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投資 » 股票投資中的行為金融意義

股票投資中的行為金融意義

發布時間: 2024-04-17 15:03:00

㈠ 一文讀懂什麼是行為金融學,如何利用行為金融學進行投資實踐

每次買了某隻股票之後,它就開始跌,賣了卻又開始漲?

天天都在關注股票漲跌,但買來賣去最終賺了個寂寞?

本想沖進熊市抄底,結果虧得更慘?

明明把錢放在了幾個籃子里,結果還是沒有躲過風險?

學了一大堆投資知識,最後好像並沒有什麼用……

你的投資中是否也存在這些問題?你是否想解決這些問題?是時候了解一門新興學科——行為金融學了。因為想要在投資中獲利,不僅需要掌握金融學知識,更需要了解人性,知道人的行為會對投資產生怎樣的影響。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是了解行為金融學的入門書,書中用大量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什麼是行為金融學,人的心理是如何對投資行為產生影響的,以及如何利用行為金融學指導投資實戰等。作者陸蓉曾在美國著名高校系統學習過行為金融學,而且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她目前是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講席教授,她的行為金融學課在投資圈備受關注。閱讀本書,不但可以全面了解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對投資實踐也會有幫助和啟發。

芝加哥大學流傳著一個笑話。有人驚呼:「地上有100美元!」傳統金融學家說:「這不可能,有的話早被撿走了。」行為金融學家則說:「怎麼不可能?」他跑去一看,地上果然有100美元,於是開開心心地把它撿走了。

這就是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學的區別。傳統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應該是」什麼樣,從均衡的角度來看,地上不應該有100美元,這是長期的趨勢和規律,而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實際是」什麼樣。在看待任何領域的事物時,「應該是」的視角幫我們把握長遠基準,「實際是」的視角幫我們理解當下發生的事情。

金融學研究的是金融社會運行規律,心理學專門研究人的行為規律。行為金融學是心理學和金融學相交叉的學科,它分析人的心理、情緒及行為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趨勢的影響。

行為金融學試圖從人類的心理、行為角度解釋投資者投資什麼,為什麼投資,如何投資的問題。因此,行為金融學擅長投資實戰,更貼近金融市場的真實情況和人的實際行為。越來越多的頂尖基金公司開始採用行為金融交易策略,華爾街的投資者會一直緊盯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北京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等高校,只要一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基本上都是一座難求。甚至連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對它青睞有加,2002年、2013年、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給了行為金融學家,足見行為金融學在實務界和學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要深入系統的了解行為金融學,首先需要了解行為金融學的三大理論基礎:有限理性假說、有限套利以及前景理論。

1 . 有限理性假說

 

傳統金融學假設人都是「理性人」,其基本特徵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和決策都是用最小的成本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然而,觀察真實世界中人的決策方式和行為,我們會發現「理性人」的假設存在很多缺陷。基於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說,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人。因為人的知識、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其價值取向和多元目標並非始終如一,經常是相互抵觸的。現實中,人們在做決策時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決策的選擇不在於效用的絕對值,而在於是否滿意,所有決策都是比較而言的。

說個現實中很常見的場景,老闆給你發了1萬元獎金,你滿不滿意,不在於1萬元對你來說是多是少,而是取決於你的其他同事拿了多少獎金。

2 . 有限套利

 

傳統金融學認為,套利可以消除一切價格偏差,哪怕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是理性的,都能夠完成套利,繼而能夠糾正價格偏差。在傳統金融學的理論框架下,只要有套利行為的存在,長期來看,價格就會收斂到合理水平,而不會出現價格偏差的問題。

事實上,實現成功套利,需要具備三個條件:零成本、無風險、正收益。如果有一件事,不要錢、又沒風險、還能賺到錢,人們願意用多少錢去做這件事?理性人應該動用全世界的財富來做這件事,直到這個套利機會消除。

但是,在真實的市場中,套利是有成本的,無論在哪個市場上買賣,都需要交保證金;同時,套利是有風險的,因為價差不一定會很快收斂,在套利過程中,價差還可能會越來越大;此外,套利的收益並不能保證,因為套利者不一定能堅持到勝利的時刻。因此,真實市場中的套利是有限制的,這也就是行為金融學所說的有限套利。

3 . 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認為由於每個人基於的參考點不同,所以面對風險時會有不同的態度。前景理論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發現人的決策選擇取決於預期與設想之間的差距,而非結果本身。人在做決策時會在心裡預設一個參考點,然後衡量每個結果是高於還是低於這個參考點。對於高於參考點的收益型結果,人們往往表現出風險厭惡,偏好確定的小收益;而對於低於參考點的損失型結果,人們又表現出風險偏好,寄希望於好運氣來避免損失。

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投資股票時,總是會賣出正在獲利的股票,而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因為,在面臨獲得時,人們往往小心翼翼,不願意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們卻會變成冒險家。

另一方面,人對於概率的反應也是非理性的,人們通常會對小概率反應過度,對大概率則估計不足。例如:中彩票概率雖小,總有人買彩票做發財夢;出車禍概率雖小,多數人還是願意買保險。

所謂認知偏差指人無法正確認識想了解的事物。正是由於這些局限性的存在,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完全理性的。下面介紹行為金融學研究中發現的,投資者常見的認知偏差和決策偏差。

1. 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說的是,人們在分析了解一個陌生事物時,會習慣性的根據過去傳統或類似的情況,對事物加以分類,並傾向於根據事物的代表性特徵做出決策判斷。在金融市場中,代表性偏差非常常見。比如說,很多投資者看到一家公司連續3年利潤翻番,然後立即對它的股票做出判斷——買!這就是代表性偏差在起作用。「連續3年利潤翻番」是一家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徵,但並不意味著這家公司就是一家好公司,因為,其中還有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了。如:好業績可能是有意調整出來的;這家公司的贏利機會消失,業績不能持續等等。

2.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它是指人們在做決策時,傾向於為首次到達的信息賦予最大的權重。與之相反,近因效應指的是,最後到達的信息被賦予了最大的權重。

我們來看看下面兩句話:

