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非理性行為影響
⑴ 如何有效減少非理性行為對金融泡沫的產生和推動的影響
些西方國家的經濟和金融學家認為,正因為這幾年各國的股票市場持續下跌,尤其是高技術股的暴跌,促使大量資金從股市中流出,轉而投向了房地產,使得房地產市場必然火爆起來。
有的經濟金融專家提出住房市場已像股市一樣陷入了「非理性繁榮」。因為
⑵ 中國股市投資有哪些非理性行為
1利好,解讀為利空,說是利好出盡,股票到頂
2利空,解讀為利好,說收利空出盡,股票反彈
3各懷鬼胎,一個人一個想法,卻說法相反看法
4,聽信小道消息,信任某個大師推薦的股票,盲目追高,越高越追
5越低越拋,不計成本
⑶ 《非理性的因素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從理論上說,資本市場提供的產品即融資與投資的渠道。從世界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上來看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股票的興起,對一系列曾經風險收益雙高的新興產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功效;期貨的產生使得農產品的價值趨於平穩,同時給投機商提供了獲得資本利得的渠道;美國電子生物等新興科技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納斯達克OTC市場功不可沒。從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也是同樣。雖然我們的發展比較曲折,程度不高。但改革開放30年,尤其是股份制改革、股市期市重新開放,已經取得的成績證明這個方向是沒有錯的。從融資方面來講,技術與資本天然屬性上一般是分離的,新興產業指向的是未來的前景,所以機會和風險指標雙高,而資本往往掌握在那些在傳統領域里取得很高成就的人手中,或者分散在隨波逐流的大眾手中,如果沒有資本市場的指引,那麼只有少數風險偏好強且有一定眼光的投資者才會將其積累起的資本押入這些前途未卜的領域,所以只有將資本市場的制度很好的完善,宣傳效能、引入和退出機制趨於合理,讓社會資源得到盡可能最高效合理的的配置,那麼技術和資本才能真正的完美結合,孕育出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另一方面,從投資角度,目前社會投資渠道的匱乏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才會出現炒房、炒車、炒蒜、炒豆這樣低級的炒作性投資,在一個投資渠道發達的社會看來,這簡直可以看做是笑話。只能說明兩點事實,一我們的投資渠道匱乏,資本市場太低端,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本市場引入機制過於閉塞。可能社會和文化意識形態上存在一些原因,但如果制度能更好的予以引導,那麼開源工作不但可以創造經濟價值,更可以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對知識技術產權的尊重也會更加得到社會的重視。以上是個人的一點見解,貽笑大方
⑷ 非理性投資行為表現在哪些方面
非理性行為之一,博弈論中的贏者詛咒。從字面意義上看,贏者也就是勝利者,為何贏者還會受到詛咒呢?讓我們看一個典型案例。拍賣會上一群人競拍某件古董,大家逐輪出價,場面熱絡,拍賣價格一路飆升。如此下來,最終一定會有一個「贏家」成功拍到這件古董,但是他的「贏價」也很有可能遠遠超出古董本身的價值。也就是說,這位拍到古董的人,雖有贏家之名,卻無贏家之實,詛咒因此而生。在市場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尤其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更是如此。君不見,股市中一旦某個題材或者板塊被熱炒之後,投資者蜂擁而至,一哄而上,這樣的非理性投資往往缺乏深入分析,也罔顧「贏價」是否合理。在轟轟烈烈中,投資者盡管可能自我感覺良好,成了馳騁市場的一時贏家,但實際上卻很可能買進了燙手山芋。在追漲殺跌的操作模式下,贏者詛咒在中國資本市場一幕幕重復上演。
非理性行為之二,持有中的稟賦效應。所謂稟賦效應是指,人們一旦擁有某件物品,對此物品價值的評判便會遠高於擁有之前。舉例來說,一位酷愛錢幣收藏的收藏家在早年以1000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枚古幣,現在這枚古幣的市場價已經升到5000元了,但是由於這位收藏家認為他的古幣價值遠不止5000元,他只會偶爾拿出自己的收藏欣賞把玩一下,而不會願意以5000元的現價賣出。對應到投資中,稟賦效應常常使得投資者錯過收獲回報的機會。很多投資者在以較低的初始成本購入某隻股票後,往往甘願繼續持有,即使後來股價大漲,也會期盼一升再升,而不願意賣出股票,鎖定收益。一旦市場轉向,股票價格開始下跌,在稟賦效應下的投資者仍會選擇繼續持有以圖翻盤,於是又錯過了止損的時機。所以,面對現實中千變萬化的資本市場,投資者不應當過於在意初始成本,要秉持理性決策,適時鎖定收益,落袋為安。
