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跟中國什麼生意影響股票
㈠ 中國限制從日本進口商品,哪一類的股票會受影響
農業股受益
㈡ 在日本和中國之間最什麼生意比較好呢
動漫周邊什麼的(e.g.扭蛋、手辦、cosplay相關產品),動漫產業雖然是新興產業,但畢竟人家是源產地國,當地流行的和國內會有時差,因此不必擔心在那進了貨到中國就過氣了,相反,是正當時,絕對會有銷路。
㈢ 日本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多惡劣的影響?
猻芬克斯沒有謎
08月14日 · 優質文化領域創作者
黃美真等學者對日本帝國主義扶植偽政權對華中淪陷區經濟進行全面掠奪和統制進行了研究。他們以詳實的檔案資料,從金融業、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和物資諸方面,分門別類地、深入揭示日本侵略者在華中淪陷區的經濟侵略行徑,以及它給華中淪陷區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嚴重後果。作者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摧殘與破壞,日偽的掠奪和統制,對華中淪陷區經濟、社會以至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造成巨大損失,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和災難性後果。」
庄維民、劉大可合著的《日本工商資本與近代山東》一書,對日本工商資本與近代山東的關系
進行了實證研究與理論闡述。該書指出,日本對山東的經濟擴張經由一般民間資本向財閥資本、商貿經營向工礦業投資的發展,最終形成以日本侵華政策和國家資本為先導,財閥集團與民間產業資本相結合,共同對山東實施殖民經濟擴張的態勢和格局。日本工商資本與近代山東的關系是近代中日關系史、經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關系是在殖民化與現代化的雙重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是近代日本對華殖民經濟擴張的產物。在日本殖民者的掠奪下,山東「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遭受嚴重破壞,產業工業化進程驟然中斷,現代化進程出現了停滯、畸變、倒退的局面。隨之而來的是商業貿易活動衰竭,民族金融萎縮」。
作者認為:「日本在山東的殖民政策是其侵華總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實施上則以經濟的擴張掠奪為重點,日本政府及殖民當局的政策制定和實施,與其財閥集團、產業資本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其工商資本的投資擴張、利益指向是殖民政策制定實施的前提,而前者的步步推進有賴於後者的扶植庇護;武力強權及不平等條約是日本經濟擴張的條件,移民、貿易與資本輸出,是其強化經濟擴張的重要環節;由商貿、航運、金融擴張到產業投資擴張,直到抗戰時期控制山東經濟命脈,經濟擴張對地區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結果造成地區市場經濟與產業發展的畸形狀態,並最終延誤了地區社會經濟現代化的進程。」
戴建兵、王曉嵐根據檔案資料和歷史文物,研究了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推行「公債」,指出在中國淪陷區大量發行各種戰爭債券,用經濟杠桿有計劃地對中國人民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以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日本發行公債,主要用來充當軍費支出,日本每年的戰爭軍費的60%—80%來源於公債。在中國發行日本的公債,簡單地講,就是用中國人的錢來打中國人。戰敗之前,日本在中國推行了大量的日本公債,並指使其扶植的偽政權濫發各種債券,支持日本軍費,維持偽政權境內財政。作者注意到:「日本在中國境內採取了不同的公債政策,在東北地區仿行日本的國內公債政策,到戰爭後期又將日本公債和偽滿公債充為紙幣發行准備,濫發紙幣。在華北以華北開發株式會社為統制經濟的工具,戰爭後期使華北公司可直接從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里獲得紙幣。而在蒙疆和汪偽控制地區,基本上就是公債等於紙幣發行,這種公債政策是對中國人民赤裸裸的掠奪」。作者還指出:「日本在戰爭時期發行的公債,戰後在日本國內進行了清償,但是日本政府利用當時十分復雜的國際關系,將遺留在中國的日本公債抵賴了。」
1944年日本正式向本土大規模輸入華工,日本內務省曾正式發文要求對擄日華工採取完全剝奪人身自由、視同於「戰俘勞工」和「囚徒勞工」的監管方針;要求在生活上苛酷虐待華工,在勞動上超強榨取華工。擄日勞工遭受到極其殘酷的野蠻待遇,尤其是礦山業為甚。戰時日本礦山中煤礦業、銅礦業及碼頭搬運業等使用華工最多,死亡率也極高。據日方及中方在戰後不完全統計:從1943年至1945年8月的兩年多時間內,擄日勞工被折磨致死者達近7000人,死亡率平均超過17.5%。其中14個事業場所的華工死亡率超過30%。另有傷殘華工6778人,兩項之和,達到擄日勞工總數的1/3。
㈣ 日本這次危機對於中國股市影響有哪些
呵呵 日本這次危機 直接導致了中國接下來核工業的發展進程變的緩慢下來 更加的謹慎 會更加的注重選址以及安全性 當然 對著中國股市上的那些跟核工業有關的企業受影響很大 狂瀉不止
而日本這次危機重創日本的一些企業巨頭,使到他們短期內無法恢復生產 像電子元器件這類行業 會讓訂單轉向中國企業
㈤ 日本股市創新低對中國股市有什麼影響
同屬於亞太區 肯定是有利空影響的
日本現在遇到的問題很多,創新低市場整體是有預期的
中國雖然增速減慢,但是依舊是全球經濟的引擎。雖然短期內有利空影響,不影響我國基本經濟面,從某種程度甚至加強我國在亞太區的經濟地位。
其實昨天全球各大股指都不好 納斯達克更加是暴跌,早盤A股的低開低走也是受其影響較大,不過這些都是短期的漲跌,最終還是要看我國自身的情況。
