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股票市場
㈠ 歐元的前景如何
經濟增長有望逐漸平穩改善
從經濟增長情況來看,目前最新的數據是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長率。 根據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字,歐元區去年第四季度GDP較上季下滑0.2%,較上年同期上升 0.6%;歐元區第一季度GDP預估較上季增長0.1%-0.4%,第二季預估較上季增長 0.4%-0.7%。數據顯示,歐元區經濟雖然在去年年底走到了經濟衰退的邊緣,但有望在美國經濟V型復甦的帶動下,於今年第一季度脫離這個「衰退邊緣」, 走上穩步反彈的道路。
就行業來看,歐元區年初以來的數據表明,服務業的反彈強度要大於製造業。在服務業中,增幅最快的是金融服務業和商業活動,貿易、運輸、通信和其他服務行業也呈現出不同幅度的增長。製造業雖然也已經有所改善,但改善的速度是緩慢的。
隨著世界經濟的恢復和需求的增長,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速放慢的趨勢已經結束,但這並不意味著強勁回升的開始。如果有這種過於樂觀的預期,那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與德法兩國的大選有關。出於政治的需要,美國經濟的好轉可以被用來解釋歐元區經濟的快速復甦。而實際的情況是,目前還沒有顯示歐元區經濟復甦的清晰信號,或者說這類信號尚不充足。
如果能夠保持這種穩步的慢速回升的態勢,歐元區在2002全年的經濟增長率可以達到2%。其實,無論歐盟還是歐洲央行,從其政策措施來看, 也沒有追求高增長率的打算,而是希望在進行結構改革、實現內外部基本均衡的情況下,達到 1.5 -2%這種中性經濟增長目標。對於以穩定為第一目標、 有一系列結構問題需要改革的歐盟和歐元區國家而言,這種不夠激進的增長反而可能是更加有益的。
通脹形勢尚不嚴峻
根據歐盟統計局數字,整個歐元區1月價格普遍上漲,通貨膨脹率為2.7%。價格上漲是因為有一些特殊的暫時性因素在起作用,如個別國家稅收增加以及原貨幣向歐元轉化的影響等。現在上述因素正在消失或被消化,使得歐元區2 月通貨膨脹率相應下降至2.4%,但仍然高於歐盟規定的2%上限。根據法國和德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占歐元區經濟比重一半的法德兩國2月通貨膨脹率分別從1月的2.4%、 2.3%降至2.3%、1.8%。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伊辛近日表示,歐元區12 國通貨膨脹率可能在4月到6月期間降至遠低於2%的水平。ECB也在3月月報中重申, 歐元區通脹將在未來數月中跌落央行自設的2%上限,原因在於:
第一,影響歐元區通脹的重要因素石油價格保持穩定或下降。第二,歐元區內的工資水平保持穩定。第三,歐元匯率不會出現大幅度的下跌。歐元匯率在近期出現了上揚的走勢,這對於減輕歐元區的通貨膨脹壓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旦歐元匯率再次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將會給歐元區輸入通脹壓力。
以上三個因素的變動將促使我們不斷地調整對歐元區物價水平的判斷。但從目前來看,歐元區的通脹壓力還沒有構成威脅。3月的CPI數據將倍受關注,如果該數據繼續下降,將形成歐元區通脹率的確會回歸2%以下的預期。
歐洲央行近期利率決策方向預測
M3貨幣供應量是在CPI之外歐元區貨幣政策的另一個支柱。雖然M3 供應量的年增長率仍然明顯高於4.5%的參考值,但預計不會對物價穩定構成任何威脅。 因為 M3的增長主要是由9·11事件後出現的資產組合轉移造成的, 因為經濟和金融方面的不確定性增加導致較長期的資產進一步流向M3所包含的低風險、易變現的金融工具。然而,還是有必要密切關注M3的增長情況。如果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到3 月份還不放緩,就有必要對貨幣供應量增長給物價穩定帶來的風險進行重新評估,尤其是在伴隨著歐元區經濟強勁反彈的情況下。
綜上所述,無論從M3貨幣供應量還是CPI來看,3月份的數據都將十分關鍵,因此,預計在4月份這些數據出爐前,歐洲央行將維持利率不變, 在此之後馬上升息的可能性目前看來也不大。預計升息行動將會最早發生在今年第四季度,但如果勞資談判惡化、油價大幅上揚或歐元匯率大幅下跌,那麼歐洲央行將再次被置於兩難的境地:如何調整利率政策才能不阻礙歐元區經濟的回升。
自1999年初問世以來,歐洲單一貨幣歐元對美元匯率一直處於弱勢,其間最大跌幅曾高達25%左右,大大出乎市場的預料。2002年1月1日,歐元現鈔進入流通,歐元匯率曾短暫回升,以後又出現低迷,從而使國際上對歐元走強的預期又一次落空。人們不禁要問:歐元疲軟的症結何在?歐元的前景如何?
