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斯康股票投資價值分析
1. 阿斯利康的葯為什麼別的廠家的葯要貴許多
阿斯利康制葯有限公司是外企,你知道國外的知識產權保護嗎?他們研究一個新葯,前期投資要20個億美元左右。這些收入那裡回報啊??國產的葯,說實話就是盜版貨。看你經濟條件選擇。微軟的win98 要1998元呢,而盜版的就5元!貴的部分體現在知識產權這里!
2. 阿斯利康的企業文化
阿斯利康的成功源自員工的優秀素質和卓越表現,員工的個性化、多樣性和創造力備受推崇。
阿斯利康致力於營造人人機會均等的企業文化,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包括:
正直和高尚的道德標准 尊重個性,鼓勵多樣化 開放、誠實、彼此信任並相互支持 發揮每個人的領導才能
3. 阿斯利康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阿斯利康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成立於2014年02月1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從事總公司經營范圍內的業務聯絡和咨詢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黃彬
成立時間:2014-02-12
工商注冊號:110000450252862
企業類型:分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8號樓26層2606單元
4. 阿斯利康是世界500強嗎
阿斯利康是世界500強。
阿斯利康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國捷利康公司於1999年合並而成。作為一家以創新為驅動的全球性生物制葯企業,阿斯利康全球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公司在17個國家設立生產基地。
三大戰略研發中心分別位於英國劍橋、美國馬里蘭州蓋瑟斯堡和瑞典蒙道爾,每年研發投入達到40億美元以上。阿斯利康是一家以創新為驅動的全球性生物制葯企業,專注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處方類葯品,為醫療行業帶去意義深遠的變化。
阿斯利康人才發展:
阿斯利康始終處於全球醫葯創新的最前沿,在人類葯物創新方面的經典成就不勝枚舉:從20世紀60年代全球第一個β受體阻滯劑心血管葯物心得安,到70年代開創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先河的腫瘤葯物諾瓦得士。
從80年代針對酸相關性疾病治療的第一個質子泵抑制劑葯物洛賽克,到今天的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一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葯物易瑞沙。
阿斯利康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在研發領域的投入產出效益居業界領先水平。近一個世紀以來,共有7位和阿斯利康相關的資深研發人員因其在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
阿斯利康2005年研發總投入為34億美元(平均每個工作日1400 萬美元),而在其全球64000名員工中就有11900名員工緻力於新葯研發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阿斯利康
5. 阿斯利康(無錫)貿易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怎麼樣
簡介:阿斯利康(無錫)貿易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成立於2007年08月13日。
法定代表人:張海瑞
成立時間:2007-08-13
工商注冊號:530100500000175
企業類型:外商投資企業分公司
公司地址: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東風西路13號順城寫字樓西塔11樓1102-1103
6. 歐盟起訴阿斯利康,阿斯利康此次到底犯了什麼事
當地時間4月26日的時候,歐盟宣布已正式起訴阿斯利康,理由是推遲交付新的冠狀疫苗並違反了雙方之間的合同。 阿斯利康原定於今年6月底前完成3億劑疫苗的交付,但3月份的時候表示僅能交付1億劑, 作為回應,阿斯利康發表了一份聲明,稱歐盟的行動“沒有法律依據”,並對歐盟的行動表示遺憾,並將在法庭上為它辯護。
