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業環保股票總市值
㈠ 馬雲捐出1.6億股螞蟻股份做公益,你會為他點贊嗎
這是當然,無論捐贈者是不是馬雲,只要是做公益,無論身份,無論捐贈多少錢,只要去做,那就值得別人對他的認可。
㈡ 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 破解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難題
摘要 國土資源工作承擔著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的雙重任務。資源環境是一個統一體,資源與環境都是有價值的,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要充分認識和科學運用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指導國土資源工作實踐,提升國土資源工作水平。在搞好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基礎上,平衡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解決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矛盾。
一、新時期國土資源工作面對的問題
以生產力水平為標志,人類文明迄今已經歷了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期。而伴隨文明進程同時出現的是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尊重自然、人地和諧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人類的共同願景,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人類社會新的發展方向。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協調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國土資源工作承擔著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環境的雙重任務。可持續開發利用資源環境以保障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是國土資源工作面臨的難題。溫家寶總理在視察國土資源部時指出,要努力破解市場經濟、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土資源管理難題,以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
面對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難題,國土資源工作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推動資源環境管理的制度創新、政策創新。
(一)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問題
資源環境是一個統一體,資源與環境都是有價值的。生態文明時代,需要從重新認識資源環境的價值,需要從哲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對發展與保護提出闡釋。
一般意義上的價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積極作用,即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勞動,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交換產品的社會聯系的反映,是為解決商品交換標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計量工具。勞動價值論以生產商品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而效用價值論則以補償消耗等量資源的平均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格。無論勞動價值論抑或效用價值論,都基於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二重性,都是以人類社會活動為出發點,以人類的主觀視角來探討和判斷人類生產活動的對象或產物有沒有價值、價值的大小,而對資源環境的價值也出於資源環境是否參與到人類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是否經過人類勞動,是否對人類有用來判斷。
在生態文明時代,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傳統理論提出兩個挑戰,其一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勞動和勞動創造價值的范疇及其作用問題的修正和質疑;其二是對於有些自然物質以及環境,因為沒有參與社會勞動,沒有在商品交換中體現出實體性,導致部分價值(使用價值,未進入計價、交換)的缺失,造成的惡果是對資源環境的無節制使用卻沒有相應補償,導致資源環境的惡化與破壞。
理論的缺陷和實踐的需求需要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創新。勞動價值論以勞動決定價值立論,效用價值論以物質滿足人類需求的程度決定價值立論。生態文明時代的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應是以人地和諧為出發點,以資源環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具有使用價值為立論基礎,通過尋求發展與保護的價值平衡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
(二)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自然生態系統的各種物質、能量及其所處環境,有些需要通過人類勞動,有些根本不需要經過人類勞動,都能夠被人類利用,只要能夠被人類利用,就具有使用價值。資源環境不僅對於人類具有使用價值,對於自然生態系統也具有使用價值,這是創新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腳點。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不再僅僅體現為人類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計量工具,還體現為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環境質量保證,以及維持自然生態系統自身平衡與發展的功能。按其保障發展與保護生態的功效不同,資源環境價值可以區分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
(1)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主體,依靠自身的組織機制,通過空氣、水、陽光、土壤、生物等生態要素的運動,完成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的過程,維持其平衡發展。這一過程無需人類勞動的參與,依靠自然本身的機制實現,創造價值的「勞動者」是自然生態系統本身。這種自然物質生產沒有傳統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力價值,但卻有著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和發展的生態價值。生態價值的實現是保證人類擁有充足的資源、良好的環境的前提條件,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基礎,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與生存需要的「維生價值」。
