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賬戶對股票市場
『壹』 對股票市場的看法
股市現在不樂觀,新股超高速發行和上市,其目的是砸盤。現在還整頓配資平台,大漲游不查,跌兩三個月後查,鑒管層目的還是砸盤,同時對大漲個股嚴查。以上說明現在是政策性做空,看好自己資金,千萬不要搶反彈。
『貳』 心理賬戶給管理者哪些啟示
人們在做什麼事情之前,一般都會根據自己的「心理賬戶」來決定事情的重要性,進而決定取捨。說的專業一些就是,在決策過程中,決策者的心理與行為,如情感情緒、成就動機、價值權衡、才智品德、心理偏好等都是影響做出決策的重要因素,因而使得決策過程呈現出種種非理性特徵。
可見,心理賬戶對於理財,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幫手,因為如果一個人在心理上事先把這些錢歸入了不同的賬戶,他一般就不會產生挪用的念頭。
可是如果把心理賬戶和決策聯系起來,恐怕誰都會清楚它的危害,因為非理性狀態下做出的決策往往是有失偏頗的。
(2)心理賬戶對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心理賬戶的存在影響著人們以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從而做出不同的決策和行為。拋售掉的股票虧損和沒有被拋掉的股票虧損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拋售之前是賬面上的虧損,而拋售之後是一個實際的虧損,客觀上講,這兩者實質上並沒有差異,但是在心理上人們卻把它們劃上了嚴格的界限。
從賬面虧損到實際虧損,後者在心理賬戶中感覺更加「真實」,也就更加讓人痛苦,所以這兩個賬戶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人們並不能從心理上把二者完全等同起來。
當原來的賬面虧損不小心成了實際虧損之後,那個股票的賬面虧損賬戶在心裡就以最終虧損的狀態關閉了。人們一般不能把賬戶再往回撥,也就是從實際虧損賬戶再回撥到賬面虧損賬戶。
心理賬戶的存在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投資決策,也會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消費決策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
『叄』 對股票市場的理解和認識
股票就是一個大的合法的賭場。要理智的去投資,不可有投機心理。
『肆』 理查德·塞勒著作有哪些
在理論研究中,塞勒對反常行為、經濟人假設、稟賦效應、跨期選擇、心理賬戶和股票市場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貢獻;在實際應用上,他分析和解釋了消費者行為、社會福利政策、儲蓄投資政策等行為經濟案例。
其代表作有《贏者的詛咒》(1991)《准理性經濟學》(1991)和《助推》(2008)等。同時,他還是論文集《行為金融學新進展》(Advances in Behavioral Finance)的編者。
『伍』 心理賬戶對投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投資方法和傳統金融理論假設的有很大差別。即使資產組合理論的奠基者馬克維茨也在一次采訪中承認,在他自己的生活理財過程中並不遵循資產組合理論,而是像很多投資者一樣,採用堆積木的方式進行資產管理。他在自己退休金的安排上,仍選用了50%債券和50%股票的組合。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表明投資者存在心理賬戶,位於不同心理賬戶的資金投資的目標也不相同。心理賬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在一個人的頭腦中,會把實際上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劃分不同的價值。在經濟學賬戶里,每一塊錢都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絕對量相同。但在心理賬戶里則不一樣。心理賬戶讓我們用不同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從而做出不同的決策和行為。顯然,實際生活中投資者不同的心理賬戶以及對應的多重目標和風險容忍度與傳統金融學假設的投資者的資產組合具有統一的、單一的收益和風險目標相悖。
因而我們在投資過程中採用目標盯住的多重投資策略滿足心理賬戶現象。首先,根據投資組合的多重最終用途決定多重投資目標,然後基於這些投資目標和相應風險特徵,最後確定適合的多重投資策略和標的。比如上面例子中的兩三年之後孩子上學的資金,這筆資金有明確的用途和時間限制,教育在父母的心中很重要。這筆資金的投資會非常謹慎,資金安全第一。可投資的標的物必須和這個風險特徵相匹配,可以是兩三年之後到期的國債或高等級債券。對於預備的治病應急資金,這種資金隨時要用且必不可少,資金安全性要求很高。投資的標的物可以選擇隨時可以贖回的貨幣基金。對於原有的基金投資或每個月多餘的閑錢,可以選擇收益更高的股票或偏股型基金。這樣就把這個投資者原有的教育備用金、應急備用金和閑錢,分別根據資金用途的和其風險特徵,按多重投資策略組成了一個投資組合。這個組合的收益會比原來簡單的組合的收益率高,也考慮了心理賬戶現象,妻子被說服的可能性也更大些。
『陸』 為什麼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沒信心。
股票市場是按其自身客觀規律運行的。
如果要說沒信心,不妨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自己是不是過於沖動或是過於恐懼,抑制不住的追漲殺跌?每一次失敗後是否進行過總結? 是否一直在操作卻忙了半天竹籃打水一場空? 是否持有了一堆股票,但漲跌不一,此消彼長?
