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市值市價 » 波特蘭通用電氣股票市值

波特蘭通用電氣股票市值

發布時間: 2022-03-02 19:51:31

A. 求最新的全球首富排行和歷代首富!!

最新全球十大首富排行榜!!!

Ⅰ: 比爾*蓋茨於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美國西北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父親是律師,是他早期打官司的重要幫手。母親是教師,後來在蓋茨與IBM歷史性的合作中起過關鍵作用。
蓋茨從小歡快活潑,是一個高能量的孩子。不論什麼時候,他都在搖籃里來回晃動。接著又花許多時間騎彈簧木馬。後來,他把這種搖擺習慣帶入成年時期,也帶入了微軟公司,搖動了整個世界。
蓋茨自小酷愛數學和計算機,在中學時 就成為有名的「電腦迷」。保羅*艾倫(Paul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兩人經常在湖濱中學的電腦上玩三連棋的游戲。那時候的電腦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機,學生們可以在一些相連的終端上,通過紙帶打字機玩游戲,也能編一些小軟體,諸如排座位之類的,小比爾*蓋茨玩起來得心應手,在程序上略施小計,就使自己座位的前後左右都是女生。
1972年的一個夏天,年齡比他大3歲的保羅拿來一本《電子學》的雜志,翻到第143頁上,指著一篇只有十個自然段的文章,對比爾說,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爾的公司推出一種叫8008的微處理器晶元。兩人不久就弄到晶元,擺弄出一台機器,可以分析城市內交通監視器上的信息,於是又決定 成立了一家命名為「交通數據公司」(TrofOData)的公司,不過,兩位少年的游戲很快結束了。1973年比爾上了哈佛大學,保羅則在波士頓一家叫「甜井」的電腦公司找到一份編程的工作,兩位夥伴經常會面,探討電腦的事情。1974年春天,當《電子學》雜志宣布英特爾推出比8008晶元快10倍的8080晶元時,比爾和保羅已認定那些像PDP8型的小型機的末日快到了。他們在新芯 片背後已看到了對每個人來說堪稱是完美電腦的輝煌前景:個人化、適應性強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超出個人購買力。一句話,英特爾的8080晶元將改變整個工業結構。

Ⅱ: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從小就極具投資意識,1941年,11歲的巴菲特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1947年,巴菲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財務和商業管理。兩年後,巴菲特考入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拜師於著名投資理論學家本傑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門下,巴菲特如魚得水。1956年,他回到家鄉創辦「巴菲特有限公司」。196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達到400萬美元,而此時他掌管的資金已高達2200萬美元。1965年,35歲的巴菲特收購了一家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紡織企業,1994年底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由一家紡紗廠變成巴菲特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他的股票在30年間上漲了2000倍,而標准普爾500家指數內的股票平均才上漲了近50倍。多年來,在《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榜上。

Ⅲ: 卡洛斯*薩利姆*埃盧(carlos slim helu):跨國巨頭們的美洲噩夢,他一手創辦的墨西哥電話公司是該國最大的企業之一,他控制的美洲移動擁有4000萬用戶,是整個拉美最主要的行動電話公司,有人開玩笑說,整個美洲都在通過他交談。 這位61歲的黎巴嫩移民在20年前用1760萬美元買進了墨西哥電話公司。it業的發展帶動了電信產業的暴興,如今這家公司已經戲劇性地增值到200億美元,占據墨西哥證券交易所總資本的40%。

Ⅳ: 英格瓦*坎普拉德1926年3月3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的埃耳姆哈耳特,父親是農場主。這是一個具有良好家族傳統的移民家庭,他的祖父母是德國人,他們通過郵購的方式,獲得了瑞典斯馬蘭的一片森林,然後定居下來。經過兩代人的辛苦勞動,等到坎普拉德出生以後,他的家境已經相對富裕,不必再為生計而擔憂,但由於經歷曲折的緣故,這個家族一直保持著節儉的習慣,這也為坎普拉德後來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於是,在坎普拉德5歲那年,就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商業之旅。有一天,坎普拉德的一個小夥伴想要讓他陪著去買火柴,夥伴一直在抱怨,去商店的路途很遠,還說寧願用自己的零花錢搭上一些,即使貴點,也不要走這么遠的路去買火柴。坎普拉德記得自己家裡有多餘的火柴,就和小夥伴說自己可以和他做這筆買賣,下午他們就成交了--坎普拉德賺到了他生平的第一桶金,盡管這一桶金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對於坎普拉德的一生來說卻是如此意義重大。稍長一些後,他開始騎著自行車向鄰居銷售火柴,那時他已體會到規模經濟的好處,他發現以極低的價格大批量購入商品,即使以低價零售出去,也依然有利可圖。與此同時,坎普拉德還在交易時注意觀察鄰居們的困難與需要,凡是鄰居們緊缺的商品,他都會不厭其煩替他們進貨,如此一來,坎普拉德既賺到了一定的利潤,同時也增進了與他第一批客戶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坎普拉德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至於無法再徒步沿街叫賣時,他開始了第一次轉型:他用郵購的方式替代了沿街叫賣,並獨創用筆記本做成郵購目錄的方式來推銷商品--而這就是現在的宜家每年都要發行數億冊的目錄冊的最早前身。17歲時,坎普拉德要到哥德堡上學了。但在臨走之前,他突發奇想地想開一家公司,但當時瑞典的法律規定,開辦公司者必須年滿18周歲,否則必須有人提供擔保。於是,小坎普拉德不顧家人讓他等段時間的勸告,毅然騎著自行車趕到了他叔叔的家裡,在他叔叔的幫助下,他向郡議會遞交了申請。便在這次申請中,他第一次用了ikea(即現在的宜家)的字樣,而這幾個字的含義僅僅是他的名字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與他所成長的農場艾爾姆塔里德(elmtaryd)和村莊阿根納瑞德(agunnaryd)的縮寫,誰又能想到在經過幾十年以後,這幾個字的價值就達到了70億美元之巨呢?(2004年美國《商業周刊》的統計數據)應該說,坎普拉德創辦宜家正好遇到了歷史的最好時期。當時恰逢二戰結束,而戰爭中處於中立位置的瑞典免遭了戰火的洗禮,但它也同樣面臨著百廢待興的使命。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坎普拉德敏銳地看到了傢具市場發展的巨大潛力。於是在1953年,坎普拉德決定放棄所有的其他業務,專門從事低價位傢具的經營,宜家家居時代由此開始。

Ⅴ: 拉克希米*米塔爾1950年出生於印度的拉賈斯特邦,他父親在20世紀初就在加爾各答開始鋼鐵製造生意。米塔爾在1971年就建造了自己的鋼鐵小作坊,作為家中長子,他在1975年脫離了家族企業,在印度尼西亞成立了小工廠。從這個小工廠發端,米塔爾逐漸建造了一個跨越14個國家的鋼鐵帝國。至isg被收購時,米塔爾的個人凈資產已經上升到了將近220億美元。他從1995年開始成為了倫敦居民,現在他已經是英國家喻戶曉的財富人物。據相關報道稱,米塔爾出資1.3億美元在倫敦西區購買了一套公寓,並且為他獨生女的婚禮花了幾百萬美元,其中包括在凡爾賽王宮款待1500人的豪華晚會。米塔爾的職業生涯,或許就是從捕捉類似的機會中走過來的。他把自己在印度尼西亞的歲月,形容為「能量爆滿的10年」。當地經濟非常開放,他學會了低成本生產。隨後在1989年,他去到了特立尼達島,掌管了一個國有工廠。之後他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展開了收購,並在1995年進入了哈薩克。55歲的米塔爾手上還掌握著一張王牌:米塔爾集團控制著自身所需鐵礦石供應的40%,焦炭則可以自給自足。當這些資源不能從市場上以合理價格購買時,米塔爾就會用自身所擁有的資源。

Ⅵ: 保羅*艾倫1953年出生於美國西雅圖,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大學。父親當過20多年的圖書管理員,為他從小博覽群書提供了條件。1968年,他與蓋茨在湖濱中學相遇,艾倫以其豐富的知識折服了蓋茨。兩人成了好朋友,一同邁進了計算機王國,掀起一場軟體革命。1975年,他們共同創立了「微軟帝國」,艾倫擁有40%的股份。1982年,艾倫因病離開微軟後,一直忙於投資事業,他對天文科學和「外星人」的痴迷令人驚嘆。他投資建立了一座「外星人博物館」。艾倫說科學幻想是人類的希望、夢想、恐懼的反映,他希望新成立的博物館有助於促進人們對其他文明探索的興趣。他還捐資2500萬美元用於尋找外星生命。艾倫是個超級籃球迷和不錯的吉他手。艾倫目前擁有美國職業籃球隊波特蘭開拓者隊和美國職業足球隊西雅圖海鷹隊。他還在自己的「屠戶店男孩」搖滾樂隊內擔任吉他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在這種過於耀眼的光芒下很容易忽略一個人,那就是與蓋茨共同創辦微軟公司的保羅*艾倫(paul allen)。

Ⅶ: 貝爾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奢侈品行業的龍頭老大! 1949年3月5日出生,雙魚座 法國,凈資產215億美元 行業:lumh(路易威登軒尼詩) !

Ⅷ: 阿爾瓦利德是阿拉伯世界最富傳奇色彩的投資家。他投資於花旗銀行的5.9億美元現在價值已達100億美元,花1.15億美元購買的蘋果公司股票市值已達18億美元。《福布斯》雜志2005年全球富豪排名榜中。

Ⅸ: 肯尼思*湯姆森

資產196億美元。湯姆森備受媒體關注,不僅僅是因為他掌握的巨大的財富,還因為這位富豪的謙遜、害羞、異常低調、超級「摳門」等性格特點。熱愛藝術品收藏、一擲8000多萬美元買一幅名畫的他生活上卻出奇地節儉。他穿的衣服都很便宜,出差坐飛機總是乘坐經濟艙,理發也全由妻子代勞,甚至鞋子後跟磨損了也照樣穿出街。而他之所以如此節省,是因為他堅持這樣的理念:「亂花錢是罪惡,創造財富才神聖。」(前不久剛去世!)

