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和股票投資組合的總期望收益率
Ⅰ 債券和股票兩者的收益率相互影響 ,為什麼這個句話是對的
他們的相互影響是由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資本有兩個特色,一是投機性,另一個是避險性,當股市出現牛市行情的時候資本的逐利性就充分體現出來,大量資金湧入股市,這時候由於資金進去股市,債券市場無人問津,債券供大於求,債券就會降價銷售,債券銷售收益減少,當股市進入熊市,避險需求釋放,大量資金開始追捧債券,以求避險,債券就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債券銷售收益也就增大。
Ⅱ 債券和股票的收益率有何相互影響急。。。謝謝了!
債券收益相對比較穩定的,而股票波動相對較大,一般債券好的時候說明投資風險增加,股票投資受壓制,反之亦然。類此天枰的樣子
Ⅲ 如何計算證券的期望收益率期望收益率跟什麼因素有關
證券主要包括股票和債券。股票收益率計算不得不首先介紹一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債券收益率計算方法比較多。
一、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是建立在馬科維茨資產組合理論基礎上。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核心思想是將風險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系統性風險(也可稱為不可分散風險、市場風險),另一類是非系統性風險(也可稱為可分散風險、公司特有風險)。系統性風險無法通過分散化(Diversification)分散,而非系統性風險可以通過分散化投資策略完全分散。由於“風險越高,收益越高”,因此對於資產系統性風險需要通過風險溢價(premium)形式進行補償,而非系統性風險不需要進行補償。CAPM模型基本公式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是一個粗略的計算方法,其他更為精確的方法包括利差法等可以自行學習。
Ⅳ 這個投資組合的收益率怎麼計算
(1000*10%+2000*15%+2000*20%)/(1000+2000+2000)*100%=16%
Ⅳ 公司債的預期收益率必然低於該公司股東獲得的預期收益率 為什麼
您好
1、總期望報酬率=Q×(風險組合的期望報酬率)+(1-Q)×(無風險利率)
這里是指一攬子投資的情況下,既有風險組合,又有無風險投資。
則:總期望報酬率按各投資所佔總投資組合的比例對各項投資報酬率進行加權平均計算。
如:股票投資報酬率50%,占總投資的30%;債券投資報酬率10%,占總投資的1-30%=70%
總期望報酬率=30%*50%+(1-30%)*10%
2、投資者要求的收益率Ki=Rf+β(Km-Rf)
這里主要強調投資者進行風險投資時,對風險溢價要求額外報酬。
Rf是無風險投資的收益率,Km-Rf是風險溢價,β(Km-Rf) 是對風險溢價要求的額外報酬。
如果投資風險大,卻沒有相應提高報酬,誰願意去投資呢?但這種收益率只能是投資者所要求的,不可能投資項目風險越高,報酬就一定越高。只是投資者投資於風險項目,要求收益率高於無風險報酬而已。
3、我自己看注冊會計師的書又說期望收益率=無風險利率+風險收益率
這和2的理解基本一致,投資者投資於風險項目時,對風險有一個期望收益。
預期收益率是投資者對投資項目進行預期,認為可能會有的報酬率。
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是投資者投資於投資項目,對項目的報酬率有一定的要求,此時要求的報酬率。
如:你投資一股票,預期該股票股價要跌,預期收益率為負。而你對你的資金要求能從投資中獲取投資收益率至少為3%,所以,你不可能投資該股票。
本例中,預期收益率是該項目本身預期會有的收益率,為負數;而投資者要求的報酬率為3%
Ⅵ 債券回購,此時股票期望收益有多少
2,減去傭金50元後凈收益為242元,比連續做1日回購高34元,減去傭金50元後凈收益為228元。7日回購利率平均為1,而深市市最高才4%.5%,則收益為100萬*1。如果做回購.打新股收益率高時,就不要做逆回購。新股申購收益率在大多數情況下高於逆回購收益,所以若投資者的資金閑置三天且恰逢有新股發行就不要做逆回購而選擇打新股。周五如果資金能轉出做其他投資,就不要做逆回購,因為資金利率很低、財務公司等。我們覺得當那天恰好打開賬戶時就值得花10秒鍾操作一下的。比如2011年8月1日滬市回購利率最高達到7.7%,而往往把賬戶上暫時不用的現金就閑置在那裡只拿活期利息。以100萬為例,我們看看差別.5%*4 4%)/360=278元。
4.5%,周四為4%,則投資100萬總收益為100萬*(11.用暫時閑置資金參與。交易所逆回購的參與者主要是除銀行以外的機構投資者比如貨幣市場基金,轉出和回購那個更有利。因為盡管長假前第二天的利率很高,但卻失去了長假期間的利息.選擇收益高的市場參與。滬深交易所都有回購品種,因為他們都沒有什麼風險,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肯定要選擇收益率高的,而實時上很多投資者並不了解這一點,剩餘87.22元,比活期高73,尤其是現在新股申購上限的限制,迫使很多機構不得已而參與逆回購交易。個人投資者參與逆回購主要是在暫時閑置的資金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時運用。因利率較低而不適合作為一種長期的投資工具!更重要的是做一次7日逆回購比較方便.7日逆回購比連續1日逆回購更有利。如果限制資金超過1周?簡單計算如下。1日逆回購4次的利率平均為1.有機會盡量參與。
3,則回購利息為100萬*3.5%/360=97.22元,減去最高的傭金10元.34元.88元,一般利率為1.5%(周四可到4%),期間又無新股申購等更好的投資渠道,那麼連續做1日和做一個7日逆回購那個更有利呢。很多人不在乎這點回購的「小錢」.5%*7/360=292元,而且周末兩天也沒有利息.周五和節假日前謹慎參與。如果不做回購,則一天的活期利息為100萬*0.36%/360=13。特別是長假前一定要計算一下!
