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矽谷股票股價

矽谷股票股價

發布時間: 2021-08-12 01:57:31

㈠ 矽谷為什麼這么牛

之所以稱矽谷是一個奇跡,是因為它超出了人們的意料。對矽谷的學術研究才剛剛開始,目前還沒有理論和經驗數據解釋它成功的奧秘。下面我將根據自己這些年對矽谷的個人觀察以及同矽谷各種人物的交談,來講一個矽谷的故事。
矽谷文化
許多人有一種看法,認為矽谷就是一所大學、一個科技園區和很多的資金加總而成的。這是一種機械的「三合一論」,與矽谷的發展事實不符。1994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薩克森尼安(Anna Lee Saxenian)寫了一本書:《地區優勢:矽谷和128號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該書比較了波士頓附近128號公路周圍的高科技公司與矽谷高科技公司的發展歷程。
值得注意的是,波士頓附近有兩所著名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又有充足的資金——波士頓靠近紐約這一金融和商業中心。在20世紀80年代前,128號公路周圍的高科技產業遙遙領先於矽谷。但是80年代以後,矽谷超越了前者。對此,連該書作者本人都感到意外。她很坦率地說,她在80年代寫碩士論文的時候,原來的主題是想論述矽谷為什麼將走下坡路,因為那裡的生產成本變得越來越高。但後來的事實表明,矽谷的收益增長得更快。這引起她深思,她試圖去解開這個迷,於是寫了這本書。
顯然,著名學府和充足資金並不是造就矽谷的充分條件。那麼,矽谷奇跡究竟是什麼造成的呢?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矽穀人,還沒有人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不少人把矽谷的成功歸因於「矽谷文化」。然而「文化」一詞太虛泛了,它可以把我們尚不理解的因素都裝在裡面。但有一點大家都同意,那就是矽谷文化的重要成分是創業文化。
那麼又是什麼構成創業文化呢?雖然我們還不能對此有準確的說法,但我注意到近年來矽穀人喜歡形容矽谷是創業公司的「棲息地」(Habitat)。用一個生物學的術語來形容矽谷文化,的確耐人尋味。棲息地原指動植物棲生之地。動植物之所以在此棲息是因為環境適宜,而環境則包括了復雜的因素,比如氣溫、濕度、植被,還有許多我們尚未了解的因素。把矽谷說成是高科技創業公司的棲息地,說明其中層次復雜,難以用機械或電子工程的術語來恰當地形容它,最好用生物的術語作類比。這一棲息地至少包括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矽谷公司的生產結構是開放型的。薩克森尼安的書講到,128號公路周圍的公司(比如王安公司、Digital、Prime Computer等)大而全,自成體系,配件相互不通用。這是一種封閉式的生產方式。而在矽谷,公司不是大而全,而是專業化,不同公司生產的部件相容。這種開放型的生產方式有利於快速的革新。
第二,矽穀人才流動頻繁,跳槽的情況常有發生。聽說某人原來在3Com工作,後來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兩年後又想回來,但覺得有點不好意思。3Com公司的人說,沒有關系,我們非常歡迎你回來。這在其他地方恐怕就比較難了。在矽谷,有時候換公司你都不用換停車場,因為停車場的這邊是你原來工作的公司,而對面可能就是你將要去的公司。伴隨著人才流動的是信息的流動和知識的傳播。
第三,加州法律環境較為寬松,使跳槽變得容易。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州法律並不相同。一位法學專家特別指出,美國各州都有商業秘密保護法律。雇員受雇時,要簽一個保證書,防止將來跳槽時商業秘密被泄露。在其他州這一法律的執行過於嚴格,使得跳槽的人很容易成為原公司的被告。但在加州卻不是這樣,這就有利於跳槽。
第四,矽穀人容許失敗。在矽谷失敗了不丟臉,一家公司沒干成,再去干另一家。在矽谷常聽到這樣一句話:It』s OK to fail,即「失敗是可以的」。矽谷對失敗的寬容氣氛,使得人人都躍躍欲試,開創新企業。這也對不想試的人造成壓力。若在其他許多地方,創業者失敗了則會遭人白眼。、