美國經濟強勢地位,對歐元匯率形成較大壓力
2001年,隨著新經濟泡沫的破滅,美國經濟開始下滑。尤其是「9·11」恐怖事件襲擊後,美國消費者信心與企業信心受到沉重打擊,本已開始下滑的經濟走入了衰退軌道,2001年第三季度GDP的增長率為-1.1%,大大低於原來預期的負增長-0.4%的水平。但自2001年第四季度起,在政府財政刺激下,美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2001年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反彈至1.7%,全年GDP實際增長1.2%,遠遠高於市場預期,表明美國經濟具有較強的承受能力。市場普遍預計2002年美國經濟的復甦勢頭將逐步增強。
反觀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卻不盡樂觀。2001年,歐元區經濟繼美國經濟進入衰退之後出現下滑。全年四個季度的GDP增長率分別為2.4%、1.6%、1.4%和0.6%(歐元區的有關宏觀經濟指標,包括GDP、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均來自歐盟統計局。GDP季度增長率為換算為年率的、經過季節調整後的對上一季度的增長率。美國的有關數據也是如此),如果以未換算為年率的季環比表示,則第四季度為-0.2%,這是自1996年以來的第一次。其中,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於第三季度就出現負增長。同時,失業率持續保持高位,2001年以來,歐元區整體失業率一直徘徊在8%以上,年底達8.4%。消費物價指數除12月外也始終高於《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2%的趨同標准,2002年1月和2月分別高達2.7%和2.4%。2001年歐元區實際GDP增長1.5%,低於2000年2.5%的水平。歐盟統計局預測,2002年第一、二季度GDP增長率分別為0.2%—0.5%和0.4%—0.7%;悲觀人士甚至認為2002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將進一步下滑。上述狀況表明,歐元區經濟的近期態勢遠不如美國樂觀,這就抑制了歐元的走強。歐元對美元的弱勢還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經濟原因。
從政治上看,當前世界上美國單極發展的趨勢尚難以動搖,美國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自前蘇聯解體後相對提升,是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較強。從經濟層面上看,盡管目前歐元區與美國經濟同處衰退的低谷,但無論是從佔世界經濟的份額、金融體系的規模還是政策效益上看,美國經濟目前仍占上風。首先,歐元區人口總數盡管與美國相當,但由於經濟規模仍小於美國,加上區內各國經濟實力的差異和經濟政策的不同,其競爭力仍不如美國。其次,歐元僅僅問世三年,盡管有堅挺的德國馬克作後盾,但其可信度和實力尚處於積累過程之中,美元多年來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短期內尚難動搖。再次,市場普遍認為,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幾年內仍將強於世界其他地區。最後,與美國相比,歐元區經濟結構改革任務繁重,尤其是勞動力市場僵硬,政府嚴格保護勞動力,致使整個經濟缺乏美國經濟的活力。
政治和經濟的統一程度對歐元堅挺有著重大影響
單一貨幣歐元的引入和歐洲中央銀行正式開始運作統一了歐元區內的貨幣及貨幣政策,其正常運行要求區內各成員國在政治利益、政治決策和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密切合作,協調一致。
但到目前為止,歐元區各國在政治利益與政治決策方面仍遠未達到經濟趨同的程度,實施統一的財政政策也尚待時日。此外,內部經濟狀況的差異也制約了歐元區的經濟的增長。如,法國更多地依賴內需,經濟受外部影響較小;德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易受外部影響,居民消費習慣保守,加上國家統一所付出的高昂代價,導致原來這位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已成為尾燈。一些歐盟小國如愛爾蘭、荷蘭和希臘等國雖然經濟增長狀況較好,但由於規模較小難以拉動歐元區的經濟增長。
歐盟東擴使歐元區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大
歐盟在2000年12月的尼斯會議上已經確定了東擴的時間表,規定在2002年底以前將結束與一些申請國的談判,在今後5—10年內歐盟要擴大到至少27個成員國。由於這些國家的經濟大多正處於轉軌之中,經濟實力較弱,給歐元區經濟發展和歐元走勢帶來了相當大的不確定因素。在東歐許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達不到歐盟標準的情況下,過快的東擴將削弱歐盟的基礎,不利於歐洲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反而更有可能導致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放慢。
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面臨困難
歐洲中央銀行以穩定物價、控制通貨膨脹作為其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並一再聲稱匯率穩定不是其貨幣政策目標,匯率水平應由市場力量決定。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與美聯儲和美國政府推行強勢美元的政策大相徑庭,這也被許多人視作是歐元啟動三年來一直處於弱勢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自歐元啟動以來,歐元區12國的通貨膨脹情況一直不太理想,使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操作面臨兩難選擇。自2000年以來,歐元區內消費物價指數一直保持在2.4%以上,進入2001年以後,更是於第二季度上升至3%以上,遠遠高於《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2%的臨界水平。在這一背景下,盡管面臨著經濟減速和美聯儲多次降息壓力,以穩定物價為己任的歐洲中央銀行仍擔心以降息刺激經濟增長會導致通貨膨脹進一步上升,因而在降息問題上猶豫不決。
