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投資 » 美國養老金通過ETF投資股票

美國養老金通過ETF投資股票

發布時間: 2025-08-24 20:52:40

『壹』 機構投資者和上市公司的關系

我國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融資結構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但在持股比例等方面相對於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尚有很大差距。根據美聯儲數據,截至2019年1季度美國國內專業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約為43%,共同基金、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養老金是美國最主要的機構投資者,直接持有美國上市公司股份比例分別約為22%、6%和5%。在美國這樣較為成熟的資本市場中,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市值佔比通常較高,影響力較大。由於機構投資者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以及較長的投資期限,提高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有利於降低股票市場的波動以及提高資本市場的韌性。
此外,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活動和公司治理,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機構投資者入市的主要目的是獲取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為了讓上市公司實現可持續的良好業績,機構投資者正積極探索,以多種方式參與公司決策,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整體質量,提升公司價值。
一. 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方式
1. 通過「用腳投票」策略被動式間接參與
當相應的法律體系不完善或直接參與上市公司治理成本較高時,機構投資者傾向於採取「用腳投票」策略,即機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與該上市公司的績效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雖然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不直接影響公司決策,但由於其專業性,「用腳投票」可釋放出機構投資者對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斷信號,進而影響公司股東或其他投資者的投資方向,對企業融資造成一定影響,給管理層的公司治理決策帶來一定壓力。
「用腳投票」並不直接參與公司治理,對持續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的效果較為有限。此外,「用腳投票」可能會改變投資者對公司發展的預期,容易引發股票價格大幅波動,對股票市場造成沖擊,影響市場的穩定。
2.積極參與公司治理與決策環節
二十世紀初,美國的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銀行開始試圖採取積極的方式直接參與上市公司的治理,但由於國家政策的限制,這種直接參與的現象並不多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美國政府放鬆了相應政策,例如勞工部鼓勵養老基金以增加基金持有的價值為目的,積極參與上市公司監督並與企業管理層溝通。近幾年,美國機構投資環境得到改善,越來越多的美國機構投資者傾向於直接介入上市公司治理,機構投資者的地位逐漸上升。
相對於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一般持股較多、更加專業且有更多手段獲取有效信息,更有動機和能力介入上市公司的治理。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直接與管理層溝通、推選董監高、參加股東大會、遞交股東提案等方式,直接參與公司的決策環節。
第一,與管理層進行非公開協商是機構投資者較為常用的一種參與公司治理的方式。在機構投資者與上市公司進行私下協商之前,機構投資者會使用他們擁有的提案權並且使用委託書更換管理人員。如果在私下協商的過程中,雙方達成了一定的共識,那麼機構可以放棄原來的委託環節。由於這種方式較為私密,雙方訴求可得到有效溝通,機構投資者的合理建議更容易被管理層採納,有助於減少代理成本,提高公司價值。
第二,隨著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上升,在上市公司中委派董事、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成為新的趨勢。推選公司董監高有利於機構投資者更有效地監督和治理上市公司,督促上市公司及時進行真實、全面的信息披露,增強社會對企業的監督,減少公司管理層與外部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
第三,參加股東大會是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一個重要體現,有利於保障中小股東的權益。但需要注意的是,針對不同性質的投資,機構投資者所享有的表決權不同。對於進入機構投資者資產負債表的金融產品,機構投資者應享有完全的表決權;對於銀行理財計劃等短期要求固定回報的優先順序及劣後級資金,則明確其債項資金或者優先股屬性,不賦予其表決權;對於各類資管計劃及私募投資基金應明確為信託關系,按照「親自管理」和「不謀求控制」原則,代表委託人行使表決權。
第四,遞交股東提案是機構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最為積極的方式之一。Gillan和Starks指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美國公共養老金和工會基金開始單獨或聯合向公司提交股東提案。由於機構投資者接觸的公司數量較多,在某些治理問題上更有經驗,遞交股東提案有助於公司從新視角分析治理問題,作出科學決策,提高上市公司價值。
最後,如果公司管理層出現了惡劣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公司的利益,機構投資者可以進行股東訴訟,它是一種相對而言較為極端的方式。訴訟是機構投資者的一種有效的法律途徑,也能夠使得他們的權力得到有效的保障。一般分為股東直接訴訟和股東代表訴訟兩種形式。股東直接訴訟是股東以自己的名義,以保護自身利益為目的進行的訴訟,其中還包括知情權請求之訟,損害賠償之訟,解散公司之訟等。訴訟過程中所需的費用較多,所佔用的時間也會比較多。相較於個人投資者集體訴訟,機構投資者作為原告提起的訴訟能獲得更多的賠償金額,事後對公司治理的改善程度也比較高;股東代表訴訟的目的是為了公司所有股東的利益,代表全體股東追究相關責任人法律責任的訴訟。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機構投資者直接參與公司治理也有一定弊端。機構投資者可能與上市公司存在業務關系,由於潛在的利益沖突,機構投資者可能會被迫支持有悖於他們的受託人利益的提案,無法妥善監督上市公司的治理。所以在鼓勵機構投資者積極入市的同時,應當進行完整的利益沖突披露工作,保證機構投資者客觀、公正地作出判斷。

熱點內容
人力資源入股股權如何分配 發布:2025-08-24 20:58:31 瀏覽:321
美國養老金通過ETF投資股票 發布:2025-08-24 20:52:40 瀏覽:248
虛擬貨幣怎麼看走線圖 發布:2025-08-24 20:52:27 瀏覽:407
股市最近跌了多少點 發布:2025-08-24 20:51:40 瀏覽:624
原油基金怎麼虧這么多 發布:2025-08-24 20:32:50 瀏覽:793
低於1元退市股重新上市的股票 發布:2025-08-24 20:30:44 瀏覽:250
工行理財如何提現 發布:2025-08-24 18:51:32 瀏覽:193
質押股權如何表述 發布:2025-08-24 18:04:35 瀏覽:980
除信貸外還有金融產品有哪些 發布:2025-08-24 17:20:20 瀏覽:736
劉俊管理的基金有哪些 發布:2025-08-24 17:08:38 瀏覽: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