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股票
① 引入戰略投資者與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優化
上市公司再融資與股權結構變動的實證分析 (一)上市公司配股融資與股權結構變動的實證檢驗 從理論上講,配股是向公司的原有股東按照其持股比例發行股票,如果全部股東都全額認購,上市公司的股權比例不會發生變動。但是在我國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的國有股股東往往會放棄配股權。因為在國有股股東配售的股份仍是非流通股份的情況下,國有股股東若與流通股股東按照相同的價格配股,容易造成股東資金的沉澱,其結果自然是國有股股東不願意參與配股;再就是有的國有控股股東在發起成立股份公司時,已經將資產全部投入,配股時根本無力參配。而在非流通股股份普遍放棄配股權的同時,流通股的配股往往由券商進行「余額包銷」,所以一般都能夠全額參配。在這樣的條件下,勢必造成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份的相對上升和非流通股股份的相對下降。 2000年滬市上市公司中實施配股的有82家,在此其中只有13家公司國有股股東實現了全額參配,其餘69家公司的國有股股東均部分或全額放棄了配股權。我們對這69家公司配股前後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的變動情況進行了考察,以分析國有股放棄配股權對股權結構變動的影響情況,並進行了公司配股前後股權結構變動的配對T統計檢驗,以查明這些公司在配股前後股權結構變動是否顯著。見表2。 表2配股前後流通股所佔比例變動的檢驗 項目 樣本個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標准差 配股前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 69 0.19 0.69 0.354 0.112 配股前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 69 0.22 0.7 0.405 0.114 T值(雙尾檢驗) 19.043 顯著性水平 0.001 結果表明,由於持有非流通股份的股東放棄配股權,使得這些上市公司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相對上升,平均上升了5.1%(即0.405—0.354);與此相對應,非流通股份所佔比例平均下降了5.1%;進一步,配對樣本檢驗結果也顯示配股前後股本結構變動顯著(顯著性水平為0.001,雙尾檢驗)。 (二)上市公司轉配股與股權結構變動的實證檢驗 轉配股是上市公司在配股時,國有股或法人股股東將配股權轉讓給社會公眾股股東,由社會公眾股股東認購的股份。而放棄配股則是指國有股、法人股股東既不參與配股,又不將配股權轉讓與他人的情況。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於1994年4月5日發出的《關於在上市公司送配股時維護國家股權益的緊急通知》規定:(1)有能力配股時不能放棄,以防持股比例降低;(2)在不影響控股地位時,可以轉讓配股權;(3)配股權轉讓的限制及通過購買配股權認購的股份的轉讓辦法,均按照證券監管機構的規定執行。中國證監會於1994年10月27日頒發的《上市公司辦理配股申請和信息披露的具體規定》指出:「配股權出讓後,受讓者由此增加的股份暫不上市流通。」 轉配股這種做法在1995—1997年間最為集中,1998年停止。由於國有股、法人股股東轉讓配股權後,轉讓的部分不得上市流通,因此,隨著上市公司送股、轉股和配股的實施,待處理轉配股的總數逐漸增大。我們對96家轉配股的滬市上市公司由於轉配而導致的股本結構變動進行了統計分析,從中能夠看出轉配股份對股權結構的影響程度。見表3。 表3 轉配股前後股本結構變動的檢驗 項目 公司數 級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標准差 轉配這前非流通股份所佔比例 96 0.52 0.45 0.97 0.68 0.13 轉配上市後非流通股份所佔比例 96 0.61 .032 0.93 0.59 0.13 T值(雙尾檢驗) 10.99 顯著性水平 0.00 結果顯示,轉配股使非流通股份(國有股和法人股)占總股本的比例平均降低了9%(即0.59—0.68),配對樣本的T檢驗表明轉配前後股本結構變動顯著(顯著性水平為0.00,雙尾檢驗)。從股權結構角度分析,我們認為上市公司的配股權還是允許轉配為好。這是因為,在允許轉配的情況下,股權結構的變動程度要明顯強於僅僅是放棄配股的情況;進一步分析,如果允許將配股權轉讓給其他機構投資者,將對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優化極為有利。 (三)上市公司增發新股與股權結構變動的實證檢驗 增發新股是上市公司除配股之外的另一種再融資方式,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滬深上市公司增發了A股。1998年5月,龍頭股份和深惠中5家紡織業上市公司開創了增發A股的先河,之後,新鋼釩、上海醫葯相繼增發。1999年,上菱電器東大阿派幾家電子類上市公司也完成了增發,並且在發行方式上進行了創新。2000年,吉林化工、、南通機床等公司進行了增發。到2000年底,實施增發的上市公司已經達到了35家。增發新股與配股的區別在於前者面向所有投資者,後者只面向公司現有股東。增發新股的對象主要是社會公眾,既面向公司現有股東也面向所有新的投資者,在1999年的增發中,還引進了戰略投資者的概念。
② 向A股戰略投資者配售A股股票是什麼意思
簡單說就是給那些持股比較多的股東配股,對中小投資者不利,會攤薄你的權益
③ 境外戰略投資者證券賬戶可以買賣股票嗎
境外合格投資者QFII
指外國專業投資機構到境內投資的資格認定製度是在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的國家和地區,實現有序、穩妥開放證券市場的特殊通道。;
④ 滬市A股哪些公司引進了戰略投資者在哪能查到
你到證卷之星去查.
