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投資 » 王煜全投資股票

王煜全投資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6-24 05:12:27

Ⅰ 為什麼華為沒有進創業板

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然而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創領軍企業卻始終沒有上市計劃。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 華為為何不上市? 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而「巨大中華」老大華為卻沒有上市。 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 有人說華為之所以選擇遠離資本市場,與公司總裁任正非的個人風格有關,在這位業界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領下,華為多年來保持著低調的作風。 內部人士對記者說:從華為的經營層面上來看,不上市經營策略會更加靈活。 很多不願意受監管的企業不想上市。上市後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營業務,市場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體高度關注也可能會對上市公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及經營決策都必須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管理層在經營靈活性,降低資金效率,資金周轉等方面主控性相對受影響。 華為不差錢,這也是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 看上去華為現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 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劃。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系起來。 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收回。 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進企業的新員工目前已經沒有購買股權的機會了。 也正是因為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華為大比例的員工持股導致其內部股權結構復雜。這也是另一個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 華為從1997年實施全員持股到2001年股權轉期權後,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相當復雜,甚至連持有華為股票的員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頭的這點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華為上市的利與弊 在2000年,華為就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而據內部消息透露,任正非從2001年以來也曾嘗試向 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讓20%~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過 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後,再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世界巨頭們卻不買賬,結果是不了了之。 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出現經營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擠兌風險。從2002年以來,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內的知名投行,都與華為接觸過,在他們看來,華為上市還有很大的難度。而從2003年以來,華為公司也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華為一分為八,分拆為華為技術、華為移動等分支,這其中,也有為了理順股權的意思。 據了解,針對內部股制度的改革,華為職工持有的股票被剝離出來組成一間新公司——華為投資,這間公司將以法人股東的身份持有未來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來可能上市的資產將以華為技術為主。這一改革或許也是針對上市而做的安排。 全球五大電信咨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國總裁王煜全表示,雖然員工持股極大地激勵了華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華為這些年來取得的良好業績,但是這個問題越拖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內部股權紛雜可能是導致華為遲遲沒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一位在華為工作十餘年的老員工對記者說:「如果公司上市,我當然很樂意接受這份厚禮,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上市對華為未必是好事。」他擔憂的對記者表示,現在華為的員工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為華為人,每個人都有著一份歸屬感,通過「集資」把錢投到公司,從而與公司緊密相連。一旦企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然是棘手需要處理的一部分,處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會導致人心渙散。此外,對於一些持股比例較多的中高層來說,可能會出現追逐短期利益的現象。 任正非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華為就帶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結,就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面臨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戰的華為,上市或許會助其一臂之力。 華為有關人士表示,華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國際化、有競爭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於達到目標的措施。市場人士據此分析認為,華為的上市,尤其是走國際化道路的上市,有助於其吸引一批高質量的戰略投資者,同時對於華為現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國際業務而言,其透明、嚴格的公眾公司形象將極大地推動華為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以真正實現其成長為偉大國際化公司的目標。 華為要做偉大的國際化公司 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將企業的狼性演繹的淋漓盡致,這種狼性DNA不僅包括殘酷競爭,而且包括商業判斷力、生活工作態度等多層面的因素。 任正非帶領他的華為「狼群」執著地追求目標,對歐美「獅虎」發動瘋狂的攻擊,在全球通信界占據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強度下,關於華為員工的工作狀態問題,也引起社會上的極大關注。每當有華為員工發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種意外,都會引起社會對華為員工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的關注和拷問。 1987年創辦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3歲。毫無疑問,這個年齡的人性格和價值觀都已固化,具備了成熟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是大多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共同特徵。那麼,這個時候的任正非已經擁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調,因而身世異常神秘。關於他的個人經歷流傳著很多種版本,但他從來沒有不正面回答,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是一知半解。 經過了20年,任正非帶領華為人經過艱苦奮斗,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搏殺,今天已成為中國企業界的翹楚,成為中國製造的典範和標桿,而且改變了世界通信製造業的競爭格局。 今天,華為已經擁有近9萬員工,在全球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2008年華為在全球市場仍然實現了穩健的增長,全年銷售收入233億美元(相當於153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46%,其中來自海外市場的貢獻佔到75%。2008年華為公司上繳稅收120 億元,截至2008年底,華為已累計交納各項稅收達到525億元。 華為多年來一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目前全球研發中心有14個。在技術演進方面華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專利數量已經佔全球10%。2009年初,華為在歐洲簽署了全球第一個LTE合同,並且在國際上正與幾大主流電信運營商一起做LTE測試。預計 2009年合同銷售額會超過300億美元。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華為的目標是真正成長為令人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的成功或許能夠給我們更多的啟發。

