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時股票市場情況
『壹』 為什麼蘇聯解體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寡頭
俄羅斯私有化後,把企業都量化成股票,分給俄國人。
休克療法讓企業紛紛倒閉、破產,股票貶值為廢紙。
這些原本就跟西方有聯系的人,從西方得到貸款,瘋狂收購人民手中貶為廢紙的股票。
俄羅斯經濟逐漸復甦以後,這些股票開始變得有價值。
但是此時俄羅斯老百姓手中幾乎已經沒有就股票了,。
大量的寡頭就此產生。
『貳』 現階段經濟形勢及有色金屬市場走勢有何分析
近30年來,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大幅震盪,每8年左右要經歷一次大漲,尤其是2004至2006年間的漲幅最為突出,寬幅波動已經成為其走勢的新特徵,目前銅、鋁等有色金屬價格整體處在2008年中後期大幅下跌後的價位波動。有色金屬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最近國務院公布了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因此深入分析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變化的原因,把握其變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變化特點
縱觀近30年來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走勢,可以看出:長期以來,有色金屬價格高幅波動,自1982年以來出現過3次大幅上升,分別是1988年、1996年和2004年,即每8年左右,有色金屬價格要經歷一次大漲,其中尤以2004年以來漲幅最為突出。而最近幾年以來,寬幅波動已經成為其走勢的新特徵。
1.1988年有色金屬價格突破性上升。1984至1988年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連續5年供貨不足,1987年底開始,秘魯、加拿大出現罷工浪潮,以及智利、尚比亞銅生產出現問題,1987年底開始世界性庫存急劇下降,導致1988年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價格突破前期平穩走勢,大幅上升,倫敦市場銅現貨價格在1988年12月12日達到3562美元/t的空前高峰。1988年銅價比上年上漲了45%,鉛、鎳年均價分別達每t813英鎊、14256美元,鋁、鋅價也一度上升到每t4290美元、660美元,錫價亦猛漲到8149.69美元。
2.1995~1996年有色金屬價格上漲。進入20世紀90年代,西方主要工業國家經濟衰退,加上蘇聯解體後,獨聯體各成員國經濟惡化,進出口貿易秩序混亂,不法出口商大量廉價對外拋售有色金屬,沖擊了國際市場,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經歷連續4年下滑。1994年開始世界經濟擺脫連續3年在2%上下徘徊的局面,增速提升至3%以上,伴隨著糧食價格大幅上揚和原油價格從16美元/桶上升到21美元/桶,有色金屬出現一輪中級程度的上漲,6種金屬價格均達到階段性高位,其中銅年平均價比上年度上漲了27%,最高時達到每t3150美元。
3.2004~2006年有色金屬價格持續性高幅攀升。2004年,世界經濟從「9·11」事件中強勁復甦,伴隨著原油價格屢創新高和國際糧價大幅上漲,2004年初開始,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也持續性高幅攀升,至2006年中達到歷史性高位。2004~2006年,銅價年漲幅分別達到61%、28%、83%。而隨後的兩年中,6種基本金屬價格在這一高位持續徘徊。期間,銅、鋁、鉛、鋅、錫、鎳分別達到每t8900美元、3272美元、3989美元、4570美元、25331美元、54025美元的歷史最高價。
2008年下半年開始,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經濟增長受限,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直線下滑,半年時間國際銅價從歷史高位跌至2810美元,跌幅達到68%,鋁價跌至近10年來最低水平。鉛、鋅、錫、鎳價格分別跌至961美元、1080美元、10165美元、9374美元的階段低位,均低於1988年時的價格,比歷史高位跌幅分別達到75%、76%、60%、83%。近幾個月來,有色金屬價格在低位有所反彈,但基本處於2005年、2006年水平(見圖1)。
