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主導
A. 究竟是什麼在主導著股票市場的沉浮
根本問題就是資金量,這兩天大盤成交量低迷大盤藍籌漲不上去收長上影,中小盤創業板盤子小有點資金就能漲,所以春節前後漲的還是小盤股
B. 股票市場的參與者具體有哪些呢
股票市場是由控股大股東、一般小股東、場外其他新投資者的三方參與者來共同參與的一個極端高級復雜的投票機制。三方參與者每一方都有二元的投票意願選擇方式,控股大股東「賣出」或「持有」,一般小股東「賣出」或「持有」,其他新投資者「買入」還是「不買」。而且可以隨著「意願選擇」的執行,相互之間的身份也可以進行置換,甚至可以同時具備多重身份。
這種多方相互制衡的復雜機制就形成了股票的市場價格,才使得股票市場被稱為是經濟的晴雨表。不過,這是西方國家的全流通類型的股票市場。由於我國存在股權分置這一歷史遺留問題,股票市場的投票機制與制度結構都存在重大缺陷。股票價格的形成沒有控股大股東的參與,不具備三方制衡機制,所以我國的股票市場不能被稱為是經濟的晴雨表,更不能將得股票市場當作現代金融體系的中樞神經和經濟控制器。股票市場的參與者劃分為消費者、持有股票現貨的投資者和純粹買賣股指期貨的投機者。消費者構成股票現貨市場的需求方,且不參與股指期貨市場的交易;持有股票現貨的投資者構成股票現貨市場的供給者,可同時參與現貨於期貨市場的交易,且擁有大量的自有資金或資金借貸成本可忽略不計,因此在任何時刻它都可以以極小的成本持有大量的股票現貨;純粹買賣股指期貨的投機者由於自有資金缺乏,且借貸成本較高,因此只參與高杠桿的期貨交易,而不持有股票現貨。
從上述假設,我們可以發現模型定義的消費者類似於目前國內證券市場中的散戶投資者,而持有股票現貨的投資者類似於機構投資者。同時還需要說明的,上文關於市場參與者的分類只是根據參與者交易行為的分類,如某個散戶投資者既購入股票現貨又投機股指期貨,則其前一交易行為被歸入消費者,而後一交易行為則被視為純粹買賣股指期貨的投機者。
C. 市場主導型、銀行主導型含義
一、引言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一直在爭論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和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的比較優勢[1]。這一爭論主要集中在四個國家: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如德國、日本。銀行在動員儲蓄、配置資本、監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資決策以及在提供風險管理手段上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如英格蘭和美國。在把社會儲蓄投向企業、行使公司控制以及減輕風險的管理上,證券市場與銀行同等重要。一些分析家認為,在提供金融服務上,市場更有效率;另一些則頌揚中介的優勢。爭論未解決,並阻礙穩定政策建議的形成。
對市場主導型與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進行比較的現有文獻存在一個主要缺點:這些比較集中於人均GDP水平相似的一個很窄系列的國家。以至於這些國家有一個非常相似的長期增長率。因此,如果人們接受德國和日本是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英國和美國是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並且如果人們認識到所有這些國家有一個非常相似的長期增長率,那麼意味著實行何種金融系統關系不大[2]。為提供更多的關於經濟重要性和金融結構決定的信息,經濟學家需要把該爭論擴展至包括廣泛系列的國家經驗。
為把該爭論擴展至國家的一個更廣泛的橫截面,我們需要新的數據。基於一個新構建的數據系列,本文檢測多至150個國家橫截面的金融結構。我們利用了簡單的圖表、相關和回歸來闡述金融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而且,我們提供金融結構潛在的法律、管制和政策決定因素的經驗證據。這是自Goldsmith(1969)的有影響的著作以來對國家大量橫截面的金融結構和經濟發展的第一次系統檢測。然而,應該指出的是本文並不檢測金融結構是否會對經濟增長和企業績效產生一個因果關系的影響,並不檢測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國家是否會對經濟增長和企業績效產生一個因果關系的影響。Levine(1999)、Demirguc-kunt和Makismovic(1999)在相應的論文中作了這些分析。相反,本文介紹有關金融機構與經濟發展之關系以及大量橫截面國家的金融結構與法律、管制政策決定因素之關系方面標准化(Stylized)事實。
更具體地,本文提供有關三個問題的國際比較:
· 經濟發展與銀行、非銀行以及股票市場發展之關系;
· 經濟發展與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和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之關系;