「我給你推薦一隻股票,A股票收益不錯,但,有風險!」

「我再給你推薦一隻股票,B股票有風險,但,收益不錯。」

你覺得哪只股票更好?多數人感覺B好一點。但其實這兩句話是一個意思,只是信息的表達順序不同。

通過這個例子你應該感受到了近因效應對人們決策行為的影響。至於現實中人們會受到哪種效應的影響,主要看信息到達的速度和強度。

3. 過度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正常人一般都會過度自信。人的過度自信與信息積累有關。當一個人沒有任何信息和知識的時候,他是沒有自信的,隨著信息收集得越來越多,他的能力相應提升,自信就會同步增強。但是,信息積累沒有上限,能力的提升卻有上限。最終,人的自信程度會超過自身的實際水平,這就是人會過度自信的原因。

過度自信在投資中造成的行為主要有:頻繁交易和冒風險。過度自信的投資者經常在不該買入的時候不斷地買入;不該賣出的時候又不斷地賣出。很多投資者做了不少交易,但發現沒賺什麼錢,做得越多,虧得越多,這些都是過度自信導致的。

4. 參考點依賴

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喜歡找一個參考點,並將需要決策的事與這個參考點進行比較,然後根據獲得的信息逐步修正自己的決策。參考點像「錨」一樣,影響我們的決策。

舉例來說:A打算買一床被子,商場正常售價是:超大碼豪華雙人被每床1000元,精品雙人被每床600元,普通雙人被每床400元。活動期間,所有尺碼都只賣300元。

受參考點影響,A最終買了超大碼豪華雙人被,因為它最劃算,但實際上超大碼的被子和他床的尺寸並不匹配。回憶一下,你是不是做過很多和A一樣的決策。很多人買東西不是看絕對價格或者自己是否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5. 心理賬戶

在我們的頭腦里,會分別為不同用途的資金建立不同的賬戶,並通過心理預算來使每個心理賬戶的成本與收益相匹配。也就是說,決策者有多個心理賬戶,每個賬戶都在單獨記賬。

思考在下面兩種情況下,你會如何做決策?

第一種情況,你花1500元買了一張音樂會門票,在去的路上,發現票丟了。你會再買一張票嗎?

第二種情況,你打算去現場買音樂會的門票,票價1500元,但在去的路上,你丟了1500元錢。你會繼續買票聽音樂會嗎?

從傳統金融學的角度看,這兩種情況其實是一樣的,人的真實賬戶里少了1500元。但研究表明,多數人丟了票以後會選擇回家,而在丟了錢以後會選擇買票。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第一種情況,多數人會選擇不再買票;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買票。這就是心理賬戶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心理賬戶會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眼光,不能從全局視角看問題,因厭惡損失而使投資過分保守。最終導致總的投資組合對投資者來說並不是最優的,且投資者的風險分散來自於投資目標的分散,而不是馬科維茨資產組合理論所要求的資產分散。

異象是指金融市場中資產的實際收益偏離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有效市場假說的現象。也就是說,金融市場出現了違背傳統金融學風險-收益對應論的異常現象。下面介紹幾個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的金融市場中存在的異象。

1. 規模溢價:小盤股異象

小公司的股票收益更高是行為金融學研究中發現的第一個金融市場異象。實證研究發現,規模不同的公司,其股票收益是不同的,而這其中小公司的收益更高,這就是規模溢價,之所產生這種異象是因為投資者錯誤地估計了小盤股的價值,進而不喜歡投資這類股票。在美國,由於小盤股的流動性不夠,所以只有一些封閉式基金願意持有小盤股,大型機構不太願意持有小盤股,這就造成了小盤股異象。

傳統金融學認為,買股票最好是隨機配置,也就是市場上所有股票都買一點,這樣風險最分散、收益最優。而小盤股異象告訴我們,只買小公司的股票,比在大、小公司股票之間隨機購買收益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不太一樣。中國投資市場以散戶為主,因此,中國投資者對大小盤股的偏好與美國投資者不同。所以規模溢價的策略在中國有可能效果不好。

2. 股權溢價之謎

股權溢價之謎最早起源於芝加哥大學教授羅傑·伊博森的研究。根據其對1925年到2016年,投資1美元在不同資產上的收益情況的研究發現,股權類資產的收益率遠高於其他資產,這種現象無法用傳統金融學理論進行解釋,因此被稱為股權溢價之謎。

由此可見,股票資產是一種特別適合配置的資產。理論上,無論風險厭惡程度如何,家庭或個人投資者都應該配置一些股權資產,因為這樣做才符合投資的邏輯。但實際上,美國只有不到50%的家庭擁有股票,而其他國家家庭股票擁有率更低。這是因為投資股票的一次性成本高,這些成本包括財富成本、時間成本、學習成本等。

3. 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

過度反應是指,投資者對資產價格變化賦予過多的權重,對近期趨勢的外推導致與長期平均值的不一致。與之相反的,反應不足是指,資產價格對影響公司價值的基本面消息沒有做出充分地、及時地反應。

過度反應會導致資產價格在壞消息下下跌過度,而在好消息下上升過度。而反應不足時,市場對利好和利空消息出現時的股價沒有及時反應。

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主要是投資者過度自信和自我歸因偏差導致的。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對私人信息反應過度,而對公開信息反應不足。自我歸因的投資者把投資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高能力,而將投資的失敗時歸因於外在因素影響。

行為金融學理論下投資策略盈利的核心在於:利用人們的錯誤。其基本的交易策略就是尋找上面所說的金融市場的異象,做出與犯錯的投資者方向相反的投資操作。下面介紹幾個行為金融理論下的投資實踐指導及策略。

1. 基於米勒假說的投資指導建議

米勒假說認為,當市場最終達到平衡的時候,股票價格一定是被高估的,它反映的是樂觀者的情緒,由樂觀者獲得所有股票,而不是像理性理論預期的那樣,股票會准確反映投資者的平均預期。

因此,米勒假說對投資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於,它讓我們認識到估價有泡沫是常態,我們不能僅憑基本面分析市場,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對於投資實踐至關重要。此外,越是交易放量,即股票交易量變大,越要警惕泡沫的存在。同時,投資者還需要注意那些特別難賣空或缺乏流動性的市場和證券。

資產泡沫對整個金融市場非常不利,投資者要充分意識到長期持有的風險,不可盲目照搬價值投資理念。那麼投資者如何判斷市場泡沫,什麼時候買進、什麼時候賣出呢?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記住:利好出盡是利空,利空出盡是利好。

2. 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於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3. 針對羊群行為的相反策略

