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式全能銀行能投資於工商企業的股票
⑴ 銀行資金可以投資於股市嗎
銀行理財資金原則上不得投資上市公司股票、未上市公司股權。而面向私人銀行客戶、高資產凈值客戶及機構類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則不受上述限制。銀行理財資金對股市的投資,屬於「限制性投資」,而非「禁止投資」。
⑵ 全能銀行的全能銀行的定義
全能銀行(Universal Banking)源於德國,本是德國銀行業的分類概念,但在現代金融里其含義已經超出了統計概念的范疇。全能銀行是一種銀行類型,它不僅經營銀行業務,而且還經營證券、保險、金融衍生業務以及其他新興金融業務,有的還能持有非金融企業的股權。全能銀行可購買企業的股票,在許多企業中的股權往往超過25%,成為企業的大股東,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決策。廣義的全能銀行等於商業銀行加投資銀行加保險公司再加非金融企業股東。人們常說的全能銀行主要是指能夠從事所有金融業務的銀行,不包括非金融業務。全能銀行首先是金融中介(相對於金融市場),其次是集多種金融業務於一體的金融聯合體或金融混業集團(Financial Conglomerates),再次是意味著混業經營(相對於分業經營)。
⑶ 我國商業銀行可投資於企業債卷和股票嗎書上說是錯的。
我國金融管理部門有規定,我國商業銀行不可以投資企業債券和股票!
⑷ 企業運營管理中有哪幾種模式
一、 美國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
股權結構 美國目前最大的股東是機構投資者,如養老基金、人壽保險、互助基金以及大學基金、慈善團體等。其中養老基金所佔份額最大。在90年代初,機構投資者控制了美國大中型企業40%的普通股,擁有較大型企業40%的中長期債權。
20家最大的養老基金持有上市公司約10%的普通股。不過;盡管機構所有的持股總量很大,一些持股機構也很龐大,資產甚至達幾十億美元,但在一個特定公司中常常最多持有1%的股票。因而在公司中只有非常有限的發言權,不足以對經理人員產生任何壓力。
市場控制公司 在美國主要依靠資本市場上的接管和兼並控制公司。美國的機構投資者,不長期持有一種股票,在所持股公司的業績不好時,機構投資者一般不直接干預公司運轉,而是改變自己的股票組合,賣出該公司的股票。
持股的短期性質使股票交易十分頻繁,造成公司接管與兼並事件頻頻發生。研究表明,股票價格的波動太大,與企業的盈利水平關聯不強。
因此,利用股票市場對公司進行控制難以有效。而且,由於股票流動性大、周轉率高,出現嚴重的持股短期化,經理人員面對主要股東的分紅壓力只能偏重於追求短期盈利,對資本投資、研究與開發不太重視。
近年來,美國實業界採取了一些措施,力圖改進美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1992年規定:
(1)增大關於公司執行人員的報酬與津貼的披露程度,要求董事會報酬委員會在其年度代理聲明中公開說明怎樣確定以及為什麼這樣確定執行人員報酬水平。
(2)強化機構股東的作用。同時,嘗試加強商業銀行的作用,允許商業銀行從事證券交易活動。
二、日本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
股權結構 自60年代以來,日本控制企業股權的主要是法人,即金融機構和實業公司。法人持股比率在196 0年為40.9%,1984年為64.4%,1989年增加到72.0%。法人持股主要是集團內企業交叉或循環持股,集團形成一個大股東會。
控制結構與主銀行制度日本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主要來自企業內部。決策與執行都由內部人員承擔。監督和約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來自交叉持股的持股公司,一個企業集團內的企業相互控制。總經理會(社長會)就是大股東會。
如果一個企業經營績效差或者經營者沒有能力,大股東會就會對該企業的經營者提出批評意見,督促其改進工作,直至罷免經營者。另一重要監督來自主銀行。主銀行一般有三個特點:
提供較大份額的貸款、擁有一定的股本(5%以下)、派出職員任客戶企業的經理或董事。銀行幾乎不持有與自己沒有交易關系的公司的股份,持股目的基本上是實現和保持企業的系列化和集團化。
主銀行監督公司運轉的方式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在公司業績較好、企業運轉正常時,主銀行不進行干預,但在公司業績很差時,就顯示控制權力。由於主銀行對企業的資金流動密切關注,所以能及早發現財務問題,並採取行動。
譬如事先通知相關企業採取對策,如果公司業績仍然惡化,主銀行就通過大股東會、董事會更換經理人員。主銀行也可以向相關企業派駐人員,包括董事等。藉助於這些手段,主銀行就成了相關公司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監督者。