· 金融結構的法律、管制、稅收以及宏觀經濟之決定因素。
為分析金融結構,我們必須把國家劃分為或市場主導型或銀行主導型類別。基於規模檢測、行為以及效率,我們構造了金融結構的一個綜合指數(Conglomerate index)。具體地說,我們研究了銀行部門發展(根據規模、行為和效率來檢測)相對於股票市場發展(同樣根據規模、行為和效率來檢測)的比率。具有較大比率的國家被劃分為銀行主導型類別。銀行部門發展對股票市場發展的綜合比率低於平均值的國家被劃分為市場主導型類別。因此,這個歸類體系產生了國家的兩個類別: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的國家和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的國家。
盡管是一個有用的起點,但這個雙變數體系代表了大量的含義。遺憾的是,盡管通過國際比較,一些國家的銀行系統是不發達的(Poorly developed)。但這種方法把它們確認為銀行主導型,產生這樣結果的原因是由於按照國際標准這些國家的股票市場是非常不發達的。同樣,因為一些國家的銀行是極端不發達的,盡管根據國際比較它們的市場是不發達的,但這種方法把它們的金融系統確認為是市場主導型。因此,我們發展了另外一個歸類體系。首先,我們確定有高度不發達金融系統的國家。如果一個國家的銀行和市場發展兩者都低於平均值,它的金融系統被認為是不發達的。這就產生了三個類別:不發達的、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盡管這個分類體系同樣有問題,但它有助於比較國家的跨廣泛橫截面上的金融結構。因為與具有較發達金融系統——或屬於銀行主導型類別或屬於市場主導型類別相比,非常不發達的金融系統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共性。盡管當只考慮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時,我們能得到同樣的結果,但當我們考慮金融結構的三個類別:不發達的、銀行主導型和市場主導型金融系統,我們看到了更清楚得多的模式。
我們的發現如下:
· 在較富裕的國家,銀行、非銀行以及股票市場更大、更活躍、並更有效率。在平均水平上,較富裕的國家其金融系統更發達;
· 在較高收入國家,相對於銀行,股票市場變得更活躍和更有效率。各國金融系統演變存在這樣的趨勢:當國家變得較富裕時,其金融系統變得更以市場為導向(Market-oriented);
· 有習慣法(Common laws)傳統,對股東權力有強有力的保護,有好的會計管制、腐敗的低水平以及沒有明確的存款保險的國家,其金融系統傾向於更加以市場為導向;
· 有法國民法傳統,對股東和信貸者權力保護不好,合約執行差、腐敗的高水平、差的會計標准、限制性的銀行管制以及高通貨膨脹的國家,傾向於有不發達的金融系統。
本文的其餘部分組織如下:第II小節說明了在跨不同人均收入組別上金融系統如何不同;第III小節經驗性地定義金融結構並提供跨國比較;第IV小節考察了金融結構的法律、管制、稅收和政策決定因素;第V小結總結了研究結果。
--------------------------------------------------------------------------------
[1] 引證和討論參見Allen and Gale(1997)和Levine(1997)。
[2] 盡管其它差別(如財政、貨幣和管制政策)能夠完全平衡金融結構差別的增長效應,但這看來是不可能的。同樣,金融結構過去的研究沒有對照非金融部門政策上的差別。
二、 跨人均收入組別上金融系統的差別
不同的國家其金融系統有大的差別。像人們比較較貧窮國家與較富裕國家一樣(以人均GDP來測度),本小節利用新搜集的多達150個國家橫截面數據來說明金融系統是如何不同的。
在跨收入組別上,盡管並不是所有的金融部門發展的檢測方法會以一個系統的方式變化,但一些值得注意的模式出現了:在較富裕的國家,依據銀行、非銀行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場的規模、行為、效率來檢測的金融部門的發展傾向於更大。這個分析集中於90年代搜集的數據[1]。當我們對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數據許可的情況下)進行分析時,得出了極為相似的結果。附錄顯示了不同時期內金融系統是如何不同的。Beck、Demirguc-kunt和Levine(1999)提供了數據來源的詳細信息。
A:中介
在較高收入國家,銀行和其它金融中介規模傾向於更大、更活躍並更有效率。