Ⅹ: 李嘉誠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B. 成立注冊美國波特蘭公司有何優勢,所需資料

注冊美國公司所需准備的資料:
a注冊美國公司需要向州政府提交申請;
b確定美國公司名稱(英文);
c提供公司發行股票數額(若是注冊營利公司需提供);
d提供公司負責人姓名,地址,職務資料;
e注冊代理人的姓名和地址;
f注冊公司所在州的地址。

C. 變壓器發展歷史

變壓器是根據電磁感應定律,將交流電變換為同頻率、不同電壓交流電的非旋轉式電機。因此,變壓器是隨著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而誕生,經過許多科學家不斷完善、改進而形成的。 �

1 變壓器的雛形—感應線圈

1888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弗來明(J.A.Fleming,1849-1945)在他的名著《The Alternating Current Transformers》(交流變壓器)中開宗明義地說:「At the head of this long line of illustrious investigators stand the pre-eminent names of Faraday and Henry. On the foundation-stons of truth laid done by them all subsequent builders have been content to rest」(在一大批研究變壓器的傑出人士中,領頭的是巨人法拉弟和亨利,他們奠定了真理的基石,而所有後來者則致力於大廈的完成)。

所以,追溯變壓器的發明史,還得從法拉弟和亨利說起。

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採用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磁生電的實驗。圖1中,圓環用7/8英寸的鐵棍製成,圓環外徑6英寸;A是三段各24英尺長銅線繞成的線圈(三段間可根據需要串聯);B是50英尺銅線繞成的2個線圈(2個線圈可以串聯);1為電池;2為開關;3為檢流器。實驗時,當合上開關2後,法拉第發現檢流器3擺動,即線圈B和檢流器3中有電流流過。也就是說,法拉第通過這個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法拉第進行這個實驗的裝置(法拉第感應線圈,圖2)實際上是世界上第一隻變壓器雛形,以後法拉第又作了數次實驗,同年10月28日還製成了第一台圓盤式直流發電機。同年11月24日,法拉第向英國皇家學會報告了他的實驗及其發現,從而使法拉第被公認為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者,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變壓器的發明人。

但實際上最早發明變壓器的是美國著名科學家亨利。1830年8月,時為紐約奧爾巴尼(Albang)學院教授的亨利利用學院假期,採用圖3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磁生電實驗。當他合上開關K,發現檢流計P的指針擺動;打開開關K,又發現檢流計P的指針向相反方向擺動。實驗中,當打開開關K時,亨利還在線圈B的兩端間觀察到了火花。亨利還發現,改變線圈A和B的匝數,可以將大(Intensity)電流變為小(Quantity)電流,也可將小電流變為大電流。實際上,亨利這個實驗是電磁感應現象的非常直觀的關鍵性實驗,亨利這個實驗裝置也實際上是一台變壓器的雛形。但是,亨利做事謹慎,他沒有急於發表他的實驗成果,他還想再做一些實驗。然而假期已過,他只得將這件事擱置一旁。後來他又進行了多次實驗,直到1832年才將實驗論文發表在《美國科學和藝術雜志》第7期上。但是,在此以前,法拉第首先公布了他的電磁感應實驗,介紹了他的實驗裝置,因此電磁感應現象的發明權只能歸法拉弟,變壓器的發明權也非法拉弟莫屬了。亨利雖然非常遺憾地與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權和變壓器的發明權擦肩而過,但他在電學上的貢獻、對變壓器發明的貢獻則是有目共睹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實驗裝置比法拉弟感應線圈更接近於現代通用的變壓器。

首先公布了他的電磁感應實驗,介紹了他的實驗裝置,因此電磁感應現象的發明權只能歸法拉弟,變壓器的發明權也非法拉弟莫屬了。亨利雖然非常遺憾地與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權和變壓器的發明權擦肩而過,但他在電學上的貢獻、對變壓器發明的貢獻則是有目共睹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實驗裝置比法拉弟感應線圈更接近於現代通用的變壓器。 �

從現代變壓器原理來看,法拉弟感應線圈是一隻單心閉合磁路雙繞組式變壓器。由於當時沒有交流電源,所以它是一種原始的脈沖變壓器,而亨利變壓器則是一種原始的雙心開路磁路雙繞組式脈沖變壓器。

1835年,美國物理學家佩奇(C.J.Page,1812~1868)製成圖4所示的感應線圈,該線圈是世界上第一隻自耦變壓器,利用自動錘的振動使水銀接通或斷開電路。在副邊線圈感生的電動勢能使一個真空管的電火花達4.5英寸長。

1837年,英國牧師卡蘭(N.J.Callan)將佩奇變壓器分成無電氣連接的兩部分(圖5),當打開開關M、斷開線圈A的電路時,則線圈B的兩端間S將會產生火花。

與法拉弟、亨利的變壓器一樣,佩奇和卡蘭變壓器都是利用斷續直流工作的設備,只能用於實驗觀察,都無實際應用價值。

德國技師魯姆科爾夫 (H.D.Ruhmkorff,1803~1877)在變壓器發明史上是一個貢獻較大的人。他生於德國,後到巴黎定居,並自設精密機械製造工場。魯姆科爾夫在理論上並無建樹,但他善於研究他人的建議,並利用他心靈手巧的特長付諸實踐,製造了一些優良的感應線圈。1842年,在Masson和Brequet的指導下,他開始對卡蘭變壓器進行研究。1850年製成第一隻感應線圈(Inctorium)。1851年,他提出第一個感應火花線圈(變壓器)的專利,魯姆科爾夫感應線圈如圖6、圖7所示。鐵心用軟鐵絲製成,原邊線圈包繞在鐵心上,副邊線圈則包繞在原邊線圈上。原邊線圈由蓄電池供電,並通過一個磁化鐵心機構反復開、合水銀開關,使原邊線圈中通以脈動直流電反復改變方向。副邊線圈中則感應一個交變電流。與以前的感應線圈相比,魯姆科爾夫感應線圈有較大的改進。首先副邊線圈的絕緣更加可靠,線圈用塗漆銅線繞成,線圈層間用紙或漆稠絕緣,副邊線圈與原邊線圈則用一隻玻璃管隔開;其次,魯姆科爾夫採用E.English和C.Bright的發明,將副邊線圈分成幾段,各段間彼此分開,然後串在一起。這樣可使電位差最大的點(出線端S—S)之間的距離最遠。後來,魯姆科爾夫對該線圈進行了改進,如將以前採用的水銀開關改為酒精開關,不但可消除開關火花,而且可防止氧化;此外,他還在原邊線圈接入電容器以提高感應電壓。魯姆科爾夫線圈由於功率較大,不但可用作實驗,而且還可用於放電治療。因此可以說,魯姆科爾夫感應線圈是第一個有實用價值的變壓器。

為了獲得更大的火花, 1856年,英國電工技師瓦里(C.F.Varley,1828~1883)也對卡蘭變壓器作了改進,他採用一隻雙刀雙擲開關來回改變電流方向,使線圈A中的電流交替改變方向,從而線圈B中感應出一個交變電流,因此可以說,瓦里感應線圈是交流變壓器的始祖。1862年,莫里斯(Morris)、魏爾(Weave)和蒙克頓(Moncktom)取得一個將感應線圈用於交流電的專利權。

1868年,英國物理學家格羅夫(W.R.Grove,1811~1896)採用圖9所示的裝置將交流電源V與線圈A相連,在線圈B中得到一個電壓不同的交流電流。因此格羅夫感應線圈實際上是世界上第一隻交流變壓器。

繼格羅夫之後,許多人對感應線圈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例如,美國人富勒 (J.B.Fuller)在19世紀70年代初對感應線圈進行了理論研究,提出感應線圈應採用閉合鐵心,原邊線圈採用並聯而不是當時大多數感應線圈所採用的串聯。但是他的想法生前只向他的上司談過,直到他死後不久,人們發現他的手稿。1879年2月,人們將他的手稿整理發表,他關於感應線圈的設想才得以公諸於世。

1876年,俄國物理學家雅勃洛奇科夫(Л.Н.Яълочков,1847~1894)發明「電燭」,採用一隻兩個繞組的感應線圈,原邊與交流電源相連,為高壓側,副邊低壓側的交流電向「電燭」供電。這只感應線圈實際上是一台不閉合磁芯的單相變壓器。

1882年,俄國工程師И.Ф.烏薩金在莫斯科首次展出了有升壓、降壓感應線圈的高壓變電裝置。
2 高蘭德—吉布斯二次發電機

19世紀80年代後,交流電進入人類社會生活,變壓器的原理也為許多人所了解,人們自然而然想到將變壓器用於實際交流電路中。在這方面邁出第一步並做出重大貢獻的是法國人高蘭德(L.Gauland,1850~1888)和英國人吉布斯(J.D.Gibbs)。1882年9月13日,它們在英國申請了第一個感應線圈及其供電系統的專利(№.4362),他們稱這種感應線圈為「Secondary generator」(二次發電機)。圖12為高蘭德—吉布斯二次發電機原理圖,原邊線圈數與副邊線圈數之比為1∶1,原邊線圈串聯,而副邊線圈均分為數段,分別與電燈1相連。高蘭德—吉布斯二次發電機(變壓器)是一種開路鐵心變壓器,它通過推進、拉出鐵心來控制電壓,原邊線圈他們仍堅持採用串聯(雖然麥克斯韋在1865年就證明,原邊線圈如果採用串聯,副邊電壓就不能單獨控制)。

1882年10月7日,他們製成了第一台3000V/100V的二次發電機,1983年又製成一台容量約5kVA的二次發電機在倫敦郊外一個小型電工展覽會上展出表演。當年,他們為倫敦市區鐵路提供了幾台小型變壓器。1884年,他們在義大利都靈技術博覽會上展出了他們的變壓器,並表演了交流遠距離輸電。採用開磁路變壓器串聯交流輸電系統,將 30kW、133Hz的交流電輸送到40km遠處。當年他們還售出了幾台類似的變壓器,為售給義大利物理學家費拉里斯(G.Ferraris,1847~1897)的實驗用變壓器。該變壓器鐵心為鐵絲組成的開路鐵心,原邊線圈由0.25mm厚銅片繞成的445個環(匝)組成,但它們在高度方向分成4段,通過正前方的塞子將副邊線圈的4段串聯或並路,從而改變副邊的輸出電壓。另一種高蘭德—吉布斯二次發電機,這台二次發電機可以通過調節輸出電壓而改變輸出功率的大小。
1884年3月4日,高蘭德和吉布斯在美國申請第一個有關開路鐵心變壓器的專利(№.297924)—「產生和利用二次電流的裝置」;

1885年,高蘭德和吉布斯受崗茨工廠變壓器的啟發,研究採用閉路鐵心結構的變壓器。1886年3月6日,他們在美國申請有關閉合磁路變壓器的專利(№.351589)。1886年製造的閉路鐵心式高蘭德—吉布斯二次發電機。

齊伯諾夫斯基—德里—布拉什(Z-D-B)變壓器

高蘭德—吉布斯二次發電機(變壓器)雖然開辟了變壓器的實際應用領域,但早期這種變壓器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如開路鐵心、原邊線圈串聯等。首先對此質疑和作出改進的是匈牙利崗茨工廠(Ganz)的三個年輕工程師布拉什(O.T.Blathy,1860~1939)、齊伯諾夫斯基(C.Zipernowsky, 1853~1942)和德里(M.Deri,1854~1938)。