但2001年5月以來,歐元區通貨膨脹率逐月下降,到12月份已從5月的3.4%下降至2.0%,且隨著美國經濟和歐洲經濟均進入下滑周期,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在此背景下,歐洲中央銀行已於2001年5月11日、8月23日、9月18日和11月9日四次下調利率,下調幅度共達1.25個百分點,目前的跡象表明,隨著歐洲中央銀行政策協調水平的日趨成熟與穩健,其貨幣政策操作將日益靈活,這將有利於歐元匯率回歸實際價值。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對歐元的不幹預政策不同,最近歐元區各國要員紛紛對歐元前景表示樂觀,宣稱歐元相對於美元明顯低估,並對歐元未來逐步走強充滿信心。
股票市場走勢與金融機構資產多元化行為的轉變有利於歐元走強
歐元近年的疲軟還與下面兩大因素有著直接關系。
首先,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全球股票市場飛漲,尤其是所謂的新經濟企業的股票價格,上漲幅度更大。由於新經濟企業在美國經濟中的比重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也由於美國股票市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遠遠高於其他國家(英國除外),股票價格的飛漲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遠較其他國家為大。一方面,美國股票價格上升促進了消費與投資,投資增加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上升,從而間接導致了美元的堅挺;另一方面,美國股市的興旺吸引了大量歐洲資金,導致歐元疲軟。
其次,歐元作為統一貨幣啟動後,歐元區內金融機構持有的其他歐元區國家的資產也被定義為國內資產,這意味著歐元區金融機構持有的海外資產規模大大減少。為實現資產的多元化,這些金融機構轉向大量出售歐元以便持有包括美元在內的外幣資產。此外歐元區某些國家鼓勵養老基金增持海外資產,也削弱了歐元地位。
然而從長期看,上述因素對歐元匯率的影響將逐漸淡化。2001年以來,隨著美國經濟的減速,美國股票價格,尤其是新經濟企業股票價格大幅下降,美國股票市場對歐元匯率的打壓作用已開始減弱。與此同時,隨著歐元區金融機構資產多元化目標的實現,歐洲對美元資產的需求將日漸縮小,對歐元資產的供給與需求也逐漸穩定,這將有助於抬升歐元匯率。據統計,截至2001年8月底,盡管歐元區資本外流總額仍然較高,但歐元區已連續三個月出現資本凈流入局面,主要原因是海外投資人增加了對歐元區的證券投資。
地下經濟和東歐國家的大量換匯需要也可能推動歐元匯率小幅上升
20世紀90年代初以後,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許多與德國接壤的東歐國家,如波蘭、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等,都將德國馬克視為硬通貨,紛紛將本國貨幣轉換為德國馬克,波斯尼亞甚至從1997年8月開始將德國馬克作為官方貨幣之一。
另外,根據歐洲有關反洗錢的法律,在2002年以前,官方對未經登記的大額現金不予轉換為其他幣種,持有黑錢的歐洲地下經濟參與主體不得不在官方規定的歐元轉換日期前在銀行體系之外逐步轉換其持有的歐元區各國貨幣。但在2002年1月1日以前,由於歐元並未實際流通,這部分黑錢也不能轉換為歐元。因此,東歐國家和歐洲地下經濟持有的大量歐元區各國貨幣急需轉換為歐元,這種需求有可能推動歐元匯率小幅上升。
歐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增強中長期有利於歐元升值
當前,歐元區的經濟總體規模僅次於美國,其實力不容小視。歐元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貨幣,近兩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上由歐元區外居民發行的交易工具中,約有25%是以歐元定價的。由歐元區外居民發行的國際債券中,30%左右以歐元定價。作為儲備貨幣,歐元在各國官方儲備中所佔比重已上升13%,盡管低於美元66%的比重,但遠高於日元5%的比重。歐元三年來的疲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其運行時間較短,其信譽尚未建立所致。但從中長期看,隨著歐元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逐步到位,歐元幣值及其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地位將日益增強。
歐元引入後三年來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既有歐元區本身政治與經濟趨同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也與近十年來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不無關系。隨著歐洲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轉變、美國新經濟企業股票價格的下跌和歐元區金融機構資產多元化進程的穩步推進,歐元在中長期內也許會逐步回升。事實也的確如此。2002年4月以來,由於市場對美國經濟強勁復甦持懷疑態度,加上美國企業盈利大幅度下降,進一步削弱了市場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歐元兌美元匯率出現反彈,從2001年底的0.896回升至2002年5月17日的0.9200。但我們也應當看到,由於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仍不容樂觀,歐元區各國經濟結構改革困難重重,歐元匯率仍將面臨下行壓力。總的來看,歐元匯率走強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可能會經歷較大的波動。
㈡ 歐元區,為什麼沒有貨幣政策 然後在歐元區,各個國家的銀行利率是不是一樣 還是有細小的差異
要維持固定匯率,各國國家要麼實現外匯管制,要麼採取聯合的貨幣政策,這樣各國國家的貨幣政策一定要趨同,所以歐盟區的各國國家的匯率政策是趨同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很低,銀行的利率理論上應該是一樣,但是會有細小的差距,只要這細小的差距不足以抵消無風險套利的成本,無風險套利就不會產生,匯率就會持續穩定,歐元區的通脹和財政赤字是要控制在規定范圍的,這是防止某個成員國因為通脹的壓力提高利率,或者通過通貨膨脹稅來籌集資金
㈢ 請論述:從歐盟成員的角度談談歐債危機對本國的 股市 和 債券市場 的影響
要分析歐債危機對本國股市和債券市場的影響主要是分析歐債危機對本國實體經濟的影響!
