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下跌造成了社會財富
① 股市下跌會影響當前人們消費嗎
股市下跌會不會影響人們消費
從表面上看,一個國家的股市上漲或下跌與社會實際財富的增減並無直接關聯,股市上的財富只是虛擬的,它的漲跌自然也是虛擬的。比如,在過去的一個多月中,滬市綜合指數跌去了400點左右,其市值縮水了好幾千億,但市場的貨幣和實物即真實的財富其實並沒有因此而減少。不過,由於股市上漲時,人們名義資產上升,會影響其投資和消費行為,從而也將影響消費的增長情況。從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的情況看,大凡股市大漲時,社會投資和消費也會相應增加,反之亦然。股市過熱,泡沫過多,導致社會投資和消費也過熱,會引發通貨膨脹,而股市過冷,社會投資和消費低迷,又會導致通貨緊縮。對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言,確實存在比較明顯的財富效應。但具體到我國目前的情況,則並不完全如此。
無疑,人們金融資產對以貨幣購買力體現的人們消費水平具有重大影響。人們金融資產包括人們儲蓄存款、人們手持現金和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人們金融資產與人們消費之間的關系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們金融資產增加,財富增多,則人們消費能力增強,消費願望也會相應擴大,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正向關系。另一方面,在收入和財產一定的情況下,人們用於購買金融資產的部分增加,則可用於當期消費的部分就會相應減少,有可能進一步壓縮消費,因此二者之間也可能存在負向關系。
利用歷史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我們發現,到2000年為止,人們消費與股票市值並沒有體現出正相關關系。相反,人均股票市值與人們消費卻呈現微弱的負相關關系。這表明,我國股票市值的增加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於股價上揚造成的,市值增加也就意味著投資股票的盈利水平提高,其對人們投資慾望的刺激程度比較強烈,由此而產生的人們特別是城鎮人們股市投資對即期消費的替代效應大於股票增值對人們消費支出的財富效應。特別是在股票市場中獲利的或說資產增值的人們大多為收入水平比較高的,而我們知道,消費傾向特別是邊際消費傾向是隨收入水平提高而遞減的,這也是目前我國股市上漲對人們消費產生影響不大的原因之一。
正如一些專家指出的那樣,目前我國只有15%的城市人們持有股票,也就是說,絕大部分城市人們幾乎不受股價變動的任何影響。而且,在農村人們中投資股票者所佔的比例更小。由於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人口投資股票,這樣由股價下跌導致的「負面財富效應」就比較小。正象上面我們分析的那樣,在股票上漲時(近幾年基本上是牛市),沒有發現股價變動影響了零售銷售。據高盛公司估計,目前我國大陸投資股票市場的資金僅佔中國總體家庭財富的4%,而在我國台灣是23%,美國是38%(不包括通過壽險和養老基金的間接投資)。該公司估計中國家庭流動資產的63%是銀行儲蓄。可見,中國人的存款比投資於股票的錢多得多,所以股市下跌對人們消費的影響就要比國外低很多,也不大可能大幅地直接拉低消費者信心。
② 「由於使用價值才是構成一個社會的財富的物質內容,因此,股票市場的漲跌並不代表一個社會的財富的增加或
股票只是一種金融產品而已,而金融產品是服務於實業的。股票價格的漲跌不過是投資客們的博弈而已,有看多的,自然就有看空的。而股票的市值是當前市場多空雙方博弈的結果。但是價格也不可能脫離價值太多,而股票本身如果不考慮股息的話,幾乎不產生價值,所以股票只是經濟的晴雨表。
③ 股市暴跌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股市暴跌產生的危害
第一,國民經濟和投資者財富及國有資產迅速非正常大規模縮水。
四川地震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股市"地震"所造成的損失同樣超出人們的想像,從貨幣量而言,甚至於比自然界地震的損失還大。其實,股市暴跌國家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上證指數跌破3000點之後,滬深股市的總市值縮水超過14萬億元,流通市值縮水超過4萬億元。2007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4.66萬億元,股市蒸發的市值佔到GDP的56.65%。連續暴跌,股民和國家的損失都不可估量,如果對國有股進行市值考核,在股市暴跌中國家財產縮水無疑十分驚人。6月16日上午,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欄目聯合和訊網等四家網站發起調查,共有76萬名投資者參加。調查顯示,2007年1月1日至今,參與調查的投資者中虧損者的比例達到92.51%,盈利的投資者僅有4.34%,勉強保本的投資者為3.15%。如此大范圍的虧損,即便在過去的熊市中,也極為罕見。調查顯示,虧損的投資者中有59.98%的人目前虧損額占其金融財產的50%以上。