第五,矽穀人的生活和工作觀是「活著為了工作」(Live to work ),而在其他地方,則是「工作為了活著」(Work to live)。矽穀人是工作狂。工作本身是樂趣,創業本身是目標。百萬、千萬、億萬富翁們穿的是牛仔褲,吃的是披薩,喝的是可樂。他們的消費與他們的財富相比,小得不成比例。
第六,在矽谷工作的外國移民特別多。美國已是移民國家,但矽谷尤其吸引新移民。矽谷是多民族的大熔爐。就任何地區的人的才能來說,如果其自然分布是相似的話,那麼能更多吸引新移民的地方將不成比例地獲得更多的聰明才智。在矽谷有兩個國家的新移民數量最多,一是印度人,二是中國人。「IC」本來是集成電路的英文縮寫,在矽谷,它成了印度人(Indian)和中國人( Chinese)的英文縮寫。第一代新移民尤其工作努力,因為他們沒有本土資源可依靠,故此背水一戰。
第七,美國的納斯達克(NASDAQ)股票市場為矽谷公司上市創造了有利條件。絕大多數矽谷公司上市時還不盈利,因此沒有資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於是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為這些公司上市開了方便之門。眾所周知,公司上市是通過資本市場籌措資金的方式,而我更想強調的是,上市又是激勵創業者的主要動力。
以上只是我對構成矽谷棲息地的不完全的描述。這些因素一起創造了一片新天地。人們對它的理解仍然只是剛剛開始。
企業家與創業公司
我們常常會把企業家和經理人混為一談。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英文里,企業家是Entrepreneur,由此衍生出「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詞。經理人是Manager,來源於「管理」(Managing)一詞。
企業家開創從前沒有的事業。新想法、新產品、新工藝、新人馬、新市場,從無到有,棄舊從新。企業家與革命家相像,他們喜歡標新立異,甘冒風險,不喜歡四平八穩。企業家創建一家公司成功後,往往會賣掉這個公司,再去創辦另一家公司,以此為樂。矽谷有一位名叫吉姆·克拉克(Jim Clark)的企業家,創辦了網景公司(Netscape)。在這之前,他創辦了好幾家公司,辦好了就賣掉。現在他又在創辦第7家公司。企業家往往沒有受過正規的商學院教育,所以沒有現成的框框。
但經理人則不一樣。經理人的主要職責是要管理好一個現有的企業,做好各方面的協調。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不願也不應冒太大的風險。經理人往往受過正規的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有的還是名牌大學畢業。
當然,企業家和經理人之間有關聯,有先是企業家後又成為經理人的,也有先是經理人後來成為企業家的,或者一個人同時既是企業家又是經理人。例如,惠普的兩位創業者是企業家。在惠普成長起來以後,他們又是很好的管理者,很好的經理人。但這不是通則。
在多數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素質不太容易既適合做企業家又適合做經理人。一個很好的企業家可能是非常糟糕的管理者。比如思科公司(Cisco)的創業者是一對夫妻,他們的管理技能就很差。這也就是為什麼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往往後來會被股東炒魷魚。
在矽谷,創業是一種風氣。其他地方的人們多熱衷於買賣股票。但在矽谷,人們想的是如何自己創業,乃至於發行原始股。
創業的兩個最初的基本要素是人和想法(Ideas)。現在,從有一個想法到公司上市,大概只需18個月,而且這個周期正變得越來越短。創業人發揚的是「延安精神」「插隊精神」。大家擠在租來的小辦公室內,每天喝點可樂,吃點披薩,穿著隨意甚至邋遢。
近幾年來,特別是在與計算機有關的公司,創業者起初不拿工資。他們拿原始股,等將來公司上市或者賣給別的企業時,即可變現發大財。因為那點工資對他們來說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如果要發工資的話,還要籌這筆錢,成本會很高。比如Hotmail是一個印度人辦的公司。他的公司從創業到賣給微軟僅一年時間,便以上億美元成交。微軟願意出大價錢的原因是Hotmail擁有幾千萬的客戶,而Hotmail說,我們的客戶就是我們的資產,估價時可比照有線電視客戶的價值。
