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票市場產業結構
❶ 股市市場結構是指什麼呢
近兩年我國A股不斷擴容而且國企改制不斷深化,但國企在A股中的權重位置不會輕易動搖,所以在股票市場結構中,雖看似新興產業的新股不斷加入在發生變化,其實還是以國企權重股為主的賣家和以社保為主的買家市場,今年我國還會加大社保基金投入股票市場的比例。股票是否到頂的問題太難了,因為股市不是有效市場,所以沒有什麼公式可以去計算是否到頂
市場結構
指的是某一市場中各種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特徵,包括市場供給者之間、需求者之間、供給和需求者之間以及市場上現有的供給者、需求者與正在進入該市場的供給者、需求者之間的關系。
❷ 證券股票投資中如何分析企業的盈利性
看公司的報表啊,會有季報 半年報 年報都會公布公司的經營成果和狀況,從其他一些渠道也可以了解一些公司的情況,
❸ 資金在股票銀行間的轉換流通
股票交易之前需要開通四個帳戶:深圳股票、上海股票、證券公司資金、銀行資金。還要根據需要開通電話委託、網上交易、櫃台交易等。證券公司會給你一個合同,裡面有使用方法,講的很清楚。
當這些全部完成以後,就可以進行交易了。首先,把資金從銀行轉入證券公司自己的資金帳戶,然後發出買入交易指令,交易成功後股票賬戶里多了股票,資金帳戶里少了資金;反之亦然。
在委託程序里,選擇轉賬,就可以順利把錢轉入銀行。
❹ 中國如何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
資本是逐利的,市場本身可以有效的配置資源。層級意味權利的不平等,因有多拿多佔的寡頭利益,才有「多層次資本市場」即門檻就高不就低·強者通吃市場。
❺ 關於股票各方面的知識。我急求一篇關於股票知識的作文。
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
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是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新領域。多數的實證分析證實股票市場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那麼,我國股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增長呢?回歸分析表明:我國股票市場規模的擴大、交易率的提高增加了國有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加快了企業的技術進步,推動了我國經濟更快的增長。因而,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性。據此,我們可以認為股票市場發展是我國金融深化的重要環節,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股推動力量。
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關系是經濟增長理論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當經濟學家詳細探討了貿易與經濟增長、金融中介與經濟增長關系後,感到如何界定股票市場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是要揭示未來股票市場的發展前景和經濟增長的潛力。對於股票市場尚未充分發展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假如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那麼,促進股票市場的發展就是顯而易見的政策建議。
截至2000年3月初,我國股票市場的A股流通市值已達10609.4億元,在上海與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A股的公司達到了929家。股票市場的規模和流動性指標與發展中國家以及發達國家相比,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我國1993—1999年間A股流通市值與GDP的比率平均為0.052,46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1976—1993年間的平均比率為0.32。1993—1999年間我國A股的平均交易率(股票成交金額與GDP的比率)為0.275,1976—1993年間美國股市的平均交易率為0.29,英國為0.253,韓國為0.183,泰國為0.144。顯然,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與國民經濟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了。
怎樣研究和確定股票市場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呢?萊文和澤爾沃斯(Levine andZeros,1998)在總結阿切和喬萬諾維克(Atje and Jovanovie,1993)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次證實了一個重要的假設:股票市場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關系。
本文運用萊文和澤爾沃斯(1998)提出的方法對1993—1999年期間我國股票市場發展和經濟增長關系進行實證研究,以檢驗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對經濟增長是否起到了促進作用。一、變數與數據的解釋
為了檢驗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關系,我們需要確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
(1)股票市場發展的指標。下述四個指標可以反映我國股票市場的發展水平。
