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綉股票市場
Ⅰ 湘綉在湖南都有哪些知名的品牌呢
手牌湘綉 天利湘綉 珍品湘綉 成功湘綉 再紅湘綉 玉玲湘綉 伊飛湘綉 品綉者湘綉 青竹湖湘綉 金球湘綉
Ⅱ 湘綉的湘綉現狀
湘綉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西漢初期,湖南地區的刺綉技術已高度發達,可在漢代以後,卻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緒年間,平江綉女李儀徽首創摻針法,才使湘綉重新崛起。1898年,長沙「吳彩霞」綉庄的開設,標志著湘綉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湖南湘綉研究所精心創制的《雄師》、《飲虎》等湘綉精品已成為了中國工藝美術國家珍品,榮獲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研製的雙面綉《楊貴妃》、《望月》等被國家有關部門珍藏;賀香港回歸的大型湘綉雙面座屏禮品《百鳥朝風·洞庭春色》在香港回歸典禮上得到中外來賓的高度贊揚和齊口好評。在國慶52周年前夕,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沙坪鎮的沙坪湘綉廠根據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畫,由8名綉女歷時14個月精心綉制的《開國大典》,綉片長201厘米,寬124厘米,畫面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在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時的盛況。
然而,在絕對現實的市場經濟中,湘綉無比榮耀的背後卻難掩尷尬的現狀——在國際市場上,高檔裝飾品蘇綉佔了80%,湘綉僅佔5%;在國內,湘綉只佔30%,而蘇綉佔60%的市場。一些湘綉生產廠家紛紛倒閉,湘綉出口受困,現有市場也是慘淡經營。長沙市海關數據顯示,湘綉已經從湖南省大宗出口商品中銷聲匿跡。對此,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湘綉快走到窮途末路的境地。湘綉生「銹」了!
Ⅲ 請問湖南著名的湘綉公司,湘綉城,湘綉廠有哪些
長沙這方面的東西比較多,五一大道。
Ⅳ 湖南湘綉價格及其簡介
說起刺綉,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中國四大名綉,蘇綉、湘綉、粵綉和蜀綉,今天我們主要談一談湘綉。湘綉起源於湖南,而且博採眾長,慢慢的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特色。湘綉的主要特點是形象非常的生動,逼真,而且有很強的質感,具有精湛的技藝和自己獨特的風格。近年來獲得了消費者的一致好評。湘綉有非常豐富的種類,花鳥魚蟲都可以做為它的對象。

它是以畫稿為藍本,「以針代筆」,「以線暈色」,在刻意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故其獨特技藝,盡在「施針用線」之中。湘綉針法多變,以摻針為主,並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發展為70多種針法。線色萬千,根據各種不同畫稿的題材,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選配各種不同色階的綉線——絲線或絨線,憑借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綉線的光澤作用,使綉制出來的物象,不但保存著畫稿原有的筆墨神韻,而且通過刺綉工藝,增添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起到了一般繪畫所不及的藝術效果。以致湘綉獨成一派,到清末「湘綉盛行,超越蘇綉,已不沿顧綉之名。法在改藍本、染色絲,非復故步矣」。
針法是湘綉中運針的方法,也是湘綉線條的組織形式,每一種針法都有其固定的規律和獨特的表現手法。
湘綉的傳統針法有五大類,72種。其中平面綉類32種;織綉類15種;網綉類11種;結綉類6種,還有後來不斷發展完善的鬅毛針以及亂針等針法。
1)、平綉類:平綉是以線平鋪料面的綉法。
2)、織綉類:織綉是以線交織成一定形狀的綉法,織綉具有較濃的裝飾趣味。
3)、網綉類:是以各種色線相互牽連,結成網狀,組成裝飾圖案的一類針法。
4)、扭綉類:是以線扭結成環組成圖案的一類針法,適合綉小件日用品和服裝上的圖案。
5)、結綉類:是以線結成顆粒狀或圈狀,組成圖形或局部紋樣的一類針法,最常用的又打子針用於綉花蕊、蝴蝶眼睛等。
