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辦法戰勝股票市場
『壹』 一竅不通的人初入股市往往賺錢,知識多了反而勝率低了,為什麼
在股市市場上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很多新入市的投資者,在完全不懂得任何股票分析的時候,反而更容易出現賺錢的情況,反而隨著操作時間越來越久後,股市懂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後,也懂得很多技術分析後,操作股票的勝率反而出現明顯的下降
而且出現多次連續的虧損的情況,為什麼會出現這類情況,任何東西都是當我接觸的越多後接觸越深後,操作的成功率會越來越高,好像這並不適合股市,下面我們來講解下造成這類現象的最主要的原因。
跟操作者心態存在很大關系很大剛入市的投資者對於的股市完全是一竅不通,完全能夠懂的就是如何買賣和看股票是上漲與下跌,也懂的股票漲停就是代表股市最為強勢的情況,很大新股民剛入市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過股市的風險,只知道市場的哪個強勢和哪個上漲的就去買哪個,而且本身一些強勢股慣性上漲的概率較大,特別是一些漲停板的個股後期也會再次出現漲停和連板的情況
跟A股市場有關系很多投資者剛接觸股市的時候,都是在市場大環境較好的情況下進入的股市,比如很多投資者都是在上波牛市進入股市開市操作股票的,在牛市中很難出現虧損的情況,而且買賣操作基本上都是賺錢的,但隨著牛市的結束後,後期市場上長期處於下跌的狀態中,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股票的操作難度增加,很難再次出現持續性的盈利的情況。
再次最近進入股市投資者也都是在19年年初開始關注股市,19年年初市場出現大幅度上漲,而且短期的上漲幅度較大,當時市場上很多投資者都認為牛市要來臨了,剛進入操作的時候確實出現賺錢的情況,但也隨之股市逐步回落後,投資者也很難出現賺錢的情況了,大家也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剛介入股市的時候,行情是不是基本上都較好,很少有投資者會選擇在行情較差的情況下關注的股市,因為市場的投資者大多數抱怨股市出現虧損的情況。
總結:我們通過三個講解了為什麼剛介入股市的投資者,在一竅不通的情況下會出現賺錢的情況,而隨著學習的越多和接觸的越多開始出現虧損的情況,首先是剛進入股市的投資者心態較好,沒有考慮太多,方法單一,而且很多投資者只做一類股票,就是市場的強勢股,而後期出現虧損後,心態會變得越來越差。
當學習到東西更多後,有也風險意識的時候,沒有一隻股票會滿足自己所學任何方法,沒有技術形態特別完美的股票,在看好的時候肯定存在各種瑕疵並且不看好的地方,這時候買股票會出現畏首畏尾的時候,把股票想的過於復雜,各種分析方法參雜在一起使用,很難把股票做好,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後,應該融合貫通,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操作方法,把各類方法「化繁為簡」,很多投資者剛進入的股市大多數是行情較好,賺錢效應較好,一旦行情走差,A股大多數都在下跌行情中度過。
『貳』 ...林奇認為股市無理性。擔他們最後都成功了為什麼呢
彼得·林奇出生於1944年,1968年畢業於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取得MBA學位;1969年進入富達管理公司研究公司成為研究員,1977年成為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在1997-1990年彼得·林奇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人職務的13年間,該基金的管理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並且是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其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13年間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目前他是富達公司的副主席,還是富達基金託管人董事會成員之一。現居住在波士頓。PeterLynch每月走訪40到50家公司,一年5、600百家。即使少的時候,一年也至少走200家,閱讀700份年報。他是最早調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經理,比如他發現Volvo的時候,連瑞典自己的分析師都沒去過它的工廠,當時Volvo的股價是4元,每股現金也有4元了,當然屬於嚴重被低估,後來為Lynch賺了7900萬美元。他每天6點15乘車去公室,晚上7點15回家。一年形成10萬英里,相當於一個工作日400英里。每天午餐都見一家公司。每天聽200個經紀人的意見。他和他的助手每月要將2000家公司檢查一遍。在他退休之前,他只度過兩個長假,其中的一個:去日本,用5天時間考察當地公司,在香港找到老婆,在中國玩了3天,然後去曼谷考察及觀光,最後去英國,用3天時間調查。