第一;股市投資的是價值預期,預期實體經濟的好壞直接體現為股市的漲漲跌跌;中國加入WTO,實行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發展政策以來,內外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現如今歐州已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出口對象,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發生債務危機的國家必然會降低開支以削減赤字,擴大經常項目順差,這會降低中國的出口具體表現為出口企業利潤的下降,進而影響股市的上漲!二,國內出口企業利潤的下降必然會傳遞到上游企業,即資源能源類上市公司的利潤下降,占據國內股市半壁江山的資源股受到影響,股市想不跌都難!三,市場最擔心的是歐債危機會導致歐元區的解體,這對整個世界經濟都是難以估量的損失,因為這不但會影響到中國的外匯儲備,擾亂中國的貨幣政策,更會加劇人們對歐洲形勢的擔憂(大家都知道歐元的建立其實是在歐洲各國人民希望構建和平歐洲的夢想下推動的),進而影響到全球的經濟發展,為全球的資本市場蒙上陰影!
第二,歐債危機引發了歐洲投資者對歐洲經濟的擔憂,我們看到爆發歐債危機之後歐洲股市都沒有像樣的表現,以代表國希臘為例,希臘股市自從危機爆發以來出現了單邊下跌的走勢,而與歐洲聯系緊密的美國股市也一樣深受其害,道瓊斯工業指數一改多年牛市格局,出現了震盪下行的走勢!在國內外資本市場聯系越來越緊密的時代,國內投資者對歐美股市的反應也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歐美股市對A股的傳導效應非常明顯,也即是歐美股市的下跌嚴重影響了國內投資者的做多信心,從而加速了國內股市的下跌!
第三,國內股市受歐債危機的影響不斷下跌,這會導致資金流向具有穩定收益的債券市場,在A股單邊下跌的背景下債券市場的繁榮可以預期;其次歐洲股市債市的不斷下跌會引發資金的避險情緒,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逐步開放,追求穩定收益的國際資本進入我國的資本市場,有望成為我國債券市場的生力軍!
總結,歐債危機的爆發對本國股市是負面的,但對本國的債券市場卻是機遇!
㈣ 跪求全球股票市場概述。
(一)近期我國股票市場點評: 前日股市走勢之所以連連陰跌(即便是已有了大幅下跌,還在二次補跌,接連創出近期新低,重心下移,向下尋底): 一是市場的技術面來看,前日短線已有了很大的升幅,處在短線的反彈高位,盤中已經累積了較多的獲利盤,市場本身就會有回調的壓力,這就形成了股市第一階段的跌勢; 二是市場的基本面來看,央行的頻繁上調准備金率,本輪12次的上調准備金率,使其准備金率累積已有了21.50%的近年新高的高位,再加上國內經濟的增速已有所放緩,迫使市場有所「失血」,形成「乾旱」、「枯水」、「水落石出」的災情; 三是從操作的層面來看,莊家機構並不看好後市的行情,上攻乏力,便反手做空,乘機就又採取了逢高減持的操作,資金有所逃離,每個交易日,市場中凈流出的資金有十幾億甚或幾十億。這就造成了多日大幅陰跌、重心下移,向下拓展空間的走勢。 而其中長期底部特徵的研判和確定為:一、由於股票是一種虛擬投資價值的證券票證,從已有的跌幅根本無法判斷出來哪怕是中長期的底部,只有從籌碼分布圖上可以看出來,這就是打開籌碼分布圖,在其下端一帶,將會是中長期的底部區域。前期銀行股在出現了中長期的底部之後,才有了反彈的走勢。如果股票的總體上的走勢實在是偏弱,這個中長期的底部還可能會在籌碼分布圖下方的一點點。二、目前來看,上證指數的中長期底部為2330點一帶。在這之前,只是會在每一個階段性低點出現後進行反抽或者反彈,但是或長或短、或早或遲的時間後,最終還是會回落到這一個點位。中長期底部出現之後,並且,夯實了中長期的底部,跌無可跌之後,大盤才能夠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開始實質性地反彈,在這之前,只會是在每一個階段性的低點出現後進行的逢低反抽而已。三、市場的政策面、資金面這些基本面因素,永遠大於技術面因素,目前的技術性研判已失去意義,不必對其抱有幻想。 (如何打開籌碼分布圖:在打開股票軟體的情況下,按下鍵盤右側之數字鍵盤右側的「+」鍵,直到籌碼分布圖的出現,然後就可以進行分析研判)。 (二)全球資本市場6月16日。資金繼續迴流美國,商品繼續承壓。(發布時間:2011-06-17)全球資本市場6月16日。資金繼續迴流美國,商品繼續承壓。 美元(外匯市場):美元盤中觸及76一線回落,繼續在區間內盤整,短線關注74.8-75一線支撐。6月底前仍暫以盤整看待。昨日美元兌港幣大幅升值,資金離開香港跡象明顯,利空港股。(壓力76.3中線74.5支撐73);道指(股票市場):道指在11800-12000之間盤整,11800支撐仍然較強,後期反彈概率增加,反彈壓力仍是12200附近。(壓力12300,支撐11800);黃金(貴金屬市場):黃金繼續在1530受壓,表現仍顯偏空,回落風險仍在,仍需要謹慎。目標1470-1480之間。(支撐1470壓力1540);銅(基本金屬市場):仍保持區間震盪,短期關注9000-9220的區間突破方向,時間上仍需要等待6月底附近。(目標支撐8500、壓力9220);原油(能源市場):仍顯弱勢,繼續以99.8為壓力弱勢看待,目標88。(支撐88壓力99.8);美豆(農產品市場):1370下破,回落區間下線1340位置,後期繼續看1340-1400區間盤整。(支撐1340,壓力1400)。 