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市值gdp
① 既在A股市場上市又在香港市場上市的企業。它的總市值該怎樣算
招商銀行的總股本為2157660.89萬股,A股股本為1766613.09萬股,H股股本為391047.80萬股,A股市值加H股市值按人民幣算約3500億左右。
② 目前A股總市值是多少萬億
88.78萬億。
A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國境內的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不含台、港、澳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票。
中國股票市場是由三部分組成:A股市場、B股市場和H股市場。其中,1990年底創建的A股市場無論是上市公司的數量,還是市場的總市值,都是中國股票市場當之無愧的代表。
股票區別
B股的正式名稱是人民幣特種股票。它是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以外幣認購和買賣,在境內(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
它的投資人限於:外國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投資人。
現階段B股的投資人,主要是上述幾類中的機構投資者。B股公司的注冊地和上市地都在境內,只不過投資者在境外或在中國香港、澳門及台灣。
H股是在香港證券市場上市的股票。用港幣交易。
③ 股票市值的增減是否會導致GDP的變化
不會,因為不管是增還是減,都不會造成社會總財富的變化。
④ 中日美三國 從2000年到09年GDP與他們股票市值之比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資料:
年份 匯率(官方) GDP (億人民幣) GDP(億美元)
2000 8.28 99215 11982
2001 8.28 109655 13243
2002 8.28 120333 14533
2003 8.28 135823 16404
2004 8.28 159878 19309
2005 8.07 183217 22703
2006 7.81 211923 27135
2007 7.30 257306 35247
2008 6.83 300670 44022
美國歷年GDP
2000 9,817.0
2001 10,128.0
2002 10,469.6
2003 10,960.8
2004 11,685.9
2005 12,421.9
2006 13,178.4
2007 13,807.5
2008 14,264.6
二戰後日本歷年GDP絕對數
1956 9,422.2
1957 10,858.3
1958 11,538.3
1959 13,190.3
1960 16,009.7
1961 19,336.5
1962 21,942.7
1963 25,113.2
1964 29,541.3
1965 32,866.0
1966 38,170.0
1967 44,730.5
1968 52,974.9
1969 62,228.9
1970 73,344.9
1971 80,701.3
1972 92,394.4
1973 112,498.1
1974 134,243.8
1975 148,327.1
1976 166,573.3
1977 185,622.0
1978 204,404.1
1979 221,546.6
1980 240,175.9
1981 257,962.9
1982 270,600.7
1983 281,767.1
1984 300,543.0
1985 320,418.7
1986 335,457.2
1987 349,759.6
1988 373,973.2
1989 399,998.3
1990 430,039.8
1991 458,299.1
1992 471,020.7
1993 475,381.1
1994 479,260.1
1995 483,220.2
1996 500,309.7
1997 509,645.3
1998 498,499.3
關於股票市值你要下一個各個市場的交易軟體自己算了,我沒有,不好意思
一般而言,股價與GDP之間是正相關關系,即GDP增長較快,股市會向好;反之,GDP回落,股市會回落。但股市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在時間區間較大(以十年甚至百年為考察期)的情況下才成立的,在短期內是不成立的。股市與GDP之間的關系好像狗如主人的關系,主人帶著狗走路時,主人從A地走到B地,假設走了1公里。狗跟隨主人也從A地走到B地,但期間狗可能走了5公里,因為它總是不停地前後走動。
如果機械地理解股市與GDP之間的關系,則會導致荒謬的結果。比如說,2001年至2005年,我國宏觀經濟非常好,但股市是熊市;同樣的,2005年至2007年,宏觀經濟並沒有出現很大的變化,但股市卻漲了5倍。
可見我國股市的短期(甚至是中期)波動其實都不能用經濟基本面來解釋的,
⑤ 股市總市值達到gdp的多少很危險
哈…兩者能相提並能嗎?美國等成熟市場是允許外國企業上市的,中國就有不少的企業都在美國以及中國香港發行上市納入它們的總市值中,這樣又何用總市值去與它們的GDP掛鉤分析呢?
