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的雜訊效應
❶ 股票市場與馬太效應有什麼關系
「馬太效應」在股市中也發揮著神奇的作用:在歷次的牛市行情中,個股之間都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其中的強勢個股始終恆強,尤其當強勢股股價漲高後投資者越是不敢追漲,強勢股越是能繼續上漲;而弱勢股卻常常弱者恆弱,投資者越是認為弱勢股調整到位或該漲了,弱勢股卻總是沒有象樣的表現。等到弱勢股終於開始補漲,強勢股也出現回調時,牛市往往已經告一段落了,最豐厚的主升浪行情已經結束了。
很多對股市「馬太效應」不了解的投資者,往往不能清楚地鑒別個股的優劣,他們常常會天真地幻想:今天這只股票漲了,明天一定會輪到另一隻股票漲;或者看到龍頭股上漲了,就簡單地認為與它同一板塊的所有個股也會跟風上漲,可實際上卻總是事與願違。在強勢行情中,漲過的個股往往還能繼續上漲,而不漲的股票則仍然徘徊不前;在同一板塊中即使領頭羊上漲了,也並不表示該板塊的所有個股都能聯動上漲。個股是否能聯動上漲,取決於板塊容量的大小、板塊熱點持續性的強弱、題材的想像空間、同一板塊的個股聯動性等因素。而且,即使投資者選中的跟風股聯動上漲了,但由於領頭羊具有先板塊啟動、後板塊回落的特性,所以,跟風股的安全系數和收益都遠遠小於領頭羊個股。因此,投資者與其追買跟風股,不如追漲領頭羊,這就叫做:「擒賊先擒王」。
❷ 金融市場中噪音理論產生的原因
1999-03-03 作者:高揚 來源:北京商學院
金融資產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其根源來自於對現實物質生產的需求,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籌集資金用於實物資產的投資。金融資產作為一種權利(債權、所有權)憑證,卻脫離了實物資產而在金融市場中作為一種商品由眾多的投資者來交易。金融資產的這種虛擬性質,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因其電子虛擬化的交易方式和越來越多的衍生產品的存在而更加突出。盡管金融資產在形式上逐漸脫離了與實物資產的聯系,但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卻是不能忽視的,即金融資產的價值實質上是由與之相關的實物資產等基本因素決定的。金融資產價值本質也就體現出它與實物資產最根本的聯系,也只有如此,資源才能在這一價值的引導下進行合理配置,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在金融市場上,金融資產的價值是由眾多交易者的交易行為表現出來的。交易者根據各自對信息的收集與分析預測而進行交易,其價格是眾多交易者收集信息所反映的結果。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經濟現實中,信息是紛亂的、復雜的,信息的收集也是要花費成本的。同時,不同交易者收集、分析信息能力是有差異的,所以交易者佔有的信息也是不完全對稱的。在這一前提下,交易形成的價格是不充分、不完全的,與金融資產的價值存在著偏差,由此產生了以研究這一偏差的理論—「雜訊」理論。
金融市場雜訊可以表述為:資產價格偏離資產均衡價值的狀態。雜訊理論就是研究「雜訊」產生的原因與表現。雜訊理論立足於金融市場上交易者的現實情況,通過對價格異常變化的分析、研究以及數理模型的推導,論證了金融市場上的「雜訊」。「雜訊」理論共同的基本前提包括兩個方面:
1?雜訊交易者是長期存在著的。布萊克將雜訊交易者定義為:把「雜訊」視為真正的信息而進行交易的人。在雜訊理論研究者中,雜訊交易者有著不同的行為特徵:
(1)錯誤地認為他們掌握了有關風險資產未來價格的特殊信息,這些信息雜訊可能來自於技術分析師、股票經紀人或者經濟顧問的一些虛假信息;
(2 )對未來價格表現出來的過分主觀的錯誤看法;
(3)對選擇證券組合依據一種不正確的理念等等。
盡管行為表現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即在信息不完全情況下對未來價格的判斷是錯誤的,與之相對的則是信息相對完全的理性的交易者。雜訊交易者的存在,增加了市場流動性。並且,由於交易者之間始終存在著收集信息的差異、信息成本差異以及投資理念上的差異,使得雜訊交易者始終作為交易者的一部分而存在於金融市場中。
2?投資者中存在著短期交易者。他們出於消費需求或調整投資組合的需要而進行持倉期較短的交易。
在以上兩個前提存在的情況下,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交易者在這一環境下的行為特徵以及所帶來的價格上的「雜訊」。