國際市場方面,6月10日美股收低,道指下跌1.42%,納指下跌1.53%,標普下跌1.4%,自此美股已經連跌六周,歐洲股市有一個多點以上的跌幅。周五美股繼續大跌,道瓊斯指數自今年3月份以來首次跌破12000點,並抹平了今年以來的大部分漲幅,納指已跌破去年年底收盤點位。對於A股繼續構成來自外圍的心理壓力;紐約原油期貨下跌2.64美元,報收於每桶99.29美元,跌幅為2.6%,上周油價下跌0.9%;紐約黃金期貨下跌13.50美元,報收於每盎司1529.20美元,跌幅為0.9%,上周油價下跌0.9%。上周五工業類大宗有色商品幾乎全線下跌,繼續對於對應的滬深有色板塊構成短線的壓力。印度供應商預測未來兩個月鐵礦石價格將降10-15%,此消息對相關的鐵礦石品種構成了利空;越南將在南海軍演,此消息對相關的軍工品種形成一定的刺激性作用; (三)全球經濟局勢概述: 近期全球經濟出現波折,從美國到中國的關鍵經濟指標都發出降溫信號,這令不少投資人對經濟可能出現再次探底的擔憂重新浮現,並導致股市連續調整。 受到多重沖擊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已經放緩,但這更多是復甦途中的「階段性疲軟」(soft patch)。隨著一些臨時性因素的消退以及中國等經濟體依然穩健的增長,世界經濟復甦將得以持續,投資人無需過度反應。對於一些已經出現過熱的亞洲經濟體而言,這樣的階段性疲軟未必是壞事。全球復甦仍將繼續 近期,全球經濟的確出現了增長放緩的跡象。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速下降,並且有跡象顯示中國經濟放緩,因此,外界日益懷疑,這一輪歷時兩年的全球經濟復甦可能即將出現動搖或是轉入更糟糕局面。 但這樣的擔憂並不必要。經濟復甦進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顛簸和坑窪,但並不會跌落深溝。而近期對世界經濟構成沖擊的因素包括:中東局勢動盪、上半年的「迷你」高油價沖擊、歐債危機、日本的地震海嘯和核危機以及美國的自然災害,等等。 但盡管如此,依然可以維持對全球經濟的增長目標預期,即2011年和2012年將分別增長4.2%和4.5%。而在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了5%。 從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兩大支柱來看,復甦的前景依然正面。這兩大支柱一個是處在金融危機中心的發達經濟體,一個是中國和印度等基本面更為強勁的新興經濟體。 不管是從發達世界還是新興經濟體來看全球經濟,都沒有理由預期經濟會逐漸減速,更不用說負增長,經濟的自然、自我加強的狀態是擴張而非衰退。 就美歐而言,盡管美國和歐洲面臨著增長的「結構性逆風」,但除非發生重大的外部沖擊和國內政策錯誤,否則經濟將繼續擴張。事實上,除了因自然災害而重陷衰退的日本以外,其他發達國家都正在復甦。並且,由於重建支出的影響和供應中斷因素的消退,日本經濟將出現強勁的V型反彈。近期美國也遭遇了自然災害,並受到了日本供應鏈中斷的連鎖影響,但在未來幾個季度,美國應該會從部分的重建需求和日本經濟活動的正常化中受益。 同樣的,新興市場也不會出現持久的增長下滑,而更加強勁的基本面和很多國家的充足「政策彈葯」,讓新興經濟體更難陷入衰退。當然,這並不是說新興經濟體沒有面臨政策挑戰和下行風險。短期而言,決策者面臨著在不引發投資增速過度下降的情況下預防和處理經濟過熱和通脹的挑戰。而近期新興市場的經濟放緩,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出這一挑戰的存在。和去年一樣,今年全球經濟面對各種沖擊也表現出十足的韌性。野村預計,全球經濟將繼續復甦,並且將逐漸重拾一些失去的動能。亞洲增長放緩並非壞事 對於外界較為關注的亞洲,近期有跡象表明,亞洲經濟體正在步入「階段性疲軟」狀態,不過這種疲軟應該是暫時性的,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有利的,因為這會讓經濟有所「降溫」。 亞洲經濟增長面臨的部分逆風已經開始消退,本地區的貨幣狀況仍然普遍寬松,政府還有很多財政「彈葯」,而且庫存水平較低。野村預期,從今年第四季度甚至是更早的時間開始,亞洲經濟將出現增長動能明顯回升的跡象。 亞洲經濟的增長放緩體現在多方面。從出口數據來看,中國、韓國、印度、新加坡和泰國等亞洲經濟體4月份出口數據的三個月環比變化率均出現下滑,且很多經濟體的出口月環比出現負增長。在公布PMI調查的六個亞洲經濟體中,至少有三個經濟體的PMI指數在4月份都出現下滑,不過仍高於50的數據說明經濟活動繼續處於擴張狀態。此外,大部分經濟體的商業信心指數都出現下跌,而消費者信心則有升有跌。 亞洲經濟增長動能放緩,主要有三方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大宗商品價格的猛漲,倫敦布倫特原油價格從去年底的93美元一路漲至5月初的127美元,漲幅近40%。亞洲是能源的消費大戶和進口地區,而且根據GDP來衡量的能源使用效率也偏低。因此,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會通過侵蝕企業利潤率和實際工資,在一段時間後遏制經濟增長。 第二個因素是日本地震導致的高附加值日產科技零部件短缺,這對亞洲復雜的跨國生產網路帶來了破壞。以汽車行業為例,3月份和4月份亞洲的汽車生產數據就清楚地反映了這一點。在公布了4月份數據的5個亞洲經濟體中,中國、馬來西亞等的汽車產量增速都急速放緩,中國從同比增長5.4%降至-1.8%;韓國的汽車生產同樣萎靡不振,只有印度依然保持較增的增長。 