5。
6
Ⅶ 股票的組合收益率,組合方差怎麼求
分散投資降低了風險(風險至少不會增加)。
1、組合預期收益率=0.5*0.1+0.5*0.3=0.2。
2、兩只股票收益的協方差=-0.8*0.3*0.2=-0.048。
3、組合收益的方差=(0.5*0.2)^2+(0.5*0.3)^2+2*(-0.8)*0.5*0.5*0.3*0.2=0.0085。
4、組合收益的標准差=0.092。
組合前後發生的變化:組合收益介於二者之間;風險明顯下降。
(7)債券和股票投資組合的總期望收益率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最早的對中國收益率的研究應該是Jamison&Gaag在1987年發表的文章。初期的研究樣本數量及所覆蓋的區域都很有限,往往僅是某個城市或縣的樣本。而且在這些模型中,往往假設樣本是同質的,模型比較簡單。
在後來的研究中,樣本量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直至全國性的樣本,模型中也加入了更多的控制變數,並且考慮了樣本的異質性,如按樣本的不同屬性分別計算了其收益率,並進行比較。
這些屬性除去性別外,還包括了不同時間、地區、城鎮樣本工作單位屬性、就業屬性、時間、年齡等。下面概況了研究的主要結果。
Ⅷ 債券投資組合收益率的衡量有哪些
(一)基於交易費用和流動性的投資組合理論
如果市場是無效的和存在摩擦的,就會導致交易成本的存在,而開放式基金的流動性直接與交易成本相關。關於市場摩擦的投資組合問題,是由Magil和 Constantinides首先提出來的,之後Davis和Norman對此做了進一步研究。Davis(1990)等人利用隨機控制方法分析了在存在市場摩擦的情況下與證券流動性相關的交易成本問題,發現保持在一定風險區間內並且在接近區間的邊界時作最小交易是合理的。 Shreve,Akian(1995)等人利用粘度理論研究了具有交易成本的多維資產組合問題,並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了一個三資產的期終財富最大化問題。但是,Davis,Shreve,Akian等提出的方法忽略了固定成本所導致的較大交易成本,後來的Eastham和Hastings使用脈沖控制方法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Morton和Pliska(1995)也研究了固定交易成本下的最優組合管理問題,盡管他們建立的模型中的交易成本不是真實的交易成本,但是他們的方法在解決相應的組合問題時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最近的研究認為證券的流動性是證券價值的決定性因素,相對於流動性證券來說,非流動性證券的定價總是存在一定的折扣。例如Amihud和 Mendelson(1991),Kamara(1994)就證實在非流動性的中期債券和流動性的國債間存在超過35個基本點的收益差距;Whitelaw(1991)等也證實過類似現象。Brito(1977),Subrahanyam (1979),Amihud和Mendelson(1986),Duma,和Luciano(1991),Boudoukh和 Whitelaw(1993),Constantinides和Mehra(1998)等關於資產組合的流動性作用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外生的交易成本和借入或賣出的限定上,而後來Longstaf(2001)的研究則是集中於交易策略和證券價值內生的非流動性作用上。Longstaf解決了投資者受限於流動性限制的跨期組合問題。
(二)基於風格投資的投資組合理論
風格投資始於1992年威廉·夏普的論文《資產配置:風格管理與業績評價》。風格投資在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投資風格的分析。目前普遍接受的風格分析方法主要有和基於組合的風格分析。前者是由Sharp提出基於收益的風格分析,他認為通過比較基金的收益和所選擇的風格指數收益之間的關系可以判定基金管理人在過去一段時間的投資風格;後者主要是根據基金實際持有的股票特徵來劃分基金的投資風格。 Kahn(1996)發現對於小樣本基金,基於組合分析來預測風險比基於收益的分析方法具有更高的相關性;Kaplan(2003)研究發現對於大盤價值型組合,兩種風格分析方法所得結果相似,而對於中小盤和成長型組合,兩種分析方法則存在顯著差異。