企業家創辦的公司,上市或者賣給其他的企業後,創業家就此大功告成。通常創業家不願意在公司里繼續幹下去,而是另起爐灶。思科公司的創始人在20世紀80年代時是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工程師。在工作中,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在計算機之間加一個硬體便可以使聯網變得方便。他去找校方,但校方不願意搞,他又問能不能介紹給其他大學,校方也不願意。
一氣之下,他和妻子跑到舊金山,用25美元注冊了一家公司,取名Cisco,是舊金山英文名稱San Francisco的最後五個字母。公司的標志是金門大橋。他們沒有錢,就利用信用卡上的一萬美元透支額度開始創業,製造了第一台網路聯接的路由器(Router)。
企業家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意去找風險投資家要錢。風險投資的資金對企業家來說成本高,甚至本人也會被風險投資家炒魷魚。此事就發生在思科公司,下面還會講到。
創新與創業又是兩個密切聯系但又不相同的概念。創新(Innovation)可以在已有的企業中實現,也可以通過建立新企業實現。創業(Start-up)指的是在已有企業之外建立全新的企業。
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很多創新不是發生在已有的、技術力量和資金都很雄厚的大企業,而是產生在那些看上去既無技術力量又無資金的新建小企業。比如,最早熱銷的個人電腦是由蘋果公司的兩個年輕人發明的,而不是IBM發明的。又比如個人電腦操作系統最初是IBM向微軟購買的。顯然,無論技術還是資金,當時的蘋果和微軟公司都無法與IBM相比。
這不是一個簡單易答的問題。它可能與兩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是激勵。大公司無法給創新者提供足夠的報酬,因為風險太大,所以報酬也得足夠大。缺乏激勵導致許多新想法無法在大公司中生長。二是約束。大公司內部創新往往會受到軟預算約束的困擾:在一個大公司內部,停止一個項目或關閉一個部門是很困難的決定,而市場淘汰一家小公司則輕而易舉。
我們看到,許多創新是通過創業來實現的。因此,現在一些大公司除了自己搞研發外,還去購買小的創業公司的產品或技術。
創業資本/風險投資
在斯坦福大學附近的280號公路邊有一個地方叫沙丘路(Sandhill Road)3000號,那裡有幾幢小樓房。據說,大約美國一半的創業資本公司都在這里。這顯然是創業資本公司的聖地。創業資本的投資風險非常高。但我們通常只聽到成功的例子,那是因為或者失敗的公司已經消失,被人們遺忘;或者失敗者不願意談及失敗的經歷。事實上,平均大約九成的風險投資是不成功的。但有些成功的投資,回報是投資成本的成百上千倍。正是由於高風險/高收益,風險投資多由私人而非政府進行。
風險投資公司有一套經營方法。比如凱鵬華盈(KPCB)是矽谷一家有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它當初投資了英特爾、亞馬遜、蘋果等後來特別成功的公司。有人說它是世界第一風險投資公司。它有多少人呢?一共25個人,包括9個合夥人,四五個助手,加上幾個秘書,僅此而已。
比如該公司投資亞馬遜時,亞馬遜的創始人約在一個星期六來風險投資公司會面,說有一個想法,在網上賣書。公司留下了他的網址,並且約此人一個星期後再來。然後幾個合夥人就立即上網訂了幾本書,書很快就寄來了。所以,很簡單,一星期後他們就簽約了,這項投資就這么做成了。這一筆生意當然賺了大錢。那麼他們的項目鑒定報告有多長呢?一共兩頁。在該公司,一個項目往往是由一個合夥人主要負責,但最後9個合夥人要一致同意才能上。所以他們摸索了一套自己的辦法。其他的公司可能是另外一套辦法。因此,成功的就生存下來了,而輸者被自然淘汰。
再講Hotmail的例子。創始人是一個印度人,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他一開始根本沒有想到做Hotmail,而是想做網路上的資料庫,為此談了半天,風險投資公司認為他的想法沒有希望。臨結束前他說,我還有一個想法,是做免費的基於網頁的電子郵件。這裡面其實有兩層想法:一是免費,二是基於網頁。
免費這一想法並無新意,在這之前已有三家公司搞免費電子郵件,都失敗了。而第二層想法,即電子郵件基於網頁,是一個全新的想法。基於網頁的電子郵件最大的方便之處有二:一是無論你走到哪裡都可以用;二是一個上網賬號可以供多人使用私人的電子郵件。這一點在像印度和中國這樣的國家特別有意義,因為當時這樣的地區上網賬戶稀缺,而每個人都想要自己的私人信箱。毫不奇怪,印度的用戶佔Hotmail客戶的四分之一。風險投資公司最初問他要多少錢?他說50萬美元。但風險投資公司最後只給了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很快,Hotmail成功了。