最後一點,亞洲的商業信心似乎低迷不振,而且股市大幅下跌,這可能與美國經濟降溫、美聯儲即將結束第二輪量化寬松以及歐債危機有關。這些變化導致企業推遲商業擴張計劃,並對消費帶來負面的財富效應,特別是在那些股市市值超過GDP的經濟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不過,階段性疲軟對亞洲來說可能是好事,因為很多經濟體已經瀕臨經濟過熱。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 雖然金融市場經常會對經濟放緩過度反應,但這一次需要具體分析,基於幾方面的原因,投資人不應該太過擔憂。 第一,6月份美聯儲結束QE2以及歐債危機不會對美國和歐元區經濟造成很大影響; 第二,亞洲經濟增長面臨的部分逆風是暫時性的,而且已經開始減弱,比如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和日本供給短缺; 第三,盡管今年已經加息,但亞洲大部分地區的貨幣狀況仍然非常寬松,實際政策利率為負,貿易加權匯率被低估;第四,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同,亞洲各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都很健康,因此有大量財政「彈葯」可供隨時動用; 最後一點,亞洲的庫存水平很低,日本供給短缺更是加劇了這樣的局面。 在亞洲,中國無疑是最受關注的經濟體。全球經濟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該行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4.2%的預期中,有高達1.5個百分點來自中國的貢獻。 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分別從9.8%和9.5%,下調至9.4%和9.2%。盡管有所下調,但這樣的增速仍非常高。中國經濟是陷入階段性疲軟,而不是長期下滑或硬著陸。 現階段,中國經濟仍要面對金融抑制和電力短缺這兩大額外的「逆風」。中國的存款准備金率已從去年10月份的16.5%上調至歷史最高的21%,這相當於對銀行的隱性徵稅。因此,新增銀行貸款中貸款利率高於1年期基準利率的比例,從去年12月份的43%猛增至今年3月份的55.8%,而且有報道稱部分無抵押民間貸款月息高達10%。 與此同時,由於煤價超過上網電價,很多火電企業虧本經營,因此在中國即將進入夏季用電高峰時,火電企業不願意增加發電量。同時,嚴重旱災也影響了水電站的發電量。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預計,今年夏季的用電缺口將達到3000萬千瓦。 就通脹而言,中國的通脹是結構性的,今明兩年的CPI通脹預計分別為4.9%和4.8%,預計今年還會再加息兩次,且2012年還會繼續加息。
㈤ 歐洲股市為何落後於美、日市場
肝膽相照Oht這位網友回答得很具體詳細,圖文並茂。
我在這里給一個簡短一些的回答:
股市是虛擬經濟,而與之相對的現實經濟為實物經濟。我們常說,股票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也就是說,股價變動一方面,隨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另一方面,股市也能預示經濟周期的變化。
因為歐洲近年來的政治動盪,經濟低迷,總體不如美、日。所以導致歐洲股市也落後於美、日市場。
你可以對比三個市場的代表性指數走勢:
歐洲斯托克(Eurostoxx)50指數
日經225指數
美國標准普爾500指數
可見,近5年走勢,最好的是美股指數,日經指數次之,歐洲指數遠遠落後。
㈥ 昨天為什麼國外股市暴漲今天還能再漲嗎
由於市場猜測歐元區政策制定者們很快就會採取大膽的措施來解決主權債務危機問題
㈦ 為什麼市場拋售歐元區國家國債會使得其收益率上升呢
收益率上漲是指國債價格下跌,國債下跌是因為投資者擔心那幾個國家無法償還債務和利息,而大量賣出國債,賣出的多了買入的少其價格就會下跌。就跟買賣西瓜一樣,剛開始上市的西瓜少,物以稀為貴,價格就貴;過後大量上市了,天氣又涼了,吃的人少了,價格就跌了
國債可以上市交易的,有交易就有價格;跟股票的價格漲跌是一個道理;不過國債到期後,還是按發行時的面值兌換。
國債的利率一經發行是固定不變的,如果發行國債的國家經濟下滑出現嚴重的赤字,那麼投資者就會懷疑國家償付國債的能力,就會拋掉國債,賣的人多了,價格自然就下跌了。
國債價格與國債的收益率是負相關,例如一張100元的國債,年利息收益是2元,那麼它的收益率就是2%;如果投資者擔心風險或者為了獲取更多收益,那麼持有這種國債的所有人,就會賣出手裡的這種國債,賣的人多了,而買的人少了,價格就會下跌,變成90元,如果你現在用90元買入面值100元的國債,到期後的收益除了2元的利息,還有100-90=10元的差價,那麼收益率就是(10+2)/90*100%=13.33%,即交易價格下降而收益率上升了。
一個國家不會破產,因為國家不是企業和公司,他不生產銷售產品,不需要向股東負責,不需要向銀行貸款,他有軍隊,他有發行貨幣的央行隨時印刷鈔票,那個法院可以把國家政府的頭關進大牢,所以你想誰會逼你破產。這里講的破產,是指一個國家的財政破產,就是收不抵支,欠了很多外債,無法償還和支付。只要他向國際貨幣基金借錢,或者向其他國家借;與債權人談判債務減免即可以度過難關;比如希臘,削減政府開支,達到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的要求,然後貸款給他,然後與債權人(持有希臘國債的銀行)談判,減少50%的債務,就不會破產了。