縱觀這幾次金屬價格波動,後兩次價格上升與國際糧價、油價上漲同時出現,但持續時間不同,較糧價持續時間長而比油價持續時間短。2004年以前,前兩次上漲明顯,下跌並不迅速,而較之糧食、鋼材等其他商品,金屬價格波動幅度相差不大,2004年開始無論是從日交易價格還是年度價格來看,上漲和下跌的幅度明顯擴大,寬幅波動已經成為其走勢的新特徵。有色金屬已經與原油一樣,成為新的最易出現「過山車」行情的商品,而金屬價格尤其是銅價波動,已經成為市場判斷經濟發展變化的重要參考指標。影響有色金屬價格變動的主要原因
近幾十年來,國際有色金屬市場供需變化頻繁,特別是2004年以來,隨著期貨市場的逐步發達,資本市場的充裕,影響金屬價格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多。總體來看,有色金屬價格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1.供求關系是影響有色金屬價格波動的根本因素。
價格和供求互為影響,循環變化。當價格上漲時,供應會增加,當供應達到一定程度後,又會推動價格下降。1988年有色金屬價格突破性上升起因為秘魯、加拿大工人出現罷工浪潮,智利、尚比亞銅生產不足,全球銅供應缺口達到17萬t,但隨著全球產能的增加,1989年、1990年銅供應過剩27.5萬t、51.5萬t,銅價連續4年走低;1994年全球經濟向好,銅需求增長2.1%,鋁、鉛、鋅需求均增長3%左右,出現10萬t、11萬t、7萬t的供應短缺,供需關系逆轉;而2003年至2005年,全球銅年平均供應缺口達到125萬t,鋁連續3年缺口在40萬~80萬t。供需關系的變化是導致價格波動的根本原因。
就有色金屬而言,體現供求關系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庫存。供求關系緊張,容易導致庫存下降;反之,上升。利用1998~2009年9月份的每個交易日的數據分析,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庫存與銅價的相關系數為-0.67,在統計的2948個數據中,有57.6%的交易日庫存與價格反向變化,鋁、鉛、鋅、錫、鎳庫存與價格反向變化的概率分別為56.2%、55.3%、53.9%、56.8%、55.1%,這表明庫存變化與價格波動具備明顯的負相關性。
2.價格走勢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
有色金屬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其需求量與全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增長時,需求增加從而帶動價格上升,經濟蕭條時,需求萎縮從而促使價格下跌,尤其是最近幾年發展中國家經濟變化對金屬價格影響較大。通過分析1982~2008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與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關系,二者的相關系數達到0.746,這說明發展中國家經濟變化對有色金屬需求影響很大,經濟發展與國際銅價具有較好的相關性(見圖2)。
3.六種基本金屬產品以及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價格關聯性很強,金屬價格的金融屬性明顯增加。
長期以來,六種基本金屬產品之間的價格走勢密切相關,尤其是銅與其他幾個品種。1998年至2009年8月,除鋅錫之間價格關系相對較弱外,其他幾個品種之間相關系數都在0.7以上,而倫敦市場銅價與鋁、鉛、鋅、錫、鎳價的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944、0.887、0.873、0.860、0.876,均為高度相關(見表)。
與此同時,我國開始銅、鋁期貨交易以來,國內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大。據統計,目前上海金屬交易所銅價與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價的相關系數在0.95以上,是目前相關性和聯動性最強的一組合約,鋁的相關系數也達到0.90,兩個市場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尤其是近幾年來,兩個市場價格同漲同跌的局面已經成為自然。倫敦市場交易所價格具有國際權威性,主導了金屬的定價權。
而隨著期貨市場的發達,基金參與商品期貨交易的程度也大幅度提高,機構投資者投資組合有色金屬的比重大大增加。以銅為代表的金屬價格的金融屬性明顯提高。在經濟全球化使資本流動性大幅提高的背景下,這一趨勢已經顯得不可逆轉。例如2004年以來銅價的大漲大跌,除了需求因素推動外,美國基金大舉入市,也是放大金屬價格波動幅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於以倫敦金屬交易所為代表的世界金屬價格以美元計價,因此金屬價格受美元匯率變化影響較大。國際市場有色金屬價格長期走勢分析