考慮四個檢測。首先,流動負債/GDP等於銀行流動負債加上非銀行金融中介的流動負債/GDP。通過加總銀行和非銀行的流動負債,得出的流動負債/GDP是金融中介規模相對於經濟規模的一個常用指標。流動負債/GDP經常被用來作為金融部門發展的總量檢測方法(King and Levine,1993a,b)。其次,銀行資產/GDP等於存款貨幣銀行總的國內資產/GDP。銀行資產/GDP提供了一個銀行部門總規模的檢測方法。第三,存款貨幣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等於存款貨幣銀行貸給(以及其它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私有部門的信貸佔GDP的份額。這個檢測排除了對公共部門的信貸(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公共企業)。通過加總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存款貨幣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是在私有部門上銀行行為的一個常用指標。第四,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中的其它金融機構集中在保險、金融公司、集中的投資計劃(共同基金)、儲蓄銀行、私人養老金和發展銀行。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等於非銀行機構貸給(以及其它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私有部門的信貸佔GDP的份額。因此,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提供了在私有部門上銀行行為的一個廣泛的檢測。
在計算了金融中介規模和行為的這些測度後,我們把國家歸於1997年世界銀行發展指標中定義的低、中低、中高和高收入國家類別[2]。基於這個收入組別排列,每個組別的國家數目大體相同。然而,對四個組別中的每一個組別,我們計算了金融中介發展指標的平均值。表1給出了每個國家的數據。圖1顯示了當把較為富裕的國家和較為貧窮的國家加以比較時,在較為富裕的國家,流動資產/GDP,銀行資產/GDP,存款貨幣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以及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都上升了,這個模式在統計上是顯著的。表2顯示了人均GDP與流動性負債/GDP、銀行資產/GDP、存款貨幣銀行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以及其它金融機構在私有部門的索取權/GDP之間的相關在5%的水平上都是顯著的。在具體國家方面,奧地利、德國、法國、英國、香港、日本、荷蘭以及瑞士有比較大的、活躍的銀行體系。另一方面,阿根廷、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迦納、尼泊爾、奈及利亞、秘魯、土耳其以及辛巴威有特別小的、不活躍的銀行體系。在非銀行方面,日本、韓國、荷蘭、南非、瑞典以及美國有非常強大的金融中介(見表1)。事實上,在美國、瑞典和韓國,其它金融中介發放給私有部門的信貸比存款貨幣銀行發放的要多。同樣,注意到在較富裕國家,中央銀行在信貸配置上的直接作用是較小的(見圖1和表2)。
現在考慮銀行部門效率的兩個檢測。一般管理成本(Overhead cost)等於銀行一般管理成本與銀行總資產的比率。盡管不是明確的,我們還是把較低的一般管理成本看作是較高效率的標志。過多的一般管理成本支出可能反映了浪費和缺乏競爭。然而,同樣必須認識到競爭性的銀行可能從事大量投資以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這些提高生產率的投資可能引起一般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極低的一般管理成本可能反映不充分競爭和在提供好的銀行服務上投資不足。可見,一般管理成本不是效率的一個明確清楚的檢測方法。
銀行效率的第2個檢測是銀行凈利差,它等於銀行利率收入減去利率支出再除以總資產。盡管許多因素影響利差,較小的利差通常被認為代表較強的競爭和較高的效率。我們獲得了8個國家基於銀行水平的一般管理成本和銀行利差的數據。對每一個國家我們計算了單個銀行的平均值。圖1顯示了較高收入的國家傾向於有較低平均的一般管理成本和較低的平均銀行凈利差。人均GDP與一般管理成本和銀行利差之間的相關(以及P值)進一步證明了人均GDP和銀行效率之間的負相關關系(見表2)。
銀行集中度與人均GDP之間的關系沒有統計上的顯著性。我們以三個最大的銀行資產在總的銀行部門資產中的比重來檢測銀行部門的集中度,並稱之為銀行集中指數。圖1顯示了當從較低收入向較高收入國家銀行移動時,銀行集中度傾向於下降。然而,這種銀行部門集中度的下降在統計上不顯著,如表2所示。
在表1中我們同樣報告了在銀行總資產中外國銀行和公有銀行的份額。當我們移向較高收入國家時(圖1),這兩個檢測都下降了。從表2我們能看出這種關系同樣在統計上是顯著的。
B:跨國股票市場
在較高收入國家,股票市場傾向於較大、更活躍並更有效率。
為檢測市場規模,我們採用了作為GDP份額的市值指標,它等於國內股票價值(在國內股票交易所交易的)與GDP的比率。為檢測市場行為,我們採用了作為GDP份額的交易總價值指標,它等於在國內交易所國內股票的交易市值除以GDP。作為GDP份額的總交易市值檢測相對於經濟規模的股票交易市值,作為GDP份額的總交易市值被經常用來檢測市場流動性,因為它檢測了相對於經濟行為的交易(例如Levine and Zervos,1998)。最後,為檢測市場效率,我們利用了換手率(Turnover ratio),它等於國內股票在國內交易所交易的價值除以國內股票的價值(在國內交易所交易的)。換手率不是效率的一個直接檢測指標,它沒有檢測交易成本。進一步說,換手率是檢測相對於市場規模的股票交易市值,並被經常用作檢測流動性的方法。