(2)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生產力是在人類利用資源環境的社會生產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當資源環境進入社會生態系統,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素(生產資料與勞動對象),經社會物質生產過程的加工,最終形成人類社會文明的物質財富基礎,其效用或價值體現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資源基礎與環境條件。資源環境這種相對於社會系統、相對於人類生產勞動的使用價值,稱之為生產力價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程度,促進了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實現的過程正是文明進步的過程。
(3)資源環境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消長關系。資源環境具有相對於自然和人類的雙重價值。首先具有生態價值,生態價值對於自然和人類都有意義。其次是對人類具有生產力價值,生產力價值必須依附於生態價值存在。二者統一於資源環境,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
在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地觀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資源環境價值觀。文明發展對資源環境的訴求不同,資源環境價值的實現存在差異。
文明早期,人們對自然充滿敬畏,以被動依賴為主,生產力水平最為低下,只能靠石器、動物骨角、樹枝等簡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質為生活資料,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微弱,生態價值得以保全。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從被動依賴到主動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社會物質生產表現為利用畜力、水力發展農業、畜牧業,在這個階段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價值此消彼長,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生態環境問題。三次技術革命,把人類帶人工業文明時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時間內,社會物質財富迅速積累,人口迅速膨脹,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使得人類對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而伴隨出現的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森林銳減、大氣污染、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的資源環境問題,生態價值嚴重損毀。
資源環境的雙重價值在文明發展過程中互為消長。生產力的進步實現了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最大化,卻使得生態價值大大降低,自然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發展不可持續。生態文明的發展要在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同時,確保生態價值的實現,這是生態文明時代資源環境價值理論的實質。
三、運用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提升國土資源工作水平
在生態文明時代,國土資源工作關乎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根本性、戰略性、全局性的問題。面對國土資源工作問題,要充分認識和科學運用資源環境價值理論,指導國土資源工作實踐,提升國土資源工作水平。
(一)平衡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解決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矛盾
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要通過實現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來解決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的矛盾。
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總量是有限的,其循環更新也是有其自身規律和在一定前提條件下才能完成的,因此其能維持的發展總量也是有限度的,並且制約著發展的速度,必須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規模與速度,必然出現生態環境問題,必然反饋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連鎖反應。可能某一地區、某一時期內這種反應並不明顯,但是從全球、從長遠來看,其累加效應則是巨大的。
傳統文明尤其工業文明時代,對資源環境的生產力價值已經實現了最大化,相應使生態價值大大受損。生態文明時代,生產力價值實現以不破壞自然生產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即不破壞生態價值為底線。要在兩種價值實現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價值平衡點」,確定合理的生產力發展速度、生態保護的約束強度,達到兩種價值實現最優化。只有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確保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保持和促進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二)平衡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基礎工作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平衡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基礎。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確保生態可恢復與可持續,並滿足人類需求的前提下,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數量與質量,能夠承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的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是採用科學的方法,對資源環境各種要素指標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確定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的方法,對資源環境各種要素指標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評價,確定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的資源環境承載力閾值,用以指導確定承載對象活動的范圍、強度、規模等,通過對人口數量、經濟總量、排放總量的控制,實現資源環境合理開發利用。
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中,一方面考量資源環境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一方面考量社會需求的總量,同時考慮經濟社會進步、科學技術發展、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及管理體制和法制等因素對人類社會對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的方式、規模和速度等的影響,最終確定承載力大小。承載力大小實際上界定了生產力價值開發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態價值實現的最低下限值,就是將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控制在可承載的范圍之內,即保證實現資源環境生產力價值的同時也確保生態價值的實現。因此首先要作好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來調節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平衡。