從長期來看,沒有隻漲不跌的商品,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商品,基本金屬亦是如此。有色金屬價格長期走勢將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1.供應變化成為影響價格的短期因素,需求因素將成為影響中長期價格的主要因素。
有色金屬屬於資源性產品,但是對比原油、糧食等而言,全球市場有色金屬資源儲量充裕,分布相對廣泛。幾十年來除1988年由於供應短缺導致價格突破上漲外,並未出現持續供應短缺而導致價格大幅上升的情況。反而隨著科技進步及採掘技術發達,供應存在明顯增加及多元化的趨勢。
長期以來,有色金屬供應經歷著從價格上漲-增產-到價格下降-減產-再到價格上漲-增產的循環,但是,由於金屬工業的投資特性決定其減產的暫時性,減產只是暫時壓縮產能,目前全球金屬產量產能利用率在70%~80%左右,只要需求提高,產能就會釋放。長期來看,產量是處於持續增加的。2008年全球除錫的產量低於需求量2萬t(5%)左右外,銅、鋁、鉛、鋅、鎳產量分別比需求量高76%、97%、67%、65%、194%。出口國出現的戰爭、罷工等導致的局部供應中斷,僅會在短期內推高價格,但是難以對全球金屬供應形成長期重大影響。影響有色金屬價格短期走勢的因素復雜,但中長期價格波動將主要取決於需求的變化。
2.全球經濟發展變化是判斷和決定金屬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在影響需求的因素中,全球經濟情況又是決定性因素。有色金屬是各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原材料,應用領域廣,產業關聯度較高。經濟發展影響交通運輸、房地產業、航空航天業、汽車業、鋼鐵業,這些都直接影響有色金屬的需求。
3.有色金屬周期性波動的規律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長時期存在。
經濟波動可以通過供應和需求雙方面對價格產生影響,但是對不同品種,影響程度亦不同,例如,糧食產品由於剛性需求的存在,產量變數相對較小,國際糧價的波動與經濟周期變化相對獨立。而從有色金屬來看,如前所言,經濟發展決定了需求狀況,而後者又主導著價格變化。因此,經濟增長的周期性變化,成為影響有色金屬價格周期性變化的主要原因。
全球經濟變化有其內在的規律。根據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關於世界經濟周期理論,世界經濟每60年一個長周期,7~8年一次中周期。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決定了金屬需求的變化,只要經濟周期存在,有色金屬價格的周期性變化也將繼續,但其周期可能發生變化。事實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8年對1957年至1996年世界銅價的統計,國際銅價運行周期為84個月,即每7年出現一次大漲。
4.關注相關商品及股票市場對金屬價格的影響。
目前,相關商品如石油、黃金等價格的波動,也對金屬產生影響。石油與銅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而黃金與銅都屬於金屬類商品,因而石油與銅、黃金與銅價格之間均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有色金屬期貨特別是銅期貨交易,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機會,也成為企業進行套期保值的有效工具。在期貨市場對金屬定價權逐步增加的同時,今後相關品種之間的價格影響也將更大。
幾年以前,期貨市場金屬價格變化對股票市場中金屬價格指數影響甚微,但近年來二者的關聯性逐步提高,其主要體現在期貨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影響主要股票市場金屬板塊價格。從今後看,這種單向影響將轉變為相互影響。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都根源於資金的變化,隨著今後資金規模的逐步增大及期貨市場進入門檻的降低,可以預見,在資金趨利的本性影響下,股票市場價值發現功能將會提高,金屬價格指數的變化將逐步影響到期貨市場,進而影響現貨價格的波動。
綜合以上判斷,影響未來金屬價格的因素將更為復雜,經濟發展是決定性因素,而其價格仍將呈現周期性變化。政策建議
近幾年來,我國有色金屬產業迅速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生產和消費國,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穩定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有色金屬工業也將面臨國內外越來越多不確定因素,也存在著一些如定價權缺失、貿易摩擦增多等問題。為此,特提出如下建議。
