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大跌市值蒸發錢去哪裡了
㈠ 股市暴跌,蒸發的錢去哪了
一、交易成本
1、印花稅收。股票交易印花稅是從普通印花稅發展而來的,是專門針對股票交易額徵收的一種稅,目前採用的是徵收1‰的單邊印花稅。
2、券商收益。也就是傭金,每家券商針對不同投資者給的傭金費率都可能不同,最高3‰。
3、此外,還有支付給證券登記清算機構的過戶費,支付給基金的管理費等。
二、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
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後,上市公司就成為投資大眾的投資對象,就能向大眾籌資。我們先忽略投機的行為,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分析。
為什麼一開始會有人給公司白送錢?是因為公司必須給持股人定期分紅,即把公司的利潤分一部分給持股人。如果公司很好,分紅的收入可能會遠超過認購股票的支出。
為什麼有時會有很多人想買股票?是因為多數人認為公司會越搞越好,少數人認為公司會越搞越差。反之亦然。
「大小非」。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反之叫大非。由於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場的流通股數,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後,他們可能會拋出來套現,就叫減持。
有分析認為,最大的「莊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獲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東,也就是所謂的「大非」「小非」。其中作為市場最有發言權的則是控股大股東——他們對自己企業的經營狀況最為了解,但股改之前大股東及其他法人股東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們對公司股價既不關心,也無動力經營好上市公司。
三、「投資高手」、游資、熱錢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證券市場上的資本交易是一種「零和博弈」,一方賺錢,也有一方輸錢。我們繼續以本文開頭的例子接下去解釋這個問題。實際上,該例子提到的總市值減少的這400元並未「蒸發」,而是被別人賺走了。
假設中國股市只有一隻股票X。X股在上市時一共發行了100股,現價為每股10元。股民A擁有這些股票,這時股票市值為10×100=1000元。然後A為了賺錢標價每股11元把這100股賣給了B,股民B掏出了11×100=1100元獲得這100股。此時股票市值為11×100=1100元,而A也利用價差賺到了100元。然後B聽到不利消息,怕11元賣不出去,決定每股10元賣出股票。而C不知道這個消息,花了10×100=1000元買下了所有股票,截止此時。股票的市值為10×100元=1000元,而相對於之前1100元市值減少了100元。而這100元是誰得到了呢?明顯可以看到,是被A賺走了,是在股票下跌前拋售股票的那個賣家賺走了。
同理,只需把以上的情節稍微擴充,就可以還原我們的真實情況:A代表的是在股票下跌前的一群賣家,B代表的是股票下跌前的一群愚蠢買家,而C更是一群承接爛貨的買家。
四、極個別的散戶
股票市場里這群贏家還有誰?根據一般常識,我們可以得出部分推論:在這群人中,力量薄弱、操盤能力不足、消息不靈通的散戶,是絕不可能作為大比例存在的。而擁有龐大資金、強大團隊、豐富的第一手消息的大機構,更有可能是股價下跌前及時退出的贏家。
當然,從我國有證券市場以來,也確實出現過從幾萬元到上億資產的投資幸運高手。然而,這只能以數百萬分一來計。
㈡ 股市下跌時,經常聽到市值蒸發多少多少億,蒸發的錢去哪了
當我們投資遇到股市下跌時,會經常聽到最近股市場蒸發了多少億市值,或者某隻股票受到利空消息打擊,出現連續下跌,蒸發了多少個億的市值。那麼,這時候大家是不是會想這些蒸發的錢究竟去哪裡了呢?
一、動態賣出時的市值蒸發
我們認知的「市值蒸發」,就是被高位套現離場的個人或機構換成了錢。
當個股出現大幅度波動時,散戶開始進場買入股票,同時有人賣出股票,然後市場開始下跌,新買入的散戶持倉市值出現虧損、蒸發。
三、如何才能規避市值被「蒸發」!
持有的股票市值被「蒸發」,是每一位投資者都不願意看到的。那麼,應當怎樣才能更好地規避呢?
市場有漲有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投資者想要完全拒絕市值蒸發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是謹慎地規避。
1、堅持價值投資
雖然近期有一些白馬股暴雷使投資者產生了虧損,但是對於後期的資本市場發展而言,肯定還是會以價值投資為導向,只有足夠優質的上市公司,才能更好地抵禦市場風險,更好的成長,能夠規避一定的市值「蒸發」;
2、不要帶著情緒去判斷市場
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敬畏市場,寧可錯過,不要做錯。
綜上,市場中蒸發的錢有一部分是被高位的機構、大股東游資等套現,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價值回歸而真正的「蒸發」。當然,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應當規避被「蒸發」的情況,盡量不要帶情緒去思考市場。
㈢ 股票下跌,市值蒸發,哪些錢去哪了
股票漲了機構和大小非就在6000點開始減倉套利,把利潤收到包里了,並沒有蒸發,而跌的只是散戶的錢,其實股票交易就是利潤的轉移.從散戶的包里轉移到機構和大小非包里而已,以上純屬個人觀點請謹慎採納朋友.
