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中的反轉效應
A. 反轉效應的介紹
反轉效應是指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表現差的股票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有強烈的趨勢經歷相當大的逆轉,要回復到正常水平(reversal to mean),而在給定的一段時間內,最佳股票則傾向於在其後的時間內出現差的表現。
B. 怎樣運用反轉形態分析股票價格走勢
V型走勢是個轉向型態,顯示過去的趨勢已逆轉過來。
V型反轉趨勢分析:
由於股價中賣方的力量很大,令股價持續地下降,當個股賣出力量消失之後,買方的力量完全控制整個市場,使得股價出現戲劇性的回升,幾乎以下跌時同樣的速度收復所有失地;因此在圖表上股價的運行,形成一個像V字形的移動軌跡。V型走勢是個轉向型態,顯示過去的趨勢已逆轉過來。上漲V型走勢在轉勢點必須有明顯成交量配合,在圖形上形成倒V型。
V型反轉走勢過程描述:
(1)下跌階段:通常V型的左方跌勢十分陡峭,而且持續一段短時間。
(2)轉勢點:V型的底部十分尖銳,一般來說形成這轉勢點的時間僅三、兩個交易日,而且成交在這低點明顯增多。有時候轉勢點就在恐慌交易日中出現。
(3)回升階段:接著股價從低點回升,成交量亦隨之而增加。
V型反轉型態特色:
(1)發生的原因,亦多起因於消息面的影響。
(2)在利多消息發布之後,進入市場的追逐者續增,因此,在成交量容易出現凹洞量。
投資者通過以下三檔個股實戰性操作的觀察,明確發現個股股價V型反轉形態形成過程。趨勢下跌過程中形成反轉,主力做多意圖十分明顯,通過V型反轉形態伴隨的量能出現,後期股價結束下跌趨勢形成震盪攀升走強的格局概率極大。
簡單概述,詳細的可參閱下有關方面的書籍系統的學習一下,同時用個模擬盤去練練,這可快速有效的掌握技巧,目前的牛股寶模擬炒股還不錯,裡面許多的功能足夠分析大盤與個股,使用起來有一定的幫助,願能幫助到您,祝投資愉快!
C. 如何識別反彈與反轉
反彈與反轉是投資者經常爭論的話題,識別兩者之間的差異,對於研判股市至關重要。
一、首先要看底部構造得是否堅實。大盤經過大幅下跌後,成交量長期低迷,不少個股股價已跌無可跌,市場對利好和利空消息已經麻木,在多次利空的打擊下幾次探底,但下跌動力明顯不足,無法再創出新低,底部形態明顯,這是反轉的首要條件。而反彈是在下跌趨勢中的一種技術性回抽,反彈的底部構造不充分。
二、從成交量看,是否量能充分。如果是反轉的話,大盤在完成築底之後,向上突破時成交量成倍放大且連續放出巨量,此時的量應當接近或超過上一波行情頂部時的量,從底部向上突破時的成交量越大,說明量能越充分,反轉的可能性越大。而反彈的成交量較小,即便放出巨量,也不能連續放出,無法維持量能,說明多方後續能量不足。
三、從領漲板快看,大盤是否有做多的靈魂。反轉行情中,必須有能夠被市場認可的且能激發人氣的領漲板塊,如1996年的績優股和1999年的科技股。在反轉行情中需要有一大批強勢股屢創新高,高價股的火爆能夠起到示範效應,使市場的整體價格重心抬高,將上升的空間完全打開,大盤的熱點要持續,而且持續的時間要較長。反彈行情中,熱點雜亂無章,而且不連續,缺乏能夠帶動人氣的領漲板塊,屬於超跌反彈的性質。
四、從主力的炒作理念看,是否推陳出新。在反轉行情中,市場會形成一種全新的投資理念,同時還會涌現一些全新的題材和概念。而在反彈行情中,缺乏新理念和新思維,大盤反彈時市場只是在重復過去的一些陳舊的題材和概念。
