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對中國股票的影響
1. 抗美援朝,對中國有什麼重要作用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1)朝鮮戰爭對中國股票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傷亡情況
中國為進行抗美援朝戰爭共消耗各種作戰物資560餘萬噸,戰費62.5億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的25億美元)。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953年8月14日公布,從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包括斃、傷、俘)109.3萬餘人。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公布的「聯合國軍」傷亡總數是147萬餘人。美國與韓國官方公布各自作戰減員數字總和為113萬餘人(不包括其他「聯合國軍」作戰減員)。
2. 朝鮮戰爭對當代中美關系的影響
1.朝鮮戰爭前美國保留了少量的外交人員在大陸,從中美雙方都不想直接的把互相溝通的大門關死,美國智囊團在解放戰爭後就提出啦中蘇意識形態和國家戰略上的不同,但朝鮮一打,中美之間唯一的一點溝通希望破滅啦。
2.朝鮮戰爭好的方面鞏固了中國絕對的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地位,壞的方面在國際認識到新中國軍事上的強大但也部分的解讀為好戰,尤其是東南亞這些國家出於歷史上對中國中原王朝的恐懼很自然的走向親美路線。
3.造成了美國公開的干涉台灣問題,在朝鮮開戰後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使國民黨在台灣站穩腳跟,直接造成了遺留到現在的中美最敏感的台灣問題。
4.客觀上使美國選擇了扶植日韓作為反共前線的戰略,實際上直到朝鮮戰爭後確立了延續到現在的東北亞局勢。
老金給我們搞的這攤事,好壞自辯吧。
3. 抗美援朝給中美兩國關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朝鮮戰爭對中美關系的影響:
朝鮮戰爭對中美兩國及兩國關系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首先,朝鮮戰爭使美國領導人的戰爭觀發生了深刻變化,接受了「有限戰爭」這一新概念。在此之前,美國軍方普遍認為,未來的戰爭只能是一場美蘇間的全面戰爭,朝鮮沖突的爆發不過是蘇聯發動全球戰爭的前奏。但是,朝鮮戰爭使人們確信,有限戰爭不是不可能的,全面戰爭也並非不可避免。李奇微對此曾經指出:「朝鮮戰爭使我們懂得,自此以後的一切戰爭必定是有限戰爭。今後是否應該打有限戰爭已不再成為問題,問題是如何避免打任何其他種類的戰爭。」 朝鮮戰爭導致的一個嚴重後果是美國對台灣的政策一步步後退,使台灣問題更加復雜化。 1950年6月,杜魯門政府一改先前的「袖手」政策,命令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同時宣揚台灣地位未定論。中國出兵朝鮮後,美國開始向台供 應一些重型武器。 1951年3月,美國軍事援助顧問團抵達台北。在「大使」一 職空缺了四年之後,卡爾·藍金(Rankin)又被任命為美國駐台「大使」,並於 1953年4月向蔣介石遞交了國書。此後,美台政治,經濟。軍事聯系更加密切,至1954年12月雙方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更使美國對中國內戰的介人法律化。制度化。
朝鮮戰爭使美國決策者認定,中國是比蘇聯更具冒險性的敵人,對美國安全最直接的威脅是在亞洲而不是歐洲。美國對華政策強硬化的主要表現是:經濟上實行嚴厲封鎖,其嚴厲程度超過了對蘇聯及東歐國家;政治上繼續孤立中國;軍事上構築亞太軍事體系,其中包括韓國, 菲律賓, 日本, 泰國, 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台灣在內,形成了對中國的新月形包圍態勢。
朝鮮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明顯的是大大強化了中國的反美態度。毛澤東說:「今天,世界戰爭的危險和對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美國的好戰分子。」一份全國性的宣傳提綱號召人們要「仇視美國,因為它是中國人民的死敵;鄙視美國,因為它是腐朽的帝國主義國家;蔑視美國,因為它是紙老虎,是可以被打敗的。」在出兵朝鮮的同時,中國領導人還在國內掀起了轟轟烈 烈的肅清親美, 崇美, 恐美思想的運動。
就中國而言,出兵朝鮮付出的代價是高昂的。按照中國方面的統計數字,志願軍傷亡人數為36.6萬餘人,開支戰費達100億元人民幣。更為重要的是,朝鮮戰爭的爆發使台灣的解放成為不可能。