非理性行為之三,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不管是否已經意識到,人們生活中經常在做著跨期決策。例如,今天的儲蓄是為了明天的消費,殊不知當期的儲蓄多了,眼前的消費就少了,這就需要把現在消費和未來消費放在一起做出跨期決策。既然抉擇不可避免,不同的決策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在這里著重談談短視行為。簡單地說,短視是指人們更加重視決策的短期效果,而忽視決策的遠期影響。現實生活中,皮膚科醫生發現,與其警告患者日照過多會引發皮膚癌,不如直接告訴患者日照太多會引起毛孔粗大更為有效,比起未來有患皮膚癌的危險,患者更加關注眼前的毛孔粗大,跨期決策中的短視行為十分顯著。投資中,現在的買入是為了將來的高價賣出,這是一種典型的跨期決策行為。但是我們也經常發現,投資者的決策容易受到價格短期波動的影響。即使投資者在投資之初信誓旦旦,建立了長期投資的目標和規劃,但是不少人依然會對市場的風吹草動十分敏感,一旦市場出現調整便亂了方寸,做出偏離或摒棄原有目標的操作,讓短視行為影響投資效果。
綜上所述,理性的投資常常被非理性的因素所干擾或左右,無論是贏者詛咒、稟賦效應還是短視行為,這些投資中的非理性表現都在影響著投資者的決策行為,進而影響投資的最終效果。人的思維總是有非理性因素,市場為人所創,也必然離不開非理性因素。而成功的投資卻是理性的勝利,希望投資者在決策中增加理性,收獲理想的投資回報。
⑸ 什麼是股市非理性下跌
如果股票低於或高於10美元,則股價應該會下跌或上漲。最糟糕的情況是,如果公司需要資金,無法獲得貸款,並以每股5美元的價格出售20萬股股票以籌集100萬美元牛市即是死斯將至之時」。這句話就能看出雍正熊市
⑹ 證券投資者往往會有哪些非理性行為
1.過分自信,低估實際風險,進行過度交易
2 在決策和判斷時過分看重近期事件好熟悉事物的影響,總是對經常看的股票投資,並認為其風險小,對不熟悉的股票敬而遠之
3 對於收益和損失,往往更注重損失帶來的不利影響,主要按心理上的浮虧而不是實際得失採取行動。比如盡快賣出有浮盈的股票,而將浮虧的股票保留下來
4 投資失誤將使投資者產生後悔心理,影響投資者目前決策。如委託投資,追漲殺跌
5 社會性的壓力會讓人的行為趨於一致。
⑺ 非理性行為對股市波動和資產定價有什麼影響
放大波動,就是升時追漲,跌時恐慌性拋售大跌的股票。
所以進行股票組合的時候,需要根據不同的風險偏好進行短期的對沖。簡單來說,就是不同beta值的組合在一起。
⑻ 哪些非理性行為對投資決策產生負面影響
. 【理性】是指人們認真對待問題的態度,更是指人面對問題時的價值判斷和籌措解決辦法的能力素質。
【決策】就是決定的意思,指人們在政治、經濟、技術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行為, 決策是管理過程中經常發生的一種活動。決策是在確定實現特定的目標的前提下, 根據客觀現實的可能性,依據一定信息和經驗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工具、技能與方法,對影響目標實現的諸因素進行分析、計算和判斷選優後對未來行動作出決定。
非理性行為對投資決策產生負面影響如下:
1、自身對所投資的項目或事業缺乏本質性的認知,投資行為被他人或輿論所誤導,從而導致對投資風險的控制無從著手;
2、投資的目的不是出自單純的經濟因素,而可能出於情感因素的注挹,使投資行為演變為慈善行為;
3、對投資市場缺乏長期的觀察和深入的了解,沒有形成自有的量化分析的機制與模式,投資行為被動地跟隨社會風潮,使投資行為完全操控在市場那雙看不見的手中;
4、投資沒有設定風險管控的機制,例如:風險預警機制、風險防範機制、退場機制和其它預備方案,當投資風險產生的初期不能及時察覺,採取必要的退場保全措施。
⑼ 投資者非理性行為和表現以及這種行為對市場穩定運行的影響
影響如下:
1、過度交易,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情況之下,投資者是更加傾向於選擇維持現狀,市場交易量會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
然而,投資者由於過度自信,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可以確保給他們帶來高回報率的信息,並且堅信自己能夠通過交易獲得高於平均回報率的匯報,導致過度交易。