五、從技術上看,短,中,長期均線是否形成多頭排列。在反轉行情中,大盤的短期均線上升得強勁有力,中期均線緊隨其後,長期均線開始拐頭向上,短中期均線有效地穿越長期均線,形成金叉,大盤的整體均線系統構成多頭排列。在反彈行情中,短中期均線雖然拐頭向上,但長期均線仍然保持一定的速率向下運行,而且短中期均線無法有效地穿越長期均線,反彈行情一般會在長期均線處遇阻,成交量萎縮,股指無力有效地突破長期均線。
六、從基本面看,是否有支撐一輪大牛市的環境。在反轉行情中,基本面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各種因素都支持股市走牛。而在反彈行情中,基本面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甚至基本面還在繼續惡化。
七、從資金來源看,是否有大量的新資金進場。主要標志為新股民是否紛紛入市。在反轉行情中,投資者的隊伍往往會不斷擴大,場外資金大量進場,多方有強大的生力軍作後盾。而在反彈行情中,入市的新股民不多,行情主要靠場內的存量資金維持。
D. 股票反轉形態有幾種
反轉的K線形態分為頂部反轉和底部反轉。
一、頂部反轉
1、穿頭破腳
穿頭破腳指股價經過了較長時間的上升,當日K線高開低走,收一根長陰線,這根長陰線將前一日或兩日陽線全部覆蓋掉,因此這根長陰線被稱為穿頭破腳。穿頭破腳包含信息,市場主力已將股價推至較高處,並借買方市場情緒高昂拉高出貨。高開製造假象,吸引跟風盤,隨後大肆出貨,將所有跟風盤全部套牢。此種K線形態屬於殺傷力極強的頂部反轉形態,隨後的下跌空間極大,遇此形態投資者應殺跌。例如1996年12月12日上證指數日K線就是典型的穿頭破腳形態。
2、烏雲蓋頂
烏雲蓋頂K線形態也屬於拉高出貨的一種頂部反轉形態。發生的時間和情況與穿頭破腳相似,只是在圖形上烏雲蓋頂像黑雲壓城似的收出一根大陰線,但此根陰線的收盤切入到前一根陽線的三分之二處。烏雲蓋頂的殺傷力僅次於穿頭破腳,屬於殺傷力極強的頂部反轉形態,遇此形態應堅決出貨。例如上證指數1995年9月12日,日K線就是典型的烏雲蓋頂K線形態。
3、吊頸
吊頸是在高位出現的小陰實體,並帶有長長的下影線的K線形態,形狀就像一具上吊的屍體。此種K線形態表示主力在高位開始出貨,盤中出現長陰,為了達到騙線,主力在尾市將股價拉起,形成長長的下影線,使投資者認為下檔有強支撐,而紛紛跟進。吊頸既有巨大的殺傷性,又有欺騙性,投資者應學會識別,以免成為入套冤鬼。如1996年12月10日上證指數就走出一個典型的吊頸形態。
4、雙飛烏鴉
雙飛烏鴉是在股價連續大幅上升後,在高位出現兩個並排的小陰實體,像樹枝上落了兩只倒霉的烏鴉在呱呱亂叫,預示著股價已到了將大幅下跌時刻。
5、黃昏之星、頂部十字星、頂部射擊之星都是較可靠的頂部反轉K線。
二、底部反轉形態
1、曙光出現
曙光出現常發生在股價連續大幅下跌,超跌嚴重,結果當日股價借下跌慣性跳空低開,隨後股價在超跌買盤的介入下,當日收出陽線,陽線收盤的位置插入到前一日陰線實體的二分之一以上。當曙光出現形態出現時,表達黑暗已經過去,曙光已經開始,股價將展開反轉的上升行情。
2、T字形
T字形也可以成為一種反轉形態,前提是股價應經過較長時間的連續大幅下跌。當日股價開盤後,走勢繼續下跌,並帶出最後一批拋盤,隨後在盤中股價開始穩步上升,最後以開盤價的位置收盤。T字形在超低位出現,反映下檔支撐極強,股價可能出現反轉走勢。