⑥ 誰給我香港的資料
香港概況
一、地理、人口和語言
【地理】香港特別行政區位於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口東側,東、南瀕南海,北隔深圳河,陸地面積1103平方公里,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及260多個離島組成,香港島及九龍半島是香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區域。香港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3℃。
【人口】截止2003年中,香港人口總數為682萬,其中94.4%為中國人,5.6%為外國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320人。
【語言】根據《基本法》的規定,香港特區行政、立法、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中文和英文均為正式語文。廣東話是香港最通用的口語。
二、歷史
【三個不平等條約】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中日甲午戰爭之後,英國又逼迫清政府於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龍半島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個大小島嶼(後統稱「新界」),租期99年。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1980年代初,在鄧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中國政府就解決香港問題開始與英國政府展開談判。自1982年10月始,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問題舉行了22輪正式談判,最終於1984年9月18日達成協議。12月19日中國總理與英國首相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兩國政府在北京互換批准書,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香港進入了中國恢復行使主權前歷時12年的過渡期。
【香港回歸】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區第一屆推選委員會選舉董建華為香港特區第一屆行政長官人選。獲中央政府委任後,董建華於1997年1月24日任命特區第一屆行政會議成員。2月20日,中央政府根據董建華的提名,任命特區第一屆政府23名主要官員。1997年6月30日午夜,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同時抵達香港各營區執行有效防務,標志著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隨即成立。
三、政制架構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行政長官,代表特區向中央負責。特區政府是香港特區的行政機關。特區政府各決策司局負責制定政策及提出法案。各署、處則負責執行法例和政策,為市民提供直接服務。行政會議負責就重要決策向行政長官提出意見。
立法會是特區的立法機關,負責根據基本法規定和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根據政府的提案審核通過財政預算,批准稅收和公共開支,以及監察行政機關的表現。同時特區還設有非政權性區域組織,即18個區議會,接受香港特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它事務的咨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衛生等服務。
香港特別行政區各級法院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司法機關,行使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審判權。香港特區的司法機關包括終審法院、高等法院、區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它專門法庭。高等法院設上訴庭和原訴庭。
特區政府自2002年7月1日起實行主要官員問責制。根據這一制度,特區政府原有3司16局調整為3司11局,三位司長和11位局長均是問責制主要官員,不再是公務員,由行政長官「政治任命」,直接向行政長官負責;各司、局長以合約形式聘任,任期與建議任命他們的行政長官的任期相同。
行政長官可隨時終止他們的合約;所有問責制主要官員均為行政會議成員;問責制主要官員須為其主管范疇內的政策負責,如出現嚴重失誤、或個人操守等問題,他們可能需要離職。
四、法律制度
香港屬普通法系。根據基本法,香港原有法律除與基本法抵觸或經香港特區立法機關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現香港特區適用的法律為基本法、列於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國性法律、香港原有法律和特區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香港特區享有立法權。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區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但香港特區法院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無管轄權;原在香港實行的陪審制度的原則予以保留。
五、經濟情況
香港是一個經濟高度外向型的城市,過去20年來,整體經濟增超過兩倍。人均GDP(2003年為23,030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香港的經濟實力雄厚,截至2004年8月底,外匯儲備為1,185億美元,居世界第五。香港的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分別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業、房地產業、貿易及物流業比重較大,佔GDP的35%左右。
香港是亞太地區主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遊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貿易實體、第十二大銀行中心、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及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亦是主要的黃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經濟最開放的地區之一,商品、資金進出自由,連續多年被國際機構評為全球經濟最自由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