股票世界裡的傳奇——彼得·林奇(股聖)財富檔案當今美國,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資組合經理人彼得·林奇,是麥哲倫共同基金的創始人,是傑出的職業股票投資人、華爾街股票市場的聚財巨頭,投資回報率曾一度神奇的高達2500%,其著作《漫步華爾街》、《戰勝華爾街》、《學以致富》,一問世便成為暢銷書。企業類型股票投資業。成長記錄在人們的眼中,他就是財富的化身,他說的話是所有股民的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來最賺錢的,如果你在1977年投資100美元該基金,在1990年取出,13年時間已變為28000美元,增值28倍,不過13年的時間。這個「股票天使」就是彼得·林奇——歷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時代雜志》評他為首席基金經理。他對共同基金的貢獻,就像是喬丹之於籃球,鄧肯之於現代舞蹈。他不是人們日常認識中的那種腦滿肥腸的商人,他把整個比賽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他讓投資變成了一種藝術,而且緊緊地抓住全國每一個投資人和儲蓄者的注意力。當然,他也在這場比賽中獲得了極大的名譽和財富。成長之路1944年1月19日,彼得·林奇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一個富裕的家庭里。父親曾經是波士頓學院的一個數學教授,後來放棄教職,成為約翰·漢考克公司的高級審計師。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開始陷入困境。為了省錢,家人開始節衣縮食,林奇也從私立學校轉到了公立學校,而且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11歲的他在高爾夫球場找了份球童的工作。這份工作應該說是最理想不過了,球童工作一個下午比報童工作一周掙的還多。高爾夫球場一直是風雲人物、名流巨賈的聚集之地,與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僅撿球,還注意學習。從高爾夫俱樂部的球員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場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資觀點。林奇跟隨球手打完一輪球,就相當於上一堂關於股票問題的免費教育課。在當時,雖然是經濟發達的美國,但人們的意識還是相對保守,對股票業並不很信任,視股票市場如賭場,把買股票等同於賭博行為,雖然這時股票上漲了3倍,原本林奇也是這樣想的,但球童的經歷開始讓林奇逐漸改變了看法,增強了賺錢意識,雖然他那時並沒有錢去投資股票。就這樣邊工作邊讀書,林奇讀完了中學,順利考入賓州大學沃頓學院。即使在沃頓學院學習期間,林奇也未放棄球童的工作,他還因此獲得了弗朗西斯·維梅特球童獎學金。沃頓商學院的經歷對於以後林奇的成長是十分關鍵的。為了家庭,為了自己,林奇開始著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為象高爾夫球場的客戶一樣成功的人物。於是,他有目的地專門研究與股票投資有關的學科。除了必修課外,他沒有選修的有關自然科學、數學和財會等課程,而是重點的專修社會科學,如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此外,他還學習了玄學、認識論、邏輯、宗教和古希臘哲學。還沒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時,林奇就已經意識到,股票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歷史和哲學在投資決策時顯然比統計學和數學更有用。因為球童的兼職和獎學金做經濟的堅強後盾,大二的時候,林奇已經有了一筆不小的收入。他決定用這筆積蓄進行股票投資,小試牛刀。他從積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資於飛虎航空公司的股票,當時他買入的價格是每股10美元。後來,這種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國家空中運輸的發展而暴升。隨著這種股票的不斷上漲,林奇逐漸拋出手中的股票來收回資金,靠著這筆資金,他不僅讀完了大學,而且念完了研究生。暑假期間,林奇來到世界最大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富達」,在這里做暑假實習生,能在這樣的公司實習,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機會。這份工作不僅使林奇打破了對股票分析行業的神秘感,也讓他對書本上的理論產生了懷疑,教授們的理論在真正的市場中,幾乎全線崩潰,這種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別注重實際調研的作用。「他是一個奇跡」1969年,林奇已經畢了業,也服完了兵役,他開始來到富達,正式成為一名公司的職員。起初是金屬商品分析師,幹了幾年的分析工作之後,1974年,林奇升任富達公司的研究主管。當時公司正陸續擴展化學、包裝、鋼鐵、鋁業以及紡織等部門的業務,這些工作開始讓他有機會接觸到證券市場的最前線,他除了不斷走訪公司,收集情報,從中挑出最有前途的投資領域之外,還注意將自己的判斷結果與實踐相對應,為以後的真正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8年之後,由於工作出色,林奇被任命為富達旗下的麥哲倫基金的主管。