一、理性泡沫理論——對理性套利者行為影響
德朗等在1990年發表的名為《金融市場中的雜訊交易者風險》的論文中,詳細闡述了這一觀點。該模型假設存在兩種交易者:雜訊交易者和理性套利者。對於理性套利者來說,他們所面臨的不僅有基礎性風險,而且還有雜訊交易者自身創造的風險。例如:當雜訊交易者今天對某一資產持悲觀態度時,則會使價格下跌,套利者此時進行交易是因為他認為價格在不久就會恢復。如果雜訊交易者的看法並未扭轉並更加悲觀時,對於短期套利者來說,就可能使他遭受損失。
由於這種風險的存在,套利者與雜訊交易者對抗力量削弱,從而使雜訊交易者「創造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由於雜訊交易者收益高,因此可能有部分理性套利者轉為雜訊交易者。從長期來看,雜訊交易者主導了整個市場,從而使市場效率消失。對於專業套利者來說,他們的行為可能受此影響,不再是對基本面的套利,而是對雜訊交易者的反映,他們花費資源去檢驗、預測雜訊交易者的行為,從而與之對抗,由此所獲的私人回報可能超過社會平均收益。
這一理論能夠合理地解釋證券、期貨、外匯市場中的價格異常現象,及其價格過分波動、股票市場價格的反彈、資本價值的高估及限額共同基金的低估等等。這一理論與弗里德曼和法馬(Fama)的觀點截然相反,他們認為雜訊交易者不是資產價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因為非理性的雜訊交易者會遇到理性套利者的反擊,在對抗過程中會使價格趨向於基礎價值。並且,在交易過程中,對資產價值判斷完全錯誤並影響價格的人遭到損失,套利者會從中受益,最終雜訊交易者會從市場上消失,因此他們不會過多地影響價格,即使會,也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二、信息聚集理論——對搜尋信息者行為的研究
弗魯特等人在1992年闡述了信息聚集這一理論。在他們的模型中,交易者分為三種:長期交易者、短期交易者、流動交易者(即雜訊交易者)。
假設存在a、b兩個與基礎資產有關的信息,交易者只能無成本的獲取其中之一而不能同時佔有(信息是有成本的)。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依賴於相同信息a交易的人越多,就會減少利用該信息的投資者的效用。這種負的信息溢出效應符合傳統的有效市場理論。
但是,當投資者是短期交易者時,信息的溢出效應可能為正,即越多的投資者集中於某一個信息(如a),投資者從中獲利就越多。在這種情況下,a信息就漸漸融入到價格中,而b信息則未充分反映到價格上,從而降低信息效率,使價格存在雜訊。該模型進一步放寬了a、b是與基礎資產價值有關的假設,即當存在與基礎資產價值無關的信息c時,研究c的投資者越多,也同樣會使交易者獲利更多。
例如,以技術分析為依據的交易者,他們交易所依據的並非是與資產價值相關的信息,而是價格、交易量變化的圖表,當越來越多交易者採用圖表分析法,分析得出相似的結論時,他就從中獲利,從而促使更多的交易者去研究它,盡管它是與基礎價值完全不相關的。在這個模型中,正的信息溢出效應導致投機者傾向於忽視與基本面有關的信息,「聚集」在某一信息上,而忽視其他信息。這種正的信息溢出效應使專業投資者在收集分析信息時,關注的不是自己認為重要
❸ 股票市場與馬太效應,什麼是股票市場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就是兩極分化,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反映到股市裡那就是在一段時間內,市場認可的股票飛速上漲,而其他股票表現平平。投資者應踏准股市和個股的趨勢。
❹ 經濟學中的雜訊關系是什麼意識
近幾年中,無論在金融學的專業文獻,還是報紙、雜志等媒體上,「雜訊」和「雜訊交易者」這兩個新名詞頻繁出現。但雜訊在經濟學中仍然是一個「黑箱」,到底是什麼雜訊、雜訊與信息的關系、雜訊如何影響金融市場上投資者行為等等問題都沒有被深入、明確地討論過。而為了從更加現實的角度考察金融市場的內在運行機制,這些問題都是極為重要的。從理論上看,跨學科地考察雜訊在金融市場中的演化不但可以結合進化博弈論和行為金融學兩個前沿學科各自的研究成果,而且可以彌補目前這兩個領域上各自的不足,具有很高的理論意義。從實用價值上看,引入雜訊和雜訊交易者可以解釋一些經典金融理論無法解釋的金融異常現象,加深對現實金融市場運作方式的理解。受客觀歷史條件和發展過程的制約,「外生的」中國證券市場其信息結構與發達國家成熟資本市場的信息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如果能夠成功測量出中國市場上的雜訊程度來刻畫信息結構,分析雜訊在中國市場上股票價格形成和波動中的作用,則這個研究無論在思想上或技術上,都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這個項目主要的創新點和難點包括:(一)對雜訊過程性質和規律的深入研究。