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投資港股股票
Ⅰ 張磊的高瓴資本屬於私募嗎我見網上說不屬於,說是投資公司。那投資公司和私募有什麼區別嗎
他這個應該是屬於股權投資吧,也算私募,私募根據你投資的底層資產分成證券,股權,其他等
Ⅱ 如何看待高瓴創始人張磊的首部力作《價值》
張磊先生找到了一條資本創造價值的途徑——把錢給具有不斷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讓他們不斷創造價值。如何找到這樣的企業家?
在《價值觀》一書中,張磊用講故事的形式和邏輯來詮釋自己的工作思路、投資理念乃至個人價值觀。在價值投資的實踐中,張磊先生不僅堅持走長期投資之路,而且深刻理解現實企業發展的起伏,倡導擁抱變革、擁抱技術、擁抱創新!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征程中,張磊先生總能給予重點幫助和長期支持。這種與企業家一起創造價值的理念體現了一種非凡的模式觀。價值告訴每一個是企業的人,每一個企業家,堅持長遠的原則,我們一定能夠不斷創造價值。
Ⅲ 股票價值是估值,說明了企業哪些問題
當然,一級市場估值模型有時也會失靈。2017年一級市場投資瘋狂,一度出現二級市場估值倒掛。一個企業什麼都沒有,但估值非常高,還擺出「愛要不要,愛進不進,愛投不投」的架勢,估值方法一點用都沒有。
估值之術
一級市場的VC、PE,歸根結底是一門為風險定價的生意。張磊說:「誰能掌握更全面的信息,誰的研究更深刻,誰就能賺到風險的溢價。」
研究什麼呢?
以醫葯企業估值為例,有望上科創板的醫葯公司主要有以下四類:
1、創新葯產業鏈公司,如尚未盈利的,但已有產品處於臨床一二三期的, 1.1類新葯;或CRO,CDMO 等;2.創新醫療器械公司,如醫療高值耗材、新生物材料的公司;3.基因檢測類,如基因篩查;4.涉及醫療信息化、互聯網醫療等新醫療經濟模式的公司。
這些企業先研究判斷標的的發展階段,是否適用PE、PS等傳統估值方法,市場法的核心是對比,如無法對比,一般就用收益法,收益法的核心是折現。
醫葯企業常採用的管線估值法,就是風險調整後的現金流折現法(DCF)。採用管線估值法(Pipeline),對生物醫葯企業每個研究管線用DCF(現金流折現估值模型)估值,最終把所有在研究進程中的管線的價值和現有產品估值相加,就能得到公司的總估值。
美國醫葯公司常用基於成本的分析法、基於市場的分析法、 預期收益分析法、現金流折現法和實物期權模型五大類估值方法,最廣泛使用的估值方法FCFF/DCF是目前最為公允的估值方法。
在這個模型中,現金流假設則需要根據考慮對應患者情況,峰值市佔率等多因素,採用研發管道現金流貼現模型進行計算。
由於創新葯項目處於不同階段面臨的失敗率不一樣,因此對於創新葯項目,在不同階段採用不同的稅後貼現率反應風險的存在。同時還考慮企業銷售能力、臨床研究水平、葯政關系等影響葯品銷售額的變數,以及葯品的臨床試驗成功率等因素,其中研發過程中的新葯價值較難估算,因此還結合使用實物期權法。
每個管線的市場空間、患者數量、治癒周期,相當於看互聯網企業的日活、月活、注冊用戶量,是類似的道理。拿到這個數據以後,我們還要考慮上市的成功概率,上市後的可增長空間,要對標美國哪些公司,和我們是不是處在一個階段。
估值之道——人的勝利
如果掌握所有估值模型就能賺錢,那天下的人都會把估值模型算的滾瓜爛熟,這是典型的學院派。所以估值「術」的層面不是最重要的。
巴菲特說現金流折現的准確估值,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分析師經常把EPS估計到幾毛幾分,具體股票的估值也是經常精確到分,顯然這是一個「精確的錯誤」。如果需要計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來那麼一點利潤的投資,還是不投的好。
估值就是毛估,如果要用到計算器才能算出來的便宜就不夠便宜了。芒格也說過,從來沒見巴菲特按著計算器去估值一家企業。他看的是價值和成長空間。定性的分析才是真正利潤的來源,這也可能是價值投資里最難的東西。
而估值最根本的方法是徹底了解這家公司。這家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企業家。所以投資最重要的是看人,看人就變成千人千面。沒有任何工具能夠幫助分析,比如同樣一個好的產品,在不同人手裡,得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同樣的產品管線,換一個人管就不行;即使同樣的人管,在不同的時期也不一樣。所以科創板企業的不確定性太大了。
盡管說,投資就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但不確定性太大,心裡沒底就沒法做價值投資,投資在「道」層面的理念被全部推翻。