Ⅱ 除了錢,我為什麼要來華為「受虐」

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然而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創領軍企業卻始終沒有上市計劃。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 華為為何不上市? 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而「巨大中華」老大華為卻沒有上市。 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 有人說華為之所以選擇遠離資本市場,與公司總裁任正非的個人風格有關,在這位業界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領下,華為多年來保持著低調的作風。 內部人士對記者說:從華為的經營層面上來看,不上市經營策略會更加靈活。 很多不願意受監管的企業不想上市。上市後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營業務,市場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體高度關注也可能會對上市公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及經營決策都必須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管理層在經營靈活性,降低資金效率,資金周轉等方面主控性相對受影響。 華為不差錢,這也是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 看上去華為現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 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劃。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系起來。 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收回。 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進企業的新員工目前已經沒有購買股權的機會了。 也正是因為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華為大比例的員工持股導致其內部股權結構復雜。這也是另一個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 華為從1997年實施全員持股到2001年股權轉期權後,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相當復雜,甚至連持有華為股票的員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頭的這點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華為上市的利與弊 在2000年,華為就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而據內部消息透露,任正非從2001年以來也曾嘗試向 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讓20%~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過 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後,再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世界巨頭們卻不買賬,結果是不了了之。 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出現經營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擠兌風險。從2002年以來,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內的知名投行,都與華為接觸過,在他們看來,華為上市還有很大的難度。而從2003年以來,華為公司也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華為一分為八,分拆為華為技術、華為移動等分支,這其中,也有為了理順股權的意思。 據了解,針對內部股制度的改革,華為職工持有的股票被剝離出來組成一間新公司——華為投資,這間公司將以法人股東的身份持有未來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來可能上市的資產將以華為技術為主。這一改革或許也是針對上市而做的安排。 全球五大電信咨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國總裁王煜全表示,雖然員工持股極大地激勵了華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華為這些年來取得的良好業績,但是這個問題越拖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內部股權紛雜可能是導致華為遲遲沒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一位在華為工作十餘年的老員工對記者說:「如果公司上市,我當然很樂意接受這份厚禮,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上市對華為未必是好事。」他擔憂的對記者表示,現在華為的員工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為華為人,每個人都有著一份歸屬感,通過「集資」把錢投到公司,從而與公司緊密相連。一旦企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然是棘手需要處理的一部分,處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會導致人心渙散。此外,對於一些持股比例較多的中高層來說,可能會出現追逐短期利益的現象。 任正非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華為就帶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結,就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面臨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戰的華為,上市或許會助其一臂之力。 華為有關人士表示,華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國際化、有競爭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於達到目標的措施。市場人士據此分析認為,華為的上市,尤其是走國際化道路的上市,有助於其吸引一批高質量的戰略投資者,同時對於華為現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國際業務而言,其透明、嚴格的公眾公司形象將極大地推動華為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以真正實現其成長為偉大國際化公司的目標。 華為要做偉大的國際化公司 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將企業的狼性演繹的淋漓盡致,這種狼性DNA不僅包括殘酷競爭,而且包括商業判斷力、生活工作態度等多層面的因素。 任正非帶領他的華為「狼群」執著地追求目標,對歐美「獅虎」發動瘋狂的攻擊,在全球通信界占據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強度下,關於華為員工的工作狀態問題,也引起社會上的極大關注。每當有華為員工發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種意外,都會引起社會對華為員工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的關注和拷問。 1987年創辦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3歲。毫無疑問,這個年齡的人性格和價值觀都已固化,具備了成熟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是大多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共同特徵。那麼,這個時候的任正非已經擁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調,因而身世異常神秘。關於他的個人經歷流傳著很多種版本,但他從來沒有不正面回答,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是一知半解。 經過了20年,任正非帶領華為人經過艱苦奮斗,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搏殺,今天已成為中國企業界的翹楚,成為中國製造的典範和標桿,而且改變了世界通信製造業的競爭格局。 今天,華為已經擁有近9萬員工,在全球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2008年華為在全球市場仍然實現了穩健的增長,全年銷售收入233億美元(相當於153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46%,其中來自海外市場的貢獻佔到75%。2008年華為公司上繳稅收120 億元,截至2008年底,華為已累計交納各項稅收達到525億元。 華為多年來一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目前全球研發中心有14個。在技術演進方面華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專利數量已經佔全球10%。2009年初,華為在歐洲簽署了全球第一個LTE合同,並且在國際上正與幾大主流電信運營商一起做LTE測試。預計 2009年合同銷售額會超過300億美元。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華為的目標是真正成長為令人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的成功或許能夠給我們更多的啟發。