這是一個升遷,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方面,林奇終於可以直接面對市場,但另一方面,富達有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這樣的基金主管,要能做出一番成就,脫穎而出,必須付出的辛苦、的想法和思考。當時的麥哲論基金,資金僅有2200萬美元,其業務也僅局限於幾家較大的證券公司中,還是一個嬰兒,但對於林奇這個初學者而言,卻是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可以施展的舞台。為了工作,林奇成了一個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他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他每年要旅行16萬公里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此外,他還要與500多家公司的經理進行交談,在不進行閱讀和訪問時,他則會幾小時幾十個小時的打電話,從各個方面來了解公司的狀況、投資領域的最新進展。他還特別重視從同行處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所有比較成功的投資家們都有鬆散或正式的聯盟,大家可以通過聯盟交換思想獲得教益。當然人們不會把自己即將購買的股票透露出來,但在交流中可以獲得很多信息。這些處於投資領域頂尖級的人物,能夠提供比經紀人更豐富的信息源。這才是林奇「金點子」的最好來源。林奇還創造了常識投資法。他認為普通投資人一樣可以按常識判斷來戰勝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對於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預測,往往會從日常生活中得到有價值的信息。他特別留意妻子卡羅琳和三個女兒的購物習慣,每當她們買東西回來,他總要扯上幾句。1971年的某一天,妻子卡羅琳買「萊格斯」牌緊身衣,他發現這將是一個走俏的商品。在他的組織下,麥哲倫當即買下了生產這種緊身衣的漢斯公司的股票,沒過多久,股票價格竟達到原來價格的6倍。在日常小事中發現商機,這就是林奇。可是,股票市場漲幅不定,之所以人們將它看成是賭場,就註定了有輸有贏,林奇也有判斷錯誤的時候。1977年,他剛掌管麥哲倫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買進華納公司的股票。而當他向一位跟蹤分析華納公司股票行情的技術分析家咨詢華納公司股票的走勢時,這位專家卻告訴林奇華納公司的股票已經「極度超值」。當時林奇並不相信。6個月後,華納公司的股票上漲到了32美元,林奇開始有些擔憂,但經過調查,發現華納公司運行良好,於是林奇選擇繼續持股待漲。不久,華納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這時,林奇開始對股市行情分析專家的建議做出反應,認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頂峰,於是將手中所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悉數拋出。然而,華納公司股票價格一路攀升,最後竟漲到了180美元以上。即使後來在股市暴跌中也維持了不錯水準。對此,林奇懊悔不已,他開始再也不相信這些高談闊論的股市評論專家了,以後只堅信自己的分析判斷。林奇十分欣賞沃倫·巴菲特的觀點:「對我來說,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說其存在,那也只是讓某些人出醜的地方。」他開始不再相信專家、理論、數學分析。經過了漲落、失敗的林奇更加成熟了,他優秀的選股能力開始讓人們感到驚奇,與別人注重進出場的時機不同,他覺得何時買進、何時拋出沒有什麼用處,因為行情永遠都是跌跌漲漲的。只有投資人在正確的時機選對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場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後在走勢翻多的時候,才能獲得很高的投資回報率,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投資者應該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機。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他最偏愛兩種類型的股票:一類是中小型的成長股股票。在林奇看來,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個投資組合里只要有一兩家股票的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賠本,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成績。同時他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長性時,對單位增長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利潤增長,因為高利潤可能是由於物價上漲,也可能是由於巧妙的買進造成的。