如圖2所示,按照收入劃分的四個組別,當我們從最窮的國家移向最高收入的國家組別時,作為GDP份額的市值、作為GDP份額的總交易市值和換手率都上升了。人均GDP與作為GDP份額的總交易市值和換手率之間的相關系數大約都是0.4,並在1%的水平上顯著。人均GDP與市值之間的相關系數接近0.3,並在5%的水平上顯著。在較富裕的國家,股票市場更為發達。在單個國家方面,其排名嚴重依賴於股票市場發展的特定檢測方法。一些國家和一些國家的地區通過任何檢測方法都顯示其股票市場有較好的發展(表1中顯示的澳大利亞、英國、香港、馬來西亞、荷蘭、新加坡、瑞典、瑞士、泰國和美國);一些國家有大的但流動性差的股票市場,如智利和南非(見表1);另一些國家有活躍的但小的股票市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和德國。
C:跨國非銀行金融中介
在較富裕國家,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以及其它非銀行金融中介佔GDP的份額是較大的。
具體地,我們檢測了保險公司、養老基金、集中性投資計劃(共同基金)、發展銀行以及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發放給私有部門的貸款,以這些機構發放的私有部門的貸款佔GDP的份額來計算。圖3A顯示了在較為富裕的國家,這些非銀行金融中介的每一個檢測值都較大,但當國家變得更富裕時,相對於發展銀行與其它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作用上升了(圖3B)。對於人壽保險公司,我們包括了一個另外的規模和兩個另外的行為檢測方法(圖3C)。人壽保險部門的規模,定義為人壽保險公司發放給私人信貸站GDP的百分比,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用保險費/GDP來檢測人壽保險的深度,用人均保險費來檢測人壽保險的密度。結果出現了同樣的模式:高收入國家顯示出人壽保險的深度是中低收入國家的10倍,並且高收入國家的人壽保險密度幾乎比低收入國家的人壽保險密度高100倍。
D:總體效率
在較高收入國家,總體的金融系統變得更大,更活躍並更有效率。
直到現在,我們的分析要麼集中於金融中介,要麼集中於股票市場。這里,我們進行總體金融系統的效率檢測。我們考慮檢測總體金融部門發展的五個方法。首先,我們檢測金融系統的總規模,為做此工作,我們把存款貨幣銀行的國內資產和股票市值加在一起,並除以GDP。Rajan和Zingales(1998)利用了一個同樣的指標去檢測金融部門發展的總體效率。如圖4所示,金融部門的總規模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急劇上升,並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
接著,我們考慮了總體金融部門發展的四個檢測方法。在那裡,我們固定—和—匹配(Fix-and-match)了股票市場和銀行業發展的不同檢測方法。我們利用了換手率和總交易市值/GDP來檢測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我們把較高的水平解釋為表示更有效運作的股票市場。為在一個廣泛經濟基礎上來測度股票市場的發展,我們寧願要總交易市值/GDP的檢測方法,而不是換手率。總交易市值/GDP檢測相對於經濟規模的交易,而換手率檢測相對於市場規模的交易。因此,一個小的活躍的市場可能有高的換手率和低的總交易市值/GDP。因為我們正在尋求檢測一個國家的企業交易所有權的容易性,用總交易市值/GDP檢測它更為直接。不過,我們利用兩種方法提供了檢測結果。同樣,我們利用一般管理成本(Overhead cost)和銀行凈利差去檢測銀行部門的非效率。這里,我們把這兩者數據的較高水平解釋為銀行運作的較低效率。因此,用每一個股票市場指標除以每一個銀行部門非效率的檢測方法,我們構造了檢測總體金融部門發展的四個檢測方法。
利用金融部門總體效率的檢測方法的結果如圖4中的直方圖所示,國家被劃分為四個組別,較富裕的國家傾向於有更高效率的金融系統。並且所有的檢測都在5%的水平上顯著相關。一些國家在總體金融部門效率方面是突出的。特別地,依據我們偏好的兩個總體金融部門效率的檢測方法(這些方法基於股票市場指標,總交易市值/GDP以及兩個銀行效率的檢測方法:一般管理成本和凈銀行利差),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芬蘭、日本、泰國、韓國、英國、美國、瑞士、澳大利亞都被排在非常高的位置。
D. 概念主導型股票的選擇方法
你好,1,可關注量能的持續放大程度,最好是持續換手在20%以上!2,如果你的軟體有散戶線,也可以關注,持續有資金介入炒作的個股散戶線是持續向下的3,OBV指標也可關注,熱門概念股OBV指標通常會出現大幅波動且持續新高個人觀點,感謝參考!