所謂羊群行為就是投資者的從眾行為,看別人買什麼就跟著買什麼,由於羊群行為的存在,證券價格的過度反應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現「漲過頭」或者「跌過頭」。投資者可以利用可預期的股市價格反轉,採取相反投資策略來進行套利交易。考察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走勢,我們會發現在重要的頂部或底部區域,在消息面上總是伴隨著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投資基金可以制定相應的行為投資策略——相反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

4. 如何尋找到有效的交易策略

了解目前已有的交易策略固然重要,想要從投資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尋找有效的交易策略。

對投資界而言,這些金融市場的異象是形成行為交易策略的基礎,這些交易策略具有隱秘性,使用行為金融交易策略的機構不會公開自己的盈利因子。那我們應該去哪裡尋找穩健的異象呢?作者提供了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閱讀優秀學術期刊發現收益異象;另一種是參加每年的金融學術年會,這些最新的學術研究會議中都有關於行為金融交易策略的專題。

另外作者還在書中介紹了97個異象因子,這些因子都是經過了行為金融學學術界的研究檢驗,可以為你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

行為金融的投資策略都是基於發現的異象來進行相應的交易操作,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種異象能夠持續發揮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它的效用會衰減。同時,投資者們也需要意識到,沒有任何一種交易策略會持續有效,它們都只是在一段時間內有效。所以,投資者需要不斷的尋找獲利的新方法。

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金融市場實際是怎麼運行的、為什麼存在有利可圖的交易策略、怎麼避免投資錯誤、如何能夠獲取收益等。可以說,作一名合格的投資者,應該懂行為金融學。行為金融學不僅提供了另外一套完整的金融學思維方式,還在用更有效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金融市場的判斷與決策。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這本書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主要包括行為金融學的原理和應用兩大部分。書中講到的行為金融學理論不僅適用於金融市場投資,甚至對於你為人處世、看待社會和生活的方式都有幫助。無論你是誰,對金融市場的了解程度如何,希望你在讀過這本書後,能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市場,更了解生活。

