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例子
『壹』 負和博弈的股票市場中的例子與評論
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決定從2007年5月30日起,調整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由1‰升為3‰。即對買賣、繼承、贈與所書立的A股、B股股權轉讓書據,由立據雙方當事人分別按3‰的稅率繳納證券(股票)交易印花稅。
上一次印花稅調整發生在2005年1月,從2‰調整為1‰。當時,中國股市正在低谷徘徊,1‰的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也創下新低。此後,在股權分置改革成功、投資者信心恢復等因素的推動下,中國股市步入了一輪前所未有的牛市。
進入5月,上證指數上攻至4000點,此後在4000點上下有所調整。期間央行加息、上調存款准備金率,證監會加大對違規操作的查處力度,並幾次三番警示股市風險,但牛市故我,多重手段都未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5月29日,上證綜指最高上探4335.96點。
但印花稅一經上調,市場連日大幅下挫。6月4日,滬深兩市更分別以單日下跌330.34點和964.23點創下單日下跌點數歷史記錄。6月5日起,股市重拾升勢,四天以來基本保持連日上漲的態勢。6月8日,滬綜指收於3913.14點,較前一交易日微漲0.57%。 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中國股市現階段在流通中的股票只有總股本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流通股票所對應的上市公司盈利只相當於每個交易日5.67億元。中國股民付出的交易費用比企業盈利還多出67%,這比賭博的賠率更大。按照國際慣例,賭場必須保證玩家48%的勝率,但在中國股市,類似的贏面僅為40%。
他解釋說,投資者購買股票,實際上是購買股權的盈利。交易費用是否過高,應當以盈利為判斷標准。A股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大約為每年4000億元,也就是每個交易日17億元。在印花稅上調之前,中國投資者已經把他們所購買到的盈利的56%都上繳了。在香港和紐約這樣的正常市場,這一比率應當低於5%。即使在那些經歷過經濟泡沫的國家,交易費用占企業盈利的比例也只有20%-30%。
在一個充滿泡沫的市場中,驅動市場的通常不是投資者而是投機者。投機者買入股票不是為了獲得上市公司利潤,而是為了追求短期價差。今年以來,中國股市的平均股價已經翻番,市場指數則曾上漲了60%。股票每月的平均漲幅都超過10%,流通股票每月平均換手2.5次,交易費用為每月0.9%。這樣,投機者的盈利大約相當於交易費用的11倍。如果上漲勢頭在短期內保持下去,投機就將持續。
談到中國政府近日提高印花稅的舉措,他說,這是一項相當嚴厲的手段。2007年前四個月,政府每個交易日日均印花稅收入達到5.3億元,再加上券商每日傭金收入4.2億元,市場平均每天付出的交易費用達9.5億元。如果成交量還保持在目前水平的話,印花稅率上調將使交易費用每天增加10.6億元,相當於調整前的兩倍。在一個正常的市場里,這樣的政策足以使市場降溫。但是,中國的市場遠稱不上正常,而投資者付出的交易費用原本就已經高得離譜。
從投機者角度看,上調印花稅的威懾力似乎還不夠。交易費用達到此前的兩倍多,但他們的預期收益仍然相當於交易費用的5倍,收益可能會遜於以往,但仍然足夠可觀。如果有足夠多的投機者相信這一邏輯,泡沫在短期內就會是自我實現的。
他尖銳地指出,泡沫頂多是一個零和博弈。在賭場里,每個人都明白這是一場零和游戲,你輸即我贏。在股市泡沫中,股票就是籌碼,而股票的價格可以持續上漲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由於所有股票的名義價格都在上漲,每個人都成為贏家。但當泡沫破裂時,股價會回落到以前的水平。因此,長期來看,股市泡沫是零和博弈。而由於浪費資源和盲目投資,它往往會成為負和博弈。 在相當長時間內,股市泡沫能夠給人們帶來一種人人都是贏家的幻覺,這會吸引更多的人進入股市。如果人們是完全理性的,泡沫就不會發生。但是,泡沫卻不斷發生,而且在大多數國家都發生過。當有足夠多的人相信自己要交好運,市場又有充足的流動性時,泡沫就應運而生了。
『貳』 2018年至今A股有沒有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情況
如果市場是嚴格有效的,一旦有新信息出現,證券價格就應立即作出一步到位式的正確反應。但實際上,市場不會是嚴格有效的,因此其對新信息的反應速度和程度就會存在不同。
『叄』 分別說明有效市場假設,理性人假設和代理理論,並解釋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
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研究中的三個問題一,關於研究的理論基礎問題目前,我國學術界對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研究,幾乎都是以"有效市場假說"這一理論為理論基礎的.法瑪把大量對證券市場效率的觀測,發展成有效市場假說.該理論的實質,是研究證券市場場價格對全部相關信息反應的速度和分布.有效市場假說較完全市場假說,無疑是前進了一大步,為人們指示現實中的證券市場效率與有效市場假說中的三種不同市場效率的差距,查明其原因,進而對症下葯,以達到提高證券市場效率的目的,提供了理論指導.但是,有效市場假說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基於有效市場假說存在的缺陷,彼得斯提出了分形市場假說,以替代有效市場假說.