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策略組合實證
1. 機構投資者可以配售到更多的新股嗎
機構投資者可以配售到更多的新股嗎
多數新手總是盯著強勢股看,卻忽略了大盤的因素,也不去思考強勢股為什麼會強勢,是單日強勢還是階段持續強勢,在買入賣出的時候仔細思考過,而不是匆忙下決定,盤後回顧看看操作判斷是否正確,有什麼可以總結的地方,如果錯了需要及時的修正,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天天都應該堅持復盤,然而認識到問題所在並且採取應對措施才是最重要的,否則一直重復同樣的錯誤就沒有價值了。
先上一張復盤的思維導圖,再來學習其方法。
股票復盤的作用是什麼
復盤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交易總結、策略修正、選擇新標的。
交易總結:每筆交易進出場依據的合理性,是否與策略一致。有沒有盲目操作的部分。進出場位置的選擇是否合理。每日盤面變化的總結,有沒有超預期的異動,觀察異動是否對形態造成明顯影響等等。
策略修正:驗證策略是否與行情發展表現一致,有沒有主觀因素干擾。如果策略與行情發展不一致了,分析行情變化是質變,還是短期異動,並調整策略。
選擇新標的:翻一遍股票,把符合自己模式的票加到自選股,去除掉自選股里走壞的票。
當然復盤最大的作用是「市場會獎勵你的勤奮」。盡管復盤對投資者把握市場脈搏非常重要,仍有很多朋友並未深刻理解其含義。所謂知易行難,得到市場最終獎賞的往往是做到知行合一的投資者。
良好的盤感是投資股票的必備條件,盤感須要訓練,通過訓練,大多數人會提高。如何訓練盤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保持每天復盤,並按自己的選股辦法選出目的個股。復盤的重點在閱讀所有個股走勢,副業才是找目的股。在復盤進程中選出的個股,既符合本身的選股方式,又與目前的市場熱門具有共性,有板塊、行業的聯動,後市走強的概率才高。復盤後你會從個股的趨同性發現大盤的趨勢,從個股的趨同性發現板塊。
2.對當天漲幅、跌幅在前的個股再一次認真閱讀,找出個股走強(走弱)的原因,發現你以為的買入(賣出)信號。對符合買入條件的個股,可進入你的備選股票池並予以跟蹤。
3.實盤中更要做到跟蹤你的目的股的實時走勢,明白了解其當日開、收、最高、最低的具體含義,以及盤中的主力的上拉、拋售、護盤等實際情形,了解量價關系是否正常等。
4.條件反射訓練。找出一些經典底部啟動個股的走勢,不斷的刺激自己的大腦。
5.訓練自己每日快速閱讀動態大盤情況。
6.最核心的是有一套合適自己的操作方式。辦法又來自上面的這些訓練。
2. 機構投資者是依據什麼技術指標進行股票投資的
機構投資者是不看技術指標的,機構要賣入一隻股票是要投入大批人力去對上市公司調查研究才會賣進的.所以機構多數是賺錢的,看技術指標的散戶是虧損的.