第一個指標是資本化率,用Capitalization表示,等於每一季度A股流通市值與名義季度GDP的比率,我們用它來反映股市的發展狀況。之所以選擇流通市值而不是市價總值,是因為我們認為國家股和法人股並沒有上市流通,不具備股票市場應有的風險分散、信息收集等功能,只有社會公眾股才能代表我國股票市場的規模和發展水平。股票市場規模越大,募集資本和分散風險的能力越強。考慮到B股相對於A股規模較小,1999年底B股流通市值僅為A股流通市值的3.5%,將B股捨去不會影響計量模型的准確性。流通市值等於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股票A股流通市值之總和。1998年和1999年的季度流通市值數據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月報》(1998.1—1999.12)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統計》(1998.1—1999.12);上交所1994年第三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流通市值和深交所1994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流通市值來自《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1995—1998年);上交所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4年第二季度的流通市值和深交所1993年的季度流通市值無法從公開出版物上獲得現成數據,我們利用上市公司每季度末的流通股本和股票的收盤價計算而得。1992年第四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季度GDP數據來自《中國統計》(1992.11—2000.2)。
第二個指標是交易率,用Value表示,等於上交所和深交所每季A股總成交金額與季度名義GDP的比值。反映出以經濟總量為基礎的股市流動性。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A股成交金額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月報》(1998.1—1999.12)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統計》(1998.1—1999.12);1994年至1997年的A股成交金額來自《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1995—1998年);1993年的A股季度成交金額在公開出版物上難於找到現成的數據,我們依據《中國證券報》(1993.1—1993.12)和《證券市場周刊》(1993.1—1993.2)上的數據計算得出。
第三個指標是換手率,用Turnover表示,等於A股季度成交金額除以A股季度流通市值。高換手率意味著相對低的交易費用。第二和第三個指標均反映了股票市場的流動性(Liqridity)。
第四個指標是股票市場收益率波動,用Volatility表示,等於滬市A股指數的季度標准差。滬市A股指數來自《中國證券報》(1993.1—1999.12)。在我們研究的期限內,深市和滬市大盤的走勢基本一致,因此,我們只計算了滬市A股指數的標准差。因為上市公司的季度紅利分配數據無法精確得到,所以我們在計算股票收益率的波動時,只計算了資本利得的標准差。
(2)經濟增長指標。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我們使用三個經濟增長指標。
第一個指標是實際GDP季度環比增長率,用GY表示。我們以1993年第一季度為基期,計算各季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RPI),基期RPI=100。用名義GDP除以當季的RPI就得到實際GDP季度環比增長率。在計算各季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時,採用商品零售價格的月度環比數據,其中1996年和1997年各月的數據來自《中國物價及城鎮居民家庭收支統計年鑒》(1996年、1997年),其它年份的商品零售價格月度環比數據散見於《價格理論與實踐》(1992.11—2000.1)、《中國統計》(1992.11—1996.2)、《宏觀經濟管理》(1994.8—1996.2)。需要指出的是,在Capi-talization、Valre以及下文中的Savings、Depth指標中,我們使用的均是名義GDP,這是因為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同時作用於這些指標的分子與分母,兩者相除在一定程度—亡抵銷了這種影響。
第二個指標是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季度環比增長率,用GC表示。理由是:①無法獲得資本存量的季度折舊數據,所以不使用資本存量增長率指標;②無法獲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整的季度數據,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絕大多數屬於國有企業,股票市場的發展和國有企業的投資活動聯系較為密切,所以使用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的數據。各季度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的名義值同樣除以季度零售物價指數而化為實際值,然後再計算各季度的環比增長率。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名義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1992.11—1994.5)和《宏觀經濟管理》(1994.8—2000.2)。
第三個指標是居民的銀行儲蓄率,用Savings表示,等於居民本季度末的儲蓄存款余額減去上季度末的儲蓄存款余額再除以該季度的名義GDP。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居民儲蓄存款季度末余額來自《中國金融統計年鑒》(1995—1998年),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8,年第四季度的居民儲蓄存款季度末余額來自《宏觀經濟管理》(1998.5—2000.2)。