湘綉價格是根據其綉幅大小、復雜程度、針線品種來定價的。
1像蠶絲刺綉百鳥嬉戲圖,卷軸愛蓮說,精品荷花圖,卷軸牡丹這種一般在1500元左右;
2一個小絲巾,小手帕,一般10元左右;
3湘綉雙面綉,寫意牡丹花開富貴,湘綉紅梅報春圖辦公及居家裝飾用的一般在2000元左右,價格略高,但是其效果很好,畫面非常清晰,明亮;
4巨幅湘綉,比如長卷琴棋書畫仕女圖,由於其長2.6米,款0.9米,製作時間非常長,其價格也高達30000元,還有人名大會堂有一副冬雪北國,也是巨幅湘綉。
由於湘綉品種繁多,這里就不一一列出來了,以上價格只是給大家作為一個參考。
針法的介紹:
1、齊針:齊針是湘綉的基本針法之一,也是各種針法的基礎。平綉的針法是:起落針都要在紋樣的邊緣,線條排列均勻,且緊不能重疊、稀不能露底,力求齊整。平綉按絲理不同分為直、橫、斜三種,即直纏、橫纏、斜纏。
2、散套:散套是目前欣賞品中最常用的,也是運用得最廣泛的針法之一。它的主要特點是等長線條,參差排列,皮皮相迭,針針相嵌。由於線條的組織形式比較靈活,絲理轉折自如,鑲色渾厚和順,綉面細膩平服,因此能夠細致地表現花草,翎毛等的生動姿態。
3、施針:施針是綉制人像、動物、飛禽等的主要針法。它的特點是用稀針分層逐步加密,便於鑲色,絲理轉折自然,線條組織靈活。
4、虛實針:由虛虛實實的線條組成,線條等長參差,由粗到細,排列是由稀到密,針腳亦逐步由長到短。
5、亂針綉因其表現力強,已經成為獨具一格的新品種。亂針綉粗看似亂,其實亂針:亂中有律,它是利用長短參差的直斜、橫斜線條交叉摻合而成,能一次、再次地摻色。由於線條組織成交叉形,因而在摻合後,仍能保留多種色線的固有色。色彩摻和的次數不拘,直至光、色、形都符合要求為止。
6、打點:打點是傳統針法之一,歷史上多用它來綉制日用品。解放後,刺綉工人創造性地用它來綉制欣賞品,效果很好。打點綉是以紗為底,按紗格經緯點斜綉,每點一針,聚集而成。
7、戳紗:戳紗也是傳統針法之一,用以綉人物的服飾,裝飾性很強,戳紗以紗為底,用許多小幾何形花紋組成圖案。
8、接針:短針前後銜接連續進行,後針接前針的末尾連成條形。
9、滾針:兩線緊捻,連成條紋,線條轉折比較靈活。無論綉直線或曲線都比較恰當。
10、打子:也是刺綉傳統針法之一,即用線條繞成粒狀小圈,組成綉面。因為每綉一針見一粒子,所以稱為"打子綉"。在欣賞品中多用來綉花心;或單獨用來綉靜物,如花籃等。
11、擻和針:針法組織與散套大同小異,不同的是散套針線條重疊,擻和針線條平鋪。散套針的針跡隱伏於線條間,擻和針的針跡比較顯露。擻和針在綉欣賞品上多用來綉樹乾和石頭。
12、集套:集套是綉圓形紋樣的針法,以等長參差線條分皮順序進行,綉時後皮線條嵌入前皮線條中間,絲絲相夾,並銜接著再前一皮線條的末尾。每一針針跡都要對准圓心,在近圓心處要做藏針。
13、正搶:用齊針分皮前後銜接而成,由外向內順序進行。
14、反搶:用齊針分皮前後銜接而成,由內向外有規則地進行,絲理方向一致,皮頭相互銜接。
15、鬅毛綉:鬅毛綉表現力強,主要運用於貓科動物的綉制上,直至光、色、形都符合貓科動物要求為止。
如何保養:
湘綉是以素庫緞、素軟緞、硬緞、交織軟緞、透明尼綸等為底料,用各色真絲綉花線純手工精心製作的高檔、昂貴的手工藝品。具有極高的裝飾性和收藏價值。保存湘綉時,平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輕拿輕放,防止玻璃破碎。
2、宜掛放在通氣、乾燥的地方,以防霉變。
3、盡量避免風吹、陽光直射。
4、日用、實用品宜乾洗。(如真絲圍巾、披巾、手帕、領帶、被面等)。
5、避免將汗珠或其它鹼性液體滴在綉品上。
6、避免與粗糙、帶毛刺的物質接觸,使絲綢「跳絲」造成損傷。
四大名綉之一的湘綉從2000多年前發展到現在,早已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其發展與壯大需要我們不斷的努力。但是如今湘綉銷售很是冷清,因為其價格昂貴,相比其它綉品並無價格優勢。湘綉主要依靠手工來製作,現如今人力成本不斷上升,湘綉利潤空間也不斷被壓縮,而且純手工的話費時費力,種種原因造成了湘綉的高價格。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堅持下去,為中國文化界保留下這可耀眼明星。
Ⅳ 湘綉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湘綉是湖南長沙一帶刺綉產品的總稱。湘綉是我國四大名綉之一,湘綉起源於湖南民間的刺綉,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了蘇綉和粵綉的優點,從而成為清代刺綉藝苑的後起之秀。
湘綉的歷史,過去一般都認為創始於清朝末年,但自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絹地長壽綉」「絹地乘去綉」「羅綺地信期綉」等精美漢代刺綉後,對於它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