3. 在什麼地方可以查到每支股票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投資及其比重
對了,很多軟體啊,大福星,大智慧什麼的 然後按F10
4. 請大家給我1份關於中國證券市場投資策略的論文2
證券投資策略研究論文
現代金融理論由於忽略了對人的心理活動及其行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論與實證的背離。行為金融理論將心理學尤其是行為科學理論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社會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證券市場的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框架,建立了行為投資決策模型。在對證券市場的大量統計研究基礎之上,行為金融理論家們已獲得了關於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大量實證研究結論,從而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證券投資策略。因此綜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用行為金融理論深入探討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策略,並對可能存在的問題作一些初步研究已顯得非常必要。
一、行為金融理論與投資決策模型
大量的事實證明,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及其深層次的心理特徵對投資活動的結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在研究復雜的金融市場時,我們必須考慮人類自身行為所具有的復雜多變性特點。在借鑒行為科學、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資活動當事人的心理因素為基礎的行為金融理論體系。對應於現代投資理論的假設,行為金融理論給出自己的理論假設:(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場的存在;(3)投資者的投資具有群體行為特徵。行為金融理論基礎主要有:(1)期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1979);(2)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APM);(3)行為金融資產組合理論(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礎之上構造的行為金融投資決策模型有:(1)BSV模型與DHS模型;(2)統一理論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應模型。
二、行為金融對投資者行為的實證研究結論
1.過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過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識的傾向,表現為投資決策中過分相信自身的判斷和決策,而忽視了客觀情況變化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組織完成的《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指出,我國股市6500萬投資者中無業者占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這些無業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人,由於無事可做,也不考慮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賺錢,由此可見我國投資者過度自信之嚴重程度。
2.拋錨性錯誤。人們在對某件商品的價值進行判斷時,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錨作為判斷的參照標准。同樣,投資者對於證券價格的變動預測也需要一定信息作為參照的錨。拋錨性往往導致投資者對新的、正面的信息反應不足。我國投資者往往是利用類似行業、板塊、股本大小、經營業績等的股票價格來衡量其投資股票的價格的。但是錨並不能長時間一直保持准確性和有效性,即錨會使投資者判斷出錯。
3.羊群行為。股市中的「羊群行為」是指投資者由於受其他投資者投資策略的影響而採取相同的投資策略。其關鍵是其他投資者的行為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並對他的決策結果造成影響。我國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風」、「跟庄」、投資基金的投資組合類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為」。孫培源(2002)通過構造股票收益率的橫截面絕對偏離和市場收益率的非線性檢驗,實證了中國股市羊群效應的存在。
4.雜訊交易。非理性投資者把與價值無關的信息認為是與價值有關,或者某些投資者人為地製造虛假信息,而其他投資者無法識別其真偽,這兩種信息被認為是雜訊,相應產生的交易稱為雜訊交易。我國股市近400%的年換手率中至少300%可以歸因於雜訊交易。施東暉(2001)實證研究表明,由於技術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場被廣泛使用,當某此技術信號顯示「上升」或「下跌」趨勢時,將引發大量的買賣行為,從而強化現有的股價趨勢。
5.過度反應與反應不足。過度反應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發現的,他們發現投資者對於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確的貝葉斯反應,而是過度反應致使股票價格超過其內在價值。我國王永宏(2001)運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國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現象證實了中國股市存在著明顯的過度反應現象。反應不足是指投資者對自身的判斷過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標准(犯拋錨性錯誤),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喪失了獲利的良好時機。我國股市中存在的「輪漲效應」就是一種「反應不足」。
6.處置效應。「處置效應」是指投資者長時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過早拋出贏利的股票的現象。這意味著當投資者處於盈利狀態時是風險迴避者,而處於虧損狀態時是風險偏好者。趙學軍(2001)等人的研究結論是:與國外相比,我國投資者更加傾向於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我國股市的處置效應在年末相對增強,個人投資者的處置效應強於機構投資者。
7.動量效應。在一定持有期內,平均而言,如果某隻股票或某些股票組合在前一段時期內漲幅較好,那麼,下一段時期內,該股票或股票組合仍將有良好表現。通過對我國股市歷年大盤及個股的統計分析,我們認為無論是在大盤還是在個股上,我國股市都存在動量效應。大盤的動量效應以日為時間單位比較明顯,而一些典型個股無論是以日、周還是以月為時間單位都非常顯著。