㈡ 行為金融學的應用

我國的證券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市場,在許多方面尚未成熟。目前的一個突出問題是過度投機性,而其產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眾多中小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可分為機構投資者與普通投資者,前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具有優勢;而後者由於勢單力薄,經常揣摩、打聽前者的消息或行動,作為自己決策的參考依據。
在我國,中小投資者占投資者的絕大部分,他們的決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市場的發展狀況,而他們又以弱勢人群的姿態出現,其決策行為的非理性嚴重導致了市場的不穩定。因此,僅藉助現代金融學的方法無法正確分析我國證券市場,我們應充分重視行為金融學這一新興理論方法,利用它來發展、完善現代金融學,並將其應用到我國的證券市場。 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合理引導投資者的行為。對於廣大中小投資者,要通過教育來使其趨於理性化,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對於機構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例如,行為金融學對我國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開放式基金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基金份額的贖回,基金經理要根據其對贖回量的估計確定資產的流動性,而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計投資者的行為決策方式。投資者往往在受到壓力時高估風險,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可能大量贖回,而從眾心理又可能深化這種趨勢,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壓力。另外,由於投資者的後悔與謹慎心理,他們常常利用代理人制度轉移其對經濟結果的責任及受到的壓力,通過深入分析這一點,基金經理就能確定合理的管理費率,提高基金的運作水平。
資本市場與機構投資者的發展使得投資基金逐漸成為資本市場中的主要投資機構,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以及對沖基金等眾多投資基金為主體的投資機構已經成為市場中最重要的投資主體。投資基金地位的上升也使得投資基金逐漸成為居民投資者的重要投資對象,因此如何在眾多投資基金中確定投資對象就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課題。投資基金經理是投資基金的管理層,是基金投資策略的確定者和實施者。投資基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基金經理的選擇。基金經理層的專業學識與心理素質也成為選擇基金時的重要考慮因素。對於基金經理的選擇以前主要是以傳統的有效市場理論和信息理論為指導,但是隨著金融理論的發展,行為金融學理論在這個領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根據行為金融學理論,結合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我國投資者在確定投資對象與選擇基金經理時,除了傳統金融理論中的考慮因素,還必須從行為金融理論出發進行考慮。
首先,優秀的基金經理應該具有雄厚的專業學術基礎和豐富的金融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受過正規教育,知識背景豐富的經理對市場信息的收集分析能力和對市場的形勢判斷能力相對較強,這一點在發達國家中表現得較明顯。1994年7月第四期的BusinessWeek曾經公布過一個調查結果:將美國的大部分基金按照該基金中同樣位置的經理是否是常青藤盟校畢業生劃分,結果發現由常青藤盟校畢業擔任經理的基金比其他基金的回報率高出40個基本點。芝加哥大學學者JudithChevaliert和MIT學者GlennEllison抽取了1988年到1994年期間美國的492個基金經理(限於增長和收入型基金)的樣本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擁有MBA學位或者在作為學生期間SAT成績優秀的基金經理,其管理的基金業績顯著優於沒有MBA學位和SAT成績平常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業績。基金經理畢業學校、學習成績、從業年限等因素的差別所導致基金業績的差別實際反映了經理金融專業知識、從業經驗、利用社交關系網路能力、收集處理市場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差別,因而也是投資者選擇基金經理時應該考慮的因素(,1999)。
其次,優秀的基金經理不僅應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與信息分析處理能力,還應當了解市場中的投資者和自己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和行為偏差;優秀的基金經理應當能夠避免由於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重大失誤並且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並採取相應的投資策略。例如,根據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市場中的投資主體可能會對市場中的信息反應遲緩,在利好消息造成某種證券價格上漲後,這種上漲的趨勢就有可能持續一定的時間。因此,買入價格開始上漲的證券,賣出價格開始下跌的證券的動量投資策略(MomentumStrategies)就成為投資基金可以選擇的投資策略。此時,基金經理對於投資者的心理、對於市場延遲反應影響的性質和程度,以及證券價格變動的趨勢和持續時間必須有深刻地了解和准確把握,才能在合適時機買入和賣出證券。此時對於投資大眾心理的研究和把握就成為優秀的投資基金經理必備的一項重要能力。
再次,從大眾投資者的角度來分析,在選擇投資基金確定自身投資組合時必須考慮到基金經理對預期風險收益的影響和偏差。例如,如前文所述基金經理可能由於過於自信而過高估計自身的能力,此時基金經理就有可能為了獲取較高的投資回報從事風險較大的投資(DeLongJ.Bradford,AndreiShleifer,LawrenceH.SummersandRobertJ.Waldmann,1991)。同樣在一段時期內投資業績優秀的基金經理有可能為了保持自己的聲譽而採取較以前更穩定的投資策略以降低基金投資組合的風險程度,從而鎖定基金的投資收益。在以上兩種情況下,居民投資者投資組合的預期風險狀況均有可能由於基金經理的行為被放大或縮小。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必須對於經理人的心理變化和行為傾向進行關注,避免選定的投資組合的風險收益發生意外的變化。
最後,投資者還必須注意基金經理出於提高自身利益的心理動機可能會故意扭曲自身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形象。例如基金經理會在投資基金信息披露日(如年報、中報公布日)附近調整投資頭寸,以提升基金和經理自身在市場中的公眾形象,研究表明許多投資機構在第四季度或年末具有買入風險較小,前一段時間內價格上升、收益為正的證券,賣出風險較大、前一段時間價格下跌、收益為負的證券的傾向(JosefLakonishoketal,1991)。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經理時需要考慮有關基金信息和數據的有效性和真實性。 (一)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市場參與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為偏差導致了市場價格的偏離,而若能合理利用這一偏差將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這就形成了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傳統投資策略還存在投資者搜集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變動,而人類的心理決策特徵是長期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某些行為是穩定的和跨文化的,行為金融投資理念的交易策略相應也就更具有相當的持久性。從國外看,基本市場異象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主要有價值投資策略與反向投資策略:動量交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等等。近年來,美國的共同基金中已經出現了基本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證券投資基金,如行為金融學大師RichardThaler發起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其中有一些還取得了復合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
(二)演化證券學投資策略
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是運用生物進化原理系統闡釋股市運行機理的新興交叉學科,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新領域。與現代金融學的「理性人」、「有效市場」相關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揭示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前沿科學。其開山之作《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顛覆了股市運行機理的傳統理論,可稱為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當前,演化證券學和行為金融學一道已成為金融學的熱門邊緣交叉學科,對傳統金融理論的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全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演化證券學摒棄證券市場行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數學和物理學範式,突破機械論的線性思維定式和各種理想化假設,研究指出股市波動既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也不是隨機漫步理論認為的「布朗運動」,而是一種特殊的、非線性、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其典型特徵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既有一定規律可循,又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
比較常用的演化證券學模型,主要有如下幾種: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
(三)對我國機構投資者的啟示
行為金融學對我國開放式基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開放式基金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基金份額的贖回,基金經理要根據其對贖回量的估計確定資產的流動性,而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計投資者的行為決策方式。投資者往往在受到壓力時高估風險,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可能大量贖回,而從眾心理又可能深化這種趨勢,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壓力。另外,由於投資者的後悔與謹慎心理,他們常常利用代理人制度轉移其對經濟結果的責任及受到的壓力,通過深入分析這一點,基金經理就能確定合理的管理費率,提高基金的運作水平。
機構投資者本應成為我國證券市場中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的領導者,但我國的各類基金卻一直是投資風格模糊。其可以考慮利用市場現象的行為金融學解釋,並依據我國證券市場的特性,採取相應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1、反向投資策略與價值投資策略
該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好的股票。如選擇低市盈率的股票。選擇股票市值與賬面價值比值低的股票、選擇歷史收益率低的股票等。行為經濟學認為,反向投資策略是對股市度反應的一種糾正,是一種簡單外推的方法。
中國的股票市場素有「政策市」之稱,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普通個人投資者由於消息的不完全,往往對政策信息表現出過度反應,尤其是我國的個人投資者對政策面消息的反應尤為強烈。而機構投資者的信息庫和專家隊伍則可以對政策的把握有一定的預見性,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可以採取反向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我國證券市場還存在大量的「跟風」,「跟庄」的羊群行為。使整個市場的預測出現系統性偏差。導致股票價格的偏離,並隨著投資者對價格趨勢的積極跟進而進一步放大了價格與股票基礎價值的偏離。這些對股票價值的高估或低估最終都會隨著金融市場的價值回歸而出現異乎尋常的股價下挫或上揚,也就帶來了相應的價值投資機會。
ST股的股價往往在特別處理或特別轉讓的消息公布後現出不跌反漲的現象。從現為金融學的角度看。由於我國證券市場上殼資源的稀缺性,這類公告效應帶來的不僅是公司陷入嚴重困境的角度看,更是該公司可能會成為潛在並購目標,緊接著就有資產重組等大動作,給投資者帶來其未來收益流價值的預期。這類股票也可以成為機構投資者資產組合中的構成之一。
2、動量交易策略
該策略的核心內容是尋求在一定期間中股價變動的連續性。如股價變動連續趨漲,則採取連續賣出的策略;如股價變動連續趨低,則採取連續買入的策略。
我國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傾向比國外同類研究的發現更加嚴重。根據趙學軍、王永宏(1998-2000)的實證研究發現我國股市中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兩倍,而Odean(1998)的研究中,國外證券市場中投資者賣出贏者的概率是其賣出輸者概率的1.5倍。處置效應會帶來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差幅,而這一差價最終的收斂意味著那些有大量資產收益未實現的股票一般要比那些有大量資產虧損未實現的股票有更高的預期回報。利用這一異象可以採用動量交易策略,也就是基於過去股票價格的走勢,通過差幅獲利。
另外,由於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帶來的錨定效應等也會導致其對新的信息反應不足,使得股票的上揚或下挫趨勢會維持一段時間,因此對此也可以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從業績變動與事後股價的這種關系中捕捉到獲利的機會。
3、技術分析策略
我國投資者典型的羊群行為帶來的信息驟集效應也增強了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將圖形分析視為一種進行短期決策的信息,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採用這一主法,驟集在這一「信息」上由此分析得出相似的結論,並據此進行交易時,投資者就會從中獲利,進而又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採用圖形分析的手段,最終使技術分析所預測的預測值與未來的資產價格確實呈現出現正相關關系。
4、演化分析策略
演化分析是以演化證券學理論為基礎,將股市波動的生命運動特性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股市的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和節律性等方面入手,對股價波動方向與空間進行動態跟蹤研究,為股票交易決策提供機會和風險評估的方法總和。在基本分析、技術分析、演化分析這三大證券分析方法中,基本分析主要應用於投資標的物的選擇上,技術分析和演化分析則主要應用於具體投資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判斷上,作為提高投資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補充。