(3)傳統的金融深化指標。用Depth來表示,測定金融中介的規模,等於金融中介的流動負債(現金以及銀行與非銀行金融中介的活期和帶息流動負債)與當季GDP的比率,即M2/GDP。這里的M2是上季度末和本季度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存量的算術平均值。1993年第一季度至1997年第四季度的M2來自《中國金融年鑒》(1995—1998年),1998年第一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的M2來自《宏觀經濟管理》(1998.5—2000,2)。因為1993年前後M2的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所以1993年第一季度的Depth指標中的M2更指1993年第一季度末的廣義貨幣供應量余額。在現實世界中,經濟增長受到許多因素內影響。為了檢驗股票市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否獨立於其它變數,有必要結合相定變數進行分析。金融中介與股票市場在優比資源配置中的功能有很多重疊之處,西方關於金融中介的理論表明金融中介同樣能夠降低信息獲取成本、促進對大企業的控制,以及提供風險分散和提高流動性的機制。但越來越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股票市場和金融中介在經濟體系中提供了不盡相同的功能。例如,股票市場在提供風險分散和提高流動性機制方面似乎有更大的優勢,而金融中介在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和對大企業控制方面似乎比股市做得更好。因此,我們把股票市場和金? 謚薪櫸旁諭
❻ 簡述資本市場及其特點
資本市場又稱長期資金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與貨幣市場相對應的理論概念,資本市場通常是指進行中長期(一年以上)資金(或資產)借貸融通活動的市場。由於在長期金融活動中,涉及資金期限長、風險大,具有長期較穩定收入,類似於資本投入,故稱之為資本市場。
特點
1、融資期限長
2、流動性相對較差
3、風險大而收益較高
4、資金借貸量大
5、價格變動幅度大
(6)中國股票市場產業結構擴展閱讀
在國民經濟中的任務
1、期限轉換
通過期限轉換受資人和投資人之間的期限要求得到協調。
2、批量轉換
資本市場可以將許多小投資者的錢集中在一起結合成一筆大的投資款項的作用。
3、風險轉換
未來不保障的收入可以轉化為目前有保障的收入。
4、完美市場和銀行
為了簡化國民經濟的模型,理論家有時假設一個完美的市場。在一個完美的市場中銀行失去了其意義,因為其贏利為零,它失去了對儲蓄者和企業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本市場
❼ 「一入股市深似海 從此不喜亦無憂!」是什麼意思
這么說是因為中國的股市很難出現真正的牛市。
長期在A股市場摸爬滾打的投資者都有這樣的感受:A股總體上是牛短熊長,而每次出現牛市也總是快牛。無論是世紀初的那波網路大牛市及其90年代的幾波牛市,還是06-07年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超級大牛市,甚至是09年四萬億的反彈牛市,從時間上看均持續不長,長則一年多,短則半年左右,但上漲幅度倒是不小,因此我們看到的就是幾次快牛瘋牛後的慢慢熊市。
今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再次出現了快牛行情,和歐美股票市場甚至是香港股票市場長期呈現的慢牛相比,中國股市再次表現出了自己「有錢就是任性」的一面。面對持續火爆的行情,有人因短期大賺而狂熱欣喜,他們把握住幾年來最為難得的賺錢機會,也有人只是淡淡的一笑,在他們看來,也許這樣的浮盈更似浮雲,未來能不能真正到手還是個問題。
回到主題,為什麼中國股市很難出現真正的慢牛市,而大多數都是來的快去的也快的快牛瘋牛呢?仔細分析,秋實不難總結了以下幾條主要原因:
1、 股市基本制度建設不完善與多變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股市市場,A股成立至今也才20多年,可謂是在探索中前行,因此各種制度建設具有不完善性和多變性,就連基本的交易制度都沒有長期穩定化,比如T+0、漲跌停限制、新股發行與上市制度等都是一變再變,歷史上中小板、創業板、融資融券、股指期貨和國債期貨的推出也都深刻的影響到了股票市場,而股權分置改革更是造成了A股歷史上曾經最快最猛的牛市。甚至連印花稅等非股市基本建設的制度也常常影響A股。制度的不完善與多變性也許本身不能構成快牛的直接原因,但正是這些「不讓人踏實睡覺」 股市制度,讓投資者對股市的穩健性失去了信心,往往都是抱著「賺一票就閃人」的心態進入股市的,最終客觀上造成了每次中國股市的牛市都呈現出快牛的特點。
2、宏觀經濟政策的不穩定性
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但很多人認為A股並沒有真正反映中國的經濟基本面,這個問題這里不做討論。但是我們看到,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不穩定性卻往往深刻的影響到了股市的運行,09年的四萬億牛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每年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調整也對股市有一定的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有類似的效應。和股市基本制度建設一樣,這些政策的多變性造成了投資者心態的不穩定,客觀上就增大的股市的波動,因此導致中國股市很難出現慢牛市。
3、中國股市的羊群效應明顯
羊群心理是指追隨大眾的想法及行為,缺乏自己的個性和主見的投資狀態。投資者莫名其妙地隨波逐流、追漲殺跌的心理特徵。羊群心理或群居本能是缺乏個性導致的思維或行為方式。在經濟過熱、市場充滿泡沫時表現更加突出。而在A股成立20多年來的時間里,這個羊群效應表現尤為明顯,長期以來,甚至形成了一種傳統,投資者總是在看到市場走好時才回到市場,而在市場長期低迷時無人問津,結果每次牛市一來,總會涌現出很多的新投資者和增量資金,就進一步推高了股指,導致牛市牛的更快更猛。而管理層和長期投資者期待的慢牛也只能是個希望罷了。
4、中國文化對股市投資者的影響
這里所說的中國文化並不是別的什麼,就是指的賭博文化,世人皆知中國人賭性很強,長期以來形成的這種文化社會現象,也被帶到了股市中來。投資者不妨調查一下自己及身邊的投資者,有幾個投資者進股市不是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來的?有多少投資者不是自己買股票就幻想暴漲賣了就期待暴跌的?面對每一次牛市又有多少人不是想賺一把就閃的?整體上講,大多數投資者至少在進入股市初期都是這種不成熟的心態,甚至連大多數機構投資者也都是長期熱衷於短線炒作、高拋低吸和概念題材帶來的短期暴利。整體市場的生態都如此,股市很難出現真正的慢牛行情也就不足為怪了。
❽ 中國股市是啥原因呢美國股市大漲,中國股市大跌,美國股市大跌,中國股市也大跌,這是啥原因呢真是...