香港的政府一向奉行市場主導的自由經濟政策,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鼓勵公平競爭,並在國際上捍衛和促進香港的商業利益。自1983年10月起,香港實施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把港元匯率固定於每7.8港元兌1美元,目的是維持貨幣匯率穩定。
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採用地域來源稅制概念,即只有來自香港的收入才需交稅。主要稅種有利得稅、薪俸稅及物業稅、博彩稅、物業及股票買賣印花稅、以及對若干指定商品如煙、酒、碳氫油等徵收的稅款。政府其它收入來源還有政府服務各項收費、差餉、土地基金、物業及投資回報、來自土地交易的收入等。
香港的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金融服務業主要表現在發達的銀行業,世界前100 家大銀行中有74家在港營業,業務以對外為主,約55%以外幣為單位,主要從事零售及批發性銀行業務;香港同時還是全球最開放的保險業中心之一。服務貿易主要包括民航、航運、旅遊、與貿易有關的服務及旅遊服務,以服務出口總值計算,香港在亞太區內僅次於日本排名第二,在世界則排名第九。香港的服務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67%上升至2002年的87%。目前,香港共有27萬多家服務業機構,約佔全港商業機構總數的94%,僱用約195萬名工人,約佔全港商業機構雇員總人數的89%。
自1978年祖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日趨密切,貿易及投資均大幅增長。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香港也是內地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除提供直接投資外,還在為內地籌措資金,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及股票等方式。直接投資方面,截止到2004年6月底,香港在內地的已實現直接投資金額達2,330億美元,占內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44%左右。內地在香港也有巨大的投資,目前,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在港中資企業有2000多家,總資產2,200億美元。中資企業已經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業務幾乎涉及各個領域,中資企業在航運和旅遊業的市場份額約佔25%左右。中資銀行的存款額佔香港銀行存款總額的23%,而貸款額則佔22%,中資建築行業的市場份額約佔15%。到2003年10月底,共有247家內地國有企業和駐港中資企業在港上市,佔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24%;市值約為14,398億港元,佔香港股市總市值的28%。
2003年6月,內地與香港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協議(CEPA),該協議於2004年1月1日起實施,香港地區多種產品和服務進入內地享受優惠待遇,其中273種香港產品可享受零關稅,18個服務行業可享受市場進一步開放優惠。2004年年中,內地與香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第二階段協議。2003年8月開始起,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及江蘇、浙江、福建三省中的九個城市的居民可以個人身份來香港旅遊(即「自由行」)。 (註:截至2004 年 11 月) (補充資料:自2003年7月28日以來,經國務院批准,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福州(限市區)、廈門、泉州市,江蘇省南京、蘇州、無錫市,浙江省杭州、寧波、台州市,天津市、重慶市(限15個區縣),遼寧省沈陽、大連市,山東省濟南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等省、市陸續開辦了居民個人赴港澳地區旅遊。從2006年5月1日開始,增加江西省南昌市、湖南省長沙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海南省海口市、貴州省貴陽市和雲南省昆明市。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審批內地居民個人申請赴港澳地區旅遊達2105.2萬人次,其中赴香港1159.7萬人次,赴澳門945.5萬人次。資料來源:中新網 2006年04月20日)
六、公共交通與大眾傳媒
香港具有發達的立體式水、陸、空交通系統,公共交通十分發達。香港交通道路全長1,936公里,現有12條行車隧道(包括三條海底隧道),其中7條是政府隧道,另外5條為私營隧道。主要交通工具包括鐵路、巴士及小型巴士、計程車,此外還有電車、渡輪、纜車等交通工具。本港公共交通工具的平均每日載客量約占總體載客量90%。領有牌照的私家車佔香港車輛總數的64.8%。
香港傳播媒介事業和資訊科技發達,是亞太傳媒中心和國際信息中心。約96家國際傳媒機構在香港設有辦事處。香港共有注冊刊物854份,其中報紙44份(中文報紙21份),期刊雜志810份(中文雜志556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刊物中心,也是亞洲讀報人數最多的地區之一。香港有逾200條本地和非本地電視節目頻道,分別以不同語言廣播。兩家免費電視服務持牌機構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簡稱「無線」)和亞洲電視有限公司(簡稱「亞視」),五家收費電視服務持牌機構及14家非本地電視服務持牌機構可為近210萬個家庭提供收費節目服務,逾72萬戶處於住宅或商用大廈的人士可以利用衛星電視公共天線系統,收看免費的衛星電視節目。此外,香港鳳凰衛視作為一家國際華語衛星電子傳媒,其衛星節目覆蓋亞、歐、北美、大洋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香港有三家電台,香港電台為公營電台,香港商業廣播有限公司和新城廣播有限公司為私營電台。
特區政府新聞處擔任政府的公共關系顧問,負責政府的出版、宣傳及新聞工作。該處是政府與傳播媒介之間的橋梁,並透過傳媒讓市民可以對政府的政策、工作和服務有更清楚的認識。( 註:截至2004 年 11 月)
七、香港同外國的聯系
香港特區在外國共設有十個經濟貿易辦事處,分別設在日內瓦、布魯塞爾、倫敦、多倫多、東京、新加坡、悉尼、華盛頓、紐約和三藩市。除駐日內瓦經濟貿易辦事處的主要職責是代表香港參與世界貿易組織的事務外,其它經貿辦事處的職責主要為促進香港在有關國家或地區的經貿利益。各經貿辦事處就促進對外貿易關系、公共關系及投資促進三個范疇上均擔當重要職能。
現在,共有111個國家向香港派駐了領事機構,其中總領館56個,名譽領事55個。目前,還有一些國家正與我國商談在港設領協議,外國駐港領事機構仍將繼續增加。
