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過度反應
Ⅰ 如何反應股票市場年度的情況
反映每一年大盤表現的年度數據,直接看大盤指數的年K線就好了。
在行情軟體里進入上證指數的分時圖,然後輸入數字310再回車,就進入年K線。
然後每一根K線就是該指數一年的漲跌幅、成交量、振幅等情況。
如下圖示:
Ⅱ 股票市場與馬太效應有什麼關系
「馬太效應」在股市中也發揮著神奇的作用:在歷次的牛市行情中,個股之間都會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其中的強勢個股始終恆強,尤其當強勢股股價漲高後投資者越是不敢追漲,強勢股越是能繼續上漲;而弱勢股卻常常弱者恆弱,投資者越是認為弱勢股調整到位或該漲了,弱勢股卻總是沒有象樣的表現。等到弱勢股終於開始補漲,強勢股也出現回調時,牛市往往已經告一段落了,最豐厚的主升浪行情已經結束了。
很多對股市「馬太效應」不了解的投資者,往往不能清楚地鑒別個股的優劣,他們常常會天真地幻想:今天這只股票漲了,明天一定會輪到另一隻股票漲;或者看到龍頭股上漲了,就簡單地認為與它同一板塊的所有個股也會跟風上漲,可實際上卻總是事與願違。在強勢行情中,漲過的個股往往還能繼續上漲,而不漲的股票則仍然徘徊不前;在同一板塊中即使領頭羊上漲了,也並不表示該板塊的所有個股都能聯動上漲。個股是否能聯動上漲,取決於板塊容量的大小、板塊熱點持續性的強弱、題材的想像空間、同一板塊的個股聯動性等因素。而且,即使投資者選中的跟風股聯動上漲了,但由於領頭羊具有先板塊啟動、後板塊回落的特性,所以,跟風股的安全系數和收益都遠遠小於領頭羊個股。因此,投資者與其追買跟風股,不如追漲領頭羊,這就叫做:「擒賊先擒王」。
Ⅲ 炒股反應不足有什麼壞處
價值股則正好相反,盡管不斷有利好消息出台,投資者仍舊對此類股票反應冷落,但事實上該種股票的業績很可能趕超魅力股。導致反應不足的心理因素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ve bias) 。保守即對基礎評判給予過多的權重,而對新數據重視不足,被證實偏離貝葉斯估計或判斷,從而導致反應不足,其中固執是保守的一個極端情形。除此之外,心理距離(Mental distance) 和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也是影響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是指某一事件(財務報告、消息或政策出台)引起股票價格的變化超出預期合理水平的現象。「反應不足」現象是與「反應過度」相互對立的,當市場上有重大的消息時,股價波動平平。
Ⅳ 中國股票市場從開始到現在的發展過程及重要事件
、1984年- 提出建立資本市場構想
2、1984年11月-中國第一股發行1萬股
3、1986年-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櫃台誕生
4、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
5、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試開業
6、股市設計者點評:
股市最初的建立就是如此,「歷史在為未來奮斗的時候總是高尚和純潔的,當年設計者所構想的證券市場只有一個榜樣——歐美,歐美股市是完全市場化的結果,是最精明的商人之間的活動,而中國的歷史現實卻決定了中國的股市一開始就帶著太多的政府色彩。」一位最初設計者對本刊評論說。這為後來的政策市以及國企圈錢埋下了伏筆。
三、○ 混亂90年代初:股市徘徊在保與壓之間
1、1991年8月- 中國證券業協會在北京成立
1991-08-28 中國證券業協會成立。
2、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價格限制
3、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4、1992年10月12日-證監會正式成立
5、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變冷
6、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發大漲
7、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漲勢
四、○ 牛市1999:功利性透支
1、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發
2、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漲
3、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實施
五、○ 打開潘多拉魔盒:從國有股減持到股權分置改革
1、2001年6月-國有股減持拉開序幕
2、2001年7月-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
3、2001年10月-證監會一家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
4、2001年7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5、2002年6月-國務院決定停止減持國有股
6、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實施
7、2005年4月30日-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正式啟動
8、2005年6月-利好齊發,股改行情啟動