布拉什1883年進入崗茨工廠,長期擔任技術負責人。他一生發明頗豐,曾獲得100多項專利權,包括變壓器、電壓調整器、汽輪發電機等。布拉什是首次研究交流發電機並聯運行人之一,他還發明了許多電機設計程序和設計計算方法。另外,他在1885年首先引入單詞「Transformer」(變壓器),這一簡明傳神的術語很快為人們所認同和接受,迅速取代以往採用的「感應線圈」、「二次發電機」等術語,一直沿用至今。

齊伯諾夫斯基是1878年成立的崗茨工廠電氣部的奠基人之一。1893年,他提任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大學的電氣教授。他一生取得40多項專利權,曾任匈牙利電工學會主席30年。

德里1882年加入崗茨工廠,他長期在銷售部工作,但對電機和變壓器頗有研究。他曾設計復激交流發電機,還發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雙電刷推斥式電動機—德里電動機。

1884年,義大利都靈技術博覽會召開,布拉什和崗茨工廠一批技術人員參觀了該博覽會,見到了會上展出的高蘭德—吉布斯二次發電機。布拉什當時敏銳地覺察到這種二次發電機有很大發展前途,注意到這種變壓器的優點及不足之處。在博覽會上,布拉什曾問高蘭德:「為什麼你們的二次發電機不採用閉路鐵心?」高蘭德不假思索地回答:「採用閉路鐵心非常危險,而且很不經濟。」

1884年7月,布拉什從都靈回到布達佩斯後,立即將都靈博覽會上的所見所聞告訴了齊伯諾夫斯基和達里,他們決定立即進行變壓器的改進實驗。布拉什建議採用閉路鐵心,齊伯諾夫斯基建議將原邊線圈串聯改為並聯,並和德里一道進行研究實驗。1884年8月7日,他們在崗茨工廠實驗雜志上介紹了有關閉合磁路鐵心的變壓器(圖18)。

1884年冬,德里在維也納貿易聯合會展示了他們的發明。1885年1月2日,齊伯諾夫斯基和德里在奧地利申請第一個有關並聯運行變壓器的專利(№.37/101)。同年2月2日他們三人在奧地利和德國申請第二個變壓器專利(奧地利專利№.35/2446,德國專利№.40414)。

1884年9月16日,崗茨工廠製成的第一台變壓器(1400W,f=Hz,120/72V,變比1.67),它是一台單相殼式、閉路鐵心(鐵絲)變壓器。同年,崗茨工廠還製造了另外4台變壓器。

1885年5月1日,匈牙利布拉佩斯國家博覽會開幕,一台150V、70Hz單相交流發電機發出的電流,經過75台崗茨工廠5kVA變壓器(閉路鐵心,並聯,殼式)降壓,點燃了博覽會場的1067隻愛迪生燈泡,其光耀奪目的壯觀場面轟動了世界。所以,後來人們把1885年5月1日作為現代實用變壓器的誕生日而加以紀念。布達佩斯博覽會使崗茨工廠名揚四海,博覽會期間工廠就接到一批訂單。

齊伯諾夫斯基—德里—布拉什(Z-D-B)變壓器是變壓器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所採用的閉路鐵心、原邊並聯等基本結構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說Z-D-B變壓器已使現代變壓器的結構基本定型,從此變壓器正式進入交流電流的輸電、配電領域,有力地推動了交流電流的普及應用,促進了現代交流電機的發展。

1888年,崗茨工廠向德國西門子—哈爾斯克(Simens-Halske)公司轉讓變壓器專利權。不久,另外兩家德國公司也購買了崗茨工廠的變壓器專利權。1890年,法國、西班牙的公司也購買了崗茨的變壓器專利。從19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變壓器在歐洲迅速推廣,到1889年已總共生產1000台變壓器,到1899年突破10000台。在20世紀20年代前,崗茨工廠在變壓器製造領域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變壓器技術在美國的傳播和發展 �

19世紀80年代初,當歐洲人正致力於改進變壓器、探索變壓器應用領域的時候,大洋彼岸美國的愛迪生公司正沉醉於在直流電系統方面的成功及由此帶來的豐厚利潤之中,對交流電系統、對變壓器不屑一顧。但此時,由火車空氣制動器起家的威斯汀豪斯(W.Westinghouse,1846~1914)正想涉足交流電領域。1885年春,他漫遊歐洲,參觀了倫敦和布達佩斯,與當時歐洲發明家也有接觸,對高蘭德—布吉斯二次發電機很感興趣,當即決定購買幾台二次發電機。1885年5月,西屋空氣制動器公司的年輕工程師潘塔倫里(Pantaleoni)因父親病逝,回義大利奔喪,他到都靈拜會他的大學老師時,遇到正在都靈技術博覽會的高蘭德,當時高蘭德正安裝Lanzo和Circe間的交流系統。潘塔倫里對此十分感興趣,立即給威斯汀豪期打電報,報告他的觀感。威斯汀豪斯十分重視,回電潘塔倫里,要他與高蘭德聯系,買下高蘭德、吉布斯在美國申請的有關變壓器的獨家專有權。經友好協商,高蘭德同意了威斯汀豪斯的要求。

1885年9月1日,西屋空氣制動器公司訂購的高蘭德—吉布斯二次發電機和西門子Siemens公司單相交流發電機從歐洲運到美國。

1885年11月23日,貝爾費爾德(R.Belfield)作為高蘭德—吉布斯的全權代表到達美國匹茲堡,向西屋空氣制動器公司轉讓變壓器技術,並幫助該公司設計新型(閉路鐵心)變壓器。1886年1月5日,他到Great Barrington,幫助斯坦利(W.Stanley,時為威斯汀豪斯的助手)建設。運行Great Barrington 3000V交流輸電線。1886年3月20日,美國第一條交流輸電線建成投入運行,這標志美國電氣時代的真正開始!

威斯汀豪斯除了以實業家膽識招攬人才、購買專利、訂購設備、發展交流電系統和變壓器外,還身體力行,潛心於變壓器的研究。 1886年1月8日,他組建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西屋電氣公司),大踏步地進入電氣(主要是交流電)領域,正式進入變壓器的研究和工業化生產。1886年2月,他申請了有關配電系統和閉路鐵心變壓器的2項美國專利(№.342552和№.342553)。圖23為西屋公司最早的變壓器。1888年,西屋公司製成40盞電燈用2kW變壓器。1891年,西屋公司製成第一台充油變壓器(10kV電壓)(圖24)。

與威斯汀豪斯積極開拓、發展變壓器工業成為鮮明對照的,是愛迪生對變壓器的漠視和短視態度。當時,愛迪生電燈公司的電燈和直流發電機獨霸北美大陸,遠銷歐洲。愛迪生躊躇滿志,對剛剛出現的交流電供電系統既不屑一顧,又懷有一絲敵意 (這為以後的美國交直流之戰埋下了種子)。1885年,愛迪生公司代表李博(J.W.Lieb)參觀都靈博覽會,見到了展出的交流電配電系統和變壓器。但李博與愛迪生一樣,是一名頑固的直流主義者,他向愛迪生打了一報告,報告了他的觀感,對會上展出的交流配電系統和變壓器橫加挑剔指責。這份報告也更堅定了愛迪生反對交流電的決心。1886年,布拉什到美國,會見愛迪生,雙方簽訂了一個協議,由愛迪生公司出資2萬美元購買崗茨工廠在美國申請的變壓器的的獨家專利使用權。但是,愛迪生公司出資壓根就不想發展交流電系統和變壓器,簽訂這項協議只不過是讓其它公司發展交流電、發展變壓器的一種策略。因此,這一紙協議的直接後果是阻礙了Z-D-B變壓器在美國的推廣應用。這種情況直到1892年,愛迪生公司合並為通用電氣公司後才得以根本改變。

在美國變壓器發展史上,還有兩個人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是斯坦利 (W.Stanley,1856~1927)和斯特拉(N.Tesla,1856~1943)。

斯坦利 1883年開始接觸交流電,對變壓器在交流電系統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論述。他曾多次稱變壓器是「heart of the alternating current system」(交流電系統的心臟)。1883~1884年,他在自己的小型實驗室里就進行過變壓器的研究。1884年2月,他受雇於威斯汀豪斯,成為他的助手,主持設計製造交流系統及變壓器。1885年9月29日製成美國第一台原邊線圈並聯、閉合磁路鐵心的變壓器(圖25),並在西屋空氣制動器公司車間里進行了試驗。1885年10月23日,他在美國申請第一個有關閉路鐵心變壓器的專利(№.349612);同年11月23日,他提出3個專利,其中2個帶變壓器的配電系統的專利(№.372943和№.372944),1個是開路鐵心變壓器的專利(№.349611),這4個專利都轉讓給了威斯汀豪斯。1885年12月,他主持建設美國第一個交流輸電系統—Great Barringto交流輸電系統。1886年3月20日,該系統建成投運。1890年他離開西屋電氣公司,1891年他在Pittsfield組建斯坦利電氣製造公司,繼續研製變壓器。圖26為斯坦利公司的一種商用變壓器。1891年,斯坦利公司製成25kVA商用變壓器。1892年,斯坦利公司研製成15kV變壓器,使美國交流電輸電電壓一舉突破10kV,從而打開了高電壓輸電的大門。斯坦利也因而贏得了「電氣傳輸之父」的美名。1903年,他將公司並入GE公司。在GE公司,他繼續指導GE公司開發變壓器。因此使西屋公司和GE公司早期的變壓器技術同宗同源,都是採用殼式變壓器結構,直到1918年GE公司改用心式變壓器後,兩者才分道揚轆。

特斯拉是譽為 「電工天才」的美籍克羅埃西亞科學家,他在交流電系統和交流電動機方面的貢獻享譽世界。1888年,他受聘到西屋公司工作後也在變壓器方面作出了成績。1890年,他離開西屋公司自立門戶,繼續研究變壓器。圖28為1891年發明的特斯拉高頻變生器原理,圖29為特斯拉高頻變壓器復原圖。變壓器原邊線圈為12匝Φ5mm的銅線,繞在一個Φ55mm的玻璃管上。副邊線圈380匝,Φ0.2mm銅線,繞在一個Φ113mm的玻璃管上。原副邊線圈放入一個高50cm、內徑Φ16.5cm的玻璃管內,浸入絕緣礦物油內。原邊線圈與振盪電路相連,副邊線圈兩端可獲得105~106Hz的高頻電流,並可觀察到明顯的火花。這台變壓器曾用於研究高頻電振盪現象,並曾藉此觀察到集膚效應。