反觀現實,確實也有很多人成功了,尤其是很多天使和VC。他們的「道」和「術」不是計算出來的。所以徐小平等天使投資就很關注管理團隊的人的方面,人決定了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了機制,機制決定一切。
所以一切都是價值觀、機制的勝利,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勝利。這個很重要,任正非、馬雲不懂技術,但他們可以帶來好的技術和好的管理。
我們看到很多老科學家創業成功的案例不多。實際上,不是他們的技術不好,很多時候是價值觀和機制掣肘,導致做不起來或者做不大。
不是滴滴還是今日頭條,其創始人都是80後,科創板很多創始人也越來越多是80後。
從年齡和閱歷來看,80後老闆的資源都處在鼎盛時期。投資科創板,要上升到「道」的層面來看人的各個方面,包括年齡、性格等多個維度。
如果各種模型、演算法等「術」的東西,大家都掌握了,在「道」的層面有一定的感悟和認知,就一定成功嗎?答案可能也不是。
概率與博弈
超越「道」的層面,再上一層還有「博弈」。
「道」是一個人的道,但這個世界是多元的。就像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很牛,但同時,索羅斯反身理論也很牛,達利歐也有自己的原則。投資是在不確定性當中尋找確定性。
說到底是概率問題。量子投資理論認為,這個概率是動態的概率,是變化的概率,這個變化又是人影響的,而人與人之間就是博弈關系。
股市上更多是零和博弈,一級市場更多是正和博弈,巴菲特博弈的就是你動他不動,索羅斯博弈的就是他動你不動。
一個企業的估值是兩方面,一個方面是企業的價值增長(魚大),另一方面是整體市場經濟增長(水大)。
大環境趨勢會導致估值是上升還是下降。前有新三板,很多人在第一波賺了錢,後面被套住了。如今再看新三板,我們仍然覺得要看價值。
2015年以後市場的錢少了,市場沒有錢,估值肯定下來,甚至沒估值了。科創板也是同樣道理,市場錢多時,估值會很高。但泡沫一定是在市場沒錢時破滅的。康美瘋漲十年,中間節點出來或是高點沒出來,這考驗的都是價值投資判斷。有經驗的投資人會堅信自己的判斷,漲再高也和自己沒關系。
所以,建議企業准備上科創板之前,盡量要把估值打下來。市場在被低估時,往往是有效市場,估值壓下來後,上市曲線會漲得特別漂亮。港股此前上市的企業中,百濟神州、歌禮葯業等企業的估值很高,上市之後一直下降;而康希諾上市時估值壓得很低,市場反應被低估,一上市就瘋漲,是很漂亮的上揚曲線。
而對於投資科創板的個人,有句老話說得好:「選個好的做個老的」。
做個老的就是要堅守長期價值的投資理念。假如當時有十萬塊錢,拆分成一萬塊錢買一支股票,10隻股票,全都挑白馬股隨便買,股票放10年,現在基本都賺十倍了。沒有最貴只有更貴,最怕追漲殺跌。
Ⅳ 如何評價張磊的投資 知乎
張磊的投資其實就是價值投資,長期持有,它是長線思維
Ⅳ 駐馬店 張磊 高瓴資本
做風險投資的。簡單的說就是為創立中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以及援助。
Ⅵ 中國股神排名前十名
一、葛衛東
葛衛東,江湖人稱「葛老大」,2000年做期貨,數次爆倉,一度輕生。2004年閱讀大量巴菲特書籍,使其領悟投資真諦,操盤能力迅速提升,近六年年均收益率120%,華爾街稱之「東條英機」。如今坐擁150億資產,榮登胡潤財富榜第216名。
二、王亞偉
王亞偉,曾經的「公募一哥」,率華夏基金在5年內產出748.90%的總回報,成為業界神話。他為人低調,操作極其犀利,被譽為「中國最牛的基金經理」。然而,由於他操作風格過於果敢,2016年旗下基金錶現令人唏噓,王亞偉掉下神壇,但如今他涅槃重生,攜240億規模基金卷土重來,年化收益超70%,重回巔峰。
三、傅海棠
傅海棠,農民,養過六年豬,種過棉花、大蒜等。2000年做期貨投資,2009年到2010年,18個月從5萬炒到1.2億,是國內期貨界的「第一散戶」。獨創「天道」思想分析市場、把握節奏,不做任何技術分析,有「農民哲學家」的稱謂。
四、蔣菲
蔣菲,史上「最牛散戶」,25歲就通過炒股賺到4億,一夜成名。她背景神秘,為人低調,所以其財富來源頗具爭議,然而,從她對白雲山的操作手法中,我們能看出她是一個典型的「浙江派」短線游資,出手及其果斷,資產管理非常嚴格,交易體系自成一派。
五、趙丹陽
趙丹陽,人稱「私募教父」,1994年出國,從事投資和貿易,1996年回歸國內市場。2007年、2014年兩度狙擊A股,震驚股票圈。他擅長研究基本面,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能做出精準的判斷,李大霄曾將他的交易邏輯與巴菲特、索羅斯相提並論。
六、林廣袤
「濃湯野人」林廣袤,2010年600萬元多棉持倉3萬手賺220倍到13億,2011年1億元空棉1萬手賺7億,被稱為棉花奇人。2012年再入市場,虧損7億,此後,暫退出期貨,在華山修行。
Ⅶ 張磊:大盤反彈了,哪些股票漲得快
目前題材最好的是雙十一受益板塊,
物流題材個股最漲得快!
