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股票市場投資者結構分析
『壹』 請問現在股票市場有哪幾種投資者他們都有什麼特點
按投資股票市場的性質劃分應該有三種,一周是直接投資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通常持有的是非流通股份(如公司主管部門、公司高管、法人等),二是持有較大比例流通股的機構(如券商、基金、投資公司、超級大戶、游資等),三是持有流通股份較少量但人數眾多的散戶(如做長線投資的和做短線的),除了第一種外(有限售的)後二種主要是博取股票價格差價獲利為主,也是引起股價波動的主要力量所在,當然也有30%的長期投資者部分相對穩定些。
『貳』 比較分析中美兩國投資環境的優劣
中國的投資環境不是很好,因為中國目前是一個既有過熱部門又有過冷部門的經濟環境,成為二元經濟,而美國是一元經濟,隨著經濟的發展要麼都過熱要麼都過冷,中國過熱的部門就是與固定資產投資有關的部門,過冷的部門是民營企業,命硬企業的投資環境自然不好,過熱部門投資的環境自然好,中國的這種經濟環境使得國家宏觀調控很難做好,而美國就不存在這種問題。比如說當中國進行宏觀調控時,如果提高利率,就會導致民營企業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而過熱部門的投資環境影響不會太大,美國進行宏觀調控的時候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叄』 比較中美證券市場「有效性」的差異從投資者特點、類型、結構 比較 盡量詳細點,謝謝!
一、問題提出
一般認為,市場有效性可以分為三個程度:弱勢有效性、半強勢有效性和強勢有效性,其中研究最多、爭議最大的是市場的弱勢有效性。Fama和Blume(1966)、Fama(1970)及以後的大多數研究都驗證了美國股市呈弱勢有效性。對中國股市是否呈現弱勢有效並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例如:俞喬(1994)、吳世農(1996)與孫碧波、方健雯(2004)通過檢驗認為中國證券市場還沒有達到弱勢有效性;宋頌興、金偉根(1995)、胡朝霞(1998)與周四軍(2003)的研究認為中國股票市場弱勢有效性成立。
本文從弱勢有效性定義出發,弱勢有效性是指交易者無法利用股票的歷史價格預測未來價格。具體而言,如果現行價格充分反映了股票歷史價格序列中包含的全部信息,投資者就無法通過技術分析獲得長期而穩定的超額利潤,這時就認為市場具有弱勢有效性。技術分析是指通過觀察市場過去的行為來預測它的未來走勢。近期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明,一些簡單的技術規則具有可觀的獲利能力[如Brock等(1992)、Bessembinder和Chan(1995)以及Ito(1999)]。這些結論對有效市場假說提出了極大地挑戰。但技術規則具有預測能力是否可以直接等同於市場不具備弱勢有效性?弱勢有效市場的支持者強調一點即技術分析往往需要頻繁交易,交易成本的存在足以抵消它的超額利潤,若技術分析的確有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且去除交易成本這種超額利潤依然存在,則認為股票市場還沒有達到弱勢有效性。
二、技術分析模擬投資的實證檢驗
我們選擇上證指數和S&P500作為投資標的。以技術分析中最為基本的移動平均線為指標,進行歷史期模擬投資檢驗,找到最為合適的指標組合;再對2000年至2007年中國股市的實證檢驗,以期證明移動平均線技術分析對於中國、美國股票市場是否有指導作用。
考慮到市場階段和特性,我們選擇模擬投資歷史期為:1997年初至1999年底,實證檢驗應用期為:2000.01.01~2007.12.31。同時,假設初始資本為1000000單位本國貨幣,根據應用期末的資本情況評價模擬投資結果。本文數據來源於文華財經。
(一)在歷史期內最優步長組合策略(移動平均線指標)的確定
首先,選定上證指數和S&P500移動平均線指標的最優步長組合策略。所謂最優步長組合策略,即按照最為常見的短期(1、5、10日)、中期(20、30、60日)分類,以短期均值>中期均值為買人信號,條件不滿足時為賣出信號。在歷史期進行操作,以歷史期期末總收益率為標准,選擇總收益率最大的步長組合為該指的最優步長組合策略。表1為歷史期內S&P500最優步長組合,今日黃金價格白銀價格我們假設每次交易的費用為總資金的1%,經過測算,短期均值10>中期均值60的為歷史期S&P500的最優步長組合策略。
同樣的,我們可以得到上證指數歷史期內最優步長組合策略。表2為歷史期內上證指數的最優步長組合,我們假設每次交易的費用為總資金的1%,經過測算,短期均值5>中期均值20的為歷史期內上證指數的最優步
