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縣樓房股票市場
Ⅰ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武邑縣支行怎麼樣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武邑縣支行是1990-07-18在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上市、國有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武邑縣建設東路南側。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武邑縣支行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31122809859952H,企業法人劉柯楠,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武邑縣支行的經營范圍是: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長期貸款;辦理國內外結算;辦理票據承兌與貼現;發行金融債券;代理發行、代理兌付、承銷政府債券、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從事同業拆借;買賣、代理買賣外匯;結匯、售匯;從事銀行卡業務;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代理收付款項;提供保管箱業務;代理資金清算;各類匯兌業務;代理政策性銀行、外國政府和國際金融機構貸款業務;貸款承諾;組織或參加銀團貸款;外匯存款、外匯貸款、外匯匯款、外匯借款;發行、代理發行、買賣或代理買賣股票以外的外幣有價證券;外匯票據承兌和貼現;自營、代客外匯買賣;外幣兌換;外匯擔保;資信調查、咨詢、見證業務;企業、個人財物顧問服務;證券公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存管業務;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企業年金託管;產業投資基金託管業務;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託管業務;代理開放式基金業務;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業務;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個人黃金買賣業務;保險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制度許可范圍內的險種(有效期限至2017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等監管部門批準的其他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河北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4473388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5000萬以上 規模的企業中,共155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武邑縣支行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武邑縣退役補助金為什麼到現在了還不發,周邊縣都發了,去問就說財政
武邑縣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東鄰阜城縣、景縣、西接桃城區、深州市,南與棗強縣接壤,北與武強縣毗連,地處京津都市經濟圈和臨港經濟半徑輻射范圍之內,東北與泊頭市為鄰,東西最寬27公里,南北最長42.5公里,總面積830.1平方公里。[1]
武邑縣轄6鎮、3鄉、1區,總人口35.5萬人(2012年)[2] 。1994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扶貧重點縣,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縣,2002年被命名為「河北蔬菜之鄉」。[3-4]
中文名稱
武邑縣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河北省衡水市
下轄地區
6鎮、3鄉、1區
政府駐地
武邑鎮
電話區號
0318
郵政區碼
053400
地理位置
河北省中南部
面 積
830.1平方公里
人 口
33.5萬(2012年)
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氣候
機 場
石家莊機場
火車站
衡水、清涼店等火車站
車牌代碼
冀T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貌
▪ 氣候
▪ 土壤
4 自然資源
▪ 土地資源
▪ 水資源
5 人口民族
6 現任領導
7 交通
8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9 社會事業
▪ 基礎設施
▪ 醫療衛生
▪ 教育事業
▪ 社會保障
10 歷史文化
▪ 民族文化
▪ 歷史文物
11 名勝古跡
12 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編輯
秦屬鉅鹿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
武邑縣風光 (20張)
縣境內置武邑、觀津、東昌三縣。
東漢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廢東昌縣,地入武邑縣。
西晉時置武邑國,領武邑、武遂、觀津三縣。惠帝時國除。
東晉元帝太興二年(319年)置武邑郡,領武邑、武強、武遂、觀津、阜城五縣。
南北朝神瑞二年(415年),武強縣並入武邑縣。