1.繼續加強金屬行業宏觀調控工作,改善出口環境,保持市場價格基本穩定。目前,全球有色金屬基本處於需大於供的格局,尤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當前我國要嚴格落實國務院公布的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控制總量,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促進企業重組,調整產業布局。同時,實施適度靈活的出口稅收政策,支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產品出口,加快轉變出口方式。
2.警惕「中國因素」說辭,積極應對國外反傾銷等貿易摩擦。近兩年來我國對全球有色金屬價格的影響越來越大,但同時「中國因素」也屢屢被西方發達國家作為金屬價格高幅波動的說辭。為此,應警惕西方國家以此為借口,積極應對國外反傾銷等貿易摩擦。同時,引導企業「走出去」,積極利用境外礦產資源。
3.發展期貨市場,爭奪定價話語權。在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定價基本上是採用期貨定價方式。目前我國已經開展銅、鋁、鋅期貨交易,今後要擇機開展其他品種期貨交易,為實體經濟提供「定價話語權」。
4.加強對有色金屬價格的監測、預測、預警工作。健全完善價格監測體系,密切監測國內、國際有色金屬市場價格變化,拓展金屬信息收集渠道,擴大信息來源,將價格監測、預測、預警機製法制化、規范化,更好地為國內經濟發展服務。
『叄』 請問1992年的俄羅斯的股市是上升還是下跌指數是多少
1991年底蘇聯解體,葉利欽總統宣布進行激進的經濟改革,俄羅斯進入全面的市場改革階段,伴隨著大規模私有化的展開和私有化證券的流通,股票市場進入迅速發展的第二階段。1992年7~9月,首先將一定數量的大型國有企業改造成股份公司。該年10月開始,俄羅斯政府向每個公民發放面值為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全國共發放1.5億盧布的私有化證券,相當於當時俄國資產總數的35%。該證券可以購買國有資產和私有企業的股票,也可以自由買賣、轉送或兌成現金。1994年7月1日,俄羅斯政府又宣布調整私有化方針,從此,俄羅斯轉入「現金私有化」階段,政府有意識擴大出售那些經營狀況好或者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的股票,如盧克(Лукойл)石油公司和天然氣工業公司(Газпром)的股票,股票市場呈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
聲勢浩大的私有化運動使金融憑證大行其道,國家發行的公債和私有化證券、企業發行的股票、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和信託憑證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有價證券充斥於俄羅斯的城鎮鄉村,人人手持證券,個個企盼暴富,由此帶動了金融市場的畸形繁榮。不過也由於這個時期有價證券的大量交易,因此證券市場在這一階段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建立起交易、清算和託管等系統。
既然進行私有化改革,那應該是大漲吧:http://hi..com/leveragetrader/blog/item/848597fb72c21c9d9e5146c3.html
『肆』 前蘇聯有股市,炒股的嗎
沒有。因為蘇聯是社會主義.證券交易是資本主義的象徵
『伍』 除去今年和29年,29年以來所有的金融危機一共有幾次,分別是哪幾次,大概是什麼情況
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從美國開始,迅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在1929年11月,紐約股票市場崩潰後,西方銀行家、企業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並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少人認為這只是心理恐慌造成的,股票市場很快就會恢復正常。美國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一再宣稱,股票市場的毛病不久將會治癒,重新走上軌道。但正如馬克思所認為的「資本主義周期性的危機不可避免」。美國股票市場的崩潰正是這樣一場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隨著股票市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