人們談論風險投資,往往僅限於資金方面的作用。不錯,風險投資提供了資本。但是風險投資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幫助組織和改造公司的領導班子。所謂領導班子,指總裁(CEO)和主管財務、銷售和技術的幾位副總裁。世界上比資本更為缺乏的是好的公司領導班子。在美國,據說現在有150家大公司CEO的位置找不到合適的人。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之所以比其他同行強,關鍵在於它知道誰和誰能搭配在一起,不僅每一個人都要好,而且這幾個人還要能在一起配合,這就難了。矽谷集中了各種各樣的人才,而風險投資家有廣泛的關系網,熟悉各種各樣的人。哪個風險投資家在這方面的能力強,它所投資的公司上市的時候,市場價值就高。
風險投資公司組織領導班子時,有時不得不把創業者趕走。企業家當然會很憤怒。喬布斯創建了蘋果公司,後來被趕走了。幾年後又把他請回來,那是後話。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思科公司。這對創業者夫妻創業後,凱鵬華盈給他們注入了資金。結果怎麼樣呢?該風險投資公司派人來當總經理,因為它是大股東。結果有一天開會時,把女合夥人叫來跟她說,現在董事會做出決定,你被解僱了。之後,男合夥人也離開了。
這位女合夥人像藝術家一樣,管理毫無章法,跟其他管理人員無法協作。而男合夥人根本就是一個技術人員,對公司戰略毫無感覺。夫妻倆一氣之下,把33%的股票全賣了。當時他們的股票大概每股只賣了10美元,現在已遠不止這個價格。後來他們倆離婚了,這位女士跑到新罕布希爾開了一家專門賣指甲油的公司,或許她偶爾也會感慨思科公司已是矽谷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吧。
企業家把公司做大了,公司治理結構會有一個轉變過程。企業從創業進入成熟後,需要不同的人才來管理。這個轉變的過程需要有機制。風險投資家往往在其中起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風險投資公司與所融資的企業的關系非常密切。從組織班子、參與管理、實行監督這一角度看,風險投資公司與華爾街上的投資銀行和共同基金等金融中介機構有重大差別,因為後者與他們投資的公司之間的關系是「保持距離型」(Arm』s length)的,他們的操作只限於交易而不參與公司的戰略決策,而前者對他們所投資的公司起戰略決策作用。
「另類」大學
講矽谷的故事不能不提斯坦福大學。熟悉矽谷歷史的人都知道,斯坦福大學在矽谷的產生過程中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斯坦福大學有關的企業(即斯坦福的師生和校友創辦的企業)的產值就占矽谷產值的50%~60%。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實力很強,但這恐怕不是全部。波士頓附近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加起來,我想比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實力更強。在舊金山東邊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其工程技術實力也不亞於斯坦福大學,但在它們周圍並沒有類似矽谷的區域出現。
在某種意義上,斯坦福大學是「另類」大學。首先是校方對師生創業的積極態度。有時候一個人的影響力有特殊意義。20世紀30年代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特曼教授(Frederick Terman)就是這樣一個人。正是他把已在東部工作的、自己之前的學生休利特和帕卡德招回到斯坦福,從自己腰包里給他們投資了500多美元幫助他們開創了惠普公司。據說這是世界上第一筆「天使資本」(Angel Capital) 。後來惠普公司對矽谷的影響有目共睹。特曼教授開此先河,開創了大學支持教授、學生創業的風氣,一直影響到現在。
斯坦福大學師生創業是一種風氣。矽谷的有些公司就是一些正在斯坦福大學就學的學生們創辦的。著名的例子是雅虎(Yahoo!)。當時楊致遠(Jerry Yang)和一個同學寫了一個搜索引擎的程序,放在學校的網路上。雖然這個搜索引擎很受歡迎,但學校管計算機的人抱怨網路因此變得太擁擠。結果他們就自己出來辦了家公司,取名雅虎,純屬玩一玩。沒有想到一不留神賺了大錢。