第二,股民財產巨大損失造成人心不安定,不利於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和抗洪救災及迎接奧運會成功舉辦。
現在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股市的漲跌事關國計民生、人民財產和社會穩定,去年10月上證指數沖到6000多點不健康,現在跌到2769點也很不健康,股市的暴漲暴跌都不健康。當前滬深兩市A、B股有效賬戶數為9545.69萬戶,還有不少家庭通過基金、信託和銀行等理財方式參與了股市。有些人認為當初市場從1000點漲到6000點,跌到3000點還掙2000點,我認為2001年股市就達到2245點了,1000點漲到3000點,對套牢的老股民來講就是收回了當年成本,剛剛能出局。大量在4000-5000點入市的新股民沒有享受到牛市上漲的收益。原來的老股民也沒有享受到牛市上漲的收益。上市公司已涵蓋了金融、地產、能源、石化、鋼鐵、電力、通信等各行業的骨幹企業。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2008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指出:"國際經驗表明,股價一旦出現大幅波動,勢必對經濟運行和居民財產產生不利影響。應密切關注市場發展,採取綜合措施,避免股票市場出現大幅波動。"在股權分置改革後上市公司質量提高、業績穩定增長,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以及即將舉辦奧運會的背景下,中國股市持續暴跌,對中國民心和經濟的負面影響非常嚴重。
第三,股票市場融資功能逐漸失去,阻礙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截至2008年6月11日收盤,2007年以來首發募資的243家公司,已經有中國太保等9家公司最新收盤價低於首發價格。而2007年至今214家增發的上市公司中,跌破增發價格的高達98家,占增發公司總數的45.7%。
④ 經濟危機引起全世界的財富貶值,財富一夜之間蒸發.財富到底去哪了
這個問題范圍太大,給你分幾個種情況:
1、比如媒體報道的某某首富財富縮水一半,其實這種縮水是無人受益的,因為原來這些富翁的財富就是按所持股票的市值計算,並非他真有這么多錢,當市場不能再給他持有的股票一個高價之後他的財富就會貶值,無人受益(而且這些富翁也無損失,因為富翁手裡還是拿著那些股票)。
2、至於一般的在股票市場的投資者如果一直持有股票當然就虧錢了,而這些錢都讓之前賣出的和主動做空的投資者賺取了
3、而金融危機導致的損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次貸危機中購買次貸債券的人的損失。這部分錢其實都是給美國的次級住房貸款做了抵押,錢都掉進了美國房地產商的手裡
⑤ 股市能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嗎
它包含了你說的兩種情況,而不是很純粹的一種情況。所以,能實現雙贏,但不多。就因為這不多的一點,說它是零和博弈又不準確。理想的股市狀況應該是雙贏的,但現實總是很骨感。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股市不能直接創造財富,能創造財富的是這些上市企業本身。而你在股市掙到錢,可能一些是從別人手裡拿到的,另一些來自企業成長分紅。股市主要實現資金的再分配,不主動創造財富。
⑥ 股票下跌之後,財富的去向
股票下跌是因為賣方>買方
賣方的資金可能是投資別的股票 或者是暫時出倉觀望
⑦ 現在股票的下跌已經很嚴重了,它的這個狀態對我們這些沒有買股票的人有影響嗎將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我不知道你說的資金縮水是什麼意思?你是不是想說流動性回收,這是有的,也就是銀根縮緊,但這是央行引導的,可以說是銀根縮緊導致股市下跌,而不是股市下跌導致銀根縮緊。
從邏輯上來說,股市下跌可能會導致國際熱錢從中國撤退從而導致人民幣貶值,但是國際熱錢並不一定非要留在股市,而且目前人民幣並沒有出現貶值,其實如果可以的話中國是希望人民幣小幅貶值的,但目前來看是不大可能的,因為雖然我們的經濟形勢也不是很好,但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形勢更壞,所以國際熱錢不會從中國大量逃離到歐美。(中國股市下跌多主要是因為估值和大小非的問題,並不是中國經濟差到哪裡去了)退一步說,如果人民幣真的出現了貶值,憑借中國的外匯儲備也是不必擔心人民幣大幅貶值。
至於其他一系列金融反應嘛,股市的下跌會造成一些上市公司的融資更加困難
⑧ 為什麼股市下跌,社會財富就減少了
股市下跌代表著上市公司財富減產 , 從而導致股民沒錢,這兩樣
股民沒錢買東西 上市公司產量減少 社會經濟萎縮 財富流通堵塞
導致社會財富減少
一個國家只有先發展經濟 才能有實力提高綜合國力
⑨ 股票下跌,股民失財,那麼這財被誰所得
股票下跌與股民損失、被誰所得
這三者並不是必然的聯系。
1、如果是企業經營性導至股票下跌,企業、股民,投資者都是有損失,只是各自程度不同而已。這屬於正常虧損。
2、如果是有投資機構炒作所為,股票異常下跌,那必定是股民損失。企業是否有金錢上的損失,就看它是否與投資機構勾結,但從長遠看,必定影響企業聲譽(當然國內的企業聲譽似乎不值錢)
⑩ 為什麼股票市場的漲跌並不代表一個社會的財富的增加或減少
簡單比喻,只是別的桶裡面的水倒進了股市這個桶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