阿斯利康大概於1993年的時候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建立了包括生產,銷售和研發的業務機構,選擇目前已經擁有2900多名員工。 阿斯利康堅持“立足中國,造福中國”的理念,堅持推出創新葯物造福中國患者,加強在葯物研發方面的投資與合作,著眼於人才發展,增強企業責任感,自2002年以來,阿斯利康進入了中國業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以上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就是如此,有其他想法可以在下方評論。
7. 為什麼醫葯板塊的基金錶現一般都不太好
吃不起葯將成為歷史,政府集中采購導致葯費暴跌
「醫保局動真格了,這一次真的要砍掉企業的銷售費用了。」一家中標的葯企人士向記者感嘆,還有一位葯企人士向記者表示:「中標難受,不中標更難受。」
前幾天,國家首次「4 7」城市葯品集中采購的投標談判在上海舉行,集中采購的結果是葯價暴跌,正大天晴葯企的恩替卡韋降幅超90%。恩替卡韋被譽為乙肝用葯霸主;阿斯利康公司旗下的肺癌靶向葯吉非替尼降價75%。
這次參與集中采購試點的共有31種葯品,7個品種降價幅度超70%,降幅在40%-70%之間的有12個,降幅0-40%之間的有8個。平均降幅高達52%,遠遠超過市場預期。
這次的試點大獲成功,4 7總共11個城市的31種葯品采購價直接被腰斬了,而采購價的降低,必然導致葯品銷售價的降低,而試點的開門紅也會導致國家迅速大范圍推進采購葯品的范圍,換句話說,困擾中國人很多年的高葯價問題,有望得到徹底的根除。
中國葯價有多虛
中國的葯價不僅高,而且很虛,虛到令人目瞪口呆的程度。多家上市公司葯企,列支的營銷費用,居然佔到營收的60%,遠遠超過國際葯企10%的標准。
換句話說,葯廠賣出去100億的葯,銷售成本就佔了60億,而國際通用標准大概是10億左右,與此同時,中國葯企的研發費用卻是出了名的低,遠遠低於國際標准。重營銷輕研發導致中國醫葯界回扣橫行,而新葯研發能力極低。
僅僅被央視公開報道點名的醫葯回扣亂象,包括但不限於:
2010年,葯價虛高1300%的「蘆筍片事件」,湖南湘雅醫院醫生回扣佔到中標價43.5%;
2011年,虛高達2000%的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丑聞,北京公立醫院醫生回扣佔到中標價40%;
2013年,漳州醫療腐敗案,全市公立醫療機構100%涉案,葯價的50%用於回扣;
2013年,「葛蘭素史克行賄門」,其副總裁梁宏在供述中稱,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為打開銷路投入的行賄費用佔到葯價的30%,每年的總金額高達數億元人民幣;
2016年平安夜曝光上海、湖南兩地葯價虛高近10倍,醫生回扣佔到葯價40%
這動不動就10~20倍的利潤,意味著成本價只有零售價的10%,甚至只有5%,中間的巨額利潤,都被層層剝削了,最後讓患者來買單,導致中國的葯價高企,但是葯廠實際利潤並不高,研發能力薄弱且極其重視營銷,不給回扣而重視研發的葯廠根本活不下去,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
集中采購曾讓葯價暴漲
實際上,中國葯價高是個老大難問題了,如何解決高葯價問題成了政府的心頭病,提出的解決方案千千萬,通過政府集合公立醫院的需求進行集中采購、集中招標,通過巨大的采購量來壓低價格,讓患者得到實惠。
聽起來似乎沒問題,政府手底下有那麼多公立醫院,全部聽政府號令,而公立醫院就診患者的數量佔到總就診量的90%,換句話說消耗的葯品,也是90%,把這些需求全部集中起來和葯廠談判,不可能拿不到好價格。而政府出面帶量集中采購來降低價格,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所以,早在2000年左右,有關部門就開始推行以量換價」,讓葯物進行集中采購,帶量招標,試圖取得價格上的優惠,降低葯價。在外國,這一手段可以降低10~15%價格,雖然不多,但是考慮到外國市場競爭激烈,葯價透明,本來就很低,在這個基礎上還能降低實屬難得。引入中國後,一定能大幅度降低葯價。
中國醫葯部門不僅實行了集中采購,以量換價,還對醫院葯價進行行政限制,不允許醫院以葯養醫,曾經只允許加價15%,後來乾脆實行零差率,一分錢都不允許加價,什麼價格采購的,就什麼價格出售,最大程度讓利給患者。
政府把所有采購量集中起來進行招標獲得最低價格,然後不加價賣給患者,葯價一定很便宜了吧,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實際上,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實行集中采購和零差率二個政策後,葯品的采購價年年增高,高葯價問題越演越烈。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震驚了,這怎麼可能,這套方案怎麼看都沒問題啊,降低葯費利國利民十拿九穩,怎麼最後居然導致葯費連年增高,這不科學啊。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為什麼外國行之有效的帶量集中采購降低葯價的辦法,到了中國不僅無效,反而導致葯價升高。