三相變壓器的誕生

高蘭特—吉布斯二次發電機和Z-D-B變壓器都是單相變壓器,發明三相變壓器的則是被譽為「三相交流電之父」的俄國科學家多利沃—多布羅夫斯基。1888年,他提出三相電流可以產生旋轉磁場,並發明三相同步發電機和三相鼠籠式電動機。1889年,他為解決三相電流的傳輸及供電問題,開始研究三相變壓器。與當時的單相變壓器相比,多利沃—多布羅夫斯基三相變壓器的原邊、副邊線圈並無太大差別,主要區別是在鐵心布置方面。當年,他申請第1個三相變壓器鐵心的專利,3個心柱在周向垂直對稱布置,上、下與兩個軛環相連。這種結構類似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故稱為「Tempeltype(寺院式)」,如圖30(a)所示。「寺院式」結構後來又發展出圖30(b)和圖30(c)式。1891年,西門子公司又首先採用了框式鐵心,見圖30(d)。

世界上第一台三相變壓器出現於1891年。當年8月,世界博覽會在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召開,會議組織者為了展示交流電的輸送和應用,在175km外的德國勞芬(Lauffen)的波特蘭(Portland)水泥廠內裝設了一套三相水輪發電機組(210kVA,150r/min,40Hz,相電壓55V),向博覽會上的1000盞電燈和一台100馬力的三相感應電動機供電。為此,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和瑞士奧立康(Oerlikon)廠分別為勞芬-法蘭克福工程提供了4台和2台三相變壓器。在勞芬,AEG公司提供了2台三相升壓變壓器(每台100kVA,變比為1∶160,Y-Y接),Oerlikon工廠提供了一台升壓變壓器(150kVA,變比為1∶155);在法蘭克福的兩座降壓變電所,則分別裝有2台AEG公司生產的三相降壓變壓器(變比為123∶1)向電動機供電,以及一台Oerlikon工廠生產的三相降壓變壓器(變比為116∶1)向1000盞電燈供電。實測變壓器的最高效率已達到96%。圖31為AEG公司製造的三相變壓器。

6 其它變壓器�

除上面介紹的多種變壓器外, 19世紀後期及20世紀初期,還有許多人也進行了變壓器的研究工作,製成了形形色色的變壓器,使早期變壓器異彩紛呈,也為後期各型變壓器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英國科學家費蘭特 (S.Z.Ferranti,1864~1930)對變壓器進行了研究,並於1885年取得有關閉合磁路變壓器專利權。1888年研製成鐵片彎成圓形組成鐵心的變壓器(圖32)。1891年製成一台10kV/2kV的較大容量的變壓器,其鐵心由10段組成,每段鐵心均由彎成圓形的鐵片組成,各段鐵心間的間隙用作通風冷卻(圖33)。

1884年,英國電工學家J.霍普金森(J.Hopkinson,1849~1898)和他的弟弟E.霍普金森(E.Hopkinson,1859~1922)申請閉合磁路變壓器的專利。

1891年,莫迪(M.W.Mordey)為布拉什(Brush)公司設計製成一台採用疊片鐵心的變壓器(圖34)。

美國電工學家湯姆森 (E.Thomson,1853~1937)早在1879年就在弗朗克林(Franklin)學院研究過變壓器。1886年,他製成第一台電焊變壓器,其副邊線圈為單匝,不久又製成恆流變壓器(圖35)。

迪克 (Disk)和肯尼迪(R.Kennedey)發明了一種採用H形鐵心的變壓器結構(圖36)。

1889年,英國斯溫伯恩(M.Swinburne)發明「刺蝟式」油浸變壓器,這種變壓器現在仍有應用。

除此之外,在 19世紀80、90年代研究變壓器的人士還有Masson, Feldmann, W.Sturgeon, J.A.Fleming, W.B.Esson, I.Chenut, G.Ferrais, R.Ruhlman, W.Peukert, K.Zickier, G.Kapp, E.Hospitalier, F.Uppenborn, A.Urbanitzky, R.E.Crompton, K.D.Mackenzie, G.Forbes, S.Straub, F.Wilking, M.A.A.Roiti, M.Swinburne, Kittler,等等。
參考資料:http://www.52data.cn/dlsb/bdsb/byq/200805/36184.html

D. 德國的知名建築師,工程師,及其作品

貝倫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貝倫斯是德國現代建築和工業設計的先驅。1886-1891年貝倫斯在漢堡工藝美術學校接受藝術教育,後改行學習建築。1893年起成為慕尼黑分離派成員,1900年加入由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組成的七人團,開始建築設計活動,1907年成為德意志製造聯盟的推進者與領袖人物,同年受聘擔任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EG的藝術顧問,開始其作為工業設計師的職業生涯。
1909年,貝倫斯設計了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的透平機製造車間與機械車間,在建築形式上摒棄了傳統的附加裝飾,造型簡潔,壯觀悅目,被稱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築。
除了建築設計之外,貝倫斯還為AEG做了許多產品設計,如電水壺、電鍾、電風扇等。這些設計沒有一點偽裝和牽強,使機器在家居環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語言來表達。貝倫斯在AEG這個實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負責公司的建築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產品設計,使這家龐雜的大公司樹立起一個統一完整的鮮明形象,開創了現代公司識別計劃的先河。AEG的標識經他數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標志之一。
貝倫斯還是一位傑出的設計教育家,他的學生包括格羅披烏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們後來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

格羅披烏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羅披烏斯出生於柏林的一個建築師家庭,青年時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學習建築。1907年起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1910年與邁耶合夥在柏林開設建築事務所,並於次年合作設計了採用大片玻璃幕牆和轉角窗的法古斯工廠。
1919年,格羅披烏斯在德國魏瑪創建了建國立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其目的是培養新型設計人才。學校重視基礎訓練,逐漸形成以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為特色的基礎課程。學校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動手能力與理論素養並重;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藝的同時,了解現代工業的特點並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設計。1925年,由於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包豪斯遷往德騷,格羅披烏斯提拔了一些優秀的教員,完善了教學計劃和設施,並設計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羅披烏斯迫於各種壓力,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1937年,格羅披烏斯到美國哈佛大學任建築系主任,並創立了協和設計事務所。
格羅披烏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設計師,設計理論家和設計教育的奠基人,他對二十世紀現代設計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於德國的一個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與格羅披烏斯一同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受到貝倫斯的很大影響。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純凈、簡潔的建築表現。1929年,米斯設計了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其空暢的內部空間,優雅而單純的現代傢具,使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代設計家。
1930年米斯擔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長,努力把學校改造為一個單純的設計教育中心。他認為只有建築設計能夠使設計教育得到健康的發展,因而這種以建築為核心來凝聚其他專業的做法一直貫穿於米斯的任期中。但之後政治氣氛日益惡化,1933年納粹政府上台,其文化部發出的第一號命令就是關閉包豪斯,至此結束了其14年的辦學歷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國,任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他通過自己一生的實踐,奠定了明確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並影響了好幾代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很少有人對現代建築的影響能夠有他那麼大。美國作家湯姆.沃爾夫曾在他的著作《從包豪斯到現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則改變了世界都會三分之一的天際線,這並不誇張,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納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納吉出生於匈牙利,早年以繪畫和平面設計為主。納吉於1921年來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頓的職務,負責包豪斯的基礎課程教學。納吉強調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認識,注重點,線,面的關系,通過實踐,使學生了解如何客觀的分析兩度空間的構成,並進而推廣到三度空間的構成上,這就為設計教育奠定了三大構成的基礎,也意味著包豪斯開始由表現主義轉向理性主義。與此同時,納吉也在金屬製品車間擔任導師,致力於用金屬與玻璃結合的辦法教育學生從事實習,為燈具設計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在這里出現了許多包豪斯最有影響的作品。他努力把學生從個人藝術表現的立場轉變到比較理性的,科學地了解和掌握新技術和新媒介,他指導學生製作的金屬製品都具有非常簡單的幾何造型,同時也具有明確、恰當的功能特徵和性能。
包豪斯解散後,納吉於1937年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為原包豪斯的延續,將一種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國的創造性教育,但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多數被聘為藝術家,手工藝人和教師,而非工業設計師。新包豪斯後來與伊利諾工學院合並。

布勞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勞耶出生於匈牙利,1920年曾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學習,後成為包豪斯的第一期學生,畢業後任包豪斯傢具部門的教師,主持傢具車間。在那裡,布勞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創造了一系列簡潔、輕巧、功能化並適於批量生產的鋼管椅,造型輕巧優雅,結構簡單,成為他對20世紀現代設計做出的最大貢獻。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從事傢具的設計。1935年開始致力於膠合板成型傢具、標准化模數單元傢具、室內設計以及標准化模數的單元住宅等的研究。1937-1946年布勞耶任教於哈佛大學建築學院。1947年,布勞耶設計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並於1953-1958年設計了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1963-1966年,他還設計了位於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布勞耶巧妙的在自然關系中處理木,石材料,形成獨特的風格。
布勞耶相信工業化大生產,努力於傢具與建築部件的規范化與標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義者和現代設計的先驅。

華根菲爾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華根菲爾德出生於德國不來梅,早年曾在銀具廠工作,並接受過藝術教育,1923年開始在包豪斯就學、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屬車間,華根菲爾德設計了著名的鍍鉻鋼管台燈,迄今仍有生產。華根菲爾德反對自我中心的設計觀念,他聲稱工業中的設計是一種協作的活動,與藝術家的工作毫無共同之處。他否認把功能作為形式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功能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良好設計的先決條件。這種觀念的改變和他適應工業生產的能力,使他得以作為一位主要的設計師在第三帝國期間繼續工作,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見的。
1929年,他開始從傢具,陶瓷,玻璃等工業中獲得設計委託,1931-1935年,他被委任為柏林的國立美術學院的教授。1935年被聘為勞西茲玻璃公司的藝術指導。由於改善了產品質量,他設計的特製精美玻璃製品使他獲得了國際聲譽。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壓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館、酒家所用的酒杯,商業上使用的瓶、罐,及採用模數化的廚房容器和盤子等。所有這些產品都沒有裝飾,而是強調簡潔的線條和微妙的體型變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徵。
戰後,華根菲爾德一面在德國科學院和國立美術學院任職,繼續從事設計教育,一面積極從事設計活動。1954年,華根菲爾德成了獨立開業的設計師,設計了不少優秀的燈具,在這些設計中,燈泡刻板的幾何形態被較為有機形態的塑料燈罩所緩和。
華根菲爾德作為參與批量生產最有名的德國設計師之一,使工業設計的潛力在更加專業化的生產體系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布蘭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蘭德1911年進入皇家撒克遜學院學習繪畫、雕塑,1917年建立了個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蘭德進入包豪斯的金屬製品車間學習。受到納吉的影響,她將新興材料與傳統材料相結合,設計了一系列革新性與功能性並重的產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設計的著名的茶壺。她的設計採用幾何形式,運用簡潔抽象的要素組合傳達自身的實用功能。布蘭德也十分關注批量化生產問題,1927年她設計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燈,具有可彎曲的燈頸,穩健的基座,造型簡潔優美,功能效果好,並且適於批量生產,成了經典的設計,也標志著包豪斯在工業設計上趨於成熟。
離開包豪斯後,布蘭德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金屬製品設計,但後來布蘭德主要從事繪畫,雕塑,並擔任一些院校的教學工作,再也沒有重現在包豪斯時的輝煌。
布蘭德是現代設計史中的重要人物,不僅因為她創造了許多20世紀最美觀耐用的金屬製品,還因為她在男性主導的金屬製品設計領域擁有一席之地。後來布蘭德曾回憶就學包豪斯時,在她受到廣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悶重復的工作的情況。最終布蘭德成為了包豪斯培養的最著名的設計師之一,並且是僅有的幾個並非出自織物車間的女設計師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設計仍在生產。

