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的監管者是誰
1. 「證監會」在股市裡,到底監督了誰
你選擇在大海游泳,就選擇了美麗的風景和豐富的美食,同時還有鯊魚和風暴,你能埋怨海事局沒有替你擋住鯊魚和風暴嗎?利益的爭斗,如果感覺苦了,回頭是岸,什麼時候都不晚。原諒這一切,也原諒自己。
2. 監管者是做什麼的
.......審批、監督、撿查、處理股票〈證券〉市場上的經營者,如上市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組織等。
........凡從事證券業務〈期貨、股票、債券等〉,均應經其審批,並接受其撿查、處理。
........主要職能是維護證券〈股票〉市場發行、交易的秩序,保證交易合法、公平進行。
........在中國,此機構為:中國證監會。
3. 股票市場是政府那個部門監管的或者是有幾個部門同時監管謝謝
證監會
4. 證券市場的參與者和監管者分別是什麼
參於者:股民、上市公司、證券公司等
監管者:證監會。
5. 是誰控制股票市場的
最佳答案
簡單的說個股誰控制的話可能大半是莊家!
大盤誰控制的話決大是國家或全部股票!
股票的漲跌有宏觀面及基本面的原因,主要的還是資金面或者受主力的關照程度。
在股市上,只要股民擁有的資金或股票的數量達到一定的比例,就能令股價的走勢隨心所欲,從而控制住股價以從中漁利。如滬市的某上市公司曾經在一天之內將自己的股價炒高了一倍,而更有甚者,深市的一家券商在臨收市前的幾分鍾之內就將某支股票的價格拉高一
倍多,所以股價是某時段內資金實力的體現,散戶股民對股市的這種操縱行為應多加提防,而不宜盲目跟風,以免吃虧上當。
機構大戶操縱股價的行為能以得逞,其原因就是中小散戶的直線思維,即看到股票價格上漲以後就認為它還會漲,而看到股價下跌時認為它還會跌。而機構大戶將股票炒到一定價位必然要拋,將股價打壓到一定程度後必然要買。
在股市中,機構大戶操縱股價的常用手段有以下幾種:
壟斷。機構大戶為了宰割散戶,常以龐大的資金收購某種股票,使其在市面上流通的數量減少,然後放出謠言,引誘散戶跟進,使市場形成一種利多氣氛,哄托市價,待股價達到相當高度時,再不聲不響地將股票悉數拋出,從中牟利。而由於機構大戶持有的股票數量較多,一旦沽出,必定導致股價的急劇下跌,造成散戶的套牢。另一種方式就是機構大戶先賣出大量股票,增加市面股票籌碼,同時放出利空消息,造成散戶的恐慌心理,跟著大戶拋售,形成跌勢,此時大戶再暗中吸納,高出促進,獲取利潤。
聯手。兩個以上的機構大戶在私下竄通,同時買賣同一種股票,來製造股票的虛假供求關系,以影響股票價格的波動。
聯手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聯手的大戶同時拿出大量的資金購入某種股票或同時拋出某種股票以使價格上漲或下跌;另一種方式就是以拉鋸方式進行交易,即幾個大戶輪流向上拉抬價格或向下打壓價格。如大戶A先以10元價格買進,大戶B再以11元的價格買進,然後大戶A再以12元的價格買進,將價格輪流往上拉。
對敲。兩個機構大戶在同一支股票上作反向操作,一方賣,另一方買,從而控制股價向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當股價到達其預定的目標時,再大量買進或拋出,以牟取暴利。
轉帳。一個機構大戶同時在多個券商處設立帳戶,一個帳戶賣,另一個帳戶就買。通過互相對倒的方法進行虛假的股票交易,製造虛假的股市供求關系,從而提高股票價格予以出售或降低股票價格以便買進。
聲東擊西。機構大戶先選擇易炒作的股票使其上漲,帶動股市中大量的股票價格上升,從而對不易操作的股票施加影響,使其股價上漲。
套牢。機構大戶散布有利於股票價格上升的假消息,促使股票價格上漲,誘使眾多的股票散戶盲目跟進,而機構大戶在高價處退出,導致股票價格無力支持而下跌。反之,空頭大戶用套殺多頭的方法,又可使股票價格一再上漲。(
6. 中國股市最後一滴血是誰的
在鏘鏘三人行,聊中國股市,我說過一句這樣的話:「中國股市既不屬於經濟學范疇,也不屬於投資學的范疇。如果讓我劃分股市的范疇,我把中國股市劃入文學和藝術的范疇。」
