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廣場協議當時的股票市場關系
⑴ 廣島協議和廣場協議是什麼關系
廣島協議和廣場協議都是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簽訂的協議。這兩個協議直接或間接引起了日本經濟的停滯。
廣島協議: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日本政府由於國防安全上依賴美國保護不敢公然違背美國,1985年9月日本政府公布了「廣島協議」,主要內容是增加了匯率的靈活性。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40:1升至120:1。
隨後,日本房地產和股票市場也在銀行的推波助瀾下產生了巨大的泡沫,日本經濟呈現出了虛假的繁榮,股市直沖四萬點。這時華爾街覺得時機已到,便傾巢而出,大肆賣空日本股市,經濟自此一蹶不振。
廣場協議: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1)日本廣場協議當時的股票市場關系擴展閱讀:
縱觀日本經濟近三十年來的發展,1985年的廣場協議是一個轉折點。有分析指出,廣場協議後,受日元升值影響,日本出口競爭力備受打擊,經濟一蹶不振了十幾年。甚至在經濟學界,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為整垮日本而布下的一個驚天大陰謀。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陷入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停滯,即「失落十年」(The Lost Decade)。從高速增長到長期停滯,日本的發展經歷為那些雄心勃勃致力於經濟起飛的新興國家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作為最重要的產品輸出國,中國的外匯儲備已躍居世界第一,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這一局面與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日本極為相似。
⑵ 日本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股市是大跌還是大漲啊
首先。。我認為中國的情況和日本廣場會議有所不同。
在廣場會議上,日本是同意日幣升值!可以說這個是個很蠢的行為,因為他告訴世界一個很簡單的信息「買我日幣,你一定賺錢」,所以很多國際貨幣炒家都買了大量的日幣(誰和錢有仇?),這個日幣,有了更多的日幣,所以推動了當時的日幣的資本市場(貨幣多了,導致通貨膨脹是必然)。
中國的情況顯然不同,中國政府至少不會對外說「我們人民幣同意升值」之類的話,所以,升值力度不可能像日幣當年一樣,而且也不會有如此眾多的國際貨幣炒家買人民幣,貨幣通脹的程度不會和日幣一樣。
再退一萬步來說,即使人民幣被國際炒家看上了,他們存了很多的人民幣,他們也不敢投資啊,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人民幣就會貶值了,而當年日本是承認日幣會一定升值的,所以,國際炒家才有膽子在那麼長的時間內,把日幣用來炒作日幣金融市場!在中國,他們應該不敢長時間持有人民幣吧。
⑶ 廣場協議後日本什麼股票漲的最好
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 房地產價格也大幅升值 達到峰值後 泡沫破裂 此後日本陷入了10的衰退期 美國迎來了10的黃金期
⑷ 請高手解答,為什麼日本當時會同意《廣場協議》日元升值使日本持有的美國國債縮水,日本當時怎麼會同意
廣場協議是五國共同簽署的,日本屬於迫於美國和歐共體的共同壓力而被迫同意的。因為當時日本經濟已有很大發展,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經濟體之一,而它當時的貨幣價值還很低,這就使歐洲與美國與其進行貿易時非常吃虧(貨幣價值低利於出口)。之前日本並不被認為是發達國家,因其是戰敗國經濟剛剛起步,而80年代它的經濟已經好轉並飛速發展,其他國家也就不允許它在採用在貿易上的這種保護主義政策,它在關貿總協定中的地位也由發展中國家提高為發達國家,自然也就不能再享受這種好處了。實際上這和現在的中國情況很相似,美歐不是屢屢要求人民幣升值嗎?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罷了
⑸ 日本當年為何要簽署《廣場協議》呢他們不知道後果嗎
當年日本簽署這個協議,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利益,以為這個協議會將高速飛行的日本經濟帶上更高的境界。卻不曾料到,日本的經濟反而下滑。
第二,這份協議也確實是會給日本帶來很好的條件,而後來日本經濟的下滑與日本政府以及商家民眾的關系更大。可以從一些數據中看到,日本在簽訂這份條約後,經濟確實是再一次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隨之而來的弊端不斷涌現,虛擬和房地產的投資越來愈多、出口優勢又沒有得到進一步擴大,反而縮小了。在海外市場的價格競爭優勢不再明顯。所有的這些,都將日本的經濟推向下滑。