在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的一棟樓里先後誕生了三家著名公司:SUN、硅圖和思科。SUN公司的名稱是斯坦福大學網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縮寫。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師生,他們當時發明了工作站(Workstation)後,便自己出來辦了公司。開創硅圖公司的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名教授,這已不是他的第一家公司了。網景瀏覽器的前身Mosaic原是伊利諾伊大學的教授開發的。伊利諾伊大學是在美國工程科學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大學,擁有超級計算機。斯坦福大學的吉姆·克拉克發現後,把他們整個科研小組挖到矽谷,創立網景公司,並開發了Navigator瀏覽器,從此改變了人們上網的體驗。網景公司上市時極為轟動。類似的,Unix操作系統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明的操作系統,後來被廣泛應用在SUN公司的工作站上。
需要指出的是,斯坦福大學並沒有「校辦工廠」或「校辦企業」。它辦的工業園區當年以象徵性的1美元的價格出租給創業公司。它的技術專利辦公室只是幫助教授申請專利。學校的幾十億美元的基金交給一個資本管理公司做多樣化投資以分散風險,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投在風險投資公司。但斯坦福大學不參加所投資企業的管理,在這個意義上,學校並不「經商」。學校的基金主要來源於校友和成功企業家對學校的捐贈。學校則以捐贈者命名建築物和講座教授的方式銘記這些捐贈者。
矽谷不是計劃造出來的
我們從矽谷的成功中看到的是個人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矽谷不是計劃造出來的。矽谷也不可能產生於僵化的體制。只有一種自由的創業體制,非常分散的決策過程才能創造出矽谷這樣的奇跡。發展高科技,資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能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的體制和文化,用以造就創業者的棲息地。
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創業和創業公司,是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主流經濟學中,過去只局限於研究價格調節機制。在非主流的經濟學里,特別是奧地利學派,則非常強調企業家精神。比如熊彼特,他認為資本主義的最大活力是企業家的創新,他稱之為「創造性的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奧地利學派的另外一個重要代表是哈耶克。他從根本上批評計劃經濟,認為社會的知識分散在每個個人身上,而任何計劃者都不可能把握所有信息。因此,只有發揮每一個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經濟才會有活力。如今矽谷的成功,證明了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越是高科技越是要政府來管,因為市場會失靈。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站不住腳。什麼是高科技?高科技的重要特點是不確定因素大,風險大。如果政府參與大量的創業投資,將會冒很大風險。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在發展高科技方面,政府不是沒有作為。政府應該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調動和保護創業者的積極性。比如,放寬政策,明確產權,允許技術入股,允許企業轉讓;搞好類似納斯達克的資本市場,為企業上市創造條件;放寬留學生回國政策,支持海外與國內的高科技合作等。