這絕非對中國股市的不敬,而是20多年來中國股市最真實的寫照。以本輪戲劇性的股市為例,在實體經濟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中國股市從2014年初,開始了一輪令人瞠目結舌的暴漲,股指在1年多的時間里,從不到2000點一舉突破5000點的高點,漲幅超過150%,從全球表現最差逆襲為全球最靚麗的股市。然而,暴漲必然引發暴跌,從六月份到現在,中國股市又經歷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暴跌,股指一度跌破3000點,千股跌停成了股市的常態,很多上半年從股市收獲頗豐的股民血本無歸,一些融資融券玩杠桿的被強平,政府為了托市盡管採用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甚至不讓一些機構在4500以下賣股票,但市場的信心弱到了極致。同過去多少次的輪回一樣,股民期待從股市讓財富增值的夢想再次破滅。
然而,比暴漲暴跌更詭異的,是其背後更為詭異的邏輯。以本輪股市暴漲為例,在經濟基本面極其困難,上市公司盈利明顯下滑的情況下,所謂的牛市卻悄然啟動,其絕世的表現超乎絕大多數經濟學家的想像,也很難用正常的經濟學邏輯解釋。為什麼實體經濟很差股市卻逆勢飛揚?在本輪牛市啟動的過程中,筆者關注到很多解釋。有人將本輪牛市歸結於包括金融改革在內的「改革紅利」,也有人將之歸結於實體經濟下行下貨幣寬松的預期,更有人將之歸結於「國家意志」,強調做大做強牛市是一種「國家戰略」。而這種「國家牛市」的戰略更是得到了一系列的旁證:在本輪股指飆漲的過程中,每一次市場的調整,立即得到一些部門和國家媒體的力挺,一些金融部門的高層直言「股市繁榮可以反哺實體經濟」,一些國家級媒體言之鑿鑿,「4000點之後牛市才剛啟動」。
這種暗示、明示國家力挺市場的結果,便是資金大量進入股市,引發全民的瘋狂,甚至在危險迫在眉睫的時候,很多投資者仍然堅定認為,5000點不足懼,本輪市場行情如果不突破上一輪6124點就根本算不上牛市。即使在危險已經很明顯的情況下,投資者已經喪失了基本的理智,他們無視風險的提示,無視任何預警的指標,奮不顧身的殺進去。在暴漲的情況下,任何理性的思考都會被市場恥笑,但隨後的暴跌給了規律和理性一個公道。當3000多支股票都像《西遊記》,個個都成精,不管有沒有翅膀,都高高飄揚在空中的時候,不由讓人想起20多年來每一次暴漲暴跌,投資者損失慘痛的歷史。在某些人好大喜功,某些媒體沒有節操,某些機構失去廉恥,大家集體行動一致的邏輯鼓吹「牛市」的時候,中國股市就淪為了名副其實的某些利益集團集體金融詐騙的場所。有些人忽悠,股市好了,對市場經濟也有支撐作用,筆者用所有的經濟邏輯也沒有想通這裡面的道理:股指高了,是上市公司的業績也就高了,還是虛假的繁榮讓實體經濟也好起來?很顯然,這是一種極其荒唐的自欺欺人的想法。
暴跌讓股市20萬市值灰飛煙滅,但暴跌也讓很多投資者再次恢復了理智,暴跌也讓我們對資本市場的思考回歸常識,暴跌同時讓我們看到本輪牛市背後真正的邏輯。從現在來看,本輪牛市本質上就是在貨幣寬松預期下,通過資金杠桿推動的一次「杠桿牛」。杠桿成為股指暴漲的最重要力量,在場外配資、傘形信託等一系列所謂的金融創新的幌子下,泡沫瘋狂生長,然而失去理智的人們渾然不覺。而失去實體支撐的恐慌,以及管理層野蠻、粗暴的去杠桿的行為,讓這一切的努力都成空。如果說暴漲是一種國家意志,暴跌無疑也是國家之手直接干預的結果,在管理層去杠桿意圖明顯的情況下,中國股市的邏輯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管理層異想天開的認為,通過降杠桿,打斷狂奔的瘋牛的腿,讓股市進入所謂慢牛的通道。然而,我們的管理層太自信,太缺乏對市場的基本敬畏,其結果就是股市在信心崩盤之後的暴跌,盡管每天都有救市舉措出台,然而,當救市的總指揮,證監會的主席助理被調查,作為國有企業的國內第一大券商中信證券的高管大面積涉嫌內幕交易,再次讓中國的散戶感受到這個市場「恐怖大片」的驚悚、跌宕和不知道多深的黑水。