(三)平衡資源環境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的調控工具是國土規劃
以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為基礎,調節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要通過規劃來實現。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需以國土規劃為工具,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的基礎上,科學統籌資源環境開發利用格局,科學設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促進兩種價值的平衡。
國土規劃編制的科學依據是在國土資源大調查基礎上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資源環境承載力大小是進行某一時期、某一地區資源環境可開發利用強度和速度的量化標尺,是確定一個地區產業空間布局、產業類型與規模的科學依據。通過開發利用速度與規模的控制,確保生態系統自我更新與恢復周期,避免過度開發,實現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平衡,確保資源環境的持續利用。
運用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理論解決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編制國土規劃中要重點關注幾個問題。
1.以生態文明建設統領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
資源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國土規劃過程中必須把資源、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進行統籌考慮。
目前由於對環境的資源屬性認識不足,環境價值不能全面體現,導致環境資源缺乏明確、清晰的產權。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只考慮到正常的環境資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資源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的補償成本,即只支付了一小部分環境成本而非全部。環境資源成本外部化或低成本使用勢必會造成環境資源的浪費及過度使用。因此必須明確界定環境產權,將環境資源成本內部化,形成誰使用誰付費、誰破壞誰治理的補償機制,充分體現社會公平原則,在國土規劃中進行調控。
2.以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為規劃編制單元,解決資源環境自然分區與行政區矛盾
資源環境稟賦條件有著自身存在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自然的地域性特徵。而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行政區為單元,不同行政區的劃分往往導致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的條塊分割,而行政管理體制上的分權與財政體制的分灶導致個行政區各自為政,人為的行政分割必然加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
行政區與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的不協調,會凸顯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國土規劃編制應以資源環境自然分區為規劃編制單元,從全國層面上確定區域國土資源開發格局,在此格局下進行各行政區的國土規劃,避免地方利益驅動或者地方保護的不合理開發行為。
3.以資源環境功能分區規劃產業布局,以發揮區域優勢,克服「短板」制約
一個區域的發展規模和強度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程度,不僅取決於該區域的優勢資源環境條件,還取決於其限制性因素的制約。國土規劃如何引導各地區在「短板」因素的制約下發揮資源優勢,是實現保障發展、保護資源目標的關鍵問題。
依據承載力評價可以確定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與劣勢,即確定影響一個地區發展的主導型因素與限制性因素,對其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進行合理定位,確立不同地區適合發展、不適合發展的產業類型,對可發展產業的生產規模以及布局進行總量上和空間上的控制。
(四)平衡資源環境生態價值和生產力價值要實行差別化政策
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平衡是動態的,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地區是不同的。要客觀地、冷靜地分析我國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狀況,制定合理的、差別化的經濟發展政策。
在當前盲目追求GDP的熱潮下,過度追求生產力價值的實現而忽視了生態價值實現,不同地區表現形式不同。我國地域廣闊,資源環境稟賦差異很大,因此不同區域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也應因其資源環境稟賦不同而不同,平衡資源環境的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也應考慮地區差異,適宜不同資源環境承載力條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才可持續。我國東、中、西、東北四大經濟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條件差異顯著,也應在資源環境價值實現的問題上有所差異。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但作為三江源頭,中國水塔,是我國重要生態屏障,提出了生態立省和優勢資源轉換戰略;西藏的生態環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青藏高原夏天作為冷源,冬天作為熱源,對我國氣候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西藏要發展,也是適度開發資源,西藏提出自然生態保護戰略,對礦產資源「點上開發,綠色開發,面上保護」;北京市2011年上半年發展速度是全國倒數第一,而幸福指數全國首屈一指;南京市2011年取消了GDP考核指標。我國不同地區發展水平不同,但在生態保護上也要實施有差別的共同行動。在國家規劃的不同功能區,在農村和城市分別確定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相應地分別確定資源開發程度和資源環境保護、補償指標。
對以生態價值實現為主的區域,國家應進行生產力價值補償,建立生態保護激勵與補償機制,對以生產力價值實現為主的區域進行生態價值補償,通過區域差別政策調節國家整體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的平衡,通過區域資源環境開發利用規劃調節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實現。
(原載《資源配置與發展方式轉變論壇文集》2011年12月)
㈢ 一棵樹的生態價值有多高你知道嗎
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對一棵樹的生態價值進行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
㈣ 一棵樹能創造19萬美元的價值
你也看到了啊?