『肆』 股票投資結構分析研究什麼內容
投資結構分析、回收率和風險 投資有各種機會:國家的公債、銀行存款、股票、實物和不動產等。每種投資機會都各有利弊。由於資金有限,不可能利用所有的投資機會。為了取得高效益,投資應當有一個合理的結構,因此有必要對投資結構進行分析。 現代投資結構分析理論認為,投資的決定因素有兩個:一是投資回收率;二是伴隨投資的風險。 回收率R=(期末價值一期初價值)、期初價值。很多投資都會引起現金流(如股票的股息和紅利所得等),這在回收率公式中必須有所反映,故回收率R=(期末價值一期初價值+現金流)*期初價值。但是,投資回收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採用期望回收率即平均回收率為宜。期望回收率二藝(回收的概率)(可能的回收率),即ER=藝(Pi)(Ri)。若存在通貨膨脹,回收率應該用除以(1+f)的方法來調整,f是通貨膨脹率。 風險被認為是由投資回收的不確定性所致。很明顯,不確定性越大,回收的離散越大,風險也就越大。風險的具體度量是回收率分布的方差或方差的平方根—標准偏差。
『伍』 美國股票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各佔多大的比例
從國外市場來看,證券市場的潮流應該是機構佔主導。美國、英國等是保險資金、共同基金和養老基金等穩定持有股市絕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則是法人機構相互持股,也是機構占據主導地位。而且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有增無減。美國機構投資者佔美國總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養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險公司由3.3%上升到7.3%。
『陸』 中國股票市場投資者結構分析
參與市場的很多,如上市公司,機構,券商和散戶。
證券之星問股
『柒』 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的區別:
(一)投融資平台架構。美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結構最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從現貨到遠期、期貨、期權,從場內市場到場外市場,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它不但為企業提 供了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投資平台。然而,中國資本市場體系卻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我們有現貨市場,但衍生市場十分欠缺;我們有相對發展較快的場內市場,但場外市場規模狹小;此外,與擁有150萬億總資產的銀行業相比,中國股市、債市、基市規模仍很狹小。因此,中國企業融資偏好集中於銀行貸款,老百姓財富保管偏好銀行存款。單一而狹窄的投融資渠道,無法形成組合投資、分散投資,在理財無門、保值無路的情況下,投資者除了炒還是炒。
(二)上市公司質與量。上市公司是股市的生命線。美國股市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市場,美國不僅擁有世界大批一流的跨國公司,例如,可口可樂、麥當勞、IBM、微軟、蘋果等,而且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企業為其提供保質足量的上市資源。相反,我國A股市場只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國內缺乏世界一流的知名企業,而且也不允許外國企業來上市,市場甚至非常害怕聽到「國際板」的聲音。
(三)國民投資心態。美國擁有全國統籌、全民覆蓋、全國統一、以稅代費的社保體系,以及僱主設立的補充養老、補充醫保福利,使得國民從搖籃到墳墓全程均有足夠保障,再加上美國民眾在家庭理財上十分看重養老需求,並將養老作為家庭理財的終極目標,因此,其投資目標更長遠,投資行為更理性、更從容、更快樂!相反,中國現代社保制度建立的時間較短,除了城鎮職工社保外,農民社保及城鎮居民社保只是象徵性地覆蓋、保障程度很低,而且大多數僱主均不提供補充養老和補充醫保,因此,除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及城鎮職工以外,大多數中國人仍然依靠養子防老或是個人儲蓄養老。在國民保障不足的前提下,投資者缺乏安全感,投資心態更加浮躁、急功近利,他們希望通過短炒賺快錢、發大財,甚至一夜暴富,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投機心態。這種心態也造成了中國股市「投資不足、投機有餘」的格局。