發行貨幣和向國外借債是兩碼事,欠債是欠投資者的錢,是財政部欠的;中央銀行是發行貨幣,是兩個概念;只有改朝換代才換貨幣。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㈧ 請問哪位大神知道,哪裡可以下載歐元區m1,m2,m3,以及GDP的相關數據啊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portal/page/portal/euroindicators/peeis
㈨ 為什麼機構買歐元區的股票同時又要做空歐元
買股票,是看多;做空歐元,是看空,這是做一個風險對沖
㈩ 歐洲證券交易所的歐洲交易所(Euronext N.V.)
歐洲交易所(Euronext N.V.)是歐洲首家跨國交易所、歐洲第一大證券交易所、世界第二大衍生產品交易所。2007年3月底,歐洲證券交易所與紐約證券交易所合並組成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並於2007年4月4日在紐交所和歐交所同時掛牌上市。在歐洲5個國家和美國運營、員工共計1437名、客戶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歐洲交易所以歐元區為龐大經濟後盾,具有強大的融資能力,2004年融資總額達到4450.49億美元,位居歐洲第一,全球第三;歐洲交易所的中央證券交易簿處理的交易量均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截至2004年底,在歐洲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1333個,總市值據歐洲第二、世界第五。 Euronext歐洲交易所於2000年9月,由法國的巴黎證券交易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合並而成;2002年初,Euronext歐洲交易所又收購了葡萄牙里斯本證券交易所和倫敦國際金融期交所(LIFF)。目前的歐洲已經形成了Euronext歐洲交易所、倫敦交易所和德國交易所三足鼎立的局面。
歐洲的證券交易機構整合是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大背景下展開的,2002年歐元的出現進一步加快了歐洲金融證券業兼並整合的步伐。金融證券業的並購目的在於:通過合並降低經營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實現規模經濟,只有具備更強的資金實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實際上,歐洲交易所整合乃大勢所趨,歐洲證券業走上聯合之路已勢不可擋。投資人早已不堪忍受必須在幾十個交易所中分別買賣不同的金融產品。廣大交易商要求調低各項收費的呼聲越來越高,再加上各個市場的交易量止步不前,全都逼迫歐洲各國的股票交易所積極尋找擴大業務和降低成本的最佳路徑。因此,Euronext以其總融資額、總市值、交易量均居歐洲和世界前列。並在全球證券業並購整合進程中將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引領著歐洲金融市場整合的風向和潮流。
Euronext歐洲交易所目前由歐洲交易所有限公司(Euronext N.V.)負責運營,Euronext N.V.依照荷蘭的法律成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公司執行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雙重管理的體制。Euronext N.V.於2001年7月公司在歐洲交易所掛牌上市,並成為交易所中一隻交易活躍的股票。截至2005年9月,其市值為40億歐元。 歐洲交易所有限公司(Euronext N.V.)是歐洲第一個實現跨國界證券交易所整合的公司,它集合了比利時、法國、荷蘭、葡萄牙四國的證券交易所,以及四國和英國的衍生產品市場。歐洲交易所搭建了一個可同時進行證券和衍生產品買賣的交易平台,客戶只需一次登陸即可完成任意產品的交易。歐洲交易所中央證券交易簿上的證券交易量在歐洲各大證券市場中居領先地位。中央證券交易簿的設計注重市場流動性以期使證券買賣雙方獲得最佳交易價格。
利用其完全整合的市場模式和交易平台,歐洲交易所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交易服務。它是唯一一家提供在歐洲多個市場上進行多種金融工具交易服務的交易所,可供交易的品種包括:股票、衍生產品(包括期貨、期權、股票權證等)。
公司債券及國債、投資基金及開放式指數型基金。歐洲交易所的客戶包括:1300多家掛牌並進行融資的上市公司;可直接進場交易的證券從業人員及金融機構,其中包括歐盟14國所有主要全球操盤手;全球15家使用歐洲交易所先進交易技術和服務的同業;遍布世界160個國家的金融信息及市場數據用戶。