據報載: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達斯教授曾對一棵樹的身價專門做出估算,他指出,一棵長了50年的大樹,通常按木材產出計算值625美元,到市場上出售只能賣50美元至125美元不等,要知道這大約只有其真正價值的0.3%,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一棵樹的價值其實至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計算:
1.按每年平均釋放1噸氧氣計。50年生產氧氣的價值約為31250美元;同期防止空氣污染的價值達62500美元。
2.防止水土流水及增加土壤肥力,所產生的價值為68750美元。
3.為牲畜遮風擋雨和提供鳥類築巢、棲息,促進生物多樣性方面,所產生的價值約為31250美元;同時創造動物蛋白的價值約2500美元。
三項加起來,總共為19.625萬美元,它還不包括大樹每年所結花果所產生的價值,不包括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的價值等,更沒有將它活到100年甚至更長時間大幅度產生的價值考慮進去。
一棵樹的價值能計算出來嗎?
它的種子,可以種出一片、一畝、一山的綠蔭;
它的蔭涼,可以帶給一代人清爽的時光,村人和睦和親情,幾代人童年的記憶;
它的秀姿,可以入畫,繪成一幅不朽的藝術作品;可以入詩,傾述一個震憾心靈的故事;
它可以製成紙,上面寫著價值上億美元的秘密;
它記錄世界的風景,它烙印著歷史文明的篇章!
或許,洪水襲來的時候,它能拯救許多生靈;
或許,一把利刃的傷害,留下的痛苦,比山還要沉重……
(《海外風雲》2000年第26期)
(2)種子銀行
挪威人打算建造一家種子銀行,保證有朝一日世界末日真的到來時仍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供給。種子銀行預計耗資300萬美元,將保存近200萬顆種子。
新華社特稿
據最新一期《新科學家》周刊報道,在作物學家要求下,挪威政府明年將在距北極1000公里的一座冰冷島嶼上建立一家種子銀行。建成後,它將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基因儲存庫。
依照設計,種子銀行將建於斯匹茨卑爾根島一座砂岩山中的永久凍土深處。這座預計耗資300萬美元的種子銀行,依其設計將保存近200萬顆種子。這些種子包含了世界上所有已知的作物種類。
挪威政府稱,之所以打算建造種子銀行,是為了在世界末日有朝一日真的來臨時,使用它所儲備的作物種子保證食物供應。這些災難包括各類自然災害及人為破壞,比如核戰爭或是恐怖主義。
據《新科學家》報道,種子銀行的安全性堪比美國肯塔基州國家黃金儲藏地納克斯堡。外圍是厚達1米的水泥牆,此外種子銀行還配備有防爆破門和兩個密封艙。
要想保持種子的活性,儲藏室中的溫度必須保持在零攝氏度以下。設計人員計劃每年冬天將倉庫中的空氣置換一次,即使這一計劃因為某些原因而不可行,儲藏室外的永久凍土也能保證室內的種子存活。此外,即使全球氣候急劇變暖,種子銀行的厚壁、密封艙和防爆破門都可以保證在幾十年內種子都不會接觸到熱空氣。
(3) 植樹狂
(深圳報業集團駐京記者楊崢)一個已徒步37個國家走過4.2萬公里的「植樹狂」日前又來到了北京。
這名現年51歲的「植樹狂」名叫保羅·科爾曼,英國人。15年來,他徒步行走4.2萬公里,經過37個國家,已種植下600多萬棵樹。他1月15日抵京後,用21天時間走完了半個北京城。由於目前的氣候條件不適宜種樹,他決定在北京東四奧林匹克社區認養一棵樹苗,並將它送給社區居民;到4月份時,由社區居民幫他種在奧林匹克公園,這也將成為他在北京種下的第一棵樹。
保羅說,直到2008年,無論身在何地,都要到北京計劃他的中國植樹行動。他的目標是到2010年,和全球的環保志願者們一起,在地球上種下1億棵樹,然後再建一座「環保屋」
(4)改變世界只需要一個人
換燈泡需要無數人,那改變世界需要多少人?全世界的人?百萬大軍?其實,改變世界只需要一個人。