分形市場說是應用"分形幾何學"這一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來研究證券市場,有專家認為,分形市場假說集中反映了現代資本市場理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時下居主流地位的有效市場假說大相徑庭,因此,對我們證券有效性的研究,應以這一理論為主要理論基礎之一,才能較客觀地揭示出證券市場的特性及有效性.二,關於研究的方法問題目前,對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研究,的是對我國證券市場是達到弱型效率還是達到半強型效率進行檢驗.其中,對證券市場是否達到弱型效率的檢驗,基本上都是採用"隨機遊走模型"和"過濾檢驗"兩種方法;對證券市場是否達到半強型效率的檢驗,基本上都是採用"市場模型"和"夏普一林特勒模型"兩種方法.而不同的則只是樣本的時間及數據不同.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學術界對證券市場有效性進行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實證法,尤其是經驗性實證法.這對於我們解釋和預測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達到什麼程度,無疑是必要且重要的.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實證法本身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其表現主要有:實證法力圖用有限的事實和現象去證明普通的命題,其研究結果便不可避免地帶有概率或然性;過分強調假設和數學模型化,可能導致把研究對象過於簡單化,從而使研究結果產生較大的系統性偏差,遠離現實.忽視甚至否定價值判斷,可能造成"是什麼"和"為什麼"之間的割裂,出現"描述主義"傾向,等等.因此,在研究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過程中,實證分折和規范分折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的.把這兩種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既有助於說明"是什麼的問題","為什麼是這樣的問題",也有助於說明"應該是怎樣的問題".三,關於研究的定位問題筆者認為,證券市場的有效性應集中地體現於:證券市場與國民經濟運行保持一致性,即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中能夠真正起到了應有的促進作用.因為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功能和作用,只有在國民經濟運行和發展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出正確的理解和評價.而且,還應該看到,證券市場的有效性在證券市場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經濟環境下,又有著不同的具體內涵和側重點.這就客觀上決定了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對證券市場有效性的研究有一個"定位"問題.只有"定位"正確,才能使證券市場有效性的研究為充分發揮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促進作用,提供理論指導和政策建議.在我國,證券市場在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少應該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籌資效應";二是"改革效應",即促進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和內部治理結構的轉變;三是"配置效應",即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但相比之下,後兩大作用更加重要.因為對國有企業來說,增強其活力和競爭力的根本問題不在於"缺錢",而在於缺少把錢用好的機制.因此,這兩大作用的發揮,應是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集中體現,或者說是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第一目標.然而,目前有許多學者在對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進行研究中,則把其定位單純地放在證券價格對有關信息做出如何反映的檢驗上.顯然,這便忽視了證券市場與國民經濟運行的一致性,對當前如何發揮證券市場在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而且,由於這種檢驗的范圍僅局限於證券二級市場,忽視了證券一級市場的作用.事實上,證券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只有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而有效地發揮證券市場的功能.原作者:張兆國宋麗夕張新朝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黃迪摘自《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走出弱型有效市場的誤區――――對中國股市EMH實證檢驗及其結論的評述與思考股票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通過價格機制實現,因而對股票價格行為和定價效率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理論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由於價格機制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核心機制,因此,西方學者對資本市場的效率進行研究時,大多數是對價格效率進行研究,即研究金融市場中的資產怎樣定價才是有效率的,並以此來研究和驗證資本市場本身的效率.