㈢ 股票的意義與作用是什麼

股票的作用和意義可以分為下面四點
1.股票是籌集資金的有效手段。股票的最原始作用就是籌集資金。通過發行股票, 股份公司可廣泛地吸引社會暫時閑置的資金,在短時間內把社會上分散的資金集中成為 巨大的生產資本,組成一個「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而通過二級市場的流通, 又能將短期資金通過股票轉讓的形式銜接為長期資金。正是基於這個特點,現今世界上 許多國家特別是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都是通過發行股票的形式來組織股份有限公司,以 經營工業、農業、運輸業、金融保險業中的一些大企業。我國一些股份公司發行股票的 主要目的也是籌集企業進一步發展所需的資金。
2.通過發行股票來分散投資風險。發行股票的第二個作用就是分散投資風險。無論 是那一類企業,總會有經營風險存在,特別是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由於產品的市場前景 不明朗,技術工藝尚待成熟和穩定,在經營過程中,其風險就更大。對這一些前景難以 預測的企業,當發起人難以或不願承擔所面臨的風險時,他們總會想方設法地將風險轉 嫁或分攤與他人,而通過發行股票來組成股份公司就是分散投資風險的一個好方法。即 使投資失敗,各個股東所承受的損失也就非常有限。
3.通過發行股票來實現創業資本的增值。在股票發行市場上,股票的發行價總是和 企業的經營業績相聯系的。當一家業績優良的企業發行股票時,其發行價都要高出其每 股凈資產的許多,若遇到二級市場的火爆行情,其溢價往往能達到每股凈資產的2~3倍 或者更多,而股票的溢價發行又使股份公司發起人的創業資本得到增值。如我國上市公 司中國家股都是由等量的凈資產折價入股的,其一元面值的股票對應的就是其原來一元 的凈資產。而通過高溢價發行股票後,股份公司每股凈資產含量就能提高30%甚至更多。
4.通過股票的發行上市起到廣告宣傳作用。由於有眾多的社會公眾參與股票投資, 股市就成為輿論宣傳的一個熱點,各種媒介每天都在反復傳播股市信息,無形之中就提 高了上市公司的知名度,起到了宣傳廣告作用。 而對於股票的購買者來說,股票的基本作用有如下三點:
①由於股票具有收益性,股票投資就成為大眾投資的一種工具。人們總是希望錢能 生錢,而除了銀行存款、購買債券及親自創辦經濟實體以外,通過購買股票也可取得收 益,實現資本的增值。
②通過購買股票來實現生產要素的組合。通過購買股票,投資者可非常方便地實現 參股投資或控股及購買、兼並股份公司的目的,從而實現生產要素的組合,以提高企業 的經營效益。如美國和日本的大型企業,通過購買我國江西的江鈴汽車股票、北京的北 旅汽車股票來參與這兩家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將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引進這兩 家企業,從而實現生產要素的組合,達到提高經營效益的目的。
③通過購買股票進行賭博或投機。由於受眾多因素的影響,股票價格具有較強的波 動性,因而人們可通過股票來進行投機活動,從買進賣出中賺取股票的價差,這也是股 票市場吸引眾多投資者的原因之一。而又由於股票價格特別是其短期趨勢較難預測,股 民投資股市時並不作基本的分析研究,就是進行詳細的分析也不一定能把握勝機,所以 許多股民往往都抱著一睹而決勝負的心理進行股票投資,故股票有時也成為某些股民變 相賭博的一種工具。

㈣ 行為金融學的帶來的啟發與幫助

最近在跟的幾個課程都是和行為金融學相關,把學到的東西總結分享給大家。

一、與傳統金融學的區別

行為金融學是,把人類行為融入到金融市場和經濟運行體系裡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

是結合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狹義金融學的一個交叉學科;

羅伯特.席勒教授說:我認為,所有好的金融學都是行為金融學。

二、與心理學的區別

行為金融學花了很多時間討論認知非理性、決策非理性、框架效應以及各種各樣的偏差。其實這些東西,心理學在過去50年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對人類的思考過程已經進行了很多的探討。

但是,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關注的影響可能不一樣。

心理學家更關註:人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性,為什麼會展現出某種行為偏差;

經濟學家或是金融學家更關註:如果人有這樣的行為,會對我們的金融體系、經濟運行、資本市場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三、行為金融學研究什麼

從陸蓉的課程來看,主要有幾個關鍵詞:

1、認知非理性

你沒辦法理解你的認知對象,在認識事務的過程中會犯很多的錯誤。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處理事務過程中會經過四個階段: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輸出和信息反饋。遺憾的是,在這四個階段中我們都可能會犯錯。

為什麼會犯錯,我客觀地處理收集不行嗎?

原因在於人類在認知過程中,總會存在偏差:

(1)信息收集階段

易記性偏差信息發生順序影響決策;

(2)信息加工階段

代表性偏差——當事物的代表性特徵表現出來以後,人容易沖動地做判斷,而忽略了其它更多決定性信息;

(3)信息輸出階段

過度自信——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容易過度自信,為什麼大部份人覺得自己的駕駛水平處於中上?為什麼如此多的人覺得自己的顏值處於中上?

回想起上半年買到吉利、騰訊、英偉達、科大訊飛時的沾沾自喜,當時差點以為自己就是巴菲特,自信心達到了空前高度。然而看看下半年發生了什麼?在整個投資生涯中,投資成功的經驗會增加過度自信的程度。牛市往往會導致更多的自信;而經歷熊市的投資者比那些沒有經歷的更加悲觀。

只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牛熊市,才能算是一隻腳邁進了投資大門,才能平衡自己的投資心態和決策。

(4)信息反饋階段

自我歸因——做得好那肯定是因為自己能力強又努力,做得不好那就是環境不行或是別人配合不到位;

後見之明——當事情已經出現結果之後,誤以為自己是早就知道結果的一種幻覺。當幣市漲跌後,總會發出感嘆「我早就知道」這個也是屬於後見之明嗎?

認知失調——當事情的結果與預想不一致時,人感到一種不協調的痛苦,為避免這種痛苦,可能會對事實選擇視而不見或是故意歪曲。常常認為握在手中的股票就是好股票,哪怕已經跌了50%;為什麼幣市這么多人還在堅持所謂的信仰,是不是也在避免認知失調的痛苦。

很多時候,我們買入之後,就不去看壞消息;賣出之後,也就不再看好消息。

確認性偏差——一旦形成某種觀念,就會拚命找證據支持這種觀念。有的分析師會先得出某種結論,再去收集對應的數據來支持這些結論。

神奇式思考——其實就是迷信,認為我們的某些動作會帶來結果的不同。特別是在我們贏了一聲比賽後,之前的特定動作、幸運色、幸運數字等,會讓我們產生神奇的錯覺,認為他們傳遞了某些特殊力量。然而,這可能是把一些具有相關性的事物誤以為是因果關系。

2、決策非理性

我們是如何做決策的?