波爾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爾捨生於波希米亞(Bohemia),多年從事汽車設計工作,1910年時,他已在空氣動力學與汽車造型的關系研究上有所造詣,成為流線型理論與實踐的專家。
20世紀30年代,德國新興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對流線型的極大熱情,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亞公司都生產了適於高速公路的優良車型,將流線型與嚴格的歐洲車身設計傳統結合起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爾舍為大眾所設計的一款小型廉價車,其原型是1936-1937年間設計的,也是大眾公司最早的汽車之一,因為體積小,採取簡潔的流線型風格,外型酷似甲殼蟲,因而被戲稱為甲殼蟲小汽車。與現代主義刻板的幾何形式語言相比,其有機形態更富於生趣,更易於理解和接受,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希特勒本人參加了1937年大眾甲殼蟲小汽車的生產開幕式,並且乘坐了汽車,表示贊賞。然而1939年戰爭爆發,該汽車的批量生產被迫中斷,超過30萬的定單無法兌現,汽車廠在戰爭期間只能生產軍用車輛,直至1945年英國佔領軍首先在德國恢復了該車的批量生產,大眾公司緊隨其後。到20世紀50年代,甲殼蟲汽車作為新興中產階級的首選交通工具成為德國復興的標志。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於德國柏林,早年在柏林學習雕塑,後到巴黎學習空氣動力學,1953年在加州負責新材料項目,這樣的經歷使他的設計具有空氣動力學和仿生學的特點,表現出強烈的造型意識。當時的德國設計界努力推進以系統論和邏輯優先論為基礎的理性設計,而科拉尼則試圖跳出功能主義圈子,希望通過更自由的造型來增加趣味性,他設計了大量造型極為誇張的作品,被稱為設計怪傑。
早在50年代,他就為多家公司設計跑車和汽艇,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輛單體構造的跑車BMW700(1959)。60年代他又在傢具設計領域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功。之後,科拉尼用他極富想像力的創作手法設計了大量的運輸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電器。雖然它們並非百分之百都是優良設計,但確實有極高的造型質量,受到輿論和公眾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他也遭到來自堅持現代主義的設計機構的激烈批評。科拉尼說:地球是圓的,所有的星際物體都是圓的,而且在圓形或橢圓形的軌道上運動......甚至連我們自身也是從圓形的物種細胞中繁衍出來的,我又為什麼要加入把一切都變的有稜有角的人們的行列呢?我將追隨伽利略的信條:我的世界也是圓的。
作為20世紀最著名,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設計師之一,有人認為他離經叛道,也有人把他當作天才和聖人一樣崇拜。然而科拉尼認為他的靈感都來自於自然:我所做的無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國威斯巴登的實用藝術學校學習建築設計及室內設計,後作為職業工業設計師從事設計活動。20世紀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輕設計師受聘於當時尚默默無聞的博朗公司,組建設計部,並與烏爾姆造型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該院的產品設計系主任古戈洛特發展出一套系統設計的方法,而拉姆斯則成為該理論的積極實踐者。1956年,拉姆斯與古戈洛特共同設計了一種收音機和唱機的組合裝置,該產品有一個全封閉的白色金屬外殼,加上一個有機玻璃的蓋子,被稱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們將系統設計理論應用到實踐中,設計了袖珍型電唱機與收音機組合,與先前的音響組合不同的是,其電唱機和收音機是可分可合的標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這種積木式的設計是以後高保真音響設備設計的開端,到了70年代,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採用這種積木式的組合體系。
拉姆斯將系統設計方法在實踐中逐漸完善,並推廣到傢具乃至建築設計,使整個空間有條不紊,嚴格單純,成為德國的設計特徵之一。
系統設計形成的完全沒有裝飾的形式特徵,被稱為減約風格,色彩上主張採取中性色彩:黑,白,灰。拉姆斯認為單純的風格只不過是解決系統問題的結果,提供最大的效率並清除社會的混亂,他說:最好的設計是最少的設計,因此被設計理論界成為新功能主義者。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 )

艾斯林格早年在斯圖加特的理工學院學習電子工程,後在一所設計院校學習工業設計,這樣的經歷使他能完滿的將技術與美學結合在一起。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國黑森州創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1982年,他為維佳公司設計了一種亮綠色的電視機,命名為青蛙,獲得了巨大成功,於是艾斯林格將青蛙作為自己的設計公司的標志和名稱。
青蛙公司的設計既保持了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博朗公司的嚴謹和簡練,又帶有後現代主義的新奇,怪誕,艷麗,其設計哲學是形式追隨激情,有時甚至帶有嬉戲的特色,在設計界獨樹一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末的設計潮流。艾斯林格曾說:設計的目的是創造更為人性化的環境,我的目標一直是將主流產品作為藝術來設計。青蛙設計公司的出色表現大大提升了工業設計職業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業設計師是產業界的基本成員以及當代文化生活的創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榮登商業周刊封面,這是自羅維1947年以來設計師僅有的殊榮。
艾斯林格無疑是當今世界最負盛名和最成功的工業設計師之一,他以其突破性的設計重新定義了現代消費美學觀念。1992年他獲得了羅維終身成就獎,許多設計作為經典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他所領導的青蛙設計公司以其前衛,甚至未來派的風格不斷創造出新穎,奇特,充滿情趣的產品,尤其在高科技產品方面極具有影響力。

里特維爾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里特維爾德生於烏特勒支市,是荷蘭著名的建築與工業設計大師、荷蘭風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偏愛單純的線條、顏色,以便大量製造,這種簡潔的設計概念深刻地影響了日後的設計界。
里特維爾德1917年設計了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重要經典作品紅/藍椅,以一種實用產品的形式生動地解釋了風格派抽象的藝術理論。他1934年設計了曲摺椅,椅子的腳、座椅部分及靠背都擺脫了傳統椅子的造型,非常節省空間。這張椅子是這位大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25年,里特維爾德設計了位於烏特勒列支市的什羅德住宅和住宅內的室內設計及傢具設計,此建築的風格完全是風格派的立體化體現。
風格派對於世界現代主義的風格形成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它的簡單的幾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為主的色彩計劃,以及立體主義造型和理性主義的結構特徵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成為國際主義風格的標准符號。

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1883-1960)

提格美國最早的職業工業設計師之一,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設計家。他的設計生涯與世界最大的攝影器材公司--柯達公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1927年為柯達公司設計照相機包裝,1936年設計了柯達公司的班騰相機,這是最早的攜帶型相機,相機的基本部件壓縮到基本的地步,為現代35毫米相機提供了一個原型與發展基礎。他與技術人員密切合作,善於利用外型設計的美學方式來解決功能與技術上的難點,這是美國工業設計師的一個重要特點。提格發展了一套設計體系,為企業開發整個產品系列的設計,這種設計方式使他成為早期美國最為成功的工業設計師之一。
1955年,提格的設計公司與波音公司設計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設計,使波音飛機不僅有很簡練、極富現代感的外形,而且創造了現代客機經典的室內設計。

羅維(Raymond Loeway, 1889-1986)

羅維出生於法國巴黎,後移居美國。他是美國工業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從事工業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及平面設計(特別是企業形象設計),參與的項目達數千個,從可口可樂的瓶子直到美國宇航局的空中實驗室計劃,從香煙盒到協和式飛機的內艙,所設計的內容極為廣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國工業設計師那種無所不為的特點,並取得了驚人的商業效益。羅維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設計火車頭、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線型特徵,從而引發了流線風格。他把設計高度專業化和商業化,使他的設計公司成為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設計公司之一。他不僅對工業技術感興趣,對於人的視覺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認識和追求,他的設計既具有工業化特徵,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國的工業設計開始、發展,到達頂峰和逐漸衰退的整個過程的縮影和寫照。
羅維一生有無數殊榮,他是第一位被《時代》周刊作為封面人物採用的設計師。羅維對於美國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他漫長的工作生涯,他的敬業精神,他對於設計界的形象,特別是他自己公司的形象和他個人形象鍥而不舍的推動,都立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1903-1972)

德雷夫斯的職業背景是舞台設計,1929年改變專業,建立了自己的工業設計事務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與貝爾電話公司有密切的關系,是影響現代電話形式的最重要設計師。格雷夫斯1930年開始為貝爾設計電話機,1937年提出聽筒與話筒合一的設計。在與貝爾的長期合作中,他設計出一百多種電話機。德雷夫斯的電話機因此走入了美國和世界的千家萬戶,成為現代家庭的基本設施。
格雷夫斯的一個強烈信念是設計必須符合人體的基本要求,他認為適應於人的機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機器。他多年潛心研究有關人體的數據以及人體的比例及功能,這些研究工作總結在他於1961年出版的《人體度量》一書中,從而幫助設計界奠定了人機學這門學科。他的研究成果體現於他為約翰.迪爾公司1955年以來開發的一系列農用機械之中,這些設計圍繞建立舒適的、以人機學計算為基礎的駕駛工作條件這一中心,創造了一種親切而高效的形象。

沙里寧(Eero Saarinen,1910-1961)

沙里寧是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師和工業設計師,生於芬蘭的克柯魯米,早年便顯露出設計天才,1922年獲瑞典火柴盒設計第一名, 1923年4月隨父移民美國,定居底特律,畢業於耶魯大學建築系。1940年和伊姆斯設計的椅子獲得了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國際現代傢具設計比賽大獎。
20世紀40年代沙里寧與諾爾公司合作從事傢具設計,代表作有71號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模壓椅、胎椅、耶金香椅等,這些作品都體現出有機的自由形態,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幾何形,被稱為有機現代主義的代表作,成了工業設計史上的典範,至今仍廣為流傳和使用。
沙里寧在建築上的代表作有傑佛遜紀念碑,耶魯大學溜冰場、莫斯與斯泰爾學院、美國駐英大使館、美國駐挪威大使館、密爾沃基戰爭紀念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大樓、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等。

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 - )