其中,最有影響的有效市場假說(EMH)是主流的金融市場理論.一,有效市場假說及其缺陷有效市場假說實際上是信息效率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信息以不帶任何偏見的方式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反應,那麼就可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有效的股票市場意味著股票的現實價格充分地表現了對股票的預期收益,也反映了影響股價的基本因素和風險因素.然而,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象已無法在這一理論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釋,如收益率的尖峰和胖尾,元月效應,小公司效應,低市盈率效應,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等等,盡管EMH的支持者為了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一再對該理論描述做出修正,EMH仍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其主要爭議表現在:(1)信息界定的模糊性.(2)市場價格本身並不能反映所有信息.(3)"聯合假設"的檢驗問題,有效性的檢驗犯了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4)EMH沒有涉及到市場流動性問題.(5)EMH的線性範式.二,傳統EMH檢驗方法對中國股市的有效性檢驗及其結論到目前為止,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關於中國股市的弱型有效和半強型有效檢驗方面的研究.傳統對EMH檢驗半強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類:一是基於公司特徵的交易策略的檢驗,典型的方法有小公司效應檢驗和低市盈率效應檢驗;二是市場對於信息的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的檢驗;三是對專業投資者業績的檢驗,看專業投資者能否憑專業技能獲得超額收益.如果證券市場中存在以上情況,則說明未達到半強型有效,反之則認為達到了半強型有效.對於中國股市半強型有效的檢驗,學者們基本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即認為中國股市末達到半強型有效.檢驗弱型有效的代表性的方法有隨機遊走檢驗,遊程檢驗和過濾檢驗.該類檢驗實質上是考察證券價格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如果證券價格間不會表現出某種可觀測或可統計的確定趨勢,則認為市場達到了弱型有效.早期對中國股票市場的弱型有效檢驗認為中國股票市場未達到弱型有效,隨著股票市場的發展,後來的使用傳統EMH檢驗弱型有效的方法對中國股市的檢驗傾向認為,中國股市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達到了弱型有效.三,對我國股市弱型有效結論的反思中國的股票市場目前還不具備用傳統EMH檢驗的外部條件,用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傳統EMH檢驗得出的弱型有效市場的結論來定位中國股票市場的有效性,其結論的可信度不高.原因如下:1,傳統有效市場檢驗本身的問題主流的EMH檢驗中應用的都是線性計量模型,獨立性和正態分布是其基礎假設.然而,實際情況卻不一定如此.在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檢驗中,我國學者已經注意到了價格行為的非線性關系對傳統EMH檢驗的影響,在非線性的框架下,研究結果都拒絕傳統方法對中國股市弱有效性的判斷.2,中國股票市場自身存在嚴重的價格偏離問題股票價格對於所代表的企業價值產生偏離,造成中國股票市場的價格嚴重脫離基本面因素決定的真實價值.用主流EMH檢驗方法得出的中國股票市場弱式有效的結論,定位中國股票市場的有效性,幾乎說明不了中國股票市場定價對於上市公司價值評估是否有效,多大程度有效的問題.四,結語總而言之,之所以不能照搬國外的EMH理論對中國股票市場檢驗得出的結論,歸根到底是由於中國股市及其外部環境的不成熟性,決定了中國股票市場中信息的規范性,真實性,充分性和分布的均勻性等都與成熟市場有較大差異.這加劇了投資者行為的非理性,導致反應和反映信息的價格對於企業價值的評估很難是"有效"的.當然,經驗檢驗仍然有其參考價值.市場有效性檢驗是對市場運行結果的檢驗,如果價格確實是隨機遊走的,至少說明股票市場的運行已經能比較充分,迅速地對歷史信息做出反應,這也是股票市場自身運行效率提高的表現.但如果談到股票市場定價對於資源配置的有效性,仍然需要對市場本身的運行機制,外部制度和經濟環境進行綜合分析,這樣,才可能對我國股票市場的效率有比較完整和准確的把握,從而進一步改善我國股票市場的效率,提高股市在我國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原作者:鄭偉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黃迪摘自《鄭州紡織工學院學報》2001年12月第4期論中國股市非有效的市場結構性因素中國股票市場的非有效盡管為大家所接受,但問題是,須正確地探求造成中國股票市場非有效的原因.