不言而喻,朝鮮戰爭對中美關系的影響是極為深刻的,它使雙方相互疏遠,更加敵對,直接導致了兩國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對立和隔閡。在另一方面,由於朝鮮半島的沖突被證明是代價高昂的,使得雙方在朝戰後都採取了相對謹慎, 較為克制的態度,不論是在處理台灣海峽危機還是在處理越南戰爭升級時,避免再次發生直接軍事對抗成為兩國領導人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而1955年8月開始的中美大使級會談則為雙方提供了一個有限的溝通渠道,同時它也標志著中國政府 改變了在1949年底和1950年初的不與美國進行談判的政策。當時中國的態度是,只要美國繼續保持與國民黨的外交關系,進行任何談判都是可笑的, 毫無意義的。
朝鮮戰爭確立了50、60年代中美對抗的基調,從這一意義上講,它確是中美關系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4. 朝鮮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有什麼
國內經濟
朝鮮戰爭開始之前,中國曾計劃用3年—5年時間恢復生產,將軍費從1950年占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1951年的占預算支出的30%,以全部預算的70%投入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改善人民的生活。[21-22]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22]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 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22][23]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24]
軍事建設
1950年8月26日,周恩來在檢查東北邊防軍工作的國防會議上強調,各軍兵種都要有深刻的戰爭思想,並立即著手擬定三年建設計劃。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隨即確定了自身的發展規劃,開始大規模擴編或改裝部隊。海軍於10月下旬形成了三年發展規劃。[25]
1952年1月,根據朝鮮戰場的戰局發展情況,人民解放軍在進行大規模精簡整編的基礎上,著手擬定新的發展規劃。7月,中央和軍委批准了總參謀部擬定的1953~1957年五年軍事建設計劃綱要。到1958年,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空軍占總員額的12.2%,海軍佔5.8%,炮兵佔4.8%,裝甲兵佔2.3%。[25]
1951年10月,中蘇兩國簽訂協定,確定蘇聯向中國提供60個步兵師的裝備
抗美援朝有關照片(21張)
,同時提供各種兵器與彈葯首先是陸軍輕武器與彈葯的製造藍圖。從1950年開始,中國先後從蘇聯接收和進口各種火炮4000餘門,觀測指揮器材也初步配套,並新組建了防坦克殲擊炮兵師、火箭炮兵師。1950年11月到1955年4月,中國從蘇聯共購入30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到1954年初,人民空軍有28個航空兵師70個航空兵團,各型飛機3000餘架。到1955年底,人民解放軍用進口和仿製的蘇式武器,共換裝和裝備了106個步兵師,9個騎兵、守備、內衛師,17個地面炮兵師,17個高炮師,4個坦克、機械化師,33個航空兵師和9個艦艇支隊。[25-26][27-29]
部隊合同作戰能力大幅提高,戰略戰術更加豐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過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人民解放軍先後赴朝鮮參戰的部隊共有:步兵27個軍又1個師、空軍12個師、野戰炮兵10個師又18個團、高射炮兵5個師又13個團和50多個獨立營、坦克3個師9個團、工兵15個團、鐵道兵10個師,以及大量擔負後勤保障任務的後勤分部、兵站、醫院、汽車團、輜重運輸擔架團、警衛團等部隊和擔負後方剿匪、警衛、押運、裝卸與防空任務的公安部隊。到抗美援朝戰爭停戰時,先後參戰的志願軍部隊已經達290多萬人。[30]至1953年8月,經受過抗美援朝戰爭鍛煉的部隊佔全軍部隊的比例,步兵為70%以上,空軍為41%,炮兵為73%,裝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為60%以上,工兵為57%,鐵道兵為100%,公安部隊為11.7%。[25][31]
對台關系
根據華東軍區頒發的訓練大綱: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各軍兵種部隊分別訓練;1951年4月至5月,進行陸海空協同登陸進攻合練,然後三軍協同解放台灣。朝鮮在加緊進攻南方的戰役准備,莫斯科減緩和壓縮了對中國的軍事援助,轉而支持朝鮮。