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聯合國難民署、國際金融公司等5家國際組織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截至2004年6月份,外國及內地企業在港設立地區總部數目達到1098家,創歷史新高。
香港回歸前,外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一般以工作、過境或私人性質到香港訪問。香港回歸後,截至2004 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已接待50餘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高級部長正式訪問香港。
⑦ 香港的股票和大陸的有什麼區別
國際上成熟市場的股票都是T+0交易的,當天買當天可以賣,香港是,大陸不是;國際上成熟市場的股票都是沒有漲跌停限制的,香港是,大陸不是。
⑧ 股市市值超過GDP是什麼意思
股市市值就是這個市場的股值超過了這個地區或是國家的GDP,首先你要搞清股市市值的概念,網上沒有,我看到的大概這是一個存量,就是某個時間段的某個市場所有股票的價值總和,這個價值經常變動,常常受到投機資本的進出而起起伏伏,如果超過GDP有很大程度是投機資本推高而產生的金融泡沫,對經濟發展不利。
⑨ 香港GDP增長的怎麼樣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除了煙、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時至今日,香港已成為世界第11大貿易實體。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集裝箱)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市值計算,香港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二大市場。 香港是亞太地區的交通、旅遊中心之一。公共交通系統以鐵路、小輪、公共汽車等組成的運輸網,幾乎伸展到港內每一角落。香港是重要的國際商港,航運業發達。與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0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形成了以香港為樞紐,航線通達五大洲、三大洋的完善的海上運輸網路。從香港到世界各地有20多條航線。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與中國內地及亞太其他地區關系密切;是亞洲最多國際公司設立地區辦事處的城市,香港也是全球最受旅客歡迎的旅遊地點之一,也是舉辦國際會議及展覽的熱門地方。
【主要經濟數據】
本地生產總值:14,723億港元(2006年)
人均本地生產總值:214,710港元(2006年)
本地生產總值實質增長:6.8%(2006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2005年數據,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PPP)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1,超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按國際匯率則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亞洲排名第5,次於卡達、日本、阿聯酋及新加坡。綜觀香港各產業,以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比重最高,2005年數字為91%,當中進出口貿易業佔GDP 22.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佔19.2%,金融及保險業則佔12.7%。
⑩ GDP和股市市值有沒有關系
股市的規模以市值衡量,我國的股票市值以萬億為單位計算,許多人覺得股市代表著社會的財富,應該納入GDP的范圍,那麼股票市值到底算不算GDP呢。
股票市值算GDP嗎?
股票市值不斷GDP。GDP由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凈出口構成,有人可能會覺得股票市值屬於投資的范疇,其實GDP裡面的投資是指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固定資產指的是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存貨投資指的是存貨是處於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待出售的成品的存量,包括原材料、在產品和企業暫時持有的待售的產成品,股票市值不在計算范圍內。
股票市值其實只是一個數值的概念,股票市值高並不代表著套現的時候能換到同樣數量的現金,因為市場的套現必將引起股票市值的下跌。
雖然說股票市值不算GDP,但股市對GDP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企業可以通過股市進行融資,其次,股市市值過高的話對經濟而言是一項較大的風險因素。
是股票在市場上的交易成本價格。股票市值是由買賣雙方在股票市場上的競爭形成的,這是買賣雙方約定的交易價格。決定和影響企業股票市值的因素有很多,如面值、凈值、真實的價值分析以及中國市場供求關系。
一般來說,股票市值是在市場供求變化中形成的,以股票的面值為參考點,以股票的凈值和實際價值為基礎。在其中,股票價值的真實價值與股票市值同向變動。例如,市場上的資金供應相對充足,買股的資金實力相對強勁,市值股會上漲。相反,如果股票市場資金供應緊張,資金需求增加,購買股票的資金實力減弱,隨著出售股票的人數增加,股票市值下跌。再比如,當市場的資金關系保持不變的時候,股票的供應量不斷增加而需求量減少時,股票市值就會容易下跌。另外,市場的利率、貨幣是否穩定、社會經濟的形勢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都會影響股票市值的變化。
股票市值是GDP嗎?
股票市值不是GDP。GDP由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和凈出口組成。有些人可能認為市值股票屬於投資范疇。實際上,對GDP的投資是指對固定資產和存貨的投資。固定資產是指投資新工廠、新設備和新房;存貨投資是指生產中的產品和待銷售的產成品的存量,包括企業暫時持有待售的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股票市值不在計算范圍內。
事實上,股票市值只是一個數字概念。高市值股票並不意味著套現時可以兌換相同數量的現金,因為在市場套現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市值股票下跌。
雖然股票市值不是GDP,但股市對GDP有重要影響。首先,企業可以通過股市籌集資金其次,如果股市的市值太高,對經濟是一個很大的風險因素。
另外,股票市值是根據當前價格計算的。當一隻股票只有大量賣出單而沒有買單的時候,也就是沒有人接手的時候,股價就會持續下跌,失去的股價就會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