中國股市信息披露的不規范,有些人利用資金優勢操縱股市,內幕交易等類似因素只是中國股票市場非有效的一些淺表性原因,而中國股市效率的基礎性原因是市場結構,其他因素均須在此基礎上才能產生作用,所以不能把影響股市效率的各種因素相提並論.中國股市的市場結構表現為,從股市投資者構成角度看,許多個股的流通股部分,由一個(或多於一個)"莊家"與大量"散戶"所共同擁有.將中國股票市場非有效的基本原因歸之於中國股市的這一市場結構是因為股票市場的效率需建立在這一股市接近於完全競爭市場的基礎上,而中國股市的這一結構,完全破壞了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我們知道,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成熟的股市中,經濟學家通過對股市有效性所作的大量實證檢驗,比較一致地得到了中強有效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強式有效的結論.發達國家成熟的股票市場之所以有效,其基礎在於這些國家股市相對較為合理的市場結構,使股市成為一個非常接近於完全競爭的市場.第一,市場上有眾多的買者和賣者,任何一個投資者只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不能操縱市場.第二,信息是完全的.第三,資本可以自由流動.第四,產品是同質的.而在中國的股票市場上,盡管證券法規限制股市寡頭操縱個股,例如《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和《證券法》對機構投資者投資一個個股的份額限制為該個股總流通股的5%以內,個人限制為5‰以內.但在實際上,熟悉中國股市的人都知道,股市寡頭炒作個股持有的流通股比重通過分散持倉等手段遠遠超過這個比例,否則,所謂的"莊家"概念就不會在中國股市如此流行.這就是說,在中國股市中,這一法規條文很難得到有效執行.現在,我們來分析中國股市的這一市場結構怎樣決定了股市寡頭和中小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和投資活動,及這些決策和活動的過程怎樣成為破壞中國股市實現接近於完全競爭市場的基礎性條件,從而導致了中國股市的非有效.由於股市寡頭的特徵是通過佔有個股相當大的份額,從而操縱該個股的價格走勢,因此,股市寡頭和中小投資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就具有典型的博弈性質.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我們先假定他們之間的博弈屬於完全信息靜態博弈的類型,那麼,這一博弈就類似於博弈論中著名的"智豬博弈"的例子."智豬博弈"這一例子講述大豬和小豬需作決策,由誰去按能夠使其獲得食物的按鈕.分析這一博弈,大小豬均為最優的戰略,即納什均衡,是大豬按,小豬等待,結果是大小豬均獲得相同的收益,各能吃到4個單位的食物.在股票市場上,股市寡頭就類似於大豬,中小投資者就類似於小豬.股市寡頭要贏利,只有自己收集信息,利用資金優勢操縱價格,獲取差價.中小投資者既無能力收集信息,也無能力操縱價格,他們的最優戰略只能是跟隨股市寡頭.但前提是,這一完全信息靜態博弈類型假設成立.但在實際中,中小投資者卻遠沒有"小豬"那麼幸運.事實上,他們跟庄的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虧損而不是獲利.原因在於,中小投資者與股市寡頭在中國股市特定的市場構造下進行的博弈並非完全信息靜態博弈類型.換個角度說,中國股市的市場構造,使中小投資者與股市寡頭的博弈是在中國股市遠離了完全競爭的市場狀況下進行.首先,從信息角度來看,股市寡頭與中小投資者之間存在著信息的嚴重不對稱,他們之間的博弈是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其次,從資本流動性角度來看,中國股市中的中小投資者資金流動實際上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再次,從產品同質性角度看,中國股市存在同股不同權不同利狀況.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大多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三部份,其中,國家股,法人股不能通過證券交易所上市流通.原作者:李雅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黃迪摘自《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市場有效理論對我國股市發展的啟示股票市場是否有效是股票價格對市場信息的反應程度.根據對深滬股市1995年以來的檢驗表明,我國股市基本呈弱式有效市場.同時,運用市場有效理論有助於政府金融管理當局對股市的監管,也有利於我國股市發展中對機構投資者的培育以及對個人投資者的保護.以下從兩個方面分析我國股票市場的有效性對股票市場發展的啟示.市場有效性理論對監管當局的啟示政府在股票市場中主要有兩種方式的干預行為:一種是通過宏觀經濟調控,試圖通過調整股票市場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對股票價格的長期走勢進行控制,不能猛漲也不能暴跌,即把凱恩斯的市場干預理論運用到證券市場中;另一種是通過立法等規范市場行為的手段,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保證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規避違約風險.通過對資本市場有效性理論的研究,我們認為,對於第二種干預,是完全符合有效市場理論的,而對第一種干預則是不可能達到預期效果的.資本市場上,有效市場理論告訴我們,股票價格的最終決定因素是它所包含的信息而不是供求關系,換句話說,無論市場處於強式或半強式或弱式狀態下,試圖以行政方式改變股票宏觀供求狀況希望達到對股票市場的長期運行進行調控是不可能的.在有效的股票市場中,信息是決定股價的最主要因素,所以信息在一個股票上的傳導途徑,傳導速度和傳導質量,就成為影響該股票市場體現為何種效率的關鍵.