證監會主席助理被抓,中信證券高管大面積涉嫌內幕交易,投資者明白了,之前的救市措施之所以失效,原來是一個大老鼠召集一幫小老鼠開會研究如何保護糧倉。這是中國股市長期以來信心貧血的真正根源。事實上,筆者認為,即使中國宏觀經濟再差,在貨幣政策寬松的情況下,股市的表現,股市的信心不應該如此慘不忍睹。這背後的根本因素,仍然是中國股市「圈錢市」的本質以及監管層失去了市場的信任使然。眾所周知,中國資本市場20年來,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之一,近年的IPO規模屢屢全球第一,但並沒用相應的給普通投資者投桃報李,給予合理的投資回報,過高的市盈率,名存實亡的退市制度,愈演愈烈的內幕交易,以及沒用任何強制性的分紅制度,讓中國資本市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圈錢市,也成為名副其實的虧損市。也就是說,中國資本市場運行20年來,投資者「信心貧血」的關鍵是股市在制度的定位上並沒有形成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給投資者以合理回報的體系,而是仍然圍繞為企業融資,為企業圈錢而存在。對於一個圈錢市,大家搏擊的都是短期收益,股市的暴漲暴跌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當這個市場的很多參與者,都來圈錢,當這個市場的監管者來尋租,當這個市場的規則被漠視,當這個市場的大量的散戶的利益被踐踏,這個市場何來的投資者信心可言。如果一個資本市場不是將投資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將圈錢和融資放在第一位,這樣的資本市場註定是沒有未來的。當投資者的信心和幻想消耗殆盡,但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本質認識到位,要想讓離場的投資者再次回到資本市場,將相當不容易。股市暴跌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20年來,股市的理念、定位、股市的監管不僅僅進步不大,而是在很多方面在退步。股市成了「反智」的游戲,投資者的希望和信心在經歷數次的蹂躪之後終於崩盤。
中國股市的最後一滴血,一定是中國股民訣別市場的眼淚。
7. 金融市場的媒體和監管者分別是什麼
金融市場媒體:是指那些在金融市場上充當交易媒介,促使交易完並收取一定的傭金為目的機構和個人。媒體有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金融市場商人。另一類是機構媒體。他們參與金融活動主要是為賺取傭金。
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包括金融市場監督和金融市場管理兩層含義。金融市場管理一般是指國家根據有關金融市場法律,如票據法、證券法、銀行法,規範金融市場交易行為,以達到引導金融市場健康有序運營、穩定發展的目的。金融市場監督是指為了實現此目的,而對金融市場進行全面監測、分析,發現問題並及時校址,是市場運行恪守國家法令及規定,嚴格遵循市場管理的過程。
金融市場監管的具體內容,因國家經濟金融體制不同而各有差異,但總的來說,主要是對金融市場要素構成的監管。
1)、對金融市場主體即交易者的監管
2)、對金融市場客體即交易工具的監管
3)、對金融市場媒體的監督管理
4)、對金融市場價格監管
金融市場監督管理的機構
政府對金融市場實施監管要通過一定的專門機構進行,這些機構一般有三類,即主要監管機構、輔助監管機構和自律性監管機構。
主要監管機構是對金融市場的監督管理負有主要職責並進行全面監管的機構,一般都是由中央銀行充任。
輔助監管機構是指部分具有對金融市場監管的職責和主要監管金融市場中某一個或幾個子市場的機構和部門。如證券管理委員會
自律性監管機構是自我監管的機構,是通過自願方式,以行會、協會形式組合而成的監管機構,通過制定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和自律規章,以約束會員的市場行為。如證券同業公會、證券交易所。
我國金融市場的監管機構
1)、主要監管機構是中國人民銀行。
2)、輔助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
