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給側改革對股票市場的影響
『壹』 什麼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簡明扼要,用通俗的話講,讓我們這些外行人能夠看懂,避免復制粘貼。
我分成兩部分來解釋吧。一,供給側改革要解決什麼問題?二,供給側改革有哪些措施?
首先,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產能落後。
看新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種矛盾的現狀:一方面,許多新聞都說中國的企業產能過剩,產品嚴重滯銷;另一方面,中國的消費者貌似又表現出很強的消費能力(起碼前幾年),到全世界海淘買買買,法國的奢侈品,韓國的電器,甚至是日本的電飯鍋馬桶……
所以,高層的判斷是:中國的經濟面臨的問題既不是生產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費能力不足,而是生產能力落後,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落後包括兩方面:一是因為生產水平的低下導致產品的質量、檔次不能滿足現在消費者的喜好;第二是產品結構出了問題,與需求的結構不相匹配(比如市場上的消費者需要100萬台手機,20萬台電腦,而我們的商家卻生產了20萬台手機100萬台電腦,需求和供給不匹配)。
對此,高層採取的舉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補」來概括: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
下面一一解釋。
1,去產能。
去產能是最能體現供給側改革思想的舉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後的產能,其中最關鍵是要讓那些落後的「僵屍企業」退出市場。
什麼叫僵屍企業呢?其實主要就是一些落後的國企。這些企業的創新能力弱,思維僵化,導致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長期虧損。如果基於正常的市場經濟規律,這樣的企業如果不求轉變,就會逐步走向破產重組,這部分落後產能就被淘汰了。
但是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這部分企業過去卻被政府和銀行強行靠輸血吊命。這種措施是非常負面的,一方面,這些落後的本應該淘汰的企業,卻依然占據了大量的資源(場地、設備、原材料、勞動力、資金等),卻無法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影響了經濟的效率;另一方面,還浪費了財政資金,更給銀行帶來了壞賬風險。
所以,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清理這批僵屍企業。能盤活的盤活起來,不能盤活的,就退出市場吧。
『貳』 供給側改革深化行業整合加速,利好哪些股票
目前國內水泥行業已進入成熟期,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行業陷入產能嚴重過剩、盈利低迷的泥淖,在此背景下,以金隅冀東重組、「兩材」合並、華新水泥收購拉法基水泥資產為代表,水泥龍頭企業已開始整合重組之路,這種行為對於產能過剩的水泥行業來說無疑是積極的信號。長期來看,水泥行業供給側改革仍將繼續推進,未來水泥行業潛在的整合仍將持續。
盤面上,水泥板塊走強,天山股份漲幅逾7%,同力水泥、青松建化漲幅逾4%,寧夏建材、上峰水泥漲幅逾3%。
更多股票資訊詳情請訪問老錢庄股市直播(www.lqz.cn)
『叄』 清理僵屍企業,去杠杠,供給側改革,會讓a股市場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生產與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兩端,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是生產的目的與歸宿。
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人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市場監管有效的股票市場,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單純擴大消費,可以說是從需求側進行著力調節與控制。主要表現為,增加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分配公平,擴大內需,反揮消費對生產的作用,拉動經濟增長。
『肆』 供給側改革,對未來中國及金融業有何影響
有效調節產能過剩問題,同時解決勞動力成本逐年升高問題,最重要的還是給經濟帶來創新生產力,帶動經濟轉型,走出新常態吧
『伍』 供給側改革強調在金融領域強化杠桿作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重要的任務,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新興產業的支持和培育。供給側改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任務是五項,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供給側的改革是根據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從現實出發做出的一個重大部署。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通過改革的辦法來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改善供給質量,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任務是五項,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去產能方面,准備先從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入手,因為鋼鐵和煤炭現在產能過剩的情況比較突出。至於僵屍企業的處置,各地就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它的范圍,採取具體措施,中央也會有一定的支持政策,來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僵屍企業。