8.過度恐懼與政策依賴性心理。當股市虛假消息滿天飛、股市暴跌時,投資者不計成本的大量拋出股票,表現出十足的恐懼。在股市暴跌時,我國投資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這種對政策的依賴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9.遺憾。遺憾理論認為投資者為了迴避曾經做出的錯誤決策的遺憾和報告損失帶來的尷尬,可能避免賣掉價格已下跌的股票。還有,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能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對投資者而言,這種決策方式就優於其它決策方式。因此,投資者有從眾心理,傾向於購買本周熱門或受大家追漲的股票,因為當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可能降低其情緒反應或感覺。
10.暴富心理與賭博心理。中小投資者短線頻繁操作,其目的是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還有人敢去追漲;公司虧損了幾億元,已經資不抵債還有人敢去接盤;ST現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別處理的上市公司,其股價在特別處理消息公布後不跌反升的現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額弄虛作假還有人敢去炒底,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國投資者實足的賭性。
11.輪漲輪躍效應(補漲補跌效應)。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沒有上漲(下跌),那麼它們就具有補漲(補跌)的潛力。沒漲的要無條件補漲,沒跌要五條件補跌。長期以來我國股市個股輪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盤股、新股效應。我國股市對小盤股、新股獨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國股市的慣例。我們統計分析發現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小盤股、新股的收益率顯著高於大盤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國股市長期下跌及證券投資基金大量發行以來,這一狀況有所改變。
三、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證券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意義在於確立了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資決策行為以及市場定價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傳統金融理論關於理性投資者的簡單假設,更加符合金融市場的實際情況。行為金融學的實踐指導意義在於投資者可以採取針對非理性市場行為的投資策略來實現投資贏利目標。在美國證券市場上,目前有數家資產管理公司在實踐著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其中有的基於行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復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資業績。考察我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行為特點,我們總結出我國金融市場的投資策略:
1.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於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2.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准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准則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意義上的動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於對股市中股票價格中間收益延續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為股票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的策略。
4.時間分散化策略。指根據投資股票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的信念,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投資於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此比例逐步減少的投資策略。
5.小公司效應策略。小公司效應是指小盤股比大盤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發現股票市值隨著公司規模的增大而減少的趨勢。Siegl(1998)研究發現,平均而言小盤股比大盤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應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據小公司效應而採用的投資策略稱為小公司效應策略。
6.組合投資策略。行為金融學認為,證券市場並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強式有效,semlstrong efficient)。這就意味著傳統的證券組合投資理論中,「在有效市場中,投資者不可能獲得與其所承擔風險不對稱的額外收益」的提法在實踐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通過選擇合適的組合投資策略,投資者將可能獲得額外收益。
7.針對羊群行為的相反策略。由於市場中廣泛存在的羊群行為,證券價格的過度反應將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現「漲過了頭」或者「跌過了頭」。投資者可以利用可以預期的股市價格反轉,採取相反投資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來進行套利交易。中國的股票市場素有「政策市」之稱。考察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走勢,我們會發現在重要的頂部或底部區域,在消息面上總是伴隨著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一的。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投資基金可以制定相應的行為投資策略——相反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