㈡ 我朋友讓我購買中聯矽谷的原始股,我不知道這個公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公司,這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民間集資

這個看你自己了,其實這個就是私募股權,或許是次機會,或許是個坑 ,不過這個很簡單,就這么說,錢在你自己包裡面,你覺得這個公司能上市你就買,不能上市就不買,現在很多人對這些,要麼瘋狂追捧,要麼貶低的一塌糊塗,理性看待這個事情,我也是做投資的,私募這一塊是屬於新型產業,我是比較看好他的未來前景,不過公司和項目要好!未來前景要看重!
祝你好運吧,朋友!

㈢ 矽谷是什麼

㈣ 矽谷 華爾街。有什麼不一樣

美國矽谷(英語:Silicon Valley),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谷的別稱。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北部,舊金山灣區南部;一般包含聖塔克拉拉縣和東舊金山灣區的費利蒙市。最早是研究和生產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晶元的地方,因此得名。盡管美國和世界其他高新技術區都在不斷發展壯大,但矽谷仍然是高科技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該地區的風險投資佔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

矽谷是美國重要的電子工業基地,也是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擇址矽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其特點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一流大學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學為依託,以高技術的中小公司群為基礎,並擁有蘋果、英特爾、惠普、思科、朗訊、英偉達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華爾街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僅三分之一英里,寬僅為11米,是英文「Wall Street」的音譯。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於此。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里,至今仍是幾個主要交易所的總部:如納斯達克、美國證券交易所、紐約期貨交易所等。「華爾街」一詞現已超越這條街道本身,成為附近區域的代稱,亦可指對整個美國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

㈤ 新三板 矽谷天堂 總股本多少 目前股價

矽谷天堂,總股本13.75億股,沒有流通股。

最近一次定增發預案行價格為30元每股,詳細如圖

㈥ 美國矽谷未上市公司如何查看股權結構

首先看它是否准備上市 如果連准備上市都沒有在計劃內
那很難拿到這類股權結構披露信息
如果計劃上市 則去SEC找找看看有沒有申報S-1招股說明書 一般在s-1中有專門的部門對股權結構進行披露

㈦ 矽谷地區目前有多少家上市企業

矽谷風險投資現狀與中國經濟

伊沙克斯與布魯克斯的對話

「頂級」風險投資基金標准

伊沙克斯:在矽谷,目前哪些公司屬於頂尖的風險投資公司?具備什麼條件才可以使得一個風險投資公司獲得「頂尖」的評級?

布魯克斯:沒有純粹客觀標准來衡量對比風險投資公司。某一家風險公司是否被認為是「頂尖的風險投資公司」,將由許多因素決定,而這些因素中有些是難以量化的,例如創業者和其他人認可的風險投資公司所擁有的「品牌」。

如果我們尋找更客觀並可衡量的因素,比如公司多年出色的投資回報等,再同時考慮進信譽和品牌等主觀因素,那麼大多數人會認為KleinerPerkins,Se�quoiaCapital,MayfieldFund,Greylock和其他一兩家公司屬於頂尖級的行列。

風險投資的經營呈波浪式變動,其中被稱為頂尖級的基金也有表現很差的投資。盡管如此,矽谷風險投資基金的評級可以減少到只考慮三個經營標准:

(1)哪些你投資的公司獲得了巨大成功,即是說:你是那個曾經支持Cisco(思科)或Yahoo!(雅虎)的風險投資公司嗎?還是,雖然你的投資很成功,卻全投在了不太知名的公司里?

(2)對你的投資人的回報,這不管你的投資是否投到了知名公司。

(3)「品牌」資本,它在這一行業里與任何消費品行業同等重要。

對於梅菲爾德和其他頂尖公司來說,似乎對創業者和投資人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我們曾經獲得巨大成功的投資案例。如果你是蘋果計算機公司的早期投資者,盡管那是很早以前的事,市場仍然贊美並欣賞你創建了一個知名公司,這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你支持了最好的創業者,並提前識別了好的投資機會。這不是一個始終公平並可靠的系統,但是,今天的現實是這樣的。

目前,對於過去幾年領先的風險公司是否能夠保持頂尖公司的地位市場是有爭議的。首先,許多成功的風險投資公司上世紀90年代晚期賺了很多錢,他們不再有動力去做艱難的工作,然而這卻是風險公司必須要做的工作,其次,目前風險投資工作變得更辛苦,因為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要獲得巨大成功變得更加困難。在許多風險投資公司里,可能是公司里的兩三個人的貢獻使這個公司變得很成功。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些人退休了之後又會如何?三年前的頂尖公司在今後的三年也可能會表現得很差。

決策基於事實和價值

伊沙克斯:在風險投資公司中,好的投資決策的特徵是什麼?