去庫存方面,關鍵還是房地產庫存,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昨天發布的消息應該是個利好消息,對去庫存會起到促進作用,現今也正在鼓勵新市民購房,推動保障房的建設,特別是貨幣化安置的政策。貨幣化就是享受保障房的這些群體,政府不一定去蓋保障房,可以把現有存量的商品房收購集中起來,再安排給這些需要有保障性住房或者棚戶區改造的群體,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化解房地產的庫存。
去杠桿方面,主要是企業的杠桿,從金融系統一直到企業,都會非常穩妥地來處置。
降成本方面,現已在調查制定方案,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另外還有不合理的收費,還有其他一些過重的企業負擔,都要降下來。
補短板方面,主要是通過加大投資的力度來補短板,促進結構的調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重要的任務,主要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新興產業的支持和培育。
『陸』 從供給側改革看,金融科技面臨怎樣的歷史性機遇
提要:近日筆者受邀參加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互聯網+支付」分論壇,並做了「供給側改革與金融科技」的主題演講。北京商報做了全文記錄和刊載,摘錄如下:
薛洪言: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興主辦方邀請蘇寧金融研究院來參加這次論壇。今天我要分享的題目是供給側改革與金融科技,主要講一下在目前的供給側改革形勢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一些機遇以及互聯網支付的發展趨勢與背景。
首先,看一張圖。這張圖以銀行業為代表,描述了過去5年中銀行業面臨的問題,隨著實體經濟持續的低迷,不良率在持續的攀升,凈利潤的增速在持續的下降,這是我們講供給側改革之前的金融業大的宏觀背景。
基於這樣的背景,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對金融機構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供給側改革提出了五大任務,先看一下前三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這三大任務對金融業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資產壓縮上。去產能、去庫存,是去抵押物、去僵屍企業;去杠桿是去債務、去信貸,對金融機構來講是對資產的壓縮,壓縮會有什麼影響,表現為兩大影響,一是導致不良率的攀升,包括去產能,包括去僵屍企業的過程中,銀行的不良貸款會有一個快速的上升趨勢;第二是會持續面臨一個信貸需求的不足。在傳統的產業面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它也在進行一個求變,進行創新,它主要方向就是瞄準經濟的新業態。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經濟的新業態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經濟的新業態它大概的特徵,包括共享經濟、輕資產和大數據等,新的經濟業態會產生一個新的金融服務的需求,它的需求其實目前已經涌現出來了,我列了幾個,包括社交理財、股權融資、在線借貸P2P、投貸聯動等。
新經濟新金融需求下傳統金融面臨怎樣的挑戰。傳統金融機構信用風險防控主要依託還是抵質押擔保的模式,在新的業態下,新的經濟是一種輕資產的經濟,是一種大數據的經濟,這種經濟缺少合格的抵押品,所以傳統的金融機構在提供這些服務過程當中會面臨一些不足。這種情況下為金融科技的崛起創造一個機會。
金融科技是在滿足縫隙性的金融需求中崛起的,開始的時候,新的業態產生過程當中衍生出來的一些新的金融需求量很小,是縫隙性的,新金融業態的量也很小。隨著新的經濟業態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占據主導性的地位,新的金融業態在金融體系分化過程當中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體系會出現一個分化,加速金融體系分化的過程,這樣金融科技會面臨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
金融科技是一種新的模式、新的流程和服務,會對傳統金融的服務方式和模式產生重大影響、改變甚至顛覆。從目前國際國內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來看,更多的主要體現在四大塊。
支付清算是今天論壇討論的主題。支付清算是典型的技術驅動性行業,隨著一些基礎設施的成熟,包括電子貨幣、雲計算、區塊鏈和生物識別技術等等,互聯網支付的模式和技術也在持續向前發展。當前而言,支付清算還處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移動支付發展階段。
在線融資。國際上有名的獨角獸和大家對國內的互聯網金融的印象,主要都是體現在在線融資上面。大數據風控和機器學習的普及,為在線融資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前提。
智能投顧,包括社交理財、量化投資模型、專業的投資組合等等。智能投顧的邏輯,原來投資顧問的服務可能是一對一的,對投資人的門檻要求很高,比如有幾百萬資產等等,但是智能投顧出現後,相當於把高大上的投資組合,一些投資理財的技術竅門等進行模型化,從而把門檻大大降低,可以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享受到這種服務。目前,智能投顧在美國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也誕生了幾個有名的獨角獸,在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
最後,互聯網保險,也是金融科技的一個比較顯著的應用領域。
我畫了兩個箭頭,包括金融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共享金融,這代表著業界和學術界對金融發展大的共識性看法。互聯網金融往前看,它是金融+互聯網的過程,但是往後看更多的就是共享金融的過程。互聯網金融只是個過渡性的概念,隨著共享經濟和新經濟業態的發展,未來會向共享金融的方向發展。無論金融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共享金融,它都是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的表現。