原因很復雜,就怕您沒有耐心研究下去,因為想搞懂很費腦筋。中國股市的牛市是有,但不是指數的牛市,是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公司的牛市,您仔細看看,很多這樣的股票這半年漲的很兇的。分析起來,核心原因有兩個:
一是中國股市在給股票重新定價。2005年之前,產業資本的股票是不能上市流通的,股改以後,產業資本的股票隨著全流通也可以在股市買賣(就是現在股民痛恨的大小非減持)。所以,股票價格的決定必須要考慮這些產業資本家的想法。如果考慮他們的想法,即使股票是金融資產,股票價格也要相對2005年之前大幅下降。這就是當前A股很多行業的價格降的和香港、美國這些成熟市場一樣的原因。再加上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將來無論誰的公司,只要符合要求,都能上市,不限制;股票價格交給投資者自己決定,政府不幹涉,這都導致價格長期處於下降趨勢里。歷史原因(例如:散戶群體的巨大和非專業性,早期股票求大於供等)導致的股票價格一直很高,這些歷史因素短期很難改變,所以,股票重新定價,股價就處於長期的下跌中。
二是中國經濟處於十字路口,前途未卜。30年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賴出口和投資,投資尤其是主導手段。而30年的發展過程中,政治體制改革幾乎沒搞。體制的落後,外加對投資的過度依賴,兩者組合在一起導致貧富分化到了嚴重的程度,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大量行業產能過剩,腐敗嚴重,社會存在巨大的動亂風險。這種情況下,中央不敢再繼續搞固定資產投資,只能通過制度的改革等中長期手段調節經濟結構,平衡收入分配(估計您已經看到了,您當地的很多拆遷工程是不是停了下來?)。所以,中庸的經濟政策必然導致傳統的涉及固定資產投資的行業效益大幅下滑。我統計了這些行業去年的數據,水泥、有色金屬、建材、玻璃、鋼鐵等行業效益下滑非常嚴重,鋼鐵行業甚至整體上全行業虧損。這些行業都是股市的權重股,他們的蕭條必然導致整個股市的調整。
主要原因就這兩點,估計您想徹底弄明白起碼要有基本的經濟學常識。就是這兩個原因導致了多年的調整。至於IPO重新開始了,至於外資撤離了,還有什麼欺詐上市了,機構、資本家合夥榨取散戶血汗錢了,都是次要原因,並不能影響到股市的大趨勢。所以,不要在關注大盤的漲跌了,要關注個股。
簡單聊聊,原因很復雜,用簡單的文字很難說清楚,抱歉!
❾ 最優產業結構為什麼能決定金融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性的進步,但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資金分布不合理問題仍然存在,這與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其核心功能是資金配置,金融結構決定金融功能,而產業結構又是資金配置的結果,因此在現代經濟發展中,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必然存在著關聯關系,推進我國金融深化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是關繫到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戰略成敗的關鍵問題。
我國銀行業、股票市場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與三次產業結構以及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情況,從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股票市場兩個角度闡述金融結構對產業結構的作用機制,並且實證分析了銀行信貸與股票市場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比較了銀行信貸與股票市場發展水平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作用異同。
結果發現,我國銀行信貸與第一、二、三產業變動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信貸規模變化會引起第一、二產業的變動,第三產業變動會引起信貸規模變化。股票市場發展水平與第一、三產業之間不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與第二產業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我國金融體系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情況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場對於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影響大於銀行信貸對其的影響。
在理論闡述金融結構對產業結構的作用機制以及實證分析金融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優化金融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幾點政策建議,包括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信貸政策選擇和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股票市場制度創新。
最後,本文提出了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展望,根據最優金融結構的概念描繪未來中國金融結構變遷的戰略與方向。實際上,只有將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和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進行權衡和比較,才能持續推進金融發展,進而促進經濟轉型與可持續增長。
❿ 根據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式分析我國股票市場未來的走勢
股票市場是市場經濟的高級組織形態,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社會化大生產越發達,對社會資金的融通需求就越大,股票市場籌集資金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就越是能夠充分發揮,股票市場也就越發達。
(10)中國股票市場產業結構擴展閱讀:
2013年影響股市表現因素分析:
我國經濟將在2013年實現溫和復甦,各項經濟指標將逐步好轉。與2012年每個季度經濟增速均低於年初預期相比,2013年每個季度實際增速有望不斷超出年初預期,預計全年GDP增速將回升到8%以上。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中國出口仍不會有起色,但內需的增長可以抵消外需的下降。而高鐵、水利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有增無減,投資仍是推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