能獲得最大財富的選擇是最好的?

能獲得最大效用的選擇是最好的?

在所有研究實際決策的理論中,行為金融學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天蠍座最有名。

(1)前景理論最著名的觀點是:決策依賴於參考點。

舉個例子,公司本月發了1萬的獎金,你高興不?

一開始你非常高興,畢竟是意料之外的獎金。但當得知其它同事拿了3萬時,你恐怕高興不起來。

這就是參考點的不同,導致效用的不同。

參考點受什麼影響?

參考點的歷史水平

阿里系的GMV增速趕不上京東GMV增速,這是壞消息嗎?

參考點與期望水平有關,幣市漲10%那叫微調,股市漲10%就直接漲停;

參考點與身邊人的決策有關,這叫同群效應;

既然參考點是可以被影響的,那同樣,參考點也是可被控制的。

想像一樣,同樣的大衣標價1000元,但其中有一件寫原價1萬,另外一件什麼都不寫,你更傾向於買哪一件?

(2)風險偏好也影響人的決策

傳統金融學認為人都是討厭風險的。而行為金融學認為,人討厭風險這個特徵只是在面對贏利時才表現的,在面對損失時,人往往表現為更喜歡冒險,更喜歡賭一把,看是不是有機會翻盤,能絕處逢生。

損失厭惡在牛市/熊市如何影響你?

(3)錯判概率而導致決策錯誤

為什麼這么多人買彩票,明明中獎的概率低,投資不劃算。

為什麼大家坐飛機時更願意買保險,坐汽車時反而不願意購買,明明從出事的概率上講,飛機應該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其實這些全都是由於錯判概率而導致的決策偏差。

人在決策時,內心給予一件事情的權重並不等於它的實際概率。這和理性人的做法完全不同。

若出事的後果很嚴重,則低概率事件就容易被高估。

若具有很高的絕對收益,但概率很低,投資者往往會被絕對收益吸引,而忽視了概率。

買彩票、打新股都是這樣的理由。這個特徵,用學術的語言講,叫「偏度」高。市場上有很多這種偏度高的投資品種。

高概率事件容易被低估

父母對你的關心是高概率事件,擁有的時候被低估,失去的時候才覺得美;

資金配置比例決定了你的收益,但容易被低估忽視,大家更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到底買哪只股票;

四、啟發與幫助

到現在,陸蓉的課程還沒有結束,但其實自己很有困惑:

1、現在想的非理性判斷、非理性決策,其實和心理學上的東西是一樣的,和自己曾經學過的《決策與判斷》《博弈論》是一樣的,沒有看到具體的區別;

2、更加理解自己在投資上的一些情緒,但還是無法克服;