因此,日本簽署這份協議,出發點,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可惜的是,他們「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⑹ 《廣場協議》對日本的經濟發展影響有多大
使得日本的經濟出現了很大的危機。日本經濟在此之前經歷了很大的繁榮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繁榮都是虛假的繁榮有著很大的泡沫這個協議的簽署使得房地產業一蹶不振出現了經濟危機。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在日元的快速升值,和房地產的泡沫化解。
隨著美元的升值製造出了經濟繁榮的假象。房地產的泡沫越來越大在數據上看日本經歷了高速的經濟發展,但是當房地產的泡沫破了以後大量的資產被拋售民眾手中的資產縮水,此後日本的經濟開始停滯不前。
⑺ 後日本「廣場協議」時代(經濟泡沫破裂後)的發展機遇在哪裡
泡沫經濟破裂後, 日本經濟也開始陷入衰退。 1991 年, 日本經濟增長 3.4%, 增速比上年下降 1.8%。1992 年和 1993 年,經濟增長持續減速,分別只有 1%和 0.2%。 早在 80 年代中期, 日本政府已制定相關戰略, 推動日本經濟增長方式由 「外 需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轉變。其中,擴大政府公共支出被看作是推動這種 轉變的重要手段。當衰退真正來臨時,日本政府便根據既有的思維慣性,採取典 型的「凱恩斯主義」療法,相繼實施了多個刺激經濟增長的景氣對策,如 1992 年投入財政資金 10.7 萬億元,1993 年投入 19.2 萬億日元,1994 年投入 15.3 萬 億日元, 1995 年投入 18.8 萬億日元。 日本中央銀行也連續採取降息措施, 1995 到年,再貼現率甚至被壓低到 0.5%的超低水平。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還積極鼓勵 企業到海外投資。在高強度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經濟自 1994 年起開始緩慢增長。到 1996 年,經濟增長率甚至達到了 3.4%,出現了明顯的復 蘇跡象。 由於經濟形勢出現明顯好轉,日本政府改變了優先刺激經濟的方針,轉而 強調提高財政的穩健性。1997 年 4 月,大藏省把消費稅率由 3%提高到 5%、大 幅提高醫療費和社會保險費,同時取消了每年約 2 萬億日元的所得稅減免、大幅 削減公共投資。 與此同時,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了。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 亞、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貨幣相繼大幅貶值,經濟秩序陷於混亂。為了取得國際機 構的資金援助、穩定金融市場,東南亞各國政府紛紛採取緊縮性的經濟政策。東 南亞是日本產品出口和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東南亞經濟出現衰退,不可避免 地會對日本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受緊縮政策影響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 日本經濟再次掉頭向下,日本的經濟衰退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97 年,經濟增 長只有 1.9%,增速較上年下降 1.5%。東證股價指數則報收於 1175.03 點,較上 年下跌了 20.1%,到 1998 年 10 月 15 日,東證股價指數甚至創下了 980.11 點的 新低,僅相當於 1989 年峰值的 34%,較 1996 年底則下跌了 33.4%。自 1997 年 6 月到 12 月,日元匯率也由 114 日元兌 1 美元貶值為 129.9 日元兌 1 美元,到 1998 年 6 月更進一步貶值為 139.95 日元兌 1 美元。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前夕 相比,日元分別貶值了 13.9%和 22.8%。城市房地產價格指數,1997 年和 1998 年分別較 1996 年下降了 4.06%和 7.47%,其中六大都市房地產價格分別下降了 7.5%和 12.3%,其商用房地產價格的下降幅度更是達到了 14%和 22.6%。 經濟形勢的惡化,使日本經濟結構僵化、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機構受 不良資產拖累嚴重的問題集中暴露了出來。激發日本經濟的活力,使日本經濟走 出長期停滯的泥潭,就成為下一階段日本政府經濟改革的目標。金融體系處在市 場機制運作的核心,受股票和房地產泡沫打擊也最重,因此,處理不良債權、重 塑銀企關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就成為日本經濟改革的重點。 