互聯網支付。互聯網支付是基於互聯網價值交換的過程,是依託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進行的。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種桌面互聯網的時代,可能當時是一個PC端上網,那時候的支付更多是互聯網支付,就是PC端的支付。最近這些年它主流的形態,變成了移動端的移動互聯網,包括實時在線,原來是上網,現在是在線。包括移動化的智能設備越來越普及,數據可記錄,進入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相應互聯網支付進入移動支付的時代。
未來支付向哪一方面發展?隨著區塊鏈在國際上的成熟,國際國內成立了很多的區塊鏈的實驗室,在實驗條件下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支付清算的模擬。
隨著區塊鏈和分布式時代的到來,我們互聯網支付也會再往前發展,發展成分布式的支付或者其它方式。區塊鏈解決了價值交換的幾大問題,在價值交換的過程當中,第一解決價值的唯一性的問題,區塊鏈可以保證這個問題。還有可信任性,第三方的支付,包括移動支付這塊,可能通過第三方的機構解決信任問題。未來區塊鏈技術驅動的時候,區塊鏈本身可以保證它的虛擬空間可信任性,包括交換的可信任性。
最後,講一講目前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移動支付的發展現狀。在移動支付時代,信任問題的解決依靠的是第三方中介,也就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第三方支付主要靠數字證書、靜態密碼、電子簽名等等,還有一些生物特徵、指紋支付等等解決安全性問題。場景目前有三大塊,包括網路支付、預付卡的發行和受理、銀行卡的收單。目前的創新體現在NFC支付、聲波支付、掃碼支付、雲支付等方面。
目前行業的現狀,用三個「三足鼎立」可以大致的概括一下。業務結構是線下收單、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是三足鼎立的趨勢。還有移動支付結構也是三塊,個人轉帳還款應用、移動金融、移動消費是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線下收單結構是銀行、銀聯、第三方支付公司呈現三足鼎立的狀態。以上是關於第三方支付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最新前沿和目前的現狀。
謝謝大家!
『柒』 在供給側改革下,我國金融業如何發揮作用
過去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刺激加速了我國經濟出現「產能過剩」與「供需錯配」現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認為是治理這一現象的最佳良葯,然改革的實踐卻與理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背離,嚴重阻礙了改革的效率與質量.據此,文章在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與實踐相背離現象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提出依託「財稅體制改革」降成本,創造條件促企業轉型、激發居民需求;依託「政府管制放鬆」以發揮市場作用矯正資源錯配,創造條件推進國企改革;依託「市場化」去產能,創造條件促企業有序退出;依託「金融市場改革」去杠桿,創造條件提高資源配置效益,以及依靠制度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創造條件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五個方面提出了助力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捌』 供給側改革利好哪些股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宏觀層面最大的亮點,這也是宏觀調控依據的大轉變,從需求側管理轉向供給側管理,緊接而來的一系列舉措,將會對市場形成新的預期,像降低融資成本,大規模減稅,放鬆壟斷和行政管制等方面出現突破,都會直接釋放經濟活力。
其中,過剩產能行業(以房地產產業鏈為主)的並購重組或相關金融創新是最值得預期的。像萬科,近日已打破12個月的整理平台創出新高,此前不久,公司曾提出試點「先租後買,租金抵房款」(公司表示是營銷策略)。不過,近期媒體透露房貸利息或會可以抵稅。從股價運行趨勢看,萬科的走勢也很獨特,6-8月間並沒有跌穿長期均線,換言之,其大牛市趨勢一直維持。目前估值是1.5-2倍的PB,這是一個估值下限。若能夠穩定上台階,無疑會繼續引領地產產業鏈的估值定位,前提就是結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與地產藍籌股類似的是銀行保險股。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之一,也是金融創新,比如消除「金融抑制」,像互聯網金融,加上大數據、雲計算的大規模應用,互聯網金融的台風口再度形成。浦發銀行近期也已創歷史新高,目前市凈率PB大約0.8-1.3倍區間,估值比較是有提升空間的,提升動力來自於混合金融或互聯網金融。同樣,華夏銀行、中信銀行也分別與螞蟻金服、網路的合作,成長預期似乎正在形成。保險也是值得關注,像新華保險等,其互聯網+金融預期都值得期待。
供給側改革另一個重要主線就是更新供給結構,重點是新產業成長主題。這也是符合全球產業發展方向的投資選擇,包括電動汽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精準醫療等,基於全球產業發展趨勢,這些新產業領域必然會誕生一批新藍籌,也是支撐未來一輪大行情的根基。
紫光股份(000938):擬定增發行8.5億股,募集資金圍繞雲計算、大數據進行全產業鏈購並。按增發後股本計,近期市值800-1200億間震盪鞏固整理,未來預期營業收入可達400億,市銷率3倍,大數據等新業務的加強,其毛利率將逐步提升,基於這點,千億市值有望成為新一輪行情啟動的起點。
科大訊飛(002230):人工智慧的典型公司。毛利率50%,市銷率16倍左右,屬於相對低估區域。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語音入口價值開始持續提升,正實施訊飛超腦計劃,向智能教育、自動客服、人機交互等領域拓展。近期長期均線附近震盪,股價運行轉向右側交易。