布魯克斯:在頂尖公司里,投資決策的好壞均取決於決策的一致性和公司選擇投資對象的程序。這也是關於每個風險投資人如何將個人的投資決策融於公司投資機會的評價過程中。好公司的決策更多地基於事實和價值,而不是主觀的因素。好的決策總是始於公司里的某一個人堅信的一個投資機會,對這個新商機充滿激情,並且已經非常了解行業的風險,同時也做好了心理准備:對這個即將創建的公司作5~7年的投入。

風險投資與其說是管理錢,不如說是維持一個好的婚姻,因為長遠的眼光和長期的承諾是絕不可少的。如果一個風險投資家不能把他對某項投資的熱愛讓自己的公司接受,那麼,投資是不可能實現的。從這一點來講,風險投資公司作為整體對個人判斷起到了安全過濾的作用,從而避免了個人獨斷的投資行為。

好的周密的調研也是不可少的,在上百個對新商機的疑問中明確兩個關鍵但看起來並不明顯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些關鍵問題可能是新公司的技術方向,或是行業的可能趨向,或是創業者團隊的能力。當然,你也要評價創業者自身,看他們能否開發出計劃的產品,能否有效地管理現金,能否有好的銷售與營銷策略,能否正確地雇傭人才等等。

然而,在一個你不是真正了解的行業中做出一個非常出色的投資決策是不可能的。你需要真正的專家,他們必須認識必要的人,有必要的關系網路,事先知道向什麼行業問什麼問題。真正的頂尖風險投資家一般具有以下特徵:他們是經過良好培訓的工程師或科學家,幾乎都有在成功公司里良好的運營經驗,大多數擁有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似乎這種技術與商業判斷技能、實戰經驗和培訓的組合已成為風險投資家在風險投資行業取得長期成功的必要條件。

矽谷仍是創新的核心角色

伊沙克斯:基於我們在過去五年的繁榮與衰退中的經歷,您認為未來五年中矽谷的高新技術投資的前景如何?

布魯克斯:這本身是一個周期性很強的行業,認為高新技術不是一個周期性行業的人是錯誤的。很明顯我們現在處於谷底,並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這種狀態。在不太遠的將來,將有一個「更新的東西」推動新的創新浪潮,就像前一個浪潮一樣。目前我們還不能明確指出這一新技術將是什麼。但是,自然地,創新會繼續下去,矽谷還將扮演中心角色。原因很簡單:這一地區已成為最理想的創新之地,已經有許多周期性的高新技術演變在這里發生。

同時,矽谷也有很好的人才基礎,繁榮期間在這里生活工作的人們基本上還留在這里,像往常一樣繼續著和以往一樣的創新工作。另外,每天都會有新人涌進來,加強這一地區的實力。矽谷同樣也是一個工作辛苦的地方,因為在這里有過去的輝煌,我們知道可以實現什麼,而我們傾向於比其他地區有更高的目標。所以,對於新來者,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在起作用:好的工程師、管理者和投資人得以生存發展,差一些的會自然離開。

投資有時是一種藝術

伊沙克斯:過去幾年中,美國的上市企業中出現了不少公司丑聞,其中許多是高科技公司。盡管它們大多數總部不在矽谷,但作為美國高科技公司的中心,矽谷也因為這些丑聞受到影響。由於我們預期政府將增加對企業行為的規范力度,加上風險投資公司到目前為止還完全沒有規范化,您是否認為風險投資將會變成一個受到政府規范管理的行業?

布魯克斯:我確實這么認為。雖然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變化,但是由於在近期內不斷加大規范力度,目前要求新創立的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增加信息披露力度的壓力非常大。在一定時期內,我們會看到對規范化的不適當的過度要求。不管是人們正在談論的更改股票選擇權的會計制度,還是要求投資公司披露它們的投資組合,所有可能的變化將使得新公司更難以成長。並且,很可能會大大削弱人們承擔風險的能力。

私人股本投資人現在均被要求披露它們的投資。基金均有投資委託人,這些投資委託人要求更高的透明度,他們要知道他們的錢是如何投資的。問題是,高風險的機構投資,像對新公司的投資,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藝術而非科學,所以很難衡量其風險,更不用說預測風險了。

很多人在這一市場中損失了很多的錢,他們可能在投資時不夠明智或不懂得這些風險,但我認為我們將會看到,增加規范力度將減少人們對投資創新的興趣。這也將使得新公司聘請非職員董事更加困難,因為董事可能會遭到股東的訴訟,他們不想承擔這一風險。

中國具創造矽谷所有要素

伊沙克斯:您對中國的看法是什麼?