首先,是本質的不同,即經濟制度的不同。雖然我國實行的也是市場經濟制度,但是我們的市場經濟與西方的市場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比如說,日本實行的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而我國實行的是具有高度宏觀調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這就意謂著,在中國當市場這只「無形之手」失效時,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就能顯示其威力,執行政府的宏觀調控,從而糾正市場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當年,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引發經濟危機前的股市崩盤中,政府的那隻「有形之手」並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其次,是結構的不同,即經濟結構的不同。我國是以國有經濟為主的國家,特別是股市中絕大多數權重藍籌股本身是國資股或具有國資背景,而日本等西方國家基本上是以私有經濟為主體,它們的上市公司結構更是與中國完全不一樣。對於中國股市來說,國家作為出資人,必然關注自己的資產價值狀況,當自己的資產受到威脅和遭到損害時,代表出資人的政府必然要採取措施保護自己的利益,因為股價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國有資產的增值或貶值。當股市不正常出現足以影響到國家利益的風險時,國家作為企業的大股東,政府肯定不會坐視不管。
第三,是階段的不同,即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不管是美國上世紀20年代末的股市大崩盤,還是90年代末香港金融危機引發的股市崩盤,它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均與現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背景完全不同。當初日本股市泡沫破滅時,已經進入發達社會,其拉動經濟增長的投資、內需和出口均處於飽和狀態。而中國現在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東部發達地區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不但有一定差距,而且國內中部和西部經濟發展差距更大。因此,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空間以及巨額的投資需求和潛在的消費需求均龐大無比。近期有學者在討論中就非常肯定地指出:即便是全球經濟蕭條影響到出口貿易,進而又影響到經濟發展的速度,國家也完全可以採用財政和貨幣政策,通過增加投資和國內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使上市公司保持良好的業績,支持股市的良性發展。
第四,是因素的不同,即中國股市某些構成因素不同於國外。這些因素主要有貨幣的升值以及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目前雖然A股市場由於某些因素導致資金面趨於緊張,但人民幣繼續升值會帶來更多熱錢的湧入以及人民幣資產的重估,許多人民幣資產類股票會起到支撐股市的作用。另外,必需看到的是,雖然目前中國股市的市場平均市盈率等估值指標偏高,但是在中國迅猛平穩的經濟發展態勢下,許多上市公司水漲船高,業績增長迅速,成長性良好,這無疑在股市的牛市進程中消化了一些泡沫,上市公司用自身的快速成長性和良好的盈利彌補了虛高的市盈率,使得股市能持續發展,不至於向西方的股市那樣,一旦這些估值指標偏高或者泡沫膨脹到了一定程度,就難以消化和控制。而中國的上市公司可以,中國的股市可以。
㈦ 日本地震對中國哪些板塊股票會產生較大影響
日本式世界最大的LED晶元和液晶面板生產商,也是世界汽車生產大國,所以對國內LED晶元和液晶面板生產企業是利好,對汽車企業(多喝日本合作的)是利空
㈧ 日本股市泡沫後的表現及對日本國內的影響這場危機過後什麼行業發展比較快
1989年5月,政府緊縮其貨幣政策以抑制諸如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上漲。然而,更高的利率使股市螺旋向下。1990年底,東京股市已下跌了38%,300萬億日元(摺合2.07萬億美元)股票市值瞬間消失,房地產價格從投機巔峰陡降下來,從而使日本經濟陷入了「泡沫經濟」破滅後的蕭條之中。
(1)銀行業受到嚴重打擊。在日本股市泡沫與房地產泡沫形成過程中,銀行始終是充滿激情,並推波助瀾,且從中大為受益。然而,雙泡沫破滅的同時,日本銀行業也遭受了滅頂之災的報復與打擊。股市暴跌,上市銀行再融資受阻;房地產泡沫破滅,不動產貸款成為呆帳;企業效益徒降,銀行不良資產劇增。80年代的泡沫經濟直接為90年代中期日本銀行赤字風暴與金融危機埋下了歷史隱患。
(2)證券業出現空前蕭條。隨著股市泡沫的破滅,日經225指數一路直線下跌,幾乎毫無反抗之力。直到2000年底,當歐美股市及新興股市均紛紛上漲至歷史新高時,而日經225指數卻低收至13785點。與此同時,日本經濟也經歷了長達10年之久的持續蕭條。 2003年4月28日,日本股市更是跌至近20年來的最低點7607點。2006年底,當大多數歐美及新興股市再次刷新歷史新高時,日經股市才終於緩過氣來,便勉強收在了近五年來的新高點17225點,與歷史最高點38916點相比,卻相去甚遠,大致相差約21700點。
(3)對企業與消費者的猛烈沖擊。虛假的繁榮背後,其實是由企業和消費者來承受這一切後果的。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直接打擊了本國企業和居民的信心,投資信心嚴重受挫,企業不良資產增加,銀行不良貸款劇增,個人消費萎縮,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出現負增長,失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20世紀90年代,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實際年均增長率為1.1%,而且就連這1.1%的增長也是日本政府累計10次動用財政手段刺激景氣(「景氣對策」總規模高達136萬億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才勉強獲得的。由此可見,日本人要想再次見到80年代中後期平均5%的經濟增長已是十分困難的了。
㈨ 日本地震對中國哪些板塊股票會產生較大影響(不管是利空或者利好)
日本災區是經濟活躍區,對日本經濟會有一定影響。日本是出口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因此對中國高端製造業公司是利好。同時刺激人民幣升值。而對原料出口公司則是利空,特別出口對象是日本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