原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套方案里有一個最大的漏洞,就是招標是由政府集中組織的,但是采購量是由各大醫院自行決定的,用哪個葯,用多少,是由每個醫院自己定,或者說,是由每個開處方的醫生來決定。
所以這些葯廠們想出了一個新點子,高中標價高回扣,把中標采購價定的高高的,分出大量的利潤空間做成回扣給開處方的醫生,以及整個醫葯管理鏈條上的一系列人,瞬間打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銷量大增,所有的醫生都在瘋狂的開這家葯廠的葯。
而那些低價中標的葯品則陷入了一個很窘迫的情況,醫生不願意開這個葯,沒有銷量,下場和沒中標是一樣的。
同一款葯品,有人出低價,高價怎麼可能中標,當然不可能啦,競標的規則就是價低者得。要規避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不是同一款葯品就可以了,同樣的葯灌裝到另外一個包裝里,取另外一個名字,上報給葯監局拿一個批號,當新葯賣,既然是剛「研發」出來的「新葯」,那自然擁有自主定價權,你報多高,也沒有競爭者,因為這款葯全國只有你這一家有。
例如,傳統的青黴素,價格極低,不過你們已經基本看不到了,因為按照集中采購制度,根本賺不到錢,取而代之的是各大葯廠自行「研發」的XX黴素,號稱改良版的青黴素,實質上還是青黴素,不過中標價立刻暴漲十倍甚至幾十倍,然後就有利潤空間給回扣了。
所以,新葯的審批權立刻火了,醫生的處方權也立刻火了,帶來的問題是葯監局這些年被國家查處了一大批貪官,基本都是有審批權的那些人,而基層的醫生吃醫葯代表的回扣,已經從密布新聞,變成不算什麼新聞了。
所以,在央視曝光的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丑聞丑聞中,葯價虛高2000%,出廠價0.6元,北京市中標價高達11元,醫生的回扣為每支4.4元,而山東一個街頭小診所,進貨價為0.64元,賣給患者為2元。所謂的集中采購降低葯價,完全形同虛設,整個北京的需求集中在一起進行采購,不僅沒有壓低價格,反而瘋狂攀升20倍。
新集中采購導致葯價大降
看完了中國葯價的歷史,只能感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這樣,那為什麼這次的新集中采購導致中標價暴跌這么厲害呢,他們雙方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肯定是有的,否則中標價依然絲毫不會變,這次的新規最大的改變在於收回了公立醫院自定采購量的權利。
現行的集中采購制度,缺乏明確的用量要求,中標未必代表有銷量,醫院仍然具有極大的自主選擇權,因為葯企需要對醫院進行二次公關,醫院則進行二次議價,導致中標結果形同虛設。
為了堵住這個漏洞,新的采購制度實行招采統一,什麼意思呢,就是招標會上要明確采購量,由這些城市下屬的公立醫院,提前確認未來一段時間的某葯品的需求量,匯總給醫保局之後,由醫保局統一采購,然後下發給公立醫院,實現真正的帶量采購。
這個創新之舉,等於沒收了醫生的處方權,因為醫院失去了采購權,院里就這么多存貨,你開完了就沒有了,如果你真的需要這么多,也可以,你提前報備,醫保局幫你買,你還是吃不到回扣。一家大型公立醫院,沒有特殊的疾病大爆發,對各項葯品的需求是非常穩定的,不會有大的波動。
福建省醫療保障局長詹積富在公開場合表示,醫保局的主要任務是讓醫務人員不能再有拿回扣的機會,讓醫務人員不敢再去拿回扣。通過這個制度,他們完全有希望做到這一點,廢除高葯價存在的基礎。
正是因為廢除了中間的回扣環節,讓回扣高低不再左右銷量,所以各葯企報出的中標價格立刻斷崖式下滑,中標平均價直接來了個腰斬,這就是好制度的威力。
葯企迎來長期利好
這次集中招標,讓葯企的中標價大幅度下降,導致醫葯股大幅暴跌,沒中標的幾個甚至跌停,市場看到價格降了,就解讀為利空。
按正常的思維來看,價格降這么多,不是利空是什麼,但是如果深究這件事可以發現,價格下降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省了回扣的那部分錢,對葯企本身的利潤沒有太大的影響。
幾十年來,中國醫葯市場一直重回扣,輕研發,是否能研發出新葯不重要,砸錢送回扣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回扣給的到位,哪怕就一直老葯換新瓶,也能躺著賺大錢。
這種風氣是典型劣幣驅逐良幣,缺乏研發能力會直接斷掉中國醫葯進步的根基,廣大基層患者還飽受其害,苦不堪言。
