葯品帶量采購對醫療股票的影響
㈠ 醫葯採集為什麼會導致股價下跌
醫葯集采為什麼會導致股價下跌?
這次集采對制葯企業影響會逐漸轉正。此次集采大多數葯品品種,在這之前均是外企主導品種。在有國產替代品背景下,受集采負面影響最嚴重的是國外葯企,中國制葯企業反而是受益者。
雖然如此,但中標的多家公司近日股價並不好看。從以往中標企業來看,公司面臨不中標以及中標後產品價格下降,導致經營業績增長放緩甚至下滑的可能。總而言之,中不中都是個問題。
葯品集采是什麼意思?
葯品集采其實就是葯品集中采購的意思,是為了加強對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的監督管理,遏制葯品購銷中可能存在的不法行為,保證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規范有序進行而制定的采購規定。
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必須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和誠實信用的原則,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和輿論的監督。葯品集中招標采購當事人必須嚴格遵守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相關法規政策和工作規范。
葯品集采有什麼好處?
有以下幾種好處:
1、葯品降價保質。具體來說,可以擠出葯價水分、減輕用葯負擔,促進葯品可及性,提高用葯質量,增強保障水平。
2、帶量采購,招采合一。國家組織葯品集中采購,核心就是以合同形式承諾在采購周期內完成約定采購量,通過以量換價、確保使用,明確葯企市場預期,使其不必再為葯品進醫院而做各種營銷工作,降低銷售費用,真正擠掉葯價虛高空間。
3、政府組織,聯盟采購。通過制定規則、強化保障,引導企業以成本和質量為基礎開展公平競爭,持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葯品價格形成機制。同時使得質量和療效類似的葯品「同台競爭」,避免了招標競價過程中出現的「劣葯驅逐良葯」現象。
4、改善行業生態、降成本促研發。部分企業在集采中,多個產品中選,由於采購執行度高,銷售成本大幅下降,貨款及時回籠,給了企業很大的信心,同時積極創新研發新產品,研發積極性大大提高。
5、降銷售成本、穩市場預期、促產品研發,集中采購像一根杠桿,撬動行業變革,改變了醫葯行業生態。
㈡ 集采對醫葯企業的影響有多大
1、由於集採的特殊性導致這類模式僅適用於具有競爭的仿製葯。因而,集採的推行可以促使具有一定實力的仿製葯制葯企業為避免企業風險而轉型,從依賴仿製葯品銷售的企業轉型為依賴創新葯品銷售的企業。
2、所有國家組織的集采葯品將覆蓋全國所有地區,對企業的產品質量、產能供給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更高,企業面臨更大競爭壓力,將有利於推進行業優化重組,逐步改變行業規模偏小、品質偏低的局面,推動行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發展。
3、國家組織葯品集采和使用工作的全面開展將有力促進國內醫葯企業轉型升級、推進葯品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行業集中度。
行業現狀
集采讓其守住市場份額,盡管被集採的葯品營收出現下降的局面,但公司有其他的產品跟上,整體來說影響不大;對原本市場佔有率高,但短期內沒有後續重磅產品的葯企而言,雖然收獲了更多的市場份額,但增量不增收。
而對原本產品市場佔有率低、市場份額較小的企業來說,所生產的葯品一旦中標進入集采,由於不用擔心產品銷售問題,節省了大量促銷、流通等市場推廣費用,企業產品直接放量,市場份額大幅提升,對於企業的長遠發展無疑是重大利好,對於很多中小葯企而言,說不定就是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㈢ 「4+7帶量采購」政策,對於整個醫葯行業和醫葯代表會有哪些影響
葯價確實大幅度下降了,但是數量跟不上,老百姓反而無葯可用!