在法國一個非常荒涼的深山裡面,有一片幾乎沒有人住的貧瘠的土地,即便是到最近的村莊,也得走上兩天多的時間。這個地方只有一棵白橡樹。獨身的農民埃爾澤決定以種樹來改變這片土地的面貌。他每天收集橡樹果實,每天種下100顆種子。從1910年開始,在三年裡,他總共種下10萬顆種子,其中只有2萬顆樹種能生根發芽,有一半能長成大樹,於是,一萬棵樹神話般出現在這片曾經「鳥不生蛋」的地方。我們知道,這不是神話,這是努力的結果。埃爾澤不斷種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埃爾澤開始養蜂,並到外面用蜂蜜換來山毛櫸樹和白樺樹的種子,種到土裡。他默默地種了37年樹,直到他離開人世。樹慢慢長大,與此同時,量變積累成質變,大自然進一步放大了他所創造的奇跡:風把種子播遍山野,土地濕潤肥沃起來……荒地變成了茂密的森林,河流從森林裡流過,生機盎然。法國林業局把這片森林的大部分劃為保護區。在昔日的廢墟上,建起了村莊、學校和農場。到埃爾澤去世時,已經有一萬多人居住在那裡。埃爾澤一個人創造了一片森林,為這個世界獻上了一份厚禮。這很像點鐵成金的魔法,但確實不是魔法,是愛和努力的結果。(摘自暢銷書《你就是百萬精兵》)
㈤ 廣西北海大片紅樹林被砍伐,我國現在林木資源富足嗎
生態環保意識淡薄,違章建築造成紅樹林大面積破壞。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岸的潮間帶,被稱為海洋森林。它在凈化海水、防止風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和儲存碳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廣西有紅樹林9000多公頃,其中天然紅樹林面積和每公裏海岸線面積居全國前列。
構建了森林文化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創新性地提出了森林文化實物量和價值量的價值評價方法。對國家森林文化價值進行了定量評價。森林資源會計是自然資源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森林資源核算,可以定量計量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實物量和價值,科學反映森林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進一步完善了我國森林資源會計的理論框架和方法體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㈥ 中國紅豆杉的主要價值
中國紅豆杉的主要價值體現在葯用價值上、園林綠化、環保。
1、葯用價值
紅豆杉的葯用價值主要體它的提取物——紫杉醇。是治療轉移性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最好葯物之一,同時對肺癌、食道癌也有顯著療效,對腎炎及細小病毒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紅豆杉的根、莖、葉都可以入葯,可以治療尿不暢、消除腫痛,對於糖尿病、女性月經不調、血量增加都有治療作用。紅豆杉也可以用於產後調理,對女性病症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園林綠化
室內盆景應用比較廣泛。
3、環保
紅豆杉能很好地凈化室內的空氣,吸收室內的毒氣如新房裝修時的甲醛都能很好地被吸收,而降低毒氣在室內的含量。
(6)樹業環保股票總市值擴展閱讀
生長環境:
中國紅豆杉喜氣候較溫暖多雨的地方,為典型的陰性樹種,常處於林冠下喬木第二、三層,散生,基本無純林存在,也極少團塊分布,只在排水良好的酸性灰棕壤、黃壤、黃棕壤上良好生長。苗喜陰,忌曬。其種子種皮厚,處於深休眠狀態,自然狀態下經兩冬一夏才能萌發,天然更新能力弱。
分布范圍:
分布於甘肅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等地。華中區多見於海拔1000m的山地落葉闊葉林中,相對集中分布於橫斷山區和四川盆地周邊山地;在廣西北部、貴州東部、湖南南部也有分布 。
㈦ 誰能告訴我
森林作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資源及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歷史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世紀即將到來之際,不斷增長的經濟和人口對森林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
人們對森林消失和森林破壞的關注,已成為國際環境問題的重要方面。
在綠色植被中,森林有地球之肺之稱。
這是因為森林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製造人類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氣。