Euronext歐洲交易所提供的是一個按照統一規則進行交易的開放、有效和具有競爭力的證券市場。因其覆蓋范圍廣、流動性高和成本低廉的特性,以及遍布全球的客戶,領先的技術以及大量的金融資訊,使得Euronext歐洲交易所成為公司上市融資和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的上乘之選。 Euronext歐洲交易所由Euronext歐洲交易所證券產品交易市場、Euronext歐洲交易所衍生產品市場——Euronext.liffe構成,為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層次的投資人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
Euronext歐洲交易所證券產品交易市場
歐洲交易所為全球客戶提供了一個統一的證券產品交易平台,交易品種包括股票、債券、開放式指數型基金以及權證。所有證券都按照統一的規則在同一個電子交易平台(NSC)上完成交易,並通過同一個系統進行清算(該清算系統由LCH.Clearnet負責運營)。
歐洲交易所的證券交易無論以中央證券交易簿處理的交易數量還是交易金額計算均名列歐洲第一位。2004年,交易所全年交易量為1.345億股,交易金額 1.543萬億歐元。其下屬的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里斯本和巴黎交易所共計1333家上市公司截至2004年底的市值共計1.796億歐元。這些上市公司中有25%為境外公司,其中1/3以上的注冊地在歐元區范圍之外。
Euronext歐洲交易所衍生產品市場——Euronext.Liffe
按照日交易額計算,Euronext.liffe是世界上第二大衍生產品市場。利用其獨到的LIFFE CONNECT?系統, Euronext.liffe為全球29個國家的客戶提供了品種繁多的衍生產品實時電子交易平台。
證券從業人員可以通過LIFFE CONNECT進行450多種衍生產品交易。該交易平台目前日均交易量為350萬單(據截至2005年8月的成交記錄)。 Euronext歐洲交易所證券產品交易市場由主板Eurolist、和創業板-Alternext組成,為來自歐洲和全球的各種類型的、不同規模、不同發展程度的企業上市融資募集發展資金提供了范圍廣闊的選擇。
Euronext歐洲交易所主板-Eurolist
歐洲交易所主板市場Eurolist於2005年初正式啟動,歐洲交易所的主板Eurolist由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里斯本和巴黎交易所組成,它的成立取代了比利時、法國、荷蘭和葡萄牙四國11個受監管的市場,為國際公司提供了通往歐盟的通道。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區,國內生產總值高於美國和日本。歐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區,貿易額佔全世界貿易額的20%。歐盟有4.53億消費者,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投資資本庫之一。
歐盟地區擁有大量高素質的投資專業人士和投資者,在歐洲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可以獲得投資界的廣泛了解。
Eurolist的主旨是為上市公司創造一個統一規范的、透明的、符合歐洲法律法規的證券交易市場。
同時,Eurolist的成立還為在歐洲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業創造了更多的認知度,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板塊的發展。
Euronext歐洲交易所創業板-Alternext
Alternext是歐洲交易所特別為中小企業上市和發展創立的初級市場。Alternext成立於2005年5月。Alternext為中小企業上市和發展提供了一個規范、便捷、上市標准低、維護費用低廉的融資平台。通過Alternext,歐洲交易所為富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在歐元區上市融資提供了一個新的上市途徑。任何國家任何行業的企業,只要連續運營兩年以上,都可以申請在Alternext上市。在Alternext上市的兩種方法:上市的同時進行公開發售,出售原有股票或發售新股;掛牌上市而不進行任何公開發售。 Euronext歐洲交易所的成立將當今金融市場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通過跨國交易所的整合,歐洲交易所為上市公司開辟了一條獨特的進入歐盟經濟區的通道,即獲得與4.53億消費者,以及管理4.2萬億歐元的歐洲投資基金面對面的機會。
2004年,Euronext歐洲交易所的融資額超過了歐洲任何一家其它的證券交易所,以4450.49億美元的業績,位居歐洲第一,全球第三,僅排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之後。在這一年中,有52家公司在Euronext歐洲交易所成功上市,共融資94億歐元,佔全歐洲當年融資總額的31%。其中電信公司Belgacom的IPO位居歐洲當年之最。
Euronext歐洲交易所因其充分的流動性(歐洲最大的中央證券登記簿)、多元化的市場和全面的產品而備受投資人的青睞。它所提供的一套完整的泛歐產品以及超過130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服務以及頗具競爭力的定價體系、先進的技術、簡化的管理程序和統一的交易平台,使歐洲交易所成為全球投資人不容忽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