葯企喜歡給回扣嗎?不喜歡,但是如果別人都給自己不給,自己就被市場消滅了,有關部門從制度上杜絕給回扣的空間,不僅僅是對患者好,也是對葯企好,這樣才能讓葯企腳踏實地,把心思都放在研發上,消除市場競爭亂象,正本清源,我認為對葯企來說,是構成長期利好。
2018年11月15日,國家醫保局下發《4 7城市葯品集中采購文件》,按照這11個城市所有公立醫院2017年同品種采購量以60-70%核算,承諾用量進行集中采購,在12月6日進行了首批公開采購,導致了中標價格腰斬式暴跌。
目前只有11個城市作為試點,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沈陽、大連、廈門、廣州、深圳、成都、西安,進行采購的,也僅僅只有31種葯品。
但是鑒於首次試點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新辦法會迅速推廣到全國所有城市,而且會覆蓋到所有的葯品,那個時候,全國所有的患者會看到一個奇觀,所有葯品的平均價格暴跌一半以上,吃不起葯將成為歷史。
這一天不會太久,高價葯將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我們的每一個人,都會成為受益人,很快你們就會看到這一天的。
望採納
8. 我在重慶,目前有2個葯代的offer,阿斯利康的呼吸組,只做信必可,禮來的內分泌組,該選擇哪個呢
我剛入行,對禮來不是太了解,不活信必可是阿斯利康今年的重點產品,從去年的總體感覺來說阿斯利康對信必可的投資很大,所以阿斯利康信必可組的獎金比較優厚,做葯代這行我們自己都了解,我們要的是獎金,看的是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和潛力,在重慶的話你自己最好去旁敲側擊問問醫生看對哪個的產品的認可度高,還有產品的在今年的指標,要是指標太高完不成,我們做葯代的飯都沒得吃
9. 比較絡活喜(輝瑞),拜新同(拜耳),波依定(阿斯利康)的未來銷售趨勢
1.從市場的認可程度看:美國輝瑞公司的絡活喜已經在全球上市幾十年,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十幾年,絡活喜的年底市場銷售額連續位居全世界第四位,2004年全年的銷售額達到了45個億,其中美國18個億,而日本11億,值得一提的是整個日本的人口也只有1.3億。 拜新同在北京的銷售勢頭良好,廣州市場表現也不錯,但在武漢市場,雖然銷售比較平穩,但成績並不理想。而波依定在國內市場上具有良好的競爭實力,在國產葯品中排名在前10位中。國內市場佔有絕對優勢。2.從地域上分析:絡活喜在全球佔了很大市場,但是隨著國產降壓葯對市場的沖擊,在中國絡活喜的發展形勢不是很明朗。拜新同在我國東北三省可以算是受屈一指。連續2年位列銷售榜首。波依定在我國西南市場的購買率高達25% 3.從用葯比例來看:絡活喜》波依定》拜新同綜合上述 我個人認為著三種葯的未來銷售趨勢應該會同步增長。而就中國市場而言,波依定的銷售趨勢更加具有優勢。
10. 英國阿斯利康公司的阿斯利康在中國
阿斯利康中國總部位於上海,在中國大陸的20多個主要城市設有辦事處。公司在江蘇省無錫市擁有世界一流的生產基地,於2001年正式投產。阿斯利康目前在中國銷售的醫葯產品已有約80%在中國本地生產。
作為全球領先制葯公司之一,阿斯利康藉助其雄厚的研發基礎、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完善的銷售體系,致力於在諸多重要治療領域為廣大患者提供富於創新、卓有成效的醫葯產品。中國是阿斯利康全球最重要的新興市場。在中國,阿斯利康的使命是開發、供應和推廣優勢治療領域中富於創新、質量上乘的醫葯產品。
阿斯利康於1993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至今已經建立了包括生產、銷售、研發在內的業務機構,員工人數超過2900名。阿斯利康秉承「立足中國,造福中國」 的理念,堅持推出創新葯物造福中國患者、加強葯物研發領域的投資與合作、重視人才發展、加強企業責任的四大發展戰略,自2002年起阿斯利康迎來了中國業務健康高速發展的新階段。目前,在處方葯銷售和包括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在內的葯物研發領域,阿斯利康在跨國制葯企業中保持領先水平。
阿斯利康致力於保持高度的企業責任,加強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成為中國醫學界的首選合作夥伴。阿斯利康通過和著名學術及科研機構在葯物研發上的緊密合作,提高國內醫學科研機構的研發水平。與此同時,阿斯利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斷地將尖端科技引進中國醫學界,為中國的醫學工作者提供最新醫學知識和最佳診療方法的教育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