『玖』 供給側改革將對貴行資產質量造成多大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適應當前我國的經濟新常態,緩解面臨的各種矛盾而提出的發展新思路。供給側改革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通過將發展方向鎖定新型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增長點刺激消費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我國銀行業機構在經濟新常態局勢下,出現了增長緩慢、利潤率下降、信用風險上升的狀況,突破當前發展障礙成為銀行業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從供給側改革方面做了探索研究。
新常態下銀行業機構面臨的挑戰
(一)盈利增速大幅下滑。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推進和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作為典型「順周期」行業的銀行業機構利潤增長邁入了「泥潭」,2015年三季度,16家上市銀行中僅有4家利潤增速保持兩位數,而國有大行凈利潤增速幾近觸「零」,其中有兩家大行出現單季度凈利潤同比負增長的情況。
(二)發展速度趨於平緩。存貸款規模可以用來衡量銀行業機構的發展速度,2010年以來,我國銀行業機構存貸款同比增速呈現平穩下降的變化趨勢,特別是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存貸款同比增速達近幾年的低點。
(三)銀行業市場競爭壓力增大。首先,銀行業市場來源於外部的壓力增大。近幾年,我國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民間借貸范圍不斷擴大,資本市場逐步完善,資金產生了分流效應;其次,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民營銀行的建立,銀行業機構之間的競爭也進入炙熱化狀態。
(四)信用風險暴露突出。根據銀監會披露的銀行業2015年前三個季度主要監管指標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為11863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4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9%,較上季度末上升0.09個百分點,這是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連續9個季度上升。
『拾』 供給側改革為券商帶來哪些挑戰與機遇
你好,
券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機遇
券商作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在促進實體經濟快速發展,「用好增量、盤活存量」中本應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券商在調配資金流向、滿足各行業資金需求方面尤其是對於長期投資方面還有差距。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應用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風險可控下基於實體經濟需求的金融創新還沒有得到證券行業的充分重視。
鑒於國內的金融創新剛剛起步,國內券商在經營理念、盈利模式、資源配置效率以及基礎制度建設、管理經驗與技術等方面與國外券商存在著較大差距。不過,近年來國內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步伐明顯提速。繼中英聯合聲明確認雙方支持上交所和倫交所就「滬倫通」問題開展可行性研究後,中德兩國也在資本市場的合作中取得成效,組建中歐國際交易所打造離岸人民幣資產交易和定價中心。這些對於改善我國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增強服務能力具有積極意義,可以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相輔相成,實體經濟下滑最終將拖累資本市場的發展,幫助國內實體經濟走出困境是資本市場當下的重要使命。要解決當前企業有效投資與有效需求不足、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撐是資本市場的一項重要任務。
目前證券公司的金融產品創新在面臨企業的各種資質和需求時,仍無法滿足大部分企業的需求。券商在開展創新業務的時候,往往總是從眾多企業中挑選出相對優質的企業去嘗試,大量中小企業受制於自身發展規模和水平被排除在外,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券商應充分利用其強大的投資研究能力和投資咨詢業務能力,投身於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之中。券商可以利用其資本中介的職能為企業並購重組、資產證券化提供顧問咨詢服務。
在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時,券商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設計為企業進行結構性融資,通過測算企業某項資產的未來現金流有針對性地為企業打造量身訂制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如此不僅可以有效降低整體融資成本,券商也可增強客戶黏性,並獲取可觀的財務顧問業務收入。
證監會重啟IPO並進一步完善新股發行制度,有助於激發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活力。券商在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上,可發揮其投資中介和融資中介的功能,通過私募股權和股票質押融資等方式,根據企業的風險大小程度進行風險量化,為企業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全生命周期整體金融方案,從多方面解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在具體途徑方面,可採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拓展市場,不斷研發和推出符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券商還應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本市場運作經驗和專業的人才隊伍,發揮多元化和綜合化的金融中介服務優勢,幫助中小企業量化風險和降低融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