目前為止對金融市場上的雜訊和雜訊交易者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更談不上深入討論它們的性質和動態變化過程。這個項目的研究將結合多個學科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填補這一理論領域的空白。(二)結合信息不完美和有限理性討論投資者行為。信息不完美和有限理性是現實世界中同時存在的客觀事實,目前對投資者行為的討論卻往往只考慮其中一個方面,而且主要集中在討論信息不完美情況下的均衡行為。結合兩者可以保證討論更加貼近於現實;(三)對中國證券市場雜訊情況的實證檢驗。
❺ 怎樣理解股票市場的消費效應
簡單地說,股票市場的消費效應來自於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這是一種虛擬經濟的產物。因為股票市場的價格上揚往往會給投資者一個財富增加的印象,但是只要投資者的股票沒有變現(全部出售變成現金),或者沒有把其中的現金轉帳出股票市場的資金帳戶,那麼這種股票市場的股價上漲帶給投資者的只是所謂「紙上富貴」。但是,因為有股票市場的上漲心理影響,投資者感覺到自己的財富已經增加(實際上暫且沒有實現),所以在衡量自己的消費能力方面有著超過現實的誇大效應。這時,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部分投資者的消費行為(實際上是提前消費行為的一種)形成了一種傾向或者潮流,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或者現狀。
相反,如果股票市場的價格下挫,投資者的財富心理感受是負面的,現實中也會影響他們的實際消費,使得他們比正常消費,變得更加謹慎和小心。
❻ 雜訊交易者的影響效應
在DSSW模型中,De Long等人總結了影響噪音交易者預期收益的四種效應:
① 多多益善效應(hold more effect)
即指當噪音交易者平均持有更多的風險資產時,也就意味著他們承受的風險份額越大, 自然他們所獲得的風險回報也越多,相對於套利者來說, 噪音交易者預期的收益就會增加。
② 價格壓力效應(price pressure effect)
即指當噪音交易者情緒越來越樂觀時,他們對風險資產的平均需求會增加,這必然會導致股價上升,這樣他們就降低了風險回報以及他們與套利者之間的收益差別。
③ 買高賣低效應(buy high sell low effect)或弗里德曼效應(Friedman effect)
即指由於噪音交易者的非理性,致使他們選擇了錯誤的入市時間,在高價時買進、低價時賣出,從而形成虧損。噪音交易者的投資心態越易變,他們錯誤的入市時間對他們收益的損害就越大。
④ 空間創造效應(Create space effect)
即指當噪音交易者的想法改變得越來越頻繁,價格風險也就越來越大。套利者如果想利用噪音交易者的錯誤來牟取利潤就必須承受越來越大的風險。因為套利者是風險規避者,所以隨著風險的增加,他們從噪音交易者手中購買的風險資產就會減少,從而噪音交易者「創造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以上四種效應,多多益善效應和空間創造效應有助於提高噪音交易者的相對預期收益,而價格壓力效應和買高賣低效應則將減少噪音交易者的預期收益。因此,噪音交易者的預期收益是高還是低,就要看一定條件下,上述兩組效應中哪一組佔有明顯的優勢。如果噪音交易者普遍看淡後市,此時不存在多多益善效應,他們的平均收益不會太高;當噪音交易者對市場過於看好時,價格壓力效應會增大並發揮主導影響,他們平均來說也不會獲得高的收益只有在對市場看多的程度處於中等時,多多益善效應和空間創造效應發揮主要作用,噪音交易者才能獲得相對較高的預期收益,並且風險迴避型的投資者越多,噪音交易者的平均收益也相對越高。De Long等人的這一發現表明,噪音交易者在市場中並不總是虧損的,當然他們也並不總是盈利,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他們的預期收益可以為正,甚至高於套利者。
❼ 股票市場中「長假效應」是什麼意思
放假了 股民怕假期有利空放出
在節前賣出股票 使得股票下跌
就是節前效應
❽ 我國股票市場上出現的羊群效應的實例
呵呵,這次5000點的暴跌就是
❾ 我國股票市場上出現的羊群效應實例
6月份宣傳稱牛市來了,大量資金湧入市場,漲到5100點的時候暴跌。恐慌空拋以後跌到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