早在 1996 年,橋本首相就提出了激進的、以建立健全穩定、富有競爭性和 創造力的金融體制為目標的、 旨在恢復日本作為世界主要金融市場地位的金融改 革設想。但由於政局多 變,該項改革隨橋本龍太郎在 1998 年下台而告夭折。 2001 年 4 月,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小泉在競選時就提出:「沒有改 革,就沒有日本經濟復甦」,從而為他贏得了超高人氣。上台後,小泉提出要進 行「沒有禁區的改革」。2001 年 6 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今後的經濟財政 運作以及經濟社會的結構改革的基本方針》,將未來的日本經濟社會改革歸納為 三大支柱和七項計劃[8]。遵照上述改革方略,小泉內閣在 2002 年推出了一系列 改革舉措: --為了提高金融體系運行效率,日本政府提出了到 2004 年徹底解決主要銀 行的不良資產問題的奮斗目標; --為了加快產業重組步伐,日本建立了產業復興機構。對那些有可能救活的 企業,「產業復興機構」將以適當的價格從銀行手中購買不良債權,或者提供其 他方式的金融援助,以促進企業恢復生機;對於那些不進行重組就不能救活的企 業,該機構則利用多方面的信息和渠道,促其進行跨企業乃至跨行業的重組; --為了鼓勵研發和創業活動,日本修改了相關法律,降低了開業最低資本金 標准;對利用獨創性技術或發明創辦新企業的中小企業,設立無擔保融資制度給 予融資上的便利;促進「產、學、官」聯合研究成果的開發和轉化; --改革稅制,從多個環節加強對創業活動的支持力度。如對研究開發和 IT 投資實施減稅; 降低遺產稅最高稅率; 改革金融證券稅, 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等。 小泉的改革加快了日本國內經濟社會結構調整的步伐;隨著時間的推移, 企業的過剩投資也逐步得到消化;再加上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華出口大幅 增加;日本經濟在多重力量拉動下逐步擺脫困境,再次走向復甦。2003 年,日 本經濟擺脫了延續五年的停滯局面, 實現增長 1.78%。 2004 年又延續了這種勢頭, 增長 2.8%。東證股價指數在 2003 年 3 月 11 日探底 770.62 點之後,開展強勁反 彈,在 10 月 20 日曾摸高 1105.59 點,較 3 月 11 日上漲 43.5%。2003 年,東證 股價指數報收於 1043.69 點,較 3 月 11 日上漲 35.4%。2004 年和 2005 年,東京 股市分別報收於 1149.63 點和 1649.76 點,比 2003 年底高出 10.2%和 58.1%!日 元兌美元匯率,也改變了 2000 年以來持續貶值的局面。自 2002 年 2 月到 2003 年 2 月,日元匯率共升值 12%。 2005 年 5 月 15 日,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竹中平藏向內閣會議遞交年度《經濟 財政白皮書》,稱:泡沫經濟破滅後一直阻礙日本經濟恢復的僱傭過剩、設備過 剩、債務過大等問題已經基本消除。這標志著日本已經基本清除了泡沫經濟 的負面遺產。
⑻ 1985年日本簽署的廣場協議是怎麼一回事情
1985年9月22日,新上任的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爾和西德、日本、法國、英國的財政部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了秘密會議,五國財政部長決定同意美元貶值,共同簽定了所謂《廣場協議》,協議指出:建議進一步加強彼此的合作,使非美元貨幣合理增值。
美元貶值直接導致了日元的大幅上升,在《廣場協議》正式簽定的第二天,美元對日元的匯率立即下跌了4.3%在接下來的六個星期,美國一直在不斷使美元貶值,到10月底,美元共貶值了12%,變為1美元兌換205日元,到1986年9月,為1美元兌153日元。
在嘗到甜頭之後,部分獲利回吐的國際資本卷土重來,日本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業則像海綿吸收水分一樣大量吸收廉價外來資金。從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價提高了兩倍。但隨著日元套利空間日益縮小,國際資本開始獲利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產泡沫爆裂,這在1990年9月就顯現出徵兆:日經股票市場平均虧損44%,相關股票平均下跌55%。到1993年,房地產經濟開始全面崩潰,日本21家主要銀行宣告產生1100億美元的壞賬,其中1/3與房地產有關。最終日本房價下跌了50%。
此後,日本即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日本經濟和房地產陷入了長達14年的蕭條和低迷。
⑼ 日本的「廣場協議」是怎麼回事
釋義: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
⑽ 為什麼說日本的股票市場和商業慣例具有不透明性
為什麼說日本的股票市場的商業慣性具有不透明性?這有可能說,股票市場和商業關系和他當時的政治要素素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