在公司交叉持股和主銀行持股體制中,持股目的只在於使股東穩定化,相互支持和相互控制,而不是為了得到較高的股息或紅利。所以,股票輕易不出手,周轉率低,股票市場因此也對經理人員影響甚微。
就股票市場上的兼並而言,日本也很少發生。日本的兼並活動進入60年代後雖然也增加了,但主要發生在中小企業之間或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而且,即使兼並,也很少採用公開購買股票的方式,往往是合並雙方的大股東先行商談,再轉移股票。
三、德國的公司治理結構模式
德國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雙重委員會制度,即有監察委員會(監事會,相當於美、日的董事會)和管理理事會(理事會,相當於美、日的高級管理部門或執行委員會)。監事會成員不能充當董事會成員,不得參與公司的實際管理。
股權結構 在德國,最大的股東是公司、創業家族、銀行等,所有權集中程度比較高。德國的銀行是全能銀行,可以持有工商企業的股票。銀行持股在1984年和1988年分別為7.6%和8.1%,如果加上銀行監管的投資基金的持股(同期分別為2.7%和3.5%),則銀行持股達10.3%和11.6%。
而且,銀行持股的大部分是由三家最大銀行持有,其中德意志銀行影響最大。銀行對企業的貸款性質也使銀行成為一個重要的利益相關者。
另外,公司交叉持股比較普遍,權威部門對持股的管制也比較寬,只有持股超過25%才有義務披露,超過50%才有進一步的義務通知管制機構。
⑸ 世界上著名的投資銀行有哪些
1.高盛GoldmanSachs(按排名順序排列)
世界上最早的專業投資銀行,由GoldmanSachs先生創辦於1861年。
高盛以其濃厚的企業文化著稱,在100多年的歷史,上一直堅持投行主體戰略,很少涉足商業銀行、零售經紀等領域(但並非完全不涉足),是華爾街投行之首。
(5)德國式全能銀行能投資於工商企業的股票擴展閱讀:
投資銀行 (Investment Banks) 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資銀行是美國和歐洲大陸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商人銀行,在日本則指證券公司。
投資銀行的組織形態主要有四種:
一是獨立型的專業性投資銀行,這種類型的機構比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們有各自擅長的業務方向,比如美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
二是商業銀行擁有的投資銀行,主要是商業銀行通過兼並收購其他投資銀行,參股或建立附屬公司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在英德等國非常典型,比如匯豐集團、瑞銀集團;
三是全能型銀行直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主要出現在歐洲,銀行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也從事商業銀行業務,比如德意志銀行;
四是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興辦的財務公司。在中國,投資銀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證券等。
參考資料:投資銀行-網路
⑹ 德國金融體系的現狀
德國是典型的銀行主導型國家,其銀行在金融體系中處於核心位置,而金融市場很不發達。由2001年的統計數據發現,股票市場總市值只佔GDP的24%,而銀行資產佔到GDP的152%。
德國的
商業銀行是全能銀行的代表。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是德國最大的三家銀行。這三家銀行為企業提供短期、長期貸款,證券承銷、財務咨詢等全方位金融服務;為個人提供儲蓄工具、消費信貸、保險產品、證券買賣等一系列產品與服務。三家銀行中,德意志銀行集團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另外兩家也都與保險公司結成戰略聯盟。
此外,德國還有一些特殊目的銀行,比如說儲蓄銀行、信用合作銀行等。儲蓄銀行為收入低的人提供儲蓄工具和信用服務,其資金被用於提供抵押貸款、資助本地或區域性投資活動。只有市或轄區等地方政府才能創立儲蓄銀行,並為創立的儲蓄銀行提供擔保。儲蓄銀行體系在德國也是很大的,中央儲蓄銀行處於最上層,中間是中央儲蓄銀行所屬的12家地區性銀行,最下層是12家地區性銀行所屬的700家當地儲蓄銀行。信用合作銀行是由存款者所有的互助組織,其成立初衷是為急需資金的工商企業提供幫助。信用合作銀行體系也由三個層次構成:1家中央銀行、3家地區性銀行和若幹家當地銀行。