太和十八年(494年),分武邑縣,復置武強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撤武邑郡、縣,屬冀州。
北魏神光二年,武強縣並入武邑縣。
隋開皇六年(586年),廢觀津縣入武邑縣。
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武邑、信都、下博三縣地置衡水縣,武邑西南部劃入衡水縣。同年,武強縣置昌亭縣。
大業三年(607年),廢昌亭縣入武邑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武邑縣置昌亭縣、觀津縣。
貞觀元年(627年),廢昌亭縣、觀津縣,地入武邑縣。
此後,歷經宋、金、元、明、清五朝,武邑境域沒有大的變動。
自唐至清,武邑縣皆屬冀州。
民國年間,武邑先屬直隸省冀州,後改屬大名道。
1938年,建立武邑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區,1949年8月屬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11月劃歸石家莊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武邑縣並入衡水縣。
1962年3月,復置武邑縣,同年6月復置衡水專區,武邑縣還屬之。
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武邑縣仍屬之。
1996年,衡水撤地建市,武邑仍屬之,至今。[5]
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12年,武邑縣轄6鎮(武邑鎮、清涼店鎮、橋頭鎮、審坡鎮、趙橋鎮、韓庄鎮)、3鄉(紫塔鄉、龍店鄉、圈頭鄉)、1區(循環經濟園區),共545個行政村。[2]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武邑縣地處東經115°45′--116°08′,北緯37°37′--38°00′之間,東西最寬27公里,南北最長42.5公里,總面積830.1平方公里。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東鄰阜城縣、景縣、西接桃城區、深州市,南與棗強縣接壤,北與武強縣毗連,東北與泊頭市為鄰。地處京津都市經濟圈和臨港經濟半徑輻射范圍之內,北距北京260公里、天津240公里,西距石家莊120公里,東距黃驊港170公里,南距鄭州460公里。[1]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9px; top: 88px; z-index: -7561562;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武邑縣
地貌
武邑縣屬於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地勢平坦,由西南向東北平微傾斜,海拔15.10--22.50米,平均海拔20米。[3]
氣候
武邑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間2575.6小時,全年日照率58%。年平均氣溫12.6℃,無霜期195天,地面平均溫度11.9℃,年平均5厘米地溫13.8℃。年平均降水量518.5毫米左右。[3]
土壤
武邑縣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亞類,東南沙,西北粘,中間鹼,沿河兩岸是良田,PH值7.3--8.9,有機質含量一般為0.8%左右。[3]
自然資源
編輯
土地資源
武邑縣耕地面積89萬畝,其中水澆地62萬畝,人均耕地2.67畝,噸糧田45萬畝,為傳統農業大縣。
水資源
武邑縣境內有滏陽河、滏陽新河、滏東排河、索魯河、清涼江5條主要河流,流長193.29公里。地下淺層水為10至20米,深層水250米至300米。排灌渠23條,流長359.71公里。全縣河道總長553公里,蓄水能力3000萬立方米,行洪排瀝能力5000立方米/秒。[3]
人口民族
編輯
截至2012年,武邑縣總人口33.5萬,其中農業人口27.9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人。[2]
現任領導
編輯
孫方平:武邑縣委副書記,武邑縣人民政府縣長[6]
支斌:武邑縣委副書記、縣政府縣長[7]
張利:武邑縣委副書記[8]
薛志勇:武邑縣人民武裝部政治委員[9]
李敬東:武邑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10]
交通
編輯
武邑縣境內公路縱橫交織,1條國道(106)、5條省道(衡德路、寧武路、武千路、040、衡井路)穿越全境,邯黃鐵路在境內設衡水東站,與石德鐵路在清涼店鎮形成黃金十字交叉,連通東西,通衢南北。[1]
經濟
編輯
綜述
2010年,武邑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6億元,是2005年的1.7倍,年均增長11.2%;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39億元,是2005年的2.66倍,年均增長2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2億元,是2005年的1.5倍,年均增長8.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2005年的5916元、2698元提高到8613元、3091元。[11]
第一產業
2010年,武邑縣糧食總產達到6.06億斤。營造林成效明顯,林地面積達到30萬畝。建成規模奶牛養殖小區10個、生豬養殖小區110個、標准鴨棚260個;發展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市級以上22家;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109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1%。[11]