美國建築家格雷夫斯是奠定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重要人物之一。格雷夫斯生於在美國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8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獲建築學士學位,1959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獲碩士生學位。而後,他進入義大利羅馬美利堅學院深造,獲得羅馬大獎和布魯諾獎學金。他的設計講究裝飾的豐富、色彩的豐富以及歷史風格的折衷表現,許多設計都被視為後現代主義代表性的作品,綜合了畫家和建築師的雙重技藝。
他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設計是1980-1982年設計的波特蘭市的公共服務中心,這個方形大樓表面具有簡單而色彩豐富的不同材料裝飾。後現代建築大師菲力普.約翰遜高度贊揚這個設計大膽採用各種古典裝飾動機,特別是廣泛採用古典主義基本設計語匯,使設計得以擺脫國際主義的一元化限制,走向多元、裝飾主義的新發展。
格雷夫斯在八十年代後期和九十年代設計了一系列的建築,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的人文大廈,加利福尼亞州聖胡安.卡皮斯特拉諾的公共圖書館等,都是後現代主義的傑出代表。格雷夫斯還為義大利阿勒西公司設計了一系列極富後現代特色的金屬餐具,名噪一時。

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

伊姆斯是美國最傑出、最有影響的少數幾個傢具與室內設計大師之一,他曾在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學習建築學,1936年起在美國最著名的設計學院之一匡溪學院任教。1940年他與沙里寧一道設計的膠合板椅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設計競賽中獲得大獎。
伊姆斯的設計具有合乎科學與工業設計原則的結構、功能與外型,這一特徵成為了他與之合作的米勒公司的設計特徵,使米勒公司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1946年,他採用多層夾板熱壓成型工藝設計的大眾化廉價椅子是米勒公司在現代設計上的一次大轉折,走向輕便化、大眾化,並關注新材料及其製作工藝。他是一個設計上的多面手,除從事產品設計外,還從事平面設計、展示設計與攝影等工作,他在自己的設計中設法把這些學科聯系在一起,組成一種邊緣學科式的工業設計。伊姆斯設計的室內、座椅等在整個世界都有相當影響,不少作品到目前還在繼續生產和流行。他在1956年設計的躺椅,堪稱躺椅設計中最傑出的代表。他設計的飛機場候機廳公用椅,簡單而牢固,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迄今仍為大多數美國機場使用,是美國設計在20世紀70年代的傑出代表。

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

美國建築設計家文丘里是奠定建築設計上的後現代主義基礎的第一人。1943-1950年文丘里就讀於普林斯頓建築系,後來在沙里寧和路易斯.康的事務所中工作過。1969年,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則,向少就是多的現代主義提出了挑戰。文丘里並不反對現代主義的核心內容,他的努力是在於改變現代主義單調的形式特點。他的設計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義建築特徵,比如拱券,三角門楣等,但是從總體處理來看,他的設計依然是功能性的,實用主義的,簡單而明確的。
文丘里非常注重理論研究,他是後現代主義設計家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家之一。1966年出版《建築中的復雜性與矛盾性》,1972年發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提出了自己的後現代主義原則。他認為設計家不應忽視漠視當代社會中各種各樣的文化特徵,而應該充分吸收當前的各種文化現象和特點到自己的設計中去。
文丘里的代表作有1978年設計的德拉華住宅,倫敦國家藝術博物館的聖斯布里廳,普林斯頓大學的戈頓.吳大樓等。文丘里在產品設計領域內的最大成就是他為諾爾公司設計的一系列椅子、1983年為義大利阿勒西公司設計的一套帶烏木把手的鍍銀咖啡具、1984至1986年間為斯威德.鮑威爾公司設計的一組瓷器、1986年為阿萊西公司設計的布穀鳥鍾表及為克萊托.穆納里設計的一些情趣盎然的珠寶首飾等等。這些設計都帶有強烈的後現代特色。

賴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

賴特1885-1887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887-1893年師承著名建築師沙里文。賴特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設計的許多建築受到普遍的贊揚,是現代建築中有價值的瑰寶。賴特對現代建築有很大的影響,但他的建築思想和歐洲新建築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差別,他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
1893年後的10年中,賴特在美國中西部設計了許多小住宅和別墅,形成了 草原式住宅的風格,代表作有1902年威立茨住宅、羅伯茨住宅,1908年的羅比住宅等。這些住宅既有美國民間建築的傳統,又突破了封閉性,適合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1904年設計拉金公司大樓,1915年設計日本東京帝國飯店,使他獲得國際聲譽。1936年賴特了設計流水別墅,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動人建築景象,成了他有機建築思想的典範。
美國建築網路全書評價:必須承認賴特是他那個時代或許也是任何時代的最有創造力的建築師之一。他極不尋常的生活和哲學說明他是富有詩意的幻想家和藝術家,是注重實效的工程師,自由思想的個性主義者,是一位改革者和傳播福音的教士。在他全部的傾向中貫穿著對生活和自然的積極回報。這樣的態度和信念曾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在他的建築中。但架於這一切之上的自然是:他是一位藝術家,他所偏愛的表達工具正是建築。

厄爾(Harley Earl,1893-1969)

美國商業性設計的代表人物,世界上第一個專職汽車設計師。大學學習工業技術與設計。1926年被通用公司董事長斯隆看中,成為通用公司造型設計師。1940年出任通用公司副總裁,通用汽車公司藝術與色彩部主任,負責汽車外型設計,設計風格奔放、富於創新,開創了戰後汽車設計中的高尾鰭風格。他對汽車設計的影響力達到了無人企及的地步,而通用汽車公司的設計部門也成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設計中心。他在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與總裁斯隆一起創造了汽車設計的新模型;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按照他們的主張,在設計新的汽車式樣的時候,必須有計劃地考慮以後幾年不斷

E. 百萬英鎊講的是什麼故事

《百萬英鎊》講的也是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一個美國人亞當斯陰差陽錯來到英國,身無分文。正好有兩個英國富豪在打賭,給了他一張百萬面值的鈔票,要求他不動用這筆錢而在倫敦生存30天,看他是否能生存下去。說到底,這張鈔票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因為亞當斯必須在30天後原封不動把它還回去。

但是,英格蘭銀行確認鈔票是真的。故事由此展開。當亞當斯是一文不名的窮小子時,遇到的是白眼和鄙夷,而當他拿出這張鈔票後,很快變成了倫敦名人。亞當斯靠著這張鈔票的符號價值,不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還賺了20萬英鎊。

(5)波特蘭通用電氣股票市值擴展閱讀:

說《百萬英鎊》中的那個年輕人,恰是馬克·吐溫的真實寫照,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股票泡沫中的經歷,堪稱屢戰屢敗,屢炒屢輸,最終只能「不做那沒影兒的發財夢,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在內華達州,馬克·吐溫曾是弗吉尼亞城中的一名記者,這座城市也是內華達州盛產黃金、白銀的地區。

馬克·吐溫將自己的所有積蓄,甚至全部稿酬都投入到了購買白銀礦山的股票中。他長期看好黃金、白銀的走勢,但他同時告訴自己,只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之一,就應該賣出股票:或市值達到1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筆巨款),或內華達州選民批准了州憲法,馬克·吐溫認為這將損害白銀礦山的長期價值。

馬克·吐溫「愛」上了自己的股票,並很享受股票上漲的感覺。甚至在內華達變成一個州並通過州憲法後,馬克·吐溫依舊持有著他的股票,這恰恰和他的計劃完全相反。

但突然有一天,和20世紀末那場互聯網泡沫一樣,市場對白銀股票的狂熱消失了,股價飛流直下,馬克·吐溫就和《百萬英鎊》中的那個年輕人一樣,變得身無分文,甚至接近破產。迫於生計,馬克·吐溫只能重操舊業。為了償還債務,他被迫繼續工作,並留下《百萬英鎊》等文學作品。

F. 求幾位德國著名設計師的資料

20世紀50名著名設計師

貝倫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貝倫斯是德國現代建築和工業設計的先驅。1886-1891年貝倫斯在漢堡工藝美術學校接受藝術教育,後改行學習建築。1893年起成為慕尼黑分離派成員,1900年加入由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組成的七人團,開始建築設計活動,1907年成為德意志製造聯盟的推進者與領袖人物,同年受聘擔任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EG的藝術顧問,開始其作為工業設計師的職業生涯。
1909年,貝倫斯設計了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的透平機製造車間與機械車間,在建築形式上摒棄了傳統的附加裝飾,造型簡潔,壯觀悅目,被稱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築。
除了建築設計之外,貝倫斯還為AEG做了許多產品設計,如電水壺、電鍾、電風扇等。這些設計沒有一點偽裝和牽強,使機器在家居環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語言來表達。貝倫斯在AEG這個實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負責公司的建築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產品設計,使這家龐雜的大公司樹立起一個統一完整的鮮明形象,開創了現代公司識別計劃的先河。AEG的標識經他數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歐洲最著名的標志之一。
貝倫斯還是一位傑出的設計教育家,他的學生包括格羅披烏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們後來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

格羅披烏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羅披烏斯出生於柏林的一個建築師家庭,青年時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學習建築。1907年起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1910年與邁耶合夥在柏林開設建築事務所,並於次年合作設計了採用大片玻璃幕牆和轉角窗的法古斯工廠。
1919年,格羅披烏斯在德國魏瑪創建了建國立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其目的是培養新型設計人才。學校重視基礎訓練,逐漸形成以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為特色的基礎課程。學校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動手能力與理論素養並重;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藝的同時,了解現代工業的特點並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設計。1925年,由於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包豪斯遷往德騷,格羅披烏斯提拔了一些優秀的教員,完善了教學計劃和設施,並設計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羅披烏斯迫於各種壓力,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1937年,格羅披烏斯到美國哈佛大學任建築系主任,並創立了協和設計事務所。
格羅披烏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設計師,設計理論家和設計教育的奠基人,他對二十世紀現代設計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於德國的一個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與格羅披烏斯一同在貝倫斯的事務所工作,受到貝倫斯的很大影響。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純凈、簡潔的建築表現。1929年,米斯設計了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其空暢的內部空間,優雅而單純的現代傢具,使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現代設計家。
1930年米斯擔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長,努力把學校改造為一個單純的設計教育中心。他認為只有建築設計能夠使設計教育得到健康的發展,因而這種以建築為核心來凝聚其他專業的做法一直貫穿於米斯的任期中。但之後政治氣氛日益惡化,1933年納粹政府上台,其文化部發出的第一號命令就是關閉包豪斯,至此結束了其14年的辦學歷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國,任伊利諾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他通過自己一生的實踐,奠定了明確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並影響了好幾代的現代建築師和設計師,很少有人對現代建築的影響能夠有他那麼大。美國作家湯姆.沃爾夫曾在他的著作《從包豪斯到現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則改變了世界都會三分之一的天際線,這並不誇張,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納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納吉出生於匈牙利,早年以繪畫和平面設計為主。納吉於1921年來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頓的職務,負責包豪斯的基礎課程教學。納吉強調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認識,注重點,線,面的關系,通過實踐,使學生了解如何客觀的分析兩度空間的構成,並進而推廣到三度空間的構成上,這就為設計教育奠定了三大構成的基礎,也意味著包豪斯開始由表現主義轉向理性主義。與此同時,納吉也在金屬製品車間擔任導師,致力於用金屬與玻璃結合的辦法教育學生從事實習,為燈具設計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在這里出現了許多包豪斯最有影響的作品。他努力把學生從個人藝術表現的立場轉變到比較理性的,科學地了解和掌握新技術和新媒介,他指導學生製作的金屬製品都具有非常簡單的幾何造型,同時也具有明確、恰當的功能特徵和性能。
包豪斯解散後,納吉於1937年在美國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為原包豪斯的延續,將一種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國的創造性教育,但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多數被聘為藝術家,手工藝人和教師,而非工業設計師。新包豪斯後來與伊利諾工學院合並。