E. 股票市場中,多頭還是空頭做主導,實際上和雙方人數有關對嗎
空頭做主導,和實際雙方人數沒有關系的。主要是資金量的問題
F. 股票融資佔主導地位的原因
1990年以來,中國金融制度安排在漸進改革的環境下不斷向提高效率的方向演進。從企業融資渠道的發展來看,以銀行為主的制度安排正逐步向銀行與資本市場共同發展的混合型金融制度演變,從而為企業按照自身需求尋找低成本的融資渠道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間。
1997年,中國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所獲得的資金比1995年上升了10個百分點,其中股票融資的增長趨勢非常明顯。但相對於股票融資的迅猛發展,中國企業通過債券融資的比例不但停滯不前,近幾年甚至還有下降趨勢。1992年企業債券融資達到683.71億元,1995年卻只有33.80億元,1997年更降至255.33億元。從1986年發行企業債券開始到1997年底,中國企業債券年度發行數量平均在300億元左右,累計發行總數僅為2300多億元,其中只有7隻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流通部分不到30億元。
企業債券在深、滬交易所中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交易品種,上市數量及交易金額均遠遠小於股票。在2000年所發行的6400億元債券中,企業債不足百億元。從企業的海外發債數字來看,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企業海外發行的債券余額僅為84億美元,而當年全球企業發行的國際債券余額為30251億美元。
中國企業之所以偏好股票融資, 因為股票融資可以分散公司風險,擴大企業外部影響,提高企業資本變現能力,降低企業負債比率提高企業償債能力,增加企業投資能力.
因此,我國企業在股票融資上一直有無限的熱情和不盡的動力.我們不得不考慮股票融資任具有成本高,股權分散,喪失企業部分控制權,削弱了企業決策控制權等缺陷,這也是企業決策者應對股票發行謹慎決策的原因.
G. 股票價格是由誰主導的,系統嗎
在市場中,股票的價格由買賣雙方共同決定。
簡單來說,買方力量越強,則價格有上漲趨勢;賣方力量越強,則價格有下跌趨勢。
股票本身沒有價值,僅是一種憑證。其有價格的原因是它能給其持有者帶來股利收入,故買賣股票實際上是購買或出售一種領取股利收入的憑證。票面價值是參與公司利潤分配的基礎,股利水平是一定量的股份資本與實現的股利比率,利息率是貨幣資本的利息率水平。
股票的買賣價格,即股票行市的高低,直接取決於股息的數額與銀行存款利率的高低。它直接受供求的影響,而供求又受股票市場內外諸多因素影響,從而使股票的行市背離其票面價值。
(7)股票市場主導擴展閱讀
股票價格的其他影響因素:
1、經營業績
炒股票,雖然有各種各樣的題材,但總的來說,一般都是炒經營業績或與經營業績相關的題材。所以在股市上,股票的價格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呈正相關關系,業績愈好,股票的價格就愈高;業績差,股票的價格就要相應低一些。但這一點也不絕對,有些股票的經營業績每股就那麼幾分錢,其價格就比業績勝過它幾十倍的股票還高,這在股市上是非常正常的。
2、平均利潤率
平均利潤率是關於資金流動的一條客觀定律,其大意為:
當兩個部門間投資利潤率存在差別時,資金就會從利潤率低的部門向利潤率高的部門流動,直到兩部門的投資利潤率基本相等。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表述平均利潤率規律就是:水往低處流,資金向利潤率高的地方走。
3、凈資產
股票的凈資產標志著上市公司的經濟實力,因為任何一個企業的經營都是以其凈資產數量為依據的。如果一個企業負債過多而實際擁有的凈資產較少,它意味著其經營成果的絕大部分都將用來還債;如負債過多出現資不抵債的現象,企業將會面臨著破產的危險。
H. 41題 證券監管機構對發行申請文件進行合規性審查,而由市場主導價值判斷的股票
證券監管機構對發行申請文件進行合規性審查,而由市場主導價值判斷的股票的發行監管制度是(股票發行注冊制)。
I. 股票市場的主要功能
股票市場對推動國民經濟迅速增長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影響巨大,具體有以下主要功能。
(1)籌集資金。籌集資金是股票市場的首要功能。企業通過在股票市場上發行股票,把分散在社會上的閑置資金集中起來,形成巨額的、可供長期使用的資本,用於支持社會化大生產和大規模經營。股票市場所能達到的籌資規模和速度是企業依靠自身積累和銀行貸款所無法比擬的。馬克思對此有過生動的評述: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據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FIBV)統計, 1996年各國已上中公司和當年新上中公司在股票市場上籌資總金額達到4380憶美元,比1995年的3199億美元增長36.9%。