樹木是氧氣製造廠、樹木是粉塵過濾器、樹木還是天然蓄水庫和天然空調……
樹木帶給我們無窮無盡好處……保護森林和植被
一、森林的作用
森林是孕育人類的母親;
森林是人類的資源寶庫;
森林能保護土壤;
森林能涵養水源;
森林能調節氣候,製造氧氣;
森林能凈化空氣;
森林能消除雜訊。
二、一棵樹的價值
一棵樹到底值多少錢?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的一位教授,對一棵樹算了兩筆不同的帳:一棵正常生長50年的樹,按市場上的木材價值計算,那麼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態效益來計算,其價值就遠不止這些了。據粗略測算,一棵生長50年的樹,每年可以生產出價值31250美元的氧氣和價值2500美元的蛋白質,同時可以減輕大氣污染(價值625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1250美元),還可以位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棲息環境(價值31250美元),等等。講這些價值綜合在一起,一棵樹的價值就不是300美元了,而是20萬美元了。
近年來,不少國家都在著手研究森林的間接效益。自1971起,日本用了3年時間對森林的見解效益進行了測算。日本有森林2500萬公頃,每年能儲存雨水2200萬億噸,防止水土流失57億立方米,棲息鳥類8100萬只,產生氧氣5200萬噸。翌年間接效益總值和人民幣1280億元,相當於日本1972年全年的總預算。芬蘭的森林一年生產木材的價值僅為17億馬克,而森林在環境中的見解效益所產生的價值則為53億馬克。美國森林的間接效益價值為木材價值的9倍。我國雲南省林業調查隊,對全省的森林效益進行過測算,結果是森林的生態效益的總價值占森林總效益價值的94%,直接效益僅佔6%。由此可見,評價森林的作用,不能單純看它能生產多少木材和其他林產品,更重要的是要看她對蓋上生態環境、促進農牧業生產等方面的間接效益。
三、森林的危機
森林的危機主要是由人類引起的。人口的增長,農業用地不斷擴展,大量森林、草場被破壞。掠奪是的開采使得全世界的森林越來越少。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目前地球上每分鍾就由20多公頃的森林被毀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時間,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就減少了一半。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也給植物帶來了災難。
森林的作用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1hm2森林可年吸收各種灰塵3.3×105~9×105kg。
有林地比無林地,1hm2多蓄水2×104kg。
1hm2防護林可保護100多hm2農田免受風災。
1hm2森林放出的氧氣可供900多人呼吸用。
雜訊通過40m林帶可減少10~15分貝。
森林冬暖夏涼,與無林區相比,夏季日平均氣溫低2℃左右,冬季日平均氣溫高2℃左右。
森林區與無林區相比,降雨次數和數量要多20%。
1hm2松柏類林,一晝夜能分泌30kg抗生素,殺死肺結核、白喉、傷寒、痢疾等細菌。
經營好的樹林,1hm2每年可提供木材15m3,還可提供工業原料、燃料、飼料、肥料及油料等。
森林是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國家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森林生態系統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健康
經濟與生態,二者是相 輔相成的關系。經濟活動取之於自然並還之於自然。經濟發展過程一刻也離不開生態系統這個基礎。從世界上看,1996年由於生態破 壞造成的直接和部分間接經濟損失已佔世界GNP總量的14%;從我國看,全國每年因為各種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元,因洪澇災害減產糧食100多億公斤。可見,經濟要想求得可持續發展, 必須保護和建設好的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是控制全球變暖的緩沖器