『捌』 中美股票市場比較分析
1.中國股市還屬政策市、未完全市場化;美國股市屬市場市、非常市場化;
2.中國股市的整體市盈率在全球偏高;美國股市整體市盈率在全球偏低;
3.中國股市上市公司中尚無外國企業;美國股市上市公司中有一批優質的外國企業;
4.中國股市上市公司整體成長性較高;美國股市上市公司整體成長性一般
美國是 華爾街注重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中國是保護 小部分人的利益
『玖』 中國股票市場里,個人(或機構)投資者的行為模式特點是什麼詳請點進
當股市上漲或下跌的時候,投資者更傾向於買入股票和拋出股票。當股票價格過高或過低的時候,投資者傾向於賣出股票和買入股票
『拾』 中國股市投資者結構的發展趨勢
我國正提倡大力發展證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正是證券市場最主要的機構投資者,對證券投資基金資產配置策略進行探討,對於我國發展合格的機構投資者以及對證券市場的安全穩定運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現狀 首先,基金的規模不斷擴大,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數量迅速擴大。截至2005年底,我國有契約型封閉式和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172隻,封閉式基金54支,基金規模達4400多億元。證券投資基金對市場的影響也日益重要,逐漸成為證券市場中最重要的機構投資。 其次,基金運作逐步規范。監管機構相繼下發了規范基金運作的文件,也採取了若干措施,對基金設立、運作、託管、代銷、信息披露等進行了規范。目前,證券投資基金的運作己經比較規范。 再次,基金品種不斷創新。從1998年第一批平衡型為主的基金發展到今天,已出現成長型、價值型、復合型、指數型、貨幣型等不同風格的基金類型。隨著開放式基金的逐步推出,基金風格類型更為鮮明。除股票基金外,債券基金、指數基金、貨幣基金等新品種不斷涌現,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方位的投資選擇。 最後,證券投資基金的銷售渠道不斷拓寬,服務和交易模式也不斷創新。除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獲得基金代銷資格外,中國光大銀行等其他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一些證券公司也獲得了基金代銷資格並開展業務,基金多元化的銷售模式己經形成。 二、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策略的缺陷 首先,證券投資基金對投資策略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基金品牌意識差。投資策略貫穿於投資管理的各個環節,是投資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在投資管理中確定並實施明確的科學的投資策略,才能避免投資管理的盲目性,為基金最終能取得較好的業績打下基礎。目前我國的基金業,投資者知道很多基金,但幾乎說不出一個基金經理的名字,基金經理的能力沒有被投資者認可。基金的業績是通過賺錢效應來體現的,用業績來樹立品牌,這個品牌就是基金經理。 其次,各開放式投資基金的投資策略趨同,投資策略組合單一。幾乎大部分開放式基金都選擇積極的資產配置策略,積極的股票選擇策略,投資風格、投資目標、各基金有一定的區別,但以成長型基金為主。 最後,各證券投資基金持股過於集中,非系統性風險未能得到有效化解,在實施具體投資中,以專家理財代替專業理財。專家理財指依靠一些有經驗的管理人依據他們的經驗選擇投資時機,投資品種,而專業理財指的是利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有一套完整科學的投資決策體系,這個體系應對宏觀面,行業基本面,公司基本面直至證券市場交易變化狀況進行量化的判斷,決策的依據應是這個連續運轉的體系,而非幾個專家的經驗,以專家理財代替專業理財的弊病在於基金風險太大,且易滋生基金黑幕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