⑤ 主動退出A股市場的股票,還能重新進入股市嗎
招商南油的前身長航油運,曾經因重新上市引起了市場的關注。作為首家因財務指標退市的上市公司,長航油運還是比較幸運的,一方面是長航油運申請重新上市,適用於舊版的上市規則,即滿足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均為正值,而且累計超過2000萬元等條件,即可申請重新上市;另一方面則是在於長航油運屬於央企上市公司,更進一步加大了重新上市的概率,對投資者來說,只是承受了較長的時間成本。
退市股接連實現重新上市的目標,實際上意味著A股市場已經實現了上市、退市以及重新上市渠道的暢通,這也是提升資本市場融資效率以及增強市場活力的表現。或許,針對當前存在退市壓力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存退市風險的央企或國企上市公司,可以藉助主動退市等形式階段性退出股票市場,而後經歷一系列破產重整或引入戰略投資者之後,再輕裝上陣、華麗轉身,或許也是一個多方共贏的結果。
從長航油運到二重重裝,退市股重新上市也成為了一夜暴富的投資機會。不過,縱觀這些年來A股市場上市公司的退市情況,真正可以實現重新上市的企業還是寥寥無幾,有不少企業已經長達十多年留守在三板市場之中,企業的流動性長期處於枯竭的狀態。不可否認的是,對長航油運以及二重重裝的股東來說,確實也是比較幸運的,但它們均有一個特殊的背書,加上本身所處頗具戰略地位的行業,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業重新上市的概率。
博弈退市股的重新上市,並非適用於所有的退市股。其中,對牽涉重大違法、欺詐發行等行為的退市股,投資者更加不能夠抱有幻想。不過,換一種角度思考,在目前傳統周期行業上市公司股價跌跌不休、經營狀況持續慘淡的狀態下,根據企業自身的狀況申請主動退市,未必會是一件壞事,待歷史包袱逐漸卸下,企業再度輕裝上陣,或許會給投資者帶來不少的驚喜,這也是多方共贏的結果。
⑥ 向A股戰略投資者定向配售A股股票是什麼意思
向戰略投資者配售A股就是:只向戰略投資者發售股票,獲得並長期持有該股份A股公司獲得資金、技術、管理、市場、人才優勢,使得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增強,或企業產品市場佔有率變大,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定項配售一般是指:溢價配售給大型戰略投資者。
我國在新股發行中引入戰略投資者,允許戰略投資者在發行人發行新股中參與申購。主承銷商負責確定一般法人投資者,每一發行人都在股票發行公告中給予其戰略投資者一個明確細化的界定。
⑦ 東航引進戰略投資增發了多少股票
7月12日報道,東航引進戰略投資增發118億,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布重大資本項目,將向均瑤集團及吉祥航空合計發行不超過13.42億A股、向吉祥航空及/或其指定的控股子公司發行不超過5.17億H股、向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發行不超過2.73億A股。
這是東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一項戰略決策。
東航引進戰略投資,一家來自民營資本,一家來自國有資本,體現了國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的相互融合,不僅放大了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同時為推動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本次資本項目的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引進B787、A350等先進機型,以擴大東航機隊規模、優化機隊結構,增強主營業務的核心競爭力。
東航和均瑤集團總部均位於上海,都以航空運輸服務為主業,雙方的合作具備良好條件。雙方以資本為紐帶,結成戰略合作關系,未來將釋放出更多的合作成效,包括帶動各業務領域的合作,提升運營效率,完善航線網路,更好地服務旅客和滿足社會公眾的出行需求。
⑧ 郎咸平說國內四大行港股上市都引入了哪些戰略投資者
關於高盛從中國建設銀行賺了1300億人民幣的事,是這樣的:
2004年之前,四大國有銀行謀求A股上市,曾各自引入海外知名上市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幫助其上市和股改。建設銀行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美國銀行。當時,高盛的人在美國銀行戰略投資建行之前,作為戰略顧問先建議中國建設銀行把壞賬全部撇清,撇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這樣有利於上市融資,獲得新生。其實,實質上是將壞賬剝離,有利於美國銀行投資一塊干凈的、高收益的資產。其結果相當於美國銀行用一塊錢買建行的一股股票,美國銀行投資了數十億股,當上了建設銀行的大股東,高盛作為建行上市的牽頭投行,推動了建行在2007年9月最終上市。後來,在2007年年底的時候,美國銀行曾公開發表聲明說,由於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自己(美國銀行)受到巨大的損失。但是美國銀行對建行的投資,在建行的上市後,讓它們賺了1300億。這就是你所說的高盛賺建行1300億的由來,其實是高盛的夥伴——美國銀行賺建行1300億,並不是高盛直接賺的,但從中國賺1300億,無論是高盛還是美國銀行賺,其實質都是我們國有資產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