第二,風格投資的表現及形成原因研究。風格投資常常表現出小市值效應(投資於小規模公司股票所獲得的收益要高於投資於大規模公司股票)和BV/MV效應(凈資產/市值)。Banz(1981)最早發現,最小一類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高出最大一類股票19.8%;Reinganum (1981)也發現類似現象。對於BV/MV效應,Stattman (1980)發現美國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益與其BV/MV呈正相關關系;Fama和French(1992)也證明美國市場的BV/MV效應明顯。對此,有這樣幾種解釋:其一,Fama和French(1993,1995),Johnson(1997)等人認為風格投資的超額收益是對風險的補償,而這些風險被正統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所遺漏;其二,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認為超額收益是由於投資者對某種股票過去表現的過度反應所致;其三,Daniel和Titman(1997)認為由於具有某種相同屬性的公司分享著某些共同特徵,因而有可能同時出現一些經營上的問題而導致上述兩種效應;其四認為是計算方法的選擇以及數據處理等人為原因造成的。
第三,風格投資的周期性以及風格轉換策略研究。從價值型/成長型或大盤股刊、盤股等角度來看,風格投資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表現,存在周期性。弗蘭克等 (2002)研究表明,美國、日本股票市場中小盤股/大盤股總是間隔表現較差或優良。David,Robert和Christopher (1997)通過美國、加拿大等國數據分析發現,價值型/成長型組合的收益率存在較為明顯的周期型。由於風格投資具有周期性,因而投資者可以通過風格轉換以獲取更好收益。Levi,和Liodakis(1999)通過對英國股市的研究認為,當兩種相對風格的收益率差異不顯著時,投資者有機會通過風格轉換增進組合績效;另外一些學者如KevinQ .W ang(2003)、Georgi(2003)等也分別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
第四,風格投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研究。Lee和Andrei等(1991)用風格投資的理論解釋了為什麼在同一證券市場掛牌的基金雖持有完全不同的股票,但卻同漲同跌;Froot等(1999)同樣運用風格投資的概念解釋了在不同交易所上市的同種股票卻有著不同表現的原因;Sorensen與 Lazzara(1995),Anderrson(1997)及Fochtman(1995)也先後就某種風格與某種具體影響因素(如宏觀經濟因素、價格趨勢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三)基於連續時間的長期投資組合理論
長久以來,馬柯維茨的均值--方差理論在指導人們短期投資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事實上,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的最優資產組合不盡相同。
Samuelson(1963,1969)等最早描述了長期投資者與短期投資者作出相同決策的限制條件;Merton(1969,1971,1973)也對此進行了長期、深人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告訴人們,投資機會會隨時間變化,長期投資者總是關心長期中投資機會所受到的沖擊,並希望從中套利。 Kim,Omberg(1996);Balzzi;Lynch(1999);Barberis(2000)等人建立了長期投資者資產組合選擇的實證模型,這些模型是建立在 Samuelson(1963,1969);Mossin(1968);Merton(1969,1971,1973);Stiglitz(1979);Rubinstein(1976a,b);Breeden(1979)等文獻的基礎上,並且最終完成了早期理論文獻的實證檢驗。他們假設一個生命有限的投資者具有期末財富的HARA (hyperbolic absolute risk aversion)效用,結果發現沒有用到任何近似,最優的組合權重是線性的。Balzzi,Lynch通過對那些忽視投資長期性的投資者的效用檢驗得出,忽略現實的交易成本將導致效用成本增加0.8%到16.9%;Barberis研究發現即使將許多參數的不確定性包含進模型之後,還有足夠的收益期望使長期投資者總能在股票上分配更多資產。