西方其它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資金流入和向美國的商品輸出。這些國家一旦失去美國的資金和市場,也就隨之被捲入了經濟危機。接著,西方工業國又把經濟危機擴散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
工、農、商業曠日持久的危機,終於導致了金融大混亂。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因無法收回對本國和東歐各國企業的貸款,1931年5月宣告破產。這馬上在德國引發銀行存戶擠兌存款風潮,國民銀行等大銀行因而倒閉。英國也出現了紛紛向銀行提取黃金的風潮,7月中旬至10月外流黃金價值2億英鎊。9月下旬,英國宣布廢除金本位制,英格蘭銀行停止兌付黃金。接著,其它一些國家也廢除金本位制,西方的貨幣制度開始崩潰。
歐洲的金融風潮波及美國,儲戶紛紛向銀行提款。1933年初,18000多家銀行共吸收存款410億美元,而庫存現金還不到60億美元,根本無法應付儲戶提款。到3月初倒閉銀行6000多家,美國公眾人心惶惶。
西方各國為了擺脫危機,盡量把危機後果轉嫁給本國人民和亞非拉人民。在拉丁美洲,從美國進口的農業機械和汽車的價格下降10—15%,而出口的可可豆和咖啡的價格卻下降了50—70%。即使如此,仍有堆積如山的農產品賣不出去。
西方各國同時又極力把禍火引向他國。1930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把關稅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國也相繼提高了關稅,進行報復。除關稅戰外,各國還展開了貨幣戰。傾銷戰。從英國廢除金本位制,英鎊貶值開始,56個國家相繼使本國貨幣貶值,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日本甚至讓日元貶值近4O%,藉以大幅度降低棉紡織品等出口價格,向世界各地大肆傾銷。
1932年7~8月,英國和英聯邦各自治領政府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英帝國經濟會議,在會上簽署了一系列雙邊貿易協定。英國同意自治領商品免稅輸入,各自治領也降低或免收英國貨關稅。英國的行動加劇了經濟集團化趨向。
英、美、法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分別形成了英鎊、美元和金本位集團。日本力圖通過侵略戰爭,擴大日元集團。德意也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高築經濟壁壘和經濟集團化妨害了經濟交往,經濟危機進一步惡化。
危機持續的時間過去一般是幾個月,或者一兩年左右,而這次危機卻長達四年。危機以後,進入了蕭條時期,此後的兩三年內,經濟只有少數活躍和回升,沒有出現復甦和繁榮。1937年便又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
---------------------------------
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在致命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里,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的,隨著投機者大量蜂擁進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潤,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時間以內,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O萬股。隨著投資者大把將錢撒進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從利潤較低的投資領域撤出轉向股市。歐洲的資金也洪水般涌進美國,銀行總共貸款約8O億元供給證券商用以在紐約股票市場進行交易。赫伯特-胡佛當選總統之後不久,曾試圖通過拒絕借款給那些資助投機的銀行來控制股市,但股價仍不斷猛漲,到1929年9月3日到達歷史最高點。當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過800萬股。