另一類股票是業務簡單的公司的股票。一般人認為,激烈競爭領域內有著出色管理的高等業務公司的股票,例如寶潔公司、3M公司、德州儀器、道化學公司、摩托羅拉公司更有可能賺大錢,但在林奇看來,作為投資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東西,只需要一個低價出售、經營業績尚可、而且股價回升時不至於分崩離析的公司就行。就靠著這種有名的投資方式,林奇成為華爾街股市的超級大贏家。在他所投資的領域中,包括克萊斯勒汽車、聯邦快遞等等。彼得·林奇都能在對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場里的最愛,他對營運地點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別有偏好。功成身退1990年,林奇管理麥哲倫基金已經13年了,就在這短短的13年,彼得·林奇悄無聲息的創造了一個奇跡和神話!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經理人超過100萬人,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麥哲倫的投資績效也名列第一,13年的年平均復利報酬率達29%,由於資產規模巨大,林奇13年間買過15000多隻股票,其中很多股票還買過多次,贏得了「不管什麼股票都喜歡」的名聲。對於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個沒有「周末焦慮症」的「死多頭」,股市調整對他而言只意味著廉價建倉的機會到了,他都不太像一個股市中人,因為他的心態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1991年,就在他最顛峰的時刻,林奇卻選擇退休,離開共同基金的圈子。當時,他還是市場中最搶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發表了自己的離去演說:「這是我希望能夠避免的結局······盡管我樂於從事這份工作,但是我同時也失去了呆在家裡,看著孩子們成長的機會。孩子們長的真快,一周一個樣。幾乎每個周末都需要她們向我自我介紹,我才能認出她們來······我為孩子們做了成長記錄簿,結果積了一大堆有紀念意義的記錄,卻沒時間剪貼。」這就是彼得·林奇離開的理由,沒有一點的做作和矯情。當然他也受夠了每周工作80個小時的生活,於是,和其他偉大的投資人和交易商一樣,彼得·林奇帶著賺來的錢,乾乾脆脆的離了場。現在,這個曾經的「股市傳奇」就像任何一個平常的父親一樣,在家教導自己的小女兒,同時他也沒有閑著,正積極地投入波士頓地區的天主教學校體制,到處募集資金,讓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學校的教育。雖然他是億萬富翁,他讓別人也成為了億萬富翁,但他卻不是金錢的奴隸,而是主人。成功秘訣心態平和,穩中取勝。纖毫小事中覓先機。投資策略及理論:以價值投資為根基的實用投資策略。看重的是個股品質。理論闡述:價值投資的精髓在於,質好價低的個股內在價值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總會體現在股價上,利用這種特性,使本金穩定地復利增長。具體做法:其投資智慧是從最簡單的生活方式中體驗的。從生活中發掘有潛能的股份。投資具有潛力,且未被市場留意的公司,長線持有,利用復式滾存穩定增長。遵守的規則與禁忌:林奇選股品味:1、傻名字2、乏味3、令人厭煩4、有庇護的獨立子公司5、乏人關注的潛力股6、充滿謠言的公司7、大家不想關注的行業8、增長處於零的行業9、具保護壁壘的企業10、消耗性大的消費品11、直接受惠高技術的客戶12、連其雇員也購買的股票13、會回購自己股份的公司令林奇退避三舍的公司:1、當炒股2、其龍頭企業二世3、不務正業的公司4、突然人氣急升的股票5、欠缺議價力的供應商6、名字古怪的公司對大勢與個股關系的看法:林奇認為贏輸實際和市場的關系不大,股市不過是用來驗證一下是否有人在做傻事的地方。不能依賴市場來帶動手裡的股票上揚。對股市預測的看法:從不相信誰能預測市場。對投資工具的看法:對林奇來說,投資只是賭博的一種,沒有100%安全的投資工具。名言及觀念:「不做研究就投資,和玩撲克牌不看牌面一樣盲目。」投資前三個問題:1、你有物業嗎?2、你有餘錢投資嗎?3、你有賺錢能力嗎?不少投資者選購股票的認真程度竟不如日常的消費購物,如果把購物時貨比三家的認真用於選股,會節省的錢。其它及成就:1944年出生於美國,1977年接管富達麥哲倫基金,13年資產從1800萬美元增至140億美元,年復式增長29%。
『叄』 為什麼現在股票市場越來越難做了
在2017年行情中,我們明顯發現股票比大盤下跌還難做,2017整個上證指數還是為上漲趨勢,但是很多個股都熊市最低2638點的位置還低,造成了目前股票市場特別難操作,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目前市場哪些特徵引起賺錢難的現象。
所以在2018年如果市場切換到科技題材股了,一定記得買業績跟成長性好的股票,不能買垃圾股,這是2017年整個市場給予我們的啟示和思考,所以吃一塹,長一智。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加關注獲取更多股市方法分析和股市信息分享。