3)、自律性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證券業協會、上海、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
8. 誰是股市的管理層
在我國股市管理層就是證監會,其主要職能:
1992年10月,中國證監會成立。經國務院授權,中國證監會依法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進行集中統一監管。
中國證監會設在北京,現設主席1人,副主席級5人;主席助理3人;內設16個職能部門,3個中心;根據《證券法》第14條的規定,中國證監會還設有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委員由中國證監會專業人員和所聘請的會外有關專家擔任。中國證監會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設立了36個證券監管局,以及上海、深圳證券監管專員辦事處(請參考圖);目前,全系統監管人員共有1812人,平均年齡35歲;其中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佔40.3%。
依據有關法律法規,中國證監會在對證券市場實施監督管理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研究和擬定證券期貨市場的方針政策、發展規劃;起草證券期貨市場的有關法律、法規;制定證券期貨市場的有關規章、規則和辦法。
(二)垂直領導全國證券監管機構,對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管理有關證券公司的領導班子和領導成員,負責有關證券公司監事會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監管股票、可轉換債券、證券公司債券和國務院確定由證監會負責的債券和其他證券的發行、上市、交易、託管和結算;監管證券投資基金活動;批准企業債券的上市;監管上市國債和企業債券的交易活動。
(四)監管境內期貨合約的上市、交易和清算;按規定監督境內機構從事境外期貨業務。
(五)監管上市公司及其按法律法規必須履行有關義務的股東的證券市場行為。
(六)管理證券期貨交易所;按規定管理證券期貨交易所的高級管理人員;歸口管理證券業協會和期貨業協會。
(七)監管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證券登記清算公司、期貨清算機構、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機構、證券資信評級機構;與中國人民銀行共同審批基金託管機構的資格並監管其基金託管業務;制定上述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的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指導中國證券業、期貨業協會開展證券期貨從業人員的資格管理。
(八)監管境內企業直接或間接到境外發行股票、上市;監管境內機構到境外設立證券機構;監管境外機構到境內設立證券機構、從事證券業務。
(九)監管證券期貨信息傳播活動,負責證券期貨市場的統計與信息資源管理。
(十)會同有關部門審批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及其成員從事證券期貨中介業務的資格並監管其相關的業務活動;監管律師事務所、律師從事證券期貨相關業務的活動。
(十一)依法對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調查、處罰。
(十二)歸口管理證券期貨行業的對外交往和國際合作事務。
(十三)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9. 證券市場的監管者包括哪些
股票是人類社會必須存在的,許多人們由於對股票的認識不夠,往往錯誤的理解了股票存在真正的含義。所以,購買股票前一定要做好相應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