同月,股市價格首次開始下挫,但專家和政府的聲明卻向公眾保證,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可他們大錯特錯了。在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隨著股市以平均每天18點的速度狂瀉,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由於投機者們蜂擁著爭取在股價跌得更低之前賣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僅10月24日一天,便發生了1200萬筆交易,一個由銀行組成的聯盟迅速採取行動以控制局勢,但這僅僅是暫時的拖延。股價不久便又開始了無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隨著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縮減超過2/3,在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在股市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但這僅僅是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
過去,美國也曾經歷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一樣對美國普通市民的生活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緊接而來的大蕭條將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難.
『陸』 金融危機事件時間始末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希望採納
『柒』 盧布為什麼崩潰盧布為什麼會暴跌
貶值的大背景:蘇聯的領導人和人民都相信自由市場、金融開放、'自由』選舉取消政府監管才是蘇聯繁榮的基石。這時蘇聯領導人開始了放棄統一領導,打開了國門,甚至主動解散蘇聯。
首先進行的是國有企業的私有化,通過有價證券化(股份制)瓜分國有企業,每個人分到大概10,000~15,000盧布的國有資產。如果按照當時的匯價就是三四萬美金,這可是不小的一個數字,可以說全蘇聯人民都在狂歡。
與此同時,蘇聯金融也逐漸開放,大量的外資銀行進入蘇聯,這些'不用排隊』、'微笑待客』、'獨立核算的現代私人銀行』如同雨後春筍
般遍布了蘇聯每一個城市。他們的免費的咖啡,和藹的微笑,無疑給蘇聯人民帶來了一種感覺:這些外資銀行比那些國有銀行強多了!在此背景下,這些外資銀行和金融機構通過各種灰色手段以相對高一點的利息和一杯免費的咖啡就吸收了大量蘇聯民間和企業的盧布儲蓄。人民的存款大搬家,從蘇資銀行搬到了外資銀行。另外外資銀行還通過各種灰色手段向蘇聯-俄羅斯中央銀行、國有銀行和國有金融機構大肆套取盧布款項(各種工程項目的貸款等等,類似中國目前的假房產按揭貸款)。
在完全是借貸來的蘇聯儲戶和蘇聯國有銀行的盧布彈葯的數量充足後,一場在市場開始唱衰有價證券(股票)的行動展開。「那些債券都是'沒有什麼分紅能力的國有企業』的債券(股票),與其留著無用不如拋出換到現錢!」蘇聯人民開始紛紛賣出債券(股票),債券(股票)暴跌。同時市場上外資銀行開始悄悄的私有化債券收買行動同時展開。就這樣整個蘇聯國有企業就被蘇聯人民賣掉了。
在悄悄收購債券的過程中,外資銀行以及金融機構欠了天文數字的盧布債務,即使是每年的利息都是一個龐大的數字,這個債務足以拖垮這些外資銀行,令他們破產。然而整個人類金融市場上最令人張目結舌的一幕終於發生:這時美國的友好金融專家小組提出了來出自有'友好目的』的建議——進一步放寬對盧布和美元自由匯兌的監管來'對抗 』黑市交易。而當時蘇聯正在民主化,美國以及蘇聯的'金融專家』和'獨立的媒體』反復對 '行政金融監管手段』肆意嘲弄,把正常的央行對金融監管權力和做法都說成是'集權式的行為』,而人們對於新得到的政治民主非常興奮,在這種友好的建議下,於是金融管制放開了,而根本沒有看到後面的危機。
金融開放以後,私人銀行外面排隊更換美元的場面出現了。人們為什麼要將盧布換成美元呢?因為蘇聯國內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為什麼發生惡性通貨膨脹?這要講講蘇聯經濟發展的歷史。蘇聯經濟的增長長期依靠粗放性的投入。然而早在60年代末,蘇聯的財力、物力乃至人力已十分緊張,經濟增長率下降的趨向已相當明顯,而到80年代末蘇聯的生產投入要素已基本枯竭。在供給制度下所有的主要消費品都是憑票供給的,然而生活貨品供應嚴重不足,市場供應與居民貨幣收入之間的缺口已達50%左右。也就是說某人發了100盧布的工資,卻只能憑票最多買到50盧布的生活用品,剩下的50盧布只能存在銀行。80年代末蘇聯人民在銀行有許多的存款,一旦實現了市場經濟,人們可以自由的買賣生活用品,在貨品奇缺的條件下,多餘的盧布存款就會追逐短缺的商品,導致通貨膨脹。換句話說,原來那50盧布的商品就會漲價漲到100盧布。長期的貨品短缺與貨幣過剩,在市場經濟開放的短時間爆發出來,累計的能量是驚人的,所以惡性通貨膨脹就開始了。一旦發生惡性通貨膨脹,人們就會想如何保值,而換成穩定的美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於是人們開始排隊換美元。