布魯克斯:可以肯定,從長遠看,中國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市場。中國要從目前的階段上升到將來一個更加先進的水平,可能不會一帆風順,就像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一樣,特別是現在的中國面臨著更多的全球競爭壓力。

盡管可能會有很多的挑戰,但如果看一看中國的潛力,我們就知道中國企業在本地、國內和地區巨大的市場機會,中國企業的未來是非常光明的。可以確定的是,對於創造像矽谷一樣有利於高新技術創業者的環境,中國具備所有的要素。中國將來的這種環境可能會比歐洲好,並肯定會比日本好。中國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眾多從頂尖大學畢業的學生,和個人的獨立精神簡直棒極了。大部分其他的基礎設施也正在中國建成。

在美國,有一些小范圍比較成功的的地區,在那裡存在所有必需的要素,並形成了一個互相支持的系統,矽谷和波斯頓是其中最好的。但在美國大多數其他地方,並沒有出現這種局面。中國可能會像美國,一些地區將成為新的創新與投資的中心,並與美國或其他類似的地區建立紐帶。這將只是時間的問題。

給中國風險投資家的建議

伊沙克斯:您對有志於從事高新技術投資職業的中國人,也就是下一代中國的風險投資家,有何建議?

布魯克斯:歸根到底,需要充沛的精力,強烈的願望,和滿腔的熱情來從事這一外表看來富有吸引力而實際非常艱難的工作。這個工作不是去發現下一個較好的新產品,而是在你認為非常重要的下一代技術上做一次你所能做到的最成功的賭博。成功並能持續發展的公司,總是那些可以建立行業壁壘來阻止其他公司進入並從中獲利,與此同時又能獲得自身盈利的公司,而最好的行業壁壘總是離不了創造難以模仿的技術。

另外建議以一個有經驗的人為核心來建立投資團隊,這個人不僅做過投資,而且曾經從零開始自己創立過公司,並曾使得這一公司的規模和盈利達到一定的水平。要真正了解所投資的公司獲得成功需要什麼條件,自己的成功經驗對一個投資團隊來講是至關重要的。為保證投資於真正的創業者並且這個投資能給雙方帶來成功,最好的辦法是:你的投資團隊本身擁有一個有經驗的創業者。

陶得·布魯克斯:矽谷頂尖風險投資基金梅菲爾德基金(MayfieldFund)的合夥人經理。此前,布魯克斯是jafco美國風險投資,即日本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美國子公司的管理總裁。他還曾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的高級股票研究分析家。

梅菲爾德基金(MayfieldFund):成立於1969年,是美國成立最早並受到最為廣泛尊重的風險投資基金之一。,梅菲爾德基金已投資了近400家公司,包括康柏電腦公司、3Com、Amgen和Genentech等,其中100多家已經上市。

㈧ 矽谷天堂是不是一家上市的公司

矽谷天堂是一家上市公司,2015年7月30日,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 簡稱矽谷天堂。

㈨ 美國的矽谷是什麼

矽谷(Silicon Valley)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經聖克拉拉至聖何塞近50公里的一條狹長地帶,是美國重要的電子工業基地,也是世界最為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

熱點內容
家興趨勢基金是什麼基金 發布:2025-05-16 03:21:08 瀏覽:724
請問一下沒有st的股票能退市 發布:2025-05-16 03:19:41 瀏覽:766
錦波科技股票 發布:2025-05-16 03:09:21 瀏覽:147
舉例說明股票交易印花稅 發布:2025-05-16 03:07:02 瀏覽:279
國民技術理財5億資金收回來多少 發布:2025-05-16 03:00:50 瀏覽:590
注銷股票不影響所有者權益 發布:2025-05-16 02:52:41 瀏覽:311
悟空理財一萬一天利息收入多少 發布:2025-05-16 02:45:12 瀏覽:142
股權激勵按照什麼計稅 發布:2025-05-16 02:43:28 瀏覽:867
工商銀行基金一個月能賺多少 發布:2025-05-16 02:34:44 瀏覽:483
招行基金什麼時候能撤單 發布:2025-05-16 02:34:02 瀏覽: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