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為什麼是正和博弈
1. 什麼叫正和博弈
簡單的說就是雙方都有好處的行為。
2. 股票是不是零和博弈啊
你好,長期看,國家經濟會成長,每年成長速度5——10%不等。不考慮交易費,也沒有頻繁交易,股票是正和博弈,所有持股者手中的股票價值是按年增長的。但考慮到每年幾百的換手率,傭金、印花稅、各種費用就已經把每年那點成長全給耗光了,所以出總體上來說股票是零和博弈,乃至是負和博弈。
3. 股市中的利潤來自哪裡,這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市場么
股市投資是當今社會非常普遍和重要的一個投資渠道,市場的參與者包括了上市公司、投資者、政府等都可以從中獲取利潤。但是從個人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中國股票市場的散戶大部分都是虧損的,也就是市場中一直流傳的七虧二平一贏的說法。
以投資的角度來講,股市應該是一個正和博弈。但是作為一個散戶,為什麼在股市中賺點錢就這么難呢?這里方方面面的因素有很多,我國的股票市場誕生才二十多年,包括制度及投資者結構都還不成熟,絕大部分投資者把股票市場當成了一個猜漲跌的賭博市場,這完全與價值投資的本質脫節了,賭博是零和游戲,所以散戶虧錢就在所難免了。
總結來說,市場是否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市場完全取決於投資者投資的心態。雖然我國目前對於市場的政策及制度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但是作為投資者我們都希望這一天的盡快到來,從而我們每個投資者都可以成為一個正和博弈市場的參與人。
4. 股票投資市場是一個莊家和散戶博弈的地方,我理解的對嗎
在股票市場中我們經常聽到兩大投資主體莊家和散戶,很多技術分析方法都是涉及莊家的行為,探秘莊家操盤節奏能夠戰勝市場,而散戶投資者大部分都是虧損的情況,特別是散戶持股較多個股出現下跌的情況,而莊家賺的錢都是散戶虧損的錢,所以大家都以為股票市場就是莊家和散戶的博弈的地方,其實這種理解存在片面性,莊家和散戶的博弈僅僅是代表較早的股票市場,下面我們主要分析下目前目前參與股票市場的主體,各關系是什麼。
總結國家隊和外資很少參與市場的博弈,特別是外資目前資金規模量較少,跟其他資金規模相對,佔比仍舊較少,比如一天流出流入幾百億資金,目前A股每天成交量規模在五千億-萬億,所以幾百億不值得一提,所以不在單獨分析其博弈情況,但外資的有著本身特點,注重的是股市的估值情況,跌了會買,漲了會賣,所以市場上很多人參考外資的動向,主要是情緒面的影響。
國家隊買入個股時間周期較長,短期也不會參與股市的博弈,有著特殊的政治意義,所以不單獨討論其博弈,目前A股更對的是,散戶和散戶之間博弈,散戶和機構之間的博弈,散戶和游資的博弈,游資和游資的博弈,游資和機構之間的博弈,散戶和莊家的博弈也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特別關於莊家的情況我們之前大量解釋過,可以參考之前文章,所以散戶不要再去分析什麼各種所謂的莊家手法,那些方法在目前已經失效,特別是在17年市場以後,更多是嚴禁機構抱團的操作思路,最近的上漲的較好的都是機構個股。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5. 股票市場是屬於零和博弈還是非零和博弈敬請詳細資料......
屬於後者。在「零和博弈」時,輸家輸掉的錢的總數等於贏家贏得的錢的總數。正負代數和為零。比如賭博,來到牌桌上的人帶來的錢是個一定的數,贏錢的人贏得的錢一定等於輸錢的人輸掉的錢。錢不會無中生有也不會無故蒸發。而股票市場在上漲中,大部分的人都賺錢,看上去好象是先來的人賺後來的人的錢,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股票市值的膨脹。在股市下跌中,多數人都在賠錢,那錢哪兒去了呢?是因為市值縮水,錢「蒸發」掉了。所以說,股票市場是屬於非零和博弈。
6. 正和博弈什麼意思
正和博弈,是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因而整個社會的利益有所增加。
比如我賺了200,你虧了100或無賺無賠,但是我們的總和是增加了100或200
又比如大家都賺了 ,那總和也是增加的
7. 為什麼股票市場是總和為正的市場
你是理解有誤。一個市場是否為正和游戲和負和游戲,取決於這個市場的游戲規則。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商品市場肯定負和游戲,也就是如果沒有新增資金入市的前提下,這個市場最後會趨向於零,因為,期貨公司對每筆交易不停的收取傭金,而商品交易的標的不增值。但股票市場則不同,由於估值的變化。當市場是上升趨勢時,這個市場總體上是共贏的,當市場是下跌時,這個市場也是負和游戲。
8. 股票市場出現非零和博弈怎麼解釋
證券市場理論上是一個零和博弈市場,是因為證券市場是一個虛擬的市場,在這個市場里不會創造社會財富,但是,在這個市場里可以對社會財富進行管理和進行社會財富再分配,所以說是零和博弈。
不管是對整個市場,還是對一隻個股,都適用下面的零和博弈公式:
進入證券市場的錢=流出證券市場的錢;
進入證券市場的錢=機構和股民投入的資金+上市公司的分紅的錢;
流出證券市場的錢=機構和股民賺走的資金+上市公司融資融走的錢+證券公司收取的交易傭金+財政部證券交易印花稅+證監會收取的上市公司管理費+上海證券交易所收取的股權過戶費(深交所免收)+上市公司破產引起的證券價值歸零;
另外,機構和股民賺的錢如果沒有拿出證券市場,則不算流出,不計入公式。
上面是對標題的回答。
下面是對「舉個簡單的例子,加入A以1元的價格購買某一股票,一5元的價格賣出,B購得,又以價格2賣出。在這個過程中,A賺4,B賠3.如何解釋,中間的差價去了哪兒?」這人例子的回答:
在二級市場上也就是上市後的市場上,股票的價格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股票實有價格,是股票含有的凈資產,這由上市公司的實際資產來決定,是股票價格的實際部分,另一部分是股票的虛擬價格,也就是股票的預期價格,說白了就是由於人們的非理性交易而認為該股票應該值這么個價格,兩部分合在一起就是你在交易市場里看到的價格,即買入賣出的價格。例子中的股票的凈資產假如是一元,那麼,A以1元買入,以5元賣出,就說明A認為這個股票只值5元,其中的4元是預期價格,A認為現在的價格已經達到了自己的預期價格,就賣出了;B以5元的價格買入,以2元的價格賣出,就說明B認為這個股票的預期價格要超出5元,所以買入,買入後股價下降,B改變了自己的預期價格,認為現在的市場里這個股票的預期價格只值2元不可能再是2元以上了,如果不賣以後的預期價格會是2元以下,所以就以2元賣出了;其實,在A和B的交易過程中,股票的實際價格還是1元,不同的是A和B對這個股票的預期價格不一樣,這是A和B的判斷問題,判斷對了就賺錢,判斷錯了就賠錢,但是,如果A和B都沒有把賺的錢和賠的錢拿出證券市場,那麼,A就不算真的賺B也不算真的賠,AB都有可能在下一次翻盤,賺賠翻了過來。
這就是A和B對自己的社會財富進行管理及社會財富在A和B之間進行再分配,在這個財富的管理和分配的過程中,上市公司沒有發生變化,所以股票的實際價格沒有發生變化,社會財富並沒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