布勞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勞耶出生於匈牙利,1920年曾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學習,後成為包豪斯的第一期學生,畢業後任包豪斯傢具部門的教師,主持傢具車間。在那裡,布勞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創造了一系列簡潔、輕巧、功能化並適於批量生產的鋼管椅,造型輕巧優雅,結構簡單,成為他對20世紀現代設計做出的最大貢獻。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從事傢具的設計。1935年開始致力於膠合板成型傢具、標准化模數單元傢具、室內設計以及標准化模數的單元住宅等的研究。1937-1946年布勞耶任教於哈佛大學建築學院。1947年,布勞耶設計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並於1953-1958年設計了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總部;1963-1966年,他還設計了位於紐約的惠特尼博物館。布勞耶巧妙的在自然關系中處理木,石材料,形成獨特的風格。
布勞耶相信工業化大生產,努力於傢具與建築部件的規范化與標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義者和現代設計的先驅。

華根菲爾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華根菲爾德出生於德國不來梅,早年曾在銀具廠工作,並接受過藝術教育,1923年開始在包豪斯就學、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屬車間,華根菲爾德設計了著名的鍍鉻鋼管台燈,迄今仍有生產。華根菲爾德反對自我中心的設計觀念,他聲稱工業中的設計是一種協作的活動,與藝術家的工作毫無共同之處。他否認把功能作為形式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功能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良好設計的先決條件。這種觀念的改變和他適應工業生產的能力,使他得以作為一位主要的設計師在第三帝國期間繼續工作,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見的。
1929年,他開始從傢具,陶瓷,玻璃等工業中獲得設計委託,1931-1935年,他被委任為柏林的國立美術學院的教授。1935年被聘為勞西茲玻璃公司的藝術指導。由於改善了產品質量,他設計的特製精美玻璃製品使他獲得了國際聲譽。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壓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館、酒家所用的酒杯,商業上使用的瓶、罐,及採用模數化的廚房容器和盤子等。所有這些產品都沒有裝飾,而是強調簡潔的線條和微妙的體型變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徵。
戰後,華根菲爾德一面在德國科學院和國立美術學院任職,繼續從事設計教育,一面積極從事設計活動。1954年,華根菲爾德成了獨立開業的設計師,設計了不少優秀的燈具,在這些設計中,燈泡刻板的幾何形態被較為有機形態的塑料燈罩所緩和。
華根菲爾德作為參與批量生產最有名的德國設計師之一,使工業設計的潛力在更加專業化的生產體系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

布蘭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蘭德1911年進入皇家撒克遜學院學習繪畫、雕塑,1917年建立了個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蘭德進入包豪斯的金屬製品車間學習。受到納吉的影響,她將新興材料與傳統材料相結合,設計了一系列革新性與功能性並重的產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設計的著名的茶壺。她的設計採用幾何形式,運用簡潔抽象的要素組合傳達自身的實用功能。布蘭德也十分關注批量化生產問題,1927年她設計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燈,具有可彎曲的燈頸,穩健的基座,造型簡潔優美,功能效果好,並且適於批量生產,成了經典的設計,也標志著包豪斯在工業設計上趨於成熟。
離開包豪斯後,布蘭德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金屬製品設計,但後來布蘭德主要從事繪畫,雕塑,並擔任一些院校的教學工作,再也沒有重現在包豪斯時的輝煌。
布蘭德是現代設計史中的重要人物,不僅因為她創造了許多20世紀最美觀耐用的金屬製品,還因為她在男性主導的金屬製品設計領域擁有一席之地。後來布蘭德曾回憶就學包豪斯時,在她受到廣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悶重復的工作的情況。最終布蘭德成為了包豪斯培養的最著名的設計師之一,並且是僅有的幾個並非出自織物車間的女設計師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設計仍在生產。

波爾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爾捨生於波希米亞(Bohemia),多年從事汽車設計工作,1910年時,他已在空氣動力學與汽車造型的關系研究上有所造詣,成為流線型理論與實踐的專家。
20世紀30年代,德國新興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對流線型的極大熱情,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亞公司都生產了適於高速公路的優良車型,將流線型與嚴格的歐洲車身設計傳統結合起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爾舍為大眾所設計的一款小型廉價車,其原型是1936-1937年間設計的,也是大眾公司最早的汽車之一,因為體積小,採取簡潔的流線型風格,外型酷似甲殼蟲,因而被戲稱為甲殼蟲小汽車。與現代主義刻板的幾何形式語言相比,其有機形態更富於生趣,更易於理解和接受,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希特勒本人參加了1937年大眾甲殼蟲小汽車的生產開幕式,並且乘坐了汽車,表示贊賞。然而1939年戰爭爆發,該汽車的批量生產被迫中斷,超過30萬的定單無法兌現,汽車廠在戰爭期間只能生產軍用車輛,直至1945年英國佔領軍首先在德國恢復了該車的批量生產,大眾公司緊隨其後。到20世紀50年代,甲殼蟲汽車作為新興中產階級的首選交通工具成為德國復興的標志。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於德國柏林,早年在柏林學習雕塑,後到巴黎學習空氣動力學,1953年在加州負責新材料項目,這樣的經歷使他的設計具有空氣動力學和仿生學的特點,表現出強烈的造型意識。當時的德國設計界努力推進以系統論和邏輯優先論為基礎的理性設計,而科拉尼則試圖跳出功能主義圈子,希望通過更自由的造型來增加趣味性,他設計了大量造型極為誇張的作品,被稱為設計怪傑。
早在50年代,他就為多家公司設計跑車和汽艇,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輛單體構造的跑車BMW700(1959)。60年代他又在傢具設計領域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功。之後,科拉尼用他極富想像力的創作手法設計了大量的運輸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電器。雖然它們並非百分之百都是優良設計,但確實有極高的造型質量,受到輿論和公眾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他也遭到來自堅持現代主義的設計機構的激烈批評。科拉尼說:地球是圓的,所有的星際物體都是圓的,而且在圓形或橢圓形的軌道上運動......甚至連我們自身也是從圓形的物種細胞中繁衍出來的,我又為什麼要加入把一切都變的有稜有角的人們的行列呢?我將追隨伽利略的信條:我的世界也是圓的。
作為20世紀最著名,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設計師之一,有人認為他離經叛道,也有人把他當作天才和聖人一樣崇拜。然而科拉尼認為他的靈感都來自於自然:我所做的無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國威斯巴登的實用藝術學校學習建築設計及室內設計,後作為職業工業設計師從事設計活動。20世紀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輕設計師受聘於當時尚默默無聞的博朗公司,組建設計部,並與烏爾姆造型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該院的產品設計系主任古戈洛特發展出一套系統設計的方法,而拉姆斯則成為該理論的積極實踐者。1956年,拉姆斯與古戈洛特共同設計了一種收音機和唱機的組合裝置,該產品有一個全封閉的白色金屬外殼,加上一個有機玻璃的蓋子,被稱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們將系統設計理論應用到實踐中,設計了袖珍型電唱機與收音機組合,與先前的音響組合不同的是,其電唱機和收音機是可分可合的標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這種積木式的設計是以後高保真音響設備設計的開端,到了70年代,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採用這種積木式的組合體系。
拉姆斯將系統設計方法在實踐中逐漸完善,並推廣到傢具乃至建築設計,使整個空間有條不紊,嚴格單純,成為德國的設計特徵之一。
系統設計形成的完全沒有裝飾的形式特徵,被稱為減約風格,色彩上主張採取中性色彩:黑,白,灰。拉姆斯認為單純的風格只不過是解決系統問題的結果,提供最大的效率並清除社會的混亂,他說:最好的設計是最少的設計,因此被設計理論界成為新功能主義者。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 )

艾斯林格早年在斯圖加特的理工學院學習電子工程,後在一所設計院校學習工業設計,這樣的經歷使他能完滿的將技術與美學結合在一起。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國黑森州創立了自己的設計事務所。1982年,他為維佳公司設計了一種亮綠色的電視機,命名為青蛙,獲得了巨大成功,於是艾斯林格將青蛙作為自己的設計公司的標志和名稱。
青蛙公司的設計既保持了烏爾姆設計學院和博朗公司的嚴謹和簡練,又帶有後現代主義的新奇,怪誕,艷麗,其設計哲學是形式追隨激情,有時甚至帶有嬉戲的特色,在設計界獨樹一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末的設計潮流。艾斯林格曾說:設計的目的是創造更為人性化的環境,我的目標一直是將主流產品作為藝術來設計。青蛙設計公司的出色表現大大提升了工業設計職業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業設計師是產業界的基本成員以及當代文化生活的創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榮登商業周刊封面,這是自羅維1947年以來設計師僅有的殊榮。
艾斯林格無疑是當今世界最負盛名和最成功的工業設計師之一,他以其突破性的設計重新定義了現代消費美學觀念。1992年他獲得了羅維終身成就獎,許多設計作為經典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他所領導的青蛙設計公司以其前衛,甚至未來派的風格不斷創造出新穎,奇特,充滿情趣的產品,尤其在高科技產品方面極具有影響力。

里特維爾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里特維爾德生於烏特勒支市,是荷蘭著名的建築與工業設計大師、荷蘭風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偏愛單純的線條、顏色,以便大量製造,這種簡潔的設計概念深刻地影響了日後的設計界。
里特維爾德1917年設計了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重要經典作品紅/藍椅,以一種實用產品的形式生動地解釋了風格派抽象的藝術理論。他1934年設計了曲摺椅,椅子的腳、座椅部分及靠背都擺脫了傳統椅子的造型,非常節省空間。這張椅子是這位大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25年,里特維爾德設計了位於烏特勒列支市的什羅德住宅和住宅內的室內設計及傢具設計,此建築的風格完全是風格派的立體化體現。
風格派對於世界現代主義的風格形成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它的簡單的幾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為主的色彩計劃,以及立體主義造型和理性主義的結構特徵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成為國際主義風格的標准符號。

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1883-1960)