Ⅲ 我為什麼來華為

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然而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創領軍企業卻始終沒有上市計劃。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華為為何不上市?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而「巨大中華」老大華為卻沒有上市。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有人說華為之所以選擇遠離資本市場,與公司總裁任正非的個人風格有關,在這位業界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領下,華為多年來保持著低調的作風。內部人士對記者說:從華為的經營層面上來看,不上市經營策略會更加靈活。很多不願意受監管的企業不想上市。上市後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營業務,市場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體高度關注也可能會對上市公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企業的重大經營活動及經營決策都必須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管理層在經營靈活性,降低資金效率,資金周轉等方面主控性相對受影響。華為不差錢,這也是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看上去華為現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劃。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系起來。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收回。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現在進企業的新員工目前已經沒有購買股權的機會了。也正是因為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華為大比例的員工持股導致其內部股權結構復雜。這也是另一個外界揣測華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華為從1997年實施全員持股到2001年股權轉期權後,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相當復雜,甚至連持有華為股票的員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頭的這點東西到底值多少錢。華為上市的利與弊在2000年,華為就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而據內部消息透露,任正非從2001年以來也曾嘗試向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讓20%~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過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後,再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世界巨頭們卻不買賬,結果是不了了之。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權融資,一旦出現經營問題,將面臨嚴峻的擠兌風險。從2002年以來,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內的知名投行,都與華為接觸過,在他們看來,華為上市還有很大的難度。而從2003年以來,華為公司也開始變得復雜起來,華為一分為八,分拆為華為技術、華為移動等分支,這其中,也有為了理順股權的意思。據了解,針對內部股制度的改革,華為職工持有的股票被剝離出來組成一間新公司——華為投資,這間公司將以法人股東的身份持有未來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來可能上市的資產將以華為技術為主。這一改革或許也是針對上市而做的安排。全球五大電信咨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國總裁王煜全表示,雖然員工持股極大地激勵了華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華為這些年來取得的良好業績,但是這個問題越拖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內部股權紛雜可能是導致華為遲遲沒能上市的重要原因。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一位在華為工作十餘年的老員工對記者說:「如果公司上市,我當然很樂意接受這份厚禮,但是從理性角度來看,上市對華為未必是好事。」他擔憂的對記者表示,現在華為的員工雖然在某些方面對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為華為人,每個人都有著一份歸屬感,通過「集資」把錢投到公司,從而與公司緊密相連。一旦企業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必然是棘手需要處理的一部分,處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會導致人心渙散。此外,對於一些持股比例較多的中高層來說,可能會出現追逐短期利益的現象。任正非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華為就帶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結,就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位。對於面臨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戰的華為,上市或許會助其一臂之力。華為有關人士表示,華為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國際化、有競爭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於達到目標的措施。市場人士據此分析認為,華為的上市,尤其是走國際化道路的上市,有助於其吸引一批高質量的戰略投資者,同時對於華為現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國際業務而言,其透明、嚴格的公眾公司形象將極大地推動華為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以真正實現其成長為偉大國際化公司的目標。華為要做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在任正非的帶領下將企業的狼性演繹的淋漓盡致,這種狼性DNA不僅包括殘酷競爭,而且包括商業判斷力、生活工作態度等多層面的因素。任正非帶領他的華為「狼群」執著地追求目標,對歐美「獅虎」發動瘋狂的攻擊,在全球通信界占據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強度下,關於華為員工的工作狀態問題,也引起社會上的極大關注。每當有華為員工發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種意外,都會引起社會對華為員工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壓力的關注和拷問。1987年創華為時,任正非已經43歲。毫無疑問,這個年齡的人性格和價值觀都已固化,具備了成熟的理解、判斷能力。這是大多數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共同特徵。那麼,這個時候的任正非已經擁有了什麼樣的性格和價值觀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調,因而身世異常神秘。關於他的個人經歷流傳著很多種版本,但他從來沒有不正面回答,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是一知半解。經過了20年,任正非帶領華為人經過艱苦奮斗,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中搏殺,今天已成為中國企業界的翹楚,成為中國製造的典範和標桿,而且改變了世界通信製造業的競爭格局。今天,華為已經擁有近9萬員工,在全球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2008年華為在全球市場仍然實現了穩健的增長,全年銷售收入233億美元(相當於153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了46%,其中來自海外市場的貢獻佔到75%。2008年華為公司上繳稅收120億元,截至2008年底,華為已累計交納各項稅收達到525億元。華為多年來一直堅持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目前全球研發中心有14個。在技術演進方面華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專利數量已經佔全球10%。2009年初,華為在歐洲簽署了全球第一個LTE合同,並且在國際上正與幾大主流電信運營商一起做LTE測試。預計2009年合同銷售額會超過300億美元。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華為的目標是真正成長為令人偉大的國際化公司。華為的成功或許能夠給我們的啟發。

熱點內容
中漫石油股票歷史價格 發布:2025-07-15 22:02:08 瀏覽:993
股票投資的基本分析因素 發布:2025-07-15 21:55:57 瀏覽:128
環保板塊基金哪個獲益好 發布:2025-07-15 21:41:22 瀏覽:958
快到期貨要退回倉庫要怎麼寫周報 發布:2025-07-15 21:38:12 瀏覽:57
股票賬戶理財怎麼用 發布:2025-07-15 21:34:34 瀏覽:961
新股基金配售的價格一般是多少 發布:2025-07-15 21:29:08 瀏覽:175
貨幣的邊際效用如何 發布:2025-07-15 21:21:06 瀏覽:215
股市黃金與實物黃金價格怎麼換算 發布:2025-07-15 21:10:59 瀏覽:359
洽洽食品股票歷史行情英為 發布:2025-07-15 20:58:16 瀏覽:431
股市915的大單什麼意思 發布:2025-07-15 20:50:49 瀏覽: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