㈣ 醫療類股票暴漲,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疫情防控還在進行。國外疫情還沒有完全過去。
疫情的爆發短期內會對股票市場形成沖擊(宏觀經濟因此受到影響),短期內對交運,社會服務等消費人群聚集的行業產生情緒上的波動。然而這種短期內的影響將強化市場對逆周期操作的信心,所以全年繼續推薦高成長、高彈性、高估值的硬科技和新消費。醫療板塊是目前比較火熱的。
㈤ 醫葯板塊為什麼跌得那麼厲害
醫葯股集體大跌的一個原因是,機構對於第三輪葯品帶量采購即將啟動的消息持謹慎態度;對於葯企而言,雖然這個行業很賺錢,但葯品要進入醫保目錄,其意義值得探討。老百姓顯然希望葯品進入醫保目錄,這樣大家都用得上便宜的好葯。
但對葯企而言,葯品如果不能進入醫保目錄,這是一個利空,但要讓葯品進入目錄,又要讓利於民,所以這確實是一件比較矛盾的事情。所以帶量采購導致葯品價格下跌,正是本輪醫葯股大跌的主因之一。
(5)葯品帶量采購對醫療股票的影響擴展閱讀:
市場仍需要理性看待此次葯品集中采購結果,從醫保資金的收支角度看,2018年1~10月醫保結存率依然有19.97%(去年同期23.86%,全年19.17%),總體仍較為良性。葯品集中采購更多是推動醫保資金的騰籠換鳥,需要關注醫保資金的結構性紅利。考慮到政策的情緒性影響,短期可以繼續關注非葯板塊投資機會。
但中長期而言,行業依然值得看好。實際上,去年醫葯股也因這件事出現階段性調整,但時間拉長來看,並不妨礙醫葯股的長期趨勢。
㈥ 醫葯行業類的股票,目前是否值得投資
我個人認為醫葯類股票目前短線還不值得投資,但中長線是一個逐步低吸的機會,醫葯股適合長期價值投資。
具體理由如下:
首先分析一下醫葯類股票短期為什麼不值得投資,理由有兩點:
理由一:因為醫葯股當前還處於下跌調整狀態,短期調整還未結束,醫葯股暫時還沒有多大投資價值。
通過上面對於醫葯類股票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得知,醫葯類短期還是不適合投資者的,短期風險還太大了,只適合關注。真正想要從醫葯類股票吃肉,一定要抓時機,也就是等等醫葯類股票字再次調整下來後的機會,進行分批中長線低吸持股。
總之醫葯類股票是適合長期投資,不適合短期投資,能否值得投資一定要根據不同醫葯股來判斷,選擇優質醫葯類股票是最好的。
㈦ 2020年11月最近為什麼要遠離醫葯股
葯品集中帶量采購是這一輪醫葯股調整的主要原因。最近一次的代理采購突破了市場的預期,對普通人來說是好的。
2019年12月10日,國家醫保局印發《關於做好當前葯品價格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深化葯品集中帶量采購制度改革,堅持「帶量采購、量價掛鉤、招采合一」的方向,促使葯品價格回歸合理水平。
從長周期看影響最大的是中間的流程,短期看對信心的沖擊比較大,對實際的生產商利潤會形成負面影響。
㈧ 醫改對醫葯板塊的影響
2006年,由於政策面因素影響,我國醫葯行業陷入低谷。與此相對應,在股市上,醫葯板塊的表現也是乏善可陳;2007年,經歷了陣痛的醫葯行業,其經營情況開始逐步好轉。資本市場上,醫葯板塊在上半年也出現了一輪補漲行情。近期以來,隨著新一輪醫改大幕的徐徐拉開,醫葯板塊再次成為資金追捧的目標,新一輪行情蓄勢待發。
利空出盡是利好
2006年,醫葯行業經歷了政策寒流的侵襲,如反對醫葯購銷賄賂、葯品多次降價、嚴格新葯審批、整頓葯品市場秩序、掛網招標采購等等,政策出台的力度和頻度遠遠大於往年。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制葯業步入了十年來歷史增長的最低點、成本壓力加大、企業虧損面上升、虧損額加大。
所謂利空出盡是利好。從2006年第四季度開始,醫葯行業整體的收入和凈利潤得到了強勁的反彈,醫葯行業景氣度開始走上上升通道。根據WIND預測,醫葯行業2006年至2008年的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高達63.4%,在所有行業中排名第四,遠高於整體A股市場39.6%的增長速度。
近期公布的中報,顯示了醫葯板塊經營情況不斷走強:受益於原料葯價格快速上漲,鑫富葯業(14.00,-0.53,-3.65%)中報凈利潤同比增長1472%、廣濟葯業(14.89,-0.21,-1.39%)的凈利潤同比增長298%;雙鷺葯業(22.45,-1.35,-5.67%)、國葯股份(26.62,-0.48,-1.77%)、金陵葯業(5.63,-0.05,-0.88%)、白雲山等公司的凈利潤漲幅超過50%。