美國迅速作出反應。6月27日杜魯門拋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借機進駐台灣海峽。此舉表明,美國的對華政策已經出現了根本轉變,也徹底中斷了解放台灣的戰役。
歡迎追問
5. 戰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老實說中國30年改革開放全靠現在這種和平發展的大環境。當戰爭一旦爆發勢必會影響到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戰爭爆發後市場經濟會向戰時經濟轉變,所以資源都會投入工業建設和軍事科技研製。其它經濟發展必然會停滯。
對於強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戰時敵國會對我國各方面進行打擊和封鎖,我國的損失很難快速得到彌補。我國沒有掌握金融控制權。這必然會遭到敵國的經濟壓制。。對於弱國,這種影響就會降低,舉個例子,美國二戰後打平了朝鮮戰爭,打敗了越南戰爭,打僵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美國人通過狂印美鈔和發國債,也不是過得好好的。
6. 戰爭對股市影響大不
一、戰爭不可避免地對股市、期市產生影響
戰爭是人類解決矛盾的一種方式,當其他可用的方式都不能有效解決矛盾時,人們會選擇用戰爭來解決。古往今來,人類發生過的戰爭不計其數。就戰爭的影響而言,涉及面是相當廣泛的,除了某種程度上推動歷史的發展之外,對交戰雙方、鄰國甚至更遠的國家的社會、民族、經濟、文化等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自從人類經濟社會有了股市和其實之後,戰爭也就不可避免地對它們產生影響,因為股市和期市本身就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核心差別?商品期貨受戰爭的影響一般會上漲,而不同國家的股票和股指期貨受到戰爭的影響表現則不盡相同
對交戰國而言,商品現貨是必漲的
戰爭推動現貨商品上漲的本質原因是由戰爭的兩大特性造成的,即戰爭的消耗性和破壞性。戰爭是物資的極大消耗,是人類對之前生產的商品最高級別的消耗運動,在戰爭中,交戰國的能源、金屬、軍工用品、醫葯等都會快速消耗;戰爭也是對社會經濟的破會,除了戰爭直接摧毀房屋、廠房、農田等,還會由於戰爭引起的人口數量減少,而使農民、工人和其他勞動力大大減少,同時戰爭引起的社會動盪還會使更多的大量工廠關閉、農田荒廢,造成社會商品(包括農產品)差能下降,形成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
附:美國的數次戰爭和美國批發物價指數的關系(以1967年物價指數為基數100)。
1812年,美西戰爭爆發,批發物價指數從38一直竄到58,在戰爭結束後,物價指數迅速下滑,在1845年甚至一度達到25的低點。
1862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物價指數從32迅速飆升到70,而在南北方實現統一後,批發物價指數又再度大幅下滑,在1896年再度探低25。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批發物價指數從35迅速竄到80,在1919年戰爭結束後,物價指數又像前兩次一樣迅速回落,在20世紀30年代初回落到35左右。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批發物價指數又從40迅速飆升到80,緊接著進行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把物價指數推向100。在越南戰爭失敗後,物價指數再度下滑,經濟陷入衰退。
商品期貨會先於現貨上漲
由於期貨具備價格發現功能,因此一般在戰爭前夕,相關商品期貨的價格,特別是能源、金屬的期貨價格會先於現貨上漲。
全球商品及商品期貨的反應
在現代社會,一般情況下,全球的商品是自由流通的,各國間商品價格的關聯度較高,重要商品的價格,特別是原材料的價格在各國是差別不大的,同時設置期貨的商品恰恰是可以標准化、流通性強的工業品和農產品。因此交戰國商品及商品期貨價格的上漲會帶動鄰國乃至整個世界相關商品及商品期貨價格的上漲。
不同情況下,各國股票及股指期貨受戰爭的影響各有不同
戰爭的規模大不大、國家有沒有參戰、是不是交戰國的鄰國、交戰國雙方實力的強弱對比等情況的不同,戰爭對交戰國雙方以及對鄰國、其它中立國股市及股指期貨的影響都是大不一樣的。
比如強國與弱國之間的小規模戰爭,可能強國的股市是漲的,而弱國的股市大跌甚至休市;兩個弱國之間的戰爭,由於勢均力敵,可能戰爭持續數年,股市一般會休市;兩個龐大交戰集團的所有交戰國的股市可能都是暴跌的。
三、交戰雙方強弱明顯小規模戰爭,對各國股市、期市的影響
由於交戰雙方的實力強弱太明顯,不用開戰也可以毫不費力的判斷出誰會獲勝,甚至都知道戰爭持續的時間不會太長,同時由於戰場一般在弱國,因此戰爭對強弱兩方股市和股指期貨的影響會截然不同,而對商品期貨的走勢則是方向一致的。
7. 朝鮮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朝鮮戰爭對中國的好處:
1、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經濟建設贏得了較長時期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
2、有力地推動了新中國政權的鞏固,為新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內環境。
3、極大地增強了我軍作戰能力和進行現代化戰爭的能力,使軍隊素質和武器裝備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從而推動了新中國軍隊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4、保護了新中國的國家安全。朝鮮戰爭的戰火燒到了東北邊界線,對中國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朝鮮戰爭勝利後直接保護了
5、國人志氣普遍高漲,激發了愛國熱情。普通人民徹底信服了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所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句宣言不是一句空話,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空前高漲。
(7)朝鮮戰爭對中國股票的影響擴展閱讀:
中國參加朝鮮戰爭原因:
1、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入侵朝鮮,並向朝中邊境推進、轟炸中國丹東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
2、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對中國的國內統一戰爭進行武力美國一意孤行,不僅「侵朝犯台」,觸及到了中國領導人的參戰底線。
8. 抗美援朝戰爭對中國和世界造成了什麼影響
1:奠定國基.一舉將十六個國家的聯軍擊敗,以無可爭議的勝利宣布了自己的強大,徹底奪回了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應有位置。朝鮮戰爭便是新中國不折不扣的「立國之戰」。
2因為戰爭的勝利,外交上國際威望空前提高,軍事上則一掃人人可欺的百年弱國形象。打出了一個世界軍事強國;連經濟上也因為人民奮發圖強,友邦大力支援而迅速恢復。美國從此承認新中國是一個巨人。
3長了國人志氣.普通人民徹底信服了毛 澤 東在天 安 門城樓上所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句宣言不是一句空話,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空前高漲。從此,曾是一盤散沙的中國民高度凝聚在一起,向著無數個新的目標發起沖擊,國內的反動勢力則偃旗息鼓……
4這場戰爭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 同時,中國軍隊正在從體制上由國內戰爭比較原始的軍隊組織系統向現代化軍隊結構過渡,並破天荒地開始組織步、炮、坦、工諸兵種協同戰。而且,僅僅兩年時間,中國空軍也白手起家,發展到擁有二十三個航空兵師、近三千架飛機,其空戰的實力僅次於美蘇。 對世界的影響打擊了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囂張的氣焰,維護了東亞地區的和平
9. 在古代,朝鮮的板塊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為何中國沒有拿下
1.朝鮮半島不是一個單獨的地緣板塊。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是兩個地緣板塊,需要分別看待。
2.先說南部。中國政權控制半島南部基本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a)從陸路跨過半島北部控制半島南部的話,補給線太長——半島北部地形復雜,多山,沒有南北走向可供航運的河流,即使補給線從東北出發也很難維持。
以半島南部為重心的政權一心想奪取東北的下場,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後高麗。後高麗一心想趁著元明之交中國動盪把遼東半島拿下來,強行出兵,結果呢?部隊走到鴨綠江,不想再走了,造反了…… 遠征軍一個回馬槍殺回開城,後高麗就此收攤——李氏朝鮮就是這么來的。後高麗首都還是開城不是漢城,開城還在漢城北邊呢。
這和最開始以南京為中心的我大明伐蒙古結果控制不了北京,靖難之役北京把南京一波帶走是一個道理。
真想經略東北,就先從漢城遷都到平壤。否則就是純搞笑啊。
為什麼李氏朝鮮對東北一點野心都沒有,這么乖?因為人家對自己祖宗是怎麼上位的一清二楚啊,太明白漢城的統治極限在哪了。
漢城的統治極限就在鴨綠江,這是被歷史證實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