8.購買並持有策略。個人和機構投資於股票應執行幾種能幫助控制認識錯誤和心理障礙的安全措施。控制這些心理障礙的關鍵方法是所有類型的投資者都要實施一種嚴格的交易策略——「購買並持有」策略。投資者在為組合購進一隻股票時,應詳細地記錄購買理由,而且要制訂一定的標准以利於進行投資決策。長期採取「購買並持有」策略,通常業績將超過高周轉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為偏差。心理學和決策科學提出,在某種情形下,投資者並不是盡力使財富最大化,並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資者還會在智力方面犯系統性判斷錯誤,這些行為偏差將導致證券定價的錯誤,合理利用這些偏差將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行為型投資人則盡力尋找由於行為因素而被市場錯誤定價的證券從而獲取超額利潤。可見,對人類行為偏差的正確把握是獲取市場超額利潤的來源之一。
10.ST投資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為特別處理,意味著公司陷入嚴重困境。但同時,ST公司也成為潛在的並購目標。考慮到殼資源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價值無疑是巨大的。作為一種投資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納入證券投資組合之中的。
總之,行為金融理論尋求並確定投資者可能對新信息產生反應過度或反應遲鈍而導致證券定價錯誤的市場情形。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的目標就是在大多數投資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前,投資那些定價錯誤的股票,並在股票價格正確定位之後拋出獲利。
四、應用行為金融理論指導證券投資要注意的問題
行為金融學的科學性在於它始於公理並尋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論能解釋金融市場的行為。它試圖理解和預測心理決策過程的系統的金融市場意義。如上所說,中國股票市場中存在著普遍的運用傳統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金融現象,而用行為金融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之,並由此導致了許多有價值的行為投資策略,但在具體運用這些投資策略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行為金融理論本身也是處於不斷發展之中。行為金融理論的投資策略是:在大多數投資者尚未意識到錯誤時投資於某些證券,隨後當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錯誤並投資於這些證券時賣出這些證券。一旦證券市場的絕對多數投資者認識到這一問題並採取相同的策略,那麼結果又會怎樣?我們相信隨著行為科學的深入研究、證券市場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會進一步發現更多的行為金融問題,並且一些已有的行為金融現象可能會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應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要防止教條化。
2.要切忌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現有的行為金融理論主要是在發達的金融市場產生的。我國證券市場同成熟的證券市場比較,還是一個新興的證券市場——歷史短、不規范。中國金融市場與發達的金融市場的共性與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運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不是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而應當掌握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方法,對中國證券市場的行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探索適應我國證券市場運行特點的我們自己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
3.行為投資策略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監管的深入及投資者結構的改善,我國金融市場行為金融現象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小公司效應現象就不如過去明顯、庄股由於監管的加強從而動量效應也明顯減弱。我們預言隨著管理層對股市認識的轉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國的ST現象遲早會消失。
4.不同投資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資策略。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可以合理引導投資者的行為。對於廣大中小投資者,要通過教育來使其趨於理性化,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對於機構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投資者決策中的心理偏差是與生俱來,而這些認知偏差可以通過學習、訓練等手段得到有效緩解,因此,不同投資者應該採用不同的投資策略,只有呼籲所有各層次的投資者共同參與探討我國行為金融問題,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才能在我國有用武之地。
5. 固定組合投資策略適合目前的中國證券市場嗎
CPPI比較適用於我國金融產品的投資保險目的,在我國證券市場中,該策略將投資組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債券資產,另一部分股票資產。在每一個動態調整時刻,股票與債券資產按一定的比例動態調整。其中的關鍵就是對無風險收益放大一定倍數(即乘數M)進行股票投資。M越大,投資組合在股票出現下跌時,投資組合價值逼近保險額度底線的速度越快,為了實現保本目的。需要動態調整的頻率也就越高。如果市場由於流動性以及交易成本等原因不能夠及時實現動態調整,組合資產向下跌破保險額度底線的風險越大。M取值越小,在股票上漲的時候,組合資產能夠分享到股票上漲收益的比例相對較低。
當然是適合的,但這一般是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散戶是沒那麼多講究的。而機構投資者中有很多專業人士,所以一般也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吧,呵。
6. 股票期權專業機構投資者包括哪些機構
專業機構投資者是指:
1、商業銀行、期權經營機構、保險機構、信託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財務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等專業機構及其分支機構。
2、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企業年金、信託計劃、資產管理計劃、銀行及保險理財產品,以及由第一項所列專業機構擔任管理人的其他基金或者委託投資資產。
3、監管機構及交易所規定的其他專業機構投資者。
7. 怎麼看一個股票是否有機構投資者看好
用TopView系統只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延遲兩天公布持股構成,包括是機構還是散戶.不過比較貴有7錢和一萬多的吧還大智慧有每次五圓的
8. 機構投資者是指什麼意思呀股票的!!