此時,臉上焦急的蘇聯大大已經沒有注意這些'服務良好、不需排隊的私人銀行』,再也不提供免費咖啡了!他們面對的微笑已經變成了冷笑:因為此時,他們在私人銀行眼裡,不再是高貴的客戶,而是乞丐!兌換市場的恐慌情緒加重而很快到來了——盧布從1盧布兌換2.8個美元,迅速崩盤突破了100盧布:1美元。外資銀行的盧布外債瞬間變得微不足道。通過媒體對恐慌性的渲染,蘇聯的淚流滿面的人們紛紛拋出每一張盧布,買進美元。盧布市場很快毫無懸念的崩潰了!整個舊盧布最低實際貶值112000倍,40新盧布:1美元,也就是40000舊盧布:1美元。
美國只用了幾億美金就買下了價值28萬億美元的原有蘇聯資產。
盧布貶值主要原因
油價下跌是盧布暴跌三大主因之一
在專家看來,國際油價的暴跌、西方對於俄羅斯的制裁以及強勢美元對新興市場的影響才是造成此輪盧布暴跌的三大主要原因。
美國咨詢公司McGladrey LLP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布魯蘇埃拉斯表示,盧布貶值和近期油價下跌有直接聯系,俄羅斯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石油出口。石油是俄羅斯政府稅收的重要來源,油價下跌也降低了俄政府對本國貨幣的支持能力。
中信資本旗下對沖基金CCTrack首席執行官羅伯特·薩維奇認為,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令俄羅斯融資受限。盡管俄羅斯有不少外匯儲備,但一方面要支持不斷下跌的盧布,另一方面還要償付以美元計價的外債,這令俄羅斯捉襟見肘。
此外,美元的走強使得包括盧布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承壓。薩維奇說,因為經濟形勢不同,美國和歐洲的利率走勢完全相反,市場預期美國的利率將上升,歐洲利率水平將下降。市場的預期和美國經濟的持續復甦使得美元不斷升值,國際資本開始從新興市場迴流至美國,俄羅斯等國的貨幣面臨下行風險。當市場對於盧布的擔憂加劇,資本外逃的風險也將加大,投資者的恐慌情緒進一步升溫,盧布的暴跌便在所難免。
盧布的暴跌也引發了市場對於是否有投資機構對其大舉做空的猜測。對此,華爾街人士指出,投機行為僅占盧布下跌原因的一小部分,目前市場缺乏流動性,未出現投資機構大規模做空盧布的現象。
一些對俄出口的國內企業或受影響
盧布匯率暴跌是否會影響到我國市場?業內人士介紹,一些對俄出口比重較大的國內企業或受到影響。
大通證券許鵬表示,我國對俄羅斯的出口份額中,比較傳統的是輕工產品,如服裝、鞋、皮革等。另外機電出口占據的比重也較大。而從上升速度來看,我國汽車產業對俄的出口正在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
僅從家用車領域來看,國內有超過10家家用車品牌企業在向俄羅斯出口。最高的年銷售接近25000輛,而盧布的下跌無疑給這些出口車企帶來打擊—畢竟在當地銷售是以盧布結算,而盧布的暴跌會造成這些企業明顯的匯兌損失。截至昨日,已有在港上市的車企發布了盈利預警稱,今年的純利將大幅下滑,而該股在香港市場的表現也甚為慘淡。
盧布暴跌對傳統的輕工產品也必然帶來打擊,瑞銀投資劉東升建議投資者,如果發現手中個股的主營業務中有對俄羅斯出口的項目,短線應注意風險。
盧布的暴跌是否會給國內相關企業帶來正面影響?劉東升認為,雖然盧布匯率下滑意味著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從俄羅斯買到商品,但這種劇烈的下滑會讓相關的經濟體陷入「休克」狀態,從俄羅斯進口的如化工品、原木、紙漿等大宗商品以及電子商品可能陷入停滯狀態。
「總體看,盧布匯率的暴跌還處在短期沖擊的層面,並沒有顯現出對國內實體經濟構成實質性影響的跡象。」許鵬說。
1、國際油價的暴跌、西方對於俄羅斯的制裁以及強勢美元對新興市場的影響才是造成此輪盧布暴跌的三大主要原因。因為經濟形勢不同,美國和歐洲的利率走勢完全相反,市場預期美國的利率將上升,歐洲利率水平將下降。市場的預期和美國經濟的持續復甦使得美元不斷升值,國際資本開始從新興市場迴流至美國,俄羅斯等國的貨幣面臨下行風險。當市場對於盧布的擔憂加劇,資本外逃的風險也將加大,投資者的恐慌情緒進一步升溫,盧布的暴跌便在所難免。
2、專家指出,俄羅斯要想真正扭轉盧布的跌勢,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油價止跌回穩,二是俄羅斯與歐美關系緩和,三是俄羅斯央行斥巨資來支持盧布和加大銀行間的流動性。
盧布為什麼崩潰 - :首先進行的是國有企業的私有化,通過有價證券化(股份制)瓜分國有企業,每個人分到大概10,000~15,000盧布的國有資產.如果按照當時的匯價就是三四萬美金,這可是不小的一個數字,可以說全蘇聯人民都...
盧布為什麼會暴跌?俄國盧布暴跌的原因是什麼?: 俄羅斯經濟太單一,基本就是靠油和氣帶動. 如果油價下跌,加上美元升值,那麼盧布就會快速下跌. 這次主要是美國一系列的針對俄羅斯的經濟政策導致.