可以這樣說,湘綉是在清代後期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刺綉體系,這一論述是合乎事物發展規律與實際的。輝煌燦爛的楚綉與馬王堆漢綉,不但是我國刺綉史上足資驕傲與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綉順理成章的源頭。
湘綉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在長沙楚墓中發現的龍鳳圖案綉品,主要是在極細密的絲絹上運用連環針刺綉而成的,其針腳整齊、綉工精細,圖案生動活潑,令人贊嘆不已。
在湖南長沙所發掘的春秋戰國木廓墓中,出土了兩件綉花絹殘片,也佐證湖南刺綉已具有2000多年歷史。
傳統湘綉的用線極有特點,絲線經過莢仁液蒸發處理後再裹竹紙拭擦,使絲絨光潔平整而且不易起毛,便於刺綉操作。還有織花線,每根線染色都有深淺變化,綉後出現自然暈染效果。
而在長沙馬王堆發掘的西漢墓中,出土的湘綉製品有41件刺綉衣物和一幅裝飾內棺的鋪絨綉錦,綉品採用的圖案有10餘種,綉線均為未加捻的彩色散絲,色相多達18種。在刺綉的針法上,則採用了連環針、齊針、接針和打子針等多種針法,使綉品產生針腳整齊,線條灑脫而豐富,圖案多樣的特點。而且這些綉品的綉工非常嫻熟,具有很扎實的功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漢時期的湘綉工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在湖南長沙東郊一帶發現了三座西漢時期的墓葬,從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刺綉衣物、龍鳳圖案的綉品及樹紋鋪絨綉錦,堪稱巧奪天工,是精彩絕倫的藝術品。
這些綉品的圖案種類繁多,綉線也有多種色彩。它們是運用細密的未經加捻的彩色散絲,在絹、綺、羅、錦的坯料上,用平針、辮子針、接針、打籽針幾種針法,使其針腳整齊、綉工精細、圖案多樣,生動活潑的形象令人贊嘆不已。
從墓中出土的「遣策」上清楚地記下了這些綉品的名稱,有「乘雲綉」「長壽綉」「信期綉」等。
「乘雲綉」上綉著翻騰飛卷的五彩祥雲,在雲霧中隱約可以見到露著頭部的神奇鳳鳥,作為鳳鳥乘雲的象徵。
「長壽綉」上用多種彩色的絲線綉出花穗狀的流雲,流雲間還穿插著雲朵。圖案比較抽象,翻卷的流雲中有僅露頭部的龍。龍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物,能興雲、利萬物,漢代還傳說龍能引導人們成仙,長生不老,所以人們稱之為「長壽綉」。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與古代傳說中的長綬鳥有關,長綬鳥是古人常常借用與「長壽」諧音的吉祥鳥,綉面圖案中的長尾流雲就是長綬鳥的尾巴,古人借「長綬」的諧音而定名。
據史書記載,漢代像長壽綉這類高檔精細的刺綉品,一匹價值2萬錢。漢代黃金一斤值萬錢,可見刺綉在漢代是價比黃金的。
「信期綉」是出土的刺綉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它的綉紋是以燕子作為主題圖案,綉面上布滿了長著長尾巴的變形燕子和流雲,燕子是定期南遷北歸的候鳥,每年總是信期歸。
此外,還出土有茱萸紋錦、雲紋綉、樹紋鋪絨綉、絹地方棋紋綉等。尤其是裝飾在漢墓錦飾內棺上的樹紋鋪絨綉,它是先用朱紅色、黑色、煙色3種絲線在褐色的絹地上綉出黑色斜方格紋,然後在方格內綉出紅色和煙色的樹紋。
刺綉的樹紋看上去即像吉祥的「吉」字,又像長壽的「壽」字,可能是「吉祥樹」「長壽樹」的寓意紋樣。漢代綉品大多採用鎖綉針法,只有這件是採用平針滿綉,它是我國最早的平針刺綉綉品。綉面上的圖案是用直徑0.1毫米非常纖細的絨線綉成的。可想而知,我國古代的婦女們是多麼的心靈手巧,能用這么細的線綉出如此精美的綉品,而且在地下保存了2100多年仍然還能這么完整,顏色鮮艷,令人稱奇。
這說明遠在21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即湘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輝煌燦爛的楚綉與馬王堆漢綉,不但是我國刺綉史上令人驕傲與自豪的一章,也證明湘綉的歷史源遠流長。
在湘綉發展的過程中,湘綉還形成了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湘綉的傳統題材主要是以獅、虎、松鼠等,特別是以虎最為多見。並以著色富於層次、綉品若畫為特點。