3、倒T字形
倒T字形和T字形的基本情況相同,只是股價開盤後因超跌開始上漲,隨後遇到了小幅拋壓,將股票壓制開盤價的價位收盤。雖然倒T字形帶有上影線,反應有一定壓力,但因在極度超跌的位置出現,應被視為賣方的強弩之末。
4、錘頭
錘頭是一個小實體下面帶有一定長度下影線的K線形態,形狀就像錘子帶有錘把兒的樣子。在長期的下跌趨勢中,錘頭的出現預示著下跌趨勢將結束,表達了市場正在用錘子來夯實底部,是較可靠的底部形態;
5、底部十字星、早晨之星、底部射擊之星都是有相當可靠度的底部反轉K線形態
E. 怎樣分辨股票反彈與反轉
區分反彈和反轉技巧:
一,首先要看底部構造的是否充分。
大盤經過大幅下跌後,成交量長期低迷。股價已經跌無可跌,市場對利好和利空已經麻木,在多次利空的打擊下,幾次探底,但下跌動力明鮮不足,無法再創出新低,底部形態明鮮,這是反轉的首要條件。而反彈是在下跌趨勢里的一種技術性回補,反彈的底部構造不充分。
二,從技術上看,短,中,長期均線是否形成「多頭排列」。
反轉行情中,大盤的斷期均線上升的強勁有力,中期均線緊隨其後,長期均線開始拐頭向上,短中期均線有效穿越長期均線,形成金叉,大盤的整體均線系統構成「多頭排列」。在反彈行情里,短中期均線雖然拐頭向上,但長期均線仍然保持一定的速率向下運行,而且短中期均線無法有效穿越長期均線,反彈行情一般在長期均線處遇阻,成交量萎縮,股指無力有效突破長期均線。
三,從基本面上看,是否有支撐一輪大牛市的環境。
反轉行情中,基本面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各種因素都支持股市走牛。而反彈行情里,基本面沒有根本性的變化,甚至基本面還在繼續惡化。
四,從資金來源上看,是否有大量的新資金進場。
主要標志為:新股民是否紛紛入市。反轉行情里投資者的隊伍不斷擴大,場外資金大量進場,多頭有強大的生力軍做後盾,而反彈行情里,入市的新股民不多,行情主要靠場內的存量資金維持。
五,從成交量上看,是否「量能充分」。
如果是反轉的話,大盤在築底完成後,向上突破時,成交量成倍放大,而且連續放出巨量,此時的量應當接近或超過上一波行情頂部的量,從底部向上突破時的量越大,說明量能越充分,反轉的可能性越大,而反彈的成交量較小,既使放出巨量,但巨量不能連續放出,無法維持量能,說明多頭後續能量不足。
六,從領漲板快上看,大盤是否有「做多的靈魂」。
反轉行情中,必需有「能夠被市場認可」的並且能激發人氣的領漲板塊,在反轉行情里有一大批強勢股屢創新高,高價股的火爆,能夠起到示範效應,使市場的整體價格重心抬高,將上升空間完全打開,大盤的熱點連續,而且持續的時間較長。反彈行情中,熱點雜亂無章,而且不連續,缺乏帶人氣的領漲板塊,行情屬於超跌反彈的性質。
七,從主力的炒做理念上看,是否推陳出新。
在反轉行情里,市場會形成一種「全新」的投資理念,同時還會有一些全新的題材和概念。而反彈行情里,缺乏新理念和新思維,反彈時市場只是在重復過去的一些陳舊的題材和概念。
這些可以慢慢去領悟,炒股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定的經驗與技巧,這樣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新手在把握不準的情況下不防用個牛股寶手機炒股去跟著裡面的牛人去操作,這樣要穩妥得多,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祝投資愉快!