『肆』 如何戰勝自己關於股票 求長輩 、高人指點迷津! 如無高人蒞臨 各位相似經歷的朋友也可一起探討下。
看到樓主的經過,有點像過去的自己,不過我沒有樓主那麼厲害,那麼准確的去捕捉市場的每個機會。我也曾經把一年的利潤在幾天內揮霍掉。從開始的價值投資,到懷疑,到短線,到技術,再回到投資,真正意義上來說是心態的轉變。我現在從不會太過於關注股價,更不會去預測未來的走勢,因為預測未來本身就是超越自己能力的事。
以前的股票用來炒的,炒的心態就是急,急於賺錢也好,急於看自己的預測正確與否也好。都是炒,要想成功到達彼岸,炒作並非是一條捷徑,有時候會越走越遠。
現在的股票用來養的,慢功出細活。其實真正心態的改變是認識到股票是一個公司股權的證明,買股票就相當做生意,生意是要時間成本的,欲速則不達。今天一個賣燒餅的,明天不可能一下子就成百萬富翁。對一件事情的本質認識後就知道其實股票也是生意,要用做生意的態度和觀念去經營股票。所以現在很少關注價格和預測股票的走勢,更多的是去了解一個公司怎麼運作。
雖然按這種方法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但已經有很多的先例放在我們的面前。目前上來看靠炒作股票發家而自己功成身退的人似乎沒有。
樓主才25歲,很年輕。雖然我也才27歲,在心態與時間方面的認知也沒有什麼好跟你交流的,這是一個心路的歷程,越早認知也好,可能以後有些東西要經歷過一些事情後才能悟到真正的含義。但相信具有良好的心態,以及在正確的方向上堅持走下去,樓主以後的前途一定是很光明。的。
每個人都是會經歷年輕。年輕總是燥動的多,干勁足,但股市就是一個奇怪的地方,並非你一股勁就可以做好的。我覺得樓主應該多思考一些關於時間的問題。
『伍』 在股市如何才能克服恐懼和貪婪
1、永遠記住股神巴菲特的教導: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意思就是說,在股市大跌期間,他會積極買進業績優秀、具有市場長期競爭優勢、公司股價遠低於公司價值的股票,並中長期持有。而在牛市大漲期間,很多人蜂擁進入股市買進股票,使股市節節升高時,他就會賣出漲幅巨大的股票。
一般股民(包括您現在的投資思想)操作股票的錯誤就是追漲殺跌,而不是追跌殺漲。
2、永遠記住投資大師彼得 林奇的教導:至關重要的是你要能夠抵抗得了你自己人性的弱點以及內心的直覺。絕大多數的投資者內心的一個秘密角落裡都會隱藏著一種自信,覺得自己擁有一種預測股票價格、黃金價格或者利率的神奇能力,盡管事實上這種虛妄的自信早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被客觀事實擊得粉碎。
大師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預測股票的漲跌,預測漲跌而買賣股票的結果就是長期在人性的貪婪和恐懼中左右搖擺。
3、牢記上述兩位投資大師教導的同時,您必須自己系統地學習股票的投資理論,建立適合自己買賣股票的操作原則,日積月累,不斷修正和提高,自然就會成為股市高手。
『陸』 怎樣戰勝股票和期貨
選時和選股相互配合,市場好做時下大注,多賺錢;難做時少下注或不下注,少輸錢。既然你不是外行,市場提供給人們的機會總是難和易,這是市場規律。選擇時間操作就顯得非常的重要。這是戰勝市場的唯一的辦法。採用戰略戰術來戰勝市場不是人力做得到的。
『柒』 為什麼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沒信心。
股票市場是按其自身客觀規律運行的。
如果要說沒信心,不妨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自己是不是過於沖動或是過於恐懼,抑制不住的追漲殺跌?每一次失敗後是否進行過總結? 是否一直在操作卻忙了半天竹籃打水一場空? 是否持有了一堆股票,但漲跌不一,此消彼長?
多總結,多思考,多看少動, 經驗需要積累,這樣你就會對自己有信心,而非對市場。 熊市裡不虧錢即是最大的成功者。
『捌』 股票中的戰勝市場是什麼意思謝謝
戰勝市場就是一個錯誤的意思、
永遠不可能戰勝市場,戰勝市場就是和市場成為敵人,和市場成為敵人,就是和趨勢做對、和趨勢做對就是大勢在漲的時候你賣出股票、大勢在跌的時候你買進股票、你說有人能戰勝市場嗎?
只有和市場做朋友,順應它,跟隨它、才能百戰百勝、在投資市場在成功人士當中我從來沒聽說過戰勝市場這類的話語、
『玖』 為什麼弱式有效市場假說成立,則股票價格的技術分析失去作用
技術分析本質上是對買賣雙方心理的分析,是買家和賣家互相分析對方心理,然後通過知道對方要怎麼做採取相應行動獲利,比如賣家分析出買家心理對某隻股票期望很高會出高價買,他就刻意一高價賣,以此獲利。其根據是過去的數據來了解對方心理。
在弱式有效市場中,過去的數據都是公開的,大家都知道這些數據,並且遵循技術分析准則對對方心理進行分析,因為都知道這些數據和相同的技術分析准則,所以買家和賣家都知道對方心裡在想什麼,就無法以此獲利了。因為這些數據和准則是大家都知道的。
就好比一個方法用的人越多,效果越差,弱有效市場中大家都用這個方法就誰也戰勝不了誰。舉個例子:「一月效應的減弱」,美股有一月效應,為了避稅,鎖定收益,等等原因,股票經理們會在12月拋售股票造成股價下跌,價格低了,股民們覺得價格足夠低,就買入,這樣一月股票價格普遍上漲。知道有這樣的效應,有些人專門在1月買入股票等著上漲然後拋出。但是知道的人多了,就有人不願意在12月拋售股票,等著一月上漲再拋出,這樣12月股價就不會降那麼多,一月也不會漲那麼多,一月效應就減弱了。拋=股價跌 買=股價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