在唐代湘綉有了很大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由日用與觀賞兩者兼容並蓄,發展到日用與觀賞分而治之,特別在觀賞方面成就最大,由於文人們的積極參與,形成了畫師供稿、藝人綉制,畫綉結合的新趨勢。
在唐代的刺綉除了作為服飾用品外,還用於綉佛經和佛像,為宗教文化服務。此時湘綉的技法雖然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
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綉所用圖案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綉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但是唐代湘綉存世極少。
宋代是我國手工湘綉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於受官辦文綉院的影響,湘綉也轉向對純審美的藝術綉方面發展。
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宋徽宗年間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輩出,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藝術帶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的觀賞性綉作。
在宋代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使原有的手工湘綉工藝有了幾個方面的提高:一是平針綉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二是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三是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
Ⅵ 湘綉的發源
湘綉起源於民間刺綉,已有2000多年歷史。
現已發現最早的實物是1958年從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龍鳳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又出土了40件刺綉衣物和一幅鋪絨綉錦。這些綉品圖案多達10餘種,綉線有18種色相,並運用了多種針法,達到針腳整齊、線條灑脫、綉工純熟的境界。至清代,長沙刺綉遍及城鄉。據清同治《長沙縣志》載:「省會之區』,婦女工刺綉者多,事紡織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錦鈿相尚。」長沙縣是湘綉生產的傳統基地,多數農家婦女均以刺綉為業,曾有「綉鄉」之稱。城內綉庄眾多,到清未有26家,綉工逾萬,年產綉品2萬多件。綉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為主,也有少量高檔畫屏。傳世文物有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湘綉芙蓉鷺鷥屏風心、清代湘綉一路榮華圖軸、清代湘綉紫綬金章圖軸、清代湘綉一品富貴圖軸等等。
傳統湘綉的用線極有特點,絲線輕過莢仁液蒸發處理後再裹竹紙拭擦,使絲絨光潔平整不易起毛,便於刺綉操作。還有織花線,每根線染色都有深淺變化,綉後出現自然暈染效果。湘綉的擘絲技術極為精細,細若毫發,從而超越顧綉中的「發綉」。湖南俗稱這種極為工細的綉品為「羊毛細綉」。湘綉的針法汲取蘇綉的套針加以發展,以摻針為其特色。摻針俗稱「亂插針」,摻針體系又細分為多種,如接摻針、拗摻針和直摻針等,另外還有湘綉特有的旋游針和蓋針等多種針法。
湘綉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綉產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精心創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據記載,1958年在長沙楚墓中發現的龍鳳圖案綉品圖案之精美,綉工針法之細膩,早為世人嘆而觀止。1972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來件刺綉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代,湖南地方刺綉即湘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輝煌燦爛的楚綉與馬王堆漢綉,不但是中國刺綉史上足資驕傲與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綉順理成章的最初發展之源。」在工藝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從刺綉工藝的文化深層內涵剖析,上述論點是很正確的。它對探討湘綉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並廣有影響的綉種的承前啟後,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另外,湘綉在湖南民間刺綉的基礎上,還吸取了蘇綉、粵綉、京綉等綉系的優點,發展成為清代刺綉藝苑的後起之秀。