2、處置效應,「持虧賣盈」,即投資者傾向於推遲出售處於虧損狀態的股票同時過早賣掉處於盈利狀態的股票。投資者更願意在盈利時賣出他們所持有的資產,而不願意賣出那些比他們購買時資產價格地的資產;投資者總是過長時間地持有那些持續下跌的資產,而過快地銷售了那些正在上漲的股票。
(9)股票非理性行為影響擴展閱讀
非理性特質:
即使有些人是非理性的,由於這種非理性是非系統性的,因而這種非理性會互相抵消,從而在總體上依然是理性的。
如果這種非理性不能完全彼此抵消,套利也會淘汰掉這些非理性的投資者,從而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在總體上依然是理性的。然而,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行為並非是完全理性的,會由於過度自信、可得性、損失規避、貪婪等因素從而出現投資偏差或者反常。
即使有些投資者是非理性的,他們隨機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 效率市場假說有許多假設條件,理性的投資者只是其中一個而已。即使市場上存在著一些非理性的投資者,他們隨機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對價格的影響。市場價格在市場交易量增多的情況下依然是有效率的。
⑽ 哪些常見的非理性行為可能導致基金投資失敗
聯合智評提醒您:在投資實踐過程中,以下常見的非理性投資行為可能導致基金投資失敗:
(1)不自覺的追漲殺跌
「聽說老王最近買基金賺了一大筆」、「2018年股票市場表現太差,10月份都跌到2500點了,我是不是應該把股票基金都賣掉?」……類似的聲音總是不絕於耳。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投資者容易在權益產品投資過程中追漲殺跌,看到其他人買基金賺了錢,自己也想投資股票基金,而且往往是追著市場買,市場漲得越多,倉位加得越高;市場跌的時候也一樣,越是到市場低位的時候越是爭先恐後地恐慌性賣出。這種持續在投資過程中追漲殺跌的做法,往往導致虧損越來越多,本金越來越少的結果。
(2)完全依據過往業績表現來做決策
誠然,基金的過往歷史業績,特別是主動管理的產品,是可以比較好地反映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的,也是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過程中的一個值得參考的重要依據。但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對未來投資能力的承諾,特別是短期業績,往往可能還會對決策造成誤導。這是因為市場和行業通常存在周期性波動的特徵,過去一段時間很好,未來可能存在調整的風險;過去一段時間不好,未來也存在反轉的可能。
(3)缺乏風險意識
從過去20年歷史來看,基金作為一種大眾化理財工具,只要運用得當,是可以在中長期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投資回報的。相較於直接投資股票而言,基金作為一種組合投資工具,風險相對較低;但是基金,特別是偏股基金,也存在一定風險。市場有波動,基金有風險,大家不能只看到投資的潛在收益,同時也要牢記:收益與風險並存!
(4)缺乏長期持有的意識
投資時點確實很重要,但是比入市時點更重要的是長期持有。用短線交易思維來做基金投資是非常危險的,這不僅是因為短線擇時本身非常困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基金本身的申贖成本較高,頻繁的交易不僅犯錯概率較高,也會產生非常高的交易成本,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5)產品選擇不當
沒有一個產品可以滿足所有的投資者需求。不同類型的產品具備不同的風險和收益特徵,投資者需要依據自身情況理性選擇基金類別。就像一個低風險投資者不適合配置過多的高風險股票基金一樣,一個風險偏好水平很高、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同時對預期收益要求也較高的投資者,也不適合將過多的資產配置在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基金上。即便是同一類產品,不同的基金也會有自身的風格和特點,投資者在具體決策過程中,有必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選擇的產品的風險等級、產品類別、投資方向和基金經理投資風格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