F. 股票反轉與反彈的區別是什麼怎麼確定股票是反彈還是反轉
股票反彈和反轉的區別:反彈和反轉都是上升趨勢,但它們是根本不同的。反彈通常是指市場大幅下跌後相對有限的反彈。逆轉是一種持續上升的趨勢,在牛市中,它會繼續達到歷史高點,通常股價會大幅上漲。反彈時,投資者應暫時參與,獲利程度不高;這種逆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長期投資利潤預期。
確定股票是反彈還是反轉,首先,將90天移動均線設置為牛與熊的分界線,將分析周期設置為日線圖。其他參數也可以使用,但是根據我的統計,90天線更穩健,按照這個成功率是非常高的。只要20日線後90天大漲,上方再跌再明顯,就被認為進入了下行趨勢,所有上升都表現為反彈。除非出現以下現象,否則不要倒轉。當90日線由長期下跌時,轉水平盤,再轉上漲,可初步判斷為反轉。注:這是初步判斷,不能確定。因為有時橫向沖擊更長。當18日線站在90日線上時,形成黃金分叉,可以確定反轉的概率增加,開始按照中線做更多的向上趨勢。一旦跌破90天線,需要立即跳出觀望,以防止股價進入震盪波。這是移動平均線。投資者需要設定一個好的平均線,反復閱讀許多股票的地圖,就會慢慢明白。不要只看幾眼就認為是錯的,放棄吧。那將是一種恥辱。因為技術畢竟是大概率的判斷,不可能與所有股票一致。我們只需要選擇最具成本效益的目標行動。
G. 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動量效應與反轉效應,動量效應與反轉效應關系。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產生的根源在於對信息的反應不足與過度反應.利用業績披碟後公司股價走勢變化這一例戶,動量效應行為金融對動扭效應進行了解釋。動量效應是當公司公布收益上升的消息後.股票價格首先在短期內表現出持續的走勢,動量效應隨後在長期又出現反轉走勢。動量效應之所以在前期出現持續走勢,動量效應關鍵在於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不足,過於保守。
此時.由於歷史信息較之新信息更具顯著性,因而對新信息估價過低,動量效應投資者仍錨定於過去的歷史價格,動量效應因而價格趨勢並未因新信息的出現而有所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信息變得較歷史信息顯著.此時投資者對新信息估價過高,動量效應出現過度反應。動量效應間贏者輸者效應相同.動量效應過度反應所導致的價格偏離不會長久持續下去.偏離的價格最終得到糾正,動量效應因而出現反轉的走勢。
H. 理解下什麼是股票中的反轉行情
反轉行情就是大盤開使180度反轉,比如,95年股指跌到325點時,管理層發布三大救市政策, 促使整個大盤反轉向上,全線飄紅,頭一天就上漲200多點。這種行情爆發, 不僅獻演噴井式情景,而且其上升速率與頻率像火箭上天。以筆者回顧,創建股市以來,曾經有過幾次,像92年放開漲停製,以及國債期市宣布暫停和今年5.19行情等,類似情景所相似的是,當市場正處於狂歡喜笑聲中時,行情則逐漸趨向落幕收場。
底部吸納找了好久沒找到,我的理解是該股吸納大量中小股民投資,後勢強勁,不知你滿意否?