㈣ 股票市值蒸發,蒸發去了哪裡
假設你有一棟房子,現在的市值20萬,到明年只有15萬,這5萬就是蒸發了,也沒有哪個掙取,也沒有虧損,就是這么簡單,只是一個虛擬數值的變化,原因沒有買賣。
股票市值只是簡單的用股價乘以總股本 ,是有泡沫的。如果你是在高位賺錢的,賣出股票後下跌了,就是把泡沫變成了錢;反之你在高位買入股票後下跌了,你的錢就是蒸發了,去了賺錢的人那裡(不是全部)
㈤ 股市大跌時,我們常說「蒸發xx億」,蒸發的錢哪裡去了
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決定了股票價格的走勢,不管是股票的買還是買都需要有供需雙方的平衡才能夠得以交易。那麼也就是說不管是買入還是賣出,都是有人盈利有人虧損了,為什麼還要說股市資金蒸發了呢?
在買入賣出過程中只有少量的稅是會從股票投資資金當中支出的,而其他的資金基本上是保持不變的。
總之,人們常說股票市值蒸發,實質上是被高位套現者的獲利逐步退市的過程。讀完這篇文章,大家應該知道蒸發的資金去哪了吧?炒股就是互相掏口袋的游戲,各自靠本事吃飯。
㈥ 股市暴跌錢去哪裡了
這幾天美國股市繼續暴降,現在現已延伸到了全球,連我國也避免不了受到了影響。
股市暴降後該怎樣辦,並且股市暴降錢去哪裡了,對股市生疏的人來說,股市暴降錢跑哪兒去了,而出資者卻喊天喊地也無法挽回錢跑的那一刻。
股市暴降錢都去哪兒了股市暴降錢都去哪兒了
依據了解,股價含有兩個意思,
第一是股票究竟值多少錢,其實也便是我們所說的市值;
第二是股票里有多少錢,而這個指的便是流動資金,那麼股市暴降後錢去哪裡了?
股市暴降之後,錢都流向了哪些地方。
股市暴降錢被用來平攤了,舉例來說明,比方股價從20元跌到了5元,有人20元買進,19元退出,也有人20元買進,15元退出,最倒運的便是20元買進,5元退出的人群。那麼這個進程便是錢被平攤的進程,只不過有的人平攤的多,有的人平攤的少算了。
股市暴降錢都流向了這兒
1、上市公司股民上市公司股民一般是大比例持有某股票的,假如股民在股票價格高的時分兜售,這樣一來就會形成股價暴降,這樣來看股市暴降錢天然就進了股民的口袋。還有一種狀況是出資高手,在股票暴降前兜售了所有股票,這樣一來這部分也將錢賺走了。
2、少部分散戶散戶是指那種持有額很少的出資者,這部分出資者是在整個股票的杠桿中,數量都是比較少的。假如是低價位買進,高價位賣出;或許是進行超短線的買賣操作,只有將錢賺走了,那麼他們也能夠從股市暴降的錢中分一杯羹。
3、證券管理商、國家證券管理商會對買賣收取佣錢與服務費用,不論股市暴降或許暴升,這個費用都是固定的。國家則會對每一筆買賣徵收印花稅,那麼它們賺的錢也是從股市中來,在股市暴降之後,錢也會流向到他們這兒。
股市暴降錢被平攤後,八成都是流向了上市公司股民、散戶、以及證券管理商和國家的手中。在股市中,不論是掙錢還是賠錢,都是要確保市場內資金的流動性的。因而股市跌落時,錢被平攤走了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我們知道股價嚴格來說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是股票值多少錢,也便是市值;第二個是股票有多少錢,這個指的是股市裡的流動資金。那麼股市暴降錢去哪裡了?希財君今日就告知我們股市暴降之後,錢都流向了哪些地方。
股市暴降錢被用來平攤了
這兒希財君會舉例來說明,比方股價從20元跌到了5元,有人20元買進,19元退出,也有人20元買進,15元退出,最倒運的便是20元買進,5元退出的人群。那麼這個進程便是錢被平攤的進程,只不過有的人平攤的多,有的人平攤的少算了。
股市暴降錢都流向了這兒
1、上市公司股民
上市公司股民一般是大比例持有某股票的,假如股民在股票價格高的時分兜售,這樣一來就會形成股價暴降,這樣來看股市暴降錢天然就進了股民的口袋。還有一種狀況是出資高手,在股票暴降前兜售了所有股票,這樣一來這部分也將錢賺走了。
2、少部分散戶
散戶是指那種持有額很少的出資者,這部分出資者是在整個股票的杠桿中,數量都是比較少的。假如是低價位買進,高價位賣出;或許是進行超短線的買賣操作,只有將錢賺走了,那麼他們也能夠從股市暴降的錢中分一杯羹。
3、證券管理商、國家
證券管理商會對買賣收取佣錢與服務費用,不論股市暴降或許暴升,這個費用都是固定的。國家則會對每一筆買賣徵收印花稅,那麼它們賺的錢也是從股市中來,在股市暴降之後,錢也會流向到他們這兒。
㈦ 股票市值蒸發錢到哪裡去了
股票中的所謂的金錢不是蒸發了,而是壓根就沒存在過!