9、2006年9月-股權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10、就是從06年下半年到現在的大牛市,正在持續中。
Ⅳ 炒股反應過度有何危害
股票市場上的過度反應:是由投資決策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系統性心理認知偏差造成的,投資者面對突然的或未預期到的事件時,傾向於過度重視眼前的信息並輕視以往的信息,從而引起股價的超漲或者超跌,等到投資者理解了事件的實際意義,股價的超漲超跌就會反轉,最終恢復到理性的內在價值區間。過度反應中的非理性因素投資領域中存在著價格長期嚴重偏離其內在價值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來的價值本身具有許多不確定性,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引發了投資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資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機形成了市場的暴漲和崩盤現象。反應對應的是刺激..在股市中,刺激是多方面的,比如政策調整,GDP快緩,通貨脹縮,贏利變化等,都構成刺激源.而這些刺激源對股市構成的沖擊有時候是很小的,但市場卻因此產生了超出預期的恐慌或者樂觀情緒,這種現象,就稱之為過度反應.比如前段各方人士談泡沫之後,股指暴跌,其實引起泡沫的原因百分之八十來源於金融股,其實只要對金融類股價做出適當調整,股市還是很健康的.而對所有股票一棒打死,恐慌跑路,這就是市場的過度反應. 過度痴迷炒股,如果這種痴迷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改變,那麼就可能發展為成癮行為。 要戒除成癮行為,應注意做到:願意改變。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僅在將改變的需要內化時才會改變,這稱作「願意改變」。能夠戒除的信念。認為自己可以戒除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效果最好的正規方案看起來是那些使個體相信自己可以成功,從而將責任置於個體的方案。 發展自我效能感。當人們自己承擔設計方案的責任感並獲得成功時,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就會提高。即使是小的成功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學會對失敗進行改進和分析。如果戒除失敗的解釋不是自身或者戒除的能力弱,而是計劃設計有問題,那就學習如何設計並對其加以改進。改變已有的自我觀。成癮者常常試圖保持其自我觀,即使它們不正確的時候也是如此。人們會有選擇地拒絕與積極的自我觀相一致的信息,以此來保持其自我觀。珍視健康。如果人們珍視自己的健康,他們就更不可能使用諸如酒精和尼古丁(香煙)之類的葯物,因為它們對健康不利。發展新的活動興趣或重視活動。如果重視自己的工作、家庭以及所從事的各種活動,通常會節制飲酒或吸食葯物,以更好地享受這些事情。
Ⅵ 為什麼現在股票市場越來越難做了
在2017年行情中,我們明顯發現股票比大盤下跌還難做,2017整個上證指數還是為上漲趨勢,但是很多個股都熊市最低2638點的位置還低,造成了目前股票市場特別難操作,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目前市場哪些特徵引起賺錢難的現象。
所以在2018年如果市場切換到科技題材股了,一定記得買業績跟成長性好的股票,不能買垃圾股,這是2017年整個市場給予我們的啟示和思考,所以吃一塹,長一智。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加關注獲取更多股市方法分析和股市信息分享。
Ⅶ 股票市場為什麼會崩潰請教
股市崩潰了么?沒有,只是你認為崩潰了而已。股市一直是國家經濟的晴雨表。打個比方,現在我國一直說自己的經濟好,實際好不好呢?你覺得你生活質量提高了么?5年前花5元買8個富士蘋果,現在5元你能買2-3個吧。那好,這5年,你收入有漲這么多麼?這只是一個很貼近生活的例子。所以經濟如何,一目瞭然。那你為什麼還要期望股票市場會瘋長呢?
Ⅷ 股票市場反映什麼
1.股市從總量趨勢上反映宏觀經濟
2.股市從平均數上反映公司盈利水平
3.股市與利率的關系比股市與宏觀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
4.股市與CPI的關系也比宏觀經濟緊密得多,而且股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前反映CPI的變化
Ⅸ 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是什麼意思
股票市場上的過度反應:是由投資決策者在不確定條件下系統性心理認知偏差造成的,投資者面對突然的或未預期到的事件時,傾向於過度重視眼前的信息並輕視以往的信息,從而引起股價的超漲或者超跌,等到投資者理解了事件的實際意義,股價的超漲超跌就會反轉,最終恢復到理性的內在價值區間。
過度反應中的非理性因素
投資領域中存在著價格長期嚴重偏離其內在價值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未來的價值本身具有許多不確定性,正是由於這種不確定性引發了投資者的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資者共同的非理性投機形成了市場的暴漲和崩盤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