3、如果可以通過行為金融學,試圖去預測大的金融市場走向,那這門課才會變得更有意思。

先期待一下後面的內容吧。

㈤ 行為金融學問題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BF)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由證券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學兩部分。[編輯] 套利限制 有效市場假說認為理性交易者(也稱為套利者)會很迅速的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也稱為雜訊交易者)引起的證券價格對其價值的偏離。行為金融學認為即使當一種資產被廣泛的誤價時,糾正這種誤價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風險。[編輯] 心理學 行為金融學融匯了心理學基本原理,其主要表現在信仰(過度自信、 樂觀主義和如意算盤、代表性、保守主義、確認偏誤、 定位、記憶偏誤)以及偏好( 展望理論、模糊規避)在行為金融學的應用。行為金融學理論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科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中,「有限理性」與「有限套利」是其兩大支柱。它用「前景理論」描述人的真實性,認為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者是不具有長期理性行為的,至多擁有「有限理性」。短期來看,在某個具體的決策上,投資者可能是理性的、正確的;但從長期來看,投資者不具有統籌的、連續性的最優投資決策,不能嚴格按照「貝葉斯規則」行事,其投資行為是非理性的,甚至是錯誤的。 (一)理論基礎 1.期望理論。期望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理論基礎。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過實驗對比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並非是標准金融投資者而是行為投資者,他們的行為不總是理性的,也並不總是風險迴避的。期望理論認為投資者對收益的效用函數是凹函數,而對損失的效用函數是凸函數,表現為投資者在投資帳面值損失時更加厭惡風險,而在投資帳面值盈利時,隨著收益的增加,其滿足程度速度減緩。期望理論成為行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學說,利用期望理論解釋了不少金融市場中的異常現象:如阿萊悖論、股價溢價之迷(equitypremiumpuzzle)以及期權微笑(optionsmile)等,然而由於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論中並沒有給出如何確定價值函數的關鍵--參考點以及價值函數的具體形式,在理論上存在很大缺陷,從而極大阻礙了期望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2.行為組合理論(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BPT)和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ehavioralAssetPricingModel,BAPM)。一些行為金融理論研究者認為將行為金融理論與現代金融理論完全對立起來並不恰當。將二者結合起來,對現代金融理論進行完善,正成為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在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BPT是在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APT)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MAPT認為投資者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整個組合,最優的組合配置處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BPT認為現實中的投資者無法作到這一點,他們實際構建的資產組合是基於對不同資產的風險程度的認識以及投資目的所形成的一種金字塔式的行為資產組合,位於金字塔各層的資產都與特定的目標和風險態度相聯系,而各層之間的相關性被忽略了。BAPM是對現代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擴展。與CAPM不同,BAPM中的投資者被分為兩類:信息交易者和雜訊交易者。信息交易者是嚴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會出現系統偏差;雜訊交易者則不按CAPM行事,會犯各種認知偏差錯誤。兩類交易者互相影響共同決定資產價格。事實上,在BAPM中,資本市場組合的問題仍然存在,因為均值方差有效組合會隨時間而改變。 (二)投資行為模型 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Vishny,1998)。BSV模型認為,人們進行投資決策時存在兩種錯誤範式:其一是選擇性偏差(representativebias),即投資者過分重視近期數據的變化模式,而對產生這些數據的總體特徵重視不夠,這種偏差導致股價對收益變化的反映不足(under-reaction)。另一種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資者不能及時根據變化了的情況修正自己的預測模型,導致股價過度反應(over-reaction)。BSV模型是從這兩種偏差出發,解釋投資者決策模型如何導致證券的市場價格變化偏離效率市場假說的。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andSubramanyam,1998)。該模型將投資者分為有信息和無信息兩類。無信息的投資者不存在判斷偏差,有信息的投資者存在著過度自信和有偏的自我歸因(serf-contribution)。過度自信導致投資者誇大自己對股票價值判斷的准確性;有偏的自我歸因則使他們低估關於股票價值的公開信號。隨著公共信息最終戰勝行為偏差,對個人信息的過度反應和對公共信息的反應不足,就會導致股票回報的短期連續性和長期反轉。所以Fama(1998)認為DHS模型和BSV模型雖然建立在不同的行為前提基礎上,但二者的結論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andStein,1999),又稱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theorymodel)。統一理論模型區別於BSV和DHS模型之處在於:它把研究重點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機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認知偏差方面。該模型把作用者分為「觀察消息者」和「動量交易者」兩類。觀察消息者根據獲得的關於未來價值的信息進行預測,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賴於當前或過去的價格;「動量交易者」則完全依賴於過去的價格變化,其局限是他們的預測必須是過去價格歷史的簡單函數,在上述假設下,該模型將反應不足和過度反應統一歸結為關於基本價值信息的逐漸擴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對投資者情感刺激和流動性交易的需要。模型認為最初由於"觀察消息者"對私人信息反應不足的傾向,使得「動量交易者」力圖通過套期策略來利用這一點,而這樣做的結果恰好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過度反應。 4.羊群效應模型(herdbehavioralmodel)。該模型認為投資者羊群行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則的,是「群體壓力」等情緒下貫徹的非理性行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兩種模型。序列型由Banerjee(1992)提出,在該模型中,投資者通過典型的貝葉斯過程從市場雜訊以及其它個體的決策中依次獲取決策信息,這類決策的最大特徵是其決策的序列性。但是現實中要區分投資者順序是不現實的。因而這一假設在實際金融市場中缺乏支持。非序列型則論證無論仿效傾向強或弱,都不會得到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股票的零點對稱、單一模態的厚尾特徵。 (三)實證檢驗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與現代金融理論相矛盾的實證研究不斷涌現,主要體現在投資策略的改變上。下面介紹幾種典型的行為金融策略: 1.小公司效應。小公司效應是指小盤股比大盤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發現股票市值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的趨勢。同一年,Reimganum(1981)也發現了公司規模最小的普通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比根據CAPM模型預測的理論收益率高出18%。最近Siegl(1998)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小盤股比大盤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由於公司的規模和1月份的到來都是市場已知信息,這一現象明顯地違反了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設。Lakonishok等(1994)的研究發現,高市凈盈率的股票風險更大,在大盤下跌和經濟衰退時,業績特別差。市盈率與收益率的反向關系對EMH形成嚴峻的挑戰,因為這時已知的信息對於收益率有明顯的預測作用。 2.反向投資策略(contraryinvestmentstrategy)。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一些研究顯示,如選擇低市盈率(PE)的股票;選擇股票市值與帳面價值比值低、歷史收益率低的股票,往往可以得到比預期收益率高很多的收益,而且這種收益是一種"長期異常收益"(1ong-termanomalies)。Desia、Jain (1997),Ikenberry、RankineStice (1996)也發現公司股票分割前後都存在著正的長期異常收益。行為金融理論認為反向投資策略是對股市過度反應的一種糾正,是一種簡單外推的方法。 3.動量交易策略(momentumtradingstrategy)。即首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准則,當股市收益和交易量滿足過濾准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定義的動量交易策略源於對股市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Jegadeeshkg與Titman(1993)在對資產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進行研究時發現,以3至12個月為間隔所構造的股票組合的中間收益呈連續性,即中間價格具有向某一方向連續的動量效應。事實上,美國價值線排名(valuelinerankings)就是動量交易策略利用的例證。動量交易策略的應用其實就是對EMH的再次否定。 4.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資者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購買股票,以防不測時攤低成本的策略,而時間分散化指根據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隨著投資者年齡的增長而將股票的比例逐步減少的策略。這兩個策略被認為與現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則明顯相悖。Statman(1995),Fisher、Statman(1999)利用行為金融中的期望理論、認知錯誤傾向、厭惡悔恨等觀點對兩個策略進行了解釋,指出了加強自我控制的改進建議。 (四)行為金融的發展前景 行為金融學起源於對金融市場「異象」的解釋。Kuhn(1970)指出,歷史地看,對於顯著的異象存在三種回應。第一,一開始出現的異象可以隨即在原有的理論框架下解釋。第二,認為現有的知識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留給未來的研究者去解決。第三,理論基礎發生改變,使得異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釋。顯而易見,行為金融的研究努力就是第三種回應。行為金融在試圖解釋異象的時候,藉助於心理學研究中的人類心理和行為模式,從而使得其理論的前提假設逼近現實,即是改變了現代金融理論的理論基礎。 目前成型的行為金融學模型還不多,研究的重點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和認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歷史觀察上,以及鑒別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有系統影響的行為決策屬性。由於人類決策心理是多樣化的,僅僅根據某一或某幾種心理效應來解釋特定的市場現象是遠遠不夠的。Frankfurter and McGoun(2002)認為,行為金融的反駁是無力的,最終要被現代金融吸收同化。筆者並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目前行為金融研究雖然比較鬆散,但這是最終建立具有系統解釋能力的統一的行為金融理論所不可逾越的階段,只有經過這一階段的積累才可能最終建立統一體系。目前已經鑒別的具有潛在公理地位的心理決策屬性包括:決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對變化是開放的,並且常常形成於決策期間本身;決策者是適應性的,決策的性質和環境影響決策過程和決策技術的選擇;決策者追求滿意的而非最優的解,等等。因此,繼續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金融研究之中,以期建立一個統一的、系統的決策心理框架,根據這個框架發展出完整的行為金融理論,這將是行為金融研究的一般過程和發展方向。並且,隨著這一過程的終結,行為金融將自然而然地取代現代金融理論而成為金融理論的主流。 現代經濟學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理論的微觀基礎,越來越注重對個體行為的研究,如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和企業理論的發展所揭示的那樣。行為金融學打開了傳統金融理論中所忽視的決策黑箱,從人類真實的心理和行為模式入手,對於傳統金融理論而言優勢是明顯的。並且由於它是一門邊緣學科,隨著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決策理論等其他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其發展前景將是十分廣闊的。