多總結,多思考,多看少動, 經驗需要積累,這樣你就會對自己有信心,而非對市場。 熊市裡不虧錢即是最大的成功者。
『柒』 心理賬戶的概念發展過程
心理賬戶的概念發展
1980年,芝加哥大學著名行為金融和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薩勒(Richard Thaler)首次提出「Psychi Accounting(心理賬戶)」概念,用於解釋個體在消費決策時為什麼會受到「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efect)」的影響。薩勒認為:人們在消費行為中之所以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卡尼曼教授等提出的「前景理論」,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推測個體潛意識中存在的「心理賬戶系統」(Psychic Accounting system)。人們在消費決策時把過去的投入和現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為總成本,來衡量決策的後果。這種對金錢分門別類的分賬管理和預算的心理過程就是「心理賬戶」的估價過程。
1981年,丹尼爾·卡尼曼和特韋爾斯基(Amos Tversky)在對「演出實驗」 的分析中使用「Psychological Account(心理賬戶)」概念,表明消費者在決策時根據不同的決策任務形成相應的心理賬戶。卡尼曼認為,心理賬戶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尤其是經濟結果)的分類記賬、編碼、估價和預算等過程。
1984年,卡尼曼教授和特韋爾斯基教授認為「心理賬戶」概念用「mental account」表達更貼切。卡尼曼認為:人們在做出選擇時,實際上就是對多種選擇結果進行估價的過程。究竟如何估價,最簡單也最基本的估價方式就是把選擇結果進行獲益與損失(得失)的評價。因此,他提出了「值函數」假設和「決策權重」函數來解釋人們內在的得失評價機制。
1985年,薩勒教授發表「心理賬戶與消費者行為選擇」一文,正式提出「心理賬戶」理論,系統地分析了心理賬戶現象, 以及心理賬戶如何導致個體違背最簡單的經濟規律。薩勒認為:小到個體、家庭,大到企業集團,都有或明確或潛在的心理賬戶系統。在作經濟決策時,這種心理賬戶系統常常遵循一種與經濟學的運算規律相矛盾的潛在心理運算規則,其心理記賬方式與經濟學和數學的運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經常以非預期的方式影響著決策,使個體的決策違背最簡單的理性經濟法則。薩勒列舉了4個典型現象闡明心理賬戶對傳統經濟規律的違背,並提出了心理賬戶的「非替代性」特徵。
1996年Tversky提出,心理賬戶是一種認知幻覺,這種認知幻覺影響金融市場的投資者,使投資者們失去對價格的理性關注,從而產生非理性投資行為。Kivetz(1999)認為,心理賬戶是人們根據財富的來源不同進行編碼和歸類的心理過程,在這一編碼和分類過程中「重要性~非重要性」是人們考慮的一個維度。有學者從行為的角度對「心理賬戶」進行定義,認為心理賬戶是個人或家庭用來管理、評估和記錄經濟活動的一套認知操作系統,這套認知操作系統導致一系列非理性的「心理賬戶」決策誤區。
1999年,薩勒發表「mental accouming matters」一文,這是對近20年「心理賬戶」研究的一個總結。在文章中,薩勒認為:心理賬戶的三個部分最受關注,首先是對於決策結果的感知以及決策結果的制定及評價,心理賬戶系統提供了決策前後的損失——獲益分析;第二個部分涉及特定賬戶的分類活動,資金根據來源和支出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住房、食物等),消費有時要受制於明確或不明確的特定賬戶的預算;第三個部分涉及賬戶評估頻率和選擇框架,賬戶可以是以每天、每周或每年的頻率進行權衡,時間限定可寬可窄。因此,「心理賬戶」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尤其是經濟結果)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它揭示了人們在進行(資金)財富決策時的心理認知過程。
『捌』 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關系
債市與股市的關系有:債市與股市同向變化;債市與股市反向變化;債市與股市其中一者變動較緩或基本不變,其中一者變動較大。
1、股票市場是債券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管理層次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市值是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2、股票市場以債券市場為中心,股票市場對企業管理中所需資金的籌集、投放、運用和分配以及貫穿於全過程的決策謀劃、預算控制、分析考核等所進行的全面管理。
3、股票市場職能的控制性決定了必須以債券市場要素為中心。股票市場的職能包括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評價。其中,財務決策和財務控制處於關鍵地位,關繫到企業的興衰成敗。
(8)心理賬戶對股票市場擴展閱讀:
股票市場特點
1、有一定的市場流動性,但主要取決於當日交易量(交易量取決於投資人心理預期)。
2、股票市場只在紐約時間早上的9:30到下午4:00(中國市場為下午三點)開放,收市後的場外交易有限。
3、成本和傭金並不是太高適合一般投資人。
4、賣空股票受到政策(需要開辦融資融券業務)和資本(約50萬)的限制,很多交易者都為此感到沮喪。
5、完成交易的步驟較多,增加了執行誤差和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