而政府對一個有效的股票市場進行干預的最好途徑是對信息的傳導機制進行完善和監管.所以,政府對股票市場的管理與干預應以目前的行政手段為主的格局逐漸轉變為大力加強建立在三公原則上的信息披露渠道,完善和規范信息披露內容和形式以及監督信息披露質量等方面,使股票市場體現更高的效率,以最低的交易成本發揮其重大作用,真正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二,股票市場有效性理論對投資者的啟示對機構投資者的啟示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在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應該是提供一級市場的發行業務,而就個人投資者而言,提供投融資服務,以收取服務費的方式對各種不同投資條件的投資者提供不同的投資服務應是其主要的經營方式,一方面,這樣才能使機構投資者在有效的資本市場中有持續穩定發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有比個人投資者更低的投資成本,從而降低整個股票市場的交易成本.而形成這種局面的前提必然使內幕交易的利潤不足以抵付其交易成本,包括直接的交易成本和違法成本.因此,必須大力培育中國的機構投資者,通過機構投資者的理性投資以保證股票市場的穩定.2.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也是有重要意義的(1)對技術指標的態度.市場有效性理論告訴我們,股票價格波動符合隨機漫步模型,歷史價格只包含歷史信息,這對技術分析賴以成立的前提――歷史是不斷重復的,歷史價格包含所有信息是一種巨大的挑戰,而大多數對技術分析實證研究也表明,即使技術分析能夠帶來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也通常是在不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出現的,技術分析能否可以讓投資者持續地獲取超額利潤是有疑問的.(2)對理性投資概念的理解.股票市場有效性理論告訴我們,只要投資者對新信息作出必要的有利於自身的反應,其行為就是理性的,這與股票市場價格的穩定性是沒有關系的.相反,如果在一個價格反映出無法進行長期穩定投資的市場中進行長期投資,這種投資行為才是不理性的.所以作為投資者來說,應該明確長期投資與短期投資並不是劃分理性與非理性投資的標准,只有對市場信息進行充分反映的投資行為才是真正的理性投資行為.(3)對個人投資者投資成本的思考.在一個低效率的股票市場中進行投資的成本是非常之大的,這個成本包括進行交易所直接花費的費用,信息成本和機會成本,在考慮成本後在一個效率較低的市場中所獲得的收益實際上並不如投資者所期望的那麼多.總之,股票市場有效性理論對發展我國股票市場具有重大的借鑒作用,它對股票市場的設立者,監管者和不同的投資者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在我國股票市場各方面仍不完善的時期,研究股票市場有效性理論有利於我們在發展股票市場的過程中少走一些彎路,使股票市場這個市場經濟的中樞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最大作用,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完善.原作者:李木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黃迪,劉梅摘自《財經科學》2001年第2期關鍵字:問題有效性研究證券市場中國三個
『肆』 炒股反應不足有什麼壞處
價值股則正好相反,盡管不斷有利好消息出台,投資者仍舊對此類股票反應冷落,但事實上該種股票的業績很可能趕超魅力股。導致反應不足的心理因素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ve bias) 。保守即對基礎評判給予過多的權重,而對新數據重視不足,被證實偏離貝葉斯估計或判斷,從而導致反應不足,其中固執是保守的一個極端情形。除此之外,心理距離(Mental distance) 和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也是影響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重要因素。股票市場的過度反應是指某一事件(財務報告、消息或政策出台)引起股票價格的變化超出預期合理水平的現象。「反應不足」現象是與「反應過度」相互對立的,當市場上有重大的消息時,股價波動平平。
『伍』 為什麼反轉效應是是市場無效率的證據
De Bond與Thaler(1985,1987)對1926年~1982年期間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進行研究發現,過去5年中表現最好的35隻股票(贏家組合)和表現最差的35隻股票(輸家組合)的收益, 在隨後的3年中發生了反轉, 「輸家組合」 的平均累計收益比「贏家組合「高出25%。而Conradand Kaul(1988)與Lo and Mackinlay(1988)的研究則發現,股票的周收益存在正序列相關,但相關系數都相當小, 並沒有清晰地表明有交易機會存在。
隨後的研究中,Jegadeesh(1990)與Lehmann(1990)都證明,在期限為一個月或一個月以下的投資中也存在反轉效應。Chopra、Lakonishok與Ritter(1992)則證實了De Bond與Thaler(1985,1987)的發現。但Jegadeesh與Titman(1993) 的研究則發現,在3~l2個月期間內股票的收益表現為正序列相關, 即慣性效應,如果以6個月為期考察股票收益,「贏家組合」 比「輸家組合」的平均收益高約9%。Chan et a1.(1996)將Jegadeesh與Titman(1993) 的研究樣本擴大後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Rouwenhorst(1997) 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在其它發達國家市場以及一些新興股票市場也存在慣性效應。Moskowitz與Grinblatt(1999)研究了按行業分類投資組合的慣性效應,發現在美國股票市場上,行業組合有顯著的慣性效應,且超常收益比個股組合更大。對於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的成因及理論解釋仍在爭論之中:
(1)行為金融學派的學者,如De Bond與Thaler(1985,1987),Haugen et a1.(1990),Lakonishok、Shleifer與Vishney(1995)等主要從人類行為的角度進行解釋,認為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是市場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結果,並認為這是市場無效的證據 Daniel,Hirshleifer與Subrahmanyam(1998),Hong與Stein(1999)等承認市場存在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但認為應建立一個統一的理論加以解釋。
(2)有效市場假說的創始人Fama(1997)則堅持認為市場是有效的,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只是理性市場中的「偶然(chance)」,是與理性市場共存的。
(3)其他學者,如Jegadeesh與Titman(1993)提出了「動量(momentum)「理論對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進行了解釋。而Ball、Kothari與Shanken(1995)認為反轉效應也許是一種幻象,在他們的研究中反轉效應集中出現於低價股,對於這類股票,流動效應可以解釋其高收益。
對於中國股市是否存在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國內學者也存有爭議。朱少醒(2O00)研究認為中國證券市場不存在反轉效應。王永宏、趙學軍(2001年) 以一個月為最小排序期,發現中國股市存在明顯的反轉效應,但慣性效應並不明顯。馮玉明(2001年)對中國股市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股市並不存在慣性效應,相反卻存在種「輪漲效應」或「補漲效應」。周琳傑(2002年)研究認為中國股市存在慣性效應。陳喬、汪駛(2003年) 發現基於行業組合的慣性策略表現出顯著的超額收益。李詩林、李揚(2003年)研究認為中國股市存在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
『陸』 股票市場行業β系數的不足和缺陷有哪些
β系數是衡量證券(或證券組合)系統性風險大小的指標.β系數 具有滯後性 它是根據歷史數據得出的結果 不過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反映長期趨勢的 也就是反應以前一段時間 個股和大盤的走勢的對應性
『柒』 1、依據行為金融學中過度反應理論的主要內容; 2、分析產生過度反應的主要原因; 3、分析如何利用過度反應
overreaction是行為金融中的重要研究領域,由De Bondt和Thaler在1985年在Jornal of finance發表的Does the sotoc market overact一文中提出。這篇文章對你的問題2即過度反應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本假設,主要從投資者理性與心理如羊群效應等角度來描述的,你需要去關注個領域的文獻。這篇文章之後,國內外有一系列文獻來研究這個問題:主要是對這個現象做實證研究,就是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數據來研究這個現象到底在實際市場表現中存在與否。
在實證研究中一般是與underaction一起進行研究的,即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放在一起研究。
我個人覺得行為金融的很多做法實證更有意思,你把實證結果做出來之後,總是可以找到理論上的、心理上的解釋。
如何分析這個命題:一般是某個事件之後的市場表現的不同階段來做實證分析,你劃分的階段,你選取的指標都關乎你實證的意義性與有效性。建議你讀Trading volume and price reactions to public annoucements這個文獻,這篇文章是1991年的實證研究。裡面的方法你可以用,後面的文獻你可以繼續跟蹤,具體的方法是你可以把我提到的這兩篇文章在Business Source Premier--商業資源電子文獻資料庫(EBSCO) 中搜索,看後面的文章哪些引用了這兩篇文章,然後在大致的看是否發表在JF等名刊上,以及引用率等,綜合判斷是否有讓你讀的價值,你大概讀個4篇左右就成了。據我了解在2000年以後,對這個命題就沒有什麼頂尖的實證研究了,也就是說1985-2000年之間十多年時間把這個命題都炒熟了。國內對這個命題也研究過很多,有很多文獻。張人驥等《上海證券市場過度反應的實證檢驗》是在1998年做的實證研究,如果你看不了英文的,你可以看這篇文獻。
做行為金融6個字送給你:磨文獻、泡數據。
『捌』 請以有效市場假說分析中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
體力行。於是不食肉的戒律就誕生並且延續靈感,你就象我要找的人,是我夢里的知音。
『玖』 行為金融學中,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心理和行為因素有哪些,請用實證分析
看課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