對於利率在長期的影響,Morton(1973)提出了套期保值效應,當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系數大於1時,對風險資產的需求不僅受到資產風險溢價的影響,還受到預期收益率與預期遠期利率調整的協方差的影響;對於跨期理論中的跨期預算約束條件,Campbel(1993)認為當消費--財富比率不變或變動不大時,投資者的跨期預算約束條件為近似線形;Tepla(2000)在允許借入和賣空的約束條件下,將靜態投資組合的選擇標准結果擴展到動態的跨期模型。 Campbell和Viceira(2001)對這部分結論也有詳細的闡述。
對長期投資的資產組合選擇和風險控制問題,Jeremy Siegel(1994)通過分析認為在長期投資中,股票的風險低於債券甚至國庫券,在長期股票是最安全的投資資產。 Campbel,Viceira(1999,2000)證明對最優投資策略中市場擇機的忽略,會導致更大的效用損失。 Campbell,Chan,Viceira (2001)等用VaR(一階向量自回歸)模型來分析長期投資者的消費和資產組合選擇問題。研究表明,股票收益的可預測性增加了投資者對於股票投資的需要,並且長期通貨膨脹債券能夠增加穩健投資者的效用; John Y.Campbell,George Chacko,Jorge Rodriguez(2004)的研究也展示,保守的長期投資者有一個積極的股票跨期套利需求。這些研究對長期資產組合框架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貢獻。
對長期投資的資產配置問題,用連續時間數學來分析動態資產組合選擇,至少可以追溯到Robert Merton(1969--1973)的研討工作。Duffle(1996);Karatzas,Shreve(1998);Morton(1990)給出了連續時間中資產組合選擇的一般方法。Chacko,Viceira(1999)探討了時變風險對投資的影響。 Cox,Huang(1989);Cox,Leland(1982);Pliska(1996)等提出跨期消費與資產組合選擇的「鞍方法」,利用完全市場中的SDF(隨機貼現因子)屬性,把動態問題轉換為靜態問題,使得結果更容易求解。Campbell,Viceira(2002)在他們合著的《戰略資產配置:長期投資者的資產組合選擇》中第一次系統地討論了長期資產組合選擇問題。他們創立了一個可以與均值方差分析相媲美的跨期實證分析方法;證明了長期通貨膨脹指數化債券是對於長期投資者的無風險資產;揭示了股票作為對長期投資者比短期投資者更為安全資產的條件;證明了勞動收入怎樣影響資產組合選擇。
(四)基於VaR的投資組合理論
VaR方法在20世紀50年代才得到研究證券投資組合理論的學者們關注,它原先被人們用於測度一些金融公司交易證券的市場風險。VaR方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原先投資組合理論對證券投資組合風險度量的不足。
國外學者先後給VaR從不同角度進行定義。
Joroin(1996)認為是給定概率置信水平內最壞情況下的損失;Sironi,Resti(1997)認為是在定義期間內,在一定的概率條件下,潛在的最大損失。
Luciano(1998)認為是在一定的概率條件下,單個頭寸或整個組合可能產生的損失;在給定資產(組合)價值變動分布的前提下,風險按照價值變動超過某一臨界點的可能性來界定。
Mauser,Rosen,Jorion(2001)分別利用歷史模擬法或蒙特卡羅模擬法估算了VaR條件下的資產組合選擇最優化問題。但VaR仍然存在有很多的缺陷。
Artzner等(1999)提出了一致性風險度量(Coherent Measures of Risk)的概念,其中一致性以四條公理假設條件作為判別標准,由於VaR不滿足四個條件中的次可加性(Sub-Additivity),意味著在某些條件下拒絕資產組合風險分散化原理,認為VaR不是一個Coherent風險度量。
基於此,Pflug,Rockafellar,Uryasev(2000,2002);Acerbi,Tasche(2002)先後提出了條件風險價值(Conditional Valueat Risk,CVaR)作為風險的度量來對VaR進行修正。CvaR被定義為損失超過VaR部分的條件期望,只考慮下跌風險(Downside Risk)。如果VaR對應的置信區間為(1-α),則α-CVAR就是超過α-VAR的平均損失;針對VaR無法比較來自不同市場的風險暴露,Giuseppe Tardivo(2002)提出Benchmark-VaR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在一定的置信區間內,基金或者組合偏離基準(Benchmark)的最大離差;Emmer等(2001)引入了風險資本(Capital at Risk,CaR)的概念,用以代替方差來衡量風險;鑒於VaR僅測度了市場常態下的資產組合的風險,Embrechts等(1997)將測度極端情況的極值理論與VaR相結合提出了測度市場極端風險的方法,McNeil,Frey(2000)運用極值理論研究了瑞士金融市場時間序列的尾部特徵,結論認為極值方法比VaR更為穩健和精確。