㈥ 行為金融的代表性理論有哪些簡述各自含義

1、期望理論 這個理論的表述為:人們對相同情境的反應決取於他是盈利狀態還是虧損狀態。一般而言,當盈利額與虧損額相同的情況下,人們在虧損狀態時會變得更為沮喪,而當盈利時卻沒有那麼快樂。當個體在看到等量損失時的沮喪程度會比同等獲利情況下的高興程度強烈得多。研究還發現:投資者在虧損一美元時的痛苦的強烈程度是在獲利一美元時高興程度的兩倍。他們也發現個體對相同情境的不同反應取決於他目前是贏利還是虧損狀況。具體來說,某隻股票現在是20元,一位投資者是22元買入的,而另一位投資者是18元買入的,當股價產生變化時,這兩位投資者的反應是極為不同的。當股價上漲時,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堅定地持有, 因為對於他來說,只是利潤的擴大化;而對於22元的投資者來說,只是意味著虧損的減少,其堅定持有的信心不強。由於厭惡虧損,他極有可能在解套之時賣出股票;而當股價下跌之時,兩者的反應恰好相反。18元買入的投資者會急於兌現利潤, 因為他害怕利潤會化為烏有, 同時,由於厭惡虧損可能發生,會極早獲利了結。但對於22元買入的投資者來說,持股不賣或是繼續買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為割肉出局意味著實現虧損,這是投資者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所以,其反而會尋找各種有利的信息,以增強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認為:投資者更願意冒風險去避免虧損, 而不願冒風險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在有利潤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有虧損的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變成了風險的承擔者。換句話說:在面臨確信有賺錢的機會時,多數投資者是風險的厭惡者;而在面臨確信要賠錢時,多數投資者成為了風險的承受者。在這里,風險是指股價未來走勢的一種不確定性。 2、後悔理論 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常出現後悔的心理狀態。在大牛市背景下,沒有及時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會後悔,過早賣出獲利的股票也會後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沒能及時止損出局會後悔,獲點小利沒能兌現,然後又被套牢也會後悔;在平衡市場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漲不跌,別人推薦的股票上漲, 自己會因為沒有聽從別人的勸告而及時換股後悔;當下定決心,賣出手中不漲的股票,而買入專家推薦的股票, 又發現自己原來持有的股票不斷上漲,而專家推薦的股票不漲反跌時,更加後悔。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後悔」 行為的專家。由於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後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隻股票時,往往受到買入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於害怕後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後悔的發生。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願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後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願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於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後悔。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隻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並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麼。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麼!而如果自作主張買了一隻市場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買人之後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難合理地解釋當時買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經理人和股評家喜歡名氣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為如果這些股票下跌,他們因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僱的可能性較小。害怕後悔也反映了投資者對自我的一種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除了避免後悔以外,還有一種追求自豪的動機在起作用。害怕後悔與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資者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太短,而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太長。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賣出效應。他們發現:當投資者持有兩只股票,股票A獲利20 ,而股票B虧損20% ,此時又有一個新的投資機會,而投資者由於沒有別的錢,必需先賣掉一隻股票時,多數投資者往往賣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為賣出股票B會對從前的買人決策後悔,而賣出股票A會讓投資者有一種做出正確投資的自豪感。

㈦ 股票炒來炒去,有賺有虧,請問股票的意義在什麼地方

股票存在的意義在於三個地方,其一是融資,其二就是投資;其三就是圈錢,這就是股票市場存在的真正意義。

1.融資

股票市場成交的初衷就是為幫助上市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幫助上市公司打開另外一條解決資金問題的趨勢,這就是股票市場成交的真正意義。

比如大股東圈錢的方式,大股東想要圈錢配合主力或莊家進行炒作股價,等股價拉高的時候趁機清倉式減持,留下一堆垃圾股份在二級市場交易,大股東清倉手中股份之後,已經盤滿缽滿的。

總結以上分析得知,股票存在的意義在於融資、投資和圈錢,這也是股票市場成立、存在的真正意義,建議大家要理性看待股票,炒股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㈧ 股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融券、投資、圈錢、股權質押貸款

股票存在的意義非常大,包括可以融資、可以圈錢、實現財富分配、同時還能進行股權質押抵押貸款等,畢竟股票是有價證券,屬於一筆合法資產,股票存在的意義確實很大。

股民投資者只知道股票炒來炒去,股票總會有人賺錢,同時也是有人虧錢,根本沒有啥意思,反而股票會成為散戶的收割機,把散戶的錢通過買賣之後錢都被蒸發了,股票存在到底有哪些意義呢?

意義一:融資

a股成交的初衷就是融資,為上市公司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只要公司成功上市之後,會把公司部分股份流通出局,上市公司可以融資一大筆錢。

股票類似房產,很多人缺錢的時候也會把房子抵押給銀行,銀行股把房子作為抵押物,銀行股把錢借給抵押人,股票也是有這樣的性質,這也是股票存在的意義。

匯總

通過上面對股票的四大意義分析得知,股票存在的意義非常大,主要意義是可以融資、可以投資、可以圈錢、還可以抵押貸款等,這些就是股票真正存在的意義。

當然股票對於我們個人投資者來講,這些意義都不大,最大的意義就是投資,需要通過炒股交易買賣能賺錢,而且還能賺大錢,這就是股票存在的意義,大家是否認可?

熱點內容
藍曉科技的股票代碼是多少 發布:2024-04-27 22:05:58 瀏覽:720
股票明天漲停需要的條件 發布:2024-04-27 21:45:15 瀏覽:636
蘇大維格光電科技股票行情 發布:2024-04-27 21:38:23 瀏覽:921
股票第一天不漲停 發布:2024-04-27 21:37:38 瀏覽:555
股市下跌幾個點指的是什麼 發布:2024-04-27 21:34:05 瀏覽:54
手機股票軟體在哪一樣股票 發布:2024-04-27 21:31:40 瀏覽:546
妙資金融如何賺錢 發布:2024-04-27 20:57:38 瀏覽:92
財經投資金融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4-04-27 20:53:43 瀏覽:289
金融科技股票代碼是多少 發布:2024-04-27 20:23:15 瀏覽:5
股票尾盤漲停又打開 發布:2024-04-27 20:10:23 瀏覽: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