在世界各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德國的公司治理是比較有特色的,它們大多數不是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公司董事會中有工會的代表,也就是說廣大職工可以在公司的重大決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金融類企業中也得到很好的體現。比如說,占銀行資產總額36%的儲蓄銀行就是為民眾服務,而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信用合作銀行也如此。雖然世界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政策型金融機構,但其公司組織形式與德國是完全不同的。
德國的全能銀行制度得益於對銀行較少的監管。銀行不必建立附屬公司,甚至不必設置防火牆就可以直接承銷證券。銀行可以不受限制的代理保險業務,但要想經營保險業務就必須通過自己的附屬公司,並受到保險監督局的監管。只要投資於房地產和股票的帳面價值不超過銀行的負債,監管機構對其沒有限制,但銀行附屬公司的不動產投資不受該限制的影響。另外,銀行可以對非金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非金融機構也可以持有銀行股份。可見,德國金融業的經營是相當自由的。
德國工人的養老金由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國家養老金與工作年限內的平均收入掛鉤,二者的替代率較高。個人養老金體系在德國是廣泛存在的,個人養老金計劃有一個統一的繳費率,並常常是確定收益型的。在公司層次上課稅是德國養老基金的特色。由於養老金帳面上的儲備可以享受特殊優惠,並且企業可以在免稅的情況下自由運用這部分積累起來的資金,因而企業幾乎將所有的資金都表現為養老金帳戶下儲備。為保證職工養老金的發放,養老金儲備的投資所得得到養老金擔保協會的擔保。德國養老金在家庭總資產中的比例是比較小的
⑺ 會計投資業務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所謂投資業務又稱為證券投資業務,是指商業銀行購買有價證券的經營活動。
投資業務是銀行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除德國、瑞士、奧地利全能銀行外,多數國家明令禁止商業銀行購買工商企業股票。因此商業銀行的主要投資對象是各種債券。
主要特點是:①取得利潤收益;
②分散風險;
③持有較高流動性和安全性有價證券作為二級准備金。
⑻ 什麼是投行
投行指的是投資銀行,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中主要的金融中介,其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
⑼ 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銀行的概念和區別
德意志銀行與匯豐控股都是全能銀行。
英國最大的銀行集團匯豐控股,匯豐銀行是匯豐控股的子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銀行是有區別的:
1999年2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券聯合會和國際保險監管協會聯合發布的文件《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原則》中,金融控股公司被定義為「在同一控制權下,完全或主要在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中至少兩個不同的金融行業大規模提供服務的金融集團」。這里需要明白的是金融控股公司中的母公司至多從事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中的一種業務,而其餘業務由其控股子公司經營,這是金融控股公司與全能銀行的重要區別。金融控股公司通常具有三大特點,「集團控股,聯合經營;法人分業,規避風險;財務並表,各負盈虧,合理避稅」。
全能銀行(Universal Banking)源於德國,本是德國銀行業的分類概念,但在現代金融里其含義已經超出了統計概念的范疇。全能銀行是一種銀行類型,它不僅經營銀行業務,而且還經營證券、保險、金融衍生業務以及其他新興金融業務,有的還能持有非金融企業的股權。廣義的全能銀行等於商業銀行加投資銀行加保險公司再加非金融企業股東。人們常說的全能銀行主要是指能夠從事所有金融業務的銀行,不包括非金融業務。全能銀行首先是金融中介(相對於金融市場),其次是集多種金融業務於一體的金融聯合體或金融混業集團(Financial Conglomerates),再次是意味著混業經營(相對於分業經營)。
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能夠幫到你
http://www.yeqi.net/lunwen/html/?436.html
http://wiki.mbalib.com/wiki/%E5%85%A8%E8%83%BD%E9%93%B6%E8%A1%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