平安證券分析師倪文昊指出,由於醫葯板塊去年跑輸大盤,成為估值窪地,有補漲的要求。今年上半年(截至6月17日),生物醫葯類板塊的走勢非常強勁,整體漲幅為157.74%,在23個大行業中排名第11,漲幅強於大盤。
三四月份,醫葯行業跑贏大盤,領漲個股主要有如下幾類:一為券商概念股,吉林敖東(31.07,-1.72,-5.25%)等;二為季報業績大幅度超過市場預期的,如麗珠集團(15.30,-0.84,-5.20%)、馬應龍(18.64,-0.46,-2.41%)、華邦制葯(10.90,-0.39,-3.45%)等;三為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帶動短期業績預期暴增的,鑫富葯業、廣濟葯業等;還有一類為研發產品臨床推進或獲得批文的,長春高新、岳陽興長等。
「5·30」之後補漲慾望強烈
「5·30」之後,醫葯板塊整體進入調整狀態,醫葯板塊整體估值壓力加大,出現選股困難的現象。7月底以來,股市高歌猛進,股指不斷創出新高,但醫葯板塊並沒有在這輪行情中有何突出表現。
平安證券分析師倪文昊指出,雞犬升天和泥沙俱下的結果應該是一樣的。從「5·30」以後,大盤調整了近兩個月,前期那些有故事的題材股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調整,這兩個月,醫葯板塊跑輸大盤。
由於醫葯板塊本輪牛市走勢相對滯後於大盤,補漲慾望強烈。兩個月的調整,也為醫葯板塊的上攻積蓄了能量。而近期眾多醫葯企業中報紛紛亮相,不少公司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進一步增強了醫葯板塊的上行動力。
進入8月中旬以來,隨著大盤藍籌股行情暫時告一段落,「二八」現象得到了扭轉,個股又開始活躍起來,此前落後於大盤的醫葯板塊開始躍躍欲試。到8月16日,浙江醫葯(20.33,-0.38,-1.83%)連續3天漲停,康緣葯業(19.57,0.01,0.05%)、達安基因(7.67,-0.20,-2.54%)、東北制葯(14.46,-0.54,-3.60%)、白雲山A(8.88,-0.06,-0.67%)、天葯股份(7.39,-0.46,-5.86%)、上實醫葯等醫葯股都開始發力上行。
不過,從相對估值來看,目前整個生物醫葯行業的PE(市盈率)在所有行業中排第7(算術法計算),達到50-60倍,很多公司2008年的市盈率高達40-45倍,相對估值已經不便宜,相對於其它行業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醫改孕育大行情
近期醫葯板塊開始抬頭,固然有補漲之需求,但更大的動力,顯然是來自政策層面。
來自多個渠道的信息顯示,新一輪醫改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醫改的啟動,對醫葯行業是個巨大的利好,在5到10年內對醫葯行業都將起著積極重要的影響。
從城鎮看,今年7月23日至24日,全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決定,從2007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中選擇2到3個城市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2008年擴大試點,爭取2009年試點城市達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國全面推開,逐步覆蓋全體城鎮非從業居民。
從農村看,國家在《衛生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的目標是,到2010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
《綱要》指出,醫改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此舉意味著政府將加大公共衛生支出。
隨著醫療衛生投入的增加和政策的不斷完善,被壓抑的醫療需求將逐步得到釋放。醫改對醫葯行業將是一個極大的「利好」,使葯品的有效需求長期增長,可能在未來的5-10年內促進中國醫葯行業的增長。
倪文昊表示,「若醫改政策出台,醫改方向明朗,相關的上市公司將從中大大受益,尤其是醫葯行業的龍頭企業將在醫改中受益匪淺,醫葯板塊短期的走勢可能會領先大盤。不管怎麼樣,醫葯行業2007年拐點的信號已經基本確立。」