由於近期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森林大面積減少,導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迅速增大,產生了「溫室效應」,使全球發生氣候變暖的趨勢。研究結果證明,在當 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因素中,森林面積減少約占所有因素總和作用的30 %-50%。溫室效應的後果是驚人的。一、是會引起降雨格局的變化。二、是會導致海平面上升。三、是會導致陸地現在生長的許多植物群落因溫度的變化而死亡。這樣的變化又會進一步推動溫度的上升,形成生態系統 全球范圍內的惡性循環。
◎森林生態系統是防洪保土的根本
江河泛濫造成的損失不亞於戰爭給人類帶來的難。1998年我國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 的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550.9億元,如果加上災後重建的開支, 則經濟「付費」的數額就更驚人了。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我們總是跳不出只顧經濟發展而不顧保護生態,而生態的破壞又必須由經 濟來承擔的惡性循環圈。
◎森林又具有巨大的水土保持功能
據研究,林地土地只要有1厘米的枯枝落葉層,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減少 94%。有林地每公傾泥沙 失量為0.05噸,無林地2.22噸,相差44倍。森林生態系統是防風固沙的屏障。
◎森林具有防風固沙的功能
其防風效益是從降低風速和改變風向兩個方面表現的。一條疏透結構的防護林帶,迎風面防風范圍可達林帶高度的3-5倍,背風面可達林帶高度的25倍,在防風范圍內,風速減低20%-50%,如果林帶和林網配 置合理,可將災害性的風變成小風、微風。喬木、灌木、草的根系可以固著土壤顆粒,防止其沙化,或者把固定的沙土經過生物作用改變成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
◎森林生態系統可滿足人類健康和精神的需求
經濟發展的目的,還在於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質量。由於環境污染造成 人們健康的惡化,還是要由經濟來承擔。森林、林木和草地具有凈化空氣、減輕和治理污染、滿足人類身心健康和精神享受的功能,可以 說,森林、草地是人們健康的身體和高質量生活的保護神。
森林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絕不僅僅局限於上述幾個方面,還有許多。比較突出的還有:
是振興山區經濟的根本出路。我國山區占國土面積的69%,山區人民占我國總人口的1/3。山區綜合開發、扶貧攻堅已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戰場之一。根據山區的特點,治水必先治山,治山必先興林,抓好林業這個龍頭,山區經濟和生態的一盤棋就搞活了。
是國民經濟重要的產業部門。木材是世界公認的四大原料一,用途極為廣泛。
是天然的蓄水庫。據科學測算,樹木在土壤中根系達到1米深時,每公頃森林可貯水 500 -2000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森林每小時可吸納雨水20-40噸,大約為無 林地的20多倍。雨水多時,森林可貯水;雨水少時,森林可慢釋放水分,簡直就是一座巨大的天然水庫。
㈧ 秉承當年富豪的餘威,第一代沃爾沃S80時至今日價值幾何
記得小時候看港片,有一款叫做富豪的轎車,方方正正的樣子,和它的名字一樣,乘坐它的人,基本都是大佬一級的人物。當念初中後,有機會開始接觸汽車雜志,慢慢地知道這是一款來自瑞典以安全著稱的汽車。
按照現行的二手車市場行情看,第一代S80的價位並不是太高,大概小幾萬就可以搞得定的。沃爾沃S80再往後走則變得越來越年輕化了,我們甚至都不曾想到它還會和我們的汽車品牌掛上關系,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沃爾沃的品牌聲望要比它的輝煌時期遜色了不少,這大概就是商業競爭的殘酷性吧。