湘綉是在湖南民間刺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湖南民間很早就能夠刺綉。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綉。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綉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綉自銷的「吳彩霞綉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綉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畫家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綉,長期深入綉坊,繪制綉稿,還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綉藝術水平。光緒末年,湖南的民間刺綉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刺綉工藝系統,成為一種具有獨立風格和濃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藝商品走進市場。這時,「湘綉」這樣一個專門稱謂才應運而生。此後,湘綉在技藝上不斷提高,並成為蜚聲中外的刺綉名品。20世紀30年代,湘綉的產值最高達80萬銀元,產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覽會總報告書》「綉品」一節中,湘綉就佔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後的數十年間,湘綉取得了長足發展,以獨特風格和高超綉藝傲立於「四大名綉」之列,成為湖南乃至國家的「藝術名片」,湘綉每年出口最高達500萬美元。
進入十九世紀以後,
隨著湘綉商品經濟的發展,通過眾多刺綉藝人不斷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國國畫家潛心投入,湘綉吸收了我國古老文化中繪畫、刺綉、詩詞、書法、金石等諸種藝術精華,從而形成了以中國畫為基礎、以數十種針法和多種色階的綉線,在各類底料上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出物象外形內質的自行特色。
湘綉的起源,據資料記載,是從農村婦女用來裝飾衣服、荷包、煙袋的製作開始的。後來有一些畫家參與湘綉的設計,把中國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綉上,從而逐漸形成了湘綉的獨特風格。明末清初,長沙城內出現了刺綉作坊。辛亥革命後,當地相繼開辦了各種規模的綉庄。
作為湖湘文化的傑出代表,湘綉,灘頭木版年畫,湖南皮影戲等皆被收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湖南湘綉城成為全國首家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正式授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Ⅶ 湘綉是什麼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形成獨立的系統。據徐崇立《滬瀆羈居記》載,「長沙光緒末葉,湘綉盛行,超越蘇綉,已不沿顧綉之名。法在改藍本,染色絲,非復故步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優秀綉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綉自銷的「吳彩霞綉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綉從而聞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