近期牛股
浙江醫葯:
因公司與瑞士諾華公司簽訂了關於瑞士諾華公司購買浙江醫葯本芴醇產品的重大合同,合同總金額達2966.1萬美元,產品交付期為2007年9月~2008年6月。2008年7月~2008年12月的苯芴醇供應合同尚在商談中。7月12日,浙江醫葯以7.02元開盤,收於7.62元,接近漲停。此後一個月時間,浙江醫葯暫停交易,到8月15日恢復交易,以8.35元封於漲停板,16日又以9.19元封於漲停位置。連著三個漲停板,使得浙江醫葯的股價上升了32%。
鑫富葯業:
鑫富葯業全球第一的D-泛酸鈣廠商,其核心技術「微生物酶法制備D-泛解酸內酯」已獲得發明專利。2007年半年報顯示,營業總收入為33429.22萬元,同比增長92.68%;實現凈利潤8803.01萬元,同比增長1325.90%,每股收益0.92元。受益於原料葯價格快速上漲,在7月份醫葯板塊整體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形勢下,鑫富葯業卻大肆上攻,從6月29日的42元收盤價,一直上漲到8月22日以90元高價收盤。一個月時間,股價上漲近一倍,成為醫葯板塊最耀眼的明星。
廣濟葯業:
廣濟葯業的核黃素產量由世界第三做到世界第一,全球市場佔有率約45%,把巴斯夫、羅氏葯廠等強勁對手打敗後,前幾個月公司大幅提價四成,業績從第一季度的0.018元/股開始突飛猛進,,2007年中報顯示廣濟葯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64007億元,同比增長35.96%,凈利潤為2.8240億元,同比增長298.28%。廣濟葯業股價從年初到8月上旬已經漲了11倍,從年初開盤的3.33元,漲到8月22日的41.8元的高位。
操作建議
醫葯板塊今後的大行情,必然與醫改密切相關,因此,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醫改動向,來選擇自己的投資方向。我國新醫改的主要定位是「低水平、廣覆蓋」,希望實現「全民醫保」,基層醫療的需求和供給都將十分龐大,這將導致醫療機構對器械和診斷試劑的需求增加。與此同時,國家對傳染病防治的力度加大,患者對疫苗的需求將出現大幅增長。因此在操作上對於與基層醫療相關的醫療器械、診斷試劑企業以及疫苗企業可予以重點關注。
此外,由於國家調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將對以出口為主的化學原料葯企業構成沖擊,建議暫時規避化學原料葯企業,投資行業龍頭公司或者品牌中葯。
重點推薦
平安證券分析師倪文昊
建議關注未來可能受益醫改的公司:
(1)產品以基礎用葯(如抗生素、心腦血管等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為主,具有品牌,價格相對便宜,產品市場份額大的企業。如華北制葯(7.15,0.09,1.27%)、白雲山A、雙鶴葯業(25.94,-0.41,-1.56%)、魯抗醫葯(4.36,0.05,1.16%)、S三九(16.75,0.14,0.84%)、麗珠集團、哈葯集團等。這類企業的產品在全民醫保的發展趨勢下,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2)產品獨特,在市場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企業。如華東醫葯(11.91,-0.29,-2.38%)。
(3)國家采購可能涉及的醫療器械、診斷試劑類公司。如萬東醫療(5.13,-0.02,-0.39%)、新華醫療(7.14,-0.17,-2.33%)、科華生物(22.69,0.49,2.21%)、山東葯玻(7.40,-0.10,-1.33%)等。之所以要關注這類企業,也是因為隨著醫改進程的加快,基層醫療機構對醫療器械、診斷試劑類有著巨大需求。
(4)醫葯商業的龍頭公司。可能受益的公司包括國葯股份、上海醫葯(6.51,-0.22,-3.27%)等。
(5)同時品牌中葯如東阿阿膠、同仁堂(18.88,-1.03,-5.17%)、雲南白葯(26.97,-0.12,-0.44%)、片仔癀(24.09,0.22,0.92%)、千金葯業(18.05,-0.08,-0.44%)、康緣葯業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