清華同方的方案沒能通過就證明了其「威力」

不僅如此,流通股股東的投票結果也是決定性的。根據規定,改革方案要在股東大會通過,必須滿足兩個「2/3」,即參加表決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參加表決的流通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這一規定賦予了流通股股東很大的話語權,它的「威力」在首批試點中已經體現——清華同方的方案雖然總體上得票率很高,但由於流通股股東表決贊成率為61.91%,最終還是沒能通過。

改革後市場能否承受

-綜合來看,股權分置改革後實際股票供給的增加是較為有限的

名義上大股東的股票全部獲得了流通權,但真正能流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

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第二批試點結束後,將加緊做好全面推開的工作,力爭在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基本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有投資者因此擔憂,短期內完成改革,是否意味著大量非流通股將上市流通,市場能否承受這一壓力?

不能否認,非流通股上市後會給市場帶來一定壓力,但在很多時候,這一壓力被過分誇大了。以首批試點公司金牛能源為例,按照有關規定,金牛能源大股東必須保持持股在51%以上的絕對控股地位。該公司實施改革方案後,其大股東邢台礦業集團持股比例將降至57.63%。這樣,大股東只有6.63%的股份可以上市交易。也就是說,名義上大股東的股票全部獲得了流通權,但真正能流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

金牛能源的情況並非特例。6月中旬,國資委發布《關於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要根據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原則,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確定股權分置改革後在上市公司中的最低持股比例。可見,在改革完成後,依然會有相當比例的股票不會上市流通。

另外,如前面所述,獲得流通權與減持並不是一回事。對於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大股東不但不會減持其股票,或許還會增持。這在成熟證券市場中相當常見。

為避免非流通股上市的沖擊,試點改革還有分步上市的規定

為避免非流通股上市的沖擊,試點改革還有分步上市的規定:非流通股股東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自獲得上市流通權之日起,至少在12個月內不上市交易或者轉讓。12個月期滿後,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超過5%,在24個月內不超過10%。首批試點公司中,三一重工、紫江企業和金牛能源的非流通股股東還主動提高減持門檻。綜合來看,股權分置改革後實際股票供給的增加是較為有限的。

⑷ 大家誰知道數字化轉型能帶來什麼好處

1、充分跟上互聯網的發展,提升企業互聯網轉型。
2、可以使得企業滿足現代社會下的行業需求。
3、更利於企業或者個人的商業活動進行。

⑸ 什麼是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來推動企業組織轉變業務模式,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的變革措施。

數字化轉型旨在利用各種新型技術,如移動、Web、社交、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為企業組織構想和交付新的、差異化的價值。

採取數字化轉型的企業,一般都會去追尋新的收入來源、新的產品和服務、新的商業模式。因此數字化轉型是技術與商業模式的深度融合,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結果是商業模式的變革。

數字化轉型表明,只有企業對其業務進行系統性、徹底的(或重大和完全的)重新定義——而不僅僅是IT,而是對組織活動、流程、業務模式和員工能力的方方面面進行重新定義的時候,成功才會得以實現。

(5)數字化轉型對股票影響擴展閱讀

創新提升能力,這反過來又產生了新的業務或政策問題。前面兩個例子在闡明觀點方面還可能較為狹隘。為此,讓我們來審視影響我們整個產業的更為廣泛的因素——這就是缺乏數字領導力。

與其他成功的症狀一樣,數字領導力的匱乏是在容量、連接和帶寬飛速發展,並讓大多數公司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大數據能力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這個挑戰,正如我常引用行業分析師Tom Davenport的話說——「與購買數字領導力相比,購買數字能力要容易得多。」

⑹ 數字化轉型能為企業帶來什麼

轉型是主動求生的蛻變成長。

盡管今天的中美貿易摩擦讓中國企業家和創業者們有了不確定因素,但是,5G、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不斷涌現、相互融合,但是,中國市場的消費升級、產業配套能力、數字化的全球化2.0時代正在醞釀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是一個非常確定的發展趨勢。

既要關注主業,也要勇於跨界

盡管數字技術的變化讓人眼花繚亂,但企業還是要關注自己的主業,充分思考用數字技術如何推進自己的產品、生產和管理方式的改變。但也要開闊思路,勇於跨界,延伸產業鏈條,突破傳統主業的天花板,獲得更大的企業發展空間。

讓數字技術走向舞台中央

隨著BI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企業家對IT技術、數字技術給企業經營帶來深刻變化的感知越來越直接,參與感越來越強,很多應用場景其實都是企業家和企業高管設計的結果。數字技術的應用於產線的選擇一樣成為企業關注的核心內容之一,功能強大、靈活便捷的數字研發、管理系統讓企業家的天才創意有了更多實現的可能性。

企業關注順序變為合規、效率、成本

數字技術讓監管機構也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金稅三期的上線以及更多稅務管理系統的上線將大大增強稅務征管和稽查能力,也倒逼企業走向更加合規的運營狀態。因此,原來特別強調成本的企業,也慢慢變成首先要強調合規,因為違規帶來的風險和成本越來越高。其次是效率,因為效率是企業競爭力的表現,成本哪怕高一些,在效率提升的前提條件下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綜合效益得到了顯著提升。

企業希望通過數字化管理系統來提升管理的透明性,用管理會計和業財稅共享系統來提升管理經營報告的質量,反映企業運行的真實狀態。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成本分析、流程優化,找出影響成本和效率的地方,加以改進。

熱點內容
股市黃昏星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05 15:15:00 瀏覽:495
建設銀行股票歷史最低是多少 發布:2025-07-05 14:43:57 瀏覽:373
全球主要的股票交易市場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866
如何介紹基金定投業務 發布:2025-07-05 13:56:21 瀏覽:744
黃金期貨浮動盈虧如何處理 發布:2025-07-05 13:47:41 瀏覽:251
北京競業達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2025-07-05 13:39:43 瀏覽:126
股票歷史財務指標查詢網站 發布:2025-07-05 13:34:23 瀏覽:777
首旅酒店股票歷史 發布:2025-07-05 12:29:18 瀏覽:606
佛山照明股票歷史最高價 發布:2025-07-05 12:21:47 瀏覽:48
對沖基金的對沖成本指什麼 發布:2025-07-05 12:12:09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