㈨ 關於「樹木環保的作用」的資料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極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而且隨著經濟林陸續進入成熟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還能提供大量的勞動
和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巨大的森林碳匯將為保護全球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植樹造林的好處還有許多
--------------------------------------------------------------------------------
自動的調溫器
夏日樹蔭下氣溫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天然除塵器
樹葉上長著許多細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煙塵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還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還可以大量減少和降低空氣中的塵埃,一公頃草坪每年可吸收煙塵30噸以上。因此,人們把綠色植物稱為「天然除塵器」。
氧氣製造廠
樹葉在陽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並製造人體所需的氧氣。據測定,一公頃闊葉林每天約吸收一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700公斤。因此,人們把綠色植物稱為「氧氣製造廠」。
細菌的消毒站
松、樟、榆等樹能分泌殺菌素,殺滅結核桿菌、白喉桿菌等病菌。
天然的消音器
綠化還能吸收聲波,減低雜訊。在人口集中,交通、工礦企業發展很快的城鎮,雜訊對人類的危害越來越嚴重。據資料記載,雜訊在50分貝以下,對人沒有什麼影響,當雜訊達到70分貝,對人會有明顯危害,如果雜訊超過90分貝,人就無法持久工作了。目前在我國很多城市,雜訊超過70分貝的環境很多,因此,雜訊作為一種公害,已引起人類普遍重視,採取了各種減少雜訊的措施,而綠化造林就是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從科學試驗中得知:公園成片林木可降低雜訊5--40分貝,比離聲源同距離的空曠地自然衰減量要多降低5--25分貝;汽車高音喇叭在穿過40米寬的草坪、灌木、喬木組成的多層次林帶,雜訊可以消減10--15分貝,比空曠地自然衰減量要多消減4分貝以上;在城市街道上種樹,也可消減雜訊7--10分貝,實踐證明,在城市街道、空曠地以及房屋庭院種上綠樹花草,能減輕雜訊污染。
從林木防止雜訊的效果來看,林帶越寬越密越好。科學研究認為,在城市裡,最少要有寬6米、高10米的林帶,消減雜訊效果比較明顯,而且要求林帶不宜離聲源太遠,一般在6--15米之間為好。 為了提高綠化消減雜訊的常年效果,應盡量選用四季常綠樹種,以喬木為主,灌木、花草相結合,構成多層次的消聲林帶,效果會更佳。
怎樣保護樹木
1.在樹干底部靠近地面約1米處塗上石灰可以防止害蟲沿樹幹上爬損害樹;
2.在樹上搭窩引鳥類來防治蟲害;
3.除了人為砍伐,火災對樹木的毀壞也非常大,而且要很久才能自我恢復;
4.記得看過一本書上寫的,高大喬木和灌木最好混種。因為灌木叢是鳥類棲息的絕佳場所,如果一味的只圖美觀而砍伐了灌木,那麼鳥類一走,大樹就會很快被蟲毀壞。
㈩ 五大家族為什麼怕溫氏
五大家族為什麼怕溫氏?1、溫氏的祖先很厲害:開始興家族衰門派第一人的正是溫氏祖先溫卯。經過時間的沉澱,溫家的實力,遠遠超過其他家族。溫家在四大家族之上,自比天上的太陽。
2、溫若寒自身實力高:在前世中,溫若寒的實力,應該說無人能及。動畫中,藍啟仁說溫若寒神功已成,至於是什麼神功就不用計較了。實力肯定在藍啟仁、江楓眠之上。此人實力高也有頭腦,拉攏眾人收復很多地盤。
3、溫家眾黨羽強:江湖上很多人看到溫家獨大,紛紛入溫家效勞。化丹手溫逐流就是個好例子,溫逐流本叫趙逐流。
(10)樹業環保股票總市值擴展閱讀:
在清談會上,溫家人沒有進入前四,一開始出場就失敗好幾個人。正是突出溫家小一輩無用、囂張。兒子實力不行,兒子這一輩們的子弟們實力都不行。
溫家還有溫若寒、溫逐流等人,先是刻意弱化他們的實力。等到下一集就能體現出來他們的強大。溫若寒燒了雲深不知處的藏書閣,而藍家人卻無能為力,藍曦臣出逃。不僅如此,還繼續屠了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