蘇聯盧布崩潰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嗎?還是有個過程?如果有個過程,在過? : 一夜之間的事情
盧布崩盤對中國的影響大嗎 盧布為什麼崩盤原因揭秘 - : 盧布的崩盤原因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搞鬼 制裁了俄羅斯的經濟
俄羅斯經濟崩潰的原因 - : 1、俄羅斯盧布大幅貶值,繼續下跌將造成俄羅斯進口成本顯著上升,對俄羅斯帶來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本來俄羅斯增長萎靡,通脹壓力加大時,會有滯脹的風險.同時,也將進一步加大俄羅斯外債負擔,降低國際投資者對俄羅斯經濟的信心,會導致外國在俄羅斯的資本進一步撤離.2、盡管美元升值以來,包括人民幣在內的各國貨幣都在下跌,唯獨盧布下跌勢頭最猛.原因在於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地緣政治沖突.北約國家通過各種措施打壓俄羅斯經濟,不排除通過金融市場進一步壓低油價,進一步打壓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盧布貶值是為什麼 - : 因為實施了市場經濟改革,休克療法,整個工業體系全部癱瘓了,市場上沒有物資供應,但是人們手中依然有大量的錢幣,這樣,僅存的物資價格自然就會瘋狂漲價,貨幣自然就瘋狂貶值.
蘇聯解體以後盧布到底貶值了多少 - : 1992年俄羅斯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000%.1991年 1美元 = 0.9盧布. 或者說百萬(舊盧布)富翁就是百萬美元富翁 隨著前蘇聯走到解體邊緣,1990年11月1日盧布官方匯率在30年後第一次大幅度貶值,由1美元兌0.6盧布貶到1美元兌1.80盧布....
盧布大崩潰,人民幣會步其後塵嗎 - : 不會的,盧布崩盤是美國在搞小動作,而中國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來應這種風險
蘇聯解體後,盧布貶值情況如何? - : 由於「休克療法」,人民僅在1992年就損失了9000億盧布以上.改革把大部分俄羅斯人拋向了貧困線,甚至赤貧. 1992年俄羅斯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000%.1991年 1美元 = 0.9盧布. 或者說百萬(舊盧布)富翁就是百萬美元富翁 2. 1994年11月...
中國為什麼阻止人民幣升值,而俄羅斯確阻止盧布暴跌 - : 中國有一萬多億美國國債,如果人民幣升值20%,美國就可以少還20%.俄羅斯盧布暴跌,造成物價飛漲,人們多少年的積蓄在瘋狂縮水,引發搶購,進而銀行現金會告急,銀行沒錢,企業就無法生存,經濟會迅速崩潰.
『捌』 前蘇聯解體時他們的股市有崩盤嗎
蘇聯認為股市是資本主義的產物,是不好的東西,因此蘇聯根本就沒有股市,更談不到什麼「崩盤」。
『玖』 蘇聯解體時財富為什麼會一夜之間蒸發
你所說的財富其實是一種虛擬的財富,在經濟繁榮的時候,這種財富大幅增長,但這只是一種表象,其實質是經濟泡沫,是一種虛假的繁榮。而當經濟出現危機時,經濟泡沫破裂,財富大幅縮水。這樣說你可能不理解,給你舉個例子吧。
比如,你就是一財富的持有者,但是你手中的財富並不是實物,而是大量的投資在其他公司的股票或者政府或企業債券上。在經濟繁榮的時候,股票或債券的價格一般都是高,如果高到一定程度,超過了其所代表的實際資產價值,這時候就出來了泡沫。反應到你的財富上就是,你雖然表面上看持有股票或債券的總市值很高,但其實很大一部分不是以真實價值為保證的。當經濟出現危機後,股價下跌,反應到你的財富上的總量也就減少了。這就是由於泡沫的破裂引起巨額財富的「蒸發」原因。
當然,如果你的財富都是以實際的資產存在的,這時候也可能出現財富的蒸發。這主要是因為你所持有的實際資產的市場價格下降帶來的。因為要衡量財富,總是要在某一時點上以市場價格來計量的。價格下降,財富就要縮水。
如果你的資產是特別優質的資產,具有保值增值作用,你的財富就不會大幅度縮水了,相反財富會持續增加。
『拾』 蘇聯解體與經濟股票平均分配給了老百姓有什麼關系
國有資產私有化進程,哪那麼簡單,大多數股份在少數人手中!