(2)轉換機制。對於我國企業來說,股票市場可促進公司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首先,企業要成為上市公司。就必須先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適當分高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使公司的體製得到規范。其次,於上市公司的資本來自眾多股東.公司必須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這就使企業時時處在各方面的監督和影響之中,~是來自股東的監督,股東作為投資者必然關心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井通過授權關系來實施他們的權力。二是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企業經營好壞影響股價,股價高低牽動企業和投資者,經營不善,股價下滑,可能導致企業被第三者收購,三是來自社會的監督,特別是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證券交易所和社會輿論等的監督和制約。所有這些監督和制約促使上市公司必須改善和健全內部運作機制。
在資本主義國家,不少家族企業經過股份制改造,成為上中公司後,突破了私人企業單一資本的限制,獲得巨大的成功,得以擠身於世界大公司的前列。如日本松下電器公司,就是通過有效的管理、上中和多次增資擴股,迅速擴大了經營規模,擠身於世界五百強的。
(3)優化資源配置。股票市場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是通過一級市場籌資、二級市場股票的流動來實現的,投資者通過及時披露的各種信息,選擇成長性好、盈利潛力大的股票進行投資,拋棄業績滑坡、收益差的股票,這就使資金逐漸流向效益好、發展前景好的企業,推動其股價逐步L揚,為該公司利用股票市場進行資本擴張提供廠良好的運作環境。而業績差、前景黯淡的企業股價下滑,難以繼續籌集資金,以致逐漸衰落、消亡或被兼並收購·
19世紀下半期股票市場對當時的新技術--鐵路給予巨大 的資金支持,使鐵路迅速在全世界推開。本世紀9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極大地支持了信息技術產業,一大批科技公司進入股票市場籌集資金,一批優秀企業迅速成長,促使美國信息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具創造的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上升,據統比1997年6月底,在美國那斯達克市場(NASDAQ)上市的科技類公司達91S家,通訊類公司達3S0家,葯物與生物科技類公司達328 家,三者總計達1626家。其中的微軟公司和英特爾公司的市值分別達到1514億美元和1157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五和第七,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突飛猛進帶動了整個科技產業的騰飛,形成了美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4)分散風險。股票市場在給投資者和融資者提供了投融資渠道的同時,也提供廠分散風險的途徑。從資金需求者來看,通過發行股票籌集了資金,同時將其經營風險部分地轉移和分散給投資者,實現了風險的社會化。例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 東多達300萬個、該公司經營收益由300萬個股東共同分享,同時該公司的經營風險、市場風險也由300萬個股東共同承擔。從投資者角度看,可以根據個人承擔風險的程度,通過買賣股票和建立投資組合來轉移和分散風險。投資者在資金多餘時,可以購買股票進行投資,把消費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在資金緊缺時,可以把股票賣掉變成現金以解決即期支付之需。股票市場的高變現性,使人們放心地把剩餘資金投入股票市場,從而使閑散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既使社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分散的閑散資金,又促進了個人財富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