第二產業
2010年,武邑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9.98億元,是2005年的2.3倍;工業稅收實現1.09億元,是2005年的2.7倍,初步實現農業縣向工業縣轉軌。[11]
社會事業
編輯
基礎設施
2010年,武邑縣累計投資1.2億元,完成人飲安全項目5個,11座水廠全部投運,9萬人實現集中供水;修建橋閘26座;262個村實施了節水灌溉及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投資9000萬元完成土地開發整理9.5萬畝;投資10億元進行了電網建設;修建沼氣池2萬個;公路、有線電視實現村村通。完成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街道全部綠化、亮化,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5.63平方米,縣城道路增至30公里。[11]
醫療衛生
2010年,武邑縣投資3700萬元,對縣醫院、中醫院、9所鄉鎮衛生院、74所村衛生室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縣鄉村三級疾病防控體系健全完善[11] 。新農合參合率達到84.3%,累計補償7400萬元,受益農民6萬人。
教育事業
2010年,武邑縣投資5600萬元,建設標准化學校46所,基本實現中學校舍樓房化、小學校舍標准化。[11]
社會保障
2010年,武邑縣開展就業培訓和農民實用技能培訓13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1.09萬人,失業再就業30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下。
歷史文化
編輯
民族文化
花會
每年春節、元宵節,鄉村舉辦花會,有龍燈、獅子舞、地秧歌、旱船、跑驢、高蹺、架子鼓等,幾十支花會隊伍敲鑼打鼓在各主要街道演出。[12]
傳統劇
武邑縣境內流行的傳統劇種主要有河北梆子、哈哈腔、老調、京劇等。全縣有200多名群眾自發成立民間劇社,其中中王孝、劉辛庄最為活躍。[12]
歷史文物
武邑縣庫存文物124件,其中104件經專家鑒定,市存3件、省存9件。
1993年,在搶救性挖掘中角村漢墓時,出土了綠釉踏碓模型一件。
2001年3月5日 ,武邑鎮蘇正村清理挖掘出一座被盜掘破壞的宋代墓葬,清理出保存完好的白釉玩、灰陶罐、銅錢等一批珍貴文物。
2001年5月10日,在武邑縣縣城西街發現刻有「建設東亞新秩序」字樣的石碑,其碑部分殘缺,是日本侵佔武邑的一個鐵證,現存放衡水文保處。同日,在縣城西街老禮堂前廣場西南角發現石獅一對,初步鑒定為元代。
2004年,在南大王村南發現春秋時代文物石質的「稻田圖」,現已存放衡水市文保所。
另外,還陸續發現「武邑修城記」石碑碑頭和一些陶碗、陶罐、陶磚等,部分在村民家中保存。[13]
名勝古跡
編輯
竇氏青山墓
竇氏青山墓又名「安成候墓」,位於武邑縣
竇氏青山墓
縣城東14公里的青冢村南邊。佔地36582平方米,是漢文帝皇後竇猗房的父親竇青的墳墓,因竇青被漢室封為安成候,故又稱安成候墓。竇氏青山墓今高22.9米,周長490米,1982年9月29日,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
青冢漢墓
青冢漢墓位於武邑縣青冢村北約1000米處,與該村村南500米處的「竇氏青山」隔村相望。該墓於2005年11月19日被青冢村村民取土時發現。墓葬呈東西向,墓距地表約5.2米,由甬道、前室、後室、南耳室組成,後室西壁有一龕,各墓室之間有甬道相通。經省、地文物部門的有關專家研究鑒定,該墓的年代應為東漢中期,墓主人應是當時的豪強地主。[14]
龍店墓群
龍店墓群位於武邑縣縣城西北10公里的龍店村北。為宋代墓,其中一墓有墓室三個,繪有壁畫、人物形象生動,出土有字磚、白陶碗、陶盤。宋墓西300米,有一漢墓,出土有銅馬腿、銅鏡、雙耳環、香爐、龍火勺等。[14]
中角墓群
中角墓群位於縣城南5公里的中角村西北200米處。1958年出土,1991年省地縣文物部門發掘出土陶俑、陶禽、陶獸、陶器皿、人頭骨等。[14]
樂毅墓
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武邑縣志載:樂毅
武邑縣烈士陵園紀念堂
墓在縣城東30里,距觀津村約2公里。在文革中遭破壞。[14]
東昌故城
東昌故城在武邑縣縣城東北14公里相城街村西北隅,東昌故城年代久遠,上古黃帝時封昌若於此。漢高祖改東昌縣,屬信都國。後屬安平國、信都郡和冀州。公元627年廢,其地入武邑縣。[15]
觀津古城
古觀津,春秋戰國時為名城邑。漢高祖改觀津縣,原信都國經漢、晉南北朝、隋數代幾置幾廢。唐貞觀元年歸入武邑縣。時近八百年。後逐漸演化為村,稱觀津村,1948年劃為前觀津、東觀津、西觀津。[15]
東岳行宮
東岳行宮,俗稱天齊廟,遺址在縣城東南角。元延年間,縣人李瓊建七十五司之祠。清順治、道光、咸豐、同治年間三次重修。[15]
大谷口先商遺址
大谷口先商遺址位於大谷口村北100米,於2009年5月在村民挖土時被發現。大谷口遺址是武邑縣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填補了河北東南部夏商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空白,顯示出一定的獨特文化面貌,對於整個先商和早商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15]
著名人物
編輯
竇漪房:即竇太後(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西漢清河郡觀津人(今河北省武邑縣),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後,漢文帝之皇後,漢景帝之母,是西漢時期的一代女政治家。[16]
竇嬰:竇嬰是竇太後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元光四年初,竇嬰死。[17]
望採納
Ⅲ 武邑哪有賣避孕套的啊
夫妻用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