提格美國最早的職業工業設計師之一,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設計家。他的設計生涯與世界最大的攝影器材公司--柯達公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1927年為柯達公司設計照相機包裝,1936年設計了柯達公司的班騰相機,這是最早的攜帶型相機,相機的基本部件壓縮到基本的地步,為現代35毫米相機提供了一個原型與發展基礎。他與技術人員密切合作,善於利用外型設計的美學方式來解決功能與技術上的難點,這是美國工業設計師的一個重要特點。提格發展了一套設計體系,為企業開發整個產品系列的設計,這種設計方式使他成為早期美國最為成功的工業設計師之一。
1955年,提格的設計公司與波音公司設計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設計,使波音飛機不僅有很簡練、極富現代感的外形,而且創造了現代客機經典的室內設計。

羅維(Raymond Loeway, 1889-1986)

羅維出生於法國巴黎,後移居美國。他是美國工業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從事工業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及平面設計(特別是企業形象設計),參與的項目達數千個,從可口可樂的瓶子直到美國宇航局的空中實驗室計劃,從香煙盒到協和式飛機的內艙,所設計的內容極為廣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國工業設計師那種無所不為的特點,並取得了驚人的商業效益。羅維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設計火車頭、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線型特徵,從而引發了流線風格。他把設計高度專業化和商業化,使他的設計公司成為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設計公司之一。他不僅對工業技術感興趣,對於人的視覺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認識和追求,他的設計既具有工業化特徵,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國的工業設計開始、發展,到達頂峰和逐漸衰退的整個過程的縮影和寫照。
羅維一生有無數殊榮,他是第一位被《時代》周刊作為封面人物採用的設計師。羅維對於美國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他漫長的工作生涯,他的敬業精神,他對於設計界的形象,特別是他自己公司的形象和他個人形象鍥而不舍的推動,都立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1903-1972)

德雷夫斯的職業背景是舞台設計,1929年改變專業,建立了自己的工業設計事務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與貝爾電話公司有密切的關系,是影響現代電話形式的最重要設計師。格雷夫斯1930年開始為貝爾設計電話機,1937年提出聽筒與話筒合一的設計。在與貝爾的長期合作中,他設計出一百多種電話機。德雷夫斯的電話機因此走入了美國和世界的千家萬戶,成為現代家庭的基本設施。
格雷夫斯的一個強烈信念是設計必須符合人體的基本要求,他認為適應於人的機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機器。他多年潛心研究有關人體的數據以及人體的比例及功能,這些研究工作總結在他於1961年出版的《人體度量》一書中,從而幫助設計界奠定了人機學這門學科。他的研究成果體現於他為約翰.迪爾公司1955年以來開發的一系列農用機械之中,這些設計圍繞建立舒適的、以人機學計算為基礎的駕駛工作條件這一中心,創造了一種親切而高效的形象。

沙里寧(Eero Saarinen,1910-1961)

沙里寧是美國著名建築設計師和工業設計師,生於芬蘭的克柯魯米,早年便顯露出設計天才,1922年獲瑞典火柴盒設計第一名, 1923年4月隨父移民美國,定居底特律,畢業於耶魯大學建築系。1940年和伊姆斯設計的椅子獲得了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國際現代傢具設計比賽大獎。
20世紀40年代沙里寧與諾爾公司合作從事傢具設計,代表作有71號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模壓椅、胎椅、耶金香椅等,這些作品都體現出有機的自由形態,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幾何形,被稱為有機現代主義的代表作,成了工業設計史上的典範,至今仍廣為流傳和使用。
沙里寧在建築上的代表作有傑佛遜紀念碑,耶魯大學溜冰場、莫斯與斯泰爾學院、美國駐英大使館、美國駐挪威大使館、密爾沃基戰爭紀念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大樓、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等。

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 - )

美國建築家格雷夫斯是奠定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重要人物之一。格雷夫斯生於在美國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8年畢業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學,獲建築學士學位,1959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獲碩士生學位。而後,他進入義大利羅馬美利堅學院深造,獲得羅馬大獎和布魯諾獎學金。他的設計講究裝飾的豐富、色彩的豐富以及歷史風格的折衷表現,許多設計都被視為後現代主義代表性的作品,綜合了畫家和建築師的雙重技藝。
他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設計是1980-1982年設計的波特蘭市的公共服務中心,這個方形大樓表面具有簡單而色彩豐富的不同材料裝飾。後現代建築大師菲力普.約翰遜高度贊揚這個設計大膽採用各種古典裝飾動機,特別是廣泛採用古典主義基本設計語匯,使設計得以擺脫國際主義的一元化限制,走向多元、裝飾主義的新發展。
格雷夫斯在八十年代後期和九十年代設計了一系列的建築,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的人文大廈,加利福尼亞州聖胡安.卡皮斯特拉諾的公共圖書館等,都是後現代主義的傑出代表。格雷夫斯還為義大利阿勒西公司設計了一系列極富後現代特色的金屬餐具,名噪一時。

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

伊姆斯是美國最傑出、最有影響的少數幾個傢具與室內設計大師之一,他曾在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學習建築學,1936年起在美國最著名的設計學院之一匡溪學院任教。1940年他與沙里寧一道設計的膠合板椅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設計競賽中獲得大獎。
伊姆斯的設計具有合乎科學與工業設計原則的結構、功能與外型,這一特徵成為了他與之合作的米勒公司的設計特徵,使米勒公司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1946年,他採用多層夾板熱壓成型工藝設計的大眾化廉價椅子是米勒公司在現代設計上的一次大轉折,走向輕便化、大眾化,並關注新材料及其製作工藝。他是一個設計上的多面手,除從事產品設計外,還從事平面設計、展示設計與攝影等工作,他在自己的設計中設法把這些學科聯系在一起,組成一種邊緣學科式的工業設計。伊姆斯設計的室內、座椅等在整個世界都有相當影響,不少作品到目前還在繼續生產和流行。他在1956年設計的躺椅,堪稱躺椅設計中最傑出的代表。他設計的飛機場候機廳公用椅,簡單而牢固,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迄今仍為大多數美國機場使用,是美國設計在20世紀70年代的傑出代表。

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

美國建築設計家文丘里是奠定建築設計上的後現代主義基礎的第一人。1943-1950年文丘里就讀於普林斯頓建築系,後來在沙里寧和路易斯.康的事務所中工作過。1969年,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則,向少就是多的現代主義提出了挑戰。文丘里並不反對現代主義的核心內容,他的努力是在於改變現代主義單調的形式特點。他的設計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義建築特徵,比如拱券,三角門楣等,但是從總體處理來看,他的設計依然是功能性的,實用主義的,簡單而明確的。
文丘里非常注重理論研究,他是後現代主義設計家中比較重要的理論家之一。1966年出版《建築中的復雜性與矛盾性》,1972年發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提出了自己的後現代主義原則。他認為設計家不應忽視漠視當代社會中各種各樣的文化特徵,而應該充分吸收當前的各種文化現象和特點到自己的設計中去。
文丘里的代表作有1978年設計的德拉華住宅,倫敦國家藝術博物館的聖斯布里廳,普林斯頓大學的戈頓.吳大樓等。文丘里在產品設計領域內的最大成就是他為諾爾公司設計的一系列椅子、1983年為義大利阿勒西公司設計的一套帶烏木把手的鍍銀咖啡具、1984至1986年間為斯威德.鮑威爾公司設計的一組瓷器、1986年為阿萊西公司設計的布穀鳥鍾表及為克萊托.穆納里設計的一些情趣盎然的珠寶首飾等等。這些設計都帶有強烈的後現代特色。

賴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

賴特1885-1887年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1887-1893年師承著名建築師沙里文。賴特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設計的許多建築受到普遍的贊揚,是現代建築中有價值的瑰寶。賴特對現代建築有很大的影響,但他的建築思想和歐洲新建築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差別,他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
1893年後的10年中,賴特在美國中西部設計了許多小住宅和別墅,形成了 草原式住宅的風格,代表作有1902年威立茨住宅、羅伯茨住宅,1908年的羅比住宅等。這些住宅既有美國民間建築的傳統,又突破了封閉性,適合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1904年設計拉金公司大樓,1915年設計日本東京帝國飯店,使他獲得國際聲譽。1936年賴特了設計流水別墅,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動人建築景象,成了他有機建築思想的典範。
美國建築網路全書評價:必須承認賴特是他那個時代或許也是任何時代的最有創造力的建築師之一。他極不尋常的生活和哲學說明他是富有詩意的幻想家和藝術家,是注重實效的工程師,自由思想的個性主義者,是一位改革者和傳播福音的教士。在他全部的傾向中貫穿著對生活和自然的積極回報。這樣的態度和信念曾一次又一次地表現在他的建築中。但架於這一切之上的自然是:他是一位藝術家,他所偏愛的表達工具正是建築。

厄爾(Harley Earl,1893-1969)

美國商業性設計的代表人物,世界上第一個專職汽車設計師。大學學習工業技術與設計。1926年被通用公司董事長斯隆看中,成為通用公司造型設計師。1940年出任通用公司副總裁,通用汽車公司藝術與色彩部主任,負責汽車外型設計,設計風格奔放、富於創新,開創了戰後汽車設計中的高尾鰭風格。他對汽車設計的影響力達到了無人企及的地步,而通用汽車公司的設計部門也成為了當時世界最大的設計中心。他在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與總裁斯隆一起創造了汽車設計的新模型;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按照他們的主張,在設計新的汽車式樣的時候,必須有計劃地考慮以後幾年不斷

G. 同花順中怎麼看權重板塊與小盤股的漲跌情況

同花順中怎麼看權重板塊與小盤股的漲跌?
如下操作,即可觀看到:
在同花順的行情軟體中,將滑鼠在行情界面任意處點擊一下,然後按鍵盤F6,在最下方的指標股中就可以看到權重股。

在同花順的行情軟體中,點擊最上面的排列項中的「漲幅」功能欄,點一下,就可看到從漲停的個股開始依次遞減排列的上漲股票情況的情況,再點擊一下,就可看到從跌停的個股開始依次遞增排列的下跌股票的情況。

熱點內容
炒股適合報考什麼專業 發布:2025-07-12 23:57:45 瀏覽:268
年金基金哪個品種好 發布:2025-07-12 23:43:01 瀏覽:150
四川東立科技有限公司股票 發布:2025-07-12 23:32:55 瀏覽:582
西部資源歷史股票行情 發布:2025-07-12 23:32:19 瀏覽:723
揚州北辰電氣與光一科技股票 發布:2025-07-12 23:05:37 瀏覽:591
002302股票歷史 發布:2025-07-12 22:59:48 瀏覽:124
貨幣變少了說明什麼 發布:2025-07-12 22:52:14 瀏覽:780
浙江醫葯股票歷史最高價 發布:2025-07-12 22:14:10 瀏覽:111
股票退市手裡的股票怎麼辦 發布:2025-07-12 21:59:26 瀏覽:376
不到500塊錢怎麼理財 發布:2025-07-12 21:51:08 瀏覽: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