舉例說明,一個老闆收購大米然後賣大米,經營的非常好,一年可以賣大約200萬斤大米,幾乎壟斷了市場的大米。
這時他想了一個更好的發財辦法,發行「大米提貨券」,也就是現在你用錢買到的是「大米提貨券」,然後用「大米提貨券」去提真實的大米。但是大米的存儲比較麻煩而且需要花錢,而你手裡握著「大米提貨券」可以隨時提到大米,而不用考慮大米的存儲問題。
而這時市場上用交易「大米提貨券」來代替交易真實的大米!大米的價格漲跌,直接影響著「大米提貨券」的漲跌!
大米老闆發現,市場上有大量的「大米提貨券」在互相交易而不提取真實的大米,所以他就大量發放「大米提貨券」。本來他只有200萬斤大米,但是他發放1200萬斤的大米提貨券,只要他能穩定米價,穩定壟斷的大米市場,「大米提貨券」就能繼續流通!讓他賺到大錢!!!
×××××××××××××××××××××××××××××××××××
假設現在米價是1元/斤,他發放的1200萬斤「大米提貨券」就是1200萬元,而他實際只有200萬斤大米,所以市場上有1000萬斤的「大米提貨券」是紙上富貴!
如果趕上社會動盪、災年,老百姓急需大米,實際只有200萬斤大米,但是市場上流通著1200萬斤的「大米提貨券」,所以不是每張券都能提取到真實的大米,所以「大米提貨券」會馬上貶值!
真實的大米可能因短缺會漲到1.5元/斤,可「大米提貨券」會繼續下跌,100斤的「大米提貨券」可能會跌倒50元或更低!
×××××××××××××××××××××××××××××××××××
所以股票代表是市值其實不是貨幣,更不是真實的購買能力,而僅僅是人們的心裡的預期,完全是紙上富貴!!!!!!!!!!!!!!!!!!!!
那麼股市大跌,誰從中賺到了錢??
1-券商(收取交易費,只賺不賠)
2-政府(稅收)
3-上市公司及「大小非」
4-內幕消息掌握者
5-快進快出的游資
6-極個別散戶
㈧ 股市市值蒸發得錢都流失到哪裡去了
股市中的錢並不是真正的錢,它更大意義上是一個符號,是經濟活躍度的一個指數。
我們以一支股票來代替整個股市以說明問題。比如,某支股票有10000股,昨天的收盤價是10元,那麼它的總值就是100000元,而今天的所有交易中只有一個人以11元(漲停)買入這支股票100股(總1100元),那麼這支股票今天的收盤價就是11元,那麼這支股票今天的總值就是110000元,也就是說股票總值增加了10000元(在這里將各種對計算影響不大的費用暫且忽略),到這里我們就看出問題來了,其實這個過程中並沒有真正產生10000元的實際收益,但從計算角度看,這個計算也沒問題,所以,所謂的股市蒸發多少錢也只是個概念的「錢」,企業並沒有真正損失什麼錢。
那麼,為什麼國家還要維護股市穩定?為什麼企業還是希望自己的股票價格高一點?其實這里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經濟的景氣度,股市越好,大家投資的熱情越市經濟的景氣度越高,經濟發展的環境也就越理想,那麼,國家的整體經濟水平,企業經營氛圍都會好起來,創造更大價值的概率也就越大,所以,宏觀層面上大家還是希望股市向好。
當然,上漲太快也會造成各種問題,所以,國家希望「慢牛」。
扯遠了點,現在回來,股市的錢是個數字,是經濟活躍度的指數,它沒真正變成紙,也沒徹底蒸發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