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s)
雖然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上是一個常用的名詞,但對這一名詞理論上的界定卻非常之少。
國外比較權威的或全面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按照《新帕爾格雷夫貨幣與金融詞典》的定義,機構投資者就是許多西方國家管理長期儲蓄的專業化的金融機構。這些機構管理著養老基金、人壽保險基金和投資基金或單位信託基金,其資金的管理和運用都由專業化人員完成。很明顯,這個定義所包含的機構投資者是指專門投資於證券業並積極管理這種投資的金融中介機構,它把產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以及大陸法系國家的銀行都排除在外,因此這種定義是不完備的。二是按照美國的《Black法律詞典》將機構投資者定義為:大的投資者,例如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以及用他人的錢進行投資的機構等。
在中國,機構投資者是指在金融市場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主要有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投資基金、證券公司、銀行等。
在證券市場上,凡是出資購買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個人或機構,統稱為證券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從廣義上講是指用自有資金或者從分散的公眾手中籌集的資金專門進行有價證券投資活動的法人機構。在西方國家,以有價證券投資收益為其重要收入來源的證券公司、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各種福利基金、養老基金及金融財團等,一般稱為機構投資者。其中最典型的機構投資者是專門從事有價證券投資的共同基金。在中國,機構投資者主要是具有證券自營業務資格的證券經營機構,符合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投資管理基金等。
9. 機構投資者如何利用投資股票進行內幕交易的
利益輸送的話就好像買西飛國際的股神副市長一樣,送禮不用上門了,把提前拉升的股票告訴你所要輸送利益的人就成了,他買股票賺錢,看起來還更合法化。內幕交易是指知道股價漲跌內幕的人自己或者給自己的親戚朋友按照所獲得的內幕信息進行買賣操作,這俗稱老鼠倉。操縱股價就更簡單了,一般是指機構投資者在低位大量建倉完畢後利用資金優勢拉高股價從而獲利的行為,很具體的解釋你可以去查閱新的證券法,上面有細節規定。
10. 什麼是機構投資者什麼是戰略投資者
根據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的定義,投資者是指在證券市場上從事證券認購和交易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機構投資者是與個人投資者相對的一個概念,即按投資者的性質進行分類,當證券持有人是自然人時,稱該投資者為個人投資者,當證券持有人是機構時,稱該投資者為機構投資者。目前,國內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主要包括 :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社會保險基金、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以及其他一般法人機構。機構投資者投資行為較為規范,具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可以進行組合投資,分散風險,並實行專業化管理。 戰略投資者是指具有資金、技術、管理、市場、人才優勢,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拓展企業產品市場佔有率,致力於長期投資合作,謀求獲得長期利益回報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境內外大企業、大集團。戰略投資者應具有較好的資質條件,擁有比較雄厚的資金、核心的技術、先進的管理等,有較好的實業基礎和較強的投融資能力。 根據《關於進一步完善股票發行方式的通知》(證件發行字 [1999]94號)的規定,戰略投資者是指與發行人業務聯系緊密且欲長期持有發行人股票的法人。詢價制度出台後,廢止了《關於進一步完善股票發行方式的通知》,但在中國證監會其他法規中尚沒有戰略投資者的定義。 根據中國銀監會的要求,戰略投資者應達到五個標准,即:投資所佔股份比例不低於 5%、股權持有期在三年以上、派駐董事、入股中資同質銀行不超過兩家,以及向中方銀行提供技術和網路支持。 從國外風險投資機構對戰略投資者的定義來看,一般認為戰略投資者為 :能夠通過幫助公司融資以及提供營銷與銷售支持的業務或個人關系增加投資的價值的公司或個人投資者。 從上述機構投資者和戰略投資者的有關定義來看,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與發行人之間的關系。戰略投資者長期持有發行人股票,並與發行人簽訂有關協議,承諾向其提供一定的業務支持;而機構投資者則為一般投資性質,與發行人沒有直接聯系,也沒有明確的長期持有安排。國內戰略投資者一般是指法人投資者,沒有個人投資者,而國外對此沒有這樣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