I. 股票中反轉是什麼意思還有多頭和空頭是什麼意思
反轉:股市用語。股價朝原來趨勢的相反方向移動分為向上反轉和向下反轉。指股價由多頭行情轉為空頭行情,或由空頭行情轉為多頭行情。大勢來講,就是由牛市轉變為熊市,或是由熊市轉變為牛市,從個股來講,從下跌趨勢轉向上升趨勢,投資者應積極參與,股票的形態看好。從上升趨勢轉為下跌趨勢,投資者應盡快出局或遠離該股票。
多頭是指投資者對股市看好,預計股價將會看漲,於是趁低價時買進股票,待股票上漲至某一價位時再賣出,以獲取差額收益。
做空賣出期貨合約後所持有的頭寸叫空頭頭寸,簡稱空頭。商品未平倉多頭合約與未平倉空頭合約之間的差額就叫做凈頭寸。只是在期貨交易中有這種做法,在現貨交易中還沒有這種做法。 在外幣交易中,「 建立頭寸」是開盤的意思。開盤也叫敞口,就是買進一種貨幣,同時賣出另一種貨幣的行為。開盤之後,長了(多頭)一種貨幣,短了(空頭)另一種貨幣。選擇適當的匯率水平以及時機建立頭寸是盈利的前提。如果入市時機較好,獲利的機會就大;相反,如果入市的時機不當,就容易發生虧損。凈頭寸就是指開盤後獲取的一種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之間的交易差額。 另外在金融同業中還有扎平頭寸、頭寸拆借等說法。 做空是一種股票、期貨等投資術語:就是比如說當你預期某一股票未來會跌,就在當期價位高時賣出你所擁有的股票,再在股價跌到一定程度時買進,這樣差價就是你的利潤。
J. 為什麼反轉效應是是市場無效率的證據
De Bond與Thaler(1985,1987)對1926年~1982年期間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進行研究發現,過去5年中表現最好的35隻股票(贏家組合)和表現最差的35隻股票(輸家組合)的收益, 在隨後的3年中發生了反轉, 「輸家組合」 的平均累計收益比「贏家組合「高出25%。而Conradand Kaul(1988)與Lo and Mackinlay(1988)的研究則發現,股票的周收益存在正序列相關,但相關系數都相當小, 並沒有清晰地表明有交易機會存在。
隨後的研究中,Jegadeesh(1990)與Lehmann(1990)都證明,在期限為一個月或一個月以下的投資中也存在反轉效應。Chopra、Lakonishok與Ritter(1992)則證實了De Bond與Thaler(1985,1987)的發現。但Jegadeesh與Titman(1993) 的研究則發現,在3~l2個月期間內股票的收益表現為正序列相關, 即慣性效應,如果以6個月為期考察股票收益,「贏家組合」 比「輸家組合」的平均收益高約9%。Chan et a1.(1996)將Jegadeesh與Titman(1993) 的研究樣本擴大後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Rouwenhorst(1997) 所進行的研究表明在其它發達國家市場以及一些新興股票市場也存在慣性效應。Moskowitz與Grinblatt(1999)研究了按行業分類投資組合的慣性效應,發現在美國股票市場上,行業組合有顯著的慣性效應,且超常收益比個股組合更大。對於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的成因及理論解釋仍在爭論之中:
(1)行為金融學派的學者,如De Bond與Thaler(1985,1987),Haugen et a1.(1990),Lakonishok、Shleifer與Vishney(1995)等主要從人類行為的角度進行解釋,認為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是市場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的結果,並認為這是市場無效的證據 Daniel,Hirshleifer與Subrahmanyam(1998),Hong與Stein(1999)等承認市場存在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但認為應建立一個統一的理論加以解釋。
(2)有效市場假說的創始人Fama(1997)則堅持認為市場是有效的,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只是理性市場中的「偶然(chance)」,是與理性市場共存的。
(3)其他學者,如Jegadeesh與Titman(1993)提出了「動量(momentum)「理論對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進行了解釋。而Ball、Kothari與Shanken(1995)認為反轉效應也許是一種幻象,在他們的研究中反轉效應集中出現於低價股,對於這類股票,流動效應可以解釋其高收益。
對於中國股市是否存在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國內學者也存有爭議。朱少醒(2O00)研究認為中國證券市場不存在反轉效應。王永宏、趙學軍(2001年) 以一個月為最小排序期,發現中國股市存在明顯的反轉效應,但慣性效應並不明顯。馮玉明(2001年)對中國股市的實證分析表明中國股市並不存在慣性效應,相反卻存在種「輪漲效應」或「補漲效應」。周琳傑(2002年)研究認為中國股市存在慣性效應。陳喬、汪駛(2003年) 發現基於行業組合的慣性策略表現出顯著的超額收益。李詩林、李揚(2003年)研究認為中國股市存在反轉效應和慣性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