在界定了VaR和CVaR等風險測度指標後,以其為基礎研究資產組合選擇的工作相應展開。
Rockafellar等(2000),Anderson等(2001)考慮了CVaR作為風險測度時的資產組合優化問題,證明了CVaR是凸函數,可以用來構建有效的優化方法,而且Rockafellar等還提出了一種線性規劃方法,可以同時最小化VaR和CVaR。Emmer等在引入了風險資本(Capital at Risk,CaR)的概念後,建立了資產組合選擇的「均值-CaR模型」,推導出解析形式的最優解和有效邊界;Young(1998)提出了一個極大極小收益的資產組合模型(MMR):在保證資產組合平均收益率超過某一最低收益水平約束下,極大化其任一時期的極小收益,決策目標是考慮在最不利收益中取最優收益。風險度量指標採用的是最小的可能收益而不是方差。
另外Bogentoft等(2001);Topaloglou等(2002);Castellacci,Siclari(2003)也研究了基於VaR和CVaR的資產組合選擇問題。
(五)基於非效用最大化的投資組合理論
Cover是較早非效用最大化投資組合理論的學者之一,他提出了在離散時間條件下的泛組合模型。該模型的突出優點是構建它不需要知道市場參數及有關統計信息,如利率、價格波動率,甚至不需要詳細描述離散時間條件下價格變動的動力學機制,只要通過跟蹤不同證券權重的績效加權變動情況便可達到最優恆定組合。 Cover還描述了泛組合的漸近行為,並引用實例說明了泛組合具有較好的解釋力。
Hellwing提出了一種普遍適用的經濟資源定價方法---價值維持原理(Value Preserving Principle),即資源的內在價值(將來收益價值)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Helwing利用該方法考察了在離散時間、有限狀態空間條件下證券市場的組合最優化問題,並表現出較好的解釋力。
Buckley和Korn從考察隨機現金流下的指數跟蹤誤差的角度認為:對於那些消極跟蹤指數的投資者來說,其理想狀況的證券組合總是由進人指數的所有證券持有組成。這必然導致資本資產投資者持有的現金賬戶績效與指數績效的偏離(即導致跟蹤誤差的產生)。據此,Buckley和Korn給出了這種情形下的相關模型(即基於半鞍的一般連續時間模型),分析了投資者導致的脈沖控制問題,並給出了其存在最優控制策略的一般條件。除此之外,他們還探討了某些擴散類型市場價值維持策略的存在性和惟一性,解決了來自於非完全市場中的期權套期保值理論的惟一價值維持測度問題(即最小鞍測度問題),並考察了附加約束對組合策略的影響。
(六)行為金融和行為投資組合理論
近20年來的金融實證研究不斷發現股票收益率具有可預測性的證據,EMH的理論基礎和實證檢驗都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證券市場上實證研究發現了許多無法由 EMH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加以合理解釋的異常現象。面對一系列金融異象,人們開始質疑以有效市場假說為核心的傳統金融理論。由於行為金融學能夠較好地解釋這些現象,因此原先不受重視的行為金融學開始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Ⅸ 股票和債券收益率
股票的投資風險大於債券,這是眾所周知,不再多說。「如果市場是有效的,則債券的平均收益率與股票的平均收益率會大體保持相對穩定」這句話理解的時候,必須從長期的角度來考慮,不能以某一較短的時間段來看,因為在短時間內,股票很有可能虧損,而債券必定有收益,就不能認定債券收益率大於股票。實質上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風險大收益也大。無論哪個國家從長期來看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都要大於債券。債券和股票收益率確實是相互影響的,並且是「同向」變動的,即一種收益率提高(或降低)了,另一種收益率也會提高(或降低)。這個問題應該從資金流向上考慮。公司發行股票或債券的目的,都是為了融資,一種融資手段收益率提高了,必定吸引社會流動資金向該融資手段上轉移,使該融資手段上的資金過剩,剩餘資金轉而投向另一種融資手段上,又推動另一種融資手段收益率的提高。
Ⅹ 當增加房地產到一個股票、債券和貨幣的投資組合中,房地產收益的哪些因素影響組合風險(多選)
問感覺是b和d。
房地產的是實物資產,和其它的金融產品的相關性較低。而組合的標准差是衡量組合的風險,當加入一個相關性低的產品後,標准差回降低(也就是風險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