其他含權股,也不錯!
Ⅷ 高瓴資本的張磊有沒有投資阿里巴巴或者馬雲的什麼項目
投了啊,高瓴出了季度建倉報告,阿里還增持了呢。張磊剛開始投了強東,京東第一大股東,京東上市之後他一直減倉改投阿里了,14年就開始投,投到了現在。
Ⅸ 高瓴資本最大的股東是誰
高瓴資本最大的股東是張磊。高瓴資本再次進入恆瑞醫葯十大股東,高瓴資本通過二級市場進入恆瑞醫葯。根據恆瑞葯業10大流通股股東的公開數據,2016年第三季度,恆瑞葯業將持股比例增至293萬股,並於去年在2020年撤回了10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所的持股比例從12.26%降至11.97%,奧本海默基金從十大股東中撤出;高瓴資本持股0.63%,成為第10大股東。最重要的還是恆瑞葯業的股東,去年年報只有28萬,股東的數量在季度報告還是超過36萬,半年度報告直接飆升到61萬,太猛了這真是太可怕了很多資金提前跑了,散戶投資者繼續抓很多人。此前,恆瑞醫葯中國新聞的股東人數增加到61萬人,增加了65.98%。看來恆瑞的股價在一段時間內不會上漲,需要一段時間來忍耐或等待業績好轉。
營收增長率為17.6%,略低於凈資產收益率(ROE),較第一季度下降25.37%,該公司表示將削減大量仿製葯。事實上,這是一件好事。雖然今年的股價走勢反映了對公司業績的預期,雖然今年股價繼續下跌消化了估值,但估值的表現也依然不便宜。瑞葯仍是一個很好的股份制創新龍頭制葯企業,但想抄底的朋友也需要等待,現在市場對未來幾個季度的業績預期仍然很低。從財政上講,我們希望pD-1能獲得紅利,但我們直接收集了紅利。新葯的進展跟不上市場的發展,很難估計。公司正在轉型,轉型不會那麼快,也不會那麼痛苦。綜上所述,雖然高瓴資本確實在一級市場進行了長期投資,並一直以IPO的形式上市,但在過去幾年也有很多高瓴資本參與二級市場或以高價買入股票的案例。由於各種因素推高了股價,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也有很多持有量大幅減少的情況。
Ⅹ 張磊的投資風格與理念
作為當代中國「價值投資」領域教父級人物,張磊的投資風格受到兩位投資大師的深刻影響,一位是沃倫巴菲特,另一位是他的恩師大衛-史文森的影響。作為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首席投資官,大衛-史文森為美國各大機構輸送了無數優秀的人才,被美國的機構投資者奉為教父級人物。張磊不僅成功地把耶魯的投資理念引入中國,並在此基礎上衍生發展出了更適合中國的投資模式。同時張磊也是是巴菲特的堅定信念執行者。他更認可的是長期持有,而不是簡單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早期投資是撿便宜的思路,後來才變成了長期持有的思路,所以張磊認可並學習了巴菲特的中後期投資。 超長期投資 – 「超長期投資是我的信念和信仰。總結來講,第一點是把基金做成超長期結構的基金,第二點是所投公司和投資基金的理念要完全一致。」 投具有偉大格局觀的企業家 – 「特別少的人,特別少的公司能夠有這個格局、執行力、能夠把公司願景推到那麼高的高度,我們就要尋找這樣的人。這個人怎麼找到呢?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人海模式,到處參加各種會議,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跑。我們採用的是研究型模式,就是通過研究發現哪個是最好的商業模式,然後我們再尋找跟最好商業模式契合的最好創業者,我們再一起發展。」 善於甄別「虛假的護城河」- 「我經常在公司內部強調我們要善於甄別「虛假的護城河」,譬如政府保護,這類的護城河隨時都有可能崩潰。而長期創造最大價值的,並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價值的才是企業「護城河」的本質。」 在關鍵的時點投資關鍵的變化 – 「什麼是關鍵時點?就是大家都看不懂的時候。關鍵變化是什麼呢?如果是一成不變的事情,實際上很容易被看見,這個世界永恆的只有變化。只有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去跟別人有不同的觀點,而且是產生非常長期的不同觀點。我關注的是創造多大價值的機會,這就是我說的深入基本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多年來一直堅持持續深入的跨時間、跨地區、跨行業、跨類別、跨線上/線下的行業研究,所以高瓴能夠深刻理解這些行業的長期內在發展規律和業務邏輯,從而准確把握行業與市場的變革要素和時點。」 投資哲學:「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有三個哲學觀,也是在公司里反復強調並實踐的。分別是:「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守正用奇」語出老子《道德經》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論語》,是說看準了好的公